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北师大版
北师大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

北师大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
2.理解课文的议论层次和议论特色。
重点、难点:重点: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深刻道理,从中获得启迪。
难点:理解本文的议论层次,体会其说理特色。
课时安排:2课时。
课前准备:1.全文至少诵读三遍,借助工具书认识生字词。
2.有条件的从网上查阅有关作者、作品的资料,以备课堂交流。
3.搜集古今中外逆境中崛起的真实故事三则,制作成资料卡片,(有条件的,可以利用电脑建立自己的资料库)准备一则故事进行复述交流。
4.教师查阅有关作者和作品的资料、有关逆境与人的成长的格言和故事、多媒体设备等。
教学方法:突出朗读,从朗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开展课堂讨论,在辨析中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示例。
同学们,你们步入人生已经十三个年头了。
人生就像走路,有的人只希望走舒适平整的大路,永远一帆风顺。
但是,人生之路如果有100条,其中就有99条是崎岖、泥泞、艰难的。
俗话说: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
面对逆境,每个人将交出不同的答卷。
下面就让我们走进历史,走向世界,去领略那些面对逆境奋勇搏斗的英雄的风采。
二、引导学生回顾第五单元内容,然后相互交流搜集到的古今中外逆境中崛起的故事,并谈谈自己的认识。
有关逆境中崛起的格言和故事补充:逆境是通往真理的第一条道路。
(拜伦《唐璜》)正路并不一定就是一条平平坦坦的直路,难免有些曲折和崎岖险阻,要绕一些弯,甚至难免误入歧途。
(朱光潜《谈美书简》)如果斗争只是在有极顺利的成功机会的条件下才着手进行,那么创造世界历史未免就太容易了。
(马克思《致路·库格曼》)华罗庚逆境成才:华罗庚二十岁时得了伤寒病,卧床半年病愈后,左腿致残。
在这种情况下,他坚持自学数学,发表了《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的论文,震动了数学界。
后来他到清华大学任教,不辍劳苦继续研究数学,成为举世瞩目的数学家。
2021年七年级语文下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北师大版

大版教学目标:1、读准字音,划准节奏,揣摩文言文诵读的技巧。
2、掌握文中实、虚词的用法。
3、领会人处于困境才会奋发有为,国无忧患往往遭到灭亡的道理。
4、学习作者如何层层深入论证论点。
教学重难点:1、弄清本文的层层深入论证方法及其特点。
2、理解标题的含义。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引入。
2、了解有关作者的常识。
作者孟子,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名轲,字子舆。
他主张“仁政”、“民贵君轻。
”二、多种形式朗读课文1、读准生词的音。
舜()畎亩()傅说()胶鬲()拂乱()拂土()2、读准句子的停顿。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2)曾益/其所不能。
(3)入则/无法家拂土。
3、多种形式朗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及停顿,读得嘹亮通畅。
注:回顾冰心《成功的花》,思索成功背后的艰辛。
了解孟子的相关情况。
学生自由朗读生词,读准字音识记字形。
读准个别句子的停顿。
三、再度课文1、学生结合注释及工具书解释重点词语。
(1)发(2)举(3)于是人也(4)苦(5)劳(6)饿(7)空乏(8)拂乱(9)动(10)忍(11)曾益(12)过(13)衡(14)征于色(15)入(16)出2、文中几个通假字曾、衡、拂。
3、翻译文句、疏通文意。
(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注:学生参照注释及工具书解释文中重点词语的意思、两两结合说说。
班级内展示。
学生参照注释及工具书准确翻译重点句子、流利地疏通全文。
组内交流、班级内展示。
四、思考分析1、思考:这段提到古代几个人物?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2、思考:作者举例想论述什么?(从文中找出原句)3、举三个就够了,你怎么看?明确:雄辩气势,充分论据,有说服力。
4、师小结:这是造就人才的客观因素。
注、从文中找出提到的几个人物,思考他们的共同点学生从文中找出原句。
班级内展示。
请你从历史或现实中,列举一个经受艰苦磨难,终于成就了不平凡事业的人物事例。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第12课《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教学设计 (新版)北师大版

第12课《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教学目标1、辨析疑难字词,疏通疑难句意,积累文言词汇。
