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现状及发展
秦腔文化发展现状的调查以陕西西安甘肃庆阳为例定稿

秦腔文化发展现状的调查以陕西西安甘肃庆阳为例定稿近年来,秦腔文化在中国逐渐受到重视和发展。
作为中国传统的曲艺形式之一,秦腔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深厚的历史底蕴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观众。
本文将以陕西西安和甘肃庆阳两地为例,探讨秦腔文化在当地的发展现状。
首先,秦腔在陕西西安得到了积极的发展和推广。
西安作为陕西省会,具有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和良好的产业基础,成为秦腔文化的重要发展地区。
西安秦腔艺术团等专业表演团体积极参与演出和培训,提高了秦腔的演出水平和艺术质量。
此外,西安设立了多个秦腔艺术教育培训机构,为文化爱好者提供了更多学习和交流的机会。
在西安的传统剧院和文化活动中,秦腔常常作为重要的文化载体,在市民中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其次,甘肃庆阳作为秦腔的发源地,也在积极推动秦腔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庆阳秦腔艺术团等专业团队常年开展巡回演出和培训,将秦腔艺术带到全国各地,并为当地培养了大批优秀的演员和传统艺术人才。
庆阳市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鼓励和支持秦腔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例如,举办庆阳国际秦腔艺术节、设立秦腔艺术馆等,提升了秦腔的社会影响力和知名度。
甘肃省还将秦腔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并加强相关的研究和保护工作,努力将秦腔打造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品牌。
然而,秦腔文化在西安和庆阳等地的发展仍然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不高,导致秦腔艺术的传承和推广困难。
现代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和大众娱乐的多样化,使得年轻人更倾向于选择流行音乐和电影等现代文化形式,而对传统文化缺乏兴趣。
其次,秦腔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相对较低。
现代娱乐行业商业化程度高,各种流行文化形式层出不穷,而传统文化艺术的市场份额相对较小,需要更多的宣传和推广。
为了进一步促进秦腔文化的发展,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加强秦腔艺术教育和培训,提高专业艺术团队的实力和素质,培养更多的优秀演员和传统艺术人才。
其次,加大对年轻一代的宣传和教育力度,通过校园演出、社区交流等形式,增强年轻人对秦腔文化的认知和兴趣。
秦腔剧团的现状探讨

秦腔剧团的现状探讨秦腔是中国戏曲的重要分支之一,但由于历史、地域等原因,秦腔在中国戏曲界中的地位显得较为尴尬。
秦腔剧团是秦腔文化的代表性组织,对于秦腔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秦腔剧团的现状探讨入手,综合分析秦腔剧团的面临的困境和应对措施,希望能够对秦腔文化的传承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秦腔剧团现状的主要表现秦腔剧团目前的现状主要可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 缺乏活力由于历史和地域的原因,秦腔的传承较为困难,且属于小众文化,很难引起广泛的人群关注。
这也使得秦腔剧团的演出数量较少,演员的联系不够紧密,剧团的活力较低。
2. 缺乏新人才秦腔是一个需要长期学习才能掌握的技艺,因此需要有持之以恒的学习和传承。
但由于时代的变迁,年轻人对于秦腔的兴趣和青睐正逐渐降低,导致秦腔剧团缺乏新一代演员的加入,这也给剧团未来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性。
3. 艺术水平参差不齐秦腔剧团的艺术水平存在参差不齐的现象。
有些剧团的演员技艺高超,戏曲感染力强,但是一些剧团的演员因为年龄、经验等原因,艺术表现力不尽如人意,令人失望。
