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秦腔的前世今生

论文—秦腔的前世今生
论文—秦腔的前世今生

秦腔的前世今生

白鹿原上老腔吼,大戏台上秦腔舞。秦腔是西北地区最负盛名的戏曲种类,拥有悠久的历史。不同于京剧的字正腔圆,黄梅戏的婉转清脆,越剧的缱绻绵长,秦腔粗犷朴实,即使是女声也泼辣豪爽,有着西北人特有的奔放与苍凉。让人闻之豪气冲天又不禁热泪盈眶,仿佛置身于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携着沙土的粗砺的风拂过面颊。跟着我们小组成员探寻的脚步,去走近秦腔绚丽缤纷的世界。

一.前世——秦腔的起源与发展。

秦腔,中国汉族最古老的戏剧之一,起于西周,源于西府(核心地区是陕西省宝鸡市的岐山(西岐)与凤翔(雍城))。成熟于秦。具有8000年文明史的天水,也是秦腔的发源地.

秦腔"形成于秦,精进于汉,昌明于唐,完整于元,成熟于明,广播于清,几经演变,蔚为大观",是相当古老的剧种,堪称中国戏曲的鼻祖,明代万历间(公元1573-1620年)《钵中莲》传奇抄本中,有一段注明用[西秦腔二犯]的唱腔演唱的唱词,且都是上下句的七言体,说明秦腔在当时或在那以前不但形成、而且已外传到其他地方了。

秦腔又称乱弹,流行于中国西北的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其中以宝鸡的西府秦腔口音最为古老,保留了较多古老发音。又因其以枣木梆子为击节乐器,所以又叫"梆子腔",俗称"桄桄子"(因为梆击节时发出"恍恍"声)。

秦腔以关中方言语音为基础,特别是泾河、渭河流域诸县的语言发声为“正音”。因周代以来,关中地区就被称为"秦",秦腔由此而得名,是相当古老的剧种之一。因以枣木梆子为击节乐器,又叫"梆子腔",因以梆击节时发出"恍恍"声,俗称"桄桄子"。清人李调元《雨村剧话》云:"俗传钱氏缀百裘外集,有秦腔。始于陕西,以梆为板,月琴应之,亦有紧慢,俗呼梆子腔,蜀谓之乱弹。"

1912年,李桐轩、孙仁玉、范紫东和高培支等人,受辛亥革命影响,办起“易俗社”,并编写出《一字狱》等剧本。咸阳各县以“易俗社”为榜样,先后成立了“高兴班”(长武),“马家班”(武功),“秦贵社”(礼泉),“益民社”(咸阳),“晓钟社”(乾县)、“新中社”、“明正社”(三原)等演出团体。1937年中共陕西省委(驻泾阳县云阳镇)、关中工委(驻旬邑县马家堡),相继成立了七月剧团、关中剧团、关警剧团等,创作演出《大上当》、《新教子》、《十里塬》等大批新剧目,在唱腔、表演、舞美、服饰等方面都有创新。建国后,咸阳地区有专业剧团14个,创作了大批新剧目,涌现出众多知名演员,如郭明霞、王麦兰、舒曼莉、马金仙、赵斌、王义民、昝金香等,新秀如赵改琴、王平、白萍、冯武耕、王亚萍等。这些演员均先后在西北、省、市会演大赛中获奖。

据1989年统计,咸阳市有市直戏曲团体3个,县秦腔剧团11个,共有演职人员1100余人。艺术创作人员30余名,演出本、折子戏100余部。

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今生——如今不同人群对秦腔的了解程度;

采访人群:组内成员的亲友同学

人数:48人(老人16人,中年人16人,青少年16人)

(1)下图是我们走访整理后的数据直观图:

(2)调查结果:我们小组一共在身边亲友中按照年龄段抽取了48位进行采访,老中青各有16人;

在48人中,表示对秦腔感兴趣的有18人,30人表示不了解或不怎么感兴趣;

而在这喜爱秦腔的18人中,有10位是老年人,6位是中年人,青少年只有2人。

三.未来——秦腔的发展前瞻

由上述数据可以明显看出现如今在各种流行文化的冲击下,喜爱秦腔的人明显是少数,而其中老年人占大多数。青少年中几乎没有特别喜爱秦腔的人,即使他们中有的人对传统文化和戏曲感兴趣,也是喜爱传唱度更高的京剧,包括我们组员,也是家里有特别喜欢秦腔的大人才略微了解,本人对秦腔并不是特别喜爱。这还是在秦腔发源之地的西北,在其他地区的情况肯定更加惨淡。我们探讨了一下,觉得秦腔流传度不高的原因有如下:

(1)国家宣传力度不大。京剧被誉为国粹,即使历史没有秦腔悠久,但在国家的大力宣传下已经走出国门,为中外各界人士所熟知。在传唱度极高的流行歌曲中也频频出现京剧的身影,因此拥有了一大批忠实的拥趸者。每年的春晚都有戏曲栏目,我们在欣赏中华戏曲艺术的魅力时也为秦腔的缺席感到遗憾。在2016年的春晚上,歌手谭维维携老腔艺人演奏了一曲精彩的《华阴老腔一声吼》,立即引起了人们的热议,秦腔爱好者在感到欣慰的同时也证明了对秦腔宣传的缺失。

(2)青少年得到的有关信息不够。一直以来,青少年在=学校中得到关于秦腔的信息十分有限,最多的接触是来自家庭或社会团体每年定期的展演,这自然无法激起青少年对秦腔的热情。不过随着人们保护优秀传统文化意识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秦腔关注,比如我们平凉市的第十中学,就已经开设了有关秦腔的社团。

(3)秦腔本身的唱腔限制。正如俗语所说:“一声秦腔吼,吓死山坡老黄牛,八尺汉子眼泪流,出嫁的姑娘也回头”。秦腔诞生于黄土高原上的劳动人民的口中,粗犷豪放,给人力量,带有极强的地域特色,声嘶力竭的嘶吼之后是广袤天地间静静流淌的悲凉的余韵。正如黄土高原给人一贯的印象,烈烈轰轰的西风携卷着摧毁一切的力量呼啸而过,一切结束后,支离破碎的千沟万壑间是人们悲伤的眼泪。这样的唱腔,是很难在其他地域受欢迎的,像贾平凹在他的散文《秦腔》

中写的一般:

离窝;严重的乡土观念,也使其离不了窝:可能还在西北几个地方变腔走调的有些市场,却绝对冲不出往东南而去的潼关呢”。

由上述信息可以看出,秦腔在新一代年轻人中的传承情况并不十分乐观,这就需要各界人士加强对秦腔的关注,主流媒体加强对秦腔的宣传。作为青少年的我们,需要做的就是认识到秦腔是我们西北地区的艺术瑰宝,积极参与有关秦腔的活动,为文化传承贡献一份力量。四.后记——关于秦腔

虽然年轻人对秦腔关注度低,但这并不妨碍西北人对秦腔的热爱,不论是方方正正的戏台还是公园中雅致的小凉亭,亦或是乡村中吃完饭后人头攒动石板路上,只要有人的地方,就能吼上一两句秦腔,讲究的还有一把二胡奔放地伴奏,扯开了嗓子,方圆五百米都清晰可,引得行人纷纷驻足。土生土长的西北作家陈忠实和贾平凹都将秦腔这一艺术用笔墨描述了出来,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这一民俗艺术的魅力。

