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秦腔的前世今生
介绍甘肃秦腔的八年级作文

介绍甘肃秦腔的八年级作文嗨喽,大家好!今儿我给你们说个大事儿——那就是咱们甘肃有个超有名的艺术形式,叫做秦腔。
这玩意儿可不得了,它可是从古流传下来的,有着几百年的历史呢!你们知道吗?秦腔啊,就像是甘肃的心脏,跳动着古老的节奏。
它不仅仅是一种表演艺术,更是甘肃人民情感和生活的写照。
每当夜幕降临,华灯初上,秦腔的舞台上就会亮起一盏盏璀璨的灯光,那些身着华丽戏服的演员们咿咿呀呀地唱着,那声音高亢激昂,就像一把把锋利的刀子,直戳人心。
记得有一次,我和小伙伴们去西安看了一场秦腔演出。
那场面真是壮观,台下的观众们看得津津有味,有的还跟着拍手叫好。
特别是当演员们唱到高潮部分时,整个剧场都沸腾了,掌声、欢呼声此起彼伏,仿佛连空气都在颤抖。
那种震撼的感觉,真的是难以用语言来表达。
而且你知道吗?秦腔里还有好多经典剧目呢,比如《三滴血》、《火焰山》这些,都是非常经典的。
这些剧目不仅情节曲折有趣,而且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哲理。
每次听这些故事,我都能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和才情,仿佛能穿越时空与他们对话。
除了欣赏演出,我还发现秦腔背后还有很多有趣的故事。
比如说,秦腔里的“三滴血”是怎么回事?原来这是传说中一个英雄为了救百姓而牺牲的故事。
而“火焰山”又是另一个关于爱情和忠诚的故事。
这些故事不仅让我们了解了秦腔的文化底蕴,也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所以啊,我说了那么多,其实就是想告诉大家一个道理:秦腔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它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它是甘肃的魂,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
我们应该好好保护和传承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让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和喜爱秦腔。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啦。
如果你们对秦腔感兴趣的话,不妨多去了解一些相关知识,说不定你还能成为下一个“秦腔迷”呢!下次再聊吧,拜拜!。
秦腔非遗文化演讲稿范文

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站在这里,与大家共同探讨和分享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秦腔的魅力。
秦腔,作为中国古老戏曲艺术的一种,承载着中华民族丰富的历史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下面,请允许我带领大家走进秦腔的世界,感受它的独特韵味。
一、秦腔的起源与发展秦腔,又称“秦声”,起源于我国秦代,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秦腔起源于陕西关中地区,因此又称为“关中腔”。
在长期的历史演变过程中,秦腔吸收了周边地区的民间艺术,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秦腔的唱腔高亢激昂,节奏明快,具有强烈的地域特色。
据传,秦腔最初是由古代祭祀活动中的颂歌演变而来的。
秦腔的表演形式多样,包括生、旦、净、末、丑等行当,以及唱、念、做、打等技巧。
秦腔的唱词朴实无华,贴近生活,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二、秦腔的艺术特色1. 唱腔特点秦腔的唱腔高亢激昂,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它的唱腔分为板腔体和曲牌体两种。
板腔体以板眼为节奏,节奏鲜明,具有很强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曲牌体则主要以曲牌为基础,旋律优美,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2. 表演形式秦腔的表演形式丰富多样,包括唱、念、做、打、舞等。
演员们通过这些技巧,将人物性格、情感和故事情节表现得淋漓尽致。
其中,唱是秦腔的核心,念白简洁明快,做功生动传神,打功刚劲有力,舞姿优美动人。
3. 服饰道具秦腔的服饰道具极具特色,色彩鲜艳,造型美观。
演员们身着华丽的戏装,手持各种道具,通过舞台上的表演,将古代生活场景和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4. 音乐伴奏秦腔的音乐伴奏独具特色,以板胡、二胡、笛子等民族乐器为主。
这些乐器演奏出的音乐旋律优美,节奏感强,为秦腔的表演增色不少。
三、秦腔的文化价值1. 历史价值秦腔作为我国古老戏曲艺术的一种,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变迁。
它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生活风貌,为后人了解和研究古代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2. 文化价值秦腔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
