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六年级语文诗歌鉴赏精选附答案(2020年统编版)部编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 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答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答案)一、小学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1.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小题。
横塘(宋)范成大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
年年送客横塘路,细雨垂杨系画船。
(1)诗以“石桥”“朱塔”等物的“________”(用诗中的词语填写)反衬出人、事的变化。
(2)诗末句寓情于景,颇具情韵。
试分析诗人的情感与景物是怎样巧妙融合的。
【答案】(1)依然(2)写横塘的景中,如细雨、垂杨、画船,细雨如丝,垂杨似线,画船待发,与离情别绪直接相连;结尾以景物作结,烘托离别之情。
【解析】【分析】(1)春到横塘,绿满平川,石桥依旧横卧,朱塔依然屹立,可是诗人却要与友人分别了。
“依然”一词,以景物的不变反衬出人事的变化,流露出依依难舍、留恋难分的情味。
(2)末句以景结情(寄情于景、拟人等),写横塘景中与离情别绪相连的细雨、垂杨、画船,细雨如丝,垂杨似线,画船待发,烘托离别之情。
末句并未用任何离恨相思之词,只是用雨丝风片、垂柳轻舟,象征依依惜别之情,与开头两句的景物描写融为一体,以抒情之笔写景,颇具情韵。
【点评】此题考查诗歌赏析。
(1)此题考查诗词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做此类题,要注意理解全诗的意思,重点理解“ 石桥朱塔两依然”的诗的意思。
(2)此题考查诗句表现手法。
主要围绕情景交融的写法来展开,要注意围绕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来分析。
2.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小题。
新晴青苔满地初晴后,绿树无人昼梦余。
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1)从诗中的“________”、“________”、“昼梦”、“南风”等意象可知,这首诗写的是夏季的生活场景。
(2)本诗中“偷”字用得好好,请说说好在哪里。
【答案】(1)青苔;绿树(2)“偷”字用的好,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写出了南风这个旧相识的顽皮可爱,也表现了诗人闲适的心情。
【解析】【分析】(1)在理解诗文内容的基础上,筛选具体的意象填写作答。
这首诗写夏季的生活场景主要用“青苔”“绿树”“昼梦”“南风”等几个意象。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专题复习 诗歌鉴赏(及答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专题复习诗歌鉴赏(及答案)一、小学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1.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小题。
横塘(宋)范成大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
年年送客横塘路,细雨垂杨系画船。
(1)诗以“石桥”“朱塔”等物的“________”(用诗中的词语填写)反衬出人、事的变化。
(2)诗末句寓情于景,颇具情韵。
试分析诗人的情感与景物是怎样巧妙融合的。
【答案】(1)依然(2)写横塘的景中,如细雨、垂杨、画船,细雨如丝,垂杨似线,画船待发,与离情别绪直接相连;结尾以景物作结,烘托离别之情。
【解析】【分析】(1)春到横塘,绿满平川,石桥依旧横卧,朱塔依然屹立,可是诗人却要与友人分别了。
“依然”一词,以景物的不变反衬出人事的变化,流露出依依难舍、留恋难分的情味。
(2)末句以景结情(寄情于景、拟人等),写横塘景中与离情别绪相连的细雨、垂杨、画船,细雨如丝,垂杨似线,画船待发,烘托离别之情。
末句并未用任何离恨相思之词,只是用雨丝风片、垂柳轻舟,象征依依惜别之情,与开头两句的景物描写融为一体,以抒情之笔写景,颇具情韵。
【点评】此题考查诗歌赏析。
(1)此题考查诗词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做此类题,要注意理解全诗的意思,重点理解“ 石桥朱塔两依然”的诗的意思。
(2)此题考查诗句表现手法。
主要围绕情景交融的写法来展开,要注意围绕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来分析。
2.阅读选文,回答问题新晴青苔满地初晴后,绿树无人昼梦余。
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1)从诗中的“ ________”、“ ________”、“ 昼梦”、“南风”等意象可知,这首诗写的是夏季的生活场景。
(2)本诗中“偷”字用得好好,请说说好在哪里。
【答案】(1)青苔;绿树(2)“偷”字用的好,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写出了南风这个旧相识的顽皮可爱,也表现了诗人闲适的心情【解析】【分析】(1)根据夏季景物的特点答题。
“新苔”满地说明是夏天,“绿树”也说明是夏天。