4. 缺乏财政支持剧团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良好的财政支持,但是目前很多秦腔剧团由于地域、文化传承等原因,缺乏足够的政府或社会资金的投入,这也限制了秦腔剧团的发展。
二、秦腔剧团的应对措施针对秦腔剧团现状的问题,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应对。
下面列出了几个重要的应对措施:1. 提高艺术水平秦腔剧团需要加强演员的培养和训练,提高他们的艺术技能和表现力。
同时,通过加强外出演出和与其他剧团交流合作的方式,提升剧团的艺术水平,扩大秦腔在全国的影响力。
2. 招收新人才秦腔剧团需要尽可能吸纳更多的年轻人才,保证秦腔文化的传承发展。
同时,应该加大对年轻人的宣传力度,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到秦腔的学习和传承中来,保护秦腔演员队伍的后备力量。
3. 推广秦腔文化秦腔剧团应该通过多种方式,包括加强合作交流、展览、走访等形式来推广秦腔文化。
有关秦腔的名词解释

有关秦腔的名词解释秦腔是中国传统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起源于陕西省。
它是中国戏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秦腔以其独特的唱腔方式、精湛的表演技巧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而闻名于世。
一、秦腔的起源与发展秦腔起源于陕西省秦岭山区的农村地区,最早可以追溯到元朝时期。
当时,秦腔是由民间演员以一个人多角色的形式进行表演,主要讲述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秦腔逐渐演变成专业化的演出形式,从乡间走向城市,成为大众娱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明清时期,秦腔开始融入了当地的民间曲艺元素,并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它以广泛运用陕西方言为特点,唱腔曲调独特,繁简有致。
秦腔的剧本多采用民间故事和历史传说为素材,展现了人民生活和社会变迁的巨大魅力。
二、秦腔的艺术特点秦腔以其独特的唱腔方式和精湛的表演技巧,吸引了广大观众的喜爱。
秦腔的唱腔注重声音的变化和抑扬顿挫,表达人物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它采用了一种独特的“梆子”唱腔,声线高亢而有力,富有激情和张力。
同时,秦腔还注重运用手势、眼神和身体语言来表达人物的情感,使观众更加真切地感受到剧中角色的喜怒哀乐。
此外,秦腔还以其独特的舞台布景和服装设计而著称。
舞台上通常设置有各种各样的道具,如门、窗、桌椅等,以便根据剧情需要进行不同的场景转换。
而演员的服装则多采用传统的汉服束腰、锦缎袍裙等,展现出古代秦腔的华丽和庄重。
三、秦腔的文化内涵秦腔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陕西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秦腔的剧本多涉及陕西的历史、地理和民俗风情,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
通过观看秦腔演出,观众可以感受到陕西的独特风景和人文魅力。
此外,秦腔还承载了丰富的传统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
剧中的人物形象多以忠诚、仁义、勇敢、孝顺等为核心,通过他们的故事来弘扬传统的美德和人生哲学。
观众在欣赏秦腔的同时,也可以从中获得启示和思考。
四、秦腔的现状与未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审美需求的变化,秦腔面临着许多挑战。
秦腔发展现状

秦腔发展现状秦腔是中国的传统曲艺之一,起源于陕西省的西安市,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多元化,秦腔发展面临着一些现状和挑战。
一方面,秦腔在传承方面面临困难。
由于秦腔艺术形式独特、难度较大,传承人资源有限,加之现代生活节奏快、年轻人更倾向于追求时尚与潮流,导致传统戏曲艺术面临断代的危机。
传统方式的口传心授,在现代社会中变得困难,需要依赖更好的方式和平台来推广和传承。
另一方面,秦腔在市场开拓方面面临挑战。
现代人更接触媒体和互联网,传统艺术难以获得更大的曝光率和市场份额。
同时,文化市场竞争激烈,各种电视综艺、流行音乐等形式更具市场吸引力。
