复合模型在串流河道水工模型试验研究中的应用
复式河道水流特性数值模拟研究的开题报告

复式河道水流特性数值模拟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河道的治理也变得非常重要。
目前大部分城市河道的设计采用的都是复式河道,它不仅可以提高水环境质量,还可以起到缓解城市水logging等问题的作用。
然而,复式河道在设计时需要考虑更多的因素,如岸线、流速、流量等,以确保复式河道的稳定运行。
因此,进行复式河道的水流特性数值模拟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复式河道在不同条件下的水流特性,为复式河道的设计和治理提供依据。
二、研究内容本研究将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复式河道在不同条件下的水流特性,包括:1. 复式河道的几何形态和水动力学参数的建模与计算。
2. 复式河道的水流特性的数值模拟,并对比实测数据进行验证。
3. 分析不同复式河道参数对水流特性的影响,如岸线形状、宽度、深度、流量等。
4. 探讨复式河道的优化设计方案,提出针对性的治理建议。
三、研究方法1. 建立复式河道的几何模型,包括岸线形状、宽度、深度等参数。
2. 根据模型的几何形态和水动力学参数,建立水流模型,采用有限体积法等数值方法进行计算。
3. 对比模拟结果和实测数据进行验证,分析误差来源和改进方法。
4. 将不同参数进行组合,分析复式河道在不同条件下的水流特性变化,提出复式河道的优化设计方案。
四、预期结果研究预期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复式河道的水流特性会受到不同设计参数的影响,如岸线形状、宽度、深度、流量等。
2. 可以通过数值模拟方法预测复式河道的水流特性,并与实测数据进行对比验证,为复式河道的设计和治理提供依据。
3. 可以提出复式河道的优化设计方案,减少水logging等问题的发生,提高复式河道的治理效果。
五、研究难点1. 建立复式河道的准确数学模型,包含复杂的几何形态和水力特性。
2. 采用数值模拟方法进行计算和分析,需要考虑多种物理条件的交互作用。
3. 实验数据的获取与验证,需要保障实验条件的一致性和可靠性。
六、论文结构1. 绪论:对复式河道的研究背景和意义进行介绍,提出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河流浅水流动、泥沙输移和河床演变的全耦合建模方法

第 2 期2023 年 4 月NO.2Apr .2023水利信息化Water Resources Informatization·他山之石·1 引言在河流、洪泛区和沿海地区,水流和泥沙输移是同步和相互作用的过程。
这些过程之间的相互作用受到人类活动和极端自然事件的影响,导致河道和港口的淤积和退化、水质和渔业的恶化和其他环境影响,以及许多其他形式的生态干扰。
示例包括大坝拆除、决堤,以及引发快速变化的流量和沉积物冲刷的极端风暴事件。
扰动很复杂,因为底部地形起伏多变,边界不规则,侵蚀迅速且强烈,河床和水流变化剧烈,水沙输运机制复杂且不确定。
在这些条件下,一维非耦合策略通常是不够的,而能够处理复杂几何、快速变化的流动和完全耦合物理的二维方法是必要的。
本研究建立在工程和计算流体动力学中的多物理问题与河流中的流动、沉积物和河床形态相互作用完全耦合的数值解的最新进展之上,并在实验室和现场实验中,通过不同规模的实验测试了全耦合模型。
浅水方程通常用于表示河流洪水、风暴潮、潮汐波动、海啸波和作用在海上结构上的力的流体动力学。
求解浅水方程的方法包括特征线法、有限差分法、有限元法和有限体积法。
尽管每种方法都有其自身的优势和局限性,但通常来说,非结构化网格在表示自然通道方面具有优势。
Shewchuk 提出了一种最佳非结构化网格的算法,该算法能够用最少的元素提供域的最佳表示,且符合物理域特有的一组有限的物理和几何约束。
关于数值方法,有限体积法允许局部和全局质量守恒,可应用于结构化或非结构化网格,与有限差分法或有限元法相比,显式计算所需的内存更少。
一些研究人员已经使用有限体积法求解了非结构化网格河流浅水流动、泥沙输移和河床演变的全耦合建模方法上的浅水方程,尽管这些模型中没有考虑泥沙输运。
Capart 和 Young 对泥沙输移和河床高程变化的耦合行为进行了实验研究,对水流的动力学也有影响。
对于泥沙输移和河床演变的耦合,非平衡条件的假设加强了泥沙沉积和输运之间的动态交换,本研究对这种耦合进行了探讨。
