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秦腔
秦腔名词解释

秦腔名词解释
秦腔,又称陕北腔,是在中国的陕西省和甘肃省的独特的表演艺术,源
于秦时期,后被陕北人传唱下来,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历史发展。
秦腔是一种独特的民族艺术形式,其独特性主要表现在音乐、口语和舞
蹈三方面。
它注重歌声的对唱,在伴奏上也融合了效果吉他、电子琴等乐器,使节奏明快、动感十足,在舞台上充满积极向上的气氛;演唱歌词歌声曲调
也更加准确、激情、嘹亮、动听,也让人们深受鼓舞。
秦腔的舞蹈以古典舞的基础为基础,运用混合的舞蹈动作,形成了一种
古典活泼的舞蹈风格,它的舞蹈技术风格多变、旋转漂亮,既有装置式、站
立性、腿脚性又有移动性、进攻性、周围性,给观众无限的视觉魅力。
秦腔有着多元的文化内涵,传唱情怀,追溯历史,传承文脉,是陕西省
的一项重要的文化传统。
今天,秦腔素有“秦腔王国”美名,秦腔在流行台
和全国各地均受到了欢迎,成为美化人们的精神享受的美丽的艺术。
秦腔以其多彩的舞台表演、歌声动情和独特的舞蹈风格,受到了越来越
多的人的喜爱,收获了丰厚的回报,成为陕西及全国最具代表性的民族音乐。
它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结合,独具匠心,在世界舞台上闪耀光芒,将
中国文化传播到全世界,赢得社会各界和国际社会的认可和赞誉。
秦腔文化传统

秦腔文化传统
秦腔,是中国戏曲中的一种地方戏曲,起源于陕西省。
它以其独特的表演风格
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而闻名于世。
秦腔文化传统源远流长,代代相传,成为陕西地区的一种宝贵文化遗产。
秦腔的表演风格独具特色,以其高亢激昂的唱腔和精彩纷呈的表演形式而著称。
演员们在台上扮演各种角色,通过歌唱、对白、动作等多种表现形式,将故事情节生动地展现在观众面前。
其表演形式多样,包括唱念做打,既有唱腔,又有念白,同时还有武打和表演等元素,使得秦腔戏曲更加生动有趣。
秦腔的文化内涵丰富多彩,不仅是一种艺术表演形式,更是一种精神象征。
秦
腔剧目多以历史故事为题材,通过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再现,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同时,秦腔还融合了民间传说、宗教信仰等元素,展现出丰富的民间文化特色,成为陕西地区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秦腔文化传统代代相传,得到了人们的广泛喜爱和传承。
在现代社会,秦腔戏
曲依然活跃在舞台上,吸引着观众的目光。
同时,一些秦腔表演团体和传统艺人也在努力传承和弘扬秦腔文化,使其得以传承发展。
秦腔文化传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一种戏曲表演形式,
更是一种宝贵的文化遗产。
我们应该珍惜和保护秦腔文化传统,让其在现代社会继续发扬光大,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繁荣做出贡献。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秦腔

5
秦腔在国际上的影响
秦腔在国际上的影响
1
秦腔作为中国的一种传统文化符号,在国际上 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2
许多国外的观众和学者被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所
吸引,开始关注和研究这种戏曲形式
3
一些国外的艺术团体也纷纷前来中国,学习和 表演秦腔,为传播中华文化做出了贡献
6
秦腔的未来展望
秦腔的未来展望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文化的多元化,秦腔作为一种传统艺术形式面临着许多挑战。然而 ,随着政府和社会各界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支持不断增加,以及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认 识和兴趣逐渐提高,秦腔的未来仍然充满希望
