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传染总论

合集下载

传染病总论(全科医学教材)(一)2024

传染病总论(全科医学教材)(一)2024

传染病总论(全科医学教材)(一)引言概述:传染病是指由病原体引起的可以通过直接接触、飞沫传播、空气传播等途径,从一个人传给另一个人或者传播给一群人的疾病。

传染病具有传播速度快、潜伏期短、流行范围广等特点,对人类健康和社会稳定造成了严重威胁。

全科医学教材中对传染病的总论部分主要包括传染病概念、传染病的分类、传染病的流行特点以及传染病的防控措施等方面的内容。

正文:一、传染病概念1. 传染病的定义2. 传染病的病原体特点3. 传染病的传播途径4. 传染病的典型临床表现5. 传染病的诊断方法二、传染病的分类1. 以病原体分类的传染病a. 细菌性传染病b. 病毒性传染病c. 真菌性传染病d. 寄生虫性传染病2. 以传播途径分类的传染病a. 空气传播传染病b. 飞沫传播传染病c. 筛蚊传播传染病d. 接触传播传染病三、传染病的流行特点1. 传染病的季节性流行2. 传染病的地域性流行3. 传染病的聚集性流行4. 传染病的爆发流行5. 传染病的流行趋势与预测四、传染病的防控措施1. 传染病预防的基本原则2. 传染病的环境防控措施a. 消毒杀菌措施b. 病媒防制措施c. 防护措施五、传染病的疫苗预防1. 传染病疫苗的研制和应用2. 重点传染病的疫苗预防a. 乙型肝炎疫苗b. 流感疫苗c. 麻疹疫苗d. 白喉疫苗e. 脊髓灰质炎疫苗总结:全科医学教材中的传染病总论部分涵盖了传染病的概念、分类、流行特点以及防控措施等内容。

对传染病的准确诊断和有效预防起到了重要作用。

医务工作者需要掌握相关知识,以应对传染病的流行和防控工作,维护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社会稳定。

传染病学总论

传染病学总论
民间交流与合作
民间机构、学术团体和企业之间在传染病防治领域开展广泛的交 流与合作,推动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
THANKS
感谢观看
重大疫情频发
近年来,全球范围内多次爆发重 大疫情,如埃博拉病毒、登革热 、寨卡病毒等,对人类社会造成 严重影响。
新发传染病的挑战与机遇
1 2 3
挑战
新发传染病往往具有快速传播、高致死率和高传 染性等特点,给全球公共卫生安全带来严重威胁 。
机遇
新发传染病的出现也推动了医学科学的发展,促 进了抗病毒药物、疫苗和诊断技术的研发与应用 。
治疗原则与药物选择
治疗原则
传染病的治疗应遵循“早诊断、早治疗、早隔离、早治疗并发症”的 原则,根据病原体种类和患者具体情况制定治疗方案。
抗菌药物选择
针对细菌性传染病,应根据病原菌种类、感染部位、严重程度和患者 生理状况等因素,合理选择抗菌药物进行治疗。
抗病毒药物选择
针对病毒性传染病,目前尚无特效抗病毒药物,治疗主要以对症治疗 和支持治疗为主,同时可试用一些具有抗病毒作用的药物。
心理干预
传染病患者容易出现焦虑、恐惧等不 良情绪,应进行必要的心理干预和疏 导,帮助患者保持积极心态。
05
传染病的现状与未来
全球传染病概况
传染病种类繁多
全球范围内存在大量不同种类的 传染病,包括病毒、细菌、寄生 虫等引起的疾病。
地域性差异
不同地区的传染病流行情况存在 显著差异,与社会经济、自然环 境、人口流动等因素密切相关。
03
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
预防策略与措施
01
建立健全的传染病 监测和报告系统
通过定期收集、分析和发布传染 病相关数据,及时发现并控制传 染源。

传染病总论

传染病总论

变态反应
特异性
第二节
传染病的发病机制
一、传染病的发生与发展
1、入侵部位(感染途径):特定的部位
2、机体内定位:嗜特定组织
3、排出途径 :传染病都有病原体排出途径
二、组织损伤的发生机制
组织损伤方式
1、直接侵犯:直接机械运动,酶消化
2、毒素作用: 内毒素、外毒素
3、免疫机制:免疫复合物,淋巴因子 免疫系统本身
熟悉内容:感染过程 流行特征 传染病基本特征


