鹊华秋色
丝绸邮票传世名画

荣宝斋装裱思乡长卷《鹊华秋色图》首次发行
《鹊华秋色图》是赵孟钴于一二九五 年回到故乡浙江时为周密(字公谨)所 画。周氏原藉山东,却生长在赵孟钴的 家乡吴兴,从未到过山东。赵氏既为周 密述说济南风光之美,也作此图相赠。 辽阔的江水沼泽地上,极目远处,矗立 著两座山,右方双峰突起,尖峭的是“华 不注山”,左方圆平顶的是“鹊山”。
号,“荣宝斋”按原作1:1珍贵高仿,并完整保留历代帝王、名家、大师的鈴印和题识。荣宝斋的古书画高仿工艺,不但将古书画墨 色晕染、纸张的尘垢、原作的装裱等全部如实表现出来,更将古书画细若发丝的线条全部展现的淋漓尽致,被业界称为”天下真迹 一等“的艺术珍品,收藏价值巨大。
《富春山居图》代表了元
代山水画的写意技巧,也代表了 当时文人的审美情趣,它有着富 春山水的特征,却不是真山水的 真实复述,它给后人的感觉不是 明秀,不是雄伟,而是洗荡清空 的飘逸,历代将其评以”画中之兰 亭“之美称,是我国古代绘画中的 经典之作和稀世珍宝。影印画卷 总长10.28米,宽0.334米,采用 独特的制版工艺和石印工艺,在 手式宣纸上,按原作大小成功影 印,保留了原作的风貌和韵味, 达到逼真的效果。
洛神赋图
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的代表作(宋摹本)。 绢本设色,纵21.7cm,横572.8cm。此卷用具 体生动的形象完整的表现了三国时代曹植的名 篇洛神赋的内容,也体现了这一历史时期新兴 文艺理论中重视感情生活的要求。该画对人物 心理刻画的成功及善于表达情感内容的精深造 诣,反映了这一时期中国绘画的新发展。目前 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鹊华秋色图》纸本设色图,画史上 认定文人画风式青绿设色山水画,是元 代著名书画家赵孟钴创作的国画珍品,现 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鹊华秋色图》 并非一幅平常的风景写生画,它是赵孟 钴凭着记忆在家乡浙江画就的,因为其中 有一段曲折动人的故事,而被人们称为
鹊华秋色图

书法
历史传承
《鹊华秋色图》由作者赠给周密后,周密又转送给一个名为君锡的人。到明代又 相继为文徴明、文彭父子收藏,后又转到明代书画收藏家项元汴手中。 项元汴之后,又为宜兴吴之矩收藏。据画上印章,可知此画落到山东胶州张若、 张应甲父子手里,不过很快又为书画收藏家宋荦所有;后又辗转为纳兰明珠所得, 传给其子纳兰性德;从纳兰性德手里,又落入收藏家梁青标之手。 康乾年间,皇室征集民间书画名迹,梁青标遂将此图献归御府收藏。 1949年,国民党撤离南京,退选台湾,将故宫等地文物也运往台湾,其中就包括
《鹊华秋色图》。《鹊华秋色图》被运到台湾后,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直到
今日。
后世影响
地位
在《鹊华秋色图》中,作者以深湛的笔墨功力诠释了即达放逸的山水意境,不仅丰富 了文人山水画的表现手段和内涵,更初步确立了元代山水画坛清远自然的整体风格和 蕴藉典雅的审美格调,为后世的中国山水画奠定了基础。
衍生作品
鹊华秋色图
赵孟頫
赵孟頫,字子昂,汉族,号松雪道人,元 初著名书法家、画家、诗人。 赵孟頫博学多才,能诗善文,懂经济,工 书法,精绘艺,通鉴赏。特别是书法和绘画 成就最高,开创元代新画风,被称为“元人 冠冕”。他亦善篆、隶、真、行、草书,尤 以楷、行书著称于世。其书风遒媚、秀逸, 结体严整、笔法圆熟,创“赵体”书,与欧 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并称“楷书四大家”。
1989年10月5日,中国台湾以横四连形式印制发行了《鹊华秋色图》邮票。
小朋友们有哪些独特的想法呢?一起动手设计一幅《鹊
华秋色图》吧!