黄土高原上,秦腔响彻了荒野,回荡在人们心间,那震天动地的一嗓,足以澄净寰宇,一开口,带出的不是技巧,而是饱含黄土的苍劲与劳动的汗水,那是在黄土中埋藏了无数时日,才沾染出的黄土的浩渺。

《秦腔》公开课教案.doc

《秦腔》公开课教案.doc 清远市田家炳实验中学公开课教案科目语文授课教师倪敏授课时间 0 2010 年年 6 6 月月 2 29 9 日授课班级高二二(1 1 )班授课内容《秦腔》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1.体会文章的大气和深沉的文化底蕴。 2.了解秦地的地理构造与秦腔的旋律惟妙惟肖的统一。 3.习文章将秦腔、秦地、秦人以及文化生活的有机结。过程与方法 1.品味文章的语言、学习语言表达的一些技巧。 2.体会作者在场面细节描写上的出神入化。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中国民俗文化的特点,从而对象征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的民间文化有更深刻的理解。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 1.播放秦腔的段子,让学生对秦腔有感性的认识。 2.简介秦腔秦腔是我国戏曲四大声腔(昆腔、高腔、梆子腔、皮黄腔)中最古老、最丰富、最庞大的声腔体系,秦腔所保留的剧目达 700 多个,为各剧种之首。秦腔也称乱弹,唱腔音色高亢激昂,要求用真嗓音演唱,所以保持了原始豪放的特点。秦腔演出地点最好是选在露天的场所,那样才能有秦腔的味道,更体味到秦腔的精髓。秦腔的唱腔,用宽音大嗓,直起直落,给人以高亢激越、粗犷朴实之感。看秦腔时候,尤其看到秦腔中的黑头吼声地动山摇的时候,你才会此刻真正认识到秦腔的豪放,这也是秦人的血性。 3.介绍作者:贾平凹,原名贾平娃,陕西丹凤人,1952 年 2 月 21 日出生。于西北大学中文系毕业,曾从事过几年文学编辑工作,现为西安市文联专职作家、《长安》文学月刊编辑。他的《腊月正月》获中国作协第 3 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满月儿》获 1978 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他还于 1988 年获美国飞马文学奖。贾平凹小说描写新时期的西北农村,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变革,视野开阔,具有丰富的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心理内涵,富于地域风土特色,格调清新隽永。贾平凹在散文领域颇有建树,早期的《月迹》、《一棵桃树》,书写儿童眼睛中美丽单纯的世界,注重诗意境界的酝酿。在 80 年代中期,他转而写陕西的风土人情,展示当地的人文风景和生活情态。贾平凹的散文无论在思想意蕴、文化趣味还是语言表达上,都倾向吸取中国文学传统因素,崇尚简单古朴的风趣和静虚境界的营造。二、速读课文,把握内容,疏理结构 1、把课文分成三个部分。并归纳大意:第一部分:通过

西方政治思想史研究若干问题的思考

西方政治思想史研究若干问题的思考 朱一涛 改革开放以来,中外政治思想史研究有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西方政治思想史的教材和专著不下数十种,还有相当一批有学术价值的论文,可以说成绩斐然。然而,由于种种原因,真正具有创新性、启迪性以及比较系统反映该学科理论前沿问题和当前研究动态的文章、著作尚不多见。因此,21世纪如何深入开展西方政治思想史的研究,在理论、观点、资料、研究方法等方面有所创新和建树,是学界的责任。 首先,重视研究西方政治思想史与当代政治文明建设的关系 我们回顾西方政治思想史研究可以看出,人们总是从现实的需要去研究历史,解读经典。西方许多研究政治思想史的学者十分关注研究政治思想史与政治现实的联系,以帮助人们更准确地观察现实中的问题,为认识政治现象和合理的政治决策提供根据。列奥·施特劳斯认为:研究政治思想史对正确理解现代政治现象,消除和解决当代政治难题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显然,人们研究政治思想史不是为研究而研究,而是因时代的需要而研究思想史。这种强烈的现实感正是社会科学工作者的时代使命和理论责任的体现。我们对待政治思想史的研究,应是立足现实,回溯历史。这就是研究西方政治思想史的出发点,或者说是一种“指导原则”。明确这一出发点或研究旨趣十分重要,这样既不仅仅满足于西方政治思想进行介绍,而是将对西方政治思想史的研究同当代中国政治文明建设以及中国政治学理论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徐大同主编的《西方政治思想史》“导言”结尾部分写道:“西方政治思想史,特别是近代以来,西方政治思想家在个人与国家、政府与市场、权力与制约、自由与法治、效率与公平等关系上所提出的一系列观点,设想与方案,都可以开阔我们的眼界,启发我们的思考。西方为解决上述问题进行的理论研究中所包含的政治经验、智慧,无疑对我们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从整个西方政治思想发展史来看,有不少政治思想体系中所包含的政治智慧和经验值得我们深入研究。例如,重视制度的作用和建设。众多政治思想家十分关注对推行其政治理论主张的具体方案设计或制度安排。我们知道,任何先进思想理论,如果不能引出制度力量或制度安排,那么,这种理论在现实社会中的作用就微乎其微。他们之所以重视制度的规范作用,这与其对人性的认识相关。在这些思想家们看来,由于人性的缺陷,因而对人的道德自律深表怀疑,强调外在的他律,用制度规范人们的行为。从奥古斯丁的“原罪”思想到近代思想家的人性恶论,基本上是循着这一思路重视制度的作用。这从一个方面促进了近代社会的法制建设。 其次,重视对西方政治思想家们思维过程的研究,包括思维方式、观察问题的视角、研究政治的方法以及逻辑思路,分析和阐明他们是如何思考政治现象和政治问题及其解决办法 我们研究西方政治思想史当然首先是思想家们的观点、理论及其主张,解读经典文献,评述其思想体系。然而,同时要重视对思想家思维过程的分析和阐释。政治思想本身就包含思维过程与思维成果的两重含义。认真分析政治思想家们的思维过程,不仅对于人们认识和把握思想家的理论观点和主张十分重要,而且,从总结政治思想发展过程来看,它对政治理论的发展和进步,对后人思想的启迪更具有价值。西方政治思想史上众多伟大思想家留给后人的精神遗产,不只是理论学说本身,更为宝贵的是他们探索过程的追求真理知识的探索精神。思维过程往往比它的结论更为重要。 我们在西方政治思想史上可以清楚地看到,一种理论学说的形成和发展,除了思想资料的积累和继承外,更为重要的是从一种新的视角出发,以新的思考方式和研究方法去观察和思考政治现象和政治问题的结果。视角的转换,方法的更新,人们的视野扩大了,同时也要求理论容量的相应扩大,理论研究有所创新,乃至发展出一种新的理论学说。托马斯·库恩提出:“科学思想的进步常常是通过一个范式突破并取代另一个范式而实现的,并不总是在同一方向上的积累、提高、深化。”这里所谓的“范式”主要指的是研究模式或研究框架,而模式也就是一组系统的解释,以指导对问题的研究。在西方政治思想史上,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霍布斯、洛克、孟鸠德斯、卢梭、黑格尔等等,正是由于研究模式上的转变,对政治现象和政治问题的认识有了新的拓展和进步,才在西方政治思想发展上作出了重要的理论贡献。即使在对某个具体问题的认识上也是如此。例如,古代希腊政治思想有关对作为政治活动主体的人的认识上,早期自然哲学家从人与自然关系视角来理解;而苏格拉底则是关

