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思想之起源篇——春秋战国

合集下载

历史常识——春秋战国

历史常识——春秋战国

历史常识——春秋战国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这段历史涵盖了公元前771年至公元前221年,共计约550年。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分封制的全盛时期,各个封建国家之间相互争斗、纷争不断,同时也是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黄金时代。

本文将从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格局、军事制度、思想文化和社会风貌等多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政治格局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分为众多的封建诸侯国。

春秋时期的政治格局主要以诸侯国为主,各个国家都拥有相对独立的政治实力,封建诸侯在自身领土内行使统治权力。

而战国时期,国家力量逐渐集中,以秦国为首的强大中央政权逐渐形成,其他国家逐渐成为秦的附庸国。

这种政治格局为中国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二、军事制度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军事制度也发生了很大的变革。

春秋时期,战争以封建诸侯之间的小规模战斗为主,依托于贵族武士的军队。

战国时期则出现了大规模的阵地战和城市攻防战,军队逐渐转变为由平民武士组成的士兵,采用战法策略。

同时,出现了诸侯国雇佣军队的现象,以增加国家军事实力。

三、思想文化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文化繁荣发展,涌现出了众多的思想家、学派和文化传统。

儒家学派的创立是春秋战国时期最重要的事件之一,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样重要的是道家学派的兴起,道家思想注重个体修养和顺应自然,对中国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此外,墨家、法家等学派也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兴起。

四、社会风貌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风貌丰富多样,众多国家之间的交往和竞争使得社会形态不断变化。

社会等级制度逐渐由贵族为中心转向以农民和平民为主,社会地位开始向上层和下层人群更好的流动。

同时,商业和手工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各个国家的贸易往来日益频繁,城市得到了迅速发展。

五、春秋战国的影响春秋战国时期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春秋战国时期的分封制度为中国的封建制度奠定了基础,并最终导致了秦朝的统一。

其次,春秋战国时期众多思想家的思想和学说为后世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第一篇中国古代廉政思想的起源与发展

第一篇中国古代廉政思想的起源与发展

第一篇:中国古代廉政思想的起源与发展中国古代廉政思想源远流长,可以追溯至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

在这个时期,由于封建制度的逐渐衰落,各个诸侯国之间的争斗不断加重,社会矛盾日益激化,出现了大量腐败和贪污现象。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很多思想家开始提倡廉政思想,强调道德品质和官员的清廉自律。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孔子和荀子。

孔子主张以德治国,提倡仁爱之道,并认为官员应该以身作则,以清廉和正义为准则管理国家。

荀子则提出:“君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认为个人修德才能治国安民,并强调“官之清,民以安”。

随着汉朝的兴起,廉政思想逐渐得以发扬光大。

在东汉时期,班固、扬雄等文学大师提倡“清官断狱”,并认为官员应该秉承忠诚、公正和廉洁等道德规范。

在唐代,韩愈、柳宗元等文化名流同样强调廉政思想,认为官员应该以“公而忘私,廉而不刿”为准则,力推国家政治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总之,中国古代廉政思想的诞生和发展,表明了中国古代社会推崇正道和廉洁治政的优良传统。

第二篇:中国古代廉政思想的实践与效果中国古代廉政思想不仅是一种伦理道德观念,同时也是一种重要的政治制度。

在中国古代,人们通过推崇正道鼓励官员清廉自律,保持皇家家族和恩荣体制的稳定平衡。

这种思想在实践中,不仅帮助国家保持政治稳定,还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繁荣发展。

