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总论

合集下载

传染病学总论

传染病学总论

一.流行过程的 基本条件
( 一)传染源
(三)人群易感性 (二)传播途径
(一)传染源 是指病原体己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
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传染源包括下 列4个方面。
1.患者 2.隐性感染者 是重要传染源。 3.病原携带者 4.受感染的动物
(二)传播途径
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后,到达另一个 易感者的途径,称为传播途径。传播 途径由外界环境中各种因素所组成, 从最简单的一个因素到包括许多因素 的复杂传播途径都可发生。
三、重要的病理生理变化
(一)发热
(二)急性期改变
(一)发热
发热常见于传染病,但并非传染病所 特有。外源性致热原(病原体及其产物等)进 入体内,激活单核-吞噬细胞、内皮细胞、 B淋巴细胞等,使后者释放内源性致热原如 IL-1 、 IL-6 、 TNF 、干扰素等。内源性致 热原通过血循环刺激下视丘体温调节中枢 , 使之释放前列腺素E2。后者把恒温点调高, 使产热超过散热而引起体温上升。
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寄生在机体中某些 部位,由于机体免疫功能足以将病原体局 限化而不引起显性感染,但又不足以将病 原体清除时,病原体便可长期潜伏下来, 等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才引起显性感 染。潜伏性感染期间,病原体一般不排出 体外,这是与病原携带状态不同之点。潜 伏性感染并不是在每个传染病中都存在。
(二)急性期改变
感染、创伤、炎症等过程所引起的一 系列急性期机体应答称为急性期改变。它 出现于感染发生后几小时至几天,也可见 于某些慢性疾病。主要的改变有:
1.蛋白代谢
2.糖代谢
3.水电解质代谢
4.内分泌改变
第三节
传染病的流行 过程及影响因素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就是传染病在人 群中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过程。 流行过 程的发生需要有三个基本条件,就是传 染源、传播途径和人群易感性。 流行过 程本身又受社会因素和自然因素的影响。

传染病学总论人卫四版课件

传染病学总论人卫四版课件

二、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
1.自然因素 2.社会因素
第4节 传染病的特征
一、基本特征 1.有特异性病原体 2.有传染性 3.有流行病学特性 4.有免疫性
病原体 每一种传染病都是由特异病原体 (包括病毒、立克次体、细菌、真菌、螺 旋体、原虫等)引起的,发现病原体有利 于传染病的确诊和防治 。
2.特异性免疫 是指机体对病原体的 抗原特异性识别而产生的免疫,故有一定
针对性。感染和疫苗接种均能产生特异性 免疫应答。包括①细胞免疫、②体液免疫。
第三节、传染病的发生机制
一、床染病的发生和发展 病原体的入侵、定位和排出 多数病原体只
有在入侵门户、体内定位适合的情况下, 才能引起病变。
二、组织损伤的机制
②前驱期:从起病至症状明显开始为止的 时期。
③症状明显期:病情逐渐加重,并表现出 某种传染病特有的症状和体征的时期
④恢复期: :临床症状基本消失,体征逐 渐消退,体力和食欲逐渐恢复,直至完全 康复的这段时期。
2.常见症状和体征 (1)发热 (2)皮疹 (3)感染中毒症状
三、临床类型 根据起病缓急及病程长短分 按病情轻重分 按病情特点分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指传染病在人群中 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过程。它必须具备传 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三个基本环节, 缺少其中任何一个环节,流行就不会发生 或中止。流行过程又受社会因素和自然因 素的影响。
一、流行过程的基本环节
1.传染源 是指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 殖并能不断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包 括传染病患者、隐性感染者、病原携带者 和受感染的动物。传染源排出病原体的整 个时期称为传染期,是确定隔离期限的依 据。
及感染动物的管理。 二、切断传播途径 1.消毒 2.灭菌 3.隔离 三、保护易感人群