秦腔需要在创新中找到市场需求点,方能吸引更多的观众和参与者。
然而,秦腔的发展也在朝着积极的方向进行着。
一方面,秦腔在文化传承和保护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
通过政府和相关机构的推动,秦腔已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更多的保护和关注。
同时,一些企业家和爱好者开始投资和支持秦腔的发展,为传承秦腔注入了新的活力。
另一方面,秦腔在艺术创新和表演方式方面也进行了尝试。
一些传统剧目进行改编、创新,加入现代元素,以吸引更多的年轻观众。
同时,一些新兴的表演形式也融入了秦腔的元素,例如舞台剧和音乐剧。
这些创新方式为秦腔注入新的活力,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认可。
总的来说,秦腔发展现状呈现出传承困难、市场竞争激烈的双重状况。
然而,秦腔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需要各个方面的努力和支持。
通过政府的政策扶持、企业家的投资支持、艺术家的创新尝试等手段,秦腔有望在未来得到更好的发展和传承。
同时,大众也应该积极参与和支持秦腔,共同推动秦腔发展走向更加繁荣的未来。
秦腔戏曲知识点总结

一、秦腔的历史渊源秦腔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当时的“秦腔”称为“商腔”,发展于渭南一带。
后来在宋代,渭南地区的演艺形式逐渐发展成为秦腔,渐渐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
明清时期,秦腔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发展,并开始传承于整个陕西地区。
秦腔曲目繁多,既有从南戏吸取的曲牌,又有本地的新编曲目。
二、秦腔的表演特点秦腔以唱功和念白为主要表演特点,演员通过特定的发声技巧和唱腔来表达人物的性格和情感。
另外,秦腔的表演还注重化妆和舞台布景,通过具体的化妆和道具来体现人物的特点和故事的场景。
此外,秦腔的表演也注重挑逗观众的情感,适当地添加幽默的台词和动作,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三、秦腔回目和剧目秦腔的回目是指剧目中由一个段落变为另一个段落的过渡形式,一般是由对白、唱腔或舞蹈连缀而成。
秦腔回目有转场、情节、表现性格、渲染气氛等功用。
秦腔回目根据剧情需要和表演要求不同,有时戏游次序需要从唱腔变换到对白,有时则可以唱腔和对白逐渐互相衔接。
剧目是指秦腔演员在演出时所要表演的整部戏,也是指秦腔演员所要学习的一部秦腔戏曲作品。
秦腔剧目不同于其他剧种的剧目,有独具一格的表演方式和题材特点,表现了陕西人民的生活和情感。
四、秦腔的表演形式秦腔的表演形式主要包括锣鼓、弦子、花脸、丑角、丑脸等。
锣鼓是秦腔音乐的主要伴奏乐器,起着节奏感和烘托气氛的作用。
弦子是秦腔表演中的主要乐器,用来伴奏唱腔和唢呐音乐。
花脸是秦腔中的主要行当,通常扮演正面的豪杰人物,性格刚烈、正义凛然。
丑角是秦腔中的一个重要表演形式,扮演各种滑稽可笑的角色,善于变脸和耍宝。
丑脸是秦腔中的丑角表演的一种形式,演员在面部化妆和表演动作上都具有独特的特点,主要表现出滑稽可笑的性格。
五、秦腔的表演技巧秦腔的演员在表演时需要掌握一定的演技技巧,包括唱腔、念白、动作、化妆和布景等方面。
其中,唱腔是秦腔表演的核心技艺,演员需要通过扎实的发声技巧和具体的唱腔来表现人物的感情和性格。
念白是秦腔表演中另一个重要的表现方式,演员需要通过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和动作来表达人物的内心世界。
秦腔的发展流程

秦腔的发展流程秦腔是中国传统戏曲中的一种,起源于陕西省西安市周边地区,是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下面将从秦腔的起源、发展、特点和现状四个方面来回答这个问题。
一、秦腔的起源秦腔起源于唐朝,当时在陕西地区流行一种叫做“秦调”的音乐,后来逐渐演变成了秦腔。
在明清时期,秦腔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成为了一种具有独特风格的戏曲艺术形式。
二、秦腔的发展在明清时期,秦腔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成为了陕西地区最受欢迎的戏曲之一。
在清朝乾隆年间,秦腔开始传入北京,并在当地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
