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秦腔的继承与发展

浅谈秦腔的继承与发展
浅谈秦腔的继承与发展

浅谈秦腔的继承与发展

在艺术发展的各种因素中,继承和创新是最重要的,二者的辩证关系是艺术发展的一条基本规律,秦腔艺术的发展同样也遵从这条规律。秦腔在发展过程中从内容到形式都有继承,这种继承性反映着社会意识形态和人们审美观念的连续性。每一时代的秦腔艺术对于后来的秦腔艺术,都有启发和推动,后一时代的秦腔艺术注定要在前一时代的基础上发展。

秦腔的历史如同一条河流,流淌着每一代创作者的印记,包括他们对世界的观察、对时代的思考、对人生的领悟以及对美和艺术的把握。从秦腔起源的那一刻起,不仅留传下那个时代的作品,而且开始积淀下前人的经验和教训,这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后来者正是沿着前人的足迹继续着对秦腔艺术的探索。不同时代的秦腔艺术既有差异性,也存在着一些共同的特征和联系。人类的历史是无法割断的,戏曲艺术作为人类精神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样是无法割断的。每一时代的艺术都是该时代人们生活及思想感情的形象写照,体现了该时代的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状况,也体现着当时人们的审美水平。后一时代注定要在前一时代的基础上加以发展,中间不可能存在真空地带,任何试图否定前人、否

定传统的做法,都是违背历史规律的。每个时代都有体现着自身时代特点的艺术成果,并成为思想文化积淀,以飨后来者。

秦腔的历史继承性,表现为对本剧种传统的吸收和接受,以及对其他剧种和艺术优秀成果的吸纳,对本剧种艺术遗产的吸收和接受是继承的首要方面。在对待过去文化艺术的问题上,有两种错误的倾向,一种是复古主义,认为前人的艺术成就是不可更改的,反对变革;另一种是历史虚无主义,否定前人艺术成果的价值及意义,认为过去的成就已成为陈迹,应该完全抛弃,新的作品应该从零开始。秦腔的历史继承性,还表现在对其他剧种和艺术优秀成果的吸纳。秦腔在其形成之初,受地理的限制很大,这就造成了其跟其他剧种和艺术之间的差异。随着交流的不断加深,各剧种间的相互继承和借鉴已成为事实。对待其他剧种和艺术,同样存在着两种错误倾向,一种是坚决排斥其他剧种和艺术的影响;另一种是全盘接受其他剧种和艺术以取代本剧种。无疑这两种主张都十分片面,剧种的交流是必然的趋势,能够促进各自的丰富和进步,但否定本剧种艺术等于取消自身存在的基础。

秦腔在艺术形式与技巧、内容和创作方法等方面均有突出表现。这些特点的形成,都不是一日之功,而是经历了若干时代,是在一代代艺术家的不断探索和创造过程中逐渐成熟和完善起来的。只有在前人的基础上不断发展,才能使秦

腔艺术形式从粗陋到精致,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多元,逐步变得更精美、完善。秦腔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作品的结构、题材、艺术语言等方面。同内容相比较,形式更具有变化相对迟缓的特点。一定的形式经过锤炼,日臻完善,得到创作者和欣赏者的认同,便有一定的稳定性和独立的审美价值,会在较长的时间内保持其特色,即使有所变动,也只是局部的调整,这种形式因素,有时会影响若干时代的艺术家。当然,秦腔的形式特点终究不能脱离时代精神的需要以及人民群众审美趣味的变化,后人对前代艺术形式因素继承的多寡往往要取决于此。

秦腔的继承性也表现在内容方面,和形式相比要更为明显。表演的内容是艺术家对人类的特定生活以及思想情感的具体选择,人类社会生活及审美情趣的连续性,决定了表演内容在一些方面的继承性。与形式相比较,表演内容是一个比较活跃和富有变化的因素,它要及时地随着时代生活以及人们的审美情感的变化而发展,对已经变化了的社会生活作出迅速的反映,作为人民群众审美意识的延续和对前人生活的写照,创作中内容方面的继承同样是必要的。秦腔的继承性还表现在审美观念及创作方法上,这种历史的继承性虽是潜在的,但却在整个戏曲艺术传统中起着主导作用。

人类的知识、思想、情感都在随着变化的历史而改变。过去的传统往往不再适应今天的现实,于是会有新的规范生

成。作为人类追求精神自由的途径,秦腔这种戏曲艺术也应该敏感地捕捉变化,并记录下这个变化的过程。就秦腔本身而言,一味模仿古人是没有出息的,即使创作出和前人同样水准的作品,也不过是前人的复制品,不能传达时代的声音,没有自身的特点,从这点上我们说,继承固然重要,创新更重要。新时代的秦腔艺术总是要适应新的现实生活的需要,适应人的思想情感的变化和审美要求,表达出新的观念、情感、趣味和理想。因此,当代的秦腔艺术对前人也不应该全盘接受,而应有所选择、改造和创新。所谓“继往开来”,“继往”的目的不是原地不动,而是要开创新的未来。

秦腔艺术的发展过程是一个不断推陈出新的过程,其间,继承和创新是紧紧连在一起的,没有继承,便不会有创新。在这个过程中,继承是手段,创新是目的,创新是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新的艺术实践,创新也要坚持批判的原则,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同时,又要坚持在内容、形式、语言、表现手法等方面不断创新,以适应新时代人们对于文化和艺术的审美需求。