首先,政府将继续加大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力度,为秦腔提供更多的支持和保障。其 次,随着国内外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秦腔将有更多的机会走向世界舞台,展示其独特的 艺术魅力。最后,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兴趣提高,将为秦腔的传承和发展注入新 的活力和动力
综上所述,秦腔作为中国的一种优秀传统文化形式,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 。我们应该珍惜和保护这种文化遗产,同时也要积极推动其现代化和发展。只有这样 ,秦腔才能在现代社会中继续发扬光大,为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做出更大的贡献
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陕西、甘肃 一带,是当地民间音乐的融合与发展
的结果
2
3
在明朝中叶,秦腔已发展成为一种成 熟的戏曲形式,广泛流行于西北、华
北、华东等地区
2
秦腔的艺术特色
秦腔的艺术特色
秦腔的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其唱腔、 音乐、表演等方面
其唱腔以豪放、激昂为主,具有高亢、 激越的特点,同时也有柔和、优美的
中华优秀传统 文化—秦腔
汇报人:XXXXXX 汇报日期:20XX年XX月XX日
秦腔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秦腔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秦腔是中国传统戏曲的重要一支,起源于陕西省的秦腔地区。
几百年来,秦腔文化在传承中保持了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并不断进行创新与发展。
本文将探讨秦腔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并分析其对于当代社会的意义。
一. 传统文化的传承秦腔作为中国戏曲的重要代表之一,深受古代文人士大夫的喜爱。
在传承中,秦腔始终保持着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达方式。
演员们通过独特的音调、唱腔和表演技巧,展现了秦腔特有的柔美与悲壮。
秦腔的剧本大多选自中国古代文学名著,如《西华山》、《马丹阳》等,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元素。
秦腔传统文化的传承离不开艺术家的努力与承担。
他们在传统剧本与表演形式的基础上进行改编和创新,使秦腔的表演更受现代观众的喜爱。
同时,许多传统秦腔艺术家积极培养年轻一代的继承者,传授他们秦腔的技巧和情感表达。
这种承传方式使得秦腔艺术传统得以延续,并在新的时代中绽放出新的光彩。
二. 创新与发展秦腔传承的同时也进行了许多创新与发展,使其在现代社会中继续保持吸引力。
一方面,艺术家们不断尝试对秦腔的音乐、表演形式进行创新和改进。
他们结合现代音乐、舞蹈元素,使秦腔的表演更具时代感和观赏性。
例如,一些秦腔演员在表演中加入了现代舞蹈的动作和元素,使秦腔艺术更富有活力和创新。
另一方面,秦腔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在文化产品的开发上也得以体现。
许多秦腔演员和团队将秦腔艺术与其他艺术形式相结合,推出了一系列创新的演出作品,如秦腔舞剧、影视剧等。
这些作品在秦腔传统的基础上进行改编和创作,既保留了秦腔的独特风格,又给予了观众新的审美体验。
