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护理学总论
传染病护理学总论

5
㈠ 病原体被清除 (elimination of pathogens)
• 入侵病原体,受到人体各种防御机能的 作用,被消灭、被排出体外而清除。
• 不出现疾病状态,不引起传染病。
精选课件ppt
6
㈡ 隐性感染(covert infection) (亚临床感染 sub-clinical infection) 入侵病原体引起机体特异性免疫反应, 没有(或仅有很轻微)组织损伤,临床上无 症状、体征,生化检验改变不明显。 病原体可被清除并留下特异性的(主动) 免疫能力,仅通过免疫学检查才发现。 大多数传染病中,隐性感染是最常见 的表现。
• 传染源类型不同在传染病中的重要性不一,传染 性有差异。
• 同一类传染源在不同时期传染性也不一样。
精选课件ppt
24
㈡ 传播途径(route of transmission)
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后,以一定方式侵入 易感者,经过的途径称为传播途径。
不同的传染病的传播途径不一定相同, 同一传染病可以有不止一种传播途径。
病原体在人体继续生长、繁殖,并可能 向体外排出。无临床症状。可以成为传染 源。
并非每一种传染病都有病原携带状态, 病原携带者的意义在不同传染病大不一样。
携带病原体>3个月,称为慢性携带者。
精选课件ppt
9
㈤ 潜伏性感染(latent infection)
病原体入侵人体后被局限,长期潜伏,等
待时机(免疫功能↓)而致显性感染。
精选课件ppt
37
⒈ 潜伏期 (incubation period)
病原体侵入人体至临床症状开始出现的时期。
相当于病原体在体内繁殖、转移、定位、引起
组织损伤、功能改变,直到出现临床症状的过程。
传染病护理总论

后遗症 复发 再燃
2、临床类型 ? 根据临床过程:
急性、亚急性、慢性
? 根据病情轻重 :
轻型、中型、重型、暴发型
? 根据临床特征: 典型、非典型
3 传染病的共有症状体征: ? 中毒症状 发热、皮疹、全身不适、头
痛、关节痛。严重者意识障碍、呼吸循 环衰竭 ? 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充血、增生 表现 为肝、脾、淋巴结肿大
(二)传播途径:
指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后,到达另一个 易感者所经过的途径。
1、呼吸道传播:空气、飞沫、尘埃
2、消化道传播: 水、食物 3、接触传播:直接和间接方式
4、虫媒传播:吸血节肢动物
5、血液、血制品、体液等传播(图) 6、母婴垂直传播 7、土壤
(三) 人群易感性对某种传源自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 的人称为易感者。
病人的呼吸道分泌物消毒再弃去 ? 相同病种同住一室
(2) 消化道隔离(棕色标志)
? 同种病人同住一室,不同病种病人也可同住一 室,病人之间必须实施床边隔离
? 穿隔离衣,不同病种更换隔离衣,护理完病人 严格消毒双手
? 病人的食具,便器专用,用后消毒 ? 吐泻物随时消毒弃去 ? 室内保持无蝇、无蟑螂
(3) 严密隔离(黄色标志)
四 传染病的预防
? 疫情报告 甲类 强制管理传染病
城镇2小时内
乙类 严格管理传染病
6 小时内上报
丙类 监测管理传染病
24 小时内上报
?隔离与治疗 对病人或疑似病人,安置在指定的场所进 行隔离治疗,防止病原体的播散。 隔离方式因时、因地、因病而定。
隔离期限根据传染期或化验结果而定。
2 对病原携带者的管理
传染病病人的 护理
第一章 传染病病人护理总论

()人工主动免疫:有计划地将减毒或灭活的 病原体、纯化的抗原和类毒素制成疫苗、菌苗 、类毒素等接种于人体内,使人体于接种后~ 周产生特异性抗体,称为人工主动免疫。免疫 力可保持数月甚至数年,主动免疫是控制传染 病以至最终消灭传染病的主要措施。
28
)计划免疫和儿童基础免疫方案: 在现行范围内已经使用的乙肝疫苗、卡介苗、
大家好
1
传染病护理学总论
学习目标: .掌握传染病的基本特征和临床特点,传染病
的预防,传染病病人常见症状及体征护理。 .熟悉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和影响因素。 .了解感染与免疫的概念及感染过程表现。