“天意君须会,人间要好诗”,秦腔艺术接受者无疑也

是促进秦腔艺术创新的重要因素。作为创作者,不仅要掌握时代的脉搏,还应当倾听接受者的声音。

继承和创新是相联系的,继承过去优秀的艺术遗产可以帮助人们创新,而其中最值得汲取的正是在过去作品中体现

的创新精神。今天的创新成果又会成为明天继承的对象,秦腔艺术就是在这个循环过程中不断进步的。

《秦腔》公开课教案.doc

《秦腔》公开课教案.doc 清远市田家炳实验中学公开课教案科目语文授课教师倪敏授课时间 0 2010 年年 6 6 月月 2 29 9 日授课班级高二二(1 1 )班授课内容《秦腔》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1.体会文章的大气和深沉的文化底蕴。 2.了解秦地的地理构造与秦腔的旋律惟妙惟肖的统一。 3.习文章将秦腔、秦地、秦人以及文化生活的有机结。过程与方法 1.品味文章的语言、学习语言表达的一些技巧。 2.体会作者在场面细节描写上的出神入化。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中国民俗文化的特点,从而对象征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的民间文化有更深刻的理解。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 1.播放秦腔的段子,让学生对秦腔有感性的认识。 2.简介秦腔秦腔是我国戏曲四大声腔(昆腔、高腔、梆子腔、皮黄腔)中最古老、最丰富、最庞大的声腔体系,秦腔所保留的剧目达 700 多个,为各剧种之首。秦腔也称乱弹,唱腔音色高亢激昂,要求用真嗓音演唱,所以保持了原始豪放的特点。秦腔演出地点最好是选在露天的场所,那样才能有秦腔的味道,更体味到秦腔的精髓。秦腔的唱腔,用宽音大嗓,直起直落,给人以高亢激越、粗犷朴实之感。看秦腔时候,尤其看到秦腔中的黑头吼声地动山摇的时候,你才会此刻真正认识到秦腔的豪放,这也是秦人的血性。 3.介绍作者:贾平凹,原名贾平娃,陕西丹凤人,1952 年 2 月 21 日出生。于西北大学中文系毕业,曾从事过几年文学编辑工作,现为西安市文联专职作家、《长安》文学月刊编辑。他的《腊月正月》获中国作协第 3 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满月儿》获 1978 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他还于 1988 年获美国飞马文学奖。贾平凹小说描写新时期的西北农村,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变革,视野开阔,具有丰富的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心理内涵,富于地域风土特色,格调清新隽永。贾平凹在散文领域颇有建树,早期的《月迹》、《一棵桃树》,书写儿童眼睛中美丽单纯的世界,注重诗意境界的酝酿。在 80 年代中期,他转而写陕西的风土人情,展示当地的人文风景和生活情态。贾平凹的散文无论在思想意蕴、文化趣味还是语言表达上,都倾向吸取中国文学传统因素,崇尚简单古朴的风趣和静虚境界的营造。二、速读课文,把握内容,疏理结构 1、把课文分成三个部分。并归纳大意:第一部分:通过

文化的起源及其发展

第三章文化的起源及其发展 1.如何理解人类文化起源的生物性基础? 2.人类起源与文化起源具有怎样的内在逻辑关系? 3.人类不同的文化发展阶段具有何种不同的社会类型? 1】采集—狩猎社会与文化 2】园艺—游牧社会与文化 3】农耕社会与文化 4】工业社会与文化 5】全球化时代社会与文化 4.文化累积的本质及意义与文化累积的方式及路径各是什么? 1】文化累积的本质是指在文化传承的基础上创造新文化 2】路径:其一是本民族内部文化的累积其二是吸收外来文化的累积 5.文化累积与文化创新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第四章文化的基本特征和功能 1.为什么说文化既是“自然性与超自然性的统一”,也是“个体性与超个体性的统一”? 2.如何理解文化既是“普遍性与民族性的统一”,也是“阶级性与时代性的统一”? 3.如何理解文化的累积性与变异性之间的辩证关系? 1】累积性是文化发展的前提和条件 2】变异性是文化发展的环节和契机 3】累积性与变异性是文化发展过程中的矛盾统一体 4.文化在满足人类生存和需要方面具有哪些主要功能? 1】满足需要的功能 2】认知的功能 3】规范的功能 4】凝聚的功能 5】调控的功能 5.文化在处理人与自然以及人与社会的相互关系上具有何种价值? 第五章文化学的研究方法 1.田野调查法具有哪些基本步骤?其各个步骤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1)田野调查的准备工作 第一,选择和确定专题研究内容 第二,查阅和摘录田野背景材料

第三,制定详细的田野调查计划第四,做好调查成员和物品的准备(2)田野调查的方式 第一,参与观察法 第二,采访调查法 第三,搜集田野材料 (3)田野调查的尾声 2.

苏绣艺术特色及其对吴文化的传承

苏绣艺术特色及其对吴文化的传承 1、苏绣的历史由来 苏绣的全称为“苏州刺绣”,发源于我国苏州吴县地区,该区域从古至今就一直是刺绣 发展最好的地区之一。而苏绣的历史起源也很早,早在西汉时期的历史资料中,就已经有了对苏绣的记载。此外,在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苏绣就已经被用于服饰了。而苏绣作为我国“四大名绣”之一,很早以前其艺术水平就已经达到了较高的高度,这点从北宋史料 《清秘藏》中就已经对苏绣做出“宋人之绣,针线细密,用线一二丝,用针如发细者为之。设色精妙,光彩射目。”这样的评价可以看出。 并且,苏绣的发源地苏州又有“人间天堂”之称,苏州素有的古典美、诗意美早已融入 到了苏绣的精髓里面,这也是苏绣能够闻名于世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明代的苏州地区,当时的苏绣已经发展成一项广泛的百姓副业产品,基本上可以说达到了“家家养蚕,户户刺绣”的景象。到了清朝,朝廷还专门设置了和刺绣有关的织造衙门。比如创作了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其祖父辈均在江南地区担任织造职务。而清代可以说是苏绣发展最盛的时期,尤其是在清末民初之际,受到当时一些西方文化东流的影响,苏绣也开始不断创新,发展出更多的表现形式。 2、苏绣艺术美和特色 (1)苏绣表现的题材。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艺术形式也在紧跟其发展脚步。现在 的民间苏绣工艺对普通民众来说不再是奢侈品,其设计理念也已经被广泛地运用到普通家装等范畴。传统苏绣工艺的主要表现题材大多有鸟兽、花草、风景、人物和文字等,另外部分会在其中加入一些象征吉祥如意的图案元素。而苏绣发展至今,已经在传统表现手法的基础之上,加入了一定的西方绘画元素,加入现代艺术的光影手法,形成光线明暗对比强烈,富有视觉冲击力的独特风格。 (2)苏绣的艺术特色。苏绣的绣工可以说是非常精致的,图案往往比较细腻,色彩 搭配也十分协调,常用的针法有齐针、套针等。一幅好的刺绣作品,其对色彩的要求往往是比较高的,需要的色彩种类丰富而且富含变化。在长期的发展历史中,苏绣的艺人已经能够做到“劈丝拼色”的程度,不但能够实现作品丰富的色彩,而且能够通过色彩的搭配表 现出不同形象的不同质感。此外,苏绣中的代表作品还有双面绣等,这些别具一格的刺绣作品,充分体现了苏绣精致而且富有创新的艺术特色。 3、苏绣中传承的吴文化

