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Sigma

合集下载

六西格玛介绍

六西格玛介绍

六西格玛目录六西格玛六西格玛的由来什么是6σ质量管理方法6σ管理的特征6σ管理的好处6σ管理的人员组织结构6σ管理的实施程序六西格码质量管理方法对企业管理的作用1.2.六西格玛六西格玛的由来什么是6σ质量管理方法6σ管理的特征6σ管理的好处6σ管理的人员组织结构6σ管理的实施程序六西格码质量管理方法对企业管理的作用西格码质量管理方法的流程西格玛水平1.2.六西格玛黑带考试六西格玛六西格玛(Six Sigma)又称:6σ,6Sigma,6Σ西格玛(Σ,σ)是希腊文的字母,是用来衡量一个总数里标准误差的统计单位。

其含义引申后是指:一般企业的瑕疵率大约是3到4个西格玛,以4西格玛而言,相当于每一百万个机会里,有6210次误差。

如果企业不断追求品质改进,达到6西格玛的程度,绩效就几近于完美地达成顾客要求,在一百万个机会里,只找得出3.4个瑕疪。

(详见右图)六西格玛(6σ)概念作为品质管理概念,最早是由摩托罗拉公司的比尔·史密斯于1986年提出,其目的是设计一个目标:在生产过程中降低产品及流程的缺陷次数,防止产品变异,提升品质。

真正流行并发展起来,是在通用电气公司的实践,即20世纪90年代发展起来的6σ(西格玛)管理是在总结了全面质量管理的成功经验,提炼了其中流程管理技巧的精华和最行之有效的方法,成为一种提高企业业绩与竞争力的管理模式。

该管理法在摩托罗拉、通用电气、戴尔、惠普、西门子、索尼、东芝行众多跨国企业的实践证明是卓有成效的。

为此,国内一些部门和机构在国内企业大力推6σ管理工作,引导企业开展6σ管理。

随着实践的经验积累,它已经从单纯的一个流程优化概念,衍生成为一种管理哲学思想。

它不仅仅是一个衡量业务流程能力的标准,不仅仅是一套业务流程不断优化的方法。

六西格玛的由来六西格玛(Six Sigma)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被GE从一种全面质量管理方法演变成为一个高度有效的企业流程设计、改善和优化的技术,并提供了一系列同等地适用于设计、生产和服务的新产品开发工具。

六西格玛six-sigma

六西格玛six-sigma

简介六西格玛(Six Sigma),又称:六式码、六标准差、6σ、6Sigma,不能使用大写的Σ,西格玛(Σ,σ)是希腊文的字母,在统计学中称为标准差,用来表示数据的分散程度。

其含义引申后是指:一般企业的瑕疵率大约是3到4个西格玛,以4西格玛而言,相当于每一百万个机会里,有6210次误差。

如果企业不断追求品质改进,达到6西格玛的程度,绩效就几近于完美地达成顾客要求,在一百万个机会里,只找得出3.4个瑕疵。

六西格玛(6σ)概念作为品质管理概念,最早是由摩托罗拉公司的麦克.哈里于1987年提出,其目的是设计一个目标:在生产过程中降低产品及流程的缺陷次数,防止产品变异,提升品质。

真正流行并发展起来,是在通用电气公司的实践,在杰克韦尔奇于20世纪90年代发展起来的6σ(西格玛)管理是在总结了全面质量管理的成功经验,提炼了其中流程管理技巧的精华和最行之有效的方法,成为一种提高企业业绩与竞争力的管理模式。