在20世纪初,秦腔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流行,并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
三、秦腔的特点秦腔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语言:秦腔的语言以陕西方言为基础,融合了当地的民间语言和文学语言,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2. 音乐:秦腔的音乐以梆子为主,梆子是一种特殊的打击乐器,能够产生独特的音色和节奏,与唱腔相配合,营造出独特的音乐氛围。
3. 表演:秦腔的表演以唱、念、做、打、舞为主要手段,演员们在舞台上通过唱腔、念白、动作等多种方式来表达角色的情感和性格。
4. 服装:秦腔的服装以明清时期的陕西民族服饰为基础,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四、秦腔的现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多元化,秦腔的传承和发展面临着一些困难。
目前,秦腔的传承者数量不多,年龄普遍较大,传统技艺面临着失传的风险。
同时,现代社会的文化消费方式也在不断变化,传统戏曲的市场需求也在逐渐减少。
总的来说,秦腔作为中国传统戏曲的一种,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历史价值。
我们应该积极保护和传承秦腔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秦腔这一传统艺术形式。
秦腔文化现状分析报告

秦腔文化现状分析报告秦腔是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是中国文化遗产的重要代表。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现代娱乐方式的多样化,秦腔文化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境。
首先,秦腔的受众面临着老龄化的问题。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年轻一代对于传统文化的热情逐渐减退,更多的关注于现代流行文化和娱乐方式。
这导致了秦腔的受众老龄化,很多年轻人对秦腔不感兴趣,缺乏传承的动力。
其次,秦腔在现代社会中的表演场所有限。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很多传统文化表演场所被高楼大厦所取代,秦腔等传统艺术在城市中的表演场所变得十分有限。
这使得秦腔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此外,现代娱乐方式的多样化也对秦腔文化造成了竞争压力。
由于电视、网络等娱乐方式的兴起,人们可以通过更便捷的方式获取娱乐,从而减少了对于传统文化的需求。
这使得秦腔面临着严峻的竞争,需要寻找更好的表现形式和宣传方式来吸引观众。
然而,尽管秦腔文化面临诸多问题,但是也有一些积极的发展趋势。
首先,相关部门和机构对于秦腔文化的保护和推广越来越重视,加大了对秦腔表演队伍的培养和资金支持。
这为秦腔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其次,秦腔在一些地方的传承和推广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例如,陕西省秦腔艺术中心通过举办各种活动和演出,吸引了大量观众,促进了秦腔的传承和发展。
这些成功的经验可以为其他地区提供借鉴和参考。
另外,秦腔文化与其他艺术形式的融合也为其注入了新的活力。
例如,与电影、电视剧等媒体的合作,可以将秦腔文化融入到现代娱乐作品中,吸引更多的观众,提高秦腔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综上所述,秦腔文化在现代社会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但是也有一些积极的发展趋势。
要促进秦腔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需要加大对秦腔的宣传力度,注重培养年轻一代的兴趣和参与,并与现代娱乐方式相结合,为秦腔注入新的活力,使其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和发展。
同时,还需要加强对秦腔文化的保护和支持,提供更好的演出场所和经济资助,为秦腔的传承和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秦腔调研报告