2
第一章 总 论
传染病是由病原微生物(细菌、病毒、衣 原体、支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真菌等) 和寄生虫(原虫、蠕虫等)感染人体或动物后 引起的具有传染性的疾病,在一定条件下可在 人群或动物中传播流行。
30
)预防接种反应及处理: ①局部反应 ②全身反应:表现为发热、头痛、全身不适、 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局部反应和全身反 应轻微者,经适当休息可恢复,无须特殊处理 ;反应严重,体温高达℃以上时给予对症处理 。
31
)预防接种反应及处理: ③异常反应:少见,主要为晕厥和过敏性休克 。晕厥多在空腹、疲劳、精神紧张时发生,注 射前应做好宣传解释工作。一旦出现心慌、虚 弱感、胃部不适或恶心、手部发麻等表现,立 即让病人平卧,保持安静,喂糖水或温开水, 针刺人中、十宣等穴位,一般不需服药。有过 敏性休克表现时,应迅速报告医生,同时静注 高渗葡萄糖或皮下注射肾上腺素。
22
.对接触者的管理 对接触者实施医学观察、 留取化验标本或必要卫生检查和处理,也可进 行紧急免疫接种或药物预防。检疫期限由最后 接触之日算起,至该病最长潜伏期。
传染病护理总论护理本科ppt课件

04
心理护理
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减轻焦虑 和恐惧情绪,增强患者信心。
04
传染病的护理实践与案例 分析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护理实践
总结词
全面、细致、专业的护理对于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患者康复至 关重要。
详细描述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是一种严重的呼吸道传染病,护理人员需 要为患者提供全面、细致、专业的护理。具体包括:隔离措 施、呼吸支持、生命体征监测、心理疏导等方面的护理。
详细描述
登革热是一种由登革病毒引起的传染病,护理人员需要为患者提供降温、补液和 密切观察病情等方面的护理。具体包括:控制体温、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密切观 察病情变化、预防并发症等方面的护理。
05
总结与展望
传染病护理的重要性与挑战
重要性
传染病护理是护理学科中的重要 分支,对于控制疫情、减轻患者 痛苦、促进社会公共卫生具有不 可替代的作用。
。
传染病患者的营养支持
饮食调整
针对不同类型传染病患者的营养需求,医护人员需要指导患者进行 合理的饮食调整,如增加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摄入。
营养补充
对于身体状况较差的患者,医护人员需要给予适当的营养补充,如 通过静脉输注营养液、口服营养补充剂等途径。
监测体重
医护人员需要定期监测患者的体重变化,以评估患者的营养状况和治 疗效果,及时调整营养支持方案。
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减轻焦 虑和恐惧情绪,增强患者信心
。
病毒性肝炎的护理
隔离与防护
对患者进行隔离,减少交叉感染的风 险。使用口罩、勤洗手等措施防止病 毒传播。
症状观察
密切观察患者的体温、黄疸、恶心、 呕吐等症状,及时记录并报告医生。
饮食与营养
提供高蛋白、低脂肪、易消化的食物 ,如新鲜蔬菜、水果等,以增强患者 的免疫力。
传染病护理总论

情绪疏导与干预
与患者家属保持良好沟通,共同协作为患者提供全面的心理护理和支持。
家属沟通与协作
05
传染病护理的未来发展
传染病护理的现状及挑战
要点三
传染病流行趋势复杂
新型传染病不断出现,现有传染病不断变异,全球范围内传染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
监测
对传染病的发生、发展和影响进行全面监测,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采取措施。
报告
