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荧光试剂1_8_喹啉_3_2_吡啶_三氮烯的合成及其分析应用

合集下载

一种水溶性1,8-萘酰亚胺荧光化合物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一种水溶性1,8-萘酰亚胺荧光化合物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一种水溶性1,8-萘酰亚胺荧光化合物的合成及性能研究戚林军;陈军;陈婉容;董灵茜;王幸逸;金正能【摘要】以N,N-二甲氨基丙胺和4-溴-1,8-萘酸酐为原料,吡啶为溶剂,一步法合成了一种水溶性的1,8-萘酰亚胺荧光分子,4-(N,N-二甲氨基丙氨基)-N-(N,N-二甲氨基丙基)-1,8-萘酰亚胺,以1H NMR和质谱对产物的结构进行表征,考察了浓度、pH和溶剂对该化合物荧光性能的影响。

%A novel water-soluble compound,2-(3-(dimethyl amino)propyl)-6-(3-(dimethylamino)propylamino)-1H-benzo isoquinoline-1,3(2H)-dione,was synthesized by one step reaction of 4-bromo-1,8-naphthalimide with 3-(dimethylamino)-1-propylamine.The compound was characterized by 1H-NMR and MS.The concentration,pH and solvent effects on the fluorescent property were investigated.【期刊名称】《广州化工》【年(卷),期】2012(040)024【总页数】3页(P91-93)【关键词】1;8-萘酰亚胺;荧光;水溶性【作者】戚林军;陈军;陈婉容;董灵茜;王幸逸;金正能【作者单位】台州学院医药化学化工学院,浙江台州318000;台州学院医药化学化工学院,浙江台州318000;台州学院医药化学化工学院,浙江台州318000;台州学院医药化学化工学院,浙江台州318000;台州学院医药化学化工学院,浙江台州318000;台州学院医药化学化工学院,浙江台州318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O69作为一种传统染料,1,8-萘酰亚胺衍生物因具有良好的荧光性能而备受关注,其在荧光探针、DNA嵌入剂和有机电致发光等领域都有很好的应用前景[1-5]。

新型含三氟甲基八羟基喹啉锌配合物的合成及紫外、荧光性质研究

新型含三氟甲基八羟基喹啉锌配合物的合成及紫外、荧光性质研究
第2 9卷 第 9期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2 01 3年 9月






Vo 1 . 2 9 No . 9 1 8 0 5 . 1 8 1 2
CHI NE S E J OU RNAL OF I NORGANI C CHE MI S TR Y
新 型 含 三氟 甲基八 羟 基 喹 啉锌 配 合物 的合成 及 紫外 、 荧 光性 质研 究
S c i e n c e s , S h ng a h i a 2 0 0 0 3 2 , C h i n a ) ( 3 S c h o o l f o C h e m i s t r y a n d C h e mi c l a E n g i n e e r i n g , An h u i U n i v e r s i t y f o T e c h n o l o y, g Mo a n s h n, a A n h u i 2 4 3 0 0 2 , C h i n a )
聂晓李 - 霍延 平 , , 2 陆天华 1 胡 升 1 易 国斌 袁 国赞 , s
( 广 东工 业大 学轻 工化 工 学院应 用化 学 系, 广州 5 1 0 0 0 6 )
f 中 国科 学 院上 海有机 化 学研 究 所有机 氟化 学重点 实验 室 , 上 海 2 0 0 0 3 2 )
体的 A  ̄= 4 7 4 n m( 蓝 色) , 配合物 的 A ,  ̄ = 6 0 1 n m( 橙黄色) 。 同 时 测 定 了配 体 和 配 合 物 的 固 体 荧 光 寿 命 , 两 者 的荧 光 寿 命 分 别 为
1 5 . 6 ms和 1 8 . 1 ms 。