(2)结合诗歌内容分析,夏季的中午,诗人午睡醒来,发现不知什么时候南风把房门吹开,正不停地掀起桌上的书页。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诗歌鉴赏练习题(附答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诗歌鉴赏练习题(附答案)一、小学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暮春【宋】黄庚芳事阑珊三月时,春愁惟有落花知。
柳绵飘白东风老,一________斜阳叫子规。
(1)从诗中落花、________、________等词中可见暮春之景。
(2)诗歌最后一联空缺处有人填“树”,有人填“道”,你赞成哪个词语?请结合诗歌内容说明理由。
【答案】(1)柳绵飘白;东风老(子规叫)(2)选“树”好。
一“道”侧重于描写斜阳在天空中的余晖,是静态的昏黄之景;而一“树”则是体现斜阳落在树木上投下斑驳的树影,光影交错,具有动态的画面感。
同时,一“树”斜阳又与后文“叫子规”相呼应,在影影绰绰的树木、斜阳中,子规声声啼叫“归去”。
【解析】【分析】(1)通过写落花、柳绵、斜阳、子规等暮春意象,表达了惜春伤感之情;(2)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遣词炼句。
展开联想把该字词放入原句中描绘景象,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注意看看这个字词有没有构成特殊的语法现象,或有没有运用什么修辞手法以及其他表达技巧。
故答案为:(1)① 柳绵飘白;② 东风老(子规叫)。
(2)选“树”好。
一“道”侧重于描写斜阳在天空中的余晖,是静态的昏黄之景;而一“树”则是体现斜阳落在树木上投下斑驳的树影,光影交错,具有动态的画面感。
同时,一“树”斜阳又与后文“叫子规”相呼应,在影影绰绰的树木、斜阳中,子规声声啼叫“归去”。
【点评】(1)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意象。
答题时应注意,花瓣飘落。
柳絮飘飞,春风将尽,子规啼叫,这些景物体现诗歌描写暮春的景物特征。
(2)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遣词炼句。
答题时应注意,从炼意、炼境、炼结构和炼手法等角度进行分析,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可以从字的词性或运用的修辞或其他方法入手,然后根据运用的方法来分析该词表达的效果,最后表达出作者的情感。
2.阅读诗歌,回答问题小儿垂钓【唐】胡令能蓬头稚子学垂纶①,侧坐莓苔②草映身。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 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答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答案)一、小学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野池(唐)王建野池水满连秋堤,菱花结实蒲叶齐。
川口雨晴风复止,蜻蜓上下鱼东西。
(1)诗歌以“野池”为描写对象,第一,二句描绘了池水________,植物________的景象。
(2)诗句“蜻蜓上下鱼东西”表现作者怎样的情感?【答案】(1)满溢(满);丰茂(茂盛、果实丰硕)(2)作者对自由、闲适生活的向往之情。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赏析诗句景物特点。
要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加以归纳,“野池水满连秋堤,菱花结实蒲叶乔”的意思是:野外的池塘水满的已经连到秋天的河堤,菱花结了果实草木很茂盛.前一句写出了池水满的特点,因为有丰富的池水的滋养,菱花结了果实蒲叶长得非常茂盛.第一、二句描绘了池水满溢(满)、丰盛(茂盛、果实丰硕、生机勃)。
(2)本题考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作答时要结合全诗加以理解,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诗句描绘了野池蜻蜓随意飞舞,鱼儿任意游玩的悠闲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由、闲适生活的向往之情。
故答案为:(1)① 满溢(满);②丰茂(茂盛、果实丰硕)(2)作者对自由、闲适生活的向往之情。
【点评】(1)本题考查赏析诗句景物特点。
答题时应注意,要紧扣“情”或“景”,仔细体味诗中的意象,借助联想和想象把握诗歌所抒发的情感。
一般答题方法是抓住诗中主要景物再现画面,概括要点作答。
池水:满溢(满);植物:丰茂(茂盛、果实丰硕)。
(2)本题考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答题时应注意,应全面了解背景,把握形象内涵,体会意境特点,明确抒情方式。
诗句“蜻蜓上下鱼东西”表达了诗人对自由、闲适生活的向往之情。
2.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桑茶坑道中(南宋)杨万里晴明风日雨干时,草满花堤水满溪。
童子柳阴眠正着,。
(1)诗歌第二句用两个“满”字,描绘了初春时桑茶坑道中________的情景。
最新六年级语文诗歌鉴赏精选及答案(2020年统编版)部编版

6.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各题
天净沙 ?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天净沙 ”是
, “思 ”的意思是
。
(根据新使用的部编版教材编写)
(2) “一切景语皆情语 ”在这首诗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请你简要分析。
【答案】 ( 1)曲牌名;思绪 (2)全诗除了最后一句外,全都是景语,而字字都是扣着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 ① , 人生看得几清明。