它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了民族精神。
西安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之秦腔

西安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之秦腔摘要:中国传统戏曲的种类繁多,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古老剧种——秦腔, 在其悠久绵长的发展过程中始终作为祖国文艺百花园中的奇葩, 深受西北地区人民群众的喜爱。
如今,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 以及多元文化的冲击, 秦腔艺术的保护与发展面临很多困难。
为了使其走出低谷, 焕发生机, 秦腔艺术的改革和创新已成为时代赋予的重要文化使命。
关键词:西安非物质文化遗产秦腔艺术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 具有悠久的历史, 众多的民族民间艺术, 非物质文化遗产蕴藏丰厚,仅戏曲中的古老剧种就数不胜数。
具有浓郁西北特色的剧种———秦腔, 即是中华戏剧史上一颗璀璨夺目的艺术明珠。
然而, 在过去的一段时期里, 许多传统优秀剧目和剧种遭受到毁灭性的破坏, 秦腔艺术虽然免遭劫难, 却面临现代化进程带来的巨大挑战。
随着时代的进步, 人们开始认识到,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民族人民世代相传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
”表明保护和传承优秀民族民间文化已备受世人瞩目, 抢救我国濒危的古老剧种, 使之得到适应时代发展的创新, 已经成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
“中国是一个文化大国同时也是戏曲大国,它与希腊悲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种古老的戏剧文化。
”[ 4] 如今, 在广袤的中国大地上, 有三百多个剧种在演出。
2001年, 我国的“昆曲”入选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进一步说明传统戏曲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而秦腔与昆曲一样, 无疑也是我国最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它的魅力在于古老, 在于传统, 在于凝聚和承载的中华文明, 所以我们应该研究如何去保护它, 发展它。
秦腔俗称乱弹、桄桄子, 源于西秦腔, 流行于我国西北地区以及周边广大地区。
早期秦腔的鼎盛时期是在乾隆年间, 到光绪年间, 秦腔虽不如乾隆时期兴盛, 但在西安和其它各县, 仍有一些比较出名的班社, 如金玉班、全盛班、新声班等经常进行演出。
浅谈戏曲秦腔艺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毕业论文浅谈戏曲秦腔艺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学院:专业:年级:姓名:指导教师:职称:(年月)摘要秦腔艺术是陕西甘肃等地区重要的文化传统,它的历史非常悠久,是我国戏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在当今西方音乐入侵的时代,传统的秦腔文化艺术在传承与发展过程中都面临着很大的压力,比如如何让秦腔艺术文化与我国现代社会相接轨,如何让民族艺术文化受到年轻人的喜爱。
本篇文章笔者通过检索相关的参考文献资料以及深入调查研究了戏曲秦腔艺术文化的传承,着重研究戏曲秦腔艺术文化的传承现状,对专家学者的学术性论文与期刊的归纳总结,并通过实地考察以及问卷调查等方法探寻了秦腔艺术文化传承的现状及所遇到的困境,总结并提出传承民族文化的可行性措施与建议,以期提出了较好地传承民族文化的措施建议,进一步保障秦腔艺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秦腔,艺术文化,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AbstractQin opera art is an important cultural tradition in Shanxi, Gansu and other regions. It has a long history and is one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s of Chinese opera. In today's era of western music invasion, the traditional Qin opera culture and art are facing great pressure in the process of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such as how to make Qin opera art and culture in line with our modern society, how to make national art and culture loved by young people.