秦腔及梆子腔音乐

秦腔及梆子腔音乐 【教学目标】 1.了解秦腔及梆子腔音乐。 2.知道晋剧音乐的特点。 3.知道河北梆子音乐的特点。 4.了解豫剧音乐的发展。 【教学过程】 一、作品鉴赏 1.祖籍陕西韩城县——秦腔《三滴血》选段 师生共同欣赏多媒体影片,教师对作品进行介绍。 作品简介:秦腔《三滴血》是著名秦腔剧社“易俗社”的代表剧目之一,1960年拍成戏曲电影。《祖籍陕西韩城县》是秦腔《三滴血》中李遇春遇到周天佑时,彼此述说自己身世时的唱段。此段唱腔采用[苦音二六],曲调朴实忧郁,流露出内心的凄苦。全剧讲述了因三次“滴血认亲”而引发的冤情,最终糊涂官被惩戒,冤案始明,亲人团聚。 教师提问学生该选段唱腔特点及其艺术表达效果。 学生交流讨论,回答问题。 【教师小结】 秦腔,别称“梆子腔”,是中国西北地区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秦腔的表演技艺朴实、粗犷、豪放,富有夸张性,生活气息浓厚,技巧丰富。 2.数说闺女劝女婿——晋剧《打金枝》选段 师生共同欣赏多媒体影片,教师对作品进行介绍。 作品简介:《打金枝》是晋剧代表性传统剧目,1955年拍摄成戏曲电影。所选片段是皇后沈氏所唱。唱腔以[二性][垛板]为主体,娓娓道来,情真词切。 唐代宗将女儿升平公主许配汾阳王郭子仪之子郭暧为妻。郭子仪花甲寿辰,众子媳前来拜寿,只有升平公主依仗皇家权势未至。郭暧回府怒打公主,公主向父母哭诉,逼代宗治罪郭暧。郭子仪绑子谢罪,代宗则给郭暧加官晋爵。经皇后劝解,夫妻和好如初。 教师提问学生:该选段唱腔是如何塑造人物形象的? 学生交流讨论,回答问题。

【知识拓展】 晋剧即为中路梆子,是中国北方的一个重要戏剧剧种,也叫中路戏,中国传统戏曲。因兴起于山西中部的汾阳、孝义、祁县、太谷及太原而得名。晋剧特点是旋律婉转、流畅,曲调优美、圆润、亲切,道白清晰,具有晋中地区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自己独特风格。 3.睛川上远树稀白云一片——河北梆子《蝴蝶杯》选段 师生共同欣赏多媒体影片,教师对作品进行介绍。 作品简介:《蝴蝶杯》是河北梆子的常演剧目,也是各梆子腔剧种共有的剧目,1957年拍摄为戏曲电影。此段[二六板]唱腔是小生田玉川出场时所唱,曲调高亢激越,表现了田玉川的青春俊朗与意气风发。 明代,江夏知县田云山之子田玉川因打抱不平与胡凤莲相识,以蝴蝶杯为信物定情。历经周折,有情人终成眷属。 教师提问学生:该选段唱腔是如何塑造人物形象的? 学生交流讨论,回答问题。 【知识拓展】 河北梆子是中国梆子声腔的一个重要支脉,形成于清道光年间(1821—1850),清光绪初年进入兴盛时期。河北梆子在剧种方面不仅擅长于表现历史题材,而且能很好地反映现实生活。 4.谁说女子不如男———豫剧《花木兰》选段 师生共同欣赏多媒体影片,教师对作品进行介绍。 作品简介:《花木兰》是著名豫剧演员常香玉的代表剧目,1956年拍摄为戏曲电影。此段唱腔是花木兰女扮男装后所唱,体现出常香玉刚柔并济的演唱风格。 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征战十二载,屡建功勋。辞官回乡后,贺元帅亲临花家,方知木兰为女子。 教师请学生课后搜集常香玉的相关资料,了解其平生和代表作。 【知识拓展】 豫剧发源于河南开封,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豫剧是在河南梆子的基础上不断继承、改革和创新发展起来的。建国后因河南简称“豫”,故称豫剧。 豫剧以唱腔铿锵大气、抑扬有度、行腔酣畅、吐字清晰、韵味醇美、生动活泼、有血有肉、善于表达人物内心情感著称,凭借其高度的艺术性而广受各界人士欢迎。 二、知识讲解 1.秦腔及梆子腔音乐 师生欣赏秦腔经典唱段。教师介绍秦腔及梆子腔音乐的特点。

西方政治思想史论文

权力分立思想的历史发展及其对我国的影响 在对政府权力进行控制方面,除民主与法治的思想之外,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权力分立的理论。这一理论上承古代希腊罗马关于混合政体的思想,在近代则通过洛克与孟德斯鸠的学说得到了充分的展开,最终通过美国立国者们的“实践的智慧”而被直接发展成为一整套具体的制度设计。 一、混合政体理论中的分权思想 混合政体理论,是由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分析和研究了当时希腊城邦的政治实践后提出来的一套国家政体理论,它的核心内容是将纯粹政体(君主政体、贵族政体和民主政体)的要素和优点混合起来,从而达到更佳的治理效果。这种理论认为,(1)如果政治权力为一部分人所控制,不管这些人属于社会中的哪一部分,都有可能被滥用;(2)对这部分人运用权力进行控制的唯一有效办法就是另一部分人拥有与之相抗衡的权力。随后为其他政治家所继承和发扬。这一理论,把君主制因素、贵族制因素、民主制因素融合到一起,使得除奴隶阶级以外的各阶级都能参与到国家的治理中。他认为“共和政体中的各个因素倘使混合得愈好愈平衡,这个政体就会存在得愈久”,他的这一思想为随后的古希腊、古罗马的其它政治家和思想家所继承和发扬。 (一)古希腊纯粹的阶级分权思想 1、柏拉图和苏格拉底关于国家政治的理论对亚里士多德的影晌。 2、亚里士多德的混合政体及其中的分权思想。 亚里士多德研究了希腊150多个城邦的政治制度后,对政体进行了分类: 首先他依掌握国家最高统治权人数的多少分为:个人统治的君主政体、少数人统治的贵族政体、多数人统治的共和政体; 依国家所要实现的目的分为:“正当的”政体和“变态的”政体,前者包括君主制政体、贵族政体和共和政体(立宪政体),这类国家是谋求公共福利的,后者则指那些只为谋求个人利益的国家,它包括僭主制(即暴君专制)、寡头制和平民制。 亚里士多德不赞同雅典那样的“极端的”民主制,而是较为倾向于中庸的、民主主义的共和政体,这种政体吸收君主政体、贵族政体、民主政体的因素混合而成,故称为混合政体。亚里士多德的分权思想,正是在他对混合政体的推崇中体现出来的,他认为对于国家权力,不能过分集中于任何一个阶级,“不让任何阶级在政治方面获得脱离寻常比例的超越地位”,因此国家权力,应为各个阶级平衡的共同掌握。 3、评述:亚里士多德的这种分权只是一种以阶级为主体的分权思想,为“纯粹的阶级分权”。 (二)古罗马机构分权掩盖下的间接阶级分权思想 古罗马时期,生活于罗马共和时期的波利比乌斯与西塞罗继承和发扬了亚里士多德的混合政体理论及分权思想。 1、波利比乌斯为了探求罗马强大的原因,他在罗马搜集了大量资料,悉心考察了罗马公元前三世纪到前二世纪的政治制度,完成了名著《通史》一书。在这本书中,他详细叙述了各种政体的起源和衰败的历史,吸取并发挥了亚里士多德的“混合政体”的思想,对分权理论作出了重大贡献。 2、生活于罗马共和末期的西赛罗也论述了分权理论,他主要继承和重申了亚里士多德和波利比乌斯的思想,同时也是对罗马现存制度的承认。此外,他还主张“权力从属于法律”,代表统治者力量的执政官,代表贵族和在野执政官力量的元老院,代表平民力量的监察官、保民官、平民大会,三者的地位必须由法律确立,并依法律规定行使权利和承担义务。

