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第七册第三单元完整教案(精选)
《散步》教案(通用

《散步》教案(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语文》第七册,第三单元《散步》。
文章通过对一次家庭散步的记叙,展示了祖孙三代之间和谐、温馨的家庭亲情。
详细内容如下:1. 生字词学习: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如“悠悠、宽敞、脚印、依托”等。
2. 课文理解:分析课文内容,了解文章的主题和结构。
3. 阅读与感悟:体会作者通过细节描绘展现的家庭亲情,培养关爱家人的情感。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文章的主题和结构。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分析课文的能力,提高阅读理解水平。
3. 情感目标:通过课文学习,引导学生关爱家人,体会家庭亲情的美好。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分析课文结构,理解作者通过细节描绘展现的家庭亲情。
2. 教学重点:生字词的学习,课文内容的理解,阅读感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原文、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家庭散步的图片,引发学生对散步的回忆,激发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标注生字词,了解课文内容。
3. 生字词学习:教师讲解生字词,学生做好笔记。
4. 课文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结构,了解文章的主题和结构。
5. 例题讲解:挑选课文中的典型句子,分析其表达手法,体会作者的情感。
6.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课文中的其他句子。
7. 阅读感悟:让学生谈谈自己对家庭亲情的理解,分享感悟。
六、板书设计1. 课文《散步》2. 生字词:悠悠、宽敞、脚印、依托等。
3. 课文结构:起、承、转、合。
4. 情感主题:家庭亲情。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根据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的主题。
(2)分析课文中的一个细节,谈谈你对作者情感的理解。
2. 答案:(1)文章主题:通过一次家庭散步,展示了祖孙三代之间和谐、温馨的家庭亲情。
(2)示例:作者在描述散步过程中,通过“悠悠的脚印”、“宽敞的田野”等细节,展现了家人间的关爱和陪伴。
《在山的那边》教案(精选(1)

《在山的那边》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语文》第七册,第三单元《自然与社会》中的《在山的那边》。
该课文描述了作者在童年时期对山那边的好奇与向往,以及成长过程中对梦想与现实的认识。
详细内容包括:课文朗读、生词学习、句子解析、主题探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掌握生词和短语,理解课文内容,分析课文主题。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方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梦想意识和勇敢面对困难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理解作者对梦想与现实的认识。
2. 教学重点:掌握生词和短语,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语文书、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展示一幅山的图片,引导学生谈论对山的印象,引出课文《在山的那边》。
3. 例题讲解:讲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分析作者的情感。
4. 随堂练习: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分享学习心得。
5.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详细讲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梦想与现实的认识。
六、板书设计1. 课文《在山的那边》2. 生词:蜿蜒、屏障、痴想、凝神、喧腾、激励3. 重点句子:山那边是海!/梦想与现实之间,是一座难以逾越的山。
4. 课文结构:描述疑问探索感悟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熟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段。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举例说明。
(3)根据课文内容,谈谈你对梦想与现实的认识。
2. 答案:(1)课文第二段已背诵。
(2)例:比喻:“山那边是海!”;拟人:“梦想在山那边呼唤我。
”(3)答案开放,合理即可。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使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深入探讨梦想与现实的关系,达到预期教学效果。
第七册语文第三单元教材分析教案

第七册语文第三单元教材分析(泰安小学四年级语文组)一、教材分析本组教材围绕“中外童话”这个专题选编了不同作家不同风格的4篇童话。
教材还安排了以读童话、编童话、讲童话、演童话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性学习。
《巨人的花园》描写了巨人看到孩子们在自己的花园里玩耍很生气,便筑起围墙,从此花园里没有了欢声笑语,同时花园里也不再鸟语花香,最后在一个小男孩的启发下终于知道自己的花园为什么没有春天,于是拆除了围墙,从此花园里又生机勃勃,通过这个童话让孩子们知道快乐应该和大家一起分享。
《幸福是什么》通过讲三个牧童挖井,智慧的女儿称赞他们,祝他们幸福,并引导他们自己去弄明白什么是幸福。
让学生懂得幸福是要靠劳动,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
《去年的树》通过写鸟和树是好朋友,鸟儿飞回南方,答应了树的要求,第二年春天小鸟实现了自己的诺言,让学生去体会童话揭示的道理。
《小木偶的故事》课文讲一个通俗易懂、情趣盎然的童话故事,“小木偶”在生活中遇到了一系列挫折,让学生体会到生活的复杂。
每篇课文都紧紧围绕专题,把学生带入美好的情境,使学生受到真、善、美的熏陶,让学生进一步感受童话的魅力。
二、学生分析:现在的学生对于枯燥无味的课文不感兴趣,而对于童话并不陌生,并且深受喜爱,他们早已在课内外阅读过许多童话。
因此学习本单元的专题,要充分利用好教材中提供的优秀童话,也要有效的利用学生自己阅读过的童话,还要引导学生阅读更多的童话,并在大量阅读,建立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讨论、交流、引导学生体会童话的特点,帮助学生建立起对童话这种文学体裁初步认识。
三、教学设想:1、以“走进奇妙的童话世界,了解童话内容,品味童话语言,体会童话特点,进一步感受童话的魅力”为主线贯穿整个单元的学习,让学生贴近童话,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2、师生共同查找一些着名的童话故事及资料;3、培养学生的自读能力,加强课文的朗读训练;4、推荐一些世界着名的童话作品以及电影、电视作品。
【教育资料】小学四年级语文第七册第三单元《绝句》教案

