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秦腔界的“西北花脸王”李志翔

合集下载

追忆兰州的“秦腔三杰” Microsoft Word 文档

追忆兰州的“秦腔三杰” Microsoft Word 文档

追忆兰州的“秦腔三杰”秦腔是中国封建社会大农业文化的产物,受周秦汉唐盛世雄风的影响和文化精神的滋养,它兴于明而盛于清,数百年来,在许多艺人的艰辛创造和积累下,形成了博大精深,涵盖古今,四功五法,唱做念打,手眼身法步,生旦净末丑,行当齐全的完整表演体系和剧种风格。

是中国戏曲的四大声腔之一,被誉为中国梆子腔的鼻祖。

也对中原一带的地方戏曲孕育、兴起和发展,产生过重要的作用和影响,被称为“百戏之母”。

随看社会的变革和时代的发展,秦腔经历了兴盛衰荣的不同历史时期。

面对大工业时代的到来和科技的日新月异遽变,秦腔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能否适应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审美情趣的变化,已成为摆在各级党政领导、思想文化主管部门和广大文艺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秦腔在甘肃有久远的历史。

作为发祥地之一,根据有关志书记载早在清康乾年间,甘肃已有秦腔专业演出班社了,如《庄浪县志·职官志》记载:康熙七年(1668年)庄浪县志事林鸣钟出资重修关帝庙乐楼并置戏箱一副称“皇爷戏班”;乾隆年间编纂的《甘肃志》记载:“古凉州(今武威)民习秦声已久,甘州亦然。

”在甘肃靖远西关老君庙中有清嘉庆年间铸造的一口铁钟,钟上铸刻有秦腔剧目240出,这说明当时甘肃秦腔班社演出的剧目已经很丰富了。

清中叶以后,秦腔以其对甘肃人民特有魅力和巨大声势在甘肃大地上迅速发展起来。

兰州是名副其实的“戏窝子”,从滨河路上经过,秦声秦韵顺着水声、风声传来,让人有些恍若走进了戏园子。

连陕西的名家都举大拇指称赞:兰州的戏迷爱戏、懂戏,因此兰州市也被中国戏剧家协会命名为“中国秦腔发展基地”。

2006年,秦腔被国务院列为首批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并给陕西授了牌,此举为西北振兴秦腔带来新的契机,广大人民群众也都在时刻关注着秦腔的一举一动。

其实甘肃作为秦腔的发源地之一,乾隆时期,兰州就有秦腔班社活动。

秦腔在兰州有着厚重的历史沉淀,从清宣统元年(1909年)在兰州成立的著名班社“万顺班”开始,历经沧桑,到1959年,由兰州市人民政府正式接办兰州市秦剧团,成为一个国营戏曲团体。

中国秦腔演员简历4

中国秦腔演员简历4

中国秦腔演员简历(四)李发牢李发牢,1954年7月15日出生于扶风县杏林镇菊花村,兄妹7人,排行老五,家境贫寒,自幼上学,很爱秦腔,1969年考入扶风剧团。

随后转为该团正式职工,相继担任了演员队队长,剧团副团长、团长,1995年调入西安市秦腔一团,担任演出队队长。

-李发牢在戏曲舞台上快度过三十个春秋了,人也步入中年。

随着社会阅历的增加和学习知识的积累,使之逐渐变为成熟,对艺术上表现出的高与低、粗与细、优与劣,都有了明确的鉴赏能力和审美的尺度,也真正体味到成功作品所应具备的观赏性与艺术性。

而成功作品,都是演员付出艰辛劳动、刻苦磨练、执着追求、反复琢磨与比较中产生的。

艺术贵在追求,这是他悟出的一个真缔。

李发牢是一名须生演员,长期的舞台实践上,他曾扮演过《下河东》中之赵匡胤、《貂蝉与关公》中之关云长、《五丈原》中之诸葛亮、《八一风暴》中之方大来、新编大型秦腔现代剧《雪域忠魂》中之孔繁森等,共计60余本(折)戏。

