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类型人工湿地微生物群落的研究进展
芦苇人工湿地底泥微生物群落结构的PCR—SSCP技术研究

c / 条件 下,芦苇湿地对 苏州河水氨 氮、B D和 S md O s的去除率 分别达到 3 %、5 % 和 6 %左右 。采 用 SC 0 0 0 S P技 术对芦 苇湿 地底泥 中的微 生物 D A研 究表 明 ,当凝胶 浓度 1%、交联度 4 :、5 N 0 9 1 %的 尿素 ,P R产 物上样 量为 4 ,电压 为 10 C 5 V时 , 可 以得 到重复性 好的指纹图谱 。P R—SC C S P实验结果显示 ,芦苇人 工湿地 中优 势微 生物主要是一 些对环境适应 能力强的 芽
b ar a i 4 :) ,5 u ,n l e 1 TeP R p dc W 4 , dvlg s10 T e o ntgbc r nt w t d ee i e l d 9 1) % 嘲 og cr . s y m e( y o h C r ut a a oaei 5 . m an at ai h ea w r o ss n t h di i e i e l n
中图分 类号 :X12 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 一 O 8(O7 2 25 7 0 1 O6 20 )0 —00 —0
S u y o ir ba m mu i tu t r fRed Co sr ce e a d Us CR- S t d n M co il Co nt S r cu eo e n tu td W t n mg P y l S CP
X E B n , D NG Ha g I ig O n
( ea m m ni n e ̄  ̄ic , E s Ci o a n e i 彻 n 00 2 C / ) Dpn e o v m n fE r o e e at hn N r l irt n a m U vsy, f 06 , h a 2 n
科技成果——高效、低碳、经济人工湿地处理技术

科技成果——高效、低碳、经济人工湿地处理技术 技术开发单位天津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适用范围人工湿地一般应用于处理不同类型的废水,这些废水处理包括农业污水、垃圾渗滤液、地表径流、矿厂排水等。
成果简介人工湿地是人工设计建造的一种利用饱和或不饱和基质,挺水、漂浮或沉水植物以及多种微生物群落共同作用的污水处理系统,人工湿地主要通过基质过滤、吸附、共沉淀、离子交换、植物吸收和微生物降解等过程实现对污染物的固定、转移和转化,从而净化水质。
工艺流程关键技术针对人工湿地内部缺氧、脱氮效果受限的缺点,通过前端进水富氧技术、多级富氧进水工艺参数优化、动力学模型建立及机理探讨,实现多级富氧进水潜流式人工湿地构建。
通过水生植物转基因技术选择、PCR 结果验证、技术条件优化、培育技术研究,实现功能性水生植物研发,筛选耐寒性植物,改善湿功能植物筛选 浮岛材料制备富氧潜流湿地构建 高效组合型人工湿地技术地冬季景观及处理效果。
通过新型无机浮质材料、固定化方式、与其他生物载体结合等方面的研究,完成浮岛型人工湿地构建。
应用情况依照本技术对对山西省侯马市污水处理厂尾水人工湿地进行了初步设计,处理规模30000m3/d,占地面积75148m2,进水为污水处理厂一级A出水,出水达到地表水五类标准。
本技术在天津宁河县七里海生态湿地治理工程、广州市车陂涌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缅甸曼德勒东塔曼湖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等20余项工程中得到应用。
典型案例(一)项目概况天津市开发区西区人工湿地主要由预处理和人工湿地两部分组成,预处理处理规模5.0万m3/d,现状污水处理规模1.25万m3/d。
开发区西区人工湿地工程是完善区内水循环系统的配套项目之一。
西区湿地设计采用潜流形式,由布水区、处理区、集水区三部分组成。
其中处理区分为52个单元格,表面种植具有净化作用的水生或湿生植物,底部采用渗透过滤性较好的填充物质。
西区人工湿地工程进水以西区污水处理厂排入西区河道的排放水为主。
聚合酶链反应-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技术研究梯田式人工湿地微生物群落动态变化

( CR— P DGGE) .Th e u t h we h tb t fTTCW n VCW r s n e e f c fiin y o o s i s wa e e r s ls s o d t a o h o ad I p e e t d p re t e f e c fd me t e g c c te t n ,t e a e a eCOD e v l a e we e7 . a d 7 . ,a e a e TP r mo a a e we e9 . a d 8 . r a me t h v r g r mo a r t r 6 2 n 2 6 v r g e v l t r 0 7 r n 5 6