物理-数值复合模型在模拟多股水舌进入复杂河道的流场中的应用

基金项目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基金资助作者简介四川人硕士主要从事工程水力学研究物理数值复合模型在模拟多股水舌进入复杂河道的流场中的应用李天翔高速水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摘要根据计算得到的流场对下游河道冲刷特性进行了预测与分复合模型模拟的结果和实验结果吻合良好表明在实际的工程问题研究中该方法能够有效地解决单纯依靠物理模型不易解决的复杂地形条件和复杂入流边界条关键词溪洛渡复合模型紊流模型冲刷特性多股水舌研究背景大坝壅水高度多泄洪功率堪称世表孔条常规泄洪洞和左岸四条常规泄洪洞出口消能区河道长度仅泄洪消能问题十分突出已成为该工程枢纽布置的重大课针对溪洛渡水电站泄洪消能问题根据下游量手段不完善手段但要保证数学模型由于模型实验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学者们提出了复合模型的思想数学模型可以模拟其精度亦较纯数值模拟方法更为可信可节省人力物力为加快设计及优化进其水力特性与多股水舌对多股水舌同时进入复杂天然河道其流场的数值模拟国内外少对多股水舌进入边界形状规则的水垫塘的数值模拟则结果较多角的分布为均匀其入水形状呈入水速度和以往研究对此大多引入刚盖假定本文针对溪洛渡工程条泄洪洞出口水舌下游消能区及其下游物理复合本文物理模型为数值模拟控制方程本研究采用连续方程动量方程方程方程式中分别为密度和分子黏性系数为紊流黏性系数它可由紊动能和紊动耗散率按下式求出式中和分别为和的紊流普朗特数为数值方法本文采用有限控制体积法来离散计算区域然后在每个控制体积中对微分方程进行积得到各未知变量等的代数方程组最后求解方程组和和等变量为变量的式中上标和式中此隐式方程可通过对全隐式格式的上对变量的积分为和分别为穿过面的法向速度和值为在控制体各面上的值本文采用算法是算法的一种改进形式本文采用点隐式高斯塞德尔迭代方法对线性化的方程组进行求解求解过程是先对一个变量计算范围及计算工况本次计算将主要针对溪洛渡工程左右岸条泄洪洞在计算范围的起始模拟边界距二道坝计算工况的基本参数见表物理模型制模断面编号与数值模型纵向坐标表计算工况下游水位控制工况上游来流流量坝身及机组泄量泄洪洞泄量表物理模型制模断面编号与数值模型纵向坐标物模断面编号数模坐标?物模断面编号边界条件算精度前提下本次计算采用试验实图图?刚盖本次计算的自由面采用物理模型实测结果面线图可见图河床底部及岸坡视为同一材料采用壁函数法进行模拟其中的糙率取为出口边界处离水舌入水区约物理模型动床试验为在泄洪洞出口河段河床及高程粒径以上陡峻岸在各洪水工况情况下条泄洪洞宣泄流量为流场结构图为高程区偏向右岸该区域最大流速为至溪在溪洛渡沟前河道缩窄由图离二道坝处衰减至左右此后河道各段流速降至由图的各横断面速度分布图可见由于水舌入水角度较缓水舌入水后水股触底处离二道坝约为两侧螺旋流形态和强度不对称处尖灭对两侧或上下游侧回流区和两岸侧螺旋流的对称性影响图图较大条泄洪洞出口水流形成的主流区位于河道图和图分别为该计算工况下物理模型临近定床边界处的底流速和靠岸流其中各测实断面编号及坐标见表中测线距定床边界为中测线距岸边距岸边由图可见分析认为与计算采用的水由图可见计算临底流速较大区域与实测的相符约在断面即离二道坝计算的该区域最大流速约为该区域计算最大靠岸流速约为冲刷特性分析仅在离二道坝以上的速度分区图相应的实测动抗冲流速从图还可知表明冲刷部位处临底流速为结论从本次计算结果可见条泄洪洞出口水流形成的主流区位于河道中心其中首次采用实测三维自由面作为数说明数学模型和物理模型相结合的复合模型计算结果复合模型将会在复杂问题研究参考文献刘晓平谢丽芳蒋昌波苏杭丽张东生戴光清廖华胜吴持恭杨永全许唯临许唯临廖华胜杨永全等廖华胜梁曾相。
水工与河工模型试验课程设计

水工与河工模型试验课程设计一、背景水工与河工是水利工程专业必修课程之一,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水流在不同情况下的特性和运动规律,掌握水利工程的基本知识和实践技能。
在学习水工与河工课程时,模型试验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通过模型试验可以更好地理解水利工程的现象和规律。