第一讲 传染病学总论讲述

第一讲    传染病学总论讲述

病 原 体 的 致 病 力
毒力
virulence
-毒力=毒素+其他毒力因子(穿透能力、侵袭
能力、溶组织能力)
毒素:病原体合成的,能损伤宿主细胞
组织或引起细胞及器官功能紊乱的某些化 合物,可分为内毒素和外毒素。
数量
quantity
-同一种传染病中,入侵病原体的数量一般
与致病能力成正比。在不同传染病中,能 引起疾病的最低病原体数量可有较大差异
非特异性免疫 特异性免疫
机 械 屏 障 作 用
外屏障:皮 肤粘膜及 其分泌物; 内屏障— 血脑屏障, 胎盘屏障
体 液 因 子
吞 噬 作 用
细 胞 免 疫
体 液 免 疫
存在于体液中的 补体,溶菌酶, 备 解素(properdin), 血管活性肽和各 种细胞因子(如 TNF)等都可起
清除病原体作用
吞噬细胞存在 于各种组织,其 中中性粒细胞 最为重要,这些 细胞内含大量 溶酶体,可杀灭 被吞噬的病原 体.
传染病防治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防治传染病任务十分严峻, 肩负的使命任重而道远。
第 —节 感染与免疫 (infection and immunity) 一、感染的概念 二、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 三、感染过程中免疫应答的作用 四、感染过程的表现
一、感染的概念
感染与免疫(infection and immunity)
组织损伤的机 制(三种)
直接侵犯
毒素作用
免疫机制
重要的病理 生理变化 (急性期)
体温升高
代谢改变
内分泌改变
一、同的入侵门户,只有入侵门户 适当,病原体才能定居、繁殖及引起病变. 如伤寒杆菌必须经口感染,白喉杆菌一般经鼻 咽感染,破伤风杆菌经伤口感染。如果吃进大 量破伤风杆菌是不会感染破伤风的

Infectious Diseases(总论)

Infectious Diseases(总论)
–症状明显期
• period of apparent manifestation
–恢复期 convalescent period
精品课件
38
临床特征 Clinical Features-2
• 疾病发展的阶段性
– 再燃(recrudescence)
• 临床好转,体温尚未恢复正常时,体内病原体再度繁殖,使体 温再次升高。(伤寒)
精品课件
36
基本特征 basic characteristics
• 有传染性(infectivity) • 有流行病学特征(epidemiologic feature)
epidemic,regional,seasonal sporadic,epidemic,pandemic,outbreak
• 有感染后免疫(postinfection immunity)
精品课件
传染病诊断49
实验室检测 Laboratory findings
• 血常规检查
– 白细胞总数增多:多数细菌感染;少数病毒感染 – 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减少:多数病毒感染;伤寒及其他革兰阴性菌 –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蠕虫感染 – 异型淋巴细胞增多:流行性出血热、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 尿常规检查
– 血制品污染
– 恐怖主义威胁
精品课件
34
4.传染病的特征
精品课件 书p21~53;60~67;79~91
35
基本特征 basic characteristics
• 有病原体(pathogen)
– 朊毒体 – 病毒(已知致病病毒有400多种) – 细菌 – 衣原体 – 立克次体 – 寄生虫 – ……
精品课件
6
20世纪防治传染病的辉煌成就

传染病总论

传染病总论

2)吞噬作用 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具有非特异性吞
噬功能,可清除体液中的颗粒状病原体。
3)体液因子 包括补体、溶菌酶和各种细胞因子, 如白细胞介素1—6、肿瘤坏死因子、y-干扰素等, 可直接或通过免疫调节作用清除病原体。
感染过程中机体免疫应答的作用

2 特异性免疫:是通过对抗原识别后产
生的针对该抗原的特异性免疫应答,是
四、感染过程中机体免疫应答的作用
五、传染病的基本特征 六、传染病的临床特点 七、传染病的流行过程 八、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
传染病的预防
• 一、管理传染源
• (一)对病人的管理