秦腔现状及发展

突围之路——定西市秦腔剧团生存现状调查 作者:巩富强 ? 出自:戏里戏外唱人生浏览/评论:646/1 ? 日期:2009年3月22日 17:51 被称为大秦之声的秦腔“形成于秦,精进于汉,昌明于唐,完整于元,成熟于明,广播于清,几经衍变,蔚为大观”,堪称中国戏曲的鼻祖,是我国最古老的优秀剧种之一,和京剧、越剧、黄梅戏等剧种一样,是经过千百年时间的淘洗和磨砺之后形成的经典剧种,堪称国粹。秦腔自明朝中叶成熟以来,在近五百年时间里,便以它豪迈、粗犷、刚健的艺术风格风靡大西北,它把悲壮苍凉的韵味沉淀在西北人的血液里,成为西北人在黄土地上艰难生存挣扎的精神寄托,成长为这广袤、干旱、苦焦的厚土上一朵芳华勃郁的艺术奇葩。几百年来,它的一些经典剧目如《铡美案》、《金沙滩》、《五典坡》、《游西湖》等甚至到了家喻户晓的程度,在许多边远山区的小山村,大字不识一个的老头老太张嘴也能吼两声秦腔。然而物换星移、春秋代序,随着时间的流逝,一个信息爆炸、娱乐多元化的时代已悄然来临,特别是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电视机、网络的普及,使人们的文化生活多样化,秦腔和全国其他剧种一样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剧目萎缩、表演团体生存艰难、演员流失、观众锐减,往日的辉煌已成昨日黄花。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爱好秦腔的人们忧心忡忡,有人甚至发出“救救秦腔”的呐喊。那么秦腔会不会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甚至消亡?在定西这样的贫困地区,秦腔的生存境遇如何?秦腔在人们的生活中究竟处于何种地位?振兴秦腔的出路究竟在哪里? 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走访了定西市秦剧团、陇西县秦剧团、通渭县秦剧团、漳县秦剧团的负责人、演员,也随机采访了个别县文化局负责人及部分戏迷。在六七天的采访过程中,我对秦腔有了全新的认识,我惊讶于它恒久的艺术魅力留在老百姓心中的深刻印记,我感动于秦腔艺术家对艺术的执著献身精神和他们在困境中心怀振兴秦腔艺术的希望默默坚守的勇气,我心酸于从事秦腔演出的临时工们不得温饱的艰难生活状况,我忧伤于成千上万的老百姓想看秦腔而不得的写满渴望的眼神……在这里,我忠实地记录下我的所见所闻和所思所想,以期抛砖引玉,让更多有识之士都来关注秦腔,为振兴秦腔而出谋划策。 回眸历史:秦声辉煌 ??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骏马、烈风、黄尘、莽原,大西北苍凉雄浑的山川孕育了豪放粗犷的黄土汉子,他们如烈酒一样燃烧的野性同样需要艺术的导引与释放,于是秦腔便产生了。秦腔的演唱方式最震撼人心的便是那黑头大净高亢激越、苍凉雄壮的唱腔,那从胸腔里吼出来的钢音,或悲愤、或雄浑、或深沉,仿佛凝聚着摇天撼地的力量,将听众带进那苍凉广袤的黄土高原,生存挣扎的苦闷、黄沙卷地的苦情,都随着那秦声如烈风扫过荒原般远去,内心便如雪原般明净澄澈。因此秦腔是黄土高原上长出的艺术之花,是西北人耿直爽朗、慷慨好义的性格和淳朴敦厚的民风的反映,更是西北人抚慰心灵的一剂良药。秦腔所演的剧目,据现在统计约三千个,题材多取材于“列国”、“三国”、“杨家将”、“说岳”等英雄传奇或悲剧故事,表现我国历史上反侵略战争、忠奸斗争、反压迫斗争等重大或富有生活情趣的题材,往往大忠大奸、大善大恶、大喜大悲,泾渭分明,它潜移默化地滋养了西北人纯朴豪放、疾恶如仇的个性。加之秦腔的表演朴实、粗犷、深刻,以情动人,富有夸张性,表演唱做并佳,又有一套比较完整的表演技巧,因而秦腔所到之处,观者如潮,深受西北地区人民的喜爱。尤其是乾隆年间,秦腔名伶魏长生进京演出秦腔后,秦腔更是轰动京师、风靡全国,创造了秦腔历史上的辉煌篇章。 ??? 新中国成立后,秦腔得到了快速发展。改革开放后,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的指引下,秦腔这一古老的舞台艺术焕发出了强大的艺术生命力,演出团体如雨后春笋

苏绣入门教程

一,刺绣工具 1.绣针 《雪宦绣谱图说》原文:针,古有羊毛针者,最细,宜绣人像之面,久不可得矣。次则苏针,锋尖锐而鼻底钝,不伤手,今亦渐灭矣,用者唯欧针,细不及羊毛针,鼻底利,易伤手,不及苏针也。 译文:古时有一种羊毛针是最细的,适合绣人像的面部,但已经好久都找不到了。其次是苏针,它的针锋尖锐而针鼻钝,不会伤手,不过现在也快没有了。目前只能用国外进口的针,它不及羊毛针细,针鼻也尖锐,容易伤手,没有苏针好用。 论:挑选绣针的时候要注意:一看针尖,细长而尖锐的适合刺绣,二看针鼻,应为椭圆形,如是长方形或尖圆形都很容易咬线(也就是把线割断)。针体应该光滑没有任何毛刺,这样才不会伤到绣线和绣布。 2.绣绷,绣架 传统刺绣绷架有大,中,小之分。大的绣架可长达数米,用来绣大副作品,现在一般只能在专业的绣坊可以看见了。生活中最常见的有小绷和中绣架。小绷也称“手绷”,圆形。绣架一般多为木制,宽度根据绣架的大小有限制,长度没有限制。 小绷(手绷)绣架 这个是上好底布的绣架。具体上底布的步骤会在后面的刺绣准备步骤中详细说。 3.底布 一般苏绣用的底布种类比价多,素绉真丝料,软缎,玻璃纱……等等。新手建议选用玻璃纱,因为一个是上稿比较方便,另外价格相对于绸缎类的要便宜一点。(一般苏绣中用玻璃纱来绣双面绣的居多,对图片想象不出效果的可以参考一般商店内的双面绣成品那种底料,很薄,透明度相当高) 素色软缎玻璃纱玻璃纱上的绣制成品4.剪刀 刺绣用的剪刀要求小巧,最重要的是刀锋要紧密,刀刃要锋利,刀尖上翘,这样剪线头的时候不会伤到绣面。 5.绣线 苏绣用真丝线。每束长约22米,一根线由2股并成,所以俗称“两绒”,一绒就是一根线的一半,一根线的16分之一称“一丝”,刺绣术语中讲的某个绣品是几丝绣成的,就是这个含义。每根绣线都是由无数根纤细无比的蚕丝合成的,所以很容易被刮蹭起毛。处理的时候要注意保持双手的清洁和光滑。 大束的真丝绣线,每束有20小束,本店出售的均为小束线,每色有单独包装,方便顾客的使用。 二,刺绣前的准备 1,上稿 选择绣稿,往大了说就是要注意画稿的结构,色彩等等。切合初学者的实际来说,最重要的就是选择适合自己的。第一步可以从最基础的开始,譬如说画一根曲线练习刺针,画一个小圆圈练习打籽,一个单独的花瓣练习齐针。。。。。。等等。 绣稿分2种。一种的黑白的线描稿,一种是有色彩的彩色稿,例如国画,油画等。