按照相关规定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传染病疫情,以确保防控措施的及时有效。
传染病的监测与报告
04
传染病患者的临床护理
根据传染病类型和传染性,为患者提供适当的隔离措施,并严格控制探视和卫生清洁,以降低交叉感染的风险。
传染病患者的一般护理
加强人才培养
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法规,明确各方责任和义务,为传染病护理工作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
完善政策法规
广泛开展传染病防控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的健康素养和自我防护意识,加强社会对传染病防控工作的关注和支持。
强化社会宣传
谢谢您的观看
THANKS
根据医生的指示,为患者提供药物治疗,并注意观察药物的作用和副作用,及时向医生报告任何不良反应。
并发症预防与护理
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预防并及时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减轻患者的痛苦。
传染病患者的特殊护理
对患者进行心理评估,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和需求,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和安慰。
传染病患者的心理护理
心理评估与支持
要点一
要点二
护理人才队伍不足
传染病护理专业性强,技术要求高,人才队伍培养和储备不足,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护理需求。
传染病护理总论(一)2024

传染病护理总论(一)引言:传染病是指通过病原微生物的传播而引起的疾病,它对人类的健康和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
传染病的防治工作离不开专业的护理措施,有效的传染病护理是保护患者和护理人员健康的关键。
本文将重点介绍传染病护理的概述和基本原则。
一、传染病护理概述1. 传染病的定义和分类2. 传染病的传播途径3. 传染病护理的重要性4. 护士在传染病护理中的角色和责任5. 传染病护理的基本原则二、传染病护理的基本措施1.洗手和消毒- 使用正确的洗手方法- 掌握有效的手消毒技巧- 消毒器械和病房的常规操作2.穿戴防护装备- 根据传染病的特点选择合适的防护装备- 护士自身防护装备的佩戴和使用准则3.隔离措施- 根据传染病的传播途径选择合适的隔离方式- 掌握不同隔离措施的具体操作方法4.环境清洁与消毒- 病房和器械的清洁消毒规范- 对传染源及空气进行适当的处理和消毒5.安全处置- 护理废物的处理和消毒方法- 泄漏和事故的处理步骤三、常见传染病护理1.呼吸道传染病护理- 流感、肺结核、麻疹等呼吸道传染病的特点及护理要点- 呼吸机使用及预防交叉感染的技巧2.肠道传染病护理- 肠道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 腹泻的护理方法和肠道感染风险评估3.血液传染病护理- 艾滋病、乙肝等血液传染病的特点及护理原则- 安全采血和输血操作规范4.皮肤传染病护理- 疱疹、痈疽等皮肤传染病的诊断和护理方法- 皮肤创面和伤口的消毒和处理5.其他传染病的护理- 性传播疾病、水生传染病等的护理注意事项- 对高风险职业人员的护理和指导总结:传染病护理是保护患者和护理人员健康的关键措施,掌握正确的传染病护理知识和技能对有效防控传染病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洗手和消毒、穿戴防护装备、隔离措施、环境清洁与消毒、安全处置等基本措施的实施,以及对常见传染病的护理,可以有效地防止传染病的扩散和交叉感染,保障患者和护理人员的健康。
《传染病护理学总论》

• 乙类(严格管理) 26种 城镇<6h,农村<12h
• 丙类(监测管理) 11种
24小时内
• 接触者
– 检疫、密切观察、药物预防/预防接种
• 病原携带者
– 治疗、教育、调整岗位、随访观察
整理课件