小度写范文歌剧《张骞》的艺术特点模板

歌剧《张骞》的艺术特点 歌剧《张骞》作为西部歌剧的典型代表作,在中国歌剧发展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西部歌剧”是一种在风格形式上独树一帜的歌剧,它将中国西北地区的民歌、长安古乐、陕西地方戏曲融为一体,其音乐洋溢着浓郁的西部气息,而艺术风格上则保留了西部地区传统文化形式中感人至深的那种铿锵、悲壮、苍凉和凝重。歌剧《张骞》吸收了中国西部众多少数民族的民间音乐,采用了陕西民歌的音调与草原牧歌形式的音乐相结合的形式,浓厚的秦川风格散发着诱人的西北风,一贯到底从未间断的音乐高亢激昂、大气恢弘,成功地塑造了张骞这一个性鲜明的歌剧舞台形象。一、音乐创作特征在歌剧中,音乐的魅力是巨大的,其地位不容忽视。音乐给歌剧中的人物以生命,为歌剧故事创造环境。音乐在歌剧中的地位和作用是由戏剧的本性和音乐的本性所决定的。音乐因素对戏剧因素而言是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音乐作为歌剧艺术的主要组成部分,是衡量一部歌剧是否成功的决定因素。《张骞》的音乐从“歌剧是歌唱的戏剧”这一主旨出发,很好地把握了音乐的抒情性与戏剧性相统一的原则,充分调动音乐的多种手段和形式,以人物性格的发展为戏剧的内核,以强烈、丰富的情感冲突、升华为动力,以典型的情节和事件多层面的展现为线索,以史诗般的崇高美和悲剧美为基调,成功地表现了主人公张骞及阏云的真挚爱情和舍生取义的光辉动人形象,再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百折不挠、勇于奋取的精神。 二、对中国戏曲的借鉴歌剧《张骞》在音乐唱腔创作上的戏曲化,是根据中国传统的审美定势和欣赏习惯而采取的创作原则和手法。歌剧对戏曲音乐最重要的吸收是对唱腔音乐的吸收。中国戏曲的唱腔可以为歌剧提供丰富的音乐素材。中国戏曲剧种繁多,民族特点鲜明。任何一个剧种的音乐都是在世代相

当代西方政治思想史期末大作1

当代西方政治思想史期末大作业 姓名: 学号: 学校:天津广播电视大学蓟县分校

总分: 一、填空题每题1分共15分 1、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政坛和思想界的政治思潮呈现、和趋势 2、所谓积极的自由,柏林的说法最具经典:“我的生活与选择,而不取决于任何外界的力量”。 3、对国际政治问题的理论思考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4、希望神学产生的标志是1964年莫尔特曼发表。 5、女权主义神学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初的70年代中期传入。 6、自19世纪中期、特别是70年代以来,一些民族主义者堕落成侵略的、扩张的主义。 7、在行为主义革命高潮时期,伊斯顿就倡导过的必要性。 他撰写的论文主旨是反对以专业化为名的过细学科划分,强调各分支学科之间的整体合作与统一。 8、在西蒙看来,政治科学界的行为主义革命并非推崇人的理性,而是性为。 9、战后西欧的社会经济发展、民主化、以及科学组织的创立,也为这门学科的诞生提供了重要前提。 10、981年,伊斯顿发表了论文介绍了国家概念重心向美国社会科学界渗透的情况。这是了解“国家回归派”的重要参考材料之一。 11、政治文化是经济发展和政治民主的重要。 12、后现代主义最早出现在文学领域,它开始向文化、艺术、建筑、哲学、社会学、文化理论蔓延。 13、政治社会学是运用和方法研究政治现象的一门学科。 14、当代西方政治社会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标志是1959年9月在斯特雷萨召开的第四节社会学世界大会上建立的政治社会学委员会。 15、国家与社会关系问题的研究在当代政治学中主要表现为。 二、选择题每题1分共15分 1、70年代理性选择的模式以() A.个人利益为核心,以利益最大化解释各类政治行为 B.集团利益为核心,以集团利益最大化解释各类政治行为 C.政党利益为核心,以政党利益最大化解释各类政治行为 D.民族利益为核心,以民族利益最大化解释各类政治行为 2、自由道德的基础应当包括() A.自由的平等 B.对那些使我享受自由、繁荣、使我受到启蒙的个人给与回报 C.最单纯与最普遍意义下的正义 D.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3、在个人、社会与政府三者之间的关系上,自由主义认为()

秦腔的行派

秦腔的行派 一、生行 1、须生张派(润润子)艺术风格:行腔高昂明亮,做工细腻,追求唱做平衡。传人有:李云亭、陆顺子、和家颜、王集荣等。代表作:大报仇、闯宫抱斗、下河东、走雪山、杨家戏等。李派(李福银)艺术风格:慷慨激昂,场面火烈,唱腔讲究喘音,道白字如喷丸。传人有:康正绪、阎更平。代表作:临潼山、十道本、全家福、破宁国等。郗派(郗德育、兰州须生魁首)艺术风格:讲究唱念做打平衡,行腔干净明快紧凑。传人有:苏永民、牛利民。代表作:下河东、临潼山、反五关、出棠邑等刘派(刘立杰)艺术风格:衰派老生、讲究唱腔,行腔激昂又不失婉转。传人:刘毓中等。代表作:日月图、八义图、铁莲花、大报仇等王派(王文朋)艺术风格:秦腔须生纱帽生的代表,以唱腔见长,讲究唱腔的书卷气。传人有:刘易平、王景民、焦小春、康正绪等。代表作:葫芦峪、辕门、状元媒、四郎探母、空城计等另外形成自己独特艺术风格或对前人有所突破和发展,有流派迹象的有:袁(克勤)派,传人有陈仁义等;毓(刘毓中)派,传人乔新贤、杨天易、王君秋等;平(刘易平)派,传人阎更平、成香娟等;焦(晓春)派 2、小生沈(和中)派,艺术风格:文武小生,唱念洒脱,表演潇洒。代表作:黄鹤楼、辕门射戟、写状、群英会、双罗衫等;靖(正恭)派,艺术风格:以贫生戏称著,扮相英俊,唱念绝俗。代表作:伯牙奉琴、激友、吃鱼、坐窑、观画、青年镜、独占花魁等;苏(哲民、育民)派,艺术风格:文武小生,精于贫生戏,唱念朴实考究,表演神满气足。代表作:打柴劝弟、激友、扑池送亲、义责王魁、将相和、赵氏孤儿等;杨(令俗)派,艺术风格:表演神色绵逸,唱腔古朴爽朗,并擅贫生戏。代表作:龙门寺、盗虎符、西厢记、写状等;另有流派迹象的有:吕(明发)派高(登云)派雒(秉华)派张(新华)派任(哲中)派陈(妙华)派 二、旦行早期的男旦名流赵杰民、陈雨农,党甘亭等在秦腔旦角艺术的发展中具有划时代的影响,他们培养出了一大批享誉大西北的秦腔旦角演员,被尊称为秦腔表演艺术家和教育家,但因年代较远,未留下音像资料;一代秦腔“神童”刘箴俗因英年早逝,对后世影响有限,故以上几位暂不列入。杨(金声)派(咬牙旦)。艺术风格:传统青衣唱法,气息饱满,苍劲含蓄,吐字老到,韵味四溢。传人:李正华、郝彩凤等。代表作:二进宫、琵琶上路、压发等;敏腔(秦腔正宗李正敏)。艺术风格:工正小旦,唱腔韵味醇厚,表演含蓄凝练。传人:陈尚华、董化卿、杨凤兰、马友仙等。代表作:五典坡、二进宫、河湾洗衣、白玉钿、二度梅等。何家腔(金嗓子何振中)。艺术风格:唱腔嘹亮干净,表演泼辣奔放,唱念做打俱佳。传人:孟遏云、王玉琴等。代表作:赶坡、金玉奴、回荆州、打金枝等。王(天民)派(有陕西梅兰芳之誉)。艺术风格:工闺门旦,以情拿腔,吐字清晰俏丽,含蓄缠绵,极尽柔媚之态,身段扮相上乘,长于做戏。传人:肖若兰、全巧民等。代表作:柜中缘、洞房、吕四娘等;宋(上华)派(有“活红娘”之称)。艺术风格:工青衣花旦,长于做工。唱腔清彻自然,朴实醇美,表演细腻,富于生活。传人:张咏华,全巧民等。代表作:杀狗、龙门寺、拷红、拾玉镯、游龟山等;孟(遏云)派(秦腔历史上第一个坤伶)。艺术风格:

