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投资成功退出的风险识别与微观控制路径设计

合集下载

投资管理中的退出机制与风险控制

投资管理中的退出机制与风险控制

投资管理中的退出机制与风险控制投资是一种风险与回报相对应的行为,从投资到退出过程中的风险控制非常重要。

投资退出实际上是指投资者在一定时间内将所持有的资产、股权等卖出、转让,实现投资财务收益的过程。

退出机制从某种程度上也是风险控制的一部分。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投资管理中的退出机制与风险控制。

投资的本质是风险与收益的权衡。

投资需要考虑的因素包括市场环境、行业发展、管理团队等多方面的因素。

如果投资者发现自己的预期回报无法与预期风险相匹配,那么退出投资是必要的。

投资退出的目的是让投资人获得更高的资本回报率,减少风险暴露期,并将资金重新投入到更有潜力的项目当中。

在投资退出之前,投资者需要考虑很多事宜,例如退出时机、退出方式、除权除息、税收等。

退出时机的判断需要综合考虑市场行情、公司发展状况以及其它宏观因素,寻找最有利的时机。

退出方式则需要考虑上市、并购和私募股权投资等多种选择,并根据公司不同层次和发展阶段,选择最适合的方式。

如果可以通过除权除息等方式获取回报,则在退出前这项因素也需要仔细考虑。

税收方面则涉及到不同国家、不同时间段的政策规定和税率情况。

要做好退出就意味着不仅需要充分了解公司本身的情况,还要对投资环境进行详细分析和掌握。

实现投资退出有利于将资金和资源重新融入整个投资组合。

此外,退出对于投资者的风险控制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风险控制包括系统性和非系统性风险控制。

系统性风险是市场风险,由整个市场波动引起的风险。

而非系统性风险则是特定公司、行业和国家的风险。

退出投资的最终目的之一就是减少或解决非系统性风险。

因此,掌握好退出机制有助于降低投资风险。

在实际投资管理中,退出机制往往是在投资时考虑的,而不是在投资后的决策。

退出机制需要定期复审,并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调整。

一旦发现投资项目出现亏损,及时采取行动是关键。

如果必须进行退出,需要考虑排队顺序,避免产生对其他投资造成负面影响的连锁反应。

在投资退出中,风险控制是最关键的。

我国风险投资退出决策的全程设计

我国风险投资退出决策的全程设计
要是在投资不成功 的时候 帮助投资人把对 风险企业 的投 资变 现
降低退出成本, ‘ 提高风险资本收益, 是一种有效的决策和方法。

的合约保证。 ②设置 “ 棘轮” 条例, 当风险企业遇到财务困难被
迫 以较低价格发行新股 筹资时 ,风 险投 资公司有权获得一定 量 的股票 以保 证它 的持 股 比例使 其不会 因 “ 份稀释 ” 股 而影响其 表决权。 ③订 立卖 出选 择权 , 允许风险 资本 家在该企业无法达 到
要超过 2% 3%。 5 到 5 如果达不到要求 , 将会导致机构投资者分给
风险投资公 司的资金缩小甚 至撤 资。 此外 , 筹资阶段 ,风 险投 资基金 的组织结构 设计 也很重 在 要。 风险投资基金在法律 上的组织形式 可以是有限合伙 、 司制 公
度 , 可以是公 司集 团的附属 部门 , 可以是 一种基金 契约 。 也 还 一
维普资讯
M R E 市场经纬 ■■■●■ A K T-
文/ 苏克勇 牟文华
美 国学者 PGm e 和 J e e(99 在其专 著 《 险资 . pr o s . r r 19 ) Ln 风 投资基金 干预过多 , 过当基金投 资项 目通过市场退 出时 , 不 政府 的支持可能使 基金获得非投 资收益 ,这一点在 发展中 国家体现 得更 明显 。 选择机构投 资者意味着增加 了退 出压力 , 因为相对于 个人投资者来说 , 投资者更注重 回报率 , 机构 而且预期的收益率

本循环》 一书中提出 “ 风险投资循环模型” 将风险投资过程分 ,
为筹资 、 投资和撤资三个阶段 , 指风险投资公 司通过一定 的方式 向机构或个 人筹集 风险资本 ,然后将其投入到具有高度不确定