• •
(二)对接触者的管理
(三)对病原携带者的管理 (四)对动物传染源的管理
传染病的预防
• (二)切断传播途径: • 根据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措施. • 呼吸道 • 消化道 • 体液/血液 • 昆虫媒介
• (3)显性感染 又称临床感染
• (4)病原携带状态
• (5)潜伏性感染
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致病作用
(1)侵袭力 是病原体侵入机体并在机体内扩散 的能力。 (2)毒力 包括外毒素、内毒素及毒力因子,如 侵袭能力、溶组织能力穿透能力等。 (3)数量 就同一种病原体而言,入侵的数量多 少与其致病能力成正比 (4)变异 病原体可因遗传或环境等因素而发生 变异,通过抗原变异而逃避机体的特异性免疫 而不断引起疾病发生。
传染病病人的护理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感染科 李自琼
一、传染病的概念
• 传染病是一组由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引起的 具有传染性的疾病。 • 常见的病原体有病毒、细菌、衣原体、立 克次体、支原体、螺旋体、真菌、原虫、 蠕虫等。其中,由原虫和蠕虫感染人体后 引起的疾病又称寄生虫病。 • 传染病属于感染性疾病,但并非所有感染 性疾病都具有传染性。

传染病学总论PPT课件

传染病学总论PPT课件
• 根据病情分类:轻型、中型、重型、极重 型资料 • 临床资料 • 实验室资料和其他资料
传染病的治疗
• 一般性治疗:隔离、休息、饮食、护理、 对症和支持治疗;
• 病原治疗:化学药物、抗生素、血清疗法、 菌苗疗法;
• 免疫调节治疗 • 中医治疗 • 并发症和后遗症的治疗
传染病的发病机制
• 病原体的入侵(血液、淋巴、胎盘;皮肤、 粘膜等)
• 病原体在体内蔓延繁殖(直接蔓延、血液 或淋巴扩散;特异性定位)
• 组织损伤机制(病原体及其毒素的作用、 炎症反应、变态反应的作用)
传染病三要素
• 传染源(病人、病原体携带者、受病原体 感染的动物)
• 传播途径(空气传播、经水传播、经食物 传播、接触传播、经媒介节肢动物传播、 其他)
• 易感人群
传染病的临床特点
• 病程经过: 1、潜伏期 2、前驱期 3、症状明显期 4、恢复期
• 临床表现: 1、发热 2、发疹(皮疹的种类和鉴别) 3、中毒症状(毒血症、菌血症、
败血症)
以上症状可同时出现,也可单独出现
临床类型
• 根据发病性质和病程经过分类:急性、亚 急性、慢性;
• 根据临床表现分类:典型、不典型(非典 型);
总论
• 什么是传染 • 传染病的发病机制 • 传染病的特征 • 传染病的诊断 • 传染病的治疗 • 传染病的预防
什么是传染
• 定义: 病原体(病毒、细菌、寄生虫等)侵袭
人体,人体与病原体相互作用、互相斗争 的过程称为传染过程,简称传; • 传染过程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动态过程;
传染过程中的五种情况
• 病原体被人体消灭或被排除体外 • 隐形感染 • 潜在性或潜伏性感染 • 病原体携带状态 • 显性感染

传染病学总论

传染病学总论

历史的启示 传染病是将长期存在 传染病是可以战胜的 与传染病做斗争,任重道远

传染病学概念
传染病学:是一门研究传染病在人体中发生、 发展、传播、诊断、治疗和预防规 律的学科。 研究重点:临床表现、诊断依据、鉴别诊断、 预防措施。 研究目的:防治结合。
传染病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传染病现状



世界卫生组织(WHO)2007年8月23日表 示,传染病在全球的爆发和传播越来越快, 治愈难度也越来越大。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新的传染病以每年1 到2例的“惊人速度”出现。 截至目前,世卫组织的专家已经确认了1100 多种传染病。
近30年新发的主要传染病病原体及引发疾病(1)
传染病学总论
烟台市传染病医院
人类跟传染病的斗争, 从来没有停止过
概念
感染性疾病:病原体感染所致的疾病。 传染病 感染性疾病 非传染病 传染病:病原微生物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 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造成流行的疾病。 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可导致疾病的微生物与 寄生虫。
传染病历史
瘟疫、战争,饥荒,被称为人类历 史悲剧的“三剑客”。 传染病给人类带来的死亡或者创伤, 远远超过战争死亡的总和。
近30年新发的主要传染病病原体及引发疾( 2 )
年份
1980 1982 1982 1983 1983 1983 1988 1988 1989
病原微生物
引发疾病
人类嗜T淋巴细胞病毒-I 成人T白血病 人类嗜T淋巴细胞病毒-II 毛状T白血病 伯氏疏螺旋体 莱姆病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艾滋病(AIDS) 大肠杆菌O157 :H7 坏死性肠炎 幽门螺杆菌 胃炎、胃癌 人类疱疹病毒-6 婴儿玫瑰疹 埃利希体 人类埃利希体病 丙型肝炎病毒 肝炎