《当代西方政治思潮》

中国海洋大学本科生课程大纲 课程属性:公共基础/通识教育/学科基础/专业知识/工作技能,课程性质:必修、选修 一、课程介绍 1.课程描述(中英文): “当代西方政治思潮”属于政治学与行政学系专业知识必修课程,课程主要介绍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的政治哲学理论和思想演变,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西方社会,提高理论思维水平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增进学生对西方社会政治生活的认识。 This course mainly introduces the political philosophy theories and thoughts of the West since the 1970s. It can help students understand western society, improve the level of theoretical thinking and the ability to analyze problems, and enhance students' understanding of western society and political life. 2.设计思路: 本课程引导二年级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学生通过了解当代西方主要的政治思想争论,掌握其核心的争议焦点,熟悉其对当代西方政治生活中最重要价值的诠释,从而准确的认识西方价值的本质。课程内容包括六部分:功利主义、自由主义、自由至上主义、社群主义、公民资格理论、文化多元主义。部分与部分之间既相互关联又相互批判,共同构成了当代西方政治思潮的核心讨论议题。 - 1 -

3.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为政治学与行政学的专业知识课程,是对一些基础课程的深入,学生应初步具备西方政治思想史、政治哲学两门课程的基本知识。 二、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在以下几个方面获得收益: 1.了解并掌握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的政治学家对功利、自由、平等、正义、权利、社群、共同善、公民美德、公民资格等价值的认识,熟知每一种价值的核心内涵及内涵的演变与差异性,从而开阔视野,增进知识积累。 2.明确不同理论与价值的相互继承与批判关系,认识各理论及主要思想家观察、分析政治现象的视角和方法,把握其内在关联与基本逻辑,锻炼并提高政治智慧和政治思维能力,形成对未来政治与社会生活核心价值的构思。 3.批判地分析其精华与糟粕,尤其是认清所谓普世价值的阶级本质与局限性,增强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 三、学习要求 为完成课程学习任务并达到最佳学习效果,学生须在课前阅读教材相关章节及额外的参考文献,了解授课内容,为理解和掌握课堂学习内容作必要的准备;课上须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并参与课堂讨论,完成随堂思考题;课后需小组合作选择任意理论进行资料的收集与研讨,为课上的小组汇报做准备。 四、教学进度 - 1 -

西方法律思想史论文.doc

浅析三权分立理论 三权分立理论作为资产阶级国家政治制度和政权结构的基本原则和组织形式,在资本主义国家的建立中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近代西方政治思想史中,三权分立理论方面最有影响力的两个政治思想家是洛克和孟德斯鸠,他们的目的都是为了限制权力。洛克是第一个提出权力分立理论的人,而孟德斯鸠在洛克的分权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分权的学说。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阿克顿:“权力是腐蚀人的,绝对的权力就会造成绝对的腐蚀。”权力是一把双刃剑,运用的好会造福一方,反之则会贻害无穷。所以对于权力要设置一定的限制,为它戴上枷锁时刻控制着它,而不能让它被随意的行使。权力的泛滥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权力控制底下的人的苦难、挣扎,最终会造成反抗,而权力的主导者最终也会被迫走下属于他们的神坛。因而对于权力的制约有相当大的必要性。 三权分立是一个政治学说,其主张政府的行政、立法与司法职权范围要分明,以免滥用权力。三权分立原则的起源可追溯至亚里士多德时代,亚里士多德提出了著名的政体三要素论, 他首次把国家的政权划分为议事权、行政权和审判权, 并认为国家之治乱以三权是否调和为转移。而后古罗马波里比阿在政体三要素的基础上, 提出三要素之间要能够相互配合并相互制约。 17世纪,英国著名思想家洛克发表《政府论》,表明现代意义上的分权理论初步形成。洛克在《政府论》中,对权力分立理论有详尽的描述。他把国家权力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对外权,立法和行政权应该分别由不同的国家机关行使,行政和对外权由一个机关行使。立法权属于议会,行政权属于国王,对外权涉及到和平与战争、外交与结盟,也为国王行使。所谓立法权“是指有权指导如何运用国家的权力来保护这个社会及其成员的权力”。一个国家中最根本的权力是制定法律的权力,这一点是社会契约论当然的一个结论。洛克认为在一个“组织完善的国家”里,“全体的福利受到应得的注意,其立法权属于若干人,他们定期集会,掌握有由他们或者同他人制定法律的权力”。将立法权赋予一群人而不是一个人这个设计相对于君主制来说,对于立法权来说已经是一种很强的限制了,因为它大大减少了立法者独断专行的可能性,但是他认为这还远远不够。因为如果制定和执行法律的权力掌握在同一类手里的话,很难限制他们不会为权力所带