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studies the inheritance of Qin opera art and culture by searching relevant references and in-depth investigation, focusing on the status quo of the inheritance of Qin opera art and culture, summarizing the academic papers and journals of experts and scholars, and exploring the status quo and difficulties of Qin opera art and culture inheritance through field investigation and questionnaire survey, This paper summarizes and puts forward the feasible 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for inheriting the national culture, in order to put forward 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for better inheriting the national culture, and further guarantee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Qin opera art and culture.Key Words: Qin Opera, Art and Culture, National Cultur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目录前言 (1)(一)研究的背景 (1)(二)相关文献综述 (1)(三)研究意义 (2)1、理论意义 (2)2、实践意义 (2)一、秦腔概述 (3)(一)秦腔艺术简介 (3)(二)秦腔艺术传统文化的起源 (3)(三)秦腔艺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4)二、研究现状调查 (4)(一)研究问题 (4)(二)研究对象 (4)(三)研究过程的方法及过程 (5)三、研究的发展态势 (6)(一)秦腔的发展环境恶劣 (7)(二)秦腔文化与现阶段艺术氛围的矛盾 (7)(三)秦腔文化的重视度不高,传承困难重重 (8)四、传承与发展新思路 (9)(一)增加秦腔的文艺演出 (9)(二)秦腔艺术进课堂 (9)(三)多媒体网络推广宣传 (10)结语 (11)参考文献 (12)附录 (13)谢辞 (15)前言(一)研究的背景秦腔又称为“梆子腔”,是我国民间传统的戏剧表演方式,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是海外华侨们寄托乡愁的娓娓乡音。
关于关中地区秦腔的认识

关于关中地区秦腔的认识秦腔作为陕西关中地区以及大西北的代表剧种,同时也是历经几百年的文化传承与积淀具有一定的历史性,目前对它的继承和发扬面临很大的考验,我们应该如何保护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秦腔,让它在现如今中外传统文化碰撞与交流的过程中不受到影响,继续发扬光大并被当下的人们接受与喜爱。
标签:秦腔;非遗;现状;传承一、秦腔的概念以发展的过程1.秦腔的定义秦腔——这个在中国众多地方剧种中个性极为鲜明,传播区域广,拥有观众多,享誉西北,曾经影响了梆子腔剧种的形成与发展而被人们誉为梆子戏鼻祖的地方戏流播全国诞生在中国内陆腹地陕西关中一带。
“秦腔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剧种之一,它的起源,众说不一。
它是以陕西关中地区为中心发展起来的。
这一地区就是周代的秦,直到现在,人们还都习惯称它为“秦”,秦腔也就以此而得名。
”[1]秦腔的现场表演非常具有张驰力生动传神,有一句老话说“秦腔是吼出来”秦腔给人一种非常豪放的感觉,千百年来,陕西关中乃至大西北地区的人民群众,他们热爱秦腔将秦腔当做自己生活的一部分,将自己的情感通过秦腔的曲调来表现,通过秦腔来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以及目前自己的生活状态,伴随着大西北人们生活工作的日常。
2.秦腔的起源“关于秦腔的形成时间,长期以来始终没有一个明确的结论。
在中国这个历来把经、史、子、集作为正统文化的国度里,来自民间的俗文化往往被视作小道而不被关注,在文人雅士以及官方的记载中,很少有关于地方戏曲和民俗文化的文字资料。
尽管如此,来自民间的口耳相传,还是对地方戏曲的起源和当时的演出形式作了记载。
虽然这些记载远不如正史那么详尽,然而,正是这些笔记小说中的只言片语,为我们讲述了关于秦腔的产生、流播的状态以及当时演出的规模。
”[2]秦腔最早是诞生在中原地区,从中古时期流传开来伴随着历史的长河展开,随着历史朝代的发展与变更,秦腔也在不断的演化,是人们闲暇期间自己哼唱的小调。
[3]秦腔也在养育了它的故土上不断谱写新的篇章,缓缓拉开历史的长卷。
秦腔论文

秦腔——陕西传统文化的精粹摘要:通过对秦腔以及秦腔历史的介绍,让大家了解一种在大西北拥有广泛群众基础一门民间艺术,并且让大家意识到秦腔这个古老的剧种正在随着时间的流逝,时代的变迁,慢慢消融。