二、切断传播途径
• 主要针对 呼吸道传染病 消化道传染病 虫媒传染病 寄生虫病
• 消毒(物理/化学) 预防性消毒 疫源性消毒(随时消毒、终末消毒)
整理课件
常见护理诊断/合作性问题
1.体温过高 2.组织完整性受损 3.有传染的危险 4.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 5.腹泻 6.体液不足 7.潜在并发症:肝性脑病、肾功能不全、肠出血、肠穿孔
整理课件
护理措施
➢严格执行隔离消毒制度 ➢及时报告疫情
一 ➢休息 般 ➢病室环境 护 ➢注意营养、水分的摄入 理 ➢注意口腔、皮肤护理
整理课件
第四节 传染病的治疗
整理课件
综
治疗原则
合 治
疗
治疗、护理与隔离、消毒并重, 对症治疗与特效治疗并重。
治疗方法
➢一般及支持治疗 ➢对症治疗 ➢病原治疗 ➢其它治疗
整理课件
第五节 传染病的预防
整理课件
一、管理传染源
• 病人——及时上报
• 甲类(强制管理) 鼠疫、霍乱 城镇<2h,农村<6h
整理课件
4.传染病 的治疗
5.传染病的预防
6.传染病 患者的护 理
1.传染与免疫
3.传染病的 特征
2.传染病的流 行过程及影响 因素
整理课件
第一节 传染与免疫
整理课件
一、传染的概念
传染即感染:病原体和人体之间一种相互作
用相互斗争的过程. 构成传染必备条件★
传染病护理总论护理本科

9
传染病现状
世界卫生组织(WHO)2007年8月23日表示,传染病在全 球的爆发和传播越来越快,治愈难度也越来越大。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新的传染病以每年1到2例的“惊 人速度”出现。
截至目前,世卫组织的专家已经确认了1100多种传染病。
编辑版ppt
10
近30年新发的主要传染病病原体及引发疾病(1)
病毒性肝炎 结核病 艾滋病 狂犬病 流行性出血热 流脑、乙脑 霍乱 性病 新发传染病(非典型性肺炎、禽流感)
2004年4月25日是非洲疟疾日,公布了非洲各国一年内有数 百万人死于疟疾;
2004年10月13日至今年4月22日半年时间,安哥拉北部爆发 马尔堡出血热,感染264例,死亡239例,死亡率高达90%。
2005年5月18日,世卫组织报告刚果确诊11例埃博拉出血热 患者,其中9例患者死亡。
编辑版ppt
1988年,上海由于甲肝病毒污染了水源,人们食用了被水 源污染的毛蚶,引起上海市甲型肝炎的暴发流行,有31万 人发病。
1993年在南亚流行新霍乱弧菌O139(孟买、 加尔各答 15000人发病,死亡230人)。
1996年在日本流行的O157大肠杆菌所致出血性肠炎,10天
内有6259名小学生及92名教职员发病病死9人。
埃博拉出血热 军团病
肾综合征出血热 11
近30年新发的主要传染病病原体及引发疾( 2 )
年份
病原微生物
引发疾病
1980 人类嗜T淋巴细胞病毒-I 成人T白血病
1982 人类嗜T淋巴细胞病毒-II 毛状T白血病
1982
伯氏疏螺旋体
莱姆病
1983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艾滋病(AIDS)
1983 198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㈣ 感染后免疫
感染后对同一病原体产生特异性保护 性免疫。
• 一些传染病的特异性保护性免疫水平,可 从特异性保护性抗体检测确定。 • 感染后(或病后)免疫的稳固程度在不同 的传染病有差异。
35
下次再见!
36
传染病的临床特点
㈠病情发展的规律性 潜伏期
前驱期
症状明显期 恢复期
37
⒈ 潜伏期
(incubation period)
39
⒊ 症状明显期
(period of apparent manifestation)
• 该种传染病的特征性的临床综合病征 ( 包括症状、体征与各种功能异常表 现)都充分地表达的时期。
• 紧接在前驱期后,经过本期后进入恢 复期。
40
结膜出血(钩端螺旋体病)
皮肤巩膜黄染
巩膜黄染
皮肤巩膜黄染 41
⒋ 恢复期 (convalescent period)
• 同一类传染源在不同时期传染性也不一样。
24
㈡ 传播途径(route of transmission)
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后,以一定方式侵入