浅谈秦腔生角行当演唱的嗓音训练

浅谈秦腔生角行当演唱的嗓音训练 鲁力 286030224 08音教2班 内容摘要:秦腔,从艺术形式讲上是一种声腔艺术,秦腔生角的演唱是中国民族声乐的一部分,秦腔生角行当演唱的嗓音训练有自己独特的一套体系。比如气息是嗓音训练的基础,道白是嗓音训练的重要途径,秦腔生角行当训练的方法有许多科学之处值得肯定,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审美要求也一直在变化,所以秦腔生角行当的嗓音训练还应借鉴科学的声乐知识,使之不断适应人们的审美要求。各个生角行当还应在具体演唱过程中灵活运用方法技巧,使之演唱与其人物的年龄,心理,身份相符合。本文结合笔者自身所学,通过文献,实地调查等研究,旨在找出秦腔生角演员嗓音训练中的不足与问题,提出建议,让秦腔古老的艺术在演唱中与我们所学声乐很好的结合,让更多的人了解它、学习他。 关键词:秦腔、生角行当、演唱、嗓音训练 一、研究综述 1、选题依据、意义 秦腔,是中国戏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有着三千多年古老历史的一门集舞蹈、美术、音乐、文学、杂技、武术等的综合性艺术,它有着如同大西北人一样的高亢与激昂,是中国艺术殿堂的一只奇葩。古往今来,随着社会的发展,秦腔这门艺术也一直在不断地发展,适应时代的要求,完成历史赋予这门艺术所要与之社会的政治、经济相适应的变化发展的神圣使命。中国秦腔是西北人的骄傲,是黄土地的自豪。作为当代音乐专业学习者,我们有权利也有义务将这门大西北的艺术在现代音乐的冲击之下,发扬光大,让更多的人来认识它,了解他,热爱它,学习它。 笔者希望通过本文,可以改善秦腔生角行当演唱靠嗓子、靠力气等一些不好的习惯,使之学习和借鉴声乐艺术上科学的方法使得秦腔生角演唱更加科学,更加完善,使秦腔这一地方剧种的演唱与声乐艺术完美结合,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让现代人用时代赋予自己的使命去诠释古老的秦腔艺术。让秦腔古老的艺术在演

论17、18世纪美国政治思想的主要内容及思想渊源

论17、18世纪美国政治思想的主要内容及思 想渊源 摘要:17、18世纪美国的政治思想对于那时的美国乃至当今世界仍有重要的影响力,美国的政治思想家们在欧洲大陆政治思想的根基上,发展创造出这些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思想,与欧洲大陆颇有渊源,其中主要思想有人权论、美国独立思想、宪政民主思想、权力制衡思想和联邦主义等等,它们都是特定时期内人的头脑和意图所创造出来的最惊人的杰作,为美国的独立、建国和强大奠定雄厚的思想基础和理论指导。本文将从独立、宪政民主、权力制衡、联邦主义四个方面进行阐述,并讨论它们与欧洲大陆思想的渊源。 关键词:美国政治,思想,主要内容,渊源 一、绪论 18世纪的北美有两大政治使命,一是推翻英国的殖民统治,二是成立联邦政府。因此,与欧洲大陆的政治思想相比,美国政治思想就更加注重实用性,进行较少抽象的理论论证。17世纪英国革命和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为美国人民提供了较为完整的理论基础。美国政治活动家们努力为革命战争、制宪活动、联邦政府寻求理论依据。美国那时的政治实践决定将欧洲大陆的政治理论运用于美国的政治实践。17、18世纪的美国政治思想深受欧洲大陆政治思想的影响,吸取众家思想,有古希腊、罗马、英国和法国的启蒙思想等等。然而美国政治思想家们对欧洲政治思想不是一味的照抄照搬,而是在17、18世纪已有政治思想的基础上,根据美国当时的政治实践进行了改造,开创了美国独特的政治思想体系。 二、美国独立思想 (一)美国独立思想背景概述

英国自1607年在北美建立殖民地,到美国独立战争前夕,北美殖民地在经济上与英国乃至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紧密相连,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勐,而英国殖民政府在北美的残暴统治,引起北美人们的广大不满,破坏了北美大陆基本的民主制度,严重阻碍北美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一场争取北美独立的运动正在孕育,美国独立思想就是伴随美国独立的政治实践而产生。 (二)潘恩:北美独立,建立自己的政府 潘恩的《常识》被视为北美独立的宣言书。英国远离北美,无法以公平合理的态度来对待北美事务,英国政府不可能给北美带来繁荣,只会给北美带来毁灭。他主张北美独立,建立自己的政府。只有独立,才能够促进北美大陆的发展,只有独立,才是符合北美人民的利益的选择。 潘恩强烈批判了英国的君主制政体,英国政体由国王、上议院和下议院构成。国王体现了君主政体暴政的残余,上议院体现了贵族政体暴政的残余,下议院体现了共和政体。英国自相矛盾的政体,也决定了北美人民不可能从英国得到什么利益。(三)杰婓逊:人生而平等,寻求幸福,建立新政府 在《独立宣言》中,杰斐逊宣布:“我们认为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所有的人生而平等,他们被造物主赋予内在的、不可剥夺的权利;在这当中,包括了生命、自由、追求幸福的权利。为了实现这些权力在人们中间成立政府,它的权力来自于被统治者的同意;无论何时,任何一种形式的破坏课这些目的,人民有权利更换或是废黜它,并且这些原则的基础上重新建立政府,以这种方式来组织权力,从而实现他们的幸福与安全。”1杰弗逊从自然权利角度出发,发现了政府存在的基础和原则。政府的原则是建立在人的权利的基础上的。正是为了保护权利,人们才建立政府。政府的目的是保证每一个社会成员的不可剥夺的权利,保证公民的这些权利不受伤害,以增加他们的安全与幸福。即英国殖民政府不保证北美人民的权利,人民就应该站起来推翻它,成立新政府。 (四)思想理论渊源 1[美]托马斯.帕特森:《美国政治文化》[M].顾肃、吕建高译.东方出版社(2007)第673页

霍布斯的公民哲学在西方政治思想史中的作用125

霍布斯的公民哲学在西方政治思想史中的作用 作者赵严严 指导教师高寿平 摘要:霍布斯的公民哲学(政治哲学)脱离了神学和君权神授思想,从而破除了传统政治思想中的迷信成分,从哲学的高度来深刻的思考并阐述他的建国思想,人性则是霍布斯哲学的有力武器。霍布斯不仅系统的提出了他的“以人为本”的社会契约论观。极大地区别于洛克与卢梭的社会契约论。然而,霍布斯并未在此浅尝辄止,而是力保“利维坦”的合理存在性。本文指出,霍布斯从“国家制度”、“君主臣民”等等方面介绍了利维坦这只猛兽在国家建立的结构,并为此结构的坚固建构而提出理论依据。 关键词:霍布斯政治思想公民哲学 Hobbes Citizens In The History Of Western Political Philosophy In The Role Abstract:Hobbes citizen philosophy (political philosophy) out of theology and the monarchy granted thoughts, thus breaking down the superstitious composition in the traditional political thought , thinking and elaborating his thoughts profoundly from the height of philosophy, and founding of human nature is the powerful weapon of Hobbes philosophy . Hobbes not only put forward of his "people-oriented" social contract theory viewpoint systematically, which greatly differs from Locke and Rousseau's social contract theory,but also he is not satisfied with the achievements of the present and try his best to prove the reasonable existence of "the leviathan". This paper points out, Hobbes introduces how the leviathan this only animals roamed the countries to establish structures and therefore structure of solid theoretical basis and proposed building from the aspect of "national system", "the sovereign subjects" and so on. Key words: Hobbes Political thinking Citizen philosophy 托马斯·霍布斯(Thomas Hobbes,1588-1679)出生于战乱年代,是一位对生活“缺乏安全感”的人。战争和秩序缺失的恐惧伴随了霍布斯的一生,并且不可避免地影响了他的学术思想。他的政治思想主要在他的哲学论著中。在霍布斯的视阈中,哲学应该以这样的一种方向和顺序来进行思考,即是先由自然物体,后来到人性,最后就研究社会和国家。霍布斯的哲学体系亦是如此“三足鼎立”的,自然哲学主要研究的是物体和偶性以及运动和因果性;伦理学主要研究的是人性,而政治哲学主要是以社会契约论为主导,论述的是公民和国家的关系。霍布斯当时处于英国内战这一社会历史大背景下以及他个人所经历的小环境中,所以

