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历史说课 《六王毕四海一 》《开元盛世》
《开元盛世》说课教案说课稿

《开元盛世》说课教案说课稿一、说教材《开元盛世》是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二课《唐朝的繁荣与开放》中的第二子目。
本节课主要讲述了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是唐玄宗及其大臣们励精图治的结果,同时也为唐朝的开放提供了条件。
二、说学情初中阶段的学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对历史事件充满兴趣。
但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往往对历史概念的理解和记忆存在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生动形象的语言和丰富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开元盛世》这一知识点。
三、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掌握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文化发展、社会安定的历史事实,了解开元盛世的表现。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开元盛世出现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使学生认识到开元盛世的出现是唐玄宗及其大臣们励精图治的结果,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历史的情感。
四、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开元盛世的表现和原因。
2.教学难点:开元盛世出现的原因。
五、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唐玄宗的图片和简介,引导学生回顾唐玄宗的统治时期,从而导入新课《开元盛世》。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找出开元盛世的表现和原因。
在学生阅读过程中,我会在教室巡视,解答学生的疑问。
3.课堂讲解(1)开元盛世的表现政治清明:唐玄宗选拔贤能,整顿吏治,提高政府效能。
经济繁荣:农业、手工业、商业全面发展,国库充实。
文化发展:科技、教育、文学艺术繁荣,人才辈出。
社会安定:百姓安居乐业,社会秩序井然。
(2)开元盛世出现的原因唐玄宗励精图治,重用贤能,整顿吏治。
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促进经济发展。
注重文化教育,培养人才。
4.课堂讨论引导学生分析开元盛世对唐朝的影响,以及开元盛世出现的原因。
七年级历史教案《开元盛世》说课稿

七年级历史教案《开元盛世》说课稿说课内容:《中国历史》第二册第一单元第3课开元盛世1、教材地位本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第3课的教学内容。
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鼎盛阶段,唐玄宗开元年间的空前繁盛更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顶峰,在隋唐史乃至中国古代史教学中处于重要地位,是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
为使学生对“开元盛世”形成的原因和盛世全貌有一个相对全面的认识,在隋唐史教学中,我进行了一些调整:《开元盛世》一课主要内容包括“开元之治”,盛世经济的繁荣,上承“贞观之治”,下启盛唐民族、对外交往和科技文化。
2、教学目标:1、基础知识: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唐朝开元时期政治、经济的发展情况,包括“开元之治”、农业的新发展、手工业技术的提高以及商业的繁荣等主要史实。
2、能力与方法:通过课前让学生分组搜集资料,进行信息加工,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合作探究的能力;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图片、史料展示辅助教学,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对比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唐玄宗前期唐朝进入全盛时期,经济生产水平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朝代,而且居于当时世界先进地位,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通过对这一时期精美的丝织品和陶瓷工艺的教学,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本课重点及处理:“盛世经济的繁荣”是本课教学的重点,盛世最重要的反映在经济繁荣方面,盛唐经济的发展主要反映在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上。
利用课本导读框中杜甫诗《忆惜》,让学生朗读后,依据内容分析开元盛世的社会情景,利用课本内容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内容,从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三个方面归纳盛唐经济繁荣的具体表现,并利用图片资料直观感受。
4.本课难点及突破:对曲辕犁、筒车的结构、原理和先进性的理解:曲辕犁、筒车是唐朝先进的农具,但是它们的结构原理和先进性,学生不易理解,难以形成准确的概念。
而且,现在的学生对于农具的了解又极少,因此农业工具的改进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难点。
(七年级历史教案)六王毕,四海一

六王毕,四海一七年级历史教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3课六王毕四海一教案石门中学:贺建豪教学目标:1.掌握秦始皇统一中国的时间2.理解秦统一中国的意义3.分析秦为了加强统治所采取的措施4.评价秦始皇的功过5.讨论秦如何采取正确的统治措施教学重点:1.掌握秦始皇统一中国的时间2.分析秦为了加强统治所采取的措施教学难点:评价秦始皇的功过教学过程:一、导入: 复习提问:1. 请同学们说出战国七雄的名称。
(齐楚秦燕赵魏韩)2. 统一中国的的任务会由其中的哪一个来完成?(秦)3. 为什么这个国家能够完成统一大业?(商鞅变法)附:商鞅变法内容有:A、承认土地私有,准许自由买卖;B、奖励耕战;C、建立县制。
商鞅变法意义是:商鞅变法,促进了农业生产,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使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诸侯国,为以后兼并六国,统一中国,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自读:思考:1、秦吞并六国,完成统一的时间。