2、结合实际领会作品内涵,理解古代哲人的思想;并据此进行写作片断练习。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 难点:2三、教学方法:诵读教学法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五、课时安排:一课时六、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导语:山东是一方人杰地灵的宝地,孕育了两位举世闻名的圣人——孔子和孟子,济宁由此被称为“孔孟之乡”。
哪位同学愿意向大家介绍孟子的有关情况?学生介绍后课件呈现,结合注释完善知识储备。
2、认知阅读: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掌握一些文言词汇。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学生自由诵读。
同时屏显要求:*注意通假字的读音,据注释和工具书掌握生字词。
*按意义和音节划分句子的节奏。
学生给生字词注音。
学生范读课文,后课件呈现节奏划分。
师生共同纠正朗读过程中出现的读音和节奏问题。
学生在此基础上齐读课文,要求读的气势磅礴。
3、理解阅读:读出积累,疏通大意,积累重要的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请学生提出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也可提其他问题,先由学生四人小组讨论解决,帮助解答;答得好就介绍方法,不好由教师纠正分析。
然后课件呈现检测题:关于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和翻译句子。
屏显“快速背诵法”,教师据此法引导学生逐段背诵,直至熟练。
4、拓展延伸阅读:感悟豪情,读出自己。
从文中读出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请学生从语言、思想内容、情感道理等方面谈一谈。
由课内延伸到课外,让学生结合历史或现实领会人处于困境才会奋发有为,国无忧患往往遭到灭亡的道理。
请写一段话,表达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或者是针对本文内容,谈一点看法。
学生按此要求片段写作后读出,教师点评。
教师启发学生明白此文的现实意义,屏显我校学生防震演练的照片,教育学生居安思危。
古语说:文以载道,文如其人。
让我们齐声背诵全文,再次感受孟子思想的博大精深,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思想永远铭刻在心!。
北师大版七年级语文下册1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孟子的经典之作,它阐述了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提出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全文逻辑严谨,结构清晰,论证充分,文采丰富。
其阐明的道理在今天仍具有很强的历史意义和教育意义,是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好材料【知识与能力目标】1、用准确的语调有节奏朗读课文;2、正确辨析课文中的疑难字、词、句的含义;3、理解逆境成材的道理,学习本文举事例和讲道理相结合、逐层推论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1、学习本文举事例和讲道理相结合、逐层推论的写法;2、理解排比句的表达作用;3、理解孟子在本文中的思想观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知逆境成才、多难兴邦的道理,学会在困境中奋起。
1、用准确的语调有节奏朗读课文;2、正确辨析课文中的疑难字、词、句的含义。
【教学难点】理解逆境成材的道理,学习本文举事例和讲道理相结合、逐层推论的写法。
1、关于作者;、多媒体课件。
2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1、导入新课: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导课。
2、借助有关资料,了解作者。
二、朗读课文,扫清障碍1、正确、流利,并逐步做到有感情。
(1)发音要正确、清楚。
(2)轻重、停顿要准确、合理。
(3)速度的快慢要合适。
(4)语气、语调要恰当,有感情。
2、字音积累。
(见课件)三、初读课文1、结合注释翻译课文。
2、积累重点词句。
(见课件)四、整体感知1、文章的论点。
2、课文的论证方法。
3、文章的写作思路。
五、合作探究1、列出的六个人有什么共同特点,说明什么道理。
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这句话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3、作者认为要成就人才要经历那些磨难?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进行阐述这些?4、文章最后总结出什么论点,这个观点在今天还有什么现实意义?六、拓展延伸1、学习了课文,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发?2、你还能举些例子来正面论点吗?3、也有人认为“顺境也可造就人才”,你又有什么看法?七、老师寄语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有志者,事竞成,破斧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北师大版七级下册语文教案

