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春秋》看孔子对中国史学传统的影响
1、中国古代的史学理论

第四,关于史书的文字表述. 第四,关于史书的文字表述.
他认为"简要"是"美"与"工"的基本要求.他还主张 "用晦",还提出采用"当时口语","从实而书",以不失 "天然".
第五,关于史家做史态度. 第五,关于史家做史态度.
《史通》提出"直书","曲笔"两个范畴认为这是"君子 之德"和"小人之道"在史学上的反映.他认为,直书才有"实 录",曲笔导致"诬书",它们的对立从根本上决定了史书的价 值和命运.
司马迁及其《史记》所体现的史学思想 司马迁及其《史记》
司马迁是西汉著名的史学家,著作有纪传体史书《史 记》. 司马迁纵观古今学术,熟悉当代政治人物和政治情况, 自序称其总的原则是:"厥协六经异传,整齐百家杂 语." "整齐"有综合排比,批判订正的意思.丰富的 材料,经过司马迁的综合整理,熔铸于宏篇局制中,使 《史记》成为名符其实的历史资料的总汇.
第二节,刘知几作《史通》与 中国古代的史学批判著作
魏晋到隋唐史学理论发展的重要体现
一 南朝梁人刘勰《文心雕龙史传》 二 唐初政治家关于史学的言论 三 《晋书》卷82有关史家的传记 四 《隋书.经籍志》史部诸序 五 刘知几《史通》
刘知几与《史通》
意义: 意义:提出了系统的史学批评的理论和方法论,标志 着古代史学理论的形成. 关于《史通》: 关于《史通》 今存49篇,凡20卷.前10卷为内篇,是全书的主要 部分,着重阐述了有关史书的体裁,体例,史料采辑, 表述要求和撰史原则,以及史学功用等.后10卷为外 篇,论述史官制度,正名源流,杂评史家,史著得失, 并略申作者对于历史的见解.
中国传统主流文化思想的演变

中国古代史一轮复习中国传统主流文化思想的演变高考知识点解读:1、概括中国传统主流文化思想的演变(1)开始创立:春秋时期,孔子提出“仁”的学说,主张在政治上“为政以德”。
将奴隶社会的道德标准、行为规范发展为“礼”。
(2)继承发展:战国时期,孟子把孔子“仁”的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荀子除强调“仁义”和“王道”外,又提出“舟水”说,并且综合法家和道家思想,提出了“礼法并施”的主张。
这样将儒家思想发展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3)遭受重创:秦朝时,由于秦始皇焚书坑儒,使儒家思想遭受沉重打击。
(4)确立正统:西汉时,董仲舒糅合道家和阴阳五行家的思想,宣扬“天人感应”学说,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被汉武帝采纳,儒学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5)受到冲击:魏晋南北朝时期,三教并立,儒学受到佛教、道教的冲击。
(6)开始复兴:隋唐时期,在“三教合归儒”的主张下,儒学进一步吸收佛道精神,得到新的发展。
(7)继续发展:宋明时期儒学从佛教、道教中吸收有益成分,完成了理论化、思辩化的过程,形成新的儒学——理学。
(8)遭遇批判:明清时期,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了具有时代特色的儒学体系。
2、“百家争鸣”的含义、背景、主要派别及主要代表人、影响。
3、注意点:(1)“百家争鸣”出现的根本原因是: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
(2)孔子和老子代表着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墨子代表着下层手工业者的利益,孟子、荀子代表地主阶级的利益。
(3)当时流行最广的两大学派是儒家和墨家。
(4)道家是学术流派,道教是宗教流派。
(5)韩非子的法家思想后来被秦王赢政所采用,主要是其主张建立中央集权和依法治国的思想迎合了赢政的需要。
(6)法家提出的“依法治国”的思想代表的是统治阶级的利益,与我们今天强调的依法治国的本质是不一样的。
(7)“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8)“百家争鸣”阶级基础中的“士”主要指的是新兴地主阶级。
孔子对中华民族的贡献