秦腔及梆子腔音乐

秦腔及梆子腔音乐 【教学目标】 1.了解秦腔及梆子腔音乐。 2.知道晋剧音乐的特点。 3.知道河北梆子音乐的特点。 4.了解豫剧音乐的发展。 【教学过程】 一、作品鉴赏 1.祖籍陕西韩城县——秦腔《三滴血》选段 师生共同欣赏多媒体影片,教师对作品进行介绍。 作品简介:秦腔《三滴血》是著名秦腔剧社“易俗社”的代表剧目之一,1960年拍成戏曲电影。《祖籍陕西韩城县》是秦腔《三滴血》中李遇春遇到周天佑时,彼此述说自己身世时的唱段。此段唱腔采用[苦音二六],曲调朴实忧郁,流露出内心的凄苦。全剧讲述了因三次“滴血认亲”而引发的冤情,最终糊涂官被惩戒,冤案始明,亲人团聚。 教师提问学生该选段唱腔特点及其艺术表达效果。 学生交流讨论,回答问题。 【教师小结】 秦腔,别称“梆子腔”,是中国西北地区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秦腔的表演技艺朴实、粗犷、豪放,富有夸张性,生活气息浓厚,技巧丰富。 2.数说闺女劝女婿——晋剧《打金枝》选段 师生共同欣赏多媒体影片,教师对作品进行介绍。 作品简介:《打金枝》是晋剧代表性传统剧目,1955年拍摄成戏曲电影。所选片段是皇后沈氏所唱。唱腔以[二性][垛板]为主体,娓娓道来,情真词切。 唐代宗将女儿升平公主许配汾阳王郭子仪之子郭暧为妻。郭子仪花甲寿辰,众子媳前来拜寿,只有升平公主依仗皇家权势未至。郭暧回府怒打公主,公主向父母哭诉,逼代宗治罪郭暧。郭子仪绑子谢罪,代宗则给郭暧加官晋爵。经皇后劝解,夫妻和好如初。 教师提问学生:该选段唱腔是如何塑造人物形象的? 学生交流讨论,回答问题。

【知识拓展】 晋剧即为中路梆子,是中国北方的一个重要戏剧剧种,也叫中路戏,中国传统戏曲。因兴起于山西中部的汾阳、孝义、祁县、太谷及太原而得名。晋剧特点是旋律婉转、流畅,曲调优美、圆润、亲切,道白清晰,具有晋中地区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自己独特风格。 3.睛川上远树稀白云一片——河北梆子《蝴蝶杯》选段 师生共同欣赏多媒体影片,教师对作品进行介绍。 作品简介:《蝴蝶杯》是河北梆子的常演剧目,也是各梆子腔剧种共有的剧目,1957年拍摄为戏曲电影。此段[二六板]唱腔是小生田玉川出场时所唱,曲调高亢激越,表现了田玉川的青春俊朗与意气风发。 明代,江夏知县田云山之子田玉川因打抱不平与胡凤莲相识,以蝴蝶杯为信物定情。历经周折,有情人终成眷属。 教师提问学生:该选段唱腔是如何塑造人物形象的? 学生交流讨论,回答问题。 【知识拓展】 河北梆子是中国梆子声腔的一个重要支脉,形成于清道光年间(1821—1850),清光绪初年进入兴盛时期。河北梆子在剧种方面不仅擅长于表现历史题材,而且能很好地反映现实生活。 4.谁说女子不如男———豫剧《花木兰》选段 师生共同欣赏多媒体影片,教师对作品进行介绍。 作品简介:《花木兰》是著名豫剧演员常香玉的代表剧目,1956年拍摄为戏曲电影。此段唱腔是花木兰女扮男装后所唱,体现出常香玉刚柔并济的演唱风格。 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征战十二载,屡建功勋。辞官回乡后,贺元帅亲临花家,方知木兰为女子。 教师请学生课后搜集常香玉的相关资料,了解其平生和代表作。 【知识拓展】 豫剧发源于河南开封,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豫剧是在河南梆子的基础上不断继承、改革和创新发展起来的。建国后因河南简称“豫”,故称豫剧。 豫剧以唱腔铿锵大气、抑扬有度、行腔酣畅、吐字清晰、韵味醇美、生动活泼、有血有肉、善于表达人物内心情感著称,凭借其高度的艺术性而广受各界人士欢迎。 二、知识讲解 1.秦腔及梆子腔音乐 师生欣赏秦腔经典唱段。教师介绍秦腔及梆子腔音乐的特点。

浅析中医药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浅析中医药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中医药是我国的国粹,是我国劳动人民几千年来与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过巨大的贡献.但是我们的国粹在近代受尽了摧残,在当前世界回归自然的大趋势下,天然药物风靡全球的时代,中医药的发展有了一个极好的机遇,国家也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来资助中医药的发展,但由于中医药是在我国土生土长的传统医学,与现代西医学的思维方式、理论等有很大的区别,中医药的继承和发展出现了一些问题和困难。所以,保护、继承和发展中医药不得不成为所有中医学子在当今时代的重要课题,如何有效地保护、继承中医药文化和发展创新是当前摆在所有中医药工作者面前的重要任务。 1.加大保护中医药传统文化,将其列入重点保护范畴 当今社会人们对于中医药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识是少之又少,特别是在群众圈里面。这也许与他被重视的程度多少有些关系,认为应该是时候将其列入保护范畴。将其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范畴,有利于促进中医药传统医药事业的传承与发展。 2.建立中医研究机构与学术机构,积极开展中医药学术交流 积极建立于继承中医药文化有关的学术组织,建立中医中药联合会,组织进行国内外学术交流。 首先,中医药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不仅有其自身的医学因素,更重要的是需要有适合的文化氛围。另外,传统的中医药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有别于西医的一整套医学理念。要善于吸纳、学习与交流,才能在不断的丰富、充实与完善中实现新的突破,并保持永恒的生命力与魄力。 3.加强相关学科联合攻击

中医药文化继承与发展的意义重要和深远,是一项巨大浩繁的工程。因为它不是一门单一的学科,是含有许多人文科学内容的自然科学。它不仅包括了中医药各科知识,而且还涉及哲学、史学、人类学、心理学、民族学等各门学科。联合不同学科对中医药进行研究。充分利用有限的人力、物力资源,突出重点和主攻方向,有计划的开展所涉及的内容与相关学科联合攻击是继承与发展中医药文化的有效措施。 4.普及中医药传统文化,使其得到良好的继承与发展 我们中医的教育应该具有长远的眼光和魄力,要让中医药文化从孩子时期就得到充分的重视,培养兴趣。喜欢是关键,我们可以将中医的发展史、历史上对中医药发展有过重大贡献的人物、中医的治病理念、等理念写成通俗易懂、活泼生动的小文章放进中小学生的课本里,甚至可以选一些医古文里的优秀篇章作为学古文的教材。经过这些潜移默化的教育,我相信祖先创造出的中医药灿烂文化,是可以得到尊重、爱惜、并且发扬光大。 5.中医药发展要走自己的路 中医是复杂性科学,中医的科学性是复杂系统的范畴。它的理论体系经历了几千年的验证。 自古以来医药就不分家,悬壶济世就指此而言。因为中药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运用的,离开中医理论指导,那就不是中药了。例如,我们每天吃的各种动植物也被收进了《本草纲目》。如名方“当归生姜羊肉汤”、“甘麦大枣汤”虽然是我们吃的食品,但它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用来治疗某一症候,那就是中药了。现行政策强迫中医中药“离婚”,研究医的不重视药,研究药的不重视医;中医中药分家管理就脱离了中医药的理论和经验。例如,安宫牛黄丸中有朱砂,而朱