树芦荻,渔舟出没,房舍隐现。绿荫丛中,两山突起,山势峻峭,遥遥相对。 作者用写意笔法画山石树木,脱去精勾密皴之习,而参以董源笔意,树干作 简略的双钩,枝叶用墨点草草而成。山峦用细密柔和的皴线画出山体的凹凸 层次,然后用淡彩,水墨浑染,使之显得湿润融,草木华滋。可见赵氏笔法 灵活,画风苍秀简逸,学董源而又有创新。
天桥区“泉城新八景”推荐名单

天桥区“泉城新八景”推荐名单1、鹊华秋色鹊山是济南市北郊,黄河北岸的一座小山,属于齐烟九点之一。
相传扁鹊曾经在山下炼丹,故名鹊山。
鹊山无主峰,林木青翠,横列如屏,山上旧有鹊山院、鹊山亭,扁鹊墓等古迹。
相传,山下有钟鼓二石,以石相击,声扬数里。
每年七、八月间,鸟鹊云集。
明朝人王象春曾写《鹊山》诗记述:"万岫千岩济水蟠,如屏孤逗出河于,秋高鸟鹊集何事,霄汉空疑斗女寒"。
与鹊山隔黄河相望是华山。
华山,古名华不注,又名金舆山,俗称华山,海拔197米,因山势像朵莲花注水而得华山名。
一峰独立,平地拔起,旁无连附,直入云霄,奇秀险峻,苍翠欲滴,为济南胜景“齐烟九点”之首,为明人刘敕《历乘》所列历城十六景中“孤嶂凌霄”一景。
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中最早描绘道;"单椒秀泽,不连丘陵以自高,虎牙桀立,孤障特拔以刺天,青岸翠发,望同点黛。
"唐朝诗人李白也有"兹山何峻秀,绿翠如芙蓉"的赞语。
山上建有华阳宫、三元宫、泰山行宫等庙观,院内古柏苍翠,蔚为壮观。
鹊山华山之间,原为鹊山湖,湖光浩渺,碧波万顷,"飞鸿翔鹤,远势盘空"。
水村渔舍柳绿花红,渚生蒲苇,水浮荷菱,微风轻浪,舟载歌声。
阴云之际,两山连亘,若离若合,时隐时现,云雾缭绕,如二点青烟,诚为一幅绝妙的水乡图画,故昔人称此景为"鹊华烟雨"。
“鹊华烟雨”为古济南八景之一。
每当夏秋季节阴雨连绵之时,半山腰上云雾缭绕,烟雨蒙蒙,酷似仙境,当地人称“华山戴帽”。
元代著名书画家和诗人赵孟就此景曾留有“云雾润蒸华不注,波涛声震大明湖”的千古绝句。
元代著名画家赵孟頫的《鹊华秋色图》就是描绘的鹊山和华不注山一带的风景。
2、清河流韵泉之韵、湖之韵、河之韵、湿地之韵,是济南这座‘水韵之城’的精华所在。
源出济南市西部睦里庄,汇集黑虎、趵突、孝感诸泉水,与黄河南堤大致平行东流,途中接纳绣江河、孝妇河、淄河等支流,在寿光市境内注入莱州湾。
鹊华秋色

露 了出来 。那个徘 徊在 竹林下 的赵孟瓶
思 归之 心
过 +年
途径 维扬 时 遇 上儒士 吴瀣 两^同 行北上
日子 里都 有一 种挥之 不去 的灰 色。选 种灰 色
弥
漫了他 的一 生。
不注 山
是济 南的地 标 。画中 的秋 景 疏 远 忧 郁 带着 一丝
怀 乡的愁绪 。
他 从南 束 的画 风 中解 放 出来 在遮 阳居 的日年 中 他 常去 杭州 的周 密家。 周密 是南束 文 学豪 俩人 以兄弟相称 。
又 使唐 代 及北 宋成 为 他心
中一 股新 的动 力 完成 了不 一样 的 《 鹊华 秋色 》。 平板 的鹰 舍 稚拙 的柳 树 简单 勾描 的^ 物 . 水波 细 竹的 笔法 自然畦 意
去 是君何 啻百 倍