孔子对中华民族的贡献孔子,我国古代教育家,思想家,是儒家文化的创始人。
他被尊为“至圣先师”,对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一、文化上的贡献我国公元前841年前没有文字史料,是孔子编修的《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把上古文化和文明传承下来的。
在孔子时代至今的中国传统文化“儒、释、道”中,儒家文化一直是中华文化的主线。
孔子是中华上古文化的传承人以及5000年中华文化的奠基人。
第二、观念上的贡献在历史上夏代尊“天命”,商代信“鬼神”,到了西周周公开始“制礼作乐”,“明德慎罚”,转向注重“礼乐文明”。
这是中华文化和文明的一大飞跃。
孔子不言所谓有意志有灵验的“天命”和“鬼神”,而对西周的礼乐文明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孔子是引导中国从“有神论”向“无神论”观念转变的第一人。
第三、文学上的贡献《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
据《史记》记载:“古者,诗三千余篇”,经过孔子整理删定形成了流传至今的《诗经》版本,又叫《诗三百》,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的新篇章,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极其广泛而又深远的影响。
第四、哲学上的贡献《易》原本是一部筮(shì)占之书。
孔子使《易》这部筮占之书成为大道之源,成为中国哲学之源。
孔子作的《易传》由《易》的“筮占”功能转变到《易》的“德义”层面上来,其中的“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等观念已成为人类“求变向上”的思想基础和中国哲学的宝贵财富。
孔子是改造《易》使《易》转向哲学,引发易学革命的第一人。
第五、史学上的贡献孔子编撰的《春秋》是记载上起鲁隐公元年(前722年)下至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共二百四十二年鲁国历史的第一部史书。
这部《春秋》仅仅一万余字却记载了二百四十二年的历史,可谓言简意丰。
《春秋》为我国两千多年史学的发展创立和奠定了基础,应该说中国史学之父不是司马迁而是孔子。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8课《百家争鸣》预习+知识梳理+习题

本课重点识记内容1、老子春秋后期楚国人,道家学派创始人,学说集中在《道德经》一书中。
2、老子认为,世间万物运行有其自然的发展,人民应顺其自然;世间的事务都有其对立面,对立的双方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3、老子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人们与世无争,天下就能太平。
4、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思想由其弟子整理成《论语》一书。
5、孔子核心思想:“仁”。
6、墨家创始人:墨子。
墨子主张:“兼爱”“非攻”。
7、儒家战国时期代表人物:孟子和荀子。
8、孟子主张:实行“仁政”。
荀子主张:实行“礼治”。
9、道家战国时期代表人物:庄子。
庄子主张:强调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认为人生应追求精神自由,要保持独立的人格。
10、法家战国时代表人物:韩非子。
韩非子主张: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以法治国,设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人教版历史部编七年级上册第8课百家争鸣预习提纲一、春秋时期的思想家1.老子⑴学派的创始人,后期楚国人⑵思想观点:①万物都有其自然的法则,人们应该;②世间的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对立的双方是可以的,他善于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
③政治上主张“”。
⑶学说著作:2.孔子和儒家学说(姓孔名丘,字仲尼)⑴学派的创始人,春秋末年鲁国人⑵政治上:①他的核心思想是“”,他提出“”。
②推崇西周的制度,主张,爱惜民力,体察民意。
⑶教育上:①创办私学,主张“”;②在教学中,孔子注重和文化知识教育,③发现和总结出很多教育规律、教学原则。
⑷学说著作:《》(由其弟子整理而成)⑸影响:孔子的学说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他所提出的一些道德规范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也具有深远影响。
二、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1.背景:战国时期,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瓦解,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社会急剧变化。
立统治。
3.影响: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刻的影响。
4.诸子百家的治国思想:儒家:仁政,礼治道家:顺应自然和民心,无为而治法家:依靠法令、权术、威视、使臣民慑服人教版历史部编七年级上册第8课百家争鸣知识梳理一、老子老子:姓李名耳,春秋后期楚国人。
(完整word版)从《春秋》三传的注解特色的不同看中国古代经典解释道传统