二、模型试验的作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模型试验是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结合起来的重要方式,在试验过程中,学生能够深入理解理论知识,并且通过实践操作,更好地掌握相关技能,并且加深对理论知识的记忆。
•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水工与河工课程中需要涉及到很多实际问题,在进行模型试验时,需要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制作试验装置、搜集相关资料和数据,并进行资料分析和处理,这些都是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过程。
•促进学生团队合作进行模型试验需要学生之间进行团队合作,相互配合,分工合作,达到共同完成实验的目的,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与合作精神。
•对未来研究提供基础模型试验是一个基础性的研究方法,通过模型试验,可以为未来的深入研究提供基础,在研究前需要进行模型试验,对相关问题进行探究和验证,为后续的研究打下基础。
三、课程设计方案1. 实验背景本次课程设计旨在让学生理解水工与河工课程中涉及到的相关现象和规律,通过模型试验,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
2.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了解流体力学观测技术;•学习使用实验仪器设备;•了解水流的特性,如流量、速度、压力等;•掌握常见的水工与河工模型试验方法。
3. 实验内容本次模型试验主要是以单孔水闸为研究对象,通过实验让学生掌握流体力学观测技术,实验内容包括:•制作单孔水闸模型装置;•测量水流量、速度和压力等参数;•分析实验数据;•撰写实验报告。
4. 实验步骤步骤一:制作单孔水闸模型装置具体实验步骤如下:1.根据实验要求,制作符合相关要求的单孔水闸模型装置;2.完成水闸连接管道和水泵等设备的设置;3.准备好着手处理数据所需的电路设备并进行连接;4.领取实验所需的相关材料和装备,并将其准备好。
《HEC-HMS模型在小流域的洪水预报研究与应用》范文

《HEC-HMS模型在小流域的洪水预报研究与应用》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洪水灾害频发,准确及时的洪水预报成为了防洪减灾工作的重要环节。
HEC-HMS(Hydrologic Engineering Centers - Hydrologic Modeling System)模型作为一种先进的洪水预报模型,因其强大的水文模拟能力和广泛的适用性,被广泛应用于小流域的洪水预报工作中。
本文将探讨HEC-HMS 模型在小流域的洪水预报研究与应用。
二、HEC-HMS模型概述HEC-HMS模型是由美国水文工程中心(HEC)开发的一种分布式水文模型,它集成了水文、气象、地貌等多方面的信息,通过建立水文响应单元(HRU)来模拟流域的水文过程。
该模型具有结构简单、操作方便、物理意义明确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尺度的洪水预报工作。
三、HEC-HMS模型在小流域的洪水预报应用在小流域的洪水预报中,HEC-HMS模型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数据收集与处理:HEC-HMS模型需要收集流域的气象、地形、土壤、植被等数据。
通过对这些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可以建立合适的水文响应单元,为模型的运行提供基础数据支持。
2. 模型参数率定与验证:根据流域的水文特性,对HEC-HMS模型的参数进行率定和验证。
通过对比模型的输出结果与实际观测数据,不断调整模型参数,使模型能够更好地反映流域的水文过程。
3. 洪水预报:在获得可靠的模型参数后,可以利用HEC-HMS模型进行洪水预报。
通过输入气象预报数据和流域的实际观测数据,模型可以输出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径流、洪峰流量等关键指标,为防洪减灾工作提供决策支持。
四、案例分析以某小流域为例,应用HEC-HMS模型进行洪水预报。