元朝 政府 却并 不重视 文人 当时 淮河 以南 的文人 是地 位最
吴君且 往 则 余当何 如也
为卑撒 的 自 {2 年 金军 把束^ 逐出 黄河流域 15
造 成中 圜南北
在大 都留念 越 孟舾 并没 有实现 自 己的政 治抱 负 他 对元 也 只不过 是政 治上
有大 大小 小的洲
各 小洲 又有 自己 的名 甘 棠
桥近处 的叫浮 涯洲
不 久前 他 画 了一幅 《 幼舆 丘垫 圈卷 》 他 欣赏 束晋这 个
怀抱丘 壑的名 士谢蝗 l 幼舆 ) 渔 钓于一 壑 则万物 不奸其 惠 字 栖遇 干一 丘 剐 天下 不易其 乐 。 宋 亡后 .他本 也打 算如 此过
商方在 地理 和文 化上 的隔 阉。繁 古人 在治理 整 个中 国时 利用 了这个 分 裂的形 势 南^ { 居于 淮河 以南 的人 )在元 代社 会所
论赵孟《鹊华秋色图》的笔墨语言与自然景物的关系

一、赵孟《鹊华秋色图》的艺术特色(一)赵孟的生平赵孟(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道人,湖州(今属浙江)人。
赵孟年幼时,随其父任官而迁移。
直至1276年,朝代更迭,元军占领临安,赵孟迁于湖州。
1286年,程钜夫奉元世祖忽必烈之名,重启汉人为官的制度,赴江南网罗人才,赵孟就是其中之一。
因而赵孟北上为官,在济南任职3年。
(二)《鹊华秋色图》的艺术特色1.《鹊华秋色图》的创作背景北上为官的赵孟抱病南归回到吴兴,与号称“华不注山人”的故友周密相会,周密却从未回到故乡去领略鹊华之美。
周密曾在《齐东野语》中写道:“梦隔屏山飞不去,随夜鹊、绕疏桐。
故国山川,故园心眼。
”的眷恋之心,赵孟汇聚济南的美好风光,作《鹊华秋色图》(图1)赠予周密。
2.《鹊华秋色图》的内容及构图《鹊华秋色图》描绘的是济南秋天苍茫的景象。
赵孟运用了“三远法”中平远法的构图方式将左侧园拱的鹊山、中间近景繁密的树木和右侧尖峭的华山组成了一个“V”字形结构。
画面中的树木亭亭玉立,疏密有致地排列在一起。
这样的布局配合平远法的视角,使画面有更强的纵深感,体现作品空灵清远的画面氛围,将人引向“远”和“淡”的超赵孟分明,用墨浓淡相宜。
用不同墨色的浓淡来表达树木的远近,拉开空间层次。
鹊山和华山作为点题之物,都是先以墨勾皴,而后用花青敷色,设色浓重,但色彩并未掩盖在水墨之上。
颜色的和谐在整幅画面中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画家非常巧妙地将深浅不一的蓝色应用于叶子和汀渚上,形成具有丰富变化和统一的图像(图2)。
除了蓝色,红色、黄色和赭石色这种暖色从屋顶逐渐蔓延到树干和树枝,然后向外,注入汀渚之中。
在这幅画中,淡花青色和赭石色交替使用,相映成趣。
画面中虽然墨色变化和冷暖变化非常丰富,却并不会让人感觉眼花缭乱,而是在墨色和冷暖的协调下,将画面统一了起来。
二、《鹊华秋色图》与自然景物的关系(一)《鹊华秋色图》中山石与自然形象的关系赵孟在山石皴法上,赵孟创造性地继承前人的技法。
鹊华的诗句

鹊华的诗句
鹊华秋色是中国传统的著名景点,以下是一些描述鹊华秋色的诗句:
1. “鹊华秋色满关中,紫气东来王维笔。