在西汉时期,司马迁在《 史记》中曾记载有“忠信节义,犹钟鼓也”的名言,即忠诚、信任和廉洁是官员的最基本素质。

对于一个官员来说,忠诚于国家和国民,诚实地服务于民众,贯穿始终。

在唐代,宰相杨炎引入科举选拔制度,推动了士人充实朝堂,促进官员的素质提高,维护了国家稳定,推动了经济和文化的繁荣。

但是,官员清廉自律的好处不仅仅在政治层面,而且还会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

清廉自律的官员认真对待土地调查、赋税、法律执行等工作,保证了百姓的合法权益,促进了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总之,中国古代廉政思想不仅意味着一种伦理道德观念,同时也是一种基本的政治制度,它对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哲学和思想体系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哲学和思想体系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哲学和思想体系在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期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因为在这个时期,中国的政治哲学和思想体系开始出现了一系列的重要变化。

这些变化不仅在当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在后世的中国历史上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主要探讨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哲学和思想体系。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背景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在这个时期之前,中国的政治制度主要是由贵族和封建王国控制的。

这些王国之间的关系主要是由亲戚关系和军事联盟组成的。

然而,在春秋战国时期,这种制度开始发生变化,中国的政治合理性和权力结构也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在这个时期之前,中国的政治制度的特点是封建王国统治下的领土和部落的联盟。

这些王国和部落之间的关系主要是通过血缘关系和联盟结构来实现的。

封建王国在经济、社会、文化和政治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

在这种情况下,王国的权力主要是由君主和贵族控制的。

因此,这种政治结构主要是基于君主专制和贵族特权的。

然而,在春秋战国时期,这种政治结构开始出现了问题。

春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它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的“封建王国时代”的最后一个阶段。

春秋时期,各个封建王国之间的战争不断,而这些战争和动乱引发了一系列重要的社会变革。

这些变革使得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哲学和思想体系不断发展壮大,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哲学在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哲学成为了一个比较重要的议题。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哲学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2.1、权力与道德在春秋战国时期,权力和道德成为了一个比较重要的议题。

在这个时期,人们开始认识到,权力和道德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他们认为,人们必须在道德的基础上掌握权力,才能实现社会的公正和平衡。

因此,这个时期出现了一系列的政治哲学家,他们主要专注于探讨权力与道德之间的联系。

2.2、国家与社会在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哲学家还开始探讨国家和社会之间的关系。

他们认为,国家和社会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只有在建设社会的基础上,国家才能够真正的发展和繁荣。

中国思想的演变

中国思想的演变

中国思想的演变1、中国古代思想演变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秦朝:法家西汉初:道家——“黄老思想”、“无为而治”西汉汉武帝:儒家——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两汉之际,佛教传入;东汉时期,道教兴起;佛教与道教思辨的特点及其对宇宙起源、万物生成作出的解释对儒学产生很大影响。

自汉武帝至清末,中国统治阶级选择的治国模式是儒家思想为核心,外儒内法而剂之以道,即以儒家文饰政治,以法家支持政治,以道家调剂政治。

宋朝:儒学吸纳佛教和道教思想,朱熹把于理与人性有机统一,把儒学推向新高峰,形成理学。

儒、释、道三教合一。

以儒治国,以道治身,以释治心。

2、中国近现代思想演变资产阶级民主思想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发展(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3、三大“主流思想”:儒家思想资产阶级民主思想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发展(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儒家思想在宋朝以后的命运明清:专制统治工具,八股取士。

民主思想兴起:李贽反封建核心反儒学近代:康梁变法借助推动,新文化运动中遭到猛烈批判,民主科学兴起,启蒙思想传入当代:新儒学兴起,古为今用,批判继承。

儒家思想在历史上的作用:积极影响:维护了封建统治,规范了人们思想言行,增强了民族凝聚力负面影响:过分注重伦理道德,忽视对客观自然的关注,造成自然科学的停滞不前。

儒学的现代价值:儒家的大一统意识,民本意识、道德意识与和谐意识等,对维护中华民族统一、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增强历史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谋求社会的共同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等都不无裨益。

2、近代前期的思想演进遵循着这样的轨迹器物层次(抵抗派和洋务运动)制度层次(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文化层次(新文化运动)。