在这些众多的演出剧目中,演出效果都好,观众中都产生过强烈的共鸣,同行和专家都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但是,作为一个搞艺术的人,他并没有在掌声中陶醉,而是时刻在琢磨自己的不足。

他几乎把从先辈老师中学过的每一本戏、每一折戏、每一唱段、每一场面、每一动作、每一铺排,都进行过无数反复的思忖。

从剧情出发,从人物个性特征出发,从艺术技巧出发,力争准确的把握人物、塑造人物、美化人物。

用现代的审美对饰演人物进行关照,用艺术上浪漫夸张的表现手法去完成人物深层次的心理特点与挖掘,因而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在省市级各类秦腔演唱、演出、艺术交流中,在各种中青年演唱选拔赛中,获得过一等奖、二等奖和全省十佳演员大赛的桂冠。

李发牢演戏所遵循的路子,就是师古不泥,锐意出新,继承传统中合理的、成功的表现方法和表现形式,摒除那些传统套路中,缺乏思想内容或表现不够准确,甚至有时出现错位的表现方法,力争人物个性鲜明,前后表现统一、思维逻辑流畅。

中国秦腔界的“西北花脸王”李志翔

中国秦腔界的“西北花脸王”李志翔

中国秦腔界的“西北花脸王”李志翔他1996年获中国广播电视学会、中国戏曲研究会联合举办的《梨园漫步》清唱一等奖;2000年他主演的《斩单童》获首届中国秦腔艺术节一等奖;他曾于2013年、2015年参加中央电视台戏曲春节晚会演唱《铡美案》和《十二生肖大拜年》;2016年11月,他还受文化部委托,应中国广播艺术团邀请去加拿大多伦多、温哥华参加中国海外春节晚会《魅力中国》;2016年参加歌剧《大汉苏武》荣获文华大奖;2017年参加中央电视台庆五一晚会“中国梦,劳动美”。

他就是有中国秦腔界“西北花脸王”之美誉的陕西戏曲研究院一级演员、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尚长荣先生爱徒李志翔先生。

早就耳闻李志翔有中国秦腔界“西北花脸王”之美誉,当和他在渭源一个农家小院面对面时,深深地被他独特的脸型和打扮吸引住了:光头,脑袋稍大,微胖,黑色唐装,神采奕奕,满脸是戏,全身上下透着一股霸气和自信。

1963年,李志翔生于渭源县七圣乡(现属清源镇)年家河村贾家川社,五个姊妹中排行老大,父母皆为农民。

他自幼酷爱秦腔艺术,先后在七圣小学、七圣中学读书。

1980年在七叔李德清动员下,考入了甘肃省定西市戏曲训练班,师承高发贵、王月平,主攻铜锤兼架子花脸表演,又受到著名二花脸演员刘茂森先生亲传。

1984年毕业后,分配到渭源县秦剧团,一待就是两年。

先后在渭水源头的大大小小剧院演出过,只因农村户口,与转为正式干部无望,再加上生活的困顿,不得不回乡务农。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村生活,并没有压垮他心中火热的追求,李志翔的心仍然飞翔在优美的秦腔旋律中。