Ab ta t Th y a c c a g so ir o g n s c mmu iy a d i mp c n t e p l t n e v le f in y sr c : e d n mi h n e f c o r a im o m n t n t i a to h o l a tr mo a fi e c s u c
2 中南 林 业 科 技 大 学 生 物 环 境科 学 与技 术 研 究 所 , . 湖南
长沙 400) 10 4
摘 要 采用 聚合酶链反应( C - 变性梯度 凝胶 电泳 ( GGE) P R) D 技术对梯 田式人工 湿地 ( TTC 和复合 垂直流式 人工湿 地 W)
(VC ) 活 污水 处 理 系 统 内的 微 生 物 群 落 结 构 的 动 态 变 化 及 其 对 生 活 污 水 处 理 效 果 的 影 响 进 行 了 对 比 研 究 。 结 果 表 明 : 1 I W 生 () TT w 和 I W 对 生 活 污 水 均 具有 较 好 处 理 效 果 , C c VC 其 OD 去除 率 平 均 分 别 为 7 . 和 7 . % 、 P去 除 率 平 均 分 别 为 9. 和 62 26 T O7 8 . 、 +一 除率 平 均 分 别 为 6 . 和 5 . % ; TC 增 氧 作 用 明显 。 () 5 6 NH4 N去 52 88 T w 2 2种人 工 湿地 内均 存 在 丰 富 的微 生 物 群 落 , 均存 并 在共 有 的 微 生物 种 群 ; 湿 地 沿程 不 同位 置 均 存 在 一定 数 量 的 优 势 种群 。 () TC 强化 了 大 气 复 氧 能 力 , 得 湿 地 内 D 较 相 同 在 3T w 使 O 深度 的 I C 的 高 。TT w 具 有 较 强 的污 染 物 去 除 能力 , 别 是 具 有 高 效 的脱 氮 除 磷 能 力 。这 种 能 力 可 能 主 要 是 TT w 中微 生 V W c 特 c 物 群落 结 构 的 变化 所 致 。
《2024年海绵城市背景下的城市人工湿地设计研究》范文

《海绵城市背景下的城市人工湿地设计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海绵城市作为一种新型的城市水管理理念,其核心在于通过增加城市绿地、透水铺装等措施,使城市像海绵一样,在应对雨水时具有“弹性”,从而减缓城市内涝、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人工湿地作为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雨水处理和生态环境改善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针对海绵城市背景下的城市人工湿地设计进行研究,旨在为未来城市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参考。
二、人工湿地的概念及功能人工湿地是一种模拟自然湿地的人工生态系统,通过植物、微生物、基质等元素的相互作用,实现对雨水的净化、滞留和再利用。
在海绵城市建设中,人工湿地具有以下功能:1. 雨水处理:人工湿地能够有效地吸收、滞留和净化雨水,减少径流,降低城市内涝的风险。
2. 生态修复:人工湿地可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供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修复的空间。
3. 水资源再利用:通过人工湿地的净化处理,将雨水资源化利用,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三、海绵城市背景下的人工湿地设计原则在海绵城市背景下,人工湿地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1. 生态优先原则:以生态保护为前提,充分利用自然地形、植被等条件,构建与自然环境相协调的人工湿地系统。
2. 功能性原则:根据实际需求,合理设计人工湿地的结构、植物配置和微生物群落,确保其具有雨水处理、生态修复和水资源再利用等功能。
3. 可持续性原则:注重人工湿地的长期维护和管理,确保其功能的持续发挥和生态环境的稳定。
四、人工湿地设计研究1. 选址与布局:人工湿地的选址应考虑地形、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以及周边环境、交通等因素。
布局上要合理规划进水区、处理区、出水区等,确保湿地的处理效果和生态功能。
2. 基质选择与配置:基质是人工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应选择具有良好的渗水性、保水性和一定抗冲刷能力的材料。
同时,要根据植物需求和微生物生长的需要,合理配置基质,为植物和微生物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
《2024年人工湿地脱氮除磷的效果与机理研究进展》范文