秦腔调研报告秦腔调研报告一、前言秦腔是中国古代腔调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表演风格。
为了更好地了解秦腔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我们进行了一次现场调研,并撰写本报告,以便深入了解秦腔文化的魅力和问题所在。
二、调研方法我们选择了拜访秦腔剧团和观看秦腔表演来进行调研。
通过与演员和观众的交流,我们收集了大量的数据和意见。
三、秦腔的历史渊源秦腔起源于古代秦地,具有300多年的历史。
它融合了中国北方的声腔和舞蹈,以及中国南方的戏剧形式,形成了独特而富有个性的艺术表演形式。
秦腔的发展离不开秦腔剧团和艺术家的努力,在历史的变迁中,秦腔逐渐成为一种有影响力的艺术形式。
四、秦腔的表演特点秦腔以音乐和唱腔为主要表演形式,配以精彩的动作和表演技巧。
秦腔的唱腔采用了独特的声调和唱法,依托于清腔、慢板、高腔等音乐元素,使得秦腔有着独特的音乐魅力。
此外,秦腔也注重舞台布景和服装设计,以丰富的视觉效果吸引观众。
五、秦腔的现状和问题在进行调研的过程中,我们发现秦腔在一定程度上面临着发展困境。
首先,观众群体的年龄结构老化,年轻人对秦腔的兴趣不高。
其次,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和娱乐方式的丰富,已经让秦腔逐渐被边缘化。
最后,秦腔传承面临困难,现有的剧团和艺术家数量有限,传统的学徒制度也存在问题。
六、秦腔的未来发展虽然秦腔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但我们坚信秦腔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首先,秦腔应该更好地与现代社会相结合,创新剧本和表演形式,吸引新的观众群体。
其次,应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培养年轻的艺术家。
最后,秦腔剧团和相关机构应该加强合作,共同推动秦腔的发展。
七、结语秦腔作为中国古代腔调的珍贵遗产,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表演风格。
我们的调研表明,秦腔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但它依然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吸引力。
我们希望通过本报告的撰写和传播,能够更好地保护和传承秦腔文化的瑰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突围之路——定西市秦腔剧团生存现状调查作者:巩富强 ? 出自:戏里戏外唱人生浏览/评论:646/1 ? 日期:2009年3月22日 17:51 被称为大秦之声的秦腔“形成于秦,精进于汉,昌明于唐,完整于元,成熟于明,广播于清,几经衍变,蔚为大观”,堪称中国戏曲的鼻祖,是我国最古老的优秀剧种之一,和京剧、越剧、黄梅戏等剧种一样,是经过千百年时间的淘洗和磨砺之后形成的经典剧种,堪称国粹。
秦腔自明朝中叶成熟以来,在近五百年时间里,便以它豪迈、粗犷、刚健的艺术风格风靡大西北,它把悲壮苍凉的韵味沉淀在西北人的血液里,成为西北人在黄土地上艰难生存挣扎的精神寄托,成长为这广袤、干旱、苦焦的厚土上一朵芳华勃郁的艺术奇葩。
几百年来,它的一些经典剧目如《铡美案》、《金沙滩》、《五典坡》、《游西湖》等甚至到了家喻户晓的程度,在许多边远山区的小山村,大字不识一个的老头老太张嘴也能吼两声秦腔。
然而物换星移、春秋代序,随着时间的流逝,一个信息爆炸、娱乐多元化的时代已悄然来临,特别是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电视机、网络的普及,使人们的文化生活多样化,秦腔和全国其他剧种一样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剧目萎缩、表演团体生存艰难、演员流失、观众锐减,往日的辉煌已成昨日黄花。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爱好秦腔的人们忧心忡忡,有人甚至发出“救救秦腔”的呐喊。
那么秦腔会不会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甚至消亡?在定西这样的贫困地区,秦腔的生存境遇如何?秦腔在人们的生活中究竟处于何种地位?振兴秦腔的出路究竟在哪里?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走访了定西市秦剧团、陇西县秦剧团、通渭县秦剧团、漳县秦剧团的负责人、演员,也随机采访了个别县文化局负责人及部分戏迷。