传染病总论

传染病总论

实验室检查
(一) 血常规检查。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减少,多为
1.0-3.0×109/L,重症可降至1.0×109/L以下,嗜中
性粒细胞比例、淋巴细胞比例多正常; 血小板降低,
多为30-60×109/L,重症者可低于30×109/L。
(二) 尿常规检查。
半数以上病例出现蛋白尿(+~+++),少数病例出 现尿潜血或血尿。
m
m
m
m
m
m 8a
8a
8a
8a
8a
8a
8a
8a
Days
7
8
9
10
11
12
13 14
8a
Remittent fever (EHF)
m
15
1 40 39 38 37 36 35 34 33
8am
12pm
4pm
8am
12pm
4pm
8am
12pm
4pm
8am
12pm
4pm
Intermittent fever(septicemia)
黄疸等。 4.恢复期 (convalescent period)机体免疫力增长至一定程度,
病原体被清除,或局限到某些组织或部位,患者体温下降至 正常,食欲、体力逐渐恢复。
(二)常见的症状和体征 1. 发热 是传染病的常见症状之一。 常见的热型有: ①稽留热 :a)高热,b)24h温差不超过1℃。如乙脑。 ②弛张热 :a)高热,b)24h温差超过1℃,最低温度不到 正常。如伤寒缓解期。
达10天以上。伴乏力、明显纳差、恶心、呕吐等,
部分病例有头痛、肌肉酸痛、腹泻等。查体常有颈
部及腹股沟等浅表淋巴结肿大伴压痛、上腹部压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 本 特 征
有病原体(pathogen) 有传染性(infectivity) 有流行病学特征
(epidemiologic feature)
有感染后免疫(postΒιβλιοθήκη nfection immunity)
临床特点
病 程 • 潜伏期:检疫工作的依据 发 • 前驱期:非特异性甚至缺失 展 • 症状明显期:存在顿挫型
感染与传染 病原体来自个体外
构成感染和传染过程的条件 个体因素 病原体 环境
感染(传染)
共生状态 (commensalism) 机会性感染 (opportunistic infection) 感染谱 (infection spectrum) 首发感染(primary infection) 重叠感染 (superinfection) 重复感染(re-infection)
流行病学资料
发病年龄、职业、季节、地区、 生活习惯 预防接种史 过去病史 集体发病史 家族史
实验室检查
一般检查: 三大常规、生化检查
病原学检查: 直接检出 分离培养
分子生物学检测: 分子杂交 、聚合酶链反应(PCR)
免疫学检测:
特异性抗体检 特异性抗原检测 免疫标记技术 细胞免疫功能检查
其他:
内镜检查、影像检查、活检
第六节
传染病的治疗
治疗方法
一般及支持疗法:
隔离、护理和心理治疗、营养
病原/特效疗法:
抗生素、化学制剂、抗毒素
对症疗法:
减轻痛苦、保护重要器官 水和电解质平衡
其他:
康复疗法、中医中药、针灸疗法
第七节
传染病的预防
一、管理传染源
病人——及时上报 甲类(强制管理) 乙类(严格管理) 丙类(监测管理)
其中有些具有传染性的(infectivity)
称为传染病(communicable diseases)
传染病的定义和范围
能引起传染病的病原体有: 病毒(virus) 衣原体(chlamydia) 立克次体(rickettsia) 支原体(mycoplasma) 细菌(bacteria) 真菌(fungus)
2、常见的症状与体征
(1)发热:热型
(2)发疹:外疹、内疹
(3)毒血症状:病原体的各种代谢产物,包括细菌 毒素在内,可引起除发热以外的多种症状如疲乏、 全身不适、厌食、头痛肌肉、关节、骨头痛等。 严重者可有意识障碍、谵妄、中毒性脑病、呼吸 及外周循环衰竭及肝肾损害。
(4)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反应:表现为淋巴结及肝 脾肿大
有致病性的寄生虫(parasite)有:原虫类和
蠕虫类
传染病的定义和范围
多年来将由病原微生物引起的疾病 称为传染病,有寄生虫(parasite) 引起者成为寄生虫病。实质上,这 两者引起的并具有传染性的各种疾 病,都属传染病,都以 (infectious disease)表示。
传染病的定义和范围
临床症状和体征
临床特征
1. 病程发展的阶段性
(1) 潜伏期(incubation period) 病原体入体——出现临床症状
(2) 前驱期(prodromal period) 起病——症状明显
(3)症状明显期(period of apparent manifestation)前驱期---所有 的症状体征充分表达
的 • 恢复期:可残余病理、生化改变及
阶•
传染性