学科:____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______
教师:_________________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文中实、虚词的用法。
2、弄清各段之间的联系。
能力目标
⒌全文写法上,层层深入,结构严谨,论证有力:
“人恒过,然后能改”,是承上文“行拂乱其所为”说的;“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是承上文“苦其心志”说的,“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是承上文“动心忍性”说的。
⒍《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的中心句(中心论点)是“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认为国家长盛不衰,就需要有“法家拂士”和“敌国外患”。
15、用现代汉语翻译“人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2分)
一个国家,如果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有覆灭的危险。
16、唐代名臣魏征认为:帝王心怀忧贫,就能任贤受谏;心怀安乐,就会危及国家。这印证了本文的中心论点: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2分)
1、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及其特点。
2、引导学生结合实际领会文章论点蕴涵的深刻哲理。
情感目标
领会人处于困境才会奋发有为,国无忧患往往遭到灭亡的道理。
教学重点
1、掌握文中实、虚词的用法。
2、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及其特点。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结合实际领会文章论点蕴涵的深刻哲理。
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等
课时安排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一课时
在孟子生活的时代,百家争鸣,“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孟子站在儒家立场加以激烈抨击。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初中语文(北师大版)七年级-12_生于忧患_死于安乐_教学设计_教案_1

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1、认读生字,能准确朗读并背诵课文。
2、了解作者和体裁。
3、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会翻译课文。
2. 教学重点/难点1、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会翻译课文。
2、初步理解课文内容,2、3段是本文的难点。
3. 教学用具4. 标签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三分钟演讲:2、观看视频《卧薪尝胆》谁来说说《卧薪尝胆》的故事教师:这是大家都熟悉“卧薪尝胆”的故事吧。
越王勾践在患难中矢志不渝,终于打败了吴国,重振国威;然而在此之后,“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沉溺于安乐中的越王最终还是重蹈了吴王的覆辙。
“卧薪尝胆”和《鹿和狼的故事》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篇文章,一起去探究其中的原因吧。
3、出示课题《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和“学习目标”4、谁来说说和作者有关的文体常识。
教师补充:(作者孟子。
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被后人尊称为“亚圣”,名轲,字子舆。
文章是一篇议论性散文。
课文选自《孟子》,它是孟子及其几位弟子共同撰写的,是孟子讲学游说言论的记录,与《大学》、《中庸》、《论语》合称四书。
他主张“仁政”、“民贵君轻”.)(板书课题、作者、体裁)二、请一位同学朗读课文,要求:声音洪亮,读准字音。
其他同学注意听,尤其要注意不懂读的生字词,边听边画。
(将全班分为1、2和3、4两大组,请每小组的选一位同学上台来写,分别计入两大组的比赛成绩,看哪一组答得好。
)给生字注音并理解词语的意思。
1、舜(shùn)发于畎亩之中(quǎn)2、傅说举于版筑之间(yuè)3、胶鬲举于鱼盐之中(gé)4、行拂(fú)乱其所为乱:违反、阻挠5、法家拂士(bì) :同“弼”, 辅佐,辅弼。
6、曾益其所不能(zēng) :增加7、百里奚(xī)三、下面请同学们听读课文(播放MP3),然后全班齐读。