感染性疾病:病原体感染所导致的疾病
传染病 非传染性的感染性疾病
病原体主要包括:prion,病毒,细菌,衣原体,支原体, 立克次体,真菌,螺旋体,寄生虫等
传染病的概念
由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人
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
下可造成流行的疾病。
第一节
重复感染(re-infection)
感染谱
(infection spectrum):同一病原体能够引起的各种表现
首发感染
疟疾
疟疾
重复感染
疟疾
疟疾
混合感染
疟疾
血吸虫
乙肝
重叠感染
乙肝
戊肝
因果关系
乙肝
细菌
继发感染
乙肝
感染过程的五种表现表现(感染谱)
病原体被清除
隐性感染/亚临床感染 显性感染/临床感染 病原携带状态 潜伏性感染
3、毒血症状
病原体的毒素及各种代谢产物可引 起周身不适、疲乏厌食,甚至意识障碍、 呼吸及循环衰竭等表现。
4、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反应
临床表现为肝、脾及淋巴结肿大。
(三)传染病的临床类型
根据:病程长短:急 -- 亚急 -- 慢性 病情轻重:轻 -- 中 -- 重 -- 暴发

2024年传染病总论课件

2024年传染病总论课件

传染病总论课件一、引言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如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引起的,能够在生物体之间传播的疾病。

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多种多样,包括空气传播、飞沫传播、接触传播、食物和水源传播等。

传染病对人类的健康和生命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因此,预防和控制传染病是公共卫生领域的重要任务。

二、传染病的分类1.呼吸道传染病:如流感、肺结核、麻疹、风疹等,主要通过空气传播和飞沫传播。

2.消化道传染病:如霍乱、痢疾、肝炎等,主要通过食物和水源传播。

3.血液传染病:如艾滋病、乙型肝炎、疟疾等,主要通过血液和性接触传播。

4.接触传染病:如狂犬病、破伤风、炭疽等,通过接触感染源传播。

5.性传染病:如梅毒、淋病、生殖器疱疹等,通过性行为传播。

三、传染病的传播途径1.空气传播:病原体通过呼吸道进入空气,形成气溶胶,通过空气传播给其他人。

2.飞沫传播:病原体通过呼吸道分泌物或唾液等飞沫传播给其他人。

3.接触传播:病原体通过直接接触感染源,如伤口、血液、分泌物等,传播给其他人。

4.食物和水源传播:病原体通过食物和水源进入人体,引起感染。

5.生物媒介传播:病原体通过昆虫等生物媒介传播给其他人。

四、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1.疫苗接种:疫苗是预防传染病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通过疫苗接种,可以提高人群的免疫力,减少传染病的发病率和传播。

2.个人卫生: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咳嗽和打喷嚏时遮住口鼻、不与他人共用餐具等,可以减少传染病的传播。

3.食品和水源卫生:加强食品和水源的卫生管理,防止病原体通过食物和水源传播。

4.健康监测:建立完善的健康监测系统,及时发现和控制传染病的暴发和流行。

5.健康教育和宣传:加强健康教育和宣传,提高公众对传染病的认识和预防意识。

五、结论传染病是公共卫生领域的重要问题,对人类的健康和生命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

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需要政府、医疗机构和公众的共同努力。

通过加强疫苗接种、个人卫生、食品和水源卫生、健康监测和健康教育和宣传等措施,我们可以有效地预防和控制传染病,保障人类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传染病学(总论)

传染病学(总论)

传染病学(总论)汇报人:2023-12-21•传染病概述•传染病病原学基础•传染病临床表现与诊断依据目录•传染病治疗原则与方法•传染病预防策略与措施建议•传染病研究前沿动态与发展趋势预测01传染病概述传染病是由各种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或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的一类疾病。

定义根据病原体种类和传播方式,传染病可分为细菌性传染病、病毒性传染病、寄生虫性传染病等。

分类定义与分类传染病的病原体存在于患者、带菌者、潜伏期患者等人群中,成为传染病的传染源。

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病原体通过空气、水、食物、接触等途径传播给易感人群。

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的人称为易感人群,易感人群的多少与传染病发病率的高低密切相关。