易感者,经过的途径称为传播途径。 不同的传染病的传播途径不一定相同, 同一传染病可以有不止一种传播途径。
25
呼吸道传播:由飞沫、尘埃等传播
消化道传播:食物、饮用水受病原体污染 接触传播:接触疫水、被污染的土壤 虫媒传播:又称节肢动物传播(通过叮咬) 血液、体液传播:输血和血液制品 不洁注射 分娩、性接触等
传染病护理学总论
咸宁学院临床护理学教研室
叶艳胜
2011年02月
1
传染病学 ( 临床学科 ) 研究传染病在人体内发生、发展与 转归的原因与规律;诊断、治疗、预防与控 制的方法。 与其他学科联系密切。 传染病:⒈ 由病原体(致病微生物 或寄生虫)感染而致病; ⒉ 具有传播的特性;可造成流行 (两个最基本的要点)
7
㈢ 显性感染(overt infection)
(临床感染 clinical infection,传染病发作) 病原体入侵后,机体产生免疫应答,产 生特异性免疫,并引起机体病理生理与病 理组织改变,出现特定临床综合病征。 结局:痊愈;病原携带;慢性化;死亡。
8
㈣ 病原携带状态(carrier state) 病原体在人体继续生长、繁殖,并可能 向体外排出。无临床症状。可以成为传染 源。
11
⒉ 不同病原体毒力强度不一,毒素性质 不同,产毒量不等。 ⒊ 细菌毒素(内毒素与外毒素): 外毒素:细菌生长繁殖过程产生。 • 蛋白质成分,对热较不稳定; • 有亲组织性,选择作用某些 组织器官,引起特定病变; • 反应较专一,不同的外毒素 产生不同的病理生理反应; • 毒性强,但可被同系属抗体中和。
病原体及其毒素在传染病发展过程中, 从局部向邻近、远隔部位、血循环等扩散,
引起全身性表现:
毒血症;菌血症; 败血症(脓毒血症)
51
㈢传染病的临床类型
同一传染病不同的病者,临床过程的表现 不一,按照病情轻重、性质、病程长短、主 要的临床特色,可分为若干临床类型,有助 于诊断确立 , 判断预后 , 合理治疗与流行病学 分析。 病程长短分:急性;亚急性;慢性; 病情轻重分:轻型;中型;重型;暴发型 临床特色分:典型;非典型;(消遥型)。
17于获得性免疫; • 免疫作用有针对性; • 感染后免疫都是特异性免疫; 属于主动免疫。 • 包括:细胞免疫 (cellular immunity) 体液免疫 (humoral immunity)
18
传染病的发病机制
● 传染病发生与发展过程有一定阶段性。
• 不出现疾病状态,不引起传染病。
6
㈡ 隐性感染(covert infection)
(亚临床感染 sub-clinical infection)
入侵病原体引起机体特异性免疫反应, 没有(或仅有很轻微)组织损伤,临床上无 症状、体征,生化检验改变不明显。
病原体可被清除并留下特异性的(主动) 免疫能力,仅通过免疫学检查才发现。 大多数传染病中,隐性感染是最常见 的表现。
• 人群易感性对传染病的发生、传播与 流行有重大影响。
28
影响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因素
㈠ 自然因素(Natural factors) 地理条件 气候因素 生态环境
自然因素对病原体与人体都产生影响, 与流行过程关系甚大。 传染病的地区性与季节性分布与自然 条件密切相关。
29
虫媒传染病、寄生虫病对自然条件 的依赖尤其明显。 ㈡社会因素(Social factors) 经济发展水平 生活水平 文化教育水平与卫生习惯
2
感染性疾病(infectious diseases):
是指由病原体感染所致的疾病,包括传染病和 非传染性感染性疾病。
传染病(communicable diseases):
指由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 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造成流行的疾病。
3
感染过程
感染: 指人与病原体之间在人体内的相互 作用的过程。 几个概念: 感染谱 重复感染 机会性感染 混合感染 重叠感染 构成传染过程的主要因素: 人 病原体 所处的环境
43
44
⒉ 发疹 (rash, eruption)
许多传染病发病过程出现皮疹(发疹性传染病)
表现形式:皮疹(外疹);粘膜疹(内疹) 形 态:斑丘疹;疱疹、脓疱疹; 荨麻疹;玫瑰疹;出血疹;焦痂等;