新试剂1-(4-安替比林)-3-(对苯甲酸)-三氮烯的合成及其应用研究

新试剂1-(4-安替比林)-3-(对苯甲酸)-三氮烯的合成及其应用研究

新试剂1-(4-安替比林)-3-(对苯甲酸)-三氮烯的合成及其应用研究赵霞;刘鹏;丁中涛;曹秋娥【期刊名称】《黄金》【年(卷),期】2007(028)009【摘要】以4-氨基安替比林和对氨基苯甲酸为原料,经重氮化和偶联两步反应合成了一个新的三氮烯类显色剂:1-(4-安替比林)-3-(对苯甲酸)-三氮烯(ABTA),并用红外光谱和元素分析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同时,研究了新试剂与Pd(Ⅱ)的显色反应条件,建立了一个测定钯的光度分析新方法.在最佳实验条件下,Pd(Ⅱ)的质量浓度在0.25~2.8μg/ml范围内符合比尔定律, 其摩尔吸光系数ε=2.87×104 L/(mol·cm),大量常见离子对Pd(Ⅱ)的测定不干扰.该方法用于催化剂样品中钯的测定,结果令人满意.【总页数】3页(P53-55)【作者】赵霞;刘鹏;丁中涛;曹秋娥【作者单位】云南大学化学科学与工程学院;大理学院生命科学与化学学院;云南大学化学科学与工程学院;云南大学化学科学与工程学院;云南大学化学科学与工程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O657.3【相关文献】1.新显色试剂1-(4-磺基苯)-3-(2-吡啶)-三氮烯的合成及其与镉(Ⅱ)的显色反应 [J], 章汝平;何立芳2.新试剂1-(2-苯并噻唑)-3-(2,4-二羟基苯)-三氮烯的合成及应用研究 [J], 赵霞;杨明惠;曹秋娥3.新试剂1-(2,6-二氯-4-硝基苯)-3-(4-硝基苯)-三氮烯与镉的显色反应及应用研究[J], 杨明华;郑云法;龚楚儒4.新试剂1-(4-安替比林)-3-(4-溴苯基)-三氮烯的合成及其与镉的显色反应研究[J], 佘志刚;龚楚儒5.新试剂1-(6-乙氧基-2-苯并噻唑基)-3-(4-硝基苯)-三氮烯的合成及其与汞的显色反应 [J], 杨明华;郑云法;金传明;赵桂丹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新型稀土喹啉络合物的有机发光器件

新型稀土喹啉络合物的有机发光器件

新型稀土喹啉络合物的有机发光器件由于它的热和形态的稳定性,光学和电学性质,三(8 - 羟基喹啉)铝(Alq3)是最广泛使用的电子输送材料在有机发光器件(有机发光二极管)。

寻找替代这种化合物构成有机电子研究的重要领域。

我们一个新的稀土四8 - 羟基喹啉复杂的研究报告。

8 - 羟基喹啉的合成三稀土金属配合导致不稳定的化合物。

然而,本包含一个额外的喹啉基稳定这些化合物。

RE(Q)4](其中Re= LA3 +鲁3 +和Ÿ3 +和q=8 - 羟基喹啉)的合成,然后被用作电子传输和发射在OLED层。

薄膜沉积在高真空环境中通过热蒸镀在石英和硅衬底稀土配合物的光学特性透露发射的510-525纳米范围内,相同,观察到的Alq3的,而观察到吸收波长为382 nm的Y /镧配合物和388 nm的的鲁复杂。

他有机发光二极管制作与作为阳极的铟锡氧化物(ITO)层,(N,N'-二(1 - 萘基)-N,N'-二苯基-1,1'-联苯基-4,-4,4' - 二胺)的NPB作为空穴输送层(25纳米),李[RE(十七)4]作为电子传输和发光层(40纳米)和铝作为阴极(120纳米该电致发光(EL)谱具有宽band f rom,520至540纳米和绿色排放与8 - 羟基喹啉的配位体ERE的最大能量峰值的位置是一个有趣的依赖和半宽的发射带中的电致发光光谱所使用的稀土离子的原子半径。

最好的亮度在这项研究中产生的有机发光二极管的实现与栗[RE(十七)4]的化合物。

这块OLED的光学和电学性能比较对于本基于Alq3的类似设备。

1.引言近几十年来,在有机和有机金属化合物的兴趣太阳能电池[]和的晶体管[7]。

发展这些材料和结构的电子设备的基础上取得了技术的进步未能在许多领域,包括电信[8],光电子[9]和能量产生[10一直在增加他们的应用程序作为一个结果,在有机发光装置(有机发光二极管)在这方面,新材料的研究,可以用来产生更高效光源比无机材料的基础上获得特别重要的[11]。