《人工湿地脱氮除磷的效果与机理研究进展》篇一一、引言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水体富营养化问题日益严重,其中氮、磷等营养物质的过量排放是主要诱因之一。
人工湿地作为一种自然与人工相结合的生态系统,具有成本低、维护简便、生态友好等优点,在污水处理特别是脱氮除磷方面表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
本文旨在探讨人工湿地脱氮除磷的效果与机理研究进展,为湿地生态系统的优化提供理论支持。
二、人工湿地的基本构成与工作原理人工湿地主要由基质、水生植物、填料及微生物等部分组成。
水体在流经湿地时,通过物理、化学及生物的三重作用,实现污染物的去除。
其中,脱氮除磷是人工湿地的主要功能之一。
三、人工湿地脱氮除磷的效果研究(一)脱氮效果研究人工湿地对氮的去除主要通过微生物的硝化-反硝化作用实现。
研究表明,人工湿地能有效去除水中的氨氮和亚硝酸盐氮,特别是通过合理设计湿地系统和优化植物种类后,脱氮效率可显著提高。
(二)除磷效果研究人工湿地通过吸附、沉淀及生物吸收等多种方式去除磷。
研究表明,湿地中的铁锰氧化物和氢氧化物等对磷有较强的吸附能力,同时植物对磷的吸收也是除磷的重要途径。
此外,湿地中的微生物活动也有助于磷的去除。
四、人工湿地脱氮除磷的机理研究(一)微生物作用微生物在人工湿地脱氮除磷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硝化-反硝化作用,微生物能将氨氮转化为氮气,从而从湿地系统中去除。
此外,一些微生物还能通过代谢活动吸收和转化磷。
(二)物理化学作用人工湿地中的基质如沙、石、土壤等,通过吸附、沉淀等物理化学作用,有助于去除水中的氮、磷等物质。
此外,湿地中的氧化还原反应也为脱氮除磷提供了有利条件。
五、研究进展与展望近年来,关于人工湿地脱氮除磷的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
在湿地设计、植物种类选择、微生物群落研究等方面均取得了重要突破。
然而,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湿地的长期运行效果、对不同污染负荷的适应性等。
未来研究需进一步优化湿地设计,提高脱氮除磷效率,同时加强湿地生态系统的综合管理和维护。
人工湿地微生物群落特征及分布规律研究进展

境中生存,分 种,有的种生产有机酸或转化甾族化合物能力很强
布较广
3 梨头属
Absidia 分布在土壤、 常为生产污染菌,其中有的是人畜的病原菌,对甾族化合
酒 曲 和 粪 便 物有较强的转化能力
中
4 酵母菌 Saccharomyc 分布极广,酒 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用菌,也是常见
属
es
3.影响微生物生态分布的因素
3.1 营养物质
营养物质和能量是生物新陈代谢的基础,微生物的营养要素包括无机营养物质和有机营 养物质,而人工湿地中微生物的营养来源完全取决于废水的组成。一般情况下,矿物元素不 至于缺乏,但有些废水氮源相对缺乏,而有时在脱氮过程中碳源又显得不足,有机碳浓度低 会降低反硝化速率[23-24]。Lloyd 等[25]对人工湿地微生物还原硫酸盐的研究表明,向废水中加 入蔗糖和NH4Cl 后,微生物能去除90%以上矿排水中的硫酸盐,并生成硫化物,但在对照试 验中( 没有加蔗糖或NH4Cl) 硫酸盐没有被还原;溶解性氮浓度决定了硫酸盐还原的速率和 程度,是反应的限速因子;固氮菌是硫酸盐还原系统微生物群落的重要组成之一。对人工湿 地中微生物胞外酶的研究表明, 其产量和活性受碳源数量和质量的调控,一些酶被诱导,而 另一些酶被抑制。Shackle 等[26]研究发现,加入不同浓度的纤维素和葡萄糖对磷酸酶活性的 影响不明显,对硫酸酯酶活性有抑制作用,而葡萄糖苷酶活性逐渐增加。
-1-
表1 主要真菌类群[4-9]
序 中文名
学名
生存环境
作用
号
1 根霉属
Rhizopus 在 自 然 界 分 分解淀粉能力很强,是酿酒的重要菌种。根霉还可以用来
布很广
生产有机酸,转化甾族化合物等
人工湿地研究进展综述

植物 和挺水植 物 ) 微 生物 组 成 的可 控制 、 和 工程 化 的 污水处 理生态 系统 。 人工湿 地主要是 由预处理 系统 、 配水 系 统 和湿地
处理 系统组成 。其 中 , 处理 系统 主要 由沉 淀 池等 组 预 成, 去除污水 中粒径 较 大 的颗 粒 物 , 以减 轻 湿 地 处理 系统 的负荷 。配 水 系统 主 要 由进水 、 水 管 网组成 。 排 人工 湿地处理 系统是人 工湿 地 的核 心部分 , 于去 除 用 污水 中的各种 污染物 , 化污水 。 净 基 质是人工湿 地 中不可 缺少 的组 成部 分 , 大部 分 物理、 化学 和生物反应 等 都在 基质 中进 行 。基 质不 但 支 持湿地植 物 的生 长 、 生物 膜 提供 附着 体 , 可 以 为 还 通 过阻力截 留过程 直接 去 除污 染 物 。多 种材 料 包 括 土壤 、 子 、 物 、 砂 矿 有机 物 料及 工 业 副 产 品如 炉 渣 、 钢 渣 和粉煤灰 等都可作 为人工湿地 的基质 。