【教育资料】小学四年级语文第七册第三单元《绝句》教案
一、色彩美。
诗人展开语言的调色板,选用缤纷的色彩,将眼前的景物描绘成一幅绚丽多彩的画面,使它产生了诱人的魅力。
黄鹂、白鹭、翠柳、青天,四种景物四种颜色,黄绿相间,白蓝辉映,读来怎不令人心旷神怡?怎不令人心情舒畅?
二、结构美。
这首诗巧妙地将数字运用于形象思维领域,既使诗在结构上浑然一体,又获得了独特的艺术魅力,给人一种神思驰骋的时空美。
第一句两个黄鹂,写点,是近写;第二句一行白鹭,写线,是远写;第三句千秋雪,写面,表明了时间;第四句万里船,展现了空间。
简短四句诗,点、线、面相互交织;远、近、时、空彼此对照,构成了这首诗内在的结构美,耐人寻味。
三、意境美。
这首诗描写的是公元759年春末夏初成都浣花溪旁杜甫草堂前生机勃勃的景象,抒发了作者难以抑制的喜悦之情。
前两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由近及远,由低及高,写的是动景,草堂周围翠绿的柳树上成对的黄鹂在欢唱,一派愉悦景象,有声有色,构成了新鲜而优美的意境。
后两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由远及近,写的是静景,作者身在草堂凭窗远眺西面的雪峰上千年不化的积雪,低头瞥见门外停着的来自万里之外的东吴的船只,不禁喜上心头。
短短四句诗,却描写了诸多景物,远近结合,动静交错。
色彩明丽,有条不紊,勾画出一幅春意盎然,清新开阔的自然景色的画面,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山河无比热爱和愉悦的情感。
◆。
11、高大的皂荚树

预设教学路径
预计学生活动
备择方案
(3)小结:
探究例2
(1)5000平方米=()公顷
375分=()时()分
体验:
组织学生完成做一做。
三、全课小结。
四、实践应用。
练习十九1、2题
练习十九3、4、5
同组讨论,交流
汇报:由高级单位名称改写成低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单位名称
(单名数或复名数)乘进率→低级单位名称
观察发现什么?
呢?
3、课文结尾一段话中的“一颗种子”指的是什么?
四、指导朗读
五、联系实际谈感悟
六板书设计
(操场的东边)
3、集体探究交流。
“春天,下小雨啦。皂荚树为我们遮挡着,雨滴就不会很快掉下来”感悟到春天皂荚树满树新绿、生机勃勃的生长特点。所以“我们”能够在春雨中,和往常一样地做体操,做游戏。
“烈日就只能投下星星点点的光斑”,“巨大的绿色帐篷”领悟到夏天皂荚树枝繁叶茂、生长旺盛的特点。所以“暴烈的太阳当头照”,我们在操场上活动,仍觉得格外凉爽。
单名数:2米、30吨、50秒……
复名数:5分30秒、1吨500克、1米3分米4平方米5平方分米……
独立思考:
1米=100厘米、3米是3个1米也就是3个100
厘米。
3米=3×100=300厘米
抢答
小组讨论,交流。
汇报:首先把2吨改写成千克数
2吨=2000千克
再加50千克,就等于205千克。
口答并说出思考过程。
2、边读边想,勾画出好的语句,提出不懂的问题。
1、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思考皂荚树一年四季有什么特点,这些特点和同学们的课间活动有什么关系,作者是怎样观察和描写的。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一. 教材分析《课外古诗词诵读》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阅读和理解古诗词,感受古人的智慧和情感,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本节课选用的古诗词都是经典之作,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教育意义。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语文基础,对古诗词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理解古诗词的意境和表达方式上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词的意境和表达方式,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三. 教学目标1.了解古诗词的基本知识和阅读方法。
2.通过阅读和理解古诗词,感受古人的智慧和情感。
3.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4.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古诗词的基本知识和阅读方法。
2.理解古诗词的意境和表达方式。
3.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古诗词的基本知识和阅读方法。
2.引导法: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和理解古诗词,感受古人的智慧和情感。
3.实践法:让学生通过阅读和理解古诗词,提高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古诗词文本:准备《课外古诗词诵读》的文本,标注好生字词和注解。
2.多媒体设备:准备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古诗词的图片和视频。
3.教学课件:制作教学课件,包括古诗词的基本知识和阅读方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古诗词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进入古诗词的世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展示《课外古诗词诵读》的文本,让学生阅读和理解古诗词。
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注意生字词和注解,帮助学生理解古诗词的基本意思。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通过阅读和理解古诗词,感受古人的智慧和情感。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词的意境和表达方式,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4.巩固(10分钟)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巩固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和记忆。
晚春教案晚春教案一等奖