新型杀线虫剂三氟咪啶酰胺的合成

新型杀线虫剂三氟咪啶酰胺的合成

三氟咪啶酰胺(fluazaindolizine)是开发的新型磺胺类杀线虫剂,研发代码为DPX-Q8U80,作用方式与现有产品不同。

此杀线虫剂没有杀虫或杀菌活性,具有环境友好特性,对有益的节肢动物、传粉媒介和土壤中生物无害。

预计2021年首先在北美和亚太地区上市,它将拥有1.00亿~5.00亿美元的市场潜能。

化学名称:8-氯-N-[(2-氯-5-甲氧基苯基)磺酰基]-6-(三氟甲基)-咪唑[1,2a]吡啶-2-甲酰胺英文化学名称:imidazo[1,2-a]pyridine-2-carboxamide, 8-chloro-N-[(2-chloro-5-methoxyphenyl)sulfonyl]-6-(trifluorometh yl)CAS登录号:1254304-22-7三氟咪啶酰胺结构式三氟咪啶酰胺(fluazaindolizine)的合成目前国内还没有报道,笔者通过文献检索,确定了一条较为可行的合成路线。

以2,3-二氯-5-三氟甲基吡啶为原料,与氨水反应得到2-氨基-3-氯-5-三氟甲基吡啶;然后与溴代丙酮酸乙酯环化,水解得到8-氯-6-(三氟甲基)-咪唑[1,2a]吡啶-2-甲酸,然后与2-氯-5-甲氧基苯磺酰胺反应得到目的产物三氟咪啶酰胺(图1)。

图1 三氟咪啶酰胺合成路线试验部分仪器和试剂RY-I熔点仪,ZF-20D暗箱式紫外分析仪,Mercury300(Varian)核磁共,TMS为内标),温度计未校正。

2,3-二氯-5-三氟甲基振仪(溶剂为CDCl3吡啶为工业品,2-氯-5-甲氧基苯磺酰胺为实验室自制,其余所用试剂和溶剂均为试剂级。

溴代丙酮酸乙酯的合成将20.4 g(0.2 mol)丙酮酸乙酯、100 mL干燥过的四氯化碳倒入250 mL三口瓶中,室温搅拌,分液漏斗缓慢滴入32.0 g(0.2 mol)溴,控制温度在20~34℃,滴完后再回流 2 h。

体系用饱和氯化钠溶液、饱和碳酸钠溶液洗涤至中性,收集有机相干燥,旋蒸得溴代丙酮酸乙酯粗品黄色油状液体,减压蒸馏收集90~92℃/8 mmHg的馏分32.4 g,收率90%。

氨基修饰的三联吡啶钌合成

氨基修饰的三联吡啶钌合成

氨基修饰的三联吡啶钌合成
氨基修饰的三联吡啶钌可以通过一系列有机合成步骤来制取。

以下是一种可能的合成方案:
1. 起始原料准备:2-吡啶甲醛和三乙胺作为起始原料。

2. 首先,在无水环境中,将2-吡啶甲醛和三乙胺反应生成胺
基单元。

反应的条件可以是在干燥的溶剂中加入三乙胺,并加热搅拌反应。

3. 在胺基单元形成后,将胺基单元与适当的钌配合物反应。

这可以通过与适当的钌前体,例如钌三氯化物(RuCl3)或钌酸(RuCl2(CH3CN)4)反应来实现。

反应条件可以是在有机溶
剂中进行,在适当的温度下进行反应。

4. 在形成钌配合物后,可以再次进行反应来引入其他功能基团。

例如,可以通过亲核取代反应,将另一个官能团引入三联吡啶钌中。

5. 最后,通过适当的纯化步骤(如晶体分离、溶剂挥发或柱层析等)来纯化产物。

检验产物的纯度,如采用核磁共振波谱(NMR)和质谱(MS)等手段确保产物的结构和纯度。

请注意,这是一种可能的合成路线,具体的合成步骤和条件可能根据具体情况有所变化。

此外,如果无法购买到所需的起始原料或试剂,还可以尝试其他合成途径和替代试剂。

有机电致发光材料三(8-羟基喹啉)铝的合成工艺

有机电致发光材料三(8-羟基喹啉)铝的合成工艺

有机电致发光材料三(8-羟基喹啉)铝(tris(8-hydroxyquinolinato)aluminum, Alq3)是一种常用的有机半导体材料,广泛应用于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有机场效应晶体管(OEFT)和太阳能电池等领域。