苏绣的演变

苏绣的演变 苏绣的演变 苏绣产生于素有“人间天堂”之称位于长 江下游江苏南部的苏州,为什么这一民间工艺会产生于这一地区,她是如何得以兴盛的,这一问题似乎很少有人去探索,要么囿于苏州历史谈苏绣工艺,抑或流于泛泛而谈苏绣历史,很少甚至没有人从中国这一长河历史中,从文化的视角去穷究她的历史发展脉络。文化是社会成员通过学习从社 会上获得的传统和生活方式,包括已成模式的、重复的思想方法,感情和动作。这里所谈的文化,是从广义而言的复合的整体,它包含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个人作为社会成员所获得的其他能力及习惯。可以讲,从历史上沉淀下来的一切东西均含有当时的文化心理和文化知识,与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是分不开的,作为苏绣工艺当然也不会例外。 一、针、缝纫、织具等文化标识形成,为苏绣产生创造了必要条件。 绣花针的始祖发现在距今至少约二万到五万年之久的 山顶洞人居住遗址。1993年,北平郊区的房山县周口店龙 骨山,考古家发现了一枚骨针。这骨针长度为82毫米,最

粗处直径约3.3毫米,是属于体积粗长型的针,应是用于缝制兽皮衣物。它尖端锐利、针身圆滑、尾部穿孔。这样的工具的发明标志着缝纫时代的开始。 在新石器时代,据最早的文献记载,当时已出现先进的纺织工具,织物并且开始染色。这时,因技术条件的限制,工艺作品以简约的表现形式,突出其形象的特征。针法以坚固耐用,有实用价值为上乘。 进入夏商时期,由于商代是典型的鬼神迷信时代,当时农业及手工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已有专门的纺织业和缝纫工业,丝织品受王室重视,商王室设专管蚕事的文官“女蚕”。针法以锁绣类及其变化针法为主,加上少数平绣类针法。受宗教影响,当时主要素衣朱绣,流畅的刺绣线条,工艺装的宗教意义大于审美意义。 到西周时期,染织工艺已有专门的分工,并开始运用色彩,刺绣技术成熟及广泛运用。颜色加上优美花纹的手法,强调礼治社会中,工艺制作的式样具有固定的规格,装饰布上反映显著的次序感。 根据文献记载,苏绣起源于苏州的年代也很早,而且也是始于服饰。据查考,晋平公的使节访问吴国时,苏州已是吴国国都。这说明,在公元前6 世纪,苏州已经有“绣衣”“锦衣”了。之后,见于记载的有齐梁建都建康(即今天的南京)。从历史的记载可知,这时

秦腔(节选)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6412165145.html, 秦腔(节选) 作者:贾平凹 来源:《阅读(书香天地)》2016年第09期 八百里秦川,以西安为界,咸阳,兴平,武功,周至,凤翔,长武,岐山,宝鸡,两个 专区几十个县为西府;三原,泾阳,高陵,户县,合阳,大荔,韩城,白水,一个专区十几个县为东府。秦腔,就源于西府。在西府,民性敦厚,说话多用去声,一律咬字沉重,对话如吵架一样,哭丧又一呼三叹。呼喊远人更是特殊:前声拖十二分的长,末了方极快地道出内容。声韵的发展,使会远道喊人的人都从此有了唱秦腔的天才。老一辈的能唱,小一辈的能唱,男的能唱,女的能唱;唱秦腔成了做人最体面的事,任何一个乡下男女,只有唱秦腔,才有出人头地的可能,大凡有出息的,是个人才的,哪一个未曾登过台,起码还能吼一阵乱弹呢! 农民是世上最劳苦的人,尤其是在这块平原上,生时落草在黄土炕上,死了被埋在黄土堆下;秦腔是他们大苦中的大乐,当老牛木犁疙瘩绳,在田野已经累得筋疲力尽,立在犁沟里大喊大叫来一段秦腔,那心胸肺腑,关关节节的困乏便一尽儿涤荡净了。秦腔与他们,要和“西凤”白酒,长线辣子,大叶卷烟,牛肉泡馍一样成为生命的五大要素。若与那些年长的农民聊起来,他们想象的伟大的共产主义生活,首先便是这五大要素。他们有的是吃不完的粮食,他们缺的是高超的艺术享受,他们教育自己的子女,不会是那些文豪们讲的,幼年不是祖母讲着动人的迷丽的童话,而是一字一板传授着秦腔。他们大都不识字,但却出奇地能一本一本整套背诵出剧本,虽然那常常是之乎者也的字眼从那一圈胡子的嘴里吐出来十分别扭。有了秦腔,生活便有了乐趣,高兴了,唱“快板”,高兴得像被烈性炸药爆炸了一样,要把整个身心粉碎在天空!痛苦了,唱“慢板”,揪心裂肠的唱腔却表现了多么有情有味的美来,美给了别人的享受,美也熨平了自己心中愁苦的皱纹。当他们在收获时节的土场上,在月在中天的庄院里大吼大叫唱起来的时候,那种难以想象的狂喜,激动,雄壮,与那些献身于诗歌的文人,与那些有吃有穿却总感空虚的都市人相比,常说的什么伟大的永恒的爱情是多么渺小、有限和虚弱啊! 我曾经在西府走动了两个秋冬,所到之处,村村都有戏班,人人都会清唱。在黎明或者黄昏时分,一个人独独地到田野里去,远远看着天幕下一个一个山包一样隆起的十三个朝代帝王的陵墓,细细辨认着田埂土,荒草中那一截一截汉唐时期石碑上的残字,高高的土屋上的窗口里就飘出一阵冗长的二胡声,几声雄壮的秦腔叫板,我就痴呆了,猛然发现了自己心胸中一股强硬的气魄随同着胳膊上的肌肉疙瘩一起产生了。 每到农闲的夜里,村里就常听到几声锣响:戏班排演开始了。演员们都集合起来,到那古寺庙里去。吹,拉,弹,奏,翻,打,念,唱,提袍甩袖,吹胡瞪眼,古寺庙成了古今真乐府,天地大梨园。导演是老一辈演员,享有绝对权威,演员是一定几口,夫妻同台,父子同台,公公儿媳也同台。按秦川的风俗:父和子不能不有其序,爷和孙却可以无道,弟与哥嫂可以嬉闹无常,兄与弟媳则无正事不能多言。但是,一到台上,秦腔面前人人平等,兄可以拜弟媳为帅为将,子可以将老父绳绑索捆。寺庙里有窗无扇,屋梁上蛛丝结网,夏天蚊虫飞来,成团成团在头上旋转,薰蚊草就墙角燃起,一声唱腔一声咳嗽。冬天里四面透风,柳木疙瘩火当