▲ 注意出疹时间、分布部位、先后次序及 形态改变。皮疹都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对诊断有 重要价值,有些疾病的皮疹对诊断甚至有决定性 价值。
26
㈢ 易感人群
人群易感性 (population susceptibility) • 易感人群: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
易感染该种传染病的特定人群。
易感人群由易感者构成。 • 易感者: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 力的个体。
27
人群易感性:指特定人群对某种传染病 的易感程度。
• 人群易感性高低取决于人群中易感者 占的比例大小,受许多因素所影响。
并非每一种传染病都有病原携带状态, 病原携带者的意义在不同传染病大不一样。 携带病原体>3个月,称为慢性携带者。
9
㈤ 潜伏性感染(latent infection)
病原体入侵人体后被局限,长期潜伏,等 待时机(免疫功能↓)而致显性感染。 特点: 机体不足以清除病原体; 不足以引起隐性感染; 不向外播散病原体(有别于病原携带状态) 亦可与病原携带并存。
所有传染病都有传染性。 病原体排出体外,经一定途径入侵易感 者,把疾病传染给别人。
有传染性是传染病与其它感染性疾病的 主要区别点。
32
㈢ 有流行病学的特征
(Epidemiological features) 流行性,地方性,季节性 流行性: 散发性发病 流行 大流行(世界流行) 暴发流行
33
地方性: 地方性传染病:局限在一定的地理 范围内发生的传染病。 (外来性或输入性传染病,imported) 季节性: 一些传染病的发病率与季节有关。 (季节性上升与气温变化、 虫媒的存在、人的状态有关)
45
抓痕样出血点 (肾综合征出血热)
瘀斑(流脑)
麻疹
多形性皮疹 (登革热 ) 46
恙虫病的溃疡
47
肺炭疽
皮肤炭疽
炭疽杆菌
48
皮肤型利什曼病
49
⒊ 肝、脾、淋巴结肿大
• 许多传染病表现有肝脾肿大、淋巴结肿大。
• 病原体及其代谢产物作用,引起的单核巨噬
细胞系统的反应,充血、增生。
50
⒋ 毒血症状
社会保健制度
30
传染病的基本特征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infectious diseases)
指传染病特有的一些征象:
病原体、传染性、流行病学特征、感染后免疫
(作为综合鉴定是否为传染病的指标) ㈠ 具有病原体 每一种传染病都有特异的病原体 (微生物或寄生虫)
31
㈡有传染性 (infectivity)
病原体侵入人体至临床症状开始出现的时期。
相当于病原体在体内繁殖、转移、定位、引起
组织损伤、功能改变,直到出现临床症状的过程。
不同传染病潜伏期不同;同一传染病在不 同个体潜伏期不尽相同。
38
⒉ 前驱期 (prodromal period)
从临床起病至症状明显表现的时期。 多为非特异性临床表现。 • 起病缓慢的病者可有较明显前驱期 • 起病急骤者常无明显前驱期
52
传染病的诊断
主要依靠三个方面作出诊断:
临床资料(症状、体征、 病史、诊疗经过等) 流行病学资料 实验室检查
53
㈠ 临床资料
• 详细询问病史,细致的体检,
• 了解起病经过主要症状与体征,
• 过去的疾病情况与有关的材料,
• 寻找一些有诊断价值的体征,对诊断初步
考虑十分重要。
54
㈡ 流行病学资料
• 临床表现逐步消退
• 体内病理生理过程与组织损伤正在调整、 修复,最终回复正常
弄清几个概念:复发(relapse) 再燃(recrudescence)
42
㈡ 常见的临床表现 (Common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⒈ 发热(fever) 许多传染病都有不同程度发热,颇为共 同而突出的表现; 对传染病的诊断与鉴别有重要价值。 常见热型: 稽留热、驰张热、间歇热 回归热、不规则热
在传染病诊断中占有重要价值! • 发病地区、季节、年龄、职业 • 传染病接触史 • 周围人群中类似病者 • 过去病史和预防接种史
● 发病机理的阶段性与临床过程的阶段性 一般是相对应的,有时也不同步。
19
㈠ 发生与发展的共同特征:
⒈ 入侵门户适当才能使病原体定居繁殖、致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