浅谈秦腔生角行当演唱的声乐艺术

浅谈秦腔生角行当演唱的声乐艺术 鲁力286030224 08音教2班 【内容摘要】:秦腔,从艺术形式讲上是一种声腔艺术,秦腔生角行当的演唱有共同遵循的方法和声腔艺术。因为秦腔生角的演唱是中国民族声乐的一部分,而且表现的都是“秦声”“秦音”这一音乐文化。所有秦腔生角与演唱必须得从道白、气息、咬字、情感以及情感和声音的统一关系上去把握。其次,因为秦腔生角行当又分为须生、老生、小生、武生等,各个生角行当的演唱除有共同特点和风格外,因各个行当人物的年龄、身份、社会地位不同,在演唱时还得把握具体的人物特点和性格,因而在情感处理与声腔表现上又有着各自的特点和方法,这也是艺术的独特魅力之所在。本文通过秦腔生角行当在演唱声乐艺术的共性和个性论述,秦腔生角行当演唱的声乐艺术。 【关键词】:秦腔、生角行当、演唱、声乐、气息、道白、咬字、情感、情感与声音、须生老生、掺假像真、小生、大小嗓结合、法无定法、追求个性. 秦腔,是中国戏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有着三千多年古老历史的一门集舞蹈.美术.音乐.文学.杂技.武术等的综合性艺术,它有着如同大西北人一样的高亢与激昂,是中国艺术殿堂的一只奇葩。古往今来,随着社会的发展,秦腔这门艺术也一直在不断地发展,适应时代的要求,完成历史赋予这门艺术所要与之社会的政治.经济相适应的变化发展的神圣使命。中国秦腔是西北人的骄傲,是黄土地的自豪,作为当代音乐专业学习者,我们有权利也有义务将这门大西北的艺术在现代音乐的冲击之下,发扬光大,让更多的人来认识它,了解他,热爱它,学习它。 秦腔,从艺术形式上讲,是一种声腔剧种,它的本质现象就是声音,主要包

括演员的唱和乐队的奏。而演员的演唱在演员塑造人物形象,人物性格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秦腔的演唱是中国民族声乐的中的一部分,它既有着中国民族声乐的许多特点,也有着自己独特的‘‘秦声”,慷慨激昂.有柔有刚.刚柔并济。那么怎么样让这门以“秦声”为特点的声腔艺术与先进的声乐艺术结合起来呢?下面我就以秦腔生角行当为例结合所学声乐知识来谈谈自己的观点。 秦腔的生角行当是秦腔中扮演除净角行当和丑角行当所有男性的总称。因其年龄.身份.社会地位以及所处的环境的不同,又分为红生.须生.老生.小生.武生.娃娃生等。红生.老生扮演的是中年男子以上的男子,小生扮演各阶层人物中的青年男子,是许多剧目中不可缺少的角色行当,下至英俊少年.书生寒士,上有青年文臣武将。武生,顾名思义就是武功高超.身怀武艺的青壮年男子,娃娃生,就是童生.幼生,扮演未成年人。 一【秦腔生角行当在道白,气息咬字上共同遵循的方法】 秦腔生角行当的演唱有共同遵循的声乐艺术,因为各个秦腔生角行当所要表达的音乐文化,音乐韵味,都属“秦声”“秦音”。我个人认为要想准确的演唱好“秦声”“秦音”,首先必须得从秦腔生角的道白做起,因为各个音乐文化.风格的不同,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各个地区的语言不同。秦腔也不例外,要想准确把握秦腔演唱的风格,韵味,起关键决定作用的是秦腔的道白。秦腔的道白以关中话为基础演变而来,看似简单,却比演唱更有难度。因为演唱有音高,有节奏,而秦腔的道白一般没有音乐,要求演员自己把握。生角演员在把握秦腔的道白时首先必须要符合男性的人物特点,把念白说响,说亮,说的铿锵有力,其次要考虑所要表现的人物此时此刻的心情,把握情感,把道白说的抑扬顿挫,让人听着就能感觉到人物的性格,当时的心情。中国有句古话叫“千斤念白四两唱”,所以在秦腔生角的演唱中一定不能轻视道白对演唱的作用。 秦腔生角的演唱体现的是西北人的豪放与激情.粗圹与雄壮。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发展,那种凭着大本嗓喊出的嗓门音,已经不能顺应时代的要求,现代的秦腔要求生角行当的演唱也要圆润.有穿透力,这不乏就是气息的作用,气息是生角演唱的动力,掌握了演唱的呼吸,好的声音才能发挥出来。就如同在学习歌唱中许多老师强调,掌握了呼吸就掌握了歌唱,可见,气息对生角演唱的重要性。生角演员一上台就要亮相,此时应该感觉自己比平时挺拔,小腹收缩,

西方政治思想史第十一讲

英国共和主义思想 弥尔顿 弥尔顿著述的历史与英国革命进程联系在一起。 1641年革命爆发伊始,弥尔顿开始写一些小册子。呼吁教会婚姻法,出版审查的改革。《论英国教会的改革》《论英国主教的统治》《教会统治的根据》 1643年《论离婚之原则与戒律》当时离婚的唯一合法理由是通奸,需得到议会的批准,弥尔顿认为夫妻不合即可以离婚。弥尔顿自身有婚姻不愉快的经历,3次结婚。这一小册子受到长老派保守派压制,禁止刊行。于是弥尔顿又写了《论出版自由》“杀死一个人只是消灭了一个人的肉体,但禁止了一本书则是摧毁了人类的一种精神。” 传统社会是过得很难过也要过下去,现代社会则是过得不愉快即可反抗、革命 《论教育》批评经院式的教育模式。 1649年,国王被砍头,君主制结束。弥尔顿发表《论国王和大臣的职权》从理论上为以克伦威尔为首的独立派军官处死国王辩护。“任何有权力的人讨伐一个暴君或无德之国王,在审判之后将他处死,历来是合法的。”(补充:如果普通的大臣视而不见或拒绝行动)弥尔顿写作此书时,查理一世正处于被审判时期。这本书是弥尔顿自己写的政论文。主要针对的是新教徒中的长老派。(长老派希望与国王妥协)政治行动需要有理论来辩护。理论上为普莱德的清洗辩护。争论的内容是谁有反抗暴君的权力。长老派和独立派争论的分歧是路德派和加尔文派之间的区别。 路德派认为只有下级官员有反抗暴君的权力,军队不具有敢于议会,审判国王的权力。加尔文派则认为公民个人就有反抗暴君的权力。弥尔顿支持后者,“暴君是敌人,要被当做野兽来对待。”既然议会已经不能审判暴君,那么其他人行动就是合法的。 弥尔顿因为《论国王和大臣的职权》收到政府重视,正好需要英文和拉丁文秘书,所以弥尔顿为政府供职。 许多人同情国王,弥尔顿受政府之托,写下《形象破坏者》,认为人民完全有权废黜和处死暴君。撒尔美夏斯,写《为英王申辩》,弥尔顿受政府之命驳斥此书,经过四年的写作,在1651年发表《为英国人民申辩》写完后双目失明。但是弥尔顿的书并没有为他的党派赢得胜利。之后,莫鲁斯写下《王族向上天控诉英国的弑君者》,弥尔顿针锋相对,写下《再为英国人民申辩》,详述自己的经历,回应对他的人身攻击。 复辟前夕,弥尔顿写下《论基督教教义——论共和国的建设方法》,防止复辟。 “如果需要国王,选举一个也比复辟斯图亚特王朝好。” 但是英国共和派没有对政治发生实际影响。 弥尔顿还着手写《不列颠史》、《莫斯科公国史》 《不列颠史》弥漫着反法国的情绪,提醒英国人不要做天主教法国的附庸。“奢侈带来了美德的丧失,征服首先意味着内心做好了被征服的准备,精神上的奴役是奴隶制的根源。” 革命对弥尔顿发生巨大影响——斯图亚特王朝复辟。他的著作被焚毁,躲到乡下的朋友家,不过最终还是被找到了,政府发现弥尔顿双眼已瞎,就将他放了。再次回到了私人写作的状态,回归到诗人的状态。写下《失乐园》《复乐园》《力士叁孙》 对《失乐园》的解读争议极大。一种解读是撒旦代表革命,敢于反抗暴君,撒旦就是克伦威尔。1673《论真正的宗教》倡导对新教徒的宽容 1674年弥尔顿去世,对后世的影响极大。在18世纪后期,政治激进主义的根源往往诉诸弥尔顿。维多利亚时期的自由派和新教徒追溯清教的过去视弥尔顿为他们的先驱。 恩格斯在1845年说让我们别忘了弥尔顿,他是第一个为弑君辩护的人。 撒尔美夏斯与弥尔顿的辩论 王权的理据:从父权的角度,王权如同父权,天经地义。诉诸人们对服从父亲的经验。 弥尔顿回应:父亲和国王完全是两回事,父亲生我养我,国王却由我们(人民)拥上宝座。所以,不是人民为国王活着,而是国王为人民活着。如果暴虐无道的话,甚至连父亲都会被违逆。父亲杀死了儿子,尚且要偿命,何况国王呢。且父亲永远是父亲,国王却非永远是国王。 撒尔美夏斯:王权神授,只有上帝才能惩罚国王。 弥尔顿:不存在这样的国王,任何国王都是人们单方指派的,国王要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