七年级语文下册1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1北师大版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2)曾益/其所不能.(3)入则/无法家拂土.3、多种形式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及停顿,读得嘹亮通畅.注:回顾冰心《成功的花》,思索成功背后的艰辛.了解孟子的相关情况.学生自由朗读生词,读准字音识记字形.读准个别句子的停顿.三、再度课文1、学生结合注释及工具书解释重点词语.(1)发(2)举(3)于是人也(4)苦(5)劳(6)饿(7)空乏(8)拂乱(9)动(10)忍(11)曾益(12)过(13)衡(14)征于色(15)入(16)出2、文中几个通假字曾、衡、拂.3、翻译文句、疏通文意.(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注:学生参照注释及工具书解释文中重点词语的意思、两两结合说说.班级内展示.学生参照注释及工具书准确翻译重点句子、流利地疏通全文.组内交流、班级内展示.四、思考分析1、思考:这段提到古代几个人物?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2、思考:作者举例想论述什么?(从文中找出原句)3、举三个就够了,你怎么看?明确:雄辩气势,充分论据,有说服力.4、师小结:这是造就人才的客观因素.注、从文中找出提到的几个人物,思考他们的共同点学生从文中找出原句.班级内展示.请你从历史或现实中,列举一个经受艰苦磨难,终于成就了不平凡事业的人物事例.五、深入探究1、本段从正、反两方面论证了什么?2、思考:用自己的话概括人常遭遇哪些困境?经过痛苦斗争过程而得到的好处是什么?(用文中的三个字概括)3、思考:造成一个国家灭亡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4、从本段推出原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用原文中语句回答)【明确】:生于忧患死于安乐.5、思考:文章运用的论证方法有哪些?注、学生思考从正面论述了什么反面又论述了什么.组内交流、班级内展示;从文中找出原句.班级内自由展示、评析、明确.归纳文章使用的论证方法.组内讨论、班级内交流.。
语文北师大七年级下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4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巩固基础知识。
2、结合注释及工具书,解释重点词语、疏通文意。
3、理解孟子“在艰苦环境中造就人才”的观点。
教学重难点:1、掌握文中使动用法的词(苦、劳、饿、空乏、动、忍)及通假字(“曾”、“衡”、“拂”)。
2、体会举例阐述“在艰苦环境中造就人才”的观点。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基础知识精讲1、掌握字的读音。
舜(shùn)畎亩(quǎn)傅说(yuè)胶鬲(gé)百里奚(xī)孙叔敖(áo)法家拂士(bì)2、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孟子,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省邹县东南)人。
生于公元前372年,卒于公元前2 89年,是战国时期的大思想家、教育家和散文家。
他本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代,曾受学于孔子的孙子子思,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一位大师,被后世尊为“亚圣”。
在政治上,他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在学术上,他推崇孔子,攻击杨朱、墨翟。
后世常“孔孟”并称。
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对后世的政治思想也有积极的影响。
(2)作品简介。
《孟子》相传是孟子及其弟子所作,记录了孟子的言论、活动,是儒家经典之一,分《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共七篇,计261章,约8.5万字,内容包括孟子的言行、政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学术问题的论争。
《孟子》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具风格,文章气势磅礴,语句流畅,持论说理,善于雄辩,用词精辟,比喻精当,富有说服力,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对后世散文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
3、写作背景。
孟子生活在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的战国时代。
当时,各大国之间“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统治者是“庖有肥肉,厩有肥马”,人民是“仰不足事父母,俯不足蓄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
面对这样一个社会现实,孟子最早提出了“民贵君轻”的主张,呼吁各国诸侯重视人民的作用,主张残暴之君是“独夫”,人民可以推翻他,强烈反对不义战争,认为只有“不嗜杀人者”,才能统一天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