030201传染病的流行病学特征传染病对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可能导致患者死亡、社会恐慌和公共卫生危机。

加强传染病的防控工作,可以减少疾病的发生和传播,保护公众健康,维护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传染病的危害与防控意义防控意义危害02传染病病原学基础病原微生物的种类与特点细菌常见的传染病病原菌包括肺炎链球菌、脑膜炎奈瑟菌、淋病奈瑟菌等。

它们具有不同的生物学特性和致病机制。

病毒病毒是许多传染病的病原体,如流感病毒、登革热病毒、艾滋病病毒等。

它们通常比细菌小,且复制周期短,容易变异。

真菌真菌也是传染病的病原体,如念珠菌、隐球菌等。

它们通常通过呼吸道或皮肤感染,引起肺炎、脑膜炎等疾病。

病原微生物主要通过空气、飞沫、接触等途径传播。

例如,流感病毒主要通过飞沫传播,而淋病奈瑟菌则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

传播途径病原微生物进入人体后,通过粘附、侵入、复制等过程,破坏人体免疫系统,引发炎症反应,导致疾病的发生。

感染机制病原微生物的传播途径与感染机制病原微生物的检测与鉴定方法检测方法常用的检测方法包括细菌培养、病毒分离、核酸检测等。

这些方法可以检测出病原微生物的存在,并确定其种类和数量。

鉴定方法鉴定方法包括形态学鉴定、生化鉴定、免疫学鉴定等。

传染病总论(一)2024

传染病总论(一)2024

传染病总论(一)引言概述:传染病是指由病原体(如细菌、病毒、真菌等)引起的一类疾病,其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接触而传播给其他人或动物。

传染病具有广泛的传染性和危害性,对人类的健康和社会稳定造成巨大威胁。

本文将从传染病的定义、分类、传播途径以及预防措施等方面进行探讨。

正文:一、传染病的定义与分类1. 传染病的定义与特点2. 传染病的分类方法3. 常见传染病的临床表现二、传染病的传播途径1. 直接传播a. 飞沫传播b. 接触传播c. 垂直传播2. 间接传播a. 空气传播b. 载体传播c. 水源传播d. 医疗设施传播三、传染病的危害性和防控重点1. 传染病对人类社会的危害2. 传染病的防控重点a. 接种疫苗b. 加强卫生教育c. 早期发现和严格隔离病例d. 环境卫生的改善四、传染病的预防与治疗措施1. 传染病的预防措施a. 个人卫生习惯的养成b. 健康饮食与合理营养c. 加强体育锻炼身体免疫力2. 传染病的治疗方法a. 抗生素的应用b. 抗病毒药物的使用c. 免疫治疗的进展五、未来传染病的挑战与发展方向1. 新型传染病的出现与蔓延2. 传染病防控技术的创新3. 面临的挑战与突破4. 提高预警和应急能力总结:传染病是一类由病原体引起的疾病,其具有广泛的传染性和危害性。