”——唐代王之涣《登鹳雀楼》
2. “春树暮兮秋风起,秋风起兮白露降,白露降兮零露漙,零露漙兮民有感。
”——唐代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一句,用鹊华秋色比喻离别之情。
3. “银河秋汉隔,华表朝宗陈。
”——唐代李白《七夕歌》
4. “日暮客愁新,江寒衣袖轻。
鹊华秋色里,寂寞离人心。
”——唐代杜牧《长安秋夕》
5. “长河落日圆,古城下有弦月。
今夜月白人相忆,不知秋思落谁家。
鹊华秋色图赏析

鹊华秋色图赏析一、作者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松雪道人,又号水精宫道人、鸥波,中年曾作孟俯。
汉族,宋太祖赵匡胤的第11世孙、秦王赵德芳的嫡派子孙。
吴兴(今浙江湖州)人。
元代著名诗人、画家,楷书四大家(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之一。
赵孟頫博学多才,能诗善文,懂经济,工书法,精绘艺,擅金石,通律吕,解鉴赏。
特别是书法和绘画成就最高,开创元代新画风,被称为“元人冠冕”。
他也善篆、隶、真、行、草书,尤以楷、行书著称于世。
二、时代背景有一次,两人和几位好友喝酒作诗,大家谈笑风生,说起曾经游历过的名山大川,赵孟頫盛赞济南山水之胜。
谈及鹊山和华不注山,一个浑圆敦厚,一个尖耸入云,两座山峰形态迥异,穷尽山之峻美巍峨,使在场的人为之神往。
听了赵孟頫的描述后,周密对济南更加产生向往之情,遂央求赵作幅画,以补其未曾涉足故土之憾。
赵遂凭着记忆描画起济南华不注山和附近鹊山的秋天景色,他一边画,一边给周密介绍济南的山水、民俗风情,并题上“鹊华秋色”四个字———《鹊华秋色图》这一国宝级的书画就这样诞生了。
画中长汀层叠,渔舟出没,林木村舍掩映,平原上两山突起,遥遥相对;林木红绿相间,枯润相杂,树姿高低直攲变化丰富,疏朗有致;房舍人畜、芦荻舟网均精描细点,诸多景物安排得错落有致,富有节奏感,匠心独具,毫无斧凿。
如今,《鹊华秋色图》上仍有赵孟頫的一段题跋:“公谨父齐人也,余通守齐州,罢官归来,为公谨说齐之山川,独华不注最知名,见于《左传》,而其状又峻峭特立,有足奇者,乃为作此图。
其东则鹊山也。
命之为《鹊华秋色图》。
”这段题跋说的就是这幅“思乡之画”的来历,文中的公谨即指周密。
三、作画技巧赵孟頫在《鹊华秋色图》中用“平远”的透视方法,给人精神带来以平和、淡定,在平和中把人引向“远”和“淡”的境界。
赵孟頫在朝为官,在元朝内部虽受到仁宗的礼遇却也遭到其他在朝大官的排挤,但赵孟頫一生都对隐而不仕的南宋遗臣表达出很大程度的理解和尊重。
鹊华秋色赵孟

鹊华秋色赵孟頫
《鹊华秋色图》是元代画家赵孟頫于元贞元年(1295)回到故乡浙江为好友周密所作的纸本水墨设色山水画,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鹊华秋色图描绘的是济南东北华不注山和鹊山一带秋景,画境清旷恬淡,表现出恬静而悠闲的田园风味。
采用平远构图,以多种色彩调合渲染,虚实相生,笔法潇洒,富有节奏感。