从《春秋》三传的注解特色的不同看中国古代经典解释的传统2001级中文本科晁天刚【摘要】《春秋》三传产生于我国古代文献注释道初步发展阶段,它们各自所开创的经典解释道体例,对后代经典、文献的注解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首先,从成书背景与流传形式的角度来看,《左传》定成书型最早,是我国最早的历史学和文献学的经典注解,也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解释性的著作之一。
其次,从注解的内容及特色方面来看,三传的不同表现为:1)解经体例不同。
2)三传对同一史实的记叙及理解不同。
三传处于我国经典解释传统的源头,开创立我国经典解释道不同模式.在唐代由解经的文字而升入经典的行列,成为《十三经》中的经书.[关键词]《春秋》三传;经典解释;叙述式解释模式;哲学诠释《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春秋公羊传》(简称《公羊传》)、《春秋谷梁传》(简称《谷梁传》)三传产生于中国古代文献注释的初步发展阶段,是对我国现存最早的断代编年史《春秋》的经典解释。
相传《春秋》一书由孔子整理而成,由于该书文辞简短,记事简略,仅为纲目,不易理解,于是出现了各种说解,即“传”。
今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就是最著名的注释。
“传"是解经的,唐人刘知己说:“盖传也,转也,转受经旨,以授后人”(《史通·六家》)。
“传”原来主于传承师说,表示传述的意思,与西方的解释学有些相似。
西方的解释学名为Hermeneutics,其词根是Hermes,即赫耳墨斯,是希腊神话中众神的使者,向人间传达神旨的人,因传达时需要解释,久之便成了“解释"的代名词。
但西方的解释学是一门理论,而中国古代的“传"则产生于中国古代注释学的早期阶段,仅是一种注释的体式而已.传体的内容与形式具有多样性,以《春秋》三传为例,《左传》主于传述本事,证发经意,《公羊传》、《谷梁传》,则主于传述师说,正面解释经意。
本文试图从三传的成书背景和流传形式及注解特色三个方面,来探讨三传对同一文本解释的独特性,以及其对后世经典的解释产生了哪些影响。
中国史学史资料编年史学史资料

中国史学史资料编年史学史资料二、孔子据《鲁史》修《春秋》:《春秋》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它是根据鲁国史官所撰《鲁春秋》编纂而成。
《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孔子)西观周室,论史记旧闻,兴于鲁而次《春秋》,??约其辞文,去其烦重”。
可见孔子是以鲁《春秋》为蓝本,博采各国史记,修成流传至今的《春秋》的。
《春秋》内容以鲁国历史为主,但涉及到列国之事。
主要记载各国间的朝聘、盟会、战争及统治阶级人物活动的事迹。
比如召陵之盟、城濮之战等。
记事的原则是“据鲁”、“亲周”,即以记鲁国历史的内容来体现尊奉和维护周王室统治的精神。
孔子修《春秋》,是利用旧文献来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
孟子说:“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
《春秋》,天子之事也”。
(《孟子滕文公下》)三、孔子作《春秋》对史学的贡献:(1)孔子是私人修史的开创者:孔子《春秋》的创作,标志了私人著述的出现。
从此,史书从官书中解放出来,私人著述的风气随之兴起,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
对战国时期的学术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初步创立了编年体史书的雏形:《春秋》采用编年体,初步将人物、地点、时间、事件四个因素结合起来记叙历史,它已有了明确的时间顺序,把事件有系统地按年代先后加以编排,上下连贯,从中可以看出历史的发展过程。
对后世编年体史书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大影响。
(3)属辞比事,提出了一套历史编撰方法:属辞,原指遣词造句,此指孔子修《春秋》时,采用一定的书法来表达自己的爱憎。
他根据自己的政治观点,以用词的不同来表达不同的事态和意义。
如同样写战争,就有伐、侵、战、围、入、灭、救、取、败等不同的字眼:声罪致讨曰伐,潜师掠境曰侵,两兵相接曰战,环其城邑曰围,造其国都曰入,毁其宗庙社稷曰灭??。
同样杀人,又有杀、诛、弑等区别:杀无罪者曰杀,杀有罪者曰诛,下杀上曰弑。
孔子借此以表达自己对人物事件的褒贬。
(4)重人事而不宣扬鬼神:孔子对鬼神是抱着“敬而远之”的态度,《论语述而》“子不语怪、力、乱、神”。
《春秋左传正义》研究