21年6 02 月
绦 色科 技
Jun l fG enS in ea dT c n lg o ra re cec n eh ooy o
第 6期
人 工 湿 地 研 究 进 展 综 述
李忠民
( 吉林 大 学 环境 与 资 源 学 院 , 吉林 长春 1 0 1 ) 3 02
3 人 工 湿 地 的类 型
3 1 自 由 水 面 人 工 湿 地 .
自由水面人 工湿地 与 天然湿 地相 似 , 污水 在基 质 表面漫流 , 依靠浸 没在 水 面下 的植 物 茎秆 表 面 的生 物 膜来去 除污染 物 。这 种湿 地 不需 要 考 虑 基 质种 类 和 结构 , 因而投资少 、 运行费 用较 低 , 缺点是 不 能充 分利 用植物根 茎来 去 除 污 染物 , 污 效 率低 。另 外 , 去 自由 水面人工 湿地 的保 温性 能差 , 冬天 容 易结 冰 , 夏天 又 容易滋 生蝇蚊 , 发恶臭 , 散 影响卫生状 况 。 3 2 潜 流 式 人 工 湿 地 . 潜流式人 工湿地 中 , 水在 基质 表 面下 的空 隙 中 污
微生物降解有机污染物的研究进展

微生物降解有机污染物的研究进展近年来,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有机污染物的排放和积累已成为世界各国亟需解决的环境问题之一、有机污染物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因此研究有机污染物的降解成为当前环境科学研究的热点之一、微生物降解有机污染物是一种可行而有效的方法,近年来受到了广泛研究。
微生物是地球上最早出现的一类生物,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和代谢能力。
通过进化和适应,一些微生物可以利用有机污染物作为能源和碳源进行生长,并将其降解为无毒或低毒物质。
因此,采用微生物降解有机污染物已成为一种可行的治理方法。
目前,微生物降解有机污染物的研究进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对微生物群落和菌种的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
通过对污染物降解系统中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的研究,科学家们发现不同菌群的相互合作和互补作用在有机污染物的降解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此外,通过分离和筛选优势菌种,科学家们发现一些菌株具有较高的降解能力,为有机污染物的高效降解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其次,微生物降解有机污染物的机制研究取得了重要突破。
科学家们通过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等技术手段,解析了一些有机污染物降解菌株的代谢途径和关键酶,明确了一系列关键酶和途径参与了有机污染物的降解过程,为有机污染物的降解提供了重要的分子基础。
此外,微生物降解技术的开发取得了重要突破。
科学家们通过珍贵菌种的筛选和改造,开发出了一系列高效的降解菌株。
同时,微生物降解技术的改进和应用也取得了重要进展,例如利用纳米材料和生物合成材料改进降解菌株的附着力和稳定性,提高了微生物降解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
最后,与微生物降解技术相结合的环境修复方法也取得了较大进展。
通过构建人工湿地和微生物修复体系等方式,科学家们成功地实现了一些严重污染的环境的修复。
与传统物理和化学方法相比,微生物降解技术具有成本低、效果好、环境友好等优势,为环境修复提供了一种可行的选择。
综上所述,微生物降解有机污染物的研究已取得了重要的进展,不仅拓宽了对有机污染物降解机制的认识,也为实际应用提供了一系列有效的技术手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态学杂志Chinese Journal of Ecology2011,30(6):1251-1257不同类型人工湿地微生物群落的研究进展*周元清1,2李秀珍1**李淑英2唐莹莹1辛在军1贾悦1(1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200062;2玉溪师范学院资源环境学院,云南玉溪653100)摘要微生物是人工湿地不可缺少的成员,对湿地生态系统中物质转化、能量流动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从人工湿地微生物群落的研究方法、微生物群落结构与组成、微生物群落调节作用与环境因素的关系等方面,综述了人工湿地微生物的研究进展。