【注释】 ① 雪:指梨花
(1)除了以 “雪 ”比喻梨花,诗人还用了
、
词语来描写梨花。
(2)诗人借雪白的梨花抒发了 【答案】 ( 1)淡白;清明
慨。
的感
(2)诗人感叹春光易逝、人生短促
【解析】 【分析】( 1)首句以 “淡白 ”状梨花,以深青状柳叶,以柳青衬梨白,可谓是一青
鸦 ”,与 “天涯 ”相互呼应的是 “人家 ”,最能触发旅人(游子)思乡之情的意物是 “人
家 ”。体现全文主旨的 ”思 “字的一句是 ”断肠人在天涯 “。 “枯藤老树昏鸦 ”与 “小桥流水人家 ”
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画面,将哀物与喜物放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比,反衬
“天涯 ”人的思想
愁绪。据此分析答题意对即可。 故答案为: ⑴ 曲牌名;思绪
感。
3.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桑茶坑道中
(南宋)杨万里
晴明风日雨干时,草满花堤水满溪。
童子柳阴眠正着,
。
(1)诗歌第二句用两个 “满”字,描绘了初春时桑茶坑道中
(2)根据诗歌前三句,推断诗歌最后一句应该是(
) 景。
的情
A. 一牛吃过柳阴西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 诗歌鉴赏 训练20篇(经典版)带答案解析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诗歌鉴赏训练20篇(经典版)带答案解析一、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诗歌鉴赏1.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过故人庄[唐]孟浩然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1)首联像往日叙家常一样娓娓道来,告诉了我们事情的起因。
“具”的意思是________。
这个“具”字让我们感受到田家朋友的热情好客。
(2)颔联由近及远地写了“故人庄”的自然之号,读着这么有画面感的诗句,我仿佛看到了________。
带着这样的想象读,我觉得古诗更有味道了。
(3)“话”字让我想到了诗人和朋友之间的谈话非常愉快,农家生活的闲逸让诗人产生了共鸣、我想他们除了聊“桑麻之事”,可能还会聊________,聊________,聊________。
这种淳朴真挚的友情,这种恬静美丽的田园生活,真让人向往啊!2.阅读天地。
宿新市徐公店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1)诗中表明季节特征的诗句是________。
(2)试赏析诗句“儿童急走追黄蝶”。
(3)动静结合是这首诗的一大特点,请结合诗歌内容作简要分析。
3.阅读下面古代诗歌,回答问题。
长歌行青青园中葵,朝露带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1)请简要阐述本诗所蕴含的哲理。
(2)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诗以情寄景,由情入理。
描写的自然景物清新质朴自然,生机盎然,欣欣向荣。
B.本诗寄寓于朝露易干、秋来叶落、百川东去等形象中。
C.《长歌行》是一首汉朝古典诗歌,属于汉乐府诗。
乐府是汉朝的一个音乐机关。
D.“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比喻光阴一去不复返,然而,“少壮不努力”却告诉我们小时候不用努力,长大后什么时候努力都不晚。
4.诗词阅读。
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 诗歌鉴赏 理解100(精编版)带答案解析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诗歌鉴赏理解100(精编版)带答案解析一、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诗歌鉴赏1.读古诗,完成练习。
雨过山村[唐]王建两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看中庭栀子花。
(1)根据解释,从诗中找出对应的词语写在横线上。
小溪旁长着翠竹。
________互相呼唤。
________庭院中间。
________(2)本诗描绘了一幅清新秀丽的山村________图景。
(3)本诗的前两句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来表现山村的静谧,第三句写________,第四句通过写作者的“闲看”来反衬________。
(4)作者写雨过山村所见情景,富有诗情画意,充满了生活的气息,表达了自己对________的喜爱之情。
2.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1)这首诗中最能体现早春景色特点的诗句是哪一句?(2)对本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首诗是写给水部员外张籍的,他在兄弟辈中排行十八,故称“张十八”。
B.这是一首律诗,它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C.这首诗的风格清新自然,语言通俗易懂。
(3)请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所展示的画面。
3.课文理解。
题西林壁[宋]苏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把诗句填写完整。