时任定西文化处处长王洁武了解他的处境后关切地问他:“李志翔,你这样好的秦腔资质,蹲在地里,难道你不觉得可惜吗?”一语惊醒梦中人。

在王洁武的帮助下,李志翔走进了定西市秦腔团,飞翔的梦想持续了10个春秋。

1994年是李志翔人生的转折期。

那年他加盟青海西宁市秦剧团,参加宁夏西北五省省会城市演出,被《宁夏日报》誉为“江河源头第一黑头”“难得的花脸奇才”,深受广大戏迷的欢迎和喜爱。

经典秦腔剧情介绍

经典秦腔剧情介绍

经典秦腔剧情介绍1、《火焰驹》剧情介绍:《火焰驹》又名《卖水记》,秦腔传统名剧,原为清代剧作家李芳桂创作之碗碗腔剧本。

宋时,番邦北狄王造反,李彦荣奉命挂帅出征。

朝中奸臣王强与兵部尚书李绶(李彦荣之父)不和,诬告李彦荣投敌,朝廷遂将李绶下入天牢,李家被满门抄封,家人被赶出京城。

李绶次子彦贵危难之中向居住在苏州的岳父黄璋求援,黄璋却冷目相向,悔婚退亲。

彦贵在无奈之中,靠沿街卖水度日,侍奉老母。

一日,彦贵卖水被未婚妻黄桂英之丫环芸香看见,芸香引其与桂英相会,并约好夜晚在花园赠金。

岂料三人举动被家人王良发现,王将此事密告黄璋,黄璋命王良杀死芸香,栽赃于彦贵,预知彦贵于死地。

苏州知府受贿,将彦贵判处死刑,秋后待决。

李家连遭危难之事被贩马义士艾谦知晓,艾谦乘火焰驹日夜兼程,入番报信。

彦荣领兵归劫杀场,救出彦贵,合家团圆。

此剧流传久远,版本甚多,现除演出本戏外,其中《卖水》、《打路》、《祭桩》、等折戏亦经常单独演出,《表华》、《赏景》更是脍炙人口的驰名唱段。

1958年此剧被长影拍成首部秦腔彩色影片之后,影响更大。

2、《狸猫换太子》剧情介绍:《狸猫换太子》又名《铡郭槐》、《打黄袍》、《火化冷宫》,秦腔传统剧。

宋真宗时,刘妃为了争宠夺位,暗与太监郭槐定下“狸猫换太子”之计,于李妃产子之时,诬陷李妃“产下妖物,玷辱宫闱”。

真宗听信谗言,将李妃囚禁冷宫。

刘妃又命寇珠将太子抛入金水桥下溺死,寇珠不忍,与太监陈琳商定救太子之策,逢刘妃、郭槐查宫,多亏寇珠机智,巧送太子出宫,交八贤王抚养。

十二年后,太子游园在冷宫与母相见,刘妃心疑,杀人灭口,逼死寇珠,又火焚冷宫,幸有陈琳报信,李妃逃生,流落民间,收一义子,相依为命,苦度终日。

八年后,包拯放粮途遇李妃,迎驾回朝,冤情昭雪,母子相认。

本剧除演出本戏外,《抱妆盒》、《拷寇》常作折戏演出,任哲中、张新华以演此剧闻名。

3、《三滴血》剧情介绍:秦腔传统剧,范紫东创作。

山西人周仁瑞在陕西经商,妻一胎产二子,不幸产后身亡。

中国秦腔界的“西北花脸王”李志翔

中国秦腔界的“西北花脸王”李志翔

中国秦腔界的“西北花脸王”李志翔他1996年获中国广播电视学会、中国戏曲研究会联合举办的《梨园漫步》清唱一等奖;2000年他主演的《斩单童》获首届中国秦腔艺术节一等奖;他曾于2013年、2015年参加中央电视台戏曲春节晚会演唱《铡美案》和《十二生肖大拜年》;2016年11月,他还受文化部委托,应中国广播艺术团邀请去加拿大多伦多、温哥华参加中国海外春节晚会《魅力中国》;2016年参加歌剧《大汉苏武》荣获文华大奖;2017年参加中央电视台庆五一晚会“中国梦,劳动美”。

他就是有中国秦腔界“西北花脸王”之美誉的陕西戏曲研究院一级演员、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尚长荣先生爱徒李志翔先生。

早就耳闻李志翔有中国秦腔界“西北花脸王”之美誉,当和他在渭源一个农家小院面对面时,深深地被他独特的脸型和打扮吸引住了:光头,脑袋稍大,微胖,黑色唐装,神采奕奕,满脸是戏,全身上下透着一股霸气和自信。

1963年,李志翔生于渭源县七圣乡(现属清源镇)年家河村贾家川社,五个姊妹中排行老大,父母皆为农民。

他自幼酷爱秦腔艺术,先后在七圣小学、七圣中学读书。

1980年在七叔李德清动员下,考入了甘肃省定西市戏曲训练班,师承高发贵、王月平,主攻铜锤兼架子花脸表演,又受到著名二花脸演员刘茂森先生亲传。

1984年毕业后,分配到渭源县秦剧团,一待就是两年。

先后在渭水源头的大大小小剧院演出过,只因农村户口,与转为正式干部无望,再加上生活的困顿,不得不回乡务农。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村生活,并没有压垮他心中火热的追求,李志翔的心仍然飞翔在优美的秦腔旋律中。