晚春教案晚春教案一等奖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语文》教科书第七册第三单元《晚春》章节。
详细内容包括:课文朗读与解析,词语释义,句式分析,主题思想探讨,以及相关的文学常识。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生僻字词的读音和意义。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领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3. 培养学生对自然美和诗意生活的感知与欣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重点:对课文内容的深入解析,体会作者借景抒情的写作技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PPT课件,黑板。
学具:课文文本,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春天景色的图片,引发学生对春天美景的回忆,导入本课。
2. 课文朗读: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注意语气、情感的把握。
3. 词语释义:讲解生僻字词,让学生做好笔记。
4. 例题讲解: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通过例句解释说明。
5. 主题探讨:引导学生从课文中体会作者对晚春的赞美之情,讨论自然与生活的关系。
6.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课文《晚春》居中。
2. 重点词汇、修辞手法列于左侧。
3. 右侧列出课文主题及作者情感表达。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课文内容,以“我眼中的晚春”为题,写一篇短文。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反思教学方法是否得当,学生是否掌握了教学内容。
针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推荐阅读其他季节描写的文章,进一步培养文学素养。
同时,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观察季节变化,体验自然之美,将所学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明确;2. 例题讲解的深度和广度;3. 板书设计的信息量和逻辑性;4.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和实践性;5.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深入性。
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明确在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置上,应重点关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去年的树》说课稿(最新4篇)

《去年的树》说课稿(最新4篇)《去年树》说课稿篇一一、说教材1、教材简介《去年的树》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三单元中外童话的一篇课m.1mi 文。
作者是日本作家新美南吉。
它和该单元其它三篇课文一样,都是通过学习,使学生受到真、善、美的熏陶。
教学《去年的树》这篇课文,其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童话的特点,为今后的学习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2、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读文,品味重点词句,会入情入境地演读课文。
过程和方法:学会多元交流,多向对话。
学会把课文读懂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小鸟与大树间真挚的友情。
使学生感悟到真正的友情是建立在诚信的基础上的。
3、重点、难点分析教学重点:朗读体会领悟课文中的角色对话,体会童话角色的心理。
教学难点:通过多层次的对话,感受童话语言表达上的特点,体会课文的人文内涵。
我之所以这样确定重难点是因为:本文充满了一种淡淡的伤感气氛的同时还留下了很多的情感空白。
四年级的学生很容易领会到环保的主题,但是课文给我们更多的却是小鸟对于友情那份执着和坚贞。
《新课标》提出了语文课程应该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那么语文教学应该充分利用好教材的人文性,让学生通过多次朗读感受到小鸟和大树之间的那份真情就是本课重中之重了,因为人类社会无论发展到了什么程度,人与人之间的真情是最宝贵的。
所以我把这篇课文的重点放在了领悟小鸟的四次对话和它的心理上。
二、说教材处理1、学情状况分析《去年的树》在本单元是第三篇课文,通过前两篇课文的学习,加上以前的经验,学生对童话这种体裁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这篇课文和前两篇课文相比,又有其自身的特点,主要是以对话展开故事情节,推动故事发展。
加上从四年级学生的现有思维水平来说,他们一拿到课本不一定就能够捕捉诚信这个主题。
诚信、奉献、环保、爱情四个主题的多元体会又会造成“人文性的厚度”不够的缺憾。
另外我班的学生是刚由各个村小集中上来的,朗读能力参差不齐,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单元教学分析:
本组教材围绕“中外童话”这一专题编排,教材选取了不同作家、不同风格的4篇童话,安排了以编童话、讲童话、演童话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性学习,“资料袋”“口语交际”“习作”“我的发现”“日积月累”“展示台”等也围绕这个专题安排,整组教材形成了一个比较严密的教学系统。
学生对童话并不陌生,本组课文是为了让学生走进奇妙的童话世界,了解童话的内容,品位童话的语言,体会童话的特点……这一组的教学应具有总结、提升的性质,教学时,不仅要让学生阅读一篇篇童话,而且要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建立起对童话这种文学体裁的初步认识。
教师要综合考虑整组的教学内容,合理安排每篇童话的教学和综合性学习活动。
在教学时,既要充分利用好教材中提供的优秀童话,也要有效利用学生已经阅读过的童话,还要引导学生阅读更多的童话,并在大量阅读、建立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讨论、交流,引导学生体会童话的特点。
教学本组教材可用11—13课时。
其中,精读课文4—5课时,略读课文2—3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习作2课时,“我的发现”“日积月累”“展示台”1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