首先,收集该流域的气象、地形、土壤、植被等数据,建立合适的水文响应单元。
然后,对模型的参数进行率定和验证,使模型能够较好地反映该流域的水文过程。
最后,利用模型进行洪水预报,并与实际观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
河流水文模型及其应用研究

河流水文模型及其应用研究河流是人类生活和发展的重要资源,而水文是研究水循环、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学科,其在河流研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河流水文模型是通过对河流水文数据进行建模,来模拟和预测河流水文过程的一种方法。
本文将重点介绍河流水文模型及其应用的研究进展。
一、常见的河流水文模型1. 基于经验公式的模型该模型是基于实测数据和经验公式构建的,适用于流域较小、水文观测数据较为稳定的情况。
其主要缺点是缺乏可靠性,对新的流域或不同情况下的变异性较大。
2. 统计模型统计模型是基于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理论,通过建立不同参数之间的统计关系,来对未来河流水位、水量、径流过程等进行预测。
该模型一般适用于大流域,且数据量足够大的情况,如大型水库等。
3. 物理水文模型物理水文模型是基于流域水文过程和水力学原理的理论,通过数学公式和计算机模拟对流域内的水文、土壤水分等变量进行计算和分析,从而对未来水文过程进行预测。
其优点在于考虑了流域内不同物理环境的影响,预测结果较为准确。
但是该模型对数据精度要求较高,需要较为复杂的建模过程。
二、河流水文模型的应用河流水文模型的应用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 洪水预警河流水文模型可以根据历史数据和当前数据预测未来河流水位、水量等,为洪水预警提供可靠的依据。
特别是在地质灾害多发的地区,加强河流水文模型的研究对于预防和减轻灾害具有重要意义。
2. 水资源管理水资源管理需要对河流水文过程进行细致、全面的了解,从而制定合理的水资源管理方案。
河流水文模型可以对水资源和水能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的依据,为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提供基础数据。
3. 河流污染调查河流污染是当今社会面临的重要环保问题之一,河流水文模型可以帮助科学家对河流内部的水流和污染源进行模拟和预测,从而制定出更加有效的污染治理方案。
三、河流水文模型的展望未来,随着科技和数据采集方法的不断进步,河流水文模型的应用将得到进一步扩展和深入,同时也将面临更多的挑战和机遇。
河工模型试验中的DPIV技术及其应用

河工模型试验中的DPIV技术及其应用河工模型试验是研究河流水文特性、河流底部和岸边结构力学性能、水力和泥沙运动规律等问题的主要手段之一。
在模型试验中,流场测量是非常关键和复杂的问题。
传统的流场测量方法需要依靠激光光束和热线测量技术,但是这些方法仅仅可以获取流场表面的一些参数,不能真正地反映流场三维结构的特征。
而数字粒子成像测量技术(Digital Particle Image Velocimetry,DPIV)的出现为流场测量带来了新的革命性进展。
DPIV技术原理数字粒子成像技术是一种通过在流体中加入荧光涂层发射出来的浮游颗粒,使用激光即可记录下整个流场的测量方法。
DPIV还可以对测量的视频图像进行处理,获得测量区域的瞬时速度场、涡旋等流体物理量。
这使得它在模型流场实验中变得越发广泛地应用。
应用场合DPIV技术是一种非侵入式的、精确可靠的流场测量技术。
在河工模型试验中,DPIV可以被广泛地应用于研究液体流动行为、测量速度场、涡旋及液体表面压力等流体力学问题。
通过DPIV技术可以获取高时间分辨率和高空间分辨率的高质量流速场数据,为研究流体物理学问题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
DPIV的优势DPIV技术具有以下几个优势:1.非侵入性:DPIV不需要在流场中插入任何物体,因此不会干扰流场。
2.高精度:DPIV技术对流场细节可以进行精确的测量,获取高质量的流速场数据,能够更好地研究流体物理学问题。
3.高时空分辨率:DPIV提供高时空分辨率的测量,可以捕捉到流体运动的瞬时和定量的变化。