用陈独秀的话说,就是“学术觉悟、政治觉悟、理论觉悟”;用梁启超的话说,就是“先从器物上感觉出,再从制度上感觉出”。

3、近代资产阶级民主思想(1)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派宣传。

三民主义,民主革命思想日益传播。

简单说说春秋战国时期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历史发展讲解学习

简单说说春秋战国时期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历史发展讲解学习

简单说说春秋战国时期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历史发展讲解学习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这个时期涉及到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变革与发展。

下面就简单说说春秋战国时期这些方面的历史发展,帮您进行讲解学习。

一、政治发展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发展可以从分封制的形成、诸侯国的崛起以及中央与诸侯关系的变化等方面来讲解。

1. 分封制的形成:春秋时期,由于中央的实力削弱,诸侯国逐渐崛起。

为了维持封建秩序,中央开始采取分封制,将领土划分给诸侯国来管理。

这一制度在战国时期得到进一步完善。

2. 诸侯国的崛起:春秋时期,原本的封建制度逐渐转变为以诸侯国为主的国家体系。

大量的小国崛起,各自为政,形成了百家争鸣的格局。

3. 中央与诸侯的关系:春秋战国时期,中央与诸侯的关系发生了变化。

原本中央有一定的权威,但在战国时期,中央只能通过外交手段来维持对诸侯的影响力。

二、经济发展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主要表现在农业、手工业和商业方面的变化。

1. 农业: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生产逐步向中原腹地发展,采用了更高效的耕作方式和农具,提高了农业生产力。

2. 手工业:手工业在这个时期得到了相对较大的发展,铁器制作技术的进步、丝织业的兴起等都为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

3. 商业:春秋战国时期商业活动较为频繁,各诸侯国之间的贸易往来增多,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商品经济。

三、思想发展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哲学发展的重要时期,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等思想流派相继兴起,为中国传统思想奠定了基础。

1. 儒家思想:儒家思想的代表孔子提出了仁、礼、义等重要概念,儒家思想至今仍然对中国社会产生巨大影响。

2. 墨家思想: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强调天下为公,提倡和平统一,墨家思想为后世的兼爱主义奠定了基础。

3. 道家思想:道家注重追求自然之道,主张无为而治,追求心灵的宁静与自由。

4. 法家思想:法家强调法制、法治,认为法律能够约束人的行为,维持社会秩序,法家思想对中国古代政治产生了重要影响。

第三章春秋战国: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

第三章春秋战国: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

战国错金银采桑宴乐攻战纹铜壶及纹饰展开,成都市出 土。是连环画的和装饰画的肇端。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3、其作品包含本民族基本精神
印度《吠陀》、《佛经》 希伯来《旧约全书》、《新约全书》 希腊《理想国》、《形而上学》 波斯《古圣书》等先哲典籍
一、春秋战国之际的文化变革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是为东 周。 前段因鲁史《春秋》记载而得名“春秋”( 前770——前481) 后段因列国争战而称“战国”(前481— —前221)
三晋是春秋战国时代中原逐鹿以谋取霸主地位的必争之
地。董说(yue,明代)《七国考》:“韩,天下之咽喉; 魏,天下之胸腹。”因此三晋是春秋战国时代中原逐鹿 的必争之地,纵横家应运而生,司马迁说:“三晋多权 变之士,夫言纵横强秦者大抵皆三晋之人也。”其中最 著名的有苏秦、公孙衍、张仪等人,他们当时“一怒而 诸侯惧,安居而天下息”,是当时政治舞台上的风云人 物。
卡尔· 西奥多· 雅斯贝尔斯(1883 年2月23日—1969年2月26日), 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神学家、 精神病学家。雅斯贝尔斯主要在 探讨内在自我的现象学描述,及 自我分析及自我考察等问题。他 强调每个人存在的独特和自由性。 雅斯贝尔斯有一个很著名的命题 ———“轴心时代”。
特征
1、出现专门的知识“圣贤”。
中国:孔子、老子、墨子等 印度:优波尼沙、佛陀等 波斯:琐罗亚士德等 巴勒斯坦:以利亚、以赛亚、耶利米、第二赛亚等 希腊:荷马、苏格拉底、柏拉图、修昔底德等
2、 “人类意识”首次觉醒 “人类的精神基础同时或独立地在中国、印度、波斯、
巴勒斯坦和希腊开始奠定,而且直到今天人类仍然附 着在这种基础上”人类其后的几千年文明发展历程, 只不过是向轴心时代核心精神的不断“复兴”。