了解传染病的定义与分类、传播途径以及危害性是我们进行防控工作的基础。

针对不同传染病的特点,我们需要采取合理的预防和治疗措施,同时持续加强传染病的监测和疫情响应能力,以确保公众的健康和社会的稳定。

未来,我们还需要努力应对新型传染病的挑战,并不断创新防控技术,提高预警和应急能力。

传染病总论习题及答案

传染病总论习题及答案

传染病总论习题及答案01.感染过程的五种表现在不同传染病中各有侧重,一般最常见的是( )A.病原体被清除B.隐性感染C.显性感染D.潜伏性感染E.病原携带状态02.女,45岁,患慢性乙肝10年,血HBsAg+),HBeAg(+),抗HB(+),其16岁女儿体检时抗HBs(+),追问病史无任何临床症状,未注射乙肝疫苗,其女儿属于( )A.垂直感染B.隐性感染C.显性感染D.潜伏性感染E.病原携带状态03.病原体进入人体后,是否引起疾病,主要取决于( )A.病原体的数量B.病原体的毒力C.病原体的致病能力和机体的免疫功能D.病原体的侵袭力E.机体的抵抗能力04.传染病的诊断依据( )A.临床症状,体检及生化检查B.临床资料,流行病学资料、实验室检查C.临床资料,疫苗注射情况,实验室检查D.临床症状,流行病学资料,病原学检查E.流行病学的检查,病原学检查05.传染病隐性感染性特点不包括( )A.感染过程结束后,少数人可转变为病原携带状态B.不引起或仅引起轻微组织损伤C.病原体感染人体后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D.无明显临床表现E.在传染病中少见06.根据传染病法的规定,不属于乙类传染病的是( )A.艾滋病B.脊髓灰质炎C.麻疹D.梅毒E霍乱07.潜伏性感染的临床特征不包括( )A.并不是每种传染病中都存在B.常见病原体有单纯疱疹病毒等C.其病原体易排出体外D.一般不引起显性感染E.在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可引起显性感染08.传染病的基本特征不包括( )A.感染后免疫B.病原体C.流行病学特征D.传染性E.遗传性09.属于乙类传染病的疾病是( )A.麻疹B.麻风病C.流行性感冒D.急性出血性结膜炎E.风疹10.下列因素与传染病的病原体变异无关的是( )A.抗病毒药物的使用B.宿主的遗传因素C.机体免疫力D.抗生素的大量应用E.病原体数量11.描述传染病流行病学特征,不正确的是( )A.暴发B.流行C.隐性感染D.散发E.大流行12.传染病的病原学检查方法不包括( )A.病毒分离B.细菌培养C.病原体核酸检测D.特异性抗体检测E.粪便涂片检查13.目前法定传染病的病原体中不包括的( )A.立克次体B.细菌C.原虫D.弓形虫E.病毒(14-15题共用备选答案)A.消毒、杀虫B.药物预防C.个人防护D.隔离、留验、医学观察E.预防接种14.属于针对传播途径的措施是( )15.属于针对传染源的措施是( )16.病原体的侵袭力是指( )A.病原体的繁殖力B.病原体产生毒素的能力C.病原体的数量D.病原体的毒力E.病原体侵入机体并在机体内生长、繁殖的能力17.关于感染过程中潜伏性感染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病原体不断排出体外B.病原体侵入人体后,潜伏在全身各个部位C.每种感染性疾病均有潜伏性感染D.迅速引起显性感染E.一旦免疫功能下降可引起显性感染二、简答题1.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2.传染病的基本特征?参考答案一、选择题01.B 02.B 03.C 04.B 05.E 06.E 07.C 08.E 09.A 10.E 11.C12.D 13.D 14.A 15.D 16.E 17.E二、简答题1.传染病流行必须具备三个基本环节是传染源,传播途径和人群易感性。

传染病学总论

传染病学总论
• 根据病情分类:轻型、中型、重型、极重 型或爆发型。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染病的诊断
• 流行病学资料 • 临床资料 • 实验室资料和其他资料
传染病的治疗
• 一般性治疗:隔离、休息、饮食、护理、 对症和支持治疗;
• 病原治疗:化学药物、抗生素、血清疗法、 菌苗疗法;
• 免疫调节治疗 • 中医治疗 • 并发症和后遗症的治疗
总论
• 什么是传染 • 传染病的发病机制 • 传染病的特征 • 传染病的诊断 • 传染病的治疗 • 传染病的预防
什么是传染
• 定义: 病原体(病毒、细菌、寄生虫等)侵袭
人体,人体与病原体相互作用、互相斗争 的过程称为传染过程,简称传; • 传染过程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动态过程;
传染过程中的五种情况
• 病原体被人体消灭或被排除体外 • 隐形感染 • 潜在性或潜伏性感染 • 病原体携带状态 • 显性感染
传染病的发病机制
• 病原体的入侵(血液、淋巴、胎盘;皮肤、 粘膜等)
• 病原体在体内蔓延繁殖(直接蔓延、血液 或淋巴扩散;特异性定位)
• 组织损伤机制(病原体及其毒素的作用、 炎症反应、变态反应的作用)
传染病三要素
• 传染源(病人、病原体携带者、受病原体 感染的动物)
• 传播途径(空气传播、经水传播、经食物 传播、接触传播、经媒介节肢动物传播、 其他)
• 易感人群
传染病的临床特点
• 病程经过: 1、潜伏期 2、前驱期 3、症状明显期 4、恢复期
• 临床表现: 1、发热 2、发疹(皮疹的种类和鉴别) 3、中毒症状(毒血症、菌血症、
败血症)
以上症状可同时出现,也可单独出现
临床类型
• 根据发病性质和病程经过分类:急性、亚 急性、慢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代谢改变
①蛋白质代谢:蛋白分解增加,负氮平衡 , 如C反应蛋白升高、血沉加快 ②糖代谢异常: 糖原分解增多,血糖升高; 乳酸增高,甚至出现酮血症 ③水电解质代谢异常
3、机能改变
心血管系统:
体温上升1℃,心率每分钟平 均增加18(12~27)次,心力衰竭,甚至导 致休克 呼吸系统: 呼吸加快 消化系统: 食欲不振、腹胀、腹泻 中枢神经系统: 头痛、谵语甚至昏迷