《鹊华秋色》画的是周密老家,山东济南的北郊鹊山和华不注山一带。
这一带有九座小山自成一景,名字挺好听,唤作“齐烟九点”。
鹊华便是其中的两点。
华是华不(读夫)注山,一个圆锥形的小山,在黄河南岸。
因为山的周边全是水,山的样子又象是一朵在水洼中尖尖待开的莲花,所以叫“花骨朵(华不)开在水洼里的山”。
鹊是鹊山,在黄河北岸,据说扁鹊曾经在此间炼丹,又据说常有乌鹊从这里飞过,所以唤作鹊山。
鹊山山势圆缓,扁扁的,被赵孟頫画得像个馒头,和华不注山的峻峭相映成趣。
元赵孟頫《鹊华秋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鹊华秋色
作者:允翀
来源:《市场周刊》2010年第10期
北上仕元
离开浮涯洲,33岁的赵孟瓶登船北上。
眼前的吴兴(湖州的旧称),一片烟水浩淼。
本来隐居在这浮涯洲,每天写诗作画。
但是他是赵匡胤的后代,忽必烈逼着他做官,他只能北上。
西苕溪穿城而来,流过甘棠桥。
赵孟頫出生在甘棠桥的孙衙河口。
西苕溪弯弯的,人们叫它月河。
甘棠桥是建在水中洲上的,从江渚汇到月河的这段水域,原是一片大湿地。
湿地上有大大小小的洲,被称为白频洲,各小洲又有自己的名,甘棠桥近处的叫浮涯洲。
不久前,他画了一幅《幼舆丘壑图卷》。
他欣赏东晋这个怀抱丘壑的名士谢鲲(字幼舆)。
“渔钓于一壑,则万物不奸其志栖迟于一丘,则天下不易其乐。
”宋亡后,他本也打算如此过这一生。
四年前,他拒绝了承元世祖之命抵江南访贤的程钜夫之邀,他已经习惯了做一个隐逸之士。
他对程钜夫说,尧舜在世的时候,就已经有隐逸之士了,我现在也想如此。
四年后,程钜夫再次来到江南,他念念不忘赵孟頫的英迈才气。
这次,赵孟頫被说动了。
“士少而学之于家,盖亦欲出而用之于国。
”当时中国文人是有士气的,仕途是唯一的出路。
赵孟頫二十三岁时,母亲丘夫人曾对他说过:圣朝必收江南才能之士而用之。
汝非多读书,何以异于常人?
元朝政府却并不重视文人,当时淮河以南的文人是地位最为卑微的。
自1125年金军把宋人逐出黄河流域,造成中国南北两方在地理和文化上的隔阂。
蒙古人在治理整个中国时,利用了这个分裂的形势。
南人(居于淮河以南的人)在元代社会所分四等人中,列于蒙古人、色目人、北方人之后,地位最为卑贱。
后来,忽必烈为了缓和和文人们的矛盾,决定起用南方文士。
孔子说: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江南的文人们采取了全面的不合作态度,隐而不仕。
然而,赵孟頫却选择了北上。
人们责骂他不忠也不孝,背弃了宋室传统,背弃了祖宗,因他是宋太祖第四子秦康惠王德芳之后裔,是宋太祖第十一世孙。
赵孟瓶甘愿以最高的天资,去服从最严密的法度,天下就是法度的存在。
它不是狭隘的政治,而是文化价值的认同。
思归之心
途径维扬时,遇上儒士吴澄,两人同行北上。
到大都(今北京)不满数月,吴澄决心南返,以母老辞归。
吴澄的南归,使赵孟瓶的内心陷入了无法言说的纠结中。
他写了一篇序为吴澄赠行:……既至京师,吴君翻然有归志,曰:吾之学无用也,迂而不可行。
赋渊明之诗一章,朱子之诗二章而归。
吴君之心,余之心也。
以余之不才,去吴君何啻百倍,吴君且往,则余当何如也?