它的空间分辨率在数百个微米甚至更高的情况下可以达到亚像素级别。
4.多点测量:DPIV可以同时对测量平面上的数百个位置进行测量,从而获得完整的流速向量场,为研究流体物理问题提供了更全面的信息。
河工模型试验中DPIV技术的应用河工模型试验中,DPIV技术主要应用于以下几个方面:1.水力学试验通过DPIV技术,可以直观地观察到水流流线的形态,瞬时流速和流量特征值的变化。
【专业知识】水利水电相关知识:河工模型在河道治理开发与保护中的作用

【专业知识】水利水电相关知识:河工模型在河道治理开发与保护中的作用1、在大型水利工程建设中的作用我国水电资源虽然丰富,但其分布很不均匀,各地的降水量和径流量差异很大。
为了解决水资源分布不均的难题,我国兴建或正在兴建的许多长距离大型调水工程,如引黄济青工程、引黄济津工程、万家寨引黄人晋工程、南水北调中线与东线工程等。
针对这些技术难题,国内科研院校建立了南水北调中线总千渠穿漳河河工模型、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穿黄河河工模型、南水北调中线与安阳河交叉工程河工模型、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总干渠安阳河渠道倒虹吸河工模型、南水北调中线引江济汉取水口河工模型等。
这些模型试验成果在确定和优化交叉建筑物结构型式、保证工程安全、认识工程附近河床泥沙冲淤变化规律及其对洪水和河势影响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在河道整治实践中的作用自然条件下,河道尤其是平原河道的泥沙冲淤演变较为复杂,河道存在纵横向变形。
为了充分发挥河道的防洪、航运及综合服务功能,需调控河势与实施河道综合整治。
河道综合整治中与防洪有关的工程措施主要有护岸、裁弯、堵汉、局部河段扩卡和河势调整等。
在河道整治实践中,无论长江、黄河还是其他河道,都曾采用河工模型试验研究河道整治方案及整治技术。
通过模型试验研究,揭示了这些重点河段在一定的空间与时间范围内的某些演变过程及其发展趋势以及河道整治工程措施实施后的作用和影响程度,为研究河段规划、设计和综合治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3、在河道开发利用中的作用河道岸线与洲滩均是有限的宝贵资源,在沿江经济发展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随着长江经济带的建设发展和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
沿江各部门、各地区都对河道资源开发利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河道岸线开发利用主要有堤防护岸、跨河桥梁、隧道、取水口、排水口、港口码头、过江水底电缆等。
在河道开发利用过程中,经常采用河工模型试验的技术手段研究拟建工程河段在工程前后的水流特性、泥沙冲淤特性以及拟建工程对防洪、河势及航道的影响,同时根据模型试验成果对岸线资源利用和工程设计方案进行优化,并对河道开发利用过程中的不利影响提出相应的改善与减免措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 道洪 水水 面线 、 垂线 平均 流速 分布 、 主流 线位 置及河 床 冲淤 变形情 况 ; 工程 修建后 上 游 的壅水情 况 , 筑物 建 过 流能 力 ; 头 附近局 部 冲刷 深 度 、 围等 , 过模 型 裹 范 通 试验 对裹 头型 式进行 优 化 ; 过 3种 方案 的对 比试 验 , 通 选择 合适 的 口门宽 度 , 对 增加 二 十里 铺 沟 涵洞 的合 并
a 遇 洪 峰 流 量 92 0 m / , 位 12 1 3 0 a一 一 2 s水 2 . 1m;0
遇流量 1 0 t/ , 位 12 4 18 0 r s 水 l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5 m。在 大 洪 水 条 件
下 , 汝河与 石河 、 北 肖楼 北 沟 、 十 里铺 沟 等将 出现 串 二
成 本 的 目的 , 为 同类 工 程研 究提 供 部 分借 鉴 。 并 关 键 词 : 学模 型 ;物 理 模 型 ;串流 河道 ;模 型 试 验 ;总 干 渠 北汝 河段 数 文 献 标 志 码 :A