传播途径
病原体从传染源排出后,经过一定的方式再侵 入其他易感者所需要的途径。 空气飞沫传播 水、食物传播 接触传播(直接和间接) 虫媒传播:通过节肢动物叮咬吸血而传播。 血液和体液传播 土壤传播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及影响因素

易感人群
易感者: 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 易感人群: 指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人群


老传染病再现如梅毒、结核、血吸虫病
某些国外传染病随时可能输入-疯牛病、埃博拉 、西尼罗等 大 量耐药菌的产生

感染与免疫
发病机制 流行过程及影响 因素
传染病学
传染病的特征
传染病的诊断 传染病的治疗 传染病的预防
第一节 感染与免疫
感染与免疫
感染的概念
感染过程的表现
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 感染过程中机体的免疫应答
感染的概念
感染是指人体同病原体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 过程。 感染过程的完成具备三个因素,即: 病原体、人体、和所处的环境
感染过程的表现(感染谱)
病原体被清除
隐性/亚临床感染
显性感染/临床感染 病原携带状态 潜伏性感染
感染表现形式的转变
隐性感染 (最多)
病原携带 (次之)
病原体清除
潜伏性感染
显性感染 (最少)
传染病的临床特征
病程发展的阶段性
潜伏期(incubation period)检疫工作的依据 前驱期(prodromal period)非特异性甚至缺失 极 期(period of apparent manifestation)存在顿挫型 恢复期(convalescent period)可残余病理、生化改变及传染 性 后遗症(sequela) 复发 再然
一、发热(Fever)
发热常是很多传染病的共同表现 不同的热型、热程有一定的诊断、鉴别诊断意

常见的症状与体征
热型:
稽留热(sustained fever)
弛张热(remittent fever)
间歇热(intermittent fever)
回归热(relapsing fever)
不规则热(irregular fever)
传染病学总论
Concepts of Infectious Diseases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传染病学教研室 谢玉桃教授
2012.04.19
定义—什么是传染病
传染病( communicable diseases)是由病原微生物 和寄生虫感染人体所致的一组具有传染性、可造
成流行的疾病,属感染性疾病中的一种。
诊断依据
流行病学资料 临床资料 实验室检查
流行病学资料 (epidemiologic information
流行地区—北方无血吸虫病
流行季节—冬天无乙型脑炎
职业—炭疽与从事家畜及皮毛等密切接触职
业有关 感染史—患过麻疹、天花、伤寒等者不易再 患此类传染病 与传染源接触史,并有相符的潜伏期
社会因素
传染源
传播途径
易感人群
自然因素
第四节 传染病的特征
基本特征 临床特征
传染病的基本特征 (Fundamental Characters)
有病原体(pathogen)
有传染性(infectivity) 有流行性(epidemiologic feature) 有感染后免疫(postinfection immunity)
Questions
Which one happen most often in the infections process?
A. B. C. D. E.
microbes are killed and eliminated Carrier covert infection overt infection latent infection
诊断依据
流行病学资料 临床资料 实验室检查
流行过程三环节的关系
空气
水、食物 传 染 源
日常生活接触
虫媒 血液
易 感 者 ( 人 群 )
土壤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及影响因素
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 自然因素地理因素(地区性) 气候因素(季节性) 生态环境:自然疫源性传染病
社会因素
社会制度、经济和生活条件、文化水平对流行 过程有决定性影响。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及影响因素
传染病的基本特征 (Fundamental Characters) ⒈有病原体
每种传染病都有其特异的病原体,在诊断、治疗、预防 和研究时,必须建立“病原体”观点。 传染病的确诊:依靠病原体分离和与病原体相关的血清 学检查。 传染病的主要治疗:针对病原体治疗 传染病的预防:针对病原体的特异疫苗为主的综合预防 。
第二节 传染病的发病机制
㈠传染病的发生发展
1、入侵门户:与发病机制密切相关
2、体内定位:每种传染病都各自有其规律性。 3、体内扩散:病原体在体内的扩散通过三种形式: 直接扩散;血流扩散;淋巴管扩散
4、排出途径
单一途径:痢疾只经粪便排泄 多个途径:脊髓灰质炎病毒 借助中介:疟疾等。
㈡组织损伤的发生机制
常见的症状与体征 (Common symptoms and sings)