该管理法在摩托罗拉、通用电气、戴尔、惠普、西门子、索尼、东芝、华硕等众多跨国企业的实践证明是卓有成效的。

为此,国内一些部门和机构在国内企业大力推6σ管理工作,引导企业开展6σ管理。

随着实践的经验积累,它已经从单纯的一个流程优化概念,衍生成为一种管理哲学思想。

它不仅仅是一个衡量业务流程能力的标准,不仅仅是一套业务流程不断优化的方法,进而成为一种应对动态的竞争环境,提升企业竞争力,取得长期成功的企业战略。

辨别优先次序,实施流程改进对需要改进的流程进行区分,找到高潜力的改进机会,优先对其实施改进。

如果不确定优先次序,企业多方面出手,就可能分散精力,影响6σ管理的实施效果。

业务流程改进遵循五步循环改进法,即DMAIC模式:1.定义(Define)。

定义阶段主要是明确问题、目标和流程,需要回答以下问题:应该重点关注哪些问题或机会?应该达到什么结果?何时达到这一结果?正在调查的是什么流程?它主要服务和影响哪些顾客?2.评估(Measure)。

什么是6西格玛

什么是6西格玛

什么是6西格玛什么是6西格玛是希腊文的字母,是用来衡量一个总数里标准误差的统计单位。

一般企业的瑕疵率大约是3到4个西格玛,以4西格玛而言,相当于每一百万个机会里,有6210次误差。

如果企业不断追求品质改进,达到6西格玛的程度,绩效就几近于完美地达成顾客要求,在一百万个机会里,只找得出3.4个瑕疪。

6西格玛(6Sigma)是在九十年代中期开始从一种全面质量管理方法演变成为一个高度有效的企业流程设计、改善和优化技术,并提供了一系列同等地适用于设计、生产和服务的新产品开发工具。

继而与全球化、产品服务、电子商务等战略齐头并进,成为全世界上追求管理卓越性的企业最为重要的战略举措。

6西格玛逐步发展成为以顾客为主体来确定企业战略目标和产品开发设计的标尺,追求持续进步的一种质量管理哲学。

6西格玛的主要原则在推动6西格玛时,企业要真正能够获得巨大成效,必须把6西格玛当成一种管理哲学。

这个哲学里,有六个重要主旨,每项主旨背后都有很多工具和方法来支持:1.真诚关心顾客。

6西格玛把顾客放在第一位。

例如在衡量部门或员工绩效时,必须站在顾客的角度思考。

先了解顾客的需求是什么,再针对这些需求来设定企业目标,衡量绩效。

2. 根据资料和事实管理。

近年来,虽然知识管理渐渐受到重视,但是大多数企业仍然根据意见和假设来作决策。

6西格玛的首要规则便是厘清,要评定绩效,究竟应该要做哪些衡量(measurement),然后再运用资料和分析,了解公司表现距离目标有多少差距。

3. 以流程为重。

无论是设计产品,或提升顾客满意,6西格玛都把流程当作是通往成功的交通工具,是一种提供顾客价值与竞争优势的方法。

4.主动管理。

企业必须时常主动去做那些一般公司常忽略的事情,例如设定远大的目标,并不断检讨;设定明确的优先事项;强调防范而不是救火;常质疑「为什么要这么做」,而不是常说「我们都是这么做的。

」5. 协力合作无界限。

改进公司内部各部门之间、公司和供货商之间、公司和顾客间的合作关系,可以为企业带来巨大的商机。

六西格玛简介

六西格玛简介

•扩展6Sigma培训
•扩展6Sigma项目实 施范围
•主黑带培训
•内部化6Sigma
•形成6Sigma文化
•供应商、销售渠道 6Sigma推行
六西格玛领导力: 领导、沟通、推进、参与、评审、监督
六西格玛管理法导论
六西格玛推行步骤
倡导者与主黑带持续的项目规划与监督
项目 选择
批 定 评 测 评 分 评 改评 控 评 准 义 审 量 审 析 审 进审 制 审
定义
• 总则 • VOC • SIPOC • CE 矩阵
测量
• 数据采集计划 • Gage R&R • 控制图表 • 性能分析
控制
• QC 图表 • 文件整理 • 监控
改善
• 确定解决方案 • 风险分析 • 试行 • 计划
不仅是一个分类的工具,在流程 改善中确定每一步如何操作,可 以想像当每个人都使用同种方 法时会产生较大协同效应.
均值 拐点
六西格玛管理法导论
分布曲线越窄, 意 味着落在USL和 LSL之间越多;
LSL 下偏差
: 标准偏差,主要描 述一概率分布的离散 程度;
: 均值
USL 上偏差
分布的离散程度越大 则也越大, 反之, 亦 然;
1> 2> 3
3
4.5 6
六西格玛管理法导论
例如你每天的上班时间为8:30,同时允许正负2分钟的范围,为了方 便,你每天8:12出门,你的“目标”时间是18分钟到办公室。但是实际 上每天上班花多少时间呢? 你收集整理一下你上班时间的数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就会 发现,你的上班时间有很大的波动,有很多数据超越了你的指标范围, 尽管有这样、那样的原因。
需要什么