其合成方法较为简单,一般采用反相溶剂法,主要步骤如下:1.雄性醇类亲核试剂(如异丙醇)在氧化剂存在下氧化制备出8-羟基喹啉酸(8-hydroxyquinolinol, HQ)。

将醇类亲核试剂(如异丙醇)放入反应釜内,加入氧化剂(如氧气或过氧化氢) 进行氧化反应。

反应的最终产物是8-羟基喹啉酸。

2.在惰性溶剂(如氢氧化钾/钾碳酸钠溶液)中,将8-羟基喹啉酸与氯化铝反应制备出配合物Alq3。

在一个量热容器中加入8-羟基喹啉酸和氯化铝。

在惰性溶剂(如丙酮或四氢呋喃)中在-78°C 的温度下进行反应,控制加入氢氧化钾/钾碳酸钠两者的浓度,使反应物迅速反应形成Alq3中间体。

在反应后,Alq3物质会沉淀在反应溶液中。

为获取纯度高的Alq3,少量的取沉淀物用冷水洗涤,用真空泵吸干。

这些步骤需要多次重复,以确保纯度充分高的Alq3沉淀晶体获得。

3.沉淀的Alq3物质在凉水中反复洗涤、过滤干燥、再经真空干燥得到纯净的Alq3粉末。

取得的Alq3晶体沉淀通过凉水反复洗涤和过滤处理。

这些沉淀晶体然后在高温烘干箱中干燥,也可在真空下在低温下干燥以去除水分。

这样合成得到的Alq3配合物大多数晶体为亮绿黄色,对有机发光二极管的制备有广泛应用。

上述工艺过程比较简单,但需要注意入料顺序、溶剂的选择和反应条件等因素,以保证合成出的Alq3样品物理化学性质良好,达到研究和工程应用的需求。

新型杂环三氮烯荧光试剂1,8-双(2-苯并噻唑重氮氨基)萘的合成及其分析应用

新型杂环三氮烯荧光试剂1,8-双(2-苯并噻唑重氮氨基)萘的合成及其分析应用
12 合 . 成 将 06g2氨 基苯 并噻 唑溶 解于 10mL甲酸 、 . . 一 . 30mL水和 20m . L浓硫 酸 的混合 液 中 , 0~5℃ 在
收稿 日期 : 0 8 1 9 20- - . 0 2 基金项 目: 国家 自 然科学基金 ( 准号 : 0 70 7 和山西省重点学科建设基金( 批 2 5 55 ) 批准号 : 0 4 0 7 资助. 20 5 3 ) 联系人简介 : 冯 锋, , 男 博士 , 教授 , 主要从事有机合 成及光化学传感器 的研究.Em i f f g4 6 . e — a :e e 6 @2 3 nt l n n
关键词
1 8双 ( 一 ,- 2苯并噻唑重氮氨基 ) ; 萘 荧光增强 ;铜离子测定
0 2 0 5 66; 6 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 号 0 5 -70 2 0 ) 816 4 2 1 9 ( 0 8 0 —5 03 0 4
中图分类号
铜是人体 中必要的微量元素_ , 1 也是环境及食 品工业等领域 中重金属离子检测 的重要指标之一 . ] 目前 检测 C (Ⅱ) u 的主要 方法 有 : 子 吸收 法心 、分 光 光 度 法 和荧 光 分 析法 等 .荧 光分 析 法 具 有 原 ] 灵敏度高、 选择性高、 取样少及简便快速等特点 ,因而研究新型的荧光分析试剂具有 重要 的意义. J 苯并 噻唑 具有 较强 的吸 电 子或 给 电 子 能力 ,是 一 种 很 好 的荧 光 基 团 J .三 氮 烯试 剂 是镉 、汞 和
1 实验部分
1 1 仪器 与试 剂 .
P r nEm r 8 红外光谱仪 ( B 压片) Bue A — 30型核磁共振仪( D S e i le 62 k— Kr ; rkr CP 0 以 M O为溶剂 , M TS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Vol .29高等学校化学学报No .62008年6月 CHE M I CAL JOURNAL OF CH I N ESE UN I V ERSI TI ES 1133~1136新型荧光试剂12(82喹啉)232(22吡啶)2三氮烯的合成及其分析应用王 诚2,冯 锋1,2,陈泽忠1,卢 珍1,白云峰1,孟双明1,林 森2(1.大同大学化学系,大同037009;2.南昌大学化学系,南昌330047)摘要 将具有荧光特性的82氨基喹啉和吡啶类试剂结合,并引入杂环三氮烯结构,合成了新型荧光试剂12(82喹啉)232(22吡啶)2三氮烯(QPyT ).其结构经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谱证实.研究结果表明,在碱性介质中,该试剂在λex /λe m =216n m /343n m 处产生强荧光,并且能被Pb (Ⅱ)猝灭.据此建立了QPyT 测定Pb (Ⅱ)的新型荧光分析法.该方法的线性范围为116×10-7~112×10-5mol /L,检测限为910×10-8mol/L.将其应用于水中Pb (Ⅱ)的测定,结果令人满意.