风险投资与退出管理制度

风险投资与退出管理制度

风险投资与退出管理制度介绍风险投资与退出管理制度是指在风险投资过程中制定的管理规定和程序,以确保投资方的权益和投资回报最大化。

风险投资是一种投资方式,投资方通过投资风险较高但预期回报也较高的项目或企业获得利润。

退出管理是指投资方在项目或企业达到一定条件或时间后,将投资本金和利润转化为现金退出投资。

风险投资管理1. 投资目标与策略:明确投资方的投资目标与策略,包括投资产业、投资标的和投资规模等。

2. 投资决策与审批:建立投资决策和审批流程,确保每笔投资都经过充分的论证和审批。

3. 风险评估与控制:对投资项目进行风险评估和控制,包括市场风险、技术风险、管理风险等。

4. 组织与管理:建立专业的投资团队,负责项目的筛选、尽职调查、投后管理等工作。

5. 资金管理:合理安排风险投资资金的使用和回收,确保资金的稳定流动。

退出管理制度1. 退出条件:明确投资方退出的条件,包括企业估值达到一定水平、上市、并购等。

2. 退出策略:确定退出的方式和策略,包括股权转让、股份回购、IPO等。

3. 退出计划与期限:制定退出计划和期限,确保退出能够按照既定的时间节点进行。

4. 投后管理与退出:在项目投资后进行有效的投后管理,包括监督企业的经营状况和财务情况等,以确保退出时能够获得最大的回报。

5. 退出收益分配:确定退出时投资方和创业者之间的收益分配方式,公平合理地分配投资利润。

风险投资与退出管理的影响风险投资与退出管理制度对投资方、项目或企业以及整个经济体系都有重要的影响。

对投资方来说,良好的风险投资管理和退出管理制度可以降低投资风险,提高投资回报。

投资方通过制定明确的投资目标和策略,减少信息不对称和道德风险,提高投资决策的准确性和效率。

而退出管理制度则可以帮助投资方在适当的时机退出投资,以实现资金的回收和再投资。

对项目或企业来说,风险投资管理制度可以提供必要的管理资源和经验,帮助项目或企业实现快速发展。

退出管理制度则可以促使项目或企业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实现目标,进一步提高价值和竞争力。

风险资本退出的策划书

风险资本退出的策划书

如何成功退出风险投资?
成功退出风险资本投资是每一个创业者的目标,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如何做到这一点。

1. 提前规划退出策略
在开始筹集资金之前,就需要提前制定退出策略。

创业者需要明确公司的目标、愿景和未来发展方向,以及何时、以何种方式退出投资。

在制定计划时,应该考虑市场发展趋势、行业特点和风险投资的周期等因素。

2. 寻找合适的投资人
创业者需要在最初的阶段寻找合适的投资人。

这些投资人应该能够为公司提供资金、知识和人脉等资源,并且对公司的发展方向和愿景感兴趣。

3. 按计划执行
完成第一轮的融资之后,创业者需要按照计划执行,完成产品的开发和市场推广。

在整个过程中,需要时刻保持与投资人的沟通,让他们了解公司的发展情况。

4. 约定退出机制
在与投资人谈论融资时,创业者需要与投资人约定退出机制。

这包括在何时、以何种方式退出投资,以及双方之间的权益分配。

5. 维持良好的关系
维持与投资人的良好关系是成功退出的关键。

在交流中保持透明度,让投资人了解公司的情况,并及时回答他们的问题。

总之,成功退出风险投资需要提前规划、寻找合适的投资人、按计划执行、约定退出机制和维持良好的关系。

希望这些建议能够帮助创业者成功退出风险投资。

风险投资退出时机的决策

风险投资退出时机的决策

风险投资退出时机的决策
风险投资退出时机的决策是一个重要的环节,直接影响着投资方和被投企业的利益。

在风险投资中,退出时机的决策是根据投资方的风险偏好和回报目标来确定的。

一般来说,风险投资的退出时机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和决策。

投资方的风险偏好是决定退出时机的一个重要因素。

风险投资是一项高风险的投资活动,投资方需要根据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来决定退出时机。

如果投资方偏好相对较低的风险,可能会选择在企业成长初期或中期阶段退出,以尽早收回投资本金。

而如果投资方偏
好相对较高的风险,可能会选择在企业成长后期或成熟阶段退出,以获取更高的回报。

企业的成长阶段和发展前景也是决定退出时机的一个重要因素。

一般来说,企业在成
长初期和中期阶段,往往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来进行扩张和发展,此时投资方可能会选择
继续持有股份或部分退出,以获得更高的回报。