在六七天的采访过程中,我对秦腔有了全新的认识,我惊讶于它恒久的艺术魅力留在老百姓心中的深刻印记,我感动于秦腔艺术家对艺术的执著献身精神和他们在困境中心怀振兴秦腔艺术的希望默默坚守的勇气,我心酸于从事秦腔演出的临时工们不得温饱的艰难生活状况,我忧伤于成千上万的老百姓想看秦腔而不得的写满渴望的眼神……在这里,我忠实地记录下我的所见所闻和所思所想,以期抛砖引玉,让更多有识之士都来关注秦腔,为振兴秦腔而出谋划策。
回眸历史:秦声辉煌??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骏马、烈风、黄尘、莽原,大西北苍凉雄浑的山川孕育了豪放粗犷的黄土汉子,他们如烈酒一样燃烧的野性同样需要艺术的导引与释放,于是秦腔便产生了。
秦腔的演唱方式最震撼人心的便是那黑头大净高亢激越、苍凉雄壮的唱腔,那从胸腔里吼出来的钢音,或悲愤、或雄浑、或深沉,仿佛凝聚着摇天撼地的力量,将听众带进那苍凉广袤的黄土高原,生存挣扎的苦闷、黄沙卷地的苦情,都随着那秦声如烈风扫过荒原般远去,内心便如雪原般明净澄澈。
因此秦腔是黄土高原上长出的艺术之花,是西北人耿直爽朗、慷慨好义的性格和淳朴敦厚的民风的反映,更是西北人抚慰心灵的一剂良药。
秦腔所演的剧目,据现在统计约三千个,题材多取材于“列国”、“三国”、“杨家将”、“说岳”等英雄传奇或悲剧故事,表现我国历史上反侵略战争、忠奸斗争、反压迫斗争等重大或富有生活情趣的题材,往往大忠大奸、大善大恶、大喜大悲,泾渭分明,它潜移默化地滋养了西北人纯朴豪放、疾恶如仇的个性。
加之秦腔的表演朴实、粗犷、深刻,以情动人,富有夸张性,表演唱做并佳,又有一套比较完整的表演技巧,因而秦腔所到之处,观者如潮,深受西北地区人民的喜爱。
尤其是乾隆年间,秦腔名伶魏长生进京演出秦腔后,秦腔更是轰动京师、风靡全国,创造了秦腔历史上的辉煌篇章。
??? 新中国成立后,秦腔得到了快速发展。
改革开放后,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的指引下,秦腔这一古老的舞台艺术焕发出了强大的艺术生命力,演出团体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富有时代气息的新创剧目不断搬上舞台,优秀艺术家脱颖而出,整个西北大地弥漫在豪迈奔放的秦腔浓浓的情韵中。
如今,说起那段好时光,许多秦腔表演艺术家和观众都有一种盛事不再的怅惘。
曾在秦腔这个行当摸爬滚打了43个春秋的定西市秦剧团副团长、导演党小平说起当年秦腔的红火场景时显得非常激动,他说:“20世纪70年代,秦腔在定西周边地区演出非常红火,演职人员创新热情高涨,我们新排演的《小刀会》、《铁路战士》等剧目在兰州、西固等地演出时场场爆满,久演不衰;那时候,定西秦剧团还汇集了一大批优秀艺术苗子。
多年来,从定西市秦剧团走出去的雷通霞、孔桂玲、胡林唤、李志翔、康建海等著名演员早已闻名全国,成为陕、甘、青秦腔界的骨干力量。
因此,在甘肃秦腔界,只要一提起定西市秦剧团,梨园同行总会由衷地说:‘定西秦剧团是培养优秀演员的摇篮。
’”他顿了顿,无可奈何地说:“现在,创排剧目缺经费,演戏缺演员,只能用临时工,有限的财政拨款发工资都不够,更不用说置办设备了。
”漳县秦剧团韩团长说,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们团情况非常好,曾连续 6年被评为全地区先进集体,连续3年被评为全省先进集体,但现在,我们只能勉强维持。
直面现实:困难重重定西市现有市秦剧团和陇西、临洮、通渭、岷县、漳县、渭源等6个县级秦剧团,在演出市场萎缩、经费紧缺、演职人才缺乏的困境中,这些剧团苦苦地支撑着,因为这些秦腔人相信,秦腔这一古老的舞台表演艺术是西北人的精神支撑,它的影响是深入人心的,只要坚守,秦腔就不会消亡,就会有振兴的一天。
困境一:经费紧张,设备简陋,舞台艺术效果无从谈起??? 我在走访中发现,目前,制约剧团发展的瓶颈是经费紧缺。
市秦剧团是全市秦腔演出团体中的龙头老大,市财政每年拨付95%的人头经费,约110万元左右,加上演出收入,一年有可支配经费120多万元,但依然面临着经费捉襟见肘的尴尬处境。
据杜建军团长介绍,2001年剧团新班子上任时,账面上只有800元钱,下乡演出连2000元的经费都没有,只好向私人借钱。
由于经费的捉襟见肘,无钱购置设备,团里使用的设备、戏箱既简陋又破旧,当时演出必须的设备戏箱大都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置办的,其中一些还是解放前戏剧班社留下来的,不少服装缝了又缝,补了又补,难以穿戴;一些乐器、道具不仅陈旧落后,而且个别因短缺不得不从外面借用;舞台表演必备的灯光、音响、雨雪机等设备破旧不堪,大多已不能使用。