复发与再燃
后遗症
常 发热:感染性/非感染性、三个阶段、热型
见 皮疹:外疹/内疹或粘膜疹


注意: 时间、分布、次序、形态
体 毒血症状

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反应:
肝脾肿大
第二节
感染与免疫
病原体(微生物)与机体的关系 相互依存 相互斗争
人体与侵入的病原体(pathogen)相互作用、相 互斗争的过程称为感染(infection)
接触者 检疫、密切观察、药物预防/预防接种
病原携带者 治疗、教育、调整岗位、随访观察
二、切断传播途径
主要针对 呼吸道传染病 消化道传染病 虫媒传染病 寄生虫病
传染病学总论
厦门大学附属厦门第一医院 刘家俊
学习意义及重要性
• 了解传染病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 基本方法
• 掌握传染性疾病发生与发展规律 • 对突发或新发传染病的认识
传染病的定义和范围
人体与侵入的病原体(pathogen)相互 作用、相互斗争的过程称为感染 (infection)
这样引起的疾病为感染性疾病 (infectious disease),
传染病学 研究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在人体内、
外环境中发生、发展、传播防治规律 的科学。重点在于研究这些疾病的发 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 同时兼顾流行病学和预防措施的研究。
传染病学
传染病的特征 感染与免疫
发病机制
流行过程及 影响因素
传染病的诊断 传染病的治疗 传染病的预防
第一节
传染病的特征
数量(quantity) 变异性(variability)
免疫应答
保护性免疫应答 非特异性:天然屏障,吞噬作用,体液 因子 特异性:细胞免疫,体液免疫
变态反应 特异性
第三节
传染病的发病机制
传染病的发生与发展
入侵门户 机体内定位 排出途径
组织损伤的发生机制
直接侵犯 毒素作用: 内毒素、外毒素 免疫机制
(4)恢复期(convalescent perid)免疫 力恢复、病理生理过程结束、症状体征消 失
(5)复发与再燃(relapse and recrudescence)恢复期、热退、潜伏的病 原体又繁殖、初发症状再现—复发;恢复 期、热未退、再发热—再燃
(6)后遗症(sequela)恢复期结束后, 机体功能长期不恢复
感染过程的表现(感染谱)
病原体被清除 隐性感染/亚临床感 染 显性感染/临床感染 病原携带状态 潜伏性感染
潜伏 显性 携带状态 隐性感染 病原体被清除
频度
传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
侵袭力(invasiveness) 毒力(virulence)
包括外毒素(exotoxin) 内毒素(endotoxin)
第四节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及影响因素
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
传染源:患者、隐性感染者 、
病原携带者 、受感染的动物
传播途径:呼吸道传播
消化道传播 接触传播 虫媒传播 血液传播 其他
人群易感性
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
自然因素: 自然疫源性传染病/人兽共患病 (zoonosis) 社会因素
第五节
传染病的诊断
临床资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