(2)这首诗中有三组反义词,分别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前两句写了诗人从________、________不同的角度,处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同位置看________的感觉,这两句诗的意思是________。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精选 诗歌鉴赏 练习经典题型带答案解析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精选诗歌鉴赏练习经典题型带答案解析一、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两首古诗,按要求完成练习。
宿建德江[唐]孟浩然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1)诗中哪一句点明了标题?为什么说这句诗点明了标题?(2)①“日暮客愁新”中有一个“愁”字,请写出作者在愁什么。
②写出你能联想到的同样是表达这种“愁”的诗句。
(3)对偶句前后呼应,互相映衬,对比鲜明,语言凝练,便于记忆和传诵。
请写出诗中的对偶句,并写出你对该对偶句的感受或理解。
2.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1)这首诗中最能体现早春景色特点的诗句是哪一句?(2)对本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首诗是写给水部员外张籍的,他在兄弟辈中排行十八,故称“张十八”。
B.这是一首律诗,它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C.这首诗的风格清新自然,语言通俗易懂。
(3)请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所展示的画面。
3.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登飞来峰王安石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对王安石的《登飞来峰》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登高远望,似觉天地万物皆可尽收眼底,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与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
B.这首诗借景说理,语意双关,既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雄心壮志,又表现出作者归隐山野的矛盾心理。
(2)“________”突出强调了飞来峰的高峻。
(3)说说“不畏泘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一句所蕴涵的哲理。
(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课文理解。
题西林壁[宋]苏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把诗句填写完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析】 【分析】( 1)本诗写于杜甫因时局动乱,亲友尽疏,北归无望,以舟为家,四处
漂泊之际,表现了诗人沦落他乡、抱负不能施展的愁绪。
“名高前后事,回首一伤神 ”表现
了诗人因不堪回首的往事黯然神伤的心境。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白 ”写出了李
在强烈地感到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不可调和时,内心更加烦忧苦闷的心境。二者心情最
(2)关于这两首诗的写作手法,下列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甲)(乙)两诗都迟至末尾才点出友人前行的目的地。
B. (甲)(乙)两诗各自重复某些字词,增添诗的节奏感。
C. (甲)诗由眼前景写到想象景,(乙)诗从想象景写到眼前景。
D. (甲)诗只有二、四句用韵,(乙)诗是一、二、四句都用韵。 【答案】 ( 1) D
二种颜色之中; “青山绿水 ”是广大的图景, “白草红叶黄花 ”是细微的图景,如此交杂相
错,于是原本是寂寞萧瑟的秋景,突然变得五颜六色而多彩多姿。这是作者的心中之景。
情调开朗平和,没有一点消极之感,表现了作者对隐居生活的热爱之情。仿照《天净沙
?秋
思》的赏析,据此拟写即可。
故答案为: ①“孤村 ”、 “落日 ”、 “残霞 ”等名词的组合,给人秋日萧瑟的寂寥之感。 山绿水 ”让人联想到碧绿的 “生机 ”铺满大地,和谐美好,烘托出诗人的愉悦心境。(答 草”、 “红叶 ”、 “黄花 ”这几处色彩的词也可,联系色彩,烘托愉悦心境;言之有理即可)
地挽留他,一种浓重的寂寥凄楚之情溢于言表。岸上风吹落花,樯桅春燕作语,这原本是 极普通的自然现象,但诗人 “以我观物 ”,而使 “物色带情 ”,赋予落花、飞燕以人的感情来
“送客 ”、 “留人 ”,这就有力地渲染了一种十分悲凉冷落的气氛,这种气氛生动地表现了世 情的淡薄,人不如岸花樯燕;同时也反映了诗人辗转流徙、飘荡无依的深沉感喟。
彰。 据此分析答题,意对即可。
故答案为: ⑴ 芍药;芙蕖;紫牡丹 ⑵ 《赏牡丹》中,作者通过芍药的妖无格、芙蕖的净少情,表现出作者眼中牡丹花兼具 妖、净、格、情四种资质,可谓花中之最美者;《裴给事宅白牡丹》中,作者通过写长安
(根据新使用的部编版教材编写)
城里的年轻人争相着去亲近、观赏紫牡丹,来表现出无人欣赏的白牡丹具有孤傲、高洁、 素雅的特点。
(1)这两首写牡丹的诗。都运用了衬托手法,比如《赏牡丹》中,刘禹锡用
衬
牡丹的特点;《裴给啊宅白牡丹》中,卢纶用
托 衬托白牡丹的
品(2质)是。的,这两首诗运用的手法一致,但是表现出牡丹不同的特点,你能结合内容说说它
们的不同之处吗?