时任定西文化处处长王洁武了解他的处境后关切地问他:“李志翔,你这样好的秦腔资质,蹲在地里,难道你不觉得可惜吗?”一语惊醒梦中人。

在王洁武的帮助下,李志翔走进了定西市秦腔团,飞翔的梦想持续了10个春秋。

1994年是李志翔人生的转折期。

那年他加盟青海西宁市秦剧团,参加宁夏西北五省省会城市演出,被《宁夏日报》誉为“江河源头第一黑头”“难得的花脸奇才”,深受广大戏迷的欢迎和喜爱。

中国秦腔演员简历5

中国秦腔演员简历5

中国秦腔演员简历(五)李东桥李东桥,男,主攻文武小生,国家一级演员,第三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

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秦腔团副团长,全国青联委员,中国戏曲表演学会会员,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陕西常务理事,陕西省青联常委,陕西省文联委员,陕西省对外文化交流促进会理事。

他12岁开始学艺,嗓音宏亮,扮相俊秀,表演潇洒大方,曾在秦腔古典戏《谢瑶环》、《游西湖》、《恩仇记》、《黄鹤楼》等20多个剧目中担任主要角色。

1985年在振兴秦腔重点剧目《千古一帝》第一部中成功地塑造了秦王赢政的武生形象,在当年的全国戏曲观摩演出中,荣获主演一等奖,并荣获第三届中国戏剧“梅花奖”,首次在全国获得双奖的待遇,受到陕西省人民政府的表彰和奖励。

并在陕西青联为“七五”计划出成果、做贡献竞赛活动中获特等奖。

秦腔《千古一帝》第二部在1991年西北五省区“太阳杯”民族戏曲邀请赛荣获主演一等奖。

他在新编大型秦腔历史故事剧《蔡伦》中领衔主演蔡伦,获“全国梆子戏剧种新剧目交流演出”主演一等奖,该剧在1997年度分别获得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和文化部“文华新剧目奖”。

1997年参加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的现场直播演出,荣获“春兰杯”三等奖;在秦腔《太尉杨震》中扮演杨震荣获2000年中国首届秦腔节优秀表演奖。

并被陕西省电视台聘为特邀演员,评为全省秦腔十佳演员和陕西省青年表演艺术家。

谭建勋谭建勋,陕西凤翔县人,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最高奖“梅花奖”得主。

1978年在靖远县秦剧团工作,1990年调入甘肃省秦剧团,现任甘肃省秦剧团艺委会主任,甘肃省青年联合会会员,第七届甘肃省政协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