春秋战国时期的道家思想与理念

春秋战国时期的道家思想与理念

春秋战国时期的道家思想与理念在中国哲学史上,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思想繁荣的时代,各种不同的学派纷纷涌现。

其中,道家思想作为独树一帜的哲学流派,在这个时期展现出了独特的思想理念和价值观。

本文将探讨春秋战国时期道家思想的特点以及其哲学核心。

### 道家思想的起源与代表人物道家思想起源于春秋时期的老庄思想,后经过庄子、列子等思想家的发展和完善,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哲学体系。

老庄思想强调顺应自然、无为而治,主张追求内心的平静与自由,提倡“道”作为宇宙万物的根源。

庄子通过《庄子》等著作深化了这一思想,强调世界的相对性和人生的虚无缥缈,主张“道”是自由自在的存在。

### 道家思想的核心理念道家思想的核心理念是“道”。

在《道德经》中,庄子写道“道可道,非常道”,强调道是超越言语和概念的,是宇宙中的至高原则。

道家认为,人应当顺应自然,放弃私欲,追求内心的平和与无为而治的境界。

他们主张以“无为而治”的态度应对世界,相信顺势而为、不逆自然是达到内心平和的关键。

### 道家思想与儒家、墨家的对比在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墨家等其他学派也在积极探讨人生哲学和伦理道德,但与道家不尽相同。

儒家注重伦理道德、社会秩序,倡导仁义礼智信五常,主张通过教化来实现治理,强调人伦关系和社会秩序。

墨家则着重强调爱与利,主张兼爱、非攻、节用三者并重,提倡消除战争和斗争,实现和平和谐。

### 道家思想的影响与传承道家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对后世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中国哲学史上,道家与儒家、佛家一起被誉为“三教并立”,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道家思想的核心理念也影响了后世哲学家和文化人的思想与行为,启发了许多人探讨生命、世界、人性等深刻问题。

### 结语春秋战国时期的道家思想以其独特的哲学理念和价值观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道家强调顺应自然、无为而治的原则,主张追求内心的平和与自由。

这些思想不仅影响着当时的哲学界,也对后世文化传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春秋战国时期的哲学思想与思潮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的哲学思想与思潮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的哲学思想与思潮发展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哲学思想发展的重要时期,那个时候的思潮和哲学思想又复杂又多样,造就了众多优秀的哲学家和思想家,留下了丰富的思想遗产,深刻影响了中国文化的发展。

1、春秋时期的思想发展春秋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起始阶段,分为东周时期和春秋时期。

春秋时期是各大诸侯国互相争霸、并缩小了周王室的影响力的阶段,各国争夺领土,废立国君,是一个统治真空的时期。

这段时期,国君们为了争夺利益,寻求保障,开展了政治理论、军事哲学、伦理学、修身养性等各种思想探索。

这些思想东施效颦、思想纷乱,却构成了春秋时期思想思潮的主体。

2、各家思想代表①儒家:孔子被认为是儒家的缔造者和思想领袖,他提出了“人性本善”、“仁爱有道”、“中庸之道”等经典思想,并提出了“为政以德”、“父子之道”、“政必严于事,仁必明于理”等政治思想。