旨在通过秦腔的过去与未来,表现它和京剧、昆曲等其他戏剧艺术都是我们博大精深文化的一部分,承载着从我们出生起就在我们血管中流淌的我们从未意识到的信仰其他中华的精粹。
关键词:秦腔、秦腔历史、秦腔现状引文新疆等地,因用“梆子”击节,故也称“陕西梆子”,又因陕西地处古函谷关以西,古称“西秦”而有“西秦腔”之称。
当地也叫“梆子”、“桄桄”、“乱弹戏”、“中路秦腔”、“西安乱弹”、“大戏”等。
秦腔最早可以追溯到秦朝,它是最早起源的戏剧之一,在明末清初也曾达到鼎盛。
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秦腔在戏曲中的地位逐渐下降,不如它昔日的竞争对手,如容易被广大听众接受的京剧、昆曲。
一、秦腔的起源关于秦腔的起源,众说不一,大体有形成于秦、形成于唐、形成于明的说法。
明万历年间(1573-1620)抄本《钵中莲》传奇第十四出曾用“西秦腔二犯”唱调,是关于秦腔最早的记载。
该剧是江南无名氏之作,证明已经传到江南,江南远离陕西,传播需要时间,这证明秦腔明中叶当已形成。
另据调查,明代最早的秦腔班社是周至人所创办的华庆班,曾驰名陕、甘一带,后来秦腔在陕西发展成东、西、南、北、中五路,在甘肃又演变发展成东、南、中三路。
各路秦腔因受各地方言和民间音乐影响,在语音、唱腔、音乐等方面,都稍有差别。
建国以来,陕西东、西、南三路秦腔、甘肃秦腔都不发达,陕西中路秦腔起而代之,在整个西北地区均占绝对优势。
二、秦腔的特点秦腔的表演朴实、粗犷、细腻、深刻,以情动人,富有夸张性。
角色行当分为四生、六旦、二净、一丑,计13门,又称“十三头网子”,表演唱做并佳。
辛亥革命后,西安成立了易俗社,专演秦腔,锐意改革,吸收京剧等剧种的营养,唱腔从高亢激昂而趋于柔和清丽,既保存原有的风格,又融入新的格调秦腔唱腔包括“板路”和“彩腔”两部分,每部分均有欢音和苦音之分。
传承秦腔文化的作文800字

传承秦腔文化的作文800字English Response:Inheriting the Culture of Qin Opera.Introduction:Qin opera, also known as Qin Qiang, is a traditional Chinese opera form that originated in the Shaanxi province during the Qin Dynasty. It is renowned for its distinctive singing style, vivid performances, and rich cultural heritage. In this essay, I will delve into the significance of preserving and passing down the culture of Qin opera.Preservation of Traditional Arts:Preserving the culture of Qin opera is vital for maintaining our cultural identity and heritage. In today's rapidly changing world, traditional art forms like Qin opera serve as a link to our past, connecting us with ourancestors and their way of life. By learning and appreciating Qin opera, we gain insight into the history, values, and customs of our predecessors.Cultural Enrichment:Moreover, the culture of Qin opera enriches our lives by offering a unique form of entertainment and artistic expression. The melodic tunes, intricate movements, and elaborate costumes captivate audiences and transport them to another world. Whether it's the stirring tale of ahero's journey or the heartfelt emotions of a tragic love story, Qin opera has the power to evoke a range of emotions and leave a lasting impression on its viewers.Community Engagement:Furthermore, the practice of Qin opera fosters a sense of community and belonging among its practitioners. In many regions, local opera troupes serve as focal points for social gatherings and cultural exchange. Members of the troupe form strong bonds with one another, united by theirpassion for the art form and their shared commitment to its preservation. Through rehearsals, performances, and collaborative efforts, they not only