教学要求:1、掌握生字、词。
2、掌握作者、体裁、中心。
3、理解重点词句含义(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通假字、特殊句式)
4、课文内容、主旨的挖掘
教学重点:1、2、3
教学难点:4
教学方法:抢记法,比赛法,自主合作探究法,辩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这句名句的作者是谁?(孟子)今天我们再学习他的散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用两分钟时间抢记和作者有关的文体常识。
(作者孟子。
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被后人尊称为“亚圣”,名轲,字子舆。
文章是一篇议论性散文。
课文选自《孟子》,它是孟子及其几位弟子共同撰写的,是孟子讲学游说言论的记录,与《大学》、《中庸》、《论语》合称四书。
他主张“仁政”、“民贵君轻”。
)
(板书课题、作者、体裁)
二、自渎课文,检测生字词等预习情况。
1、给生字注音并解词。
(将全班分为两大组,请每小组的最后一位同学上台来各写一个,分别计入两大组的比赛成绩。
)
畎(quan )亩:田间水沟付说(yue )
曾(ze ng)益:增加胶鬲(ge )
拂(bi )士:同“弼”,辅佐君主的贤士拂(fu )乱:违反、阻挠
2、写出文中三个通假字的本字和意思。
曾:同“增”,增加衡:同“横”,梗塞,不顺
拂:同“弼”,辅佐,辅弼
3、词类活用。
劳(形容词活用为使动词,使......劳累)其筋骨饿(使......饥饿)
空乏(使.... 穷困缺乏) 所以动(使......惊动)心
忍(使.......坚韧)性行拂乱(使......受到阻挠)其所为
人恒过(名词活用为动词,犯错误、犯过失)
入则、出则(动词活用为名词,国内、国外)
4、古今异义词。
举于版筑之间(今义:建筑、修路古义:捣土用的杵)
举于士(今义:士兵古义:狱官)5、多义词。
于:舜发于畎亩之中(从)而:而后作(承接连词)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给)而死于安乐也(并列连词)
征于色(在)
生于忧患(由于,在)
发:发于畎亩(举,被任用)是:于是人也(这样的)发于声(表现)今义,判断动词
拂:行拂乱其所为(阻挠,违反)
拂士(同“弼”,辅佐,辅弼)
6、特殊句式。
A、状语后置
B、被动句
a、舜发于畎亩之中(被任用)
b、付说举于版筑之间(被选用)
c、胶鬲举于鱼盐之中(被选用)
d、举于士(被录用)
e、孙叔敖举于海(被起用)
f、百里奚举于士(被起用)
7、学生在自主合作学习过程中提到的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A 、举市故所以征作
B、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C、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三、学习课文内容,思考:
1、课文连举古代六位名人的事例,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都出身贫贱,都经历了磨练,最终都大有作为)
2、作者举例想说明什么?(说明了要想成才必先经历磨练;只有经过磨练才能有所作为)
3、请你举出古今中外同类型的事例。
(韩信受胯下之辱成将军;爱迪生经历上千次实验发明了电灯;诺贝尔发明炸药,实验中多次被炸伤;贝多芬耳聋后写出《命运交响曲》;居里夫人发现了镭元素;;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领导人开创了新中国的历史;张海迪高位截肢自学了四国外语.........)
4、这篇散文也是一篇典型的议论文,文章的第二、三节分别从哪两方面(正、反)道理,论述了什么道理(个人成才与国家存亡)?
5、齐读写个人成才的主观条件的句子(征于色,发于声),写成才的客观条件的句子(思想、生活、行为)。
从国家存亡的反面来论述受磨砺的好处的句子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你知道历史上有哪些因此而亡国的例子
(商纣王、隋炀帝等事例)
6、得出的结论句是(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7、这篇议论文的中心论点位置在(标题,也是结论)
8、文章运用的论证方法有(例证法、道理论证法)
9、小结:这篇议论文通过举例、讲道理来论证了要成才必先经受磨练的观点,激发人们克服困难,锐意进取。
五、拓展:
1、学了课文,你打算怎样面对生活或学习中的困难、挫折,使自己的人生之花开得更灿烂、美好,使自己的未来日子更幸福?(培养不怕吃苦、勇于吃苦的精神,增长才干,有所作为)提示:其实同学们不畏严寒,不怕酷暑,每天坚持来上学,这种恒心与毅力让人佩服,你们在老师眼里就是最优秀的。
2、辩论。
上回搞的那次辩论赛后,我们的一位同学在日记中写道:“.......想那天,我一人舌战群雄,把他们“打”得落花流水,只要一想起,就豪气顿生。
......”可见辩论的白热化程度。
今天我们以“只有逆境才能出人才”这个观点为辩论题目,赞成和反对的双方都要求说出各自的理由。
(认识到不管顺境还是逆境都能出人才,关键在于人自身的主观愿望和努力)
六、作业:背诵课文。
七、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