而当企业进入成熟阶段或发展前景不明朗时,投资方可能会选择全面退出,以避免风险和损失。

风险投资退出风险控制

风险投资退出风险控制

风险投资退出风险控制风险投资作为一种创新性的金融投资工具对经济的巨大推动作用,风险投资退出是因为其关键环节引起了广泛关注。

目前,国外关于风险投资退出研究理论的理论体系主要着眼于各种退出方式的比较选择和公开发行股票上市相关的研究。

国内则主要是介绍和比较各种退出方式的优劣、适用条件以及我国的使用障碍等,对退出的风险控制研究则较少涉及。

风险投资存在风险,而风险投资的退出本身也存在风险,这种风险在风险投资的项目选择、风险资本注入企业后的管理、风险投资退出环节均存在。

因此,本文从风险投资的项目选择、风险资本注入企业后的管理、风险投资退出时机和风险投资退出方式的选择四个方面来阐述对风险投资退出的风险控制。

1风险投资退出的风险分类风险投资退出所面临的风险有来自被投资企业外部的和内部的风险以及风险投资退出方式和退出时机的选择所带来的风险。

来自被投资企业外部的风险有:政策风险、利率风险、通货膨胀风险、环境风险等。

政策风险主要指政府在指导经济工作时所做的突然性政策转变,这对于一个企业的经营有致命的威胁。

利率风险是指由于利率的变动导致投资收益率的变动,从而使投资人的收益受到影响。

通货膨胀风险是指当物价上涨时,货币的购买力下降可能给投资人带来的风险。

环境风险指企业的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不确定因素,形成的风险。

来自被投资企业的内部风险有:技术风险、管理风险、道德风险等。

技术风险是指由于即技术不成熟、不完善给产品开发带来的问题,影响高新技术产品的成功。

管理风险指企业经营管理不善造成的企业破产、亏损给投资者带来的风险。

风险投资家能否成功运作风险资金与管理是否到位密切相关,如果创业者素质差、独断专行,员工无凝聚力、管理松散,必然使管理风险增大。

道德风险是指企业的经营权和所有权的分离,经营管理者拥有企业投资者所不具有的内部信息从而牺牲投资人的利益来换取自己的私利。

风险投资退出时机和方式的选择带来的风险。

选择何时退出和选择采用什么样的方式退出对风险投资的成功退出非常关键,其中也并存很大风险,无论哪一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导致投资者的收益受到影响甚至投资失败。

风险投资公司退出策略案例分享

风险投资公司退出策略案例分享

风险投资公司退出策略案例分享在风险投资领域,退出策略是指投资者从投资项目中撤资的一种方式。

它是投资者从投资中获得回报的重要途径。

本文将通过分享一个实际案例,介绍一家风险投资公司的退出策略,并分析其成功之处。

案例背景某风险投资公司投资了一家初创科技公司,该公司专注于开发智能手机应用程序。

在投资初期,这家初创公司面临着市场竞争激烈、资金不足等问题。

然而,凭借出色的团队和创新的产品,该公司逐渐赢得了市场份额,得到了多家合作伙伴的认可。

退出策略为了实现资本回报,风险投资公司制定了一系列退出策略:1. IPO(首次公开募股):随着该初创公司的快速成长,其实际估值越来越高。

风险投资公司意识到通过IPO退出可能带来更高的收益。

因此,他们与公司管理层密切合作,制定了上市计划。

2. 并购:在实际IPO进程中出现了一些不确定因素,风险投资公司也开始考虑并购作为备选退出策略。

他们积极寻找潜在买家,并与他们进行接触,以评估并购的可行性。

3. 辅助退出:风险投资公司为了降低风险,采取了一些辅助退出的措施。

比如,他们将一部分股权出售给其他投资者,以减少对该项目的风险暴露。

此外,他们还与其它投资机构合作,共同推动创始团队退出。

成功因素分析这家风险投资公司成功实施退出策略的主要原因如下:1. 提前规划:风险投资公司在投资初期就开始策划退出策略,意识到投资项目的终点不是无限期的持有,而是要获得回报。

这种提前规划使得退出策略能够更好地执行。

2. 强大的团队:该风险投资公司拥有经验丰富的团队,在退出策略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和专业知识。