关键词 12(82喹啉)232(22吡啶)2三氮烯;铅离子检测;荧光猝灭中图分类号 O626;O65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25120790(2008)0621133204收稿日期:2007210222.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批准号:20575057)、山西省自然科学基金(批准号:20051031)和山西省重点学科建设基金资助.联系人简介:冯 锋,男,博士,教授,从事有机合成及光化学传感器的研究.E 2mail:feng 2feng64@2631net铅(Ⅱ)是一种常见的环境污染物质,由于其不可降解性、生物累积效应以及在较低浓度下就有较大毒性等特点[1],已成为环境监测的重要指标之一.因此发展快速简便检测微量铅(Ⅱ)的分析方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测定微量铅的分析方法主要有原子吸收法[2]、伏安法[3]和原子荧光法[4]等.荧光分析法具有灵敏度高、选择性好、取样量少、简便快速等特点[5],是重要的光谱化学分析方法.82氨基喹啉衍生物的荧光特性良好[6,7],具有较高的选择性[8]和较低的灵敏度[9].去质子化的三氮烯基团易与过渡金属离子配合[10],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较低的选择性.82氨基喹啉基团和三氮烯基团的衍生物则可能兼具二者的优点.三氮烯的衍生物是镉、汞、铜、镍和银等金属离子的优良显色剂[11,12],也作为银和铜等离子检测的荧光试剂[13,14].本文将82氨基喹啉和22氨基吡啶结合,并引入三氮烯结构,生成了12(82喹啉)232(22吡啶)2三氮烯(QPyT ).由于QPyT 具有更大的共轭体系,因而具有高灵敏度和强荧光.QPyT 与铅(Ⅱ)配合后可发生荧光猝灭.基于此,建立了QPyT 测定痕量铅(Ⅱ)的新型荧光分析方法,并应用于自来水和河水中痕量铅(Ⅱ)的测定.1 实验部分1.1 仪器与试剂LS 255型荧光/磷光/发光分光光度计(美国Perkin El m er 公司);410A Plus pH /Te mperature 酸度计(Ther mo O ri on I nc ),AP250D 型电子天平(美国Ohaus 公司);N icolet 5700FT 2I R 光谱仪(美国热电公司);AC 2P 300型核磁共振仪(CDCl 3为溶剂,T MS 为内标,瑞士B ruker 有限公司);VAR I O EL 元素分析仪(德国Ele mentar 元素分析系统公司).110mmol/L 硫酸铅标准溶液(配制),使用时用水稀释成112×10-5mol/L 的工作液;312×10-6mol/L QPyT 溶液;pH =912的硼砂2磷酸二氢钾缓冲溶液(配制).其它试剂均为分析纯,所用水均为二次蒸馏水.1.2 合 成将0136g 82氨基喹啉溶解于015mL 甲酸和215mL 浓硫酸中,在0~5℃搅拌下,缓慢加入215mL 01069g /mL 的亚硝酸钠水溶液,反应30m in,使重氮化完全.将0125g 22氨基吡啶溶于20mL 乙醇中,于0~5℃搅拌下缓慢加入上述重氮盐溶液,用饱和碳酸钠溶液调节混合液的pH 值为6,反应2h .静置过夜,抽滤,分别用水和乙醇洗涤.干燥后的粗产品用体积分数为95%的乙醇重结晶2次,得纯品12(82喹啉)232(22吡啶)2三氮烯(QPyT ),产率为65%.合成路线如Sche me 1所示.Sche m e 1 Syn theti c routes of 12(82qu i n oli n e)232(pyr i dyl)2tr i a zene1.3 实验过程于25mL 比色管中,依次加入一定量的铅(Ⅱ)溶液(含铅离子116×10–7~112×10–5mol/L )或者试样溶液、312×10-6mol/L 的QPyT 溶液215mL 和pH =912的硼砂2磷酸二氢钾缓冲溶液310mL,然后用二次蒸馏水定容.用110c m 比色皿和Perkin El m er LS 255型荧光/磷光/发光分光光度计于λex /λem =216n m /343nm 处测其荧光强度.2 结果与讨论2.1 目标化合物的结构表征元素分析实测值(%,计算值):C 67147(66189),N 28111(28159),H 4142(4152).