(前221年)2、秦统一中国的历史意义。
A、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的分裂割据,开创了中国历史上首次大一统的局面。
B、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
3、秦统一六国后,为了加强统治,采取了哪些措施?A、建立了一整套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国家制度。
秦王嬴政自称皇帝,在中央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合称“三公”。
在地方,推行郡县制。
B、秦始皇下令在全国范围内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还修筑驰道,统一车轨。
C、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
D、派大将蒙恬北击匈奴,修筑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万里长城,解除北方匈奴的威胁。
三、讨论:秦始皇的功过。
(一)、功:1、统一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的分裂割据,开创了中国历史上首次大一统的局面。
2、建立了一整套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国家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书同文,车同轨。
这些措施促进了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
4、修万里长城,对防止匈奴南下有一定作用。
(二)、过:1、“焚书坑儒”给我国古代思想文化造成了巨大损失。
岳麓版《中国历史》说课 六王毕 四海一

岳麓版《中国历史》说课六王毕四海一
岳麓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说课
第13 课六王毕四海一说课
一、说教材:
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本课内容是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中的第一课。
主要讲述了战国末期秦王嬴政吞并六国,统一天下建立秦朝的过程和秦始皇巩固统一的各项措施。
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的分裂割据,开创了中国历史上首次大一统的局面,并且建立了崭新的中央集权制度,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各方面实现了空前的统一,是历史的一大进步。
秦朝是历史上一个继往开来的朝代。
二、说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难点:
针对初一学生理性思维弱,感性思维强的特点,同时依据新课程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一指导思想的要求,我对本课教学作如下设定:1、知识与能力:
知识:秦灭六国及其意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书同文,车同轨统一货币、度量衡焚书坑儒修筑万里长城秦朝的疆域
能力:(1)通过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归纳秦巩固统一的各项措施,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综合概括能力和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通过指导学生自己设计或制作秦朝疆域的简便口诀或图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2、过程与方法:。
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 六王毕 四海一》说课稿 岳麓版

《第13课六王毕四海一》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们: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六王毕四海一》。
下面我从五个方面进行说课:一、教材简析1.本课内容的地位和作用本课讲述了秦王嬴政统一中国并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巩固统一的史实。
他所采取的各项措施对后世均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继往开来的朝代。
本课在中国历史上,尤其在中国古代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2.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秦的统一和秦始皇巩固国家统一的措施。
难点: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概念与作用。
二、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七年级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认知特点,确定如下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秦灭六国及其意义、秦始皇巩固国家统一的措施、秦朝疆域。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在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参与各种活动,让学生尝试多角度、多层次地探究、解决历史问题,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树立学生维护国家统一的坚定信念。
三、教法简介为实现教学目标,我采用情境式、问题导学式、合作探究式、自主探究式等不同教法学法进行教学。
四、教学设计我的整体思路是创设情境,以带领学生“穿越时空”为主线,将教学过程分为四个环节:(一)导入新课我以电影《寻秦记》为话题,带领学生进入“穿越”情境。
通过展示《战国时期战争场景》视频,启发学生了解国家统一是历史的必然趋势,自然导入新知识的学习。
(二)新课学习1.秦的统一展示:《秦灭六国经过示意图》。
提出问题让学生自主探究,回答提出的问题,教师加以肯定并强调。
然后展示《秦始皇画像》,教师释疑:嬴政为什么自称“始皇帝”。
接着设问过渡,带领学生“穿越时空”,了解秦始皇如何巩固国家统一的。
2.秦始皇巩固国家统一的措施这是本课的另一个重点,教学时我先提出问题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军事等方面去了解后,进入第一项措施的学习:①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为帮助学生突破这一难点,我先是组织学生阅读课文,然后提出问题让学生自主探究。
《开元盛世》说课稿

《开元盛世》说课稿一、说教材《开元之治》是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的教学内容。