三. 秦腔文化对当代社会的意义秦腔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对当代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秦腔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其传承与发展有助于增强国民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
秦腔所传递的价值观和思想,承载着中国古代文人的人生智慧和情感表达方式,对于培养社会公民的道德观念和审美能力具有积极作用。
其次,秦腔传统文化的创新与发展为当代社会提供了丰富多样的艺术享受。
秦腔戏曲知识点总结

一、秦腔的历史渊源秦腔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当时的“秦腔”称为“商腔”,发展于渭南一带。
后来在宋代,渭南地区的演艺形式逐渐发展成为秦腔,渐渐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
明清时期,秦腔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发展,并开始传承于整个陕西地区。
秦腔曲目繁多,既有从南戏吸取的曲牌,又有本地的新编曲目。
二、秦腔的表演特点秦腔以唱功和念白为主要表演特点,演员通过特定的发声技巧和唱腔来表达人物的性格和情感。
另外,秦腔的表演还注重化妆和舞台布景,通过具体的化妆和道具来体现人物的特点和故事的场景。
此外,秦腔的表演也注重挑逗观众的情感,适当地添加幽默的台词和动作,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三、秦腔回目和剧目秦腔的回目是指剧目中由一个段落变为另一个段落的过渡形式,一般是由对白、唱腔或舞蹈连缀而成。
秦腔回目有转场、情节、表现性格、渲染气氛等功用。
秦腔回目根据剧情需要和表演要求不同,有时戏游次序需要从唱腔变换到对白,有时则可以唱腔和对白逐渐互相衔接。
剧目是指秦腔演员在演出时所要表演的整部戏,也是指秦腔演员所要学习的一部秦腔戏曲作品。
秦腔剧目不同于其他剧种的剧目,有独具一格的表演方式和题材特点,表现了陕西人民的生活和情感。
四、秦腔的表演形式秦腔的表演形式主要包括锣鼓、弦子、花脸、丑角、丑脸等。
锣鼓是秦腔音乐的主要伴奏乐器,起着节奏感和烘托气氛的作用。
弦子是秦腔表演中的主要乐器,用来伴奏唱腔和唢呐音乐。
花脸是秦腔中的主要行当,通常扮演正面的豪杰人物,性格刚烈、正义凛然。
丑角是秦腔中的一个重要表演形式,扮演各种滑稽可笑的角色,善于变脸和耍宝。
丑脸是秦腔中的丑角表演的一种形式,演员在面部化妆和表演动作上都具有独特的特点,主要表现出滑稽可笑的性格。
五、秦腔的表演技巧秦腔的演员在表演时需要掌握一定的演技技巧,包括唱腔、念白、动作、化妆和布景等方面。
其中,唱腔是秦腔表演的核心技艺,演员需要通过扎实的发声技巧和具体的唱腔来表现人物的感情和性格。
念白是秦腔表演中另一个重要的表现方式,演员需要通过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和动作来表达人物的内心世界。
中国传统文化秦腔 ppt课件

二、历史沿革
历史发展
形成于秦,精进于汉,昌明于唐,完整于元,成 熟于明,广播于清,几经演变,蔚为大观。
二、历史沿革
1912年,西安成立陕西易俗社,对秦腔进行革 新。1924年鲁迅题赠“古调独弹”匾额,支持易俗社 的秦腔改革。
抗战期间,陕甘宁边区秦腔艺术工作者,为戏曲 表现革命的现实生活,塑造工农兵英雄形象进行了大 胆探索。并创作出了像马建翎的《血泪仇》等一大批 优秀作品。
业内人士一致认为秦腔脸谱比现行京剧的脸谱更 为古典,而京剧界也有“秦腔歪脸勾的好”的说法, 这些都足以说明秦腔脸谱的悠久历史文化地位。经过 岁月的流逝,如今秦腔已走向衰落,秦腔脸谱的绘制 者也硕果仅存,后继乏人。
二、艺术特点及表现形式
表演形式
1、唱词曲调
秦腔唱词结构是齐言体,常见的有七字句和十 字句,也就是整出戏词如同一首七言无韵诗一样排列 整齐。和唱词相对应的是曲调,秦腔板腔音乐结构可 以归纳为 “散板——慢板——由中板而入于急板—— 结束”的过程。
涌现出一批现代秦腔名角儿,像四小名旦李君梅, 袁丫丫,刘颖,梁少琴,以及大家熟知的马友仙。