吴文化选修--浅谈苏州刺绣

吴文化选修课——浅谈苏州刺绣 作为一名外地人来苏州学习,对苏州的了解不多,或者说是很少。而心里,又对有着悠久历史的苏州深感兴趣。得知学校里的选修课有关于苏州的课程时,便迫不及待地选择了——吴文化这门课。 通过本学期的学习,对吴地文化有了比之前更多的认识和了解。通过学习,才了解吴文化是汉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无锡、苏州为代表,泛指吴地古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所有成果。这可让原先浅薄地以为吴文化仅是指苏州文化的我产生了一种要重新认识吴文化的想法。吴文化众多且多彩多姿,从起源到吴地的经济、文化、教育、文学、园林和工艺等等,纷繁众多而又各有其独特之处。而这其中,让我印象深刻的又数吴地工艺中的刺绣——苏绣。 苏绣,即苏州刺绣。苏绣是汉族优秀的民族传统工艺之一,是苏州地区刺绣产品的总称,其发源地在苏州吴县一带,现已遍衍无锡、常州等地。刺绣与养蚕,缫丝分不开,所以刺绣,又称丝绣。不仅如此,苏绣还是中国四大名绣之一,与湘绣、粤绣、蜀绣齐名。2006年5月20日,苏绣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苏绣发展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据西汉刘向“说苑”记载,早在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吴国已将刺绣用于服饰。有“绣万国于一锦”之说。 到了宋代,苏绣艺术已经具有相当高的水平了。据《清秘藏》叙述,“宋人之绣,针线细密,用线一、二丝,用针如发细者为之。设色精妙,光彩射目。山水分远近之趣,楼阁得深邃之体人物具瞻眺生动之情,花鸟极绰约底馋唼之态,佳者较画更胜。”描绘了宋代苏绣已具有精工细作、形象真实生动的特点。 明代,是苏绣发展中极为重要的一个历史阶段,一方面是社会对绣品需求的增长,促进了商品绣数量的增多;另一方面是嘉靖年间上海“露香园顾绣”的出现,对苏绣风格的形成起了举足轻重的影响。顾绣代表人物韩希孟,是“露香园”主人顾名世的孙媳,她的艺术特点,在于利用绘画为基础,尽力发挥刺绣针法与调和色彩的表现能力,使绣品效果达到淋漓尽致、相得益彰。 较之宋代,到了清代,苏绣更是更上了好几层楼。清代是苏绣的全盛时期,真可谓流派繁衍,名手竞秀。当时的苏州有了“绣市”的誉称,并以“精细雅洁”而闻名。苏绣盛时,甚至皇室享用的大量品,几乎都全出于艺人之手。而民间更是丰富多彩,广泛用于服饰、戏衣、被面、枕袋帐幔、靠垫、鞋面、香包、扇袋等方面。这些苏绣生活用品不仅针法多样、绣工精细、配色秀雅,而且图案花纹含有喜庆、长寿、吉祥之意,深受群众喜爱。特别是到了清末民初,在西学东流的潮流中,苏绣也出现了创新的兆头。光绪年间,技艺精湛的艺术家沈云芝闻名苏州绣坛,她溶西画肖神仿真的特点于刺绣之中,新创了“仿真绣”。 民国时期,由于社会动荡,日寇侵华,百业萧条,苏绣生产呈现每况愈下之势,许多中、小绣庄纷纷倒闭,艺人、绣工纷纷转业,及至解放前夕,绣庄由全盛时的一百五十余家,衰减到了二十多家,从事刺绣生产的专业工人已寥寥无几。 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党对工艺美术“保护、发展、提高”方针指引下,地方政府通过组织城乡物资交流等方式,促进了绣品销售,提高了绣工的生产积极性。吴县镇湖、藏书、光福、通安、东渚、木渎、胥口等一带乡镇,几乎形成“家家有绣绷、户户有绣娘”的规模。据1990年时统计,吴县绣娘达十二万之众,人数之多,超过历史上任何朝代,苏绣进入了一个全面发展、提高的新时期。1958年,苏州开始推广机绣。20世纪80年代末,又部分采用电脑绣花,大大提高了日用绣品的生产能力。苏州城里几十个旅游点、几百家经销店内,绣品比目皆是。在刺绣行业里,分工也越来越细 ,其中有专门从事刺绣针法、工艺研究的苏州刺绣研究所,从事刺绣欣赏品和出口服装生产的苏州刺绣厂,从事刺绣日用品生产的苏州绣品厂,从事儿童绣衣和日用品生产的苏州

小度写范文歌剧《张骞》的艺术特点模板

歌剧《张骞》的艺术特点 歌剧《张骞》作为西部歌剧的典型代表作,在中国歌剧发展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西部歌剧”是一种在风格形式上独树一帜的歌剧,它将中国西北地区的民歌、长安古乐、陕西地方戏曲融为一体,其音乐洋溢着浓郁的西部气息,而艺术风格上则保留了西部地区传统文化形式中感人至深的那种铿锵、悲壮、苍凉和凝重。歌剧《张骞》吸收了中国西部众多少数民族的民间音乐,采用了陕西民歌的音调与草原牧歌形式的音乐相结合的形式,浓厚的秦川风格散发着诱人的西北风,一贯到底从未间断的音乐高亢激昂、大气恢弘,成功地塑造了张骞这一个性鲜明的歌剧舞台形象。一、音乐创作特征在歌剧中,音乐的魅力是巨大的,其地位不容忽视。音乐给歌剧中的人物以生命,为歌剧故事创造环境。音乐在歌剧中的地位和作用是由戏剧的本性和音乐的本性所决定的。音乐因素对戏剧因素而言是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音乐作为歌剧艺术的主要组成部分,是衡量一部歌剧是否成功的决定因素。《张骞》的音乐从“歌剧是歌唱的戏剧”这一主旨出发,很好地把握了音乐的抒情性与戏剧性相统一的原则,充分调动音乐的多种手段和形式,以人物性格的发展为戏剧的内核,以强烈、丰富的情感冲突、升华为动力,以典型的情节和事件多层面的展现为线索,以史诗般的崇高美和悲剧美为基调,成功地表现了主人公张骞及阏云的真挚爱情和舍生取义的光辉动人形象,再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百折不挠、勇于奋取的精神。 二、对中国戏曲的借鉴歌剧《张骞》在音乐唱腔创作上的戏曲化,是根据中国传统的审美定势和欣赏习惯而采取的创作原则和手法。歌剧对戏曲音乐最重要的吸收是对唱腔音乐的吸收。中国戏曲的唱腔可以为歌剧提供丰富的音乐素材。中国戏曲剧种繁多,民族特点鲜明。任何一个剧种的音乐都是在世代相

中医药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发展复习课程

中医药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发展  中医药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发展 —— 访国家重点学科中医医史文献学科带头人王旭东教授 王旭东,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文献研究所所长,信息技术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家重点学科中医医史文献学科带头人,全国政协委员,中华医学会中医文化分会副主任委员,医史文献分会副主任委员,国家中医申遗专家。主编出版《中医美学》、《医史与文明》、《中医文化导读》、《中医养生康复学》等著作与教材。在中医养生康复、中医文献、中医文化等领域有较深的学术造诣。是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培养对象,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张宗明:近些年来,随着“文化遗产热”的兴起,中医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也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并且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但究竟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医药为何要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问题不仅大众对此 不明,就是中医界对此也是褒贬不一。您是中医申遗专家,

能否请您谈谈这个问题? 王旭东: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定义为:“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达、表现形式、知识、技能及其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世代相传,在各社区和群体适应周围环境以及与自然和历史的互动中,被不断再创造,为这些社区和群体提供持续的认同感,从而增进对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的尊重。”从这一定义中不难看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口头传说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传统的手工艺技能等。在21世纪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现代化进程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保护文化多样性,留住更多随时代变迁而容易湮没的文化记忆,成为许多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共识。 我国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2004年加入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01年、2003年,我国的昆曲和古琴相继入选“人类口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保护目录。人们逐渐认识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正如陈至立在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会议上所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是保持人类文化多样性和确