本课以“开元盛世”为主题,从“开元之治”、“盛世经济的繁荣”和“唐朝的衰落”三个小子目,全方位的介绍了中国历史上一个全盛的时期。
在“开元之治”一目中介绍了唐玄宗执政初期的政策措施;而在“盛世经济的繁荣”一目中从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三个方面为我们叙述了“开元盛世”的具体表现;在“唐朝的衰落”一目中,为我们叙述了在唐玄宗执政晚期,唐朝由盛如衰的历史发展曲线。
这一课上承《“贞观之治”》,梳理了唐朝中兴的历史脉络;下启《科举制的创立》,引出出现“繁荣开放的社会”主要原因之一的科举制,在这一单元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说学情首先,学生在学习《“开元盛世”》这一课前已经经过了七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的学习,对于初中历史的体例和学习方法已经有所了解,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和分析归纳能力。
因而在课堂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去进一步运用已学会的历史学习方法来学习和分析“开元盛世”这一历史时期。
其次,初一年级的学生,对于历史的兴趣较为浓厚,但是学习的注意力和积极性还有待加强,课堂上要注重以教材为依据,结合多媒体工具进行课堂教学。
帮助学生在了解史实的基础上能够进一步理解和分析历史发生的原因、影响等。
三、说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开元盛世”,掌握“开元盛世”的具体表现。
2.知道唐朝由盛而衰的历史过程,了解唐朝衰落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小组讨论探究“开元盛世”出现的背景、唐朝的历史发展曲线等问题,掌握历史问题探究、分析及表达能力。
2.通过对“开元盛世”相关史实、史料的探究过程,掌握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感受空前绝后的“开元盛世”,进一步培养学生对中华历史的认同感,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开元盛世”的主要表现。
教学难点:农业工具的改进。
五、说教学方法教法:1.问题探究法。
七年级历史教案《开元盛世》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开元盛世》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10课的内容,主要讲述了唐玄宗即位后,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的历史。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开元盛世的出现原因、表现以及影响。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开元盛世的出现原因、表现及其影响;认识唐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繁荣昌盛的时期。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开元盛世出现的原因,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自豪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1. 开元盛世的出现原因2. 开元盛世的表现3. 开元盛世的影响四、教学难点1. 开元盛世的出现原因2. 开元盛世的影响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回顾上一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唐朝在哪个时期达到了繁荣昌盛的顶峰?这一时期有哪些特点?2. 自主学习(1)开元盛世的出现原因是什么?(2)开元盛世的表现有哪些?(3)开元盛世对唐朝产生了哪些影响?3. 合作探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开元盛世出现的原因,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进行思考。
4. 课堂讲解根据学生的回答和讨论结果,进行课堂讲解,重点讲解开元盛世的出现原因、表现及其影响。
5. 巩固练习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结合教材内容,总结开元盛世的特点,并思考开元盛世对唐朝的影响。
6.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简要总结,强调开元盛世在我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
7. 课后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重点知识,以及如何在今后的教学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开元盛世的出现原因、表现及其影响的掌握程度。
2.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问题和回答问题的能力。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如分析问题的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等。
开元盛世__说课4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四、说教法
1.情境体验教学法 1.情境体验教学法 情境体验 2.分组合作教学法 2.分组合作教学法 分组合作 3.联系实际教学法 3.联系实际教学法 联系实际 4.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4.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多媒体辅助
五、说学法
1.体验学习法 1.体验学习法
2.小组合作法 2.小组合作法
唐玄宗走马任姚崇
考 核 县 令
设计意图:通过播放视频,列表对照,图片欣赏培养学生知识的前后联系和分析、 设计意图:通过播放视频,列表对照,图片欣赏培养学生知识的前后联系和分析、 比较、 比较、概括的能力 。
六、教学过程(40分钟) 分钟)
子目二:盛世经济的繁荣( 分钟 分钟): 子目二:盛世经济的繁荣(18分钟):
说课: 开元盛世》 说课:《开元盛世》
(选自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选自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说课: 开元盛世》 说课:《开元盛世》