同时,创作出了一些优秀的现代Βιβλιοθήκη 目和秦腔影视剧, 像《洪湖赤卫队》等。
旦角马友仙
马友仙,女,秦腔旦角。 1944年(农历甲申年)生,汉族, 陕西省合阳人。国家一级演员, 国务院授予“有特殊贡献艺术专 家”证书。陕西省戏曲研究院艺 委会副主任、秦腔团副团长;第 七、八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五、 六届全国青联委员,中国表演艺 术家协会常务理事,陕西省文联 常委,陕西省对外友好协会理事, 陕西省企业、艺术家联谊会常务 理事,陕西省秦腔艺术研究会副 会长,中国妇幼协会陕西分会理 事,国务院授予“有特殊贡献艺 术专家”证书。
秦腔文化传统故事

秦腔文化传统故事
秦腔,是中国戏曲中的一种地方剧种,起源于陕西省,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秦腔的演出中,经常会穿插一些传统故事,这些故事不仅展现了当地人民的生活风情,也传承了丰富的民间传统文化。
有一则传统故事讲述了一个叫做李青的年轻人。
李青是一个普通的农民,他勤劳朴实,深受村里人的喜爱。
然而,村子里的人却有一个秘密,每年农历七月十五的鬼节,村子的边上会出现一只凶猛的妖怪,它会吞噬村子里最美丽的姑娘,导致村子里的人人心惶惶。
有一年,李青的心上人被妖怪吞噬了,村子里的人都感到绝望。
李青决定挺身而出,他向村子里的长者请教如何对付这只妖怪。
长者告诉他,只有用一种特殊的花草才能制服这只妖怪。
于是,李青踏上了寻找这种花草的征程。
经过千辛万苦,李青终于找到了这种花草,他将它带回了村子。
在鬼节当天,他用这种花草制作了一种香囊,然后将它挂在了心上人的身上。
当妖怪出现时,却被这种花草的香气所吸引,最终被制服了。
村子里的人欢呼雀跃,李青成为了村子里的英雄。
这个故事被传唱了数百年,成为了秦腔文化中的一个传统故事。
它不仅展现了人们对抗邪恶的勇气和智慧,也传递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这些传统故事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为秦腔文化增添了独特的魅力。
秦腔文化传统故事不仅是一种文化遗产,也是人们心中的一抹亮色。
通过这些故事,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智慧。
这些传统故事在今天依然有着重要的意义,它们不仅丰富了我们的文化生活,也启迪了我们的心灵。
让我们一起珍惜和传承这些宝贵的传统故事,让秦腔文化继续在世代传承中绽放光彩。
秦腔传统文化与艺术的传承

秦腔传统文化与艺术的传承秦腔,是中国古老戏曲剧种之一,起源于陕西省。
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秦腔传承了丰富的传统文化与艺术元素。
本文将从秦腔的历史渊源、剧种表演风格、经典剧目以及传承与发展等方面,探讨秦腔传统文化与艺术的传承。
一、历史渊源秦腔起源于明代,源于当地民间歌舞,经过多年的演变与传承,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表演风格。
秦腔以唱腔婉转动听、表演细腻生动、曲调高亢激昂而著称,被誉为“中原一绝”。
二、剧种表演风格秦腔以琴、棚、车、锣、鼓、唱法等作为其中重要的表演元素。
表演者需具备出色的演唱技巧和丰富的表演经验。
唱腔独特,为半音制,通过演员的声音表达情感,并通过行为、肢体动作和面部表情来展现角色的性格与形象。
此外,秦腔还注重舞台布景的选用与构建,透过简单的道具和布景营造出浓厚的古代氛围。
三、经典剧目秦腔有许多经典剧目,如《李渊贵妃恩仇记》、《孔明挂帅》等。
这些剧目以历史故事为基础,通过唱、念、做、打的综合手法,将历史人物和事件生动地展现出来,使观众仿佛置身于古时的氛围中。
同时,这些经典剧目也被广泛用于教育和文化普及,起到了弘扬传统文化的作用。
四、传承与发展秦腔作为一门传统文化艺术形式,其传承与发展面临着一定的挑战。
一方面,传统艺术形式的传承需要有足够的传人才能延续。
因此,培养年轻一代对秦腔的热爱与传承成为了重要任务。
另一方面,在现代社会的影响下,秦腔也需要进行相关改革与创新,以适应观众的需求。
在传承与发展的道路上,秦腔相关机构与从业者做出了许多努力。