浅谈戏曲秦腔艺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毕业论文浅谈戏曲秦腔艺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学院: 专业: 年级: 姓名: 指导教师: 职称: (年月) 摘要

秦腔艺术是陕西甘肃等地区重要的文化传统,它的历史非常悠久,是我国戏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在当今西方音乐入侵的时代,传统的秦腔文化艺术在传承与发展过程中都面临着很大的压力,比如如何让秦腔艺术文化与我国现代社会相接轨,如何让民族艺术文化受到年轻人的喜爱。 本篇文章笔者通过检索相关的参考文献资料以及深入调查研究了戏曲秦腔艺术文化的传承,着重研究戏曲秦腔艺术文化的传承现状,对专家学者的学术性论文与期刊的归纳总结,并通过实地考察以及问卷调查等方法探寻了秦腔艺术文化传承的现状及所遇到的困境,总结并提出传承民族文化的可行性措施与建议,以期提出了较好地传承民族文化的措施建议,进一步保障秦腔艺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秦腔,艺术文化,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 Abstract Qin opera art is an important cultural tradition in Shanxi, Gansu and other regions. It has a long history and is one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s of Chinese opera. In today's era of western music invasion, the traditional Qin opera culture and art are facing great pressure in the process of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such as how to make Qin opera art and culture in line with our modern society, how to make national art and culture loved by young people.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studies the inheritance of Qin opera art and culture by searching relevant references and in-depth investigation, focusing on the status quo of the inheritance of Qin opera art and culture, summarizing the academic papers and journals of experts and scholars, and exploring the status quo and difficulties of Qin opera art and culture inheritance through field investigation and questionnaire survey, This paper summarizes and puts forward the feasible 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for inheriting the national culture, in order to put forward 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for better inheriting the national culture, and further guarantee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Qin opera art and culture. Key Words: Qin Opera, Art and Culture, National Cultur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浅析中国刺绣文化

浅析中国刺绣文化

浅析中国刺绣文化 摘要:刺绣是针线在织物上绣制的各种装饰图案的总称,是中国民间传统手工艺之一,在中国至少有二三千年历史。中国刺绣主要有苏绣、湘绣、蜀绣和粤绣四大门类。刺绣渗透了无数妇女的聪明智慧和美好的愿望,十指春风,充满了炽热的生命力和美好的情感。手中的针线犹如画家手中的笔墨丹青,可以绣出璀璨精美的图画,并能表达绣女的个性,显示出不同时代的文化风貌和艺术成就。随着纺织品的出现,刺绣艺术得到快速的发展,为了适应刺绣艺术发展的需要,各种刺绣针法应运而生,伴随着绣女的孜孜不倦和执着追求,刺绣针法不断完善丰富,形成了刺绣艺术品类万千、百花争艳的崭新局面。这种丝织刺绣工艺品的生产,不仅对中国社会起了很大的作用,而且在国际文化生活中也产生了很大的作用与影响。此外,刺绣品还是中国传统的外贸产品,经济价值很高。刺绣在国外也享有很高的声誉。在外国人眼里,刺绣是中国文化艺术的代表之一。在国外很受欢迎。 关键词:刺绣,苏绣,湘绣,蜀绣,粤绣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生产和使用纺织品的国家之一。众所周知,中国素以“丝绸之国”闻名世界,中国南部广大地区自古以来产有蚕丝,促进了刺绣、织锦工艺的发展。刺绣熟称“绣花”,是在已加工好的织物上,以针引线,按照设计要求进行穿刺,通过运针将绣线组织成各种图案和色彩的一种技艺。刺绣既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文化,它与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丝丝缕缕联系着。是妇女们勤劳与智慧的结晶。对我们继承传统文化并发展现代的艺术创作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中国刺绣有着悠久的历史。根据西汉刘向所撰的《说苑》记载,早在春秋时期,刺绣工艺就被吴人应用于美化生活。到了三国时期,中国刺绣已发展到了较高水平。有专家考证,三国时期的“赵夫人”是中国刺绣中“画绣”的鼻祖。中国刺绣起源于3000多年以前是有证可据的。 相传“舜令禹刺五彩绣”,夏、商、周三代和秦汉时期得到发展,从早期出土的纺织品中,常可见到刺绣品,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刺绣开始在汉代展露艺术之美。因为经济繁荣,百业兴盛,丝织造业尤称发达;又当社会富豪崛起,形成新消费阶层,刺绣供需应运而兴,不仅已成民间崇尚广用的服饰,手工刺绣制作也迈向专业化,尤其技艺突飞猛进。从出土实物看,绣工精巧,图案多样,呈现繁美缛丽的景象,堪称为这项民族工艺奠定优秀的传统。到了唐代,针法也有新的发展。刺绣一般用作服饰用品的装饰,做工精巧,色彩华美,在唐代的文献和诗文中都有所反映。如李白诗“翡翠黄金缕,绣成歌舞衣”、白居易诗“红楼富家女,金缕刺罗襦”等,都是对于刺绣的咏颂。唐代的刺绣除了作为服饰用品外,还用于绣作佛经和佛像,为宗教服务。唐代刺绣的针法,除了运用战国以来传统的辫绣外,还采用了平绣、打点绣、纭裥绣等多种针法。纭裥绣又称退晕绣,即现代所称的戗针绣。它可以表现出具有深浅变化的不同的色阶,使描写的对象色彩富丽堂皇,具有浓厚的装饰效果。 宋代是中国手工刺绣发达臻至高峰的时期,无论产品质量均属空前,特别是在开创纯审美的艺术绣方面,更堪称绝后。宋代手工刺绣之发达,由于当时朝廷奖励提倡之故。据《宋史.职官志》载,宫中文绣院掌纂绣。徽宗年间又设绣画专科,使绣画分类为山水、楼阁,人物、花鸟,因而名绣工相继辈出,使绘画发展至最高境界,并由实用进而为艺术欣赏,将书画带入手工刺绣之中,形成独特