6Sigma定义与作用详细解读

6Sigma定义与作用详细解读
基于数据和理想的管理 完全由数据推进的迷信管理方法 将一切事情都树立在可以测量的数据基础之
上 带动企业决策方法愈加迷信化 阅历不是不时(bùshí)牢靠的
第十二页,共29页。
6Sigma价值观
聚焦于进程的改良 进程在六西格玛中是成功的关键 一切活动都是进程 一切的进程都有变异 六西格玛协助我们有效(yǒuxiào)添加进程的
6Sigma因由 思索±1.5 σ漂移,依据正态散布面积计算(jì
suàn)可知
第六页,共29页。
6Sigma作用(zuòyòng)
Sigma水平(shuǐpíng)对比
第七页,共29页。
6Sigma作用(zuòyòng)
迷信决策 6Sigma将一切事情树立在可测量数据的基础
上,使企业的决策方法愈加迷信化 质量提升带来庞大收益 优秀的产品设计和工艺可以使产品具有(jùy(róngrěn)失败
的文明环境
第十七页,共29页。
6Sigma运用(yùnyòng)
走向(zǒuxiàng)6Sigma的六个步骤
第十八页,共29页。
6Sigma运用(yùnyòng)
第一步 您是做什么的 即明白您提供的产品(chǎnpǐn)或效力 在第一步时发作的信息
变异
第十三页,共29页。
6Sigma价值观
聚焦于进程(jìnchéng)的改良
控制因子
X1 X2 X3
Input
Process
品质特性: 输出变量
Output
N1
N2
噪声因子
N3
(不可控制的输入变量)
第十四页,共29页。
6Sigma价值观
有预见的积极管理 自动地在事情(shìqing)发作之行中止管理 关注那些常被疏忽的业务运作,并养成习气 确定远大的目的并且经常加以检视 确定明晰的义务优先次第 注重预防效果而不是疲于处置已发作的危机

什么是六西格玛

什么是六西格玛

什么是六西格玛西格玛是一个希腊字母,在统计学上表示为标准差,在质量上是流程变异的衡量。

流程变异是企业的敌人,流程的变异包括了原材料的波动、参数的变化、工艺的不一致等等,流程的变异导致了企业无法保证产品的质量和交期的稳定性,也导致了成本的上升。

六西格玛的目标是是企业的质量水平达到六个西格玛水平,即每百万个机会中只有3.4个缺陷,目前国内大多数企业的质量水平是在3到4个西格玛水平之间,也就是每百万个机会中大概有6200到68000个缺陷。

是企业的质量水平达到6s水平是六西格玛的目标,为了达成此目标,六西格玛发展出一套结构化的严谨的流程改善方法论。

这套方法论中核心的方法是DMAIC和DMADV。

DMAIC主要针对现有的不能满足要求的流程或产品,通过Define(定义)、Measure(测量)、Analyze(分析)、Improve(改进)和Control(控制)有步骤有条理的提高流程或产品的质量;而DMADV主要针对新的流程或产品,通过Define(定义)、Measure (测量)、Analyze(分析),Design(设计)和Verify(验证)来使新流程新产品达到六西格玛的水平。