他们能够与创始团队紧密合作,制定可行的退出计划,并且在实施过程中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指导。

3. 多元化选择:该公司在制定退出策略时考虑到了不同的退出途径,既有IPO也有并购等备选方案。

这种多元化选择使得公司能够在市场条件发生变化时灵活应变,找到最有利的退出时机。

4. 风险控制:为了降低退出策略的风险,风险投资公司通过辅助退出等手段,将风险分散到多个投资者或机构,减少了单一持有人的风险暴露。

风险投资退出路径分析

风险投资退出路径分析

风险投资退出路径分析1985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对于变化迅速、风险较大的高技术开发工作,可以设立创业投资给以支持。

”以此为标志。

风险投资在我国走过了近二十年的发展历程。

据清科创业投资研究中心《2004年中国创业投资统计报告》称,其调查范围内的中外创投机构在2004年共对253家大陆及大陆相关企业进行了投资,投资额合计12.69 亿美元,投资案例数量较2003年增加43%,投资额上升28%。

2004年, 退出取得可喜的进展。

调查范围内有60家创业投资机构从89家企业中实现116笔退出,退出金额合计8.02亿美元,接近去年的4倍。

但就风险投资退出情况看,被调查的创投机构2000多个累计项目中,上市大概占4%,拟上市8.9%,被其他机构收购占9.8%,股东回购的项目占4.5%,管理层收购占2.9%,继续运行60.5%,清算大概占4.9%。

由此看来,创投机构基本上没有从正常退出中获得相应比较丰厚的资本回报和资本收益。

退出问题仍是影响创投业发展的最重要的一环.实证研究表明,我国风险投资公司预期持股年限为5.5年,考虑到1999年的风险投资热潮,接下来的几年将是风险投资退出比较集中的一个时期,在中小企业板已经推出的今天对风险投资退出路径作出进一步分析也就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主板直接上市。

1999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中国证监会己经开始对高新技术企业实行优先上市的政策。

高新技术企业只要经过科技部和中科院审查并被认定为是高新技术企业,均可向中国证监会提出上市申请。

二、中小企业板上市。

自2004年5月17日深市中小企业板设立以来,在最初的38家上市公司中有11家有创投资本的介入, 中小企业板与创投资本的良性互动已经显现. 中小企业板设立一方面为创投资本退出开辟了新通道。

但由于考虑对主板的冲击, 中小企业板的扩容速度有限,最近几年出现僧多粥少的局面在所难免,而且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在股本总额,最低盈利,发起人股份锁定方面都有较严格的规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风险投资成功退出的风险识别与微观控制路径设计 3Vent ure Capital’s Successf ully Exit:Identifying Risk and Designing Microcosmic Cont rolling Pat h尹 久 刘曼红YIN Jiu L IU Man2hong(中国人民大学 北京 100872)[摘 要]风险投资以成功退出创业企业为进入的假设前提,但其股权投资超额预期收益的实现过程经历大量风险,本文识别了阻碍风险投资成功退出的关键风险,并考虑可控性,从风险投资公司自身角度研究控制投资风险的微观路径。

Abstract:On t he assumption of exiting successf ully,vent ure capital will invest on enterprises.How2 ever,vent ure capitalist s have to overcome many risk factors in order to get excess2expected profit s.This paper identified t hese key risk factors and gave microco smic control pat h according to cont rolling possibili2 ty.[关键词]风险投资 退出 控制路径K ey w ords:Vent ure capital Exiting Cont rol pat h[中图分类号]F830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549(2006)05-0092-05关于风险投资退出问题,现有文献主要集中于退出方式比较、是否存在“逐名”现象,而对如何通过复杂的风险控制手段提高成功退出的概率却较少分析;也有一些文章讨论风险投资的风险控制问题,但主要集中在如何监督和管理企业家,未将注意力聚焦于退出风险的控制。

基于此,本文研究阻碍风险投资成功退出的风险因素,并考虑可控性,从风险投资公司自身角度研究控制投资风险的路径。

一、风险投资成功退出的风险识别成功退出的风险从选择项目的时候开始,研究影响成功退出的因素不能仅仅关注退出这一个阶段,而应该着眼于整个风险投资运作的完整周期。

(一)选择项目的风险11投资分散的风险。

受“分散风险”的误导,有的风险投资机构在选择投资项目时盲目遵守“不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的格言,像“撒胡椒面”投资很多项目,殊不知风险投资降低风险的机制在于利用风险投资家的人力资本,提供增值服务,缺少了这一点,广种薄收也许“瞎猫逮到死耗子”,但是由于投得越多失误的几率越大,控制的难度越大,也可能“乱箭之后没有死狗”。