在红外光谱(K B r 压片)中,3429c m -1处有—NH —吸收峰;1597,1525和1442c m -1处有—C C —及—C N —吸收峰;1318c m -1处有—N N —吸收峰;1212,1157及1113c m -1处有A r —H 吸收峰.1H NMR,δ:5132(d,1H,A r H ),6119(m ,1H,A r H ),6169(d,1H,A r H ),6178(m ,1H,A r H ),6196(d,1H,A r H ),7125(m ,2H,A r H ),7152(m ,1H,A r H ),7178(d,1H,A r H ),7186(d,1H,A r H ),8123(d,1H,A r H ).证明合成产物为QPyT .2.2 荧光光谱三氮烯衍生物去质子化后容易和金属离子配合,是很好的配位基团,而且具有很高的灵敏度.QPyT 是82氨基喹啉和22氨基吡啶母体之间引入三氮烯基团所得产物,其配位原子均为氮原子,能选择性地识别铅离子,且灵敏度高.在不同的pH 条件下,QPyT 的荧光激发和发射波长均没有改变.QPyT 及QPyT 2Pb (Ⅱ)配合物的荧光光谱图见图1.结果表明,该体系的λex /λem 为216nm /343nm;铅离子的加入没有出现新的荧光特征峰,只是使QPyT 的激发峰与发射峰强度降低,这是由于新配合物的形成导致了荧光猝灭.F i g .1 Exc it a ti on(a,a ′)and em issi on(b,b ′)spectra of QPyT and QPyT Pb(Ⅱ)[QPyT]=312×10-6mol/L;[Pb 2+]=112×10-5mol/L;pH =912.F i g .2 Effect of pH on the fluorescence i n ten sity of QPyT(a )and QPyT /Pb(Ⅱ)(b )I nset:Effect of pH on fluorescence e m issi on intensity rati o F 1/F 2be 2t w een fluorescence intensity of QPyT (F 1)and QPyT/Pb (Ⅱ)(F 2).[Pb 2+]=112×10-5mol/L,[QPyT]=312×10-6mol/L.2.3 酸度的影响考察了QPyT 和QPyT 2Pb (Ⅱ)配合物的荧光强度受pH 值的影响情况(图2).由图2可见,pH =912时,QPyT 的荧光强度F 1和QPyT 2Pb (Ⅱ)配合物的荧光强度F 2的比值(F 1/F 2)最大,猝灭效果最好.同时考察了缓冲溶液用量对荧光信号的影响,结果表明,缓冲液用量为310mL 时更为合适.故本4311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Vol .29 实验选用pH =912的硼砂2磷酸二氢钾缓冲溶液310mL 控制体系的pH 值.2.4 荧光试剂浓度的影响考察了112×10-5mol/L Pb (Ⅱ)对不同浓度的QPyT 荧光强度的猝灭情况,实验结果表明,Pb (Ⅱ)对312×10-6mol/L (lg c =-515)的QPyT 猝灭程度最大,体系荧光强度的变化(即F 1/F 2值)达到最大(如图3所示).同时考察了QPyT 溶液用量对荧光信号的影响,结果表明,试剂用量为215mL 时更为合适.因此选定312×10-6mol/L 作为QPyT 的适宜浓度,215mL 作为QPyT 的适宜用量.F i g .3 Effect of QPyT concen tra ti on on the fluorescencei n ten sity ra ti o F 1/F 2between the fluorescence i n 2ten sity of QPyT(F 1)and QPyT /Pb(Ⅱ)(F 2)I nset:effect of QPyT concentrati on on the fluorescence in 2tensity of QPyT (a ),QPyT/Pb (Ⅱ)(b ).[Pb 2+]=112×10-5mol/L,pH =912. F i g .4 Rel a ti ve fluorescence ra ti o(α)a s functi on s of the logar ith m of Pb 2+a .m ∶n =2∶1,K =116×1011;b .m ∶n =1∶1,K =410×105;c .m ∶n =1∶2,K =113×1011;●Experi m ental data points .2.5 配合物的组成假如金属离子(Pb 2+)和荧光配体(QPyT )之间能形成了Pb m QPyT n 型配合物,那么其化学平衡方程及其平衡常数K 有如下关系式[15]:m Pb 2+(aq )+n Q PyTK Pb m Q PyT n (aq )(1)[Pb 2+]m =1nK 1[Q PyT]n -1T 1-ααn(2)(1-α)/α=(I -I m in )/(I max -I )(3)式中,[QPyT]T 为荧光配体初始浓度,α为没有参与配位的荧光配体的浓度[QPyT]与荧光配体的初始浓度[QPyT]T 的比值,I 是在pH =912,激发波长为216n m 时有最大浓度铅离子和没有铅离子时QPyT 的荧光强度的比值,I m in 和I max 分别为在铅离子浓度为零和为最大值时对应的I 值.