各种新颖的分子生物学方法已经成为研究人工湿地的微生物多样性的有力工具,其中最常见的是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和寡核苷酸荧光探针原位杂交(FISH);人工湿地微生物群落的调节作用主要取决于湿地的水文条件、废水的特点(包括组成成分,污染物的特点和利用性)、湿地的过滤材料或土壤类型、植物和各种环境因素;不同人工湿地类型的微生物群落组成,从多到少依次是变形菌、噬纤维菌-黄杆菌菌群、放线菌和厚壁菌。
如何进一步加深对氮循环相关微生物多样性的研究,提高废水中氮的去除效率依然是未来人工湿地技术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关键词微生物群落;微生物活性;微生物数量;人工湿地中图分类号Q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4890(2011)6-1251-07A review on soil microbial community in different type constructed wetlands.ZHOU Yuan-qing1,2,LI Xiu-zhen1**,LI Shu-ying2,TANG Ying-ying1,XIN Zai-jun1,JIA Yue1(1State KeyLaboratory of Estuarine&Coastal Research,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Shanghai200062,China;2College of Environmental Resources of Yuxi,Normal University,Yuxi653100,Yunnan,China).Chinese Journal of Ecology,2011,30(6):1251-1257.Abstract:As an indispensable part of constructed wetland,soil microbes play an important rolein the material transformation and energy flow in the wetland ecosystem.This paper reviewed theresearch progress in the detection methods of soil microbial community,its structure and composi-tion,and relationships of soil microbial regulation effect with environmental parameters in differenttype constructed wetlands.Various kinds of novel molecular biological methods have proved to beuseful tools for exploring soil microbial diversity in constructed wetland,among which,denaturing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DGGE)and 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were the mostfrequently applied methods.The regulation effect of soil microbial community in constructed wet-land mainly depended on wetland hydraulic condition,wastewater property(constituent composi-tion,and pollutants characteristics and availability),filter material or soil type,plant,and vari-ous environmental factors.The species-specific composition of soil microbial community in differ-ent type constructed wetlands was dominated by phylum Proteobacteria,followed by the membersof phylums Proteobacteria,Cytophaga-Flavobacterium,Actinobacteria,and Firmicutes.How tofurther improve the researches on the diversity of soil microbes involving in nitrogen cycle and toincrease the removal efficiency of nitrogen from wastewater would be one of the key issues for fur-ther development of constructed wetland technology.Key words:microbial community;microbial activity;microbial biomass;constructed wetland.*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20100470768)、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科研业务课题(2010RCDW08和2008KYYW07)和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08ZC161M)资助。