一、说教材 二、学情分析 三、说教学目标 四、说教法 五、说学法 六、说教学过程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开元盛世》是这一单元的重点。隋唐时 开元盛世》是这一单元的重点。 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阶段, 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阶段,而唐玄宗 开元年间的空前繁盛更是我国封建社会的 开元年间的空前繁盛更是我国封建社会的 顶峰,这是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 顶峰,这是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进行爱 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 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在隋唐乃至中国古 代史教学中处于重要地位。 代史教学中处于重要地位。
• ①情境体验:穿越时空(情景剧:梦 情境体验:穿越时空(情景剧: 回唐朝) 回唐朝) • 从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三方面介绍开 从农业、 元盛世经济的繁荣;(重点) ;(重点 元盛世经济的繁荣;(重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说课内容: 历史第一册第四单元第20课开元盛世说教材: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鼎盛阶段,唐玄宗开元年间的空前繁盛更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顶峰,在隋唐史乃至中国古代史教学中处于重要地位,是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
为使学生对“开元盛世”形成的原因和盛世全貌有一个相对全面的认识,在隋唐史教学中,我进行了一些调整:《开元盛世》一课主要内容包括“开元之治”,盛世经济的繁荣,上承“贞观之治”,下启盛唐民族、对外交往和科技文化,同时也为分析对比“唐朝的衰落”作铺垫。
说学生:我所讲的这节课面对的是初一学生,他们好奇心强,思维活跃,喜欢动手去做,动口去表达对事物的认识,但仍处于感性认识阶段。
而我所讲的内容偏重经济方面,理性强,学生理解难度大。
为此在教学中,我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为学生创设直观的思维情境,鼓励启发学生动脑、动手、动口,从而完成知识的“认知—理解—内化”。
根据以上分析制定如下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基础知识: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唐朝开元时期政治、经济的发展情况,包括“开元之治”、农业的新发展、手工业技术的提高以及商业的繁荣等主要史实。
2、能力与方法:通过课前让学生分组搜集资料,进行信息加工,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合作探究的能力;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图片、史料展示辅助教学,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对比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唐玄宗前期唐朝进入全盛时期,经济生产水平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朝代,而且居于当时世界先进地位,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通过对这一时期精美的丝织品和陶瓷工艺的教学,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据以上教学目标,围绕开元年间政治、经济两个中心,设计若干问题进行如下教学设计:教学过程: 用杜甫诗《忆昔》创设情境,学生通过想象对开元时期的特点有所了解,引导学生带着两个问题:“开元盛世”是怎样取得的?社会繁盛到何等景象?导入新课一、开元之治回忆唐太宗、武则天时期政绩,使学生认识到他们统治时期为“开元盛世”局面的形成打下基础。
给出史料1“玄宗少历民间,身经迍(zhun ,不得志)难,故即位之初,知人疾苦,躬亲庶政。
”通过简单解释过渡到唐玄宗开元时期统治;史料2“贞观之风,一时复振”,突出玄宗初年励精图治。
设问:玄宗与太宗统治时期有哪些相同地方?列表对比,前后联系,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概括能力,其中穿插:唐玄宗走马任姚崇、考核县令、捕蝗图,补充扩展,增加生动性。
通过比较,概括玄宗改革政策影响:开元之治。
二、盛世经济的繁荣“盛世经济的繁荣”是本课教学的重点,盛世最重要的反映在经济繁荣方面,盛唐经济的发展,主要反映在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上。
1、农业的新发展:主要体现在农具的改进和种茶、饮茶的普及。
曲辕犁、筒车是唐朝先进的农具,但是它们的结构原理和先进性,学生不易理解,难以形成准确的概念。
而且,现在的学生对于农具的了解又极少,因此农业工具的改进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难点。
根据学生对直观形象事物容易接受的特点,我分别展示出:曲辕犁与直辕犁对比简图、筒车与翻车示意图,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这两种农具的先进性,从而突破难点。
种茶、饮茶的普及,内容贴近学生生活,由准备好资料的学生介绍茶的历史,唐代茶文化的形成,陆羽和《茶经》。
2、手工业发展:主要体现在丝织业和陶瓷业技术的提高。
丝织业:前后联系,古代丝绸之路的得名,唐前丝织业情况,通过地图列举丝织业中心,联系北京史,幽州丝织品。
展示唐代贵妇着装图,整体感觉。
展示不同类型丝织品图片,补充文字资料、小故事,引导学生概括唐代丝织业特点,体现这一时期丝织业技术的提高。
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陶瓷业:唐代制瓷业与制陶业正式分离,比较陶器与瓷器的不同(图片)通过地图列举制瓷业中心,结合图片“南青北白”。
重点:彩釉陶“唐三彩”,由学生介绍“唐三彩”烧制过程,因何得名,欣赏不同类型图片。
3、商业的繁荣:主要通过对长安城的繁盛来体现,是本课又一重点。
出示长安城平面示意图,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概括长安城的布局特点。
通过题目设置情境,设计问题,使学生通过动脑动手对长安城的布局特点加深了解,想象体会长安城的繁盛,它既是当时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
课堂小结:通过以上政治、经济情况归纳,自然而然地推出: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即“开元盛世”。
课后作业:1、动手制作曲辕犁或筒车的模型,或橡皮泥捏一个仿唐三彩。
2、“如果你是唐代居住在长安的人,你会看到或经历什么?”为题让学生写一篇小文章。
(字数不限)通过动手动脑,巩固本课内容岳麓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说课第13课六王毕四海一桂林市穿山中学马志辉一、说教材: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本课内容是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中的第一课。
主要讲述了战国末期秦王嬴政吞并六国,统一天下建立秦朝的过程和秦始皇巩固统一的各项措施。