如图4所示,α值是铅离子浓度的对数函数.所得的实验数据和通过调整m ∶n 及平衡常数K 后的方程(2)相吻合,相应的曲线表示配合比为1∶1及平衡常数K 为410×105(如图4曲线b 所示).2.6 响应曲线按113节中描述的实验方法,在优化条件下,荧光响应α和Pb (Ⅱ)浓度的对数有特定的函数关系,QPyT 的荧光强度对不同浓度的Pb (Ⅱ)的响应情况如图4中曲线b 所示.实验结果表明,其检测范围为116×10-7~112×10-5mol/L,检测限为910×10-8mol/L.本文用10次测定空白试液所得的标准偏差的3倍作为检出限.2.7 共存离子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测定410×10-6mol/L Pb (Ⅱ)时,其测量误差在±5%范围内,共存离子允许量相当于Pb (Ⅱ)的倍数计为Na +,K +,Ca 2+,Mg 2+,S O 2-4(500倍以上);Co 3+,Cr 3+(200倍);A l 3+,Fe 3+(150倍);Mn 2+(100倍);Sn 2+(50倍);Hg 2+,Cd 2+(30倍);Zn 2+,N i 2+(25倍);Cu 2+,Ag +(20倍).由此可见该体系的选择性很好.2.8 样品检测按上述实验方法测定了不同的水样中铅(Ⅱ)的含量,同时作加标回收率实验,实验结果列于表1.5311 No .6 王 诚等:新型荧光试剂12(82喹啉)232(22吡啶)2三氮烯的合成及其分析应用Table1 D eter m i n a ti on results of Pb(Ⅱ)i n t ap wa ter and r i ver wa terSa mp le Found/(μg・L-1)Average/(μg・L-1)RS D(%)Added/(μg・L-1)Total f ound/(μg・L-1)Recovery(%)Tap water1129,1133,1127,1131,1129,11321130212510061229817 R iver water2155,2158,2150,2157,2156,21582156310510071499911参 考 文 献[1] L I U L iang(刘亮),DONG De2M ing(董德明),LU Yong2Zheng(路永正),et al..Che m.J.Chinese Universities(高等学校化学学报)[J],2007,28(5):851—855[2] J I N J in2Cao(金劲草),CHEN Heng2W u(陈恒武),SHEN Xue2You(沈学优).Chinese J.Anal.Che m.(分析化学)[J],1996,24:957—960[3] ZHOU L ian2Jun(周连君),ZHU Q ing2Cun(朱庆存),Y OU J in2Mao(尤进茂),et al..Chinese J.Anal.Chem.(分析化学)[J],1995,23(2):243[4] Zhou J.X.,Hou X. D.,Tsai S.J.J.,et al..Anal.Che m.[J],1997,69(3):490—499[5] XU J in2Gou(许金钩),WANG Zun2Ben(王尊本).Methods of Fluorescent Analysis(荧光分析法)[M],Beijing:Science Press,2006:18—47[6] Tang B.,Zhang L.,Hu J.X.,et al..Anal.Chi m.Acta[J],2004,502(1):125—131[7] Nolan E.M.,Ja worski J.,Oka mot o K.I.,et al..Che m.Soc.[J],2005,127(48):16812—16823[8] S m ith G.,W er muth U. D.,W hite mun.[J],2000,(23):2349—2350[9] Gustin V.K.,S weet T.R..Anal.Che m.[J],1963,35(1):44—46[10] Barker J.,Ca mer on N. D.,KilnerM.,et al..J.Che m.Soc.,Dalt on Trans.