小生、须生、先后主演过《周仁回府》、《越氏孤儿》、《八件衣》、《斩姚期》、《打镇台》、《放饭》、《哭祖庙》、《白逼宫》、《梨花情》、《飞将军李广》等剧目。

1988年西北五省区秦腔新秀电视大赛获一等奖。

1992年,全国戏剧小品比赛《挂圈圈》扮演苟四郎获优秀表演奖。

红色经典的价值重建——评秦腔现代戏《王贵与李香香

红色经典的价值重建——评秦腔现代戏《王贵与李香香
秦腔版的《王贵与李香香》的成功再次证明了 红色经典和传统戏曲这两大文化资源在当代文化价 值建构中的重要作用。经典作品提供的是精神和气 质,传统戏曲更是当代艺术在表现形式上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的艺术资源宝库,成功当然不是两者的简 单加法,更需要创作者的勇气、立场和态度。《王贵 与李香香》给当下创作的又一启示则是,继承和高 扬革命理想主义旗帜的作品不仅能让红色经典重放 光彩,也能让古老的秦腔艺术在创新中实现最好的 继承和发展,使秦腔以更现代化的姿态走进都市的 剧场,也使红色记忆重返舞台。
《王贵与李香香》舞台自始至终分为前后两区, 后区有钢琴伴奏和大型歌队合唱,前区为传统秦腔 表演区。后区合唱队承担叙事诗吟唱的功能,也以 对唱的形式承担与舞台前区表演对话的功能,还在 “王贵送羊”那一场戏里承担了对羊的拟音的功能。 应该说,这种把最西洋的钢琴伴奏与歌队合唱直接 引入最土野古老的秦腔表演的做法,在戏曲的舞台 上还是第一次。创新是否立得住,要看面对传统的 态度。放到这出戏里,就是看是否伤害了秦腔?从 音乐看,合唱和钢琴没有介入秦腔传统的表演与伴 奏,歌队的存在没有损伤前区戏曲艺术的表演和表 现规律,所以这种“引入”具有绝对的独立性。
无论是文学经典还是艺术经典,经典作品的不 断重排,并不是简单的往日情结和怀旧消费,而是 其历史价值的体现,只有具有历史价值才能更具有 当下意义。英雄主义的激情、自由奔放的爱情表达, 反抗压迫和剥削,对平等的渴望和呼唤,这些主题 都是文学艺术永恒的表现内容和价值追求,是在任 何时代都能与人心共通的主题。
在此基础上,秦腔版的文本做了两个加法,一 是强化了王贵从因个人遭遇而觉醒到自觉走向抗争 的过程,通过“铁拳砸碎贼脑壳,穷汉可以娶婆娘” 突出了建设新社会和追求个人幸福的一致性,这也 就是展现民族解放和个体解放的一致性。这一加法 是保留红色记忆的同时也能走进当代的根本。

中国秦腔演员简历3

中国秦腔演员简历3

中国秦腔演员简历(三)全巧民全巧民,国家一级演员,祖籍河南,1938年生于西安。

著名秦腔花旦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农工民主党党员。

1949年进入西安易俗社学戏,是易俗社第14期学员,蒙师田少易,先后受教于王天民、凌光民、宋尚华、贺孝民、刘建中等先生。

全巧民天资聪颖,学艺过程中,善于把前辈艺人的独创之处融会贯通到自己的舞台实践中。

她勤奋好学,阅读了大量的文学艺术作品,具有相当高的艺术修养,因而善于捕捉人物内心情感,所塑造的角色都十分得细腻传神。

其表演具有鲜明的个性,清新自然,富有生活气息和时代感。

她善于用恰当的行腔、吐字细腻深刻的倾吐人物的内心世界,并且通过娴熟的技巧表达出来,从而显露出自己所特具的风格。

50年代以主演《貂禅》、《绿绮计》、《镇台念书》等戏脱颖而出。

1957年梅兰芳、张蝶芬先生亲授《贵妃醉酒》。

次年拜荀慧生先生为师,得其《豆汁计》真传。

1958年参加三大秦班晋京演出时,受到了周恩来、刘少奇、陈毅、贺龙等中央领导的亲切接见。

梅兰芳先生撰文对全巧民扮演的贾莲香作了高度的评价。

1959年参加陕西省戏曲演出团,赴13省市巡回演出,取得成功。

1960年参加电影《三滴血》拍摄,成功得塑造了妙龄少女贾莲香一角。

她的唱腔细腻委婉,把一个聪明伶俐、天真活泼的小姑娘演的神情逼真、栩栩如生,受到群众的一致欢迎。

1981年随访日演出代表团出访日本,在东京、京都、奈良、大阪等城市演出《柜中缘》等戏,受到日本观众的好评。

她主演的《三滴血》的电影版和舞台版均被制成VCD光盘、《貂禅》被录制成唱片向全国发行。

肖玉玲肖玉玲,女,1939年12月生,陕西省长安县人。

著名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

工闺阁旦,是新中国成立后培养的第一代秦腔演员。

曾任陕西省政协第五、六、七届委员,陕西省青年联合会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演员学会会员,陕西省秦腔研究会副会长,西北书画艺术研究院名誉院长等。