秦腔的行派

秦腔的行派 一、生行 1、须生张派(润润子)艺术风格:行腔高昂明亮,做工细腻,追求唱做平衡。传人有:李云亭、陆顺子、和家颜、王集荣等。代表作:大报仇、闯宫抱斗、下河东、走雪山、杨家戏等。李派(李福银)艺术风格:慷慨激昂,场面火烈,唱腔讲究喘音,道白字如喷丸。传人有:康正绪、阎更平。代表作:临潼山、十道本、全家福、破宁国等。郗派(郗德育、兰州须生魁首)艺术风格:讲究唱念做打平衡,行腔干净明快紧凑。传人有:苏永民、牛利民。代表作:下河东、临潼山、反五关、出棠邑等刘派(刘立杰)艺术风格:衰派老生、讲究唱腔,行腔激昂又不失婉转。传人:刘毓中等。代表作:日月图、八义图、铁莲花、大报仇等王派(王文朋)艺术风格:秦腔须生纱帽生的代表,以唱腔见长,讲究唱腔的书卷气。传人有:刘易平、王景民、焦小春、康正绪等。代表作:葫芦峪、辕门、状元媒、四郎探母、空城计等另外形成自己独特艺术风格或对前人有所突破和发展,有流派迹象的有:袁(克勤)派,传人有陈仁义等;毓(刘毓中)派,传人乔新贤、杨天易、王君秋等;平(刘易平)派,传人阎更平、成香娟等;焦(晓春)派 2、小生沈(和中)派,艺术风格:文武小生,唱念洒脱,表演潇洒。代表作:黄鹤楼、辕门射戟、写状、群英会、双罗衫等;靖(正恭)派,艺术风格:以贫生戏称著,扮相英俊,唱念绝俗。代表作:伯牙奉琴、激友、吃鱼、坐窑、观画、青年镜、独占花魁等;苏(哲民、育民)派,艺术风格:文武小生,精于贫生戏,唱念朴实考究,表演神满气足。代表作:打柴劝弟、激友、扑池送亲、义责王魁、将相和、赵氏孤儿等;杨(令俗)派,艺术风格:表演神色绵逸,唱腔古朴爽朗,并擅贫生戏。代表作:龙门寺、盗虎符、西厢记、写状等;另有流派迹象的有:吕(明发)派高(登云)派雒(秉华)派张(新华)派任(哲中)派陈(妙华)派 二、旦行早期的男旦名流赵杰民、陈雨农,党甘亭等在秦腔旦角艺术的发展中具有划时代的影响,他们培养出了一大批享誉大西北的秦腔旦角演员,被尊称为秦腔表演艺术家和教育家,但因年代较远,未留下音像资料;一代秦腔“神童”刘箴俗因英年早逝,对后世影响有限,故以上几位暂不列入。杨(金声)派(咬牙旦)。艺术风格:传统青衣唱法,气息饱满,苍劲含蓄,吐字老到,韵味四溢。传人:李正华、郝彩凤等。代表作:二进宫、琵琶上路、压发等;敏腔(秦腔正宗李正敏)。艺术风格:工正小旦,唱腔韵味醇厚,表演含蓄凝练。传人:陈尚华、董化卿、杨凤兰、马友仙等。代表作:五典坡、二进宫、河湾洗衣、白玉钿、二度梅等。何家腔(金嗓子何振中)。艺术风格:唱腔嘹亮干净,表演泼辣奔放,唱念做打俱佳。传人:孟遏云、王玉琴等。代表作:赶坡、金玉奴、回荆州、打金枝等。王(天民)派(有陕西梅兰芳之誉)。艺术风格:工闺门旦,以情拿腔,吐字清晰俏丽,含蓄缠绵,极尽柔媚之态,身段扮相上乘,长于做戏。传人:肖若兰、全巧民等。代表作:柜中缘、洞房、吕四娘等;宋(上华)派(有“活红娘”之称)。艺术风格:工青衣花旦,长于做工。唱腔清彻自然,朴实醇美,表演细腻,富于生活。传人:张咏华,全巧民等。代表作:杀狗、龙门寺、拷红、拾玉镯、游龟山等;孟(遏云)派(秦腔历史上第一个坤伶)。艺术风格:

秦腔独特的文化意蕴

秦腔独特的文化意蕴 摘要:本文研究分析了秦腔的文化意蕴。她汲取秦汉杀伐悲壮的时代遗风,经历了大唐盛世的雄浑大气,接受了宋元艺术融合的天然给养,最终悲壮地绽放在花雅之争的舞台上。进一步分析了秦腔文化的发展与特色,认为:第一,秦腔是秦人崇高人格的艺术化;第二,秦腔是秦人生命意识的共鸣与呐喊;第三,秦腔的发展受关中方言的影响,是关中方言文化的艺术体现。 关键词:秦腔;独特;文化意蕴;慷慨 秦腔演绎着中华民族血液里流淌了几千年的忠、孝、节、义。无论是对其乍看之下心智即被唤醒的外在形式,还是其不自觉即可被大众接受理解的内在魅力,无不体现着她独特的艺术感染力。她把崇高的内容和伟大的艺术品格交给了平凡的、大众的、近乎原始的艺术形式。有人称秦腔是原始的摇滚,我认为这是对的,她是在用一种原始的、朴素的艺术形式传递着黄河文明大气的盛象和野性的自然魅力。作为戏曲鼻祖,作为花部统领,她没有昆腔高深难懂、吴侬软语的安逸矫情,也没有弋阳腔故作高深、血脉正统的高贵出身,但是她作为戏剧所附载着的秦人敦厚而慷慨,豪放而婉约的性格艺术,却是一南一北的两大国剧望尘莫及的。从秦腔本身所承载和传递的独特文化意蕴来看,她是曲、弋两腔无法代替的。秦腔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舞台艺术由来久矣。无论是渔翁、樵夫山水寄情,还是官老爷、农夫贵贱人生,都会在秦腔中品味得失,都会在秦腔中把玩生死。 一、秦腔是秦人崇高人格的艺术化 几千年来,秦风雄劲悲激,秦腔亦然。“自秦襄公收复丰镐,创建秦国以来,变温柔懦弱之气,成刚劲激昂之风,车辚驷铁,遗响犹存。”由此可管窥秦风之始。李斯在《谏逐客书》中也曾说过:“击瓮扣缶,弹筝博髀,而歌呜呜快人耳目者,真秦之声也。” 由此也可稍知秦腔之原始大气和粗犷。无论是后来的弄玉之箫、秦王之缶、高渐离之筑,还是楚国优孟,开伶人扮演之先河,无不体现着秦风秦韵的昂扬大气。 秦地位于中原地区,这里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令辐射中心,这里有儒家文化得天独厚的生存环境。而秦人也有着秦地独特的人格魅力,他们既区别于纯粹北方人的粗犷乃至野蛮,也区别于纯粹南方人的婉约与缠绵,他们在人格上表现出来的是温良敦厚,豪放灵动。他们的厚重而不笨拙,灵动却不轻浮,表现在价值取向上就是典型的中庸思想。《辕门斩子》中杨延景矛盾复杂的抉择心绪,但是在忠孝节义面前,他最终在正法令以斩子与恤私情纵由中兼取忠孝和合性情,使整个戏韵情调定格于虚实相委、悲壮灵动之中,以及《五典坡?探窑》中宝钏十八年苦守所表现出来的充满生机灵性和厚重深沉的爱恨追求,这些无不透蕴着秦腔中正求和的审美性情。而秦腔所蕴含的魅力也就是秦人崇高人格艺术化后的魅力。她在艺术追求上做到了意深而词浅,她用近乎原始的风格演绎戏曲的自然灵魂,用看似粗糙的艺术形式包含着灵动而激昂的秦地民风。王绍猷先生《秦腔记闻》中有这么几句话:(秦腔)唱词概用弦索,吹词单用唢呐,吹唱并行,虚实相间,冠冕堂皇之中兼具中正和平之美,此秦腔故有之风格。也充分说明了秦腔所蕴含的豪放而内敛的中庸意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