[J],1991,12:3435—3445[11] Ressalan S.,I yer C.S.P..J.Lum in.[J],2005,111(3):121—129[12] Ríos2Moreno G.,Aguirre G.,Parra2Hake M.,et al..Polyhedr on[J],2003,22(4):563—568[13] L I A O Xue2M ing(廖雪明),FENG Feng(冯锋),CHEN Ze2Zhong(陈泽忠),et al..Chem.J.Chinese Universities(高等学校化学学报)[J],2006,27(5):863—866[14] Feng F.,L iao X.M.,Chen Z.Z.,et al..Anal.Chi m.Acta[J],2006,575:68—75[15] Yang R.H.,L i K. A.,W ang K.M.,et al..Spectr ochi m.Acta Part A[J],2003,59(1):153—161Syn thesis and Appli ca ti on of12(82Qu i n oli n e)232(pyr i dyl)2tr i a zeneWANG Cheng2,FENG Feng1,23,CHE N Ze2Zhong1,LU Zhen1,BA I Yun2Feng1,ME NG Shuang2M ing1,L I N Sen2(1.D epart m ent of Che m istry,D atong U niversity,D atong037009,China;2.D epart m ent of Che m istry,N anchang U niversity,N anchang330047,China)Abstract Thr ough combininati on of82a m inoquinoline with pydine thr ough triazene gr oup,a ne w fluorescent reagent12(82quinoline)232(pyridyl)2triazene(QPyT)was synthesized.The p r oduct was confir med by means of ele mental analysis,1H NMR and infrared s pectra.Its excitati on and e m issi on wavelengths were216nm and 343nm in a basic mediu m,res pectively.This ne w reagent reacted with Pb(Ⅱ)in a slightly basic medium t o for m a1∶1comp lex,by which lead i on caused the fluorescence quenching of the ne w fluorescent reagent.The possible res ponse mechanis m of QPyT t o Pb(Ⅱ)was discussed.The reacti on showed a high selectivity and a high sensitivity f or Pb(Ⅱ).The ne w fluorescent reagent was used t o deter m ined trace Pb(Ⅱ).The op ti m um analytical conditi ons for Pb(Ⅱ)assay were established.Under these conditi ons,the linear range of Pb(Ⅱ) was fr om116×10-7t o112×10-5mol/L,with a detecti on li m it910×10-8mol/L.The method is selective, sensitive and si m p le.It was used for the deter m inati on of trace Pb(Ⅱ)in water sa mp le with satisfact ory results.Keywords 12(82Quinoline)232(pyridyl)2triazene;Detecti on of lead;Fluorescence quenching(Ed.:H,J,Z) 6311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Vol.29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