他们注重培养年轻一代的传统戏曲意识,组织演出、比赛以及培训活动,加强与学校的合作,将秦腔纳入学校的艺术课程中。
此外,还借助现代化的电子媒介和互联网平台,推广秦腔,提高其知名度和吸引力。
总结起来,秦腔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了丰富的传统文化与艺术元素。
它独特的表演风格、经典剧目以及对年轻一代的传承与发展,都使得秦腔得以传承并在当今社会发展壮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同时,创作出了一些优秀的现代剧目和秦腔影视剧, 像《洪湖赤卫队》等。
旦角马友仙
马友仙,女,秦腔旦角。 1944年(农历甲申年)生,汉族, 陕西省合阳人。国家一级演员, 国务院授予“有特殊贡献艺术专 家”证书。陕西省戏曲研究院艺 委会副主任、秦腔团副团长;第 七、八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五、 六届全国青联委员,中国表演艺 术家协会常务理事,陕西省文联 常委,陕西省对外友好协会理事, 陕西省企业、艺术家联谊会常务 理事,陕西省秦腔艺术研究会副 会长,中国妇幼协会陕西分会理 事,国务院授予“有特殊贡献艺 术专家”证书。
鞭扫灯花
秦腔、同州梆子、西府秦腔、汉调桄桄和汉调二簧净、旦 行的表演特技。
踩跷
秦腔、汉调二簧旦角表演特技。 跷子是木制脚垫,尖而小,约三寸长, 外面套绣花小鞋。
秦腔旦角魏长生在北京演出后, “名动京师”,踩跷之技从此推广到 全国各兄弟剧种。
牙技
秦腔、同州梆子、西府秦腔、汉调恍恍和汉调二簧等剧种 中毛净所用的一种特技。牙技分为“咬牙”和“耍牙”两种。
二、历史沿革
发源地
秦腔,起源于古代陕西、甘肃一带的民间歌舞, 是在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安生长壮大起 来的,经历代人民的创造而逐渐形成,因周代以来, 关中地区就被称为“秦”,秦腔由此而得名,是相当 古老的剧种。
清人李调元《雨村剧话》云:“俗传钱氏缀百裘 外集,有秦腔。始于陕西,以梆为板,月琴应之,亦 有紧慢,俗呼梆子腔,蜀谓之乱弹”。
尸吊
亦称“大上吊” ,秦 腔、同州梆子、西府秦腔、 汉调恍恍、汉调二簧、眉 户等剧种均有此特技。
三、对待传统文化的思考
1、思考传统文化存在的意义 2、思考如何培养兴趣 3、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应有的态度 4、对待传统文化青年应有的素质
谢谢!
建国后,各地陆续建立了一批专业秦腔剧团, 80年代数量达300多个。同时,还建立了一批专业 学校,培养演员。
三、艺术特点及表现形式
脸谱
秦腔脸谱作为中国最古老剧种之一的舞台美术的 有机组成部分,其谱绘制风格古典独特,体系完整, 与京剧脸谱、川剧脸谱并称中国三大脸谱系统,且对 国粹京剧脸谱的形成与发展影响深远。
中国古典艺术
——秦腔
基本情况
综述
秦腔是流行于中国西 北陕西、甘肃、青海 、宁夏、 新疆等地的最大剧种。因以 枣木梆子为击节乐器,又叫 “梆子腔”,俗称“桄桄 子” 。
百戏之鼻祖。
基本情况
派别
根据其流行的地域分为
东路秦腔 西府秦腔 汉调恍恍 中路秦腔
东路秦腔
流行于关中东部渭南地区的称东路秦腔,即同州梆子, 也叫老秦腔。它常被奉为梆子腔的鼻祖。
方法:先将松香研成粉末,用箩过 滤,再用一种纤维长、拉力强的白 麻纸包成可含入口中的小包,然后 剪去纸头。演员吹火前将松香包噙 在口里。用气吹动松香包,使松香 末飞向火把,燃烧腾起火焰。
变脸
秦腔、同州梆子、西府秦腔、汉 调桄桄、汉调二簧等剧种的生、旦、 丑行皆有此特技。其变法有“变脸型” 和“吹面灰”两种。
二、历史沿革
历史发展
形成于秦,精进于汉,昌明于唐,完整于元,成 熟于明,广播于清,几经演变,蔚为大观。
二、历史沿革
1912年,西安成立陕西易俗社,对秦腔进行革 新。1924年鲁迅题赠“古调独弹”匾额,支持易俗社 的秦腔改革。
抗战期间,陕甘宁边区秦腔艺术工作者,为戏曲 表现革命的现实生活,塑造工农兵英雄形象进行了大 胆探索。并创作出了像马建翎的《血泪仇》等一大批 优秀作品。
2、伴奏
伴奏分文场和武场。秦腔中最主要的乐器是 板胡,其发音尖细清脆,最能体现秦腔板式变化的特 色。
二、艺术特点及表现形式
表演形式
3、角色