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的分裂割据,开创了中国历史上首次大一统的局面,并且建立了崭新的中央集权制度,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各方面实现了空前的统一,是历史的一大进步。
秦朝是历史上一个继往开来的朝代。
二、说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难点:针对初一学生理性思维弱,感性思维强的特点,同时依据新课程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一指导思想的要求,我对本课教学作如下设定:1、知识与能力:知识:秦灭六国及其意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书同文,车同轨统一货币、度量衡焚书坑儒修筑万里长城秦朝的疆域能力:(1)通过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归纳秦巩固统一的各项措施,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综合概括能力和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通过指导学生自己设计或制作秦朝疆域的简便口诀或图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2、过程与方法:在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看文字、图片、录像等资料,让学生感知秦始皇统一全国和巩固统一的措施的史实,对相关问题进行思考与讨论,并设计或制作秦朝疆域口诀或图表。
让学生学会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多角度多层次地探究历史问题和解决历史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秦的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2)认识到秦始皇是中国古代一位雄才大略的封建帝王,他所采取的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对以后的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3)使学生懂得,专制与民主是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唯物史观、积极进取的精神和树立维护国家统一的坚定信念。
4、重点:秦王扫六合和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5、难点: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概念与作用三、说教法:针对本课的特点,依据“自主探究式”和“问题讨论式”教学法,对学生分组进行导学,并采取精讲深化、分析综合、设疑辩论等教学方法,圆满完成教学任务。
四、说学法:引导学生分析秦统一天下的历史意义、秦朝建立后采取的各种巩固统一的措施,让学生学会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并充分利用自学、讨论、辩论等方式,让学生积极动脑、动口、动手,增强学生的参与协作意识。
五、说教学构思:(导入新课)复习学过的战国七雄知识导入新课。
(新知教学)1、秦王扫六合首先,引导学生分析讨论为什么是秦国而不是其它诸侯国统一天下,由此引入秦统一的历史条件。
其次,多媒体展示秦灭六国的过程,让学生明确秦统一全国的时间、人物、都城。
最后,让学生归纳秦统一的历史意义。
这是重点部分,让学生讨论回答,教师作点评。
2、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1)建立中央集权制度(重点难点部分)①最高统治者称皇帝让学生议论皇帝是否就是黄帝?你知道皇帝的来历吗?②在中央设“三公”讲“三公”的名称和职责。
让学生开动脑筋:假如你是秦始皇,在灭六国后,你是否还会采用分封制?为什么?由此引入郡县制。
③在地方推行郡县制展示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示意图,让学生结合课文思考这套制度有何作用和影响?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统一文字展示七国文字和秦统一后的小篆、隶书。
展示有关战国时货币、度量衡不统一造成混乱的历史小故事,引入下面内容。
(3)统一货币(4)统一度量衡(5)修筑驰道,统一车轨(6)焚书坑儒让学生分组讨论焚书坑儒是怎么回事?目的是什么?给我国古代思想文化造成哪些损失?(7)北击匈奴修长城展示地图、匈奴介绍、长城介绍,并提问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反映了当时人们对秦始皇修长城的什么看法?你的见解如何?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客观辩证地分析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
(8)南征越族凿灵渠让学生介绍桂林灵渠的有关资料,明确开凿灵渠的目的以及灵渠所起到的历史作用。
播放一段灵渠影片,让学生对灵渠有直观的印象。
最后建议学生去灵渠实地旅游考察,了解灵渠在今天发挥的功能以及如何进一步开发灵渠的旅游资源,以此培养学生爱我家乡的意识,使历史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
3、秦朝的疆域通过指导学生自己设计便于记忆的秦朝疆域的口诀或示意图,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课堂小结)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全国,之后秦始皇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民族关系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巩固国家的统一,最终形成了一个疆域辽阔、强大的秦帝国。
(思维拓展)联系实际,想一想,在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中,哪些对后世有深远影响?看到的、用到的还有哪些?(课堂总结)让学生齐读秦始皇不平凡的经历。
(练习)略六、说特色1、充分利用多媒体,注重培养学生动脑、动嘴、动手能力。
2、在师生探究式学习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3、注重加强历史学科与地理、语文、政治等学科的有机渗透,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创新意识。
七、说板书设计第13课六王毕四海一一、秦王扫六合1、秦统一的历史条件2、秦灭六国3、秦统一的意义二、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1、建立中央集权制度(1)最高统治者称皇帝(2)在中央设“三公”(3)在地方推行郡县制2、统一文字3、统一货币4、统一度量衡5、修筑驰道,统一车轨6、焚书坑儒7、北击匈奴修长城8、南征越族凿灵渠三、秦朝的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