秦腔

别具特色的甘肃秦腔 甘肃秦腔自有其特点,是不同于陕西秦腔的又一大流派,其形成的历史与西安乱弹只在伯仲之间,涌现出的代表人物有郗德育、文汉臣、耿忠义、李夺山、李映东、岳中华、陈景民等,在风格上都是独特风格,并形成了艺术流派,如“郗派”、“耿派”等,特别是“耿派”的脸谱,驰名全国。 秦声已久甘州亦然,乾隆四十四年(1780)王曾翼所撰《甘州府志》卷四“风俗”篇中也称这种秦声的流播在“西陲最尚”。“秦声”一词向被诸多学者视为秦腔剧种的古称正说明它在清乾隆以前不仅在甘肃境内就已传衍旷久且在剧目、音乐、演员、班社以及各种表演技巧与程式的创造上多有积累。如始建于清乾隆二十五年(1761)的敦煌营武班、始建于乾隆四十三年(1779)的临泽沙河渠忠义班、始建于清道光十年(1831)的宁远(今武山)于家班以及清咸丰初期的景泰同乐社、秦州魁盛社、金塔魏家班、清水马家班等等都为秦腔在甘肃的繁衍与发展立下汗马功劳。剧目方面仅1956年“发掘戏曲遗产竞赛”活动中所收集到的各类剧目古本就多达3000多本(折)其中便有清乾隆五十四年(1791)秦腔抄本《下宛城》和清嘉庆二十一年(1817)秦腔抄本《火烧新野》等珍贵原件此外还有秦腔曲牌工尺谱500余首、脸谱300余帧。靖远县老君庙曾有嘉庆年间铸造的一口铁钟钟面以楷书刻镌秦腔剧目128本旨在每逢老君寿诞之时供会首点戏酬神。 这一时期甘肃秦腔的声腔体制也别有风致其最突出的特点是板式兼以曲牌曲牌杂以佛曲。此种遗风一直延续到20世纪40年代末乃至建国初期故甘肃观众称它为“老秦腔”。就目前所能搜集到的“老秦腔”中可供入词演唱的曲牌和佛曲就不下百首而且皆系“甘所有陕所无”的孤品。即便板腔体唱腔也很有自己的特色仅就作为最基本腔调的二六板而言则多在上句腔落尾和下句腔中部各自额外扩充出一个极其规律的衬词附加乐逗其格式手法颇与甘肃某些小调杂曲衬词运用方式极其相仿由此多少呈露出甘肃“老秦腔”之二六板可能由当地民歌衍化发展而成的原始迹象。这正好印证了《辞海》关于秦腔由“明中叶以前在陕西、甘肃一带的民歌基础上形成”一说。甘肃秦腔的唱腔音乐旋律也极富明代魏良辅所言“错用乡语”的特点当地方言四声音韵给其旋律走向以及词曲结合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尤其早期甘肃戏班的演出方式也很有意思它们一般大都先以唱“曲子”为开场而后再转入唱秦腔当地观众把这种曲子、秦腔混杂演出的局面形象地戏称为“风雪搅”。也许正是上述种种缘故清末戏剧家徐珂在其《清稗类钞》一书中便为当地的甘肃秦腔冠以“北派之秦腔”并称山陕调为“秦腔”称甘肃调为“西腔”以示同陕西秦腔相区别。 清道、咸时期已出现了不少有关甘肃秦腔艺人活动的文字记述。中华民国八年(1919)重修原清道光版《靖远县志》之“忠义传”一章便有“优人张某工歌舞善诙谐同治五年(1867)城陷被执。贼素闻其声使演剧许以不杀。拒之且引往事大骂逆贼贼怒杀之”的记载。这一时期甘肃老秦腔戏班凭籍以本地演员为主体以生、净行当神鬼戏、侠义戏为主体两大优势在甘肃各地显得十分兴盛活跃。如宁远于家班的于大班长、傅邦、张麻子、王保同等金塔魏家班的魏长三、杜荣棠、宋子汉、尕保子、申正奎、周旦儿、吴天赐等宁县李聚财戏班的李聚财、石娃子、子娃子、次娃子等庄浪将军爷戏班的刘世福、景占魁、马本烈、王东厚、张明正等甘谷戏班的杨全儿、王宝童等以及清光绪初年兰州东盛班的陈德胜(十娃子)、李德贵、桑大嘴、李海亭(六指子)、张天宝、薛保元(三木头)和兰州福庆班的张福庆、米喜子(麻旦儿)、黄毛子、唐华(唐待诏)、刘彦青等等都是以本地演员组建起来的秦腔班社并以《药王卷》、《碧游宫》、《黄河阵》、《马踏五营》、《火焰驹》、《白逼宫》、《太湖城》、《游西湖》等生、净刚烈的剧目长年以赶庙会从事演艺活动。这些演员不仅在行当上面面精通艺技上也是无所不能。尤其称道的是他们以渊博的知识擅于以神话传说随时编排连台本戏并就地演出。光绪二十年甘谷艺人杨全儿到兰州献艺会首要求连唱七十二天会戏却不能重戏而且所演剧目必须以苍颉和观音菩萨等神仙为主角这无疑是个有意刁难的苛求但杨却主动承担他以传说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