在“喇叭不响、灯光不亮”的情况下,不但不敢奢谈好的演出效果,往往连正常的演出也难以维持。
现在在市委、市政府的重视支持下,财政每年拨付离退休人员和在职正式职工95%的人头经费,加上剧团现有的26名临时工的工资,仅人头经费就有很大的缺口,若将每年必须的戏箱、设备更新改造和正常业务费用计算在内,每年资金缺口就更大,达30余万元。
市秦剧团如此,各县秦剧团就更是雪上加霜了。
我们去通渭时是9月份,走进通渭县秦剧团,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萧条。
刚下过雨的土院子泥泞冷清,几排土木结构的房子缺门少窗,破烂不堪。
随便走进一间开着的门,屋子里狭小、湿冷,除了一张床、一张桌子、一个条凳外,就是摆在墙角用来做饭的一个小煤油炉、锅碗瓢盆、半袋面粉和半袋洋芋,此外,别无余物。
这是崔官余等四个临时工的宿舍。
21岁的崔官余单纯而腼腆,他是陕西戏校的毕业生,去年应聘来通渭秦剧团,每月只有300元钱。
谈起生活状况,小崔有些忧伤,他说:“日子苦得很,每天吃洋芋面,一个月才能吃一顿肉,不敢买衣服,一套运动服就能对付大半年,就这样300元钱还是不够花,需要家里资助,为了节约,我们四个人合伙吃。
要是工资不按时发,我真不知道该怎么办。
”我问他这样艰难怎么还要坚持唱戏时,他说:“从小就学唱戏,除了唱戏,其它什么都不会,再说,真要离开舞台,心里还真割舍不下。
”也许是女孩子爱美的天性,临时工陈丽的宿舍要相对整洁一些,桌上摆着一瓶塑料花,墙上挂着一面写有“艺苑奇葩”的锦旗,锅里的洋芋菜汤还没有喝完。
她闪着亮晶晶的大眼睛说,现在生活苦了点,但是只要坚持住,唱好了戏,成了名角,就有好日子了。
我心里一动,这就是热爱的力量,这就是秦腔的魅力。
这些身处困境而痴心不改的秦腔苗子,让我们看到了秦腔艺术的希望。
?在苟成文团长的办公室里,说起剧团的现状,他显得很无奈。
他说:“剧团现有正式职工15人、临时工21人,每年财政只拨付3个人的工资共3万多元,其他人的26万多元工资要靠演出收入来支付,剧团一年演出大约240场,每场400元左右,毛收入9.6万元,除去演出成本,只够发三、四个月工资,不足部分都是我贷款勉强发放的。
现在9月份的工资还没有着落,我心里急得很,让娃娃们饿肚子,我怎么对得起大老远把孩子交到我手里的父母们啊。
”苟成文是个铁杆戏迷,在还没有成为团长前,他是一个书画装裱店的小老板,经过多年辛苦经营,他有了20多万元的积蓄。
2006年9月,他怀着振兴通渭县秦剧团的雄心,接手承包了几乎瘫痪的县秦剧团。
刚开始时,他满怀信心地跑省秦,要了些灯光、音响、桌凳等设备,自己又拿出15万元购买了戏箱,使剧团面貌焕然一新。
但县剧团的戏源主要是庙会,通渭本地有八、九个业余剧团与县剧团抢饭吃,因此戏价上不去,一场只有400元左右甚至更低,演出收入根本保证不了工资。
“现在为了发工资,我已贷了5万多元款,借遍了朋友,以致许多熟人见我都躲着,怕我借钱。
现在我真的有些支撑不下去了。
”苟成文无奈地说。
与通渭县秦剧团相比,漳县秦剧团处境更加艰难。
漳县秦剧团与县文化馆比邻,与同是文化单位的文化馆牌子鲜亮的办公大楼相比,漳县秦剧团的牌子显得灰头土脸,丝毫引不起人的注意,若非认真搜寻,还真的很难找到,加之倒塌的围墙,院内缺门少窗的土木结构的破房子,给人一种很破败的印象。
漳县秦剧团韩团长说:“现在连这个院子也很快就不属于剧团了,最近已被拍卖掉了。
”据韩团长介绍,漳县秦剧团5个正式职工的工资由县财政全额拨付,临时人员的工资靠演出收入来支付。
而漳县每年只有5台庙会,全靠外出演出增加收入,今年剧团下乡演出跑了11个县,演了250场戏,毛收入8万多元。
要发工资,要添置些必要的设备,经费很紧张,没办法,今年只能将临时工工资改为天工资,有戏唱时就来唱戏,按天领工资,没戏唱时就回家种地或到别处去唱。
韩团长说,地方被卖掉后,剧团就没有了阵地,以后要演戏拍练时,临时工连个住处都没有。
如果那样,漳县秦剧团真的就名存实亡了。
由于全市秦腔演出团体都是差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多数剧团连工资都无法保证,就更谈不上更新设备,添置戏箱了。
演出时常常面临“灯光不亮、喇叭不响”的尴尬状况。
临洮县秦剧团经费拮据,无钱购买戏箱,演员只好穿着破旧的服装登台演出,演刘备东吴招亲的戏时,堂堂“刘皇叔”竟然穿着打着补丁的破旧袍子,舞台效果可想而知。
困境二:人才匮乏、队伍不稳,缺乏精品剧目的坚强支撑剧团的兴旺,要靠在观众中立得住、叫得响的名角和贴近生活、贴近现实的精品剧目的有力支撑。
然而现实的情况是由于剧团现行体制缺乏吸引人才的政策和机制,一些优秀人才因工资待遇等问题而不断流失,加之老艺人的相继退休,且只退无补,使剧团演艺人员青黄不接,严重断档,只得聘用临时工以解燃眉之急,但临时工由于工资低,转正无望,许多人有走心无守心,思想不稳定,工作积极性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