流程和产品的改进是通过一个个改善项目的完成达到的。

黑带(BlackσBelt)和绿带(Green Belt)是六西格玛改善项目的实施负责人。

六西格玛在使用结构化的严谨的方法提高企业流程和产品质量的同时也倡导着一种高效的企业运营的文化。

这种文化通过关注客户的需求出发,应用事实和数据对流程进行改善和和管理,从而达到最大化企业。

六西格玛文化提倡建立以测量和数据为基础的企业决策流程、企业部门间的无边界合作。

六西格玛是中国企业规范企业运作、提高竞争力的有效的途径。

σ概括地讲,六西格玛是这样三件事:1)统计度量;2)业务策略;3)思维哲学.什么是六西格玛管理法?六西格码管理法是以质量作为主线,以客户需求为中心,利用对事实和数据的分析,改进提升一个组织的业务流程能力,是一套灵活的,综合性的管理方法体系。

6SIGMA

6SIGMA
2023最新整理收集 do
something

简介
σ (Sigma)是什麽?
是统计学用语,也叫标准偏差,指母集团的中心 到个别值分散的程度,即表现散步的大小。
σ 6
(Sigma)是什麽?
尺度:统计学里百万个中3.4个不良概率; 工具:消除品质散布与不良的工具; 哲学:既是做事方法,又是重视品质的文化组织; 战略:使制品/售后服务超一流的公司经营战略;
SEV(SEVERITY) 深刻度,作成FMEA时根据故障类型对顾客的影响程度 来评分,数值越高越危险;
6σ 简介
σ 6 (Sigma)相关主要用语及技法
OCC(OCCURRENCE) 发生度,作成FMEA时把潜在的故障原因根据发生频度 来评分,数值越高故障发生越频繁;
DET(DETECTION) 检出度,作成FMEA时根据故障检出力来评分,数值越 高发现问题越困难;
工程能力(PROCESS CAPABILITY) 生产工程生产均一产品的能力叫做工程能力 ;
工程能力分析(PROCESS CAPABILITY ANALYZE) 在开发.制造.服务中为测定工程散布.减少变动的幅度, 利用统计方法与规格进行比教分析;
短期工程能力(SHORTTERM CAPABILITY) 短期内工程能力;
Define(定义); Measure(测定); Analyze(分析); Improve(改善); Control(管理);
6σ 简介
σ 6
(Sigma)流程
1.Define(定义) 课题选定及成果预想;
2.Measure(测定) 现有水平掌握,测定体系分析,不良因子发现;
3.Analyze(分析) 数具收集分析,主要不良因子选定;

六西格玛

六西格玛
流程的三个基本要素
Six Sigma的焦点 Sigma的焦点
现象
结果 Y 非独立 输出 影响 症状
Y=
f(x)
原因 X1…Xn X1 Xn 独立 输入—过程 问题 根源
原因
通过检验Y 控制X 达到改进Y 通过检验Y,控制X,达到改进Y的目的
注意点
CTQ(Y) = F( X1, X2, X3, ... Xn )
● 只要是对顾客满意度有影响的任何特性
都能以选定CTQ 例) • 特定产品的规格(Spec.) • 发行又正确又有信赖性的请求书 • 修理必要的时间 • 亲切
• 顾客调查 • Focus Groups Interview • 顾客的要求事项Mapping • 质量功能展开 QFD • Quick Market Intelligence • Logic Tree • 排列图Diagram
过程能力 - Z
Z 值-- 是过程的平均值与规范的上、下限之间所包含的标准差个数,即标准化距离。 是过程的平均值与规范的上、下限之间所包含的标准差个数,即标准化距离。
Sigma水平是一种反映过程能力的统计度量单位。Sigma值与单位产品缺陷、 Sigma水平是一种反映过程能力的统计度量单位。Sigma值与单位产品缺陷、 水平是一种反映过程能力的统计度量单位 值与单位产品缺陷 百万机会之缺陷和缺陷发生的概率等指标密切相关。 百万机会之缺陷和缺陷发生的概率等指标密切相关。
USL 上偏差
3
σ1> σ2> σ3
4.5 6
6σ衡量指标 Z 衡量指标ZST
2 3 4 5 6
ZLT
0.5 1.5 2.5 3.5 4.5
PPM
308,537 66,807 6,210 233 3.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 sigma 质量管理在不少印刷公司取得ISO 9000品质保证的同时,在品质保证发展上,近年提出了“6 Sigma”的品质管理。