肖玉玲1952年春考入原西安三意社学艺,其天赋条件较好,禀性纯真,学习刻苦,在名师姚鼎等先生的指导下,未曾出科即挑大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北花脸王”李志翔
他1996年获中国广播电视学会、中国戏曲研究会联合举办的《梨园漫步》清唱一等奖;2000年他主演的《斩单童》获首届中国秦腔艺术节一等奖;他曾于2013年、2015年参加中央电视台戏曲春节晚会演唱《铡美案》和《十二生肖大拜年》;2016年11月,他还受文化部委托,应中国广播艺术团邀请去加拿大多伦多、温哥华参加中国海外春节晚会《魅力中国》;2016年参加歌剧《大汉苏武》荣获文华大奖;2017年参加中央电视台庆五一晚会“中国梦,劳动美”。

他就是有中国秦腔界“西北花脸王”之美誉的陕西戏曲研究院一级演员、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尚长荣先生爱徒李志翔先生。

早就耳闻李志翔有中国秦腔界“西北花脸王”之美誉,当和他在渭源一个农家小院面对面时,深深地被他独特的脸型和打扮吸引住了:光头,脑袋稍大,微胖,黑色唐装,神采奕奕,满脸是戏,全身上下透着一股霸气和自信。

1963年,李志翔生于渭源县七圣乡(现属清源镇)年家河村贾家川社,五个姊妹中排行老大,父母皆为农民。

他自幼酷爱秦腔艺术,先后在七圣小学、七圣中学读书。

1980年在七叔李德清动员下,考入了甘肃省定西市戏曲训练班,师承高发贵、王月平,主攻铜锤兼架子花脸表演,又受到著名二花脸演员刘茂森先生亲传。

1984年毕业后,分配到渭源县秦剧团,一待就是两年。

先后在渭水源头的大大小小剧院演出过,只因农村户口,与转为正式干部无望,再加上生活的困顿,不得不回乡务农。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村生活,并没有压垮他心中火热的追求,李志翔的心仍然飞翔在优美的秦腔旋律中。

时任定西文化处处长王洁武了解他的处境后关切地问他:“李志翔,你这样好的秦腔资质,蹲在地里,难道你不觉得可惜吗?”一语惊醒梦中人。

在王洁武的帮助下,李志翔走进了定西市秦腔团,飞翔的梦想持续了10个春秋。

1994年是李志翔人生的转折期。

那年他加盟青海西宁市秦剧团,参加宁夏西北五省省会城市演出,被《宁夏日报》誉为“江河源头第一黑头”“难得的花脸奇才”,深受广大戏迷的欢迎和喜爱。

1999年李志翔成为甘肃省秦剧团知名演员,2001年调入陕西省戏曲研究院。

他不骄不躁,更加努力,得到了很多艺术家的教诲,在艺术上层楼更上。

由于长期的舞台实践,借鉴京剧之特长,使他的表演、唱腔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他的演唱吐字清晰,铿锵有力,把秦腔花脸“炸音”与“喉咀音”巧妙地与其他剧种中的花脸声腔结合在一起,使“龙音”与“虎音”参为一体。

代表剧目有:《忠保国》饰
徐彦昭,《铡美案》《打銮驾》《探阴山》《赤桑镇》饰包拯,《五台会兄》饰杨彦昭,《血诏带》饰曹操,《火焰驹》饰艾谦,《葫芦峪》饰魏严和司马懿,《沙家浜》饰胡传魁,《斩单童》饰单童,《苟家滩》饰王彦章等。

在长期的演艺生活中,他注重运用科学发声,逐渐形成嗓音宽厚、吐字清晰、做功大方、沉稳干练的演唱风格。

1996年获中国广播电视学会、中国戏曲研究会联合举办的《梨园漫步》清唱一等奖;2000年在陕西举办的首届中国秦腔艺术节中主演的《斩单童》荣获一等奖;参与北京舞蹈学院50周年校庆、2002年台湾文化交流演出等。