在大都留念,赵孟頫并没有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他对元朝政府是失望的。
元世祖对他的特殊礼遇,也只不过是政治上的需要。
“空有丹心依魏阙,又携十口过齐州。
闲身却羡沙头鹭,飞去
飞来百自由。
”他既为受到元廷的猜忌而苦恼,又为自己不守气节有负祖先而感到内疚,而此时的进退已身不由己。
他痛恨北方的寒冷,“江南冬暖花乱发,朔方苦寒气又偏。
”这痛恨尤让他怀念南方故乡的温暖。
从入仁的第二年算起,赵孟頫反复画过《渊明归田图》、《渊明像并书归去来辞卷》、白
描《陶渊明像》、《陶靖节像》。
十年之后,思归之心,未尝稍减。
1299年在自画小像中,又透露了出来。
那个徘徊在竹林下的赵孟頫,是如此思归思隐。
这十年,日子里都有一种挥之不去的灰色。
这种灰色,弥漫了他的一生。
鹊华秋色
1295年,夏秋之交。
赵孟頫终于得以借病乞归。
宦游十年,携妻带口,罢官归来。
故园风景依旧在,三顷田,五亩宅,归去来。
无官一身轻的赵孟頫,清风两袖,心底灰色处,掠过一片愉悦。
在这闲居的四年中,他常去杭州的周密家。
周密是南宋文学家,俩人以兄弟相称。
一天,赵孟頫、周密和几位好友喝酒做诗,谈笑风生。
赵孟頫为官几年,虽不畅快,却遍览山水,谈及济南的鹊山和华不注山,一个浑圆敦厚,一个尖耸入云,两座山峰形态迥异,穷尽山之俊美巍峨,在场的人无不为之神往。
只有周密一人默默不语,赵孟糖很是纳闷。
原来,周密原籍是山东,出生在济南,南宋末年曾任义乌令等职,宋朝灭亡后不再做官,便举家逃难来到吴兴,深居不出。
年届五十,却从未到过山东。
赵孟頫便由此作了《鹊华秋色》,把鹊山和华不注山四周地域直接画出来,画面中馒头状的山叫鹊山,三角形的山叫华不注山,是济南的地标。
画中的秋景,疏远,忧郁,带着一丝怀乡的愁绪。
他从南宋的画风中解放出来,又使唐代及北宋成为他心中一股新的动力,完成了不一样的《鹊华秋色》。
平板的屋舍、稚拙的柳树、简单勾描的人物。
水波、细竹的笔法,自然随意。
画境荒疏、淡远、苍漠。
他认为南宋绘画,过于简率,过于浮薄,缺乏古意。
又回到魏晋隋唐的画风中,以求古意。
这种自然随意的笔法,和淡远的意境,成为元朝文入画追求的最高境界。
用笔为上
赵孟頫以书画称雄一世,落笔自如如风雨。
他手中的一支笔日书万字而不败。
宋元在江淮之间进行了四十多年的拉锯争夺,宣城为之凋敝,笔工走避江南,吴兴是一聚集地。
赵孟叛的身边围着当时制笔技艺最好的笔工,笔工们知道自己制的笔若能得到赵孟煽的垂青,则必会声名鹊起而沽得善价。
赵孟頫对笔的要求是很高的。
稍不如意,就折裂重制,直到满意为止。
叔父赵兴曾痴迷于制笔。
赵兴是嘉定十三年(1220)进士,官至吏部尚书加端明殿学士,老而“复行乡饮,射礼于学宫”。
他训练出来的制笔大家冯应科,在吴兴是和赵孟颊齐名的。
当时赵孟頫的字,钱舜举的画、冯应科的笔是吴兴民间三绝。
赵孟頫和叔父赵兴一样,喜欢和笔工切磋笔艺。
他又把叔父的那一套制笔方法教给了陆文宝。
陆文宝由此成为又一制笔大家,后称陆颖。
“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工,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
”赵孟頫用笔非常细致讲究,藏得很深,须要细看他点画宛转处的细节,才能体会他书法中蕴蓄的精神所在。
他喜欢王羲之的字,娴熟于王羲之书法。
1310年,他乘舟北上,随身携带了《兰亭序》石印字帖,在32天的旅程中,写了很多篇跋。
“用笔千古不易,”书法的字形是逃不出法度的,《兰亭序》就是法度,永字八法已将用笔的变化穷极了。
和一般文人一样,赵孟頫也常画石头、枯榭、竹子,他也认为画竹子,枯木和写字完全一样,必须先把书法的基础练好,画画才能有笔墨的趣味。
“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法通。
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
—飞白是汉字的一种书体,籀是古代汉字的一种字体,八法就是永字八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