而且,由于现有的国内风险投资运作实践通常是以团队的名义操作而不是以个别风险投资家的名义,一旦项目失误太多,砸的是整个团队的招牌,对风险投资行业的发展殊为不利。

21创业者的创意不真实的风险。

风险投资家面对创业企业,首先遇到的风险不是企业家的道德风险,而是创业者创意不真实的风险。

创意的真实性是创业企业成功的基本前提,其次是企业家才能,再次是其工作态度。

有些创业企业以资本运作为目的,通过一次又一次资本运作使得股权得到增值,更有甚者将资产私用化,其目标不是做大企业,也不是做大以后买卖,而只是买卖创意,进行寻租。

31创业者的技术过于垄断的风险。

创业企业需要一定的技术壁垒,但是,如果技术过于先进,特别3收稿日期:2006—2—21作者简介:尹久(1976-),男,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博士生。

刘曼红(1951-),女,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教授,中国风险投资发展与研究中心主任。

是技术被某一个技术专家垄断,并且也很难找到替代品,那么该技术尽管构成了很高的进入壁垒,对风险投资家而言却反而存在巨大风险。

听起来这似乎是个悖论,实际上确实如此,所谓过犹不及。

曾有一个真实案例,某创业企业称其掌握了一种全球领先的密钥算法,于是有几家本土的风险投资公司进行投资,包括一家软件企业下属的风险投资公司,但由于算法被一个技术人员垄断,出资人打不得骂不得,小心翼翼地照顾着他,最后算法也没有转化为产品,费用倒是日益支出不减。

(二)投资协议形同虚设的风险本土风险投资在签订投资协议的时候,起初多以普通股方式,且也很少规定特殊条款,甚至公司章程也大多照搬相应文本,不根据创业企业的性质做出改动,以至于投资后物质资本被“轭制”,后悔莫及。

尽管随着风险投资行业的成熟,在投资协议方面规定得越来越细致,越来越照顾了风险投资公司的利益,但是,由于可选择金融工具有限、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虽然能够设计大量的契约特别条款,但是很难操作。

以回购条款为例,有的风险投资公司为了增加退出渠道,在投资协议中事先规定了管理层对风险投资家股份的回购,但是有时候管理层的股权和投票权比风险投资家大,导致回购很难兑现。

(三)后续控制风险11投资后财务失控的风险。

有些创业企业家在融资以后,巧立名目,利用内部控制和审计中的漏洞,将企业资产私人化,占用企业资源,无端进行不必要花费,导致成本失控。

体现在租用豪华的办公场所,配备豪华的办公用车,费用报销方面的随意化等等。

这种风险的危害可大可小,如果创业家本身的创意真实有效,市场前景十分看好,那么费用支出可以不必过于深究,①否则财务失控风险将导致严重的经营困境。

21分阶段投资遭遇执行困境的风险。

有些研究声称,②风险投资最有力的控制手段是“分阶段投资”,从理论上来说,分阶段投资比不上联合投资的效果,在联合投资的情况下,尽管看似每一个风险投资家的股份都比不上创业者,但是它们的股份之和却有了超过创业者的表决权。

因此,联合投资不是有些研究声称的那样是为了“通过同行的观点验证自己的看法”,而是为了让风险投资家取得实际上的控制权。

从实践上来说,分阶段投资(后续投资)的事先承诺往往遭遇执行困境。

比如,一个有政府背景的风险投资公司,如果依照约定,在创业企业的目标没有达到的时候应该不予进行下一阶段的投资,实际上如果继续投入一笔资金可能将企业挽救了一把,说不定有很大转机,但是,继续投资又会冒着被人非议的风险。

后续投资还可能以收购小股东股权的方式出现,当创业企业出现一些困境的时候,有些小股东经常会捣乱,要求清算以收回残值,但是创业企业的问题也许能够被解决,解决了也可能有很好的前景,这时候风险投资家可能考虑收购小股东股权,同样的理由会导致他人怀疑此举动,误会该风险投资家和小股东的私人关系。

二、控制退出风险的微观路径设计上述风险投资退出风险的控制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进行。