《春秋左传正义》研究一、本文概述《春秋左传正义》是中国古代文献学中的一部重要著作,对于理解春秋时期的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具有极高的价值。
本文旨在对《春秋左传正义》进行深入的研究,探讨其在中国古代文献学中的地位和影响,以及其在现代学术研究中的意义。
本文首先将对《春秋左传正义》的作者、成书背景、主要内容等方面进行概述,为后续的研究提供基础。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进一步分析《春秋左传正义》的注释方法、解释特点以及其对后世的影响,以期揭示其在文献学领域的重要地位。
本文将探讨《春秋左传正义》在现代学术研究中的应用,以及未来研究的方向和前景。
通过本文的研究,希望能够为深入理解和挖掘《春秋左传正义》的价值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春秋左传正义》的作者与成书背景《春秋左传正义》是一部集大成的春秋学著作,其作者为唐代著名学者孔颖达。
孔颖达生活在唐初,正值国家统文化繁荣的时代。
他的学术成就深受当时政治、文化环境的影响,同时也体现了儒家学者对于经典传承与阐释的重视。
《春秋左传正义》的成书背景与唐代官方的经学政策密切相关。
唐代统治者重视儒学,提倡经学,设立国子监等机构,以儒家经典为教育内容。
在这样的背景下,孔颖达等人被委以重任,负责整理和注释儒家经典,以适应官方教育和科举考试的需要。
《春秋左传正义》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该书的成书还受到了前代春秋学研究的影响。
在孔颖达之前,已有众多学者对《春秋》及《左传》进行了深入研究,积累了丰富的学术成果。
孔颖达在继承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理解和时代特点,对《春秋左传》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注释和解读。
《春秋左传正义》的作者孔颖达及其成书背景,体现了唐代儒学复兴的历史背景和官方经学政策的推动。
该书也汇聚了前代春秋学研究的成果,成为后世研究《春秋》及《左传》的重要参考文献。
三、《春秋左传正义》的文献价值与学术地位《春秋左传正义》作为一部集大成的春秋学著作,其文献价值与学术地位不容忽视。
孔子的十大贡献

孔子的十大贡献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孔子的十大贡献孔子:鲁国诹邑人,一生勤于学习,勇于探索,敢想、敢说、敢做,建树卓着,为人类做出“十大贡献”:第一、文化上的贡献我国公元前841年前没有文字史料,是孔子编修的《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把上古文化和文明传承下来的。
在孔子时代至今的中国传统文化“儒、释、道”中,儒家文化一直是中华文化的主线。
孔子是中华上古文化的传承人以及5000年中华文化的奠基人。
第二、观念上的贡献在历史上夏代尊“天命”,商代信“鬼神”,到了西周周公开始“制礼作乐”,“明德慎罚”,转向注重“礼乐文明”。
这是中华文化和文明的一大飞跃。
孔子不言所谓有意志有灵验的“天命”和“鬼神”,而对西周的礼乐文明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孔子是引导中国从“有神论”向“无神论”观念转变的第一人。
第三、文学上的贡献《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
据《史记》记载:“古者,诗三千余篇”,经过孔子整理删定形成了流传至今的《诗经》版本,又叫《诗三百》,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的新篇章,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极其广泛而又深远的影响。
孔子是中国文学史上开创新篇章的第一人。
第四、哲学上的贡献《易》原本是一部筮(shì)占之书。
孔子使《易》这部筮占之书成为大道之源,成为中国哲学之源。
孔子作的《易传》由《易》的“筮占”功能转变到《易》的“德义”层面上来,其中的“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等观念已成为人类“求变向上”的思想基础和中国哲学的宝贵财富。
孔子是改造《易》使《易》转向哲学,引发易学革命的第一人。
第五、史学上的贡献孔子编撰的《春秋》是记载上起鲁隐公元年(前722年)下至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共二百四十二年鲁国历史的第一部史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