孟子是后来儒家的代表人物,强调人性本善,天下一家的思想和君子的立身之道,被后来王安石改革推崇为宋代儒家的正统。

②道家:庄子是道家的代表人物,他提出了“胡马之动”,“黄帝之时”等思想,强调人们要破除对名利和规则的追求,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领悟到天地大道的第一要务。

③法家:法家的代表人物是鲁肃,他强调国家应该以法治国,注重形式治理和重罚轻赏,被认为是中国古代理性主义阳谋的源头。

④阴阳家:邹衍是阴阳家的代表人物,他强调发扬阴阳五行之术,将自然法则运用到人类的政治、社会,民俗中,提出了“大道无门,天地为炉”等理论。

⑤墨家:墨子是墨家的代表人物,他强调“兼爱”、“非攻”、“以义为治”的理念,反对战争和剥削,倡导公平、平等的社会。

3、春秋的几大流派①孔门:是孔子及其弟子所创立的学派。

孔子的思想主张“民权政治”,他认为应征求民意,以民为本,反对以王权为中心的中央集权政治。

②墨门:是墨子及其门徒所创立的学派。

他们反对魏忠贤、封建贵族和朝廷官员的剥削和奢侈生活,追求平等、和谐、兼爱、节俭、自由等社会理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吕思勉著 群言出版社
《先秦儒学史》陈战国著 人民出版社
《中国历代思想家》王寿南著 九州出版社
《中国历史地图》 洋洋兔著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大秦帝国》孙皓辉著
中信出版集团
中国思想系列起源篇
春秋战国
想 一

起源篇
春秋
春秋的由来
春秋时期的得名,是因孔子修订 《春秋》而得名。这部书记载了 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鲁 哀公十四年(前481年)的历史。
殷商尊神
夏道尊命
周人尊人
人 德

斩衰 粗生麻布 布料断处外露不辑边 齐衰 粗生麻布 布料断处边辑整齐 大功 粗熟麻布 小功 稍粗麻布 缌麻 细麻布
文化自信
导语
中华文明渊源流长,国学经典一脉相承。 历朝历代的文学家,思想家犹如浩瀚星空 中的明星,点缀在历史的长河中,构成了 一道绚烂的中华文明思想史。
这是先哲留给我们的宝库,也是作为 中国人最大的瑰宝,我们不应在时代的进 步中数典忘祖,回望历史,展望未来,牢 记历史的钟声,才能谱写未来的辉煌。让 我们回到两千多年的春秋,重溯中国思想。
别内外 定亲疏 序长幼 明贵贱
阐明这个秩序的原理——伦理 体现伦理法则的情感——仁爱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摘自宋·郭茂倩《乐府诗集》
玉璧之战
梁武帝中大同元年(546年),东西魏发生了一场大 战,东魏丞相高欢率兵十万从晋阳南向进攻西魏的 军事重镇玉壁(今山西稷山县西南),受到西魏名 将韦孝宽坚守,高欢折兵七万,返回晋阳途中,军 中谣传其中箭将亡,高欢带病强自设宴面会大臣。 为振军心,他命部将斛律金唱《敕勒歌》以振军心, 高欢听到歌声后“哀感流涕”。

维持秩序


保证和谐
周失去统治地位
# #
楚成王
楚穆王
楚庄王
春秋战争的特点:
02# l 战争目的是争霸,争夺话语权。
l 通常持续一天 l 逃生五十步不能追
战国战争的特点: l 兼并战,歼灭战
#01l 争夺土地资源 l 消灭有生力量 l 旷日持久
礼乐制度 的建立
百家争鸣
宗法制 嫡长制
士人崛起
礼崩乐坏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儒家篇——奔走的孔子 儒家篇——侠义的孟子 儒家篇——王阳明心学 墨家篇——救世的侠士 道家篇——无为的隐士 法家篇——流血的谋士
主要参考资料
《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中国哲学简史》胡适著 台湾出版社
《中国通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