【答案】 ( 1)芍药、芙蕖;紫牡丹 (2)《赏牡丹》中,作者通过芍药的妖无格、芙蕖的净少情,表现出作者眼中牡丹花兼具
淡。表达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和对官场的厌倦之意。
故答案为: ⑴ 不违背,这里的 “夏寒 ”不是指气候,而是指松树长得高大、茂盛,给人一种 清凉之感。
⑵ 通过对绿绿的芳草,茂盛的长松,晚归的牛羊,还有可爱的孩童,表达了作者对自由、 和谐、宁静的乡村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点评】 ⑴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回答本题时,需要掌握句子翻译,从而理解 诗词内容,再进行概括即可。
裴给事宅
白牡丹 》写了白牡丹和紫牡丹,写紫牡丹就是为了衬托白牡丹的。
( 2) 《赏牡丹》前两句的意思是:庭前的芍药妖娆艳丽却缺乏骨格,池中的荷花清雅洁 净却缺少情韵。作者写这两种花是为了衬托牡丹既妖娆艳丽,又又骨格,既清雅洁净有有
情韵,可谓花中之最美者。《 裴给事宅白牡丹 》写暮春时期百花即将凋残,只有慈恩寺里 的
最新部编版小学语文诗歌鉴赏精选附答案
一、小学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
1.品味诗歌语言,完成下列人物对话。
赏牡丹 唐
代 刘禹锡
庭前芍药妖无格,
池上芙蕖 ① 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
花开时节动京城。
裴给事宅白牡丹
唐代 卢纶
长安豪贵惜春残,
争玩街西紫牡丹。
别有玉盘 ② 承露冷,
无人起就月中看。
【注释】 ① 芙蕖:荷花的别名。 ② 玉盘:诗中指白牡丹。
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田园乐
(唐)王维 萋萋芳草春绿,落落长松夏寒。
牛羊自归村巷,童稚不识衣冠。
(1)诗的第二句中 “夏寒 ”一词似乎违背季节常理,你是怎么理解的?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 ( 1)不违背,这里的 “夏寒 ”不是指气候,而是指松树长得高大、茂盛,给人一
紫牡丹还在吐蕊,纷芳满枝,于是长安城里的年轻人争相着去亲近、观赏紫牡丹。而在
裴给事的庭院中,一株冰清玉洁的白牡丹,却备受冷落,无人欣赏,在皎洁的月色下更显
孤独、冷清、素雅。全诗通过紫牡丹和白牡丹这一动一静、一热一冷的对照描写,赞美白
牡丹的高洁,赞花意在写人,言白牡丹之高洁,乃是言裴给事之高洁,以花衬人,相得益
②“青 “白
【点评】同样的景物,甚至同样的词语出现在不同的语境中就会表现出不同的情感,有时 甚至有天壤之别,这取决于诗人的情感,也取决于诗人的写作写作背景、人生取向。
6.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小题。
春兴
(根据新使用的部编版教材编写)
(唐)武元衡 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 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
②“青山 “白
【解析】 【分析】《天净沙 ?秋》前二句的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 ”,共用了六个图
景: “孤村 ”“落日 ”残“霞 ”轻“烟 ”“老树 ”寒“鸦 ”,而其中任何一个图景,都代表着秋日秋景的 萧
瑟气氛。开篇先绘出了一幅秋日黄昏图,营造出一种宁静、寂寥的氛围,再以名词并列
组合的形式,选取典型的秋天景物,由远及近,描绘出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后两句用 了 “青 ”“绿 ”白“”“红 ”黄“”五种颜色,而且 “白草红叶黄花 ”这三种颜色,是交杂在 “青山绿水 ”
妖、净、格、情四种资质,可谓花中之最美者;《裴给事宅白牡丹》中,作者通过写长安
城里的年轻人争相着去亲近、观赏紫牡丹,来表现出无人欣赏的白牡丹具有孤傲、高洁、
素雅的特点。
【解析】 【分析】( 1) 此题比较容易,简单分析即可,《赏牡丹》写了三种花,分别
是:妖无格的芍药、净少情的芙蕖及真国色的牡丹,用芍药和芙蕖衬托牡丹;《
松树生长的茂盛,树阴很大给人带来清凉。
⑵本题考查诗歌意境的鉴赏,解答时要在读懂诗句意思的基础上作答。牛羊自归村巷,童