在2002年中国戏剧之都北京,全国各剧种戏曲观摩会上以《包公赔情》获最佳表演一等奖。

累计在陕甘宁、上海、北京、香港等地辗转演出6000多场次,有一天连续演出7场之多。

2005年第九届中国戏剧节在宁波举办,排练了5年之久新编秦腔古代戏《凤鸣岐山》荣登舞台,李志翔饰纣王轰动了宁波大学庆典,荣获中国戏剧奖、优秀剧目奖等。

演出结束后,李志翔等去普陀山游览,清唱《凤鸣岐山》赢得了“满堂彩”并成为焦点,中国剧协、文化部等有关专家给予高度评价,宁波一位市长称赞他是一位“真纣王”。

2005年7月25日晚,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尚长荣先生收徒、优秀秦腔花脸演员李志翔拜师仪式暨专题晚会在陕西省戏曲研究院隆重举行。

中国剧协主席尚长荣先生说,秦腔是民族艺术的瑰宝,能收优秀花脸演员李志翔为徒,他深感荣幸,并愿意倾其全力引导、帮助和扶植学生,为发展民族戏曲文化而努力。

李志翔在谢师辞中说,他仰慕尚老师的才华,拜尚老师为师,一直是他心中难解的情结和梦
想。

活动过程隆重热烈,震撼人心。

晚会上,尚长荣先生浑厚激情的演唱赢得满堂喝彩。

李瑞芳、马友仙、李东桥、李娟、王新仓等艺术家助兴演出。

2013年参加中央电视台戏曲春节晚会演唱《铡美案》;2013年受陕西省歌舞剧院之邀,参加歌剧《大汉苏武》的演出。

在国家大剧院演出时,受到国家领导人和歌剧界专家的好评。

2015年参加中央电视台戏曲春节晚会演唱《十二生肖大拜年》;2016年11月份受文化部委托,应中国广播艺术团邀请去加拿大多伦多、温哥华参加中国海外春节晚会《魅力中国》;2016年参加歌剧《大汉苏武》荣获文华大奖;2017年参加中央电视台庆五一晚会“中国梦,劳动美”。

在唱戏之余,李志翔还用另一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深情。

在中国香港和美国合拍的电影《兵马俑》中演唱主题歌,在《关中密事》《秦腔大叫板》演唱片头歌。

他还是陕西省书协、美协会员,所绘脸谱惟妙惟肖。

在中央电视台等多家媒体采访会上,李志翔都忘不了自己根在何处,他说:“我是甘肃人,是渭源山沟沟里走出来的山里娃,我忘不了我的故乡!”
“谭建勋的抖,李志翔的吼。

”在李志翔看来,“一身之气在于戏,一台之戏在于眼”。

他认为过去的“吼秦腔”应改为名副其实的“唱秦腔”,要唱情、唱人、塑造舞台效果。

他的论文在《文化艺术报》《中国戏剧》等刊物发表。

李志翔有一个幸福的家庭。

妻子冯忠兰相夫教子,大女儿李霞在西安财经学院毕业后在西安工作,儿子李云1999年考入西安戏曲研究院,勤奋苦读8年后和父亲一起工作演出,在秦腔界现小有成就。

骨子里好强的李志翔一腔热情。

先天的音乐资质再加上他不辍勤奋造就了今天蒸蒸日上的事业,这全都离不开家人的支持。

说到这段感情,妻子落泪了,“在定西市秦腔剧团的那段日子里,我在乡下七圣,好些人给李志翔说这婚事算了吧,两个人在两地,生活不方便,还不如再找个吧。

但他一往情深始终不离不弃!”
今年8月11日,在甘肃丝绸之路渭河文化有限责任公司“一月秦腔义演”活动中,在碌碡剧场,国家一级演员、秦腔名家李志翔演出秦腔传统戏《铡美案》,近万名戏迷观看。

贫困,压不断飞翔的翅膀。

荣誉,挡不了奋进的灵魂。

在贫困面前,百折不挠;在诱惑面前,不忘本,不迷失;在荣誉面前不骄不躁,“我是最好的,要做就做最好的”是他的座右铭。

不忘糟糠之妻、不忘故乡、更不忘本,爱上秦腔一往情深,义无反顾!这,就是李志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