皮疹的形态(morphology of the eruption)

斑疹(maculaash) 丘疹(papulaash) 出血点/紫癜(petichiae /ecchymosis) 疱疹(vesicular rash) 脓疱疹(pustular rash) 荨麻疹(uticaria)
目前传染病得到了有效控制

病原体的发现 1683年

抗生素的问世 1928年
磺胺类药、青霉素等早期发现

疫苗的研究成功 牛痘 1796年
卫生设施的改善
目前传染病得到了有效控制
1980年5月28日WHO宣布已在世界范围内消灭天花 继之将要消灭的第二、第三个传染病是脊髓灰质炎
、麻疹。 鼠疫、霍乱、伤寒、乙脑、白喉等发病率已明显下 降
第三节 传染病的流行
传染病的流行

流行的概念 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发展 和转归的过程。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

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

传染源 传播途径 易感人群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

传染源
指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 出体外的人和动物。



病人 隐性感染者 病原携带者 受感染的动物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

感染过程中机体的免疫应答
非特异性: 屏障作用:皮肤粘膜、血脑、胎盘屏障 吞噬作用: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巨噬细 胞 体液因子:补体、溶菌酶、调理素和细胞因 子
感染过程中机体的免疫应答
特异性免疫(specific immunity)
有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1、识别阶段——抗原呈递 2、活化、增殖、分化阶段——效应B细胞、效应T 细胞和记忆细胞 3、效应阶段——免疫系统消灭抗原
皮疹

出疹时间:水痘,猩红热,天花,麻疹, 斑疹伤寒,伤寒.

皮疹分布;向心性;离心性 出疹次序:成批出现;依次出现 皮疹性质:充血性;出血性
斑疹(maculaash)
图 带状疱疹
图 水痘形态
杨梅舌
草莓舌
图 杨梅舌和草莓舌
图 猩红热皮疹
图 口周苍白圈
斑疹
丘疹
疱疹
疱疹
图 皮疹的形态
稽留热
常见于伤寒和斑疹伤寒
弛张热
多见于败血症和各种局灶化脓性感染
间歇热
多见于疟疾、败血症、回归热
回归热
可见于回归热、布氏杆菌病
不规则热
多见于败血症
常见的症状与体征 (Common symptoms and sings)
(二)皮疹(eruption)
是由病原体及其毒素引起的毛细血管炎 皮疹的形态(morphology) 皮疹的性质(character) 出疹的时间(date of onset) 皮疹的分布(distribution) 出疹的次序(pattern of progression)
70年代人们一度认为,人们已经战胜了传染病,传
染病学科是一门萎缩性学科。
2、但是新的疫情不断出现
1981年以后AIDS的出现及流行,极大地动摇了 人们对征服传染病的乐观信念。
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公共卫生领域又出现了三次大 的疫情风暴 2003年的“非典”02.11~03.8月,32个国家,8000例, 死亡800例. 2005年的禽流感 2009年的“甲流”
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
侵袭力——病原体能侵入机体,并能在体内生长, 繁殖,扩散的能力。包括荚膜、粘附素、侵袭素和 侵袭酶等。 毒力:外毒素、内毒素

病原体的数量 ① 同一种传染病,病原体数量与致 病力成正比; ② 不同传染病中,病原体数量与致病 力差别很大。伤寒10万个菌体,志贺菌仅需10个 变异:自然变异,人工变异
出血点(条索样)
大片淤斑
常见的症状与体征 (Common symptoms and sings)
(三)毒血症 头痛、疲乏、厌食、肌肉关节
疼等,严重者可有意识障碍, 呼吸衰竭及休克
等表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