稚不识衣冠的意思是:傍晚牛羊自在地回归村头巷中,村里的儿童不认识官家的服装。
“牛
羊”、不是衣冠的 “童稚 ”很显然是描写乡村生活。牛羊自在的吃草,小孩不识官家衣服,更
不识官家人,所以也是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生活。写出了田园生活的悠闲、质朴、平
⑵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
(根据新使用的部编版教材编写)
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即可做出选择。 5.古诗文阅读
《天净沙 ·秋思》和《天净沙 ·秋》运用了许多类似的手法,请借鉴《天净沙
·秋思》的阅读
方法,自读《天净沙 ·秋》,完成赏析。
【答案】 ①“孤村 ”、 “落日 ”、 “残霞 ”等名词的组合,给人秋日萧瑟的寂寥之感。 绿水 ”让人联想到碧绿的 “生机 ”铺满大地,和谐美好,烘托出诗人的愉悦心境。(答 草”、 “红叶 ”、 “黄花 ”这几处色彩的词也可,联系色彩,烘托愉悦心境;言之有理即可)
⑵做好本题要结合诗句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平时对王维本人的诗作要多积累,对他的作 品特点也要略知一二。
3.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发潭州
(根据新使用的部编版教材编写)
杜甫 夜醉长沙酒,晓行湘水春。 岸花飞送客,樯燕语留人。 贾傅才未有,褚公书绝伦。 名高前后事,回首一伤神。 (写作背景)唐代宗大历三年正月,杜甫由夔州出峡,拟归洛阳,终因时乱,亲友尽疏, 北归无望,惟以舟为家,漂泊江陵、公安、岳州、潭州一带。本诗作于大历四年离潭州赴 街州时。 (1)古人的诗作中常常提到 “酒 ”,下列诗句所表达的饮酒心情与本诗中诗人心情最接近的 一项是( )
【注释】 ① 扶桑:相传东海外有神木名为扶桑。是日出之地,亦为日本别名。
(1)关于这两首诗的内容,下列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甲)诗描写时间为晚上,(乙)诗描写时间是清晨。
B. (甲)时送别地点在扶桑,(乙)诗分别地点在扬子江。
C. 甲诗作者将与友人同行,(乙)诗作者送友人独往。
D. (甲)诗友人以船为交通工具,(乙)诗友人也是如此。
(根据新使用的部编版教材编写)
物特点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读懂诗歌。
4.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甲)远日本国僧敬龙归
(唐)韦庄 扶桑 ① 已在渺茫中,家在扶余东更东。
此去与师谁共到?一船明月一帆风。
(乙)淮上与友人别
郑谷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热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2) B 【解析】 【分析】( 1) A 项, “乙诗描写时间是清晨 ”错误,由 “数声风笛离亭晚 ”可知,应
是傍晚,是说两位朋友在沉沉暮霭中互道珍重,各奔前。
B 项, “甲诗送别地点在扶桑 ”错
误,甲诗标题是 “送日本国僧敬龙归 ”,是送日本国僧归国,即归于扶桑,并非是送别地点
在扶桑。 C 项, “甲诗作者将与友人同行 ”错误, “此去与师谁共到?一船明月一帆风 ”,意思
A.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B.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C.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D.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2)诗的颔联写景很有特色,试从景与情的角度加以分析。 【答案】 ( 1) B (2)岸花风吹滑落,樯桅春燕作语,这本事极普通的现象,但是人以我观物,赋予落花、 飞燕以人的感情,有力地渲染了一种悲凉冷落的气氛,同时也表现了是人对自己辗转流 徙 、飘荡无依的深沉感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