中 国法 分 类 号 : V 7 T 6
1 工 程基 本 情 况
北 汝河 全长 2 4 k 流域 面 积 60 0k 属 淮 河 5 m, 8 m ,
( 两个涵 洞对试 验研究 无 直接影 响 ) 后 。
2 研 究 内 容及 技 术 路 线
通过河 工模 型试验 , 并辅 之 以数值计 算 , 就北 汝河
收 稿 日期 :01 2 0—0 6—3 0
作者 简 介 : 振锋 , , 总 工程 师 , 级 工 程 师 , 要 从 事水 利 水 电建 筑物 设 计 及 研 究 工作 。E— i D F 0 1 Z @ 16 cm 董 男 副 高 主 ma : Z 2 0 D F 2 .o l
复合 模 型 在 串流河 道 水 工 模 型 试 验 研 究 中 的应 用
董 振 锋 , 玉 娥 李
( 南省水利勘测设计研究有限公司, 南 郑州 401 ) 河 河 50 6
摘 要 : 了研 究 南 水 北调 中线 北 汝 河倒 虹 吸 工程 实施 后 , 同 频 率 洪 水 下 河 道 水 势 的 变 化 情 况及 其 对 倒 虹 吸 为 不 建 筑 物 的影 响 , 对 大洪 水 时 北 汝 河 、 河 、 针 石 肖楼 北 沟 、 十 里铺 沟 等 河 流 相 互 串流 的 特 点 , 用 了数 学模 型 与 二 采
方法 进行研 究 , 整个 串流 区域 称 为区域 I, 进行 物 将 将
北 汝河穿 河工 程 采 用 倒 虹 吸形 式 , 计 流 量 3 0 设 2
m / 。倒 虹 吸水平 段 长 9 0 m, 筑 物 总 长 12 2 m。 s 5 建 3 石 河穿河 工程也 采用倒 虹 吸形 式 , 筑物 总长 3 7 m, 建 5
物理 模 型相 结合 的 方 法进 行 对 比分 析 。通 过 对 大 区域 水 流运 动 的 数 值 计 算 来 给 出 小 区域 的 横 向 边 界 与 水 流
运 动 参数 , 后 采 用 物 理 模 型 进 行 小 区域 试 验 , 同数 值 计 算 结果 进 行 对 比 分析 得 到 所 需参 数 , 到 节 约研 究 然 并 达
第4 卷 第1 1 6期
2 0 10 年 8 月
人 民 长 江
Ya t e Ri e ng z vr
Vo . 141. .1 No 6 Au ., g 2 0 01
文 章编 号 :0 1—41 9 2 1 l 10 7 ( 0 0) 6—0 5 0 1—0 4
流现象 。
运动 特性 的变 化 , 须将 其纳 入研 究范 围 内。然而 , 必 由 于几 条河 道所 构成 的研 究 区域 横 向 范 围太 大 , 果 进 如 行物 理模 型试 验其 比尺太 小 , 因缩 尺效应 的影 响 , 以 难 得到 具有较 高 精度 的试 验 成 果 。因 此 在研 究 过 程 中, 采用 物理模 型试 验与 二维 水沙 数学模 型计 算相 结合 的
其 中水平 段长 8 l 0 I。在北 汝河 、 河倒 虹 吸 附近设 二 l 石
十里铺沟 、 肖楼 北 沟 、 庄 沟 和 岭 湾 北 沟 4个 排 水 涵 洞 毛
理模 型试验 的北 汝 河 附 近 区域 称 为 区域 I ( 图 1 。 I见 )
首先对 区域 I 行二 维恒定 流数 值计 算得 到 区域 Ⅱ的 进 横 向边 界 和纵 向进 、 出流条 件 , 对 区域 Ⅱ分别进 行 工 再 程 实施 前后 的物理 模 型 试 验 、 二维 恒 定 流 及 非 恒定 流 数 值计 算 。
52
人 民 长 江
拟定 的穿北 汝河建 筑物方 案包 括 : 北 汝河 倒虹 ①
吸水平 段长 9 0 m, 5 肖楼 北 沟与 二 十 里 铺 排 水 涵洞 过
理性 进行 了分 析 。 为探 讨北 汝河 穿河 工程实 施前 后河 道水 流与 泥沙
降 O 2 % ,0 . 1 3 0a一遇 洪水水 面 宽约 28 0m。区 内主 0
河 槽 紧 靠 右 岸 , 7 ~1 0 m, 底 高 程 13 4~ 宽 0 2 河 1. 16 2 m; 岸河漫 滩高 程 18 5~19 5m。河道 1 0 1 . 左 1. 1 . 0
渠 倒 虹吸工 程 对 不 同洪 水 ( 0 10、0 2 、0 3 0 a一 遇 洪 水 )
的行洪 影响 , 以及 不 同洪 水 对 渠 道 和倒 虹 吸 工 程 的影
响进 行 研究 。该研 究 主 要 包 括 : 程 前 后 倒 虹 吸 附近 工
流域 沙河 的一条较 大支 流 。交叉建 筑 物控制 流域 面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