hone their skills but also contribute to the collective heritage of Qin opera.Example:For instance, I remember attending a Qin opera performance in my hometown during the Spring Festival celebrations. The entire community came together to support the local troupe, with people of all ages eagerly awaiting the show. As the performers took to the stage, the air was filled with anticipation and excitement. I was mesmerized by the colorful costumes, the graceful movements, and the powerful voices of the actors. In that moment, I realized the importance of preserving our cultural traditions and passing them on to future generations.Conclusion:In conclusion, the culture of Qin opera holds immense significance in our society, serving as a bridge betweenthe past and the present, enriching our lives with its beauty and depth, and fostering a sense of unity and belonging within our communities. It is our collective responsibility to cherish and safeguard this precious heritage for generations to come.中文回答:传承秦腔文化。
秦腔国家文化遗产调研报告

秦腔国家文化遗产调研报告秦腔国家文化遗产调研报告一、概述秦腔是中国戏曲的一种,起源于陕西省延安市周至县一带,历史悠久,流传广泛。
秦腔以其独特的唱腔、表演形式和戏曲风格,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秦腔这一国家文化遗产,我们进行了调研研究,以便为保护、传承和发展秦腔提供更多的参考和建议。
二、调研内容1.历史渊源我们深入研究了秦腔的历史渊源,发现秦腔起源于明代,流传至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
秦腔的起源地位于陕西省的周至县及周边地区,逐渐发展成为陕西地区具有地方特色的戏曲剧种。
2.演唱形式我们对秦腔的演唱形式进行了详细了解。
秦腔的演唱以沙坪为基础,结合多种唱腔表现形式,如大鼓、二黄、折子等。
通过对唱腔的情感表达和节奏感的把握,演员们能够将故事情节和人物角色生动地展现出来。
3.剧目题材秦腔的剧目题材广泛多样,既有历史题材,如《响马记》、《盘夫救子》等,又有现实题材,如《春宵秦淮》、《山村新娘》等。
这些剧目不仅展现了秦腔艺术的丰富性,也充分反映了社会发展变迁和人民生活的巨大变化。
4.表演传承我们对秦腔表演传承的现状进行了研究。
目前,秦腔的表演传承存在一些问题,如年轻一代的传承意愿不足、传统技艺的传承难度等。
然而,通过一些保护和传承措施的推动,秦腔的传承形势正在逐渐好转。
5.保护与发展我们提出了一些关于秦腔保护与发展的建议。
首先,应加大对秦腔的宣传力度,提高公众对秦腔的认知度和关注度。
其次,应鼓励年轻一代积极参与秦腔的学习和传承,激发他们对秦腔的兴趣和热爱。
最后,应加强相关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为秦腔的保护和传承提供有力支持。
三、结论通过这次调研,我们对秦腔这一国家文化遗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秦腔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历史价值。
保护和传承秦腔不仅对于秦腔本身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我们希望通过本次调研报告,能够引起更多人对秦腔保护与传承的关注,并为秦腔的未来发展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倡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秦腔的前世今生
白鹿原上老腔吼,大戏台上秦腔舞。
秦腔是西北地区最负盛名的戏曲种类,拥有悠久的历史。
不同于京剧的字正腔圆,黄梅戏的婉转清脆,越剧的缱绻绵长,秦腔粗犷朴实,即使是女声也泼辣豪爽,有着西北人特有的奔放与苍凉。
让人闻之豪气冲天又不禁热泪盈眶,仿佛置身于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携着沙土的粗砺的风拂过面颊。
跟着我们小组成员探寻的脚步,去走近秦腔绚丽缤纷的世界。
一.前世——秦腔的起源与发展。
秦腔,中国汉族最古老的戏剧之一,起于西周,源于西府(核心地区是陕西省宝鸡市的岐山(西岐)与凤翔(雍城))。
成熟于秦。
具有8000年文明史的天水,也是秦腔的发源地.