秦腔的角色分为生、旦、净、丑,共计十三 门,又称“十三头网子”。
4、秦腔的八大传统绝技 吹火、变脸、顶灯、打碗、鞭扫灯花、踩跷、
牙技、尸吊
吹火
吹火:亦称喷火,一般多用于有妖 怪、鬼魂出现的剧目中。
顶灯
表演者将一盏油灯点着,置于头顶,耍各种动作。
秦腔丑角演员 刘省三、晋福长和 汉调桄桄演员王半 截、赵安学及汉调 二簧演员蔡安今等, 均擅长此技。
打碗
打碗:秦腔、同州梆子、西府秦腔、汉调桄桄及汉调二簧 等剧种演神庙会戏时常用的打鬼特技。
方法:表演方法 是将一碗掷于空 中飞转,用另一 只碗飞出击打, 两碗同在空中粉 碎。
近五十年来,东、西、南三路秦腔都不发达,中路 秦腔起而代之,故在陕西及整个西北地区均占绝对优势。
基本情况
发展现状
近年来,各路秦腔渐渐衰落,被中路秦腔起而代 之。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 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名录。2007年6月8日,陕西省西安秦腔剧院获得国家文 化部颁布的首届文化遗产日奖。
同州梆子的历史悠久,它以陕西同州(今大荔)、朝邑为 中心,曾盛行于关中东府10多个县,流行于陕西境内的北至 绥德、东到潼关、南抵洛阳、西行渭南,并流传到北京、湖 南、甘肃、青海、河南、新疆、江浙等地。
清嘉庆至光绪年间,为同州梆子的鼎盛时期,涌现出许 多班社,艺人也是层出不穷。 到了1912年,由于西安改良 秦腔的崛起,使同州梆子倍受排挤,加之战乱与饥荒,到了 20世纪20年代,关中各地同州梆子班社纷纷解体,即使是一 些技艺出众的艺人,也不得不转入西安“易俗社”、“榛苓 社”、“三意社”当教练或参与演出。30年代后,同州梆子 几乎灭绝。
业内人士一致认为秦腔脸谱比现行京剧的脸谱更 为古典,而京剧界也有“秦腔歪脸勾的好”的说法, 这些都足以说明秦腔脸谱的悠久历史文化地位。经过 岁月的流逝,如今秦腔已走向衰落,秦腔脸谱的绘制 者也硕果仅存,后继乏人。
二、艺术特点及表现形式
表演形式
1、唱词曲调
秦腔唱词结构是齐言体,常见的有七字句和十 字句,也就是整出戏词如同一首七言无韵诗一样排列 整齐。和唱词相对应的是曲调,秦腔板腔音乐结构可 以归纳为 “散板——慢板——由中板而入于急板—— 结束”的过程。
建国后,这一剧种得到了抢救。现已无专业剧团存在。
西府秦腔
西府秦腔又称“西路秦腔”、“西路戏”、“西路梆 子”、“西府乱弹”,盛行于陕西省的凤翔、宝鸡,流 行于千阳、陇县、太白、凤县、扶风、岐山、眉县、武 功 ,陇县和甘肃省天水一带,它是秦腔流传到西安以西 一带形成的一个支派。
明代末年,西府秦腔的班社已有演出活动,到了 清道光至光绪年间,西府秦腔就达到了昌盛时期,仅关 中西部十多个县,就有一百多个班社活动。 新中国成立 前夕,中路秦腔的不断发展壮大对西府秦腔造成了很大 的影响,导致演员们纷纷改唱中路秦腔。从那之后,中 路秦腔完全取代了西府秦腔,并且流行西府各地。
建国后,正式定名为“西府秦腔”。
汉调桄桄
汉调恍恍又称“汉调秦腔”、“南路秦腔”,旧称 “弹戏”,是陕西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流入陕南汉中盆 地后形成的一个支派,流行于陕西南部的汉中、安康一 带。
它是秦腔传入汉中,并吸收当地语音、民间音乐等艺 术逐渐发展而成的。相传在明万历年间,秦腔沿关中越 秦岭,传入汉江以北的洋县,出现了最早的秦腔班社 “祁家班”。至清代前期,洋县一带又出现了一些本地 班社。
汉调桄桄的艺人多为当地人,多采用当地的语音演唱, 并不断地吸收、融入当地的一些民间音乐成分,这样既 保留了秦腔高亢激越的特点,又融入了川剧、汉调二簧 柔和婉转之长,曾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覆盖关中地区。 清末民初为汉调桄桄的鼎盛时期,班社林立,艺人济济。
中路秦腔
中路秦腔,以西安为中心,又称“西安乱弹”,自 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东、西、南三路秦腔均近衰亡, “西安乱弹”起而代之,流行于陕西各地,表演形式朴 实、明快、夸张性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