**通讯作者E-mail:Landscape2001@sina.com收稿日期:2010-11-22接受日期:2011-02-28与传统的污水处理系统相比,人工湿地具有低成本、高效率并且易管理的特点,而被科学家和工程师接受和推广(Matamoros et al.,2007;Schroder et al.,2007)。
人工湿地一般分为表流人工湿地(surface flow constructed wetlands,SFCW)、水平潜流人工湿地(horizontal subsurface flow constructed wetlands,HSS-FCW)和垂直潜流人工湿地(vertically subsurface flow constructed wetlands,VSSFCW)。
SFCW与自然湿地最相近,其水深一般低于0.4m(Kadlec&Knight,1996),适于湿地植物的生长(Scholz&Lee,2005)。
在HSSFCW中,废水经过入水口的物理沉积预处理之后缓慢水平地通过过滤层(通常是砂子或砾石)直至出水口,而在VSSFCW中,废水垂直经过过滤层向上或向下流动。
为了提高人工湿地的净化效率,Vymazal等(2005)把表流和潜流人工湿地,龙丽珠等(2008)将复合垂直流、表面流和潜流3种不同类型的人工湿地串联起来,组合成多种混合型人工湿地。
对于不同类型人工湿地的研究多集中于对废水的净化效率以及人工湿地设计与运行参数的相关性研究(Liikanen et al.,2004;Mander et al.,2005)。
而在这些湿地系统中,基质、水生植物和微生物是人工湿地发挥净化作用的3个主要因素,湿地中的微生物是其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的微生物资源为湿地污水处理系统提供了充足的分解者(Sundberg et al.,2007b)。
尽管微生物是废水有机质降解和氮磷转化的化学、物理和生物共同作用过程的主要驱动者,但对人工湿地中微生物群落的研究是有限的(Nurk et al.,2005;Truu et al.,2005;Nicomrat et al.,2006;Sundberg et al.,2007a;Tao et al.,2007b;Tietz et al.,2007)。
且集中于研究不同类型人工湿地的不同土壤基质、运行参数和有无植被对各种废水净化效率的影响,对人工湿地中微生物群落结构、空间分布和功能等方面的研究还不清楚的。
因此,通过对湿地微生物的研究方法、微生物群落结构与组成、微生物作用与环境因素的关系等方面人工湿地微生物研究进展的归纳总结,可以加深对人工湿地生态系统中微生物群落的了解,有助于更好地设计和改善人工湿地生态系统。
1人工湿地微生物的研究方法对人工湿地中微生物的研究方法,包括传统的和现代的两类。
由于每种方法都有其优势与局限,只能提供微生物某一方面的信息。
因此,选择何种研究方法和如何应用所选的研究方法对最后研究结果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土壤生态学中,因微生物对土壤结构变化敏感,可用微生物指标来评估土壤状况,因其与土壤功能的发挥有关,可用微生物指标来阐明土壤的生态过程,对土壤进行有效地管理,而且该方法经济易行,可操作性强(Doran&Zeiss,2000)。
Dilly(2004)研究发现,微生物有机碳可用于预测不同的异养过程(氧气的消耗、反硝化、硫酸盐还原、甲烷生成),表征森林土壤中易被异养微生物利用的有机碳数量。
还有微生物数量、各种酶(脱氢酶、尿素酶、蛋白酶、磷酸酶等)和生物化学反应(呼吸、氮的矿化、硝化、反硝化等)等因其可作为土壤状况的指示指标、易测量而被广泛应用于土壤微生物生态学的研究之中(Schloter et al.,2003;Bending et al.,2004;Truu et al.,2008)。
最常见的研究是用微生物数量和活性作为评价污染物去除效率的参考指标,探讨微生物群落的形成和分布,了解用不同类型人工湿地处理不同来源废水时微生物在其中的作用过程(Kang et al.,1998;Nguyen,2000;Shackle et al.,2000;Nurk et al.,2005;Tietz et al.,2007)。
Tietz等(2007)采用不同方法如底物诱导呼吸(SIR)、萃取等测定了碳氮含量和ATP,研究了砂质垂直潜流人工湿地的微生物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