宏观主要是资本市场的发展,风险投资家的筛选机制等,考虑到我国创业板市场尚在起步,风险投资家也稀缺,因此,本部分的重点不研究诸如此类的可控性弱的宏观控制路径,而将重点集中于微观控制路径的设计。

(一)融资阶段:设计基金和基金管理人相分离的组织结构虽然风险投资家的能力(异质人力资本)才是成功投资的关键,③但是组织结构设计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尽管有些研究声称有限合伙制的最大优势在于固定存续期的压力,④其实这种压力也可以通过其他①②③④实际上,如果创业者的创意真实、有效、十分有前景,那么他的行为恰恰是节俭的,将钱财花在刀刃上,例如百度公司的李彦宏,在融资之后,不去考虑租用豪华的朝阳区的国贸等办公场所,而是中关村的一个稍微看得过去的地方,也没有着急给公司配备轿车。

例如勒纳和冈珀斯的《风险投资周期》。

在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日益融合的今天,金融资本家的稀缺已经成为制约企业家们制定和实施企业发展战略,尤其是产业结构升级和购并战略的关键因素。

也有人认为有限合伙制更在于其激励意义,其实这种激励也可以通过投资公司和管理公司分离的方式获得。

但在一个法律实施成本较大的国家,有限合伙制的激励作用太有限了,激励作用最好体现在具体项目的投资方面有项目人员配置一定资金,而不应该体现在有限合伙下一般合伙人投入资金。

相反,投资公司和管理公司分离形式,由管理公司参与发起投资公司,由风险投资家参于发起管理公司,是更好选择。

形式施加,比如委托管理协议,由于委托管理协议可以规定固定存续期以及退出条款,对投资管理公司也构成了类似的压力。

还有的研究声称采取投资公司方式从事创业投资的弊端很大:一方面,不能解决内部人控制的问题,道德风险高度集中。

股东出资后,经理人掌握了日常投资决策权,而日常的投资活动又不可能都经过董事会讨论,由于经理人没有持有公司股份,投资好坏虽与经理人有一定的利益关系,但远没有经理人与外部勾结带来的收益大,在这种情况下,经理人的投资决策很大程度上是凭良心做事,道德风险非常大。

另一方面,容易形成股东对公司的操纵。

由于绝大多数创业投资公司要么是在政府为主出资下建立的,要么是在以大型企业集团为主出资下建立的,大股东很容易形成对公司的左右,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委派经理层;二是指定投资项目,改变投资原则和决策程序。

因而,投资失误较多。

实际上,比较适合我国国情的是管理公司模式,即将有限合伙制与证券基金运作模式有机结合,一家创业投资管理公司受托管理多家投资公司(基金),管理公司的注册资本不对外投资,而是利用受托管理的投资公司(基金)的资金进行对外投资,投资采取承诺制形式,平时资金不占用,管理公司有了好的项目再去和有意向的股东谈。

投资管理公司以管理创业投资公司(基金)为主要业务,而投资公司(基金)是管理公司发起组建,管理公司中管理层又持有股份,使得管理层利益直接与投资公司(基金)的收益挂钩。

同时,发起成立创业投资公司的股东将参与管理公司的增资扩股,切实保障投资者的权益。

从实践看,国内做得比较好的风险投资管理模式都是如此:深圳创新投资公司与国外方各自发起基金(国内目前不允许用基金的方式发起募集资金进行创业投资,所以深圳创新投资公司发起的基金和国外方发起的不同),各自找托管银行,两个基金委托给投资管理公司管理。

广东风险投资集团与和通国际公司合资成立广州冠通风险投资管理公司,加上两个基金公司,金钱没有放在管理公司内部,采取委托协议的方式委托管理。

此外,还有一类是存量分开:就是把投资公司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作为资产公司,也就是基金公司,另一部分给管理团队配以适当的资金,管理公司和资产公司之间通过委托管理协议进行资产管理。

较为典型的江苏省的模式略有不同,但原理也相似:风险基金由省财政拨款形成,由江苏省科技发展风险投资基金管理委员会负责监督管理,由江苏省高新技术风险投资公司负责管理运作。

风险基金可直接投资于科技型创业企业,也可与国内外商业资本及民间资本共同组成多元化投资主体的创业投资公司。

高新公司对科技型创业企业直接投资遵循高新公司和管理公司职能分离原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