秦腔"形成于秦,精进于汉,昌明于唐,完整于元,成熟于明,广播于清,几经演变,蔚为大观",是相当古老的剧种,堪称中国戏曲的鼻祖,明代万历间(公元1573-1620年)《钵中莲》传奇抄本中,有一段注明用[西秦腔二犯]的唱腔演唱的唱词,且都是上下句的七言体,说明秦腔在当时或在那以前不但形成、而且已外传到其他地方了。
秦腔又称乱弹,流行于中国西北的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其中以宝鸡的西府秦腔口音最为古老,保留了较多古老发音。
又因其以枣木梆子为击节乐器,所以又叫"梆子腔",俗称"桄桄子"(因为梆击节时发出"恍恍"声)。
秦腔以关中方言语音为基础,特别是泾河、渭河流域诸县的语言发声为“正音”。
因周代以来,关中地区就被称为"秦",秦腔由此而得名,是相当古老的剧种之一。
因以枣木梆子为击节乐器,又叫"梆子腔",因以梆击节时发出"恍恍"声,俗称"桄桄子"。
清人李调元《雨村剧话》云:"俗传钱氏缀百裘外集,有秦腔。
始于陕西,以梆为板,月琴应之,亦有紧慢,俗呼梆子腔,蜀谓之乱弹。
"
1912年,李桐轩、孙仁玉、范紫东和高培支等人,受辛亥革命影响,办起“易俗社”,并编写出《一字狱》等剧本。
咸阳各县以“易俗社”为榜样,先后成立了“高兴班”(长武),“马家班”(武功),“秦贵社”(礼泉),“益民社”(咸阳),“晓钟社”(乾县)、“新中社”、“明正社”(三原)等演出团体。
1937年中共陕西省委(驻泾阳县云阳镇)、关中工委(驻旬邑县马家堡),相继成立了七月剧团、关中剧团、关警剧团等,创作演出《大上当》、《新教子》、《十里塬》等大批新剧目,在唱腔、表演、舞美、服饰等方面都有创新。
建国后,咸阳地区有专业剧团14个,创作了大批新剧目,涌现出众多知名演员,如郭明霞、王麦兰、舒曼莉、马金仙、赵斌、王义民、昝金香等,新秀如赵改琴、王平、白萍、冯武耕、王亚萍等。
这些演员均先后在西北、省、市会演大赛中获奖。
据1989年统计,咸阳市有市直戏曲团体3个,县秦腔剧团11个,共有演职人员1100余人。
艺术创作人员30余名,演出本、折子戏100余部。
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今生——如今不同人群对秦腔的了解程度;
采访人群:组内成员的亲友同学
人数:48人(老人16人,中年人16人,青少年16人)
(1)下图是我们走访整理后的数据直观图:
(2)调查结果:我们小组一共在身边亲友中按照年龄段抽取了48位进行采访,老中青各有16人;
在48人中,表示对秦腔感兴趣的有18人,30人表示不了解或不怎么感兴趣;
而在这喜爱秦腔的18人中,有10位是老年人,6位是中年人,青少年只有2人。
三.未来——秦腔的发展前瞻
由上述数据可以明显看出现如今在各种流行文化的冲击下,喜爱秦腔的人明显是少数,而其中老年人占大多数。
青少年中几乎没有特别喜爱秦腔的人,即使他们中有的人对传统文化和戏曲感兴趣,也是喜爱传唱度更高的京剧,包括我们组员,也是家里有特别喜欢秦腔的大人才略微了解,本人对秦腔并不是特别喜爱。
这还是在秦腔发源之地的西北,在其他地区的情况肯定更加惨淡。
我们探讨了一下,觉得秦腔流传度不高的原因有如下:
(1)国家宣传力度不大。
京剧被誉为国粹,即使历史没有秦腔悠久,但在国家的大力宣传下已经走出国门,为中外各界人士所熟知。
在传唱度极高的流行歌曲中也频频出现京剧的身影,因此拥有了一大批忠实的拥趸者。
每年的春晚都有戏曲栏目,我们在欣赏中华戏曲艺术的魅力时也为秦腔的缺席感到遗憾。
在2016年的春晚上,歌手谭维维携老腔艺人演奏了一曲精彩的《华阴老腔一声吼》,立即引起了人们的热议,秦腔爱好者在感到欣慰的同时也证明了对秦腔宣传的缺失。
(2)青少年得到的有关信息不够。
一直以来,青少年在=学校中得到关于秦腔的信息十分有限,最多的接触是来自家庭或社会团体每年定期的展演,这自然无法激起青少年对秦腔的热情。
不过随着人们保护优秀传统文化意识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秦腔关注,比如我们平凉市的第十中学,就已经开设了有关秦腔的社团。
(3)秦腔本身的唱腔限制。
正如俗语所说:“一声秦腔吼,吓死山坡老黄牛,八尺汉子眼泪流,出嫁的姑娘也回头”。
秦腔诞生于黄土高原上的劳动人民的口中,粗犷豪放,给人力量,带有极强的地域特色,声嘶力竭的嘶吼之后是广袤天地间静静流淌的悲凉的余韵。
正如黄土高原给人一贯的印象,烈烈轰轰的西风携卷着摧毁一切的力量呼啸而过,一切结束后,支离破碎的千沟万壑间是人们悲伤的眼泪。
这样的唱腔,是很难在其他地域受欢迎的,像贾平凹在他的散文《秦腔》
中写的一般:
离窝;严重的乡土观念,也使其离不了窝:可能还在西北几个地方变腔走调的有些市场,却绝对冲不出往东南而去的潼关呢”。
由上述信息可以看出,秦腔在新一代年轻人中的传承情况并不十分乐观,这就需要各界人士加强对秦腔的关注,主流媒体加强对秦腔的宣传。
作为青少年的我们,需要做的就是认识到秦腔是我们西北地区的艺术瑰宝,积极参与有关秦腔的活动,为文化传承贡献一份力量。
四.后记——关于秦腔
虽然年轻人对秦腔关注度低,但这并不妨碍西北人对秦腔的热爱,不论是方方正正的戏台还是公园中雅致的小凉亭,亦或是乡村中吃完饭后人头攒动石板路上,只要有人的地方,就能吼上一两句秦腔,讲究的还有一把二胡奔放地伴奏,扯开了嗓子,方圆五百米都清晰可,引得行人纷纷驻足。
土生土长的西北作家陈忠实和贾平凹都将秦腔这一艺术用笔墨描述了出来,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这一民俗艺术的魅力。
黄土高原上,秦腔响彻了荒野,回荡在人们心间,那震天动地的一嗓,足以澄净寰宇,一开口,带出的不是技巧,而是饱含黄土的苍劲与劳动的汗水,那是在黄土中埋藏了无数时日,才沾染出的黄土的浩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