不少跨国性企业已采用这品质管理概念,并要求他们的供应商提供此种保证。

根据“Publishing Weekly”报导,美国印刷业于昨午已开了一个有关的会议。

一些大型印刷公司,譬如RR.Ronaldley等已作有关的尝试,相信这风气在未来两年势必影响本港。

一、“6 Sigma”的历史:在70年代,Motorola面对日本严峻的挑战,其主席Bob galvin决定在品质上改善,来迎战日本高品质的挑战。

在1981年,他要求其产品必须在五年内有10倍的改善。

于1987年,Motorola建立了“6 Sigma”的概念,基于统计学上的原理,“6 Sigma”代表着品质合格率达99.9997%或以上。

换句话说,每一百万件产品只有3.4件次品,这是非常接近“零缺点”的要求。

“6 Sigma”计划要求不断改善产品、品质和服务,他们制定了目标、工具和方法来达到目标和客户完全满意(Total Customer Satisfaction)的要求。

在过程上他们提供了黑带(Black Belt)和绿带(Green Belt)的有经验工程人员和顾问推行整个计划,并成为品质改善的先锋。

Motorola的“七步骤方法”(Seven Step Method),“不断改善”(Continuous Improvement)和客户完全满意(Total Customer Satisfaction)都是取材自TQM(全面优质管理概念)。

他们提出新设计文化,简化生产步骤,采用机械臂、通用网络等来达到他们5“九”(99.999%)品质要求。

1989年,Motorola更成功取得“Motorola Baldnige National Quality Award”奖项。

1989年,Bob Galvin又提出另一个十倍品质改善的要求,并于1991年完成。

自1981年起,Motorola已录得1000倍(1000∶1)的品质改善。

其他公司,譬如Boeing,Caterpllar,Corning,General Electric,Digital Equipment和IBM等公司都采用“6 Sigma”方法去改善品质。

Motorola其中一个成就就是把以前“3 Sigma”(合格率为99.73%)的品质要求提高至“6 Sigma”。

他们把传统合格率百分比的要求改变为百万分比或亿万分比。

二、何谓“6 Sigma”1. Sigma的解释“Sigma”的定义是根据俄国数学家P.L.Chebyshtv(1821-1894)的理论形成。

根据他的计算,如果有68%的合格率,便是±1 Sigma(或Standard Steviation),±2 Sigma有95%的合格率,而±3 Sigma便达至99.73%的合格率。

在70年代,产品如果达到2 Sigma便达到标准。

但在80年代,品质要求已提升至3 Sigma。

这就是说产品的合格率已达到99.73%的水平,只有0.27%为次货。

又或者解释为每一千货产品只有2.7件为次品。

很多人以为产品达至此水平已非常美满。

可是,根据Evans和Lindsay一书提出,如果产品达到99.73%合格率的话,以下事件便会继续在美国发生:——每年有20000次配错药事件——每年有超过15000婴儿出生时会被抛落地上——每年平均有9小时没有水、电、暖气供应——每星期有500宗做错手术事件——每小时有2000封信邮寄错误虽然合格率已达到99.73%的水平,但相信各位读者对以上品质要求并不满意。

所以有很多公司已要求“6 sigma”的品质管理。

就是说其品质要求是“3 sigma”的一倍。

其合格率为99.99966%(Motorola所谓的5“九”了),每一百万种产品中只有3.4件是次品(非常接近零缺点要求)。

相比之下,3 sigma容许在1百万件产品中有2700件次品。

事实上,日本已把“6 sigma”成为他们品质要求的指标。

2. “6 sigma”的计算方法:其实“6 sigma”是有别于1920年代Bell研究所的研究员Walter A Shewhart发展的“品质管制表”的概念[注解1]。

它是根据(Cp)Process Capability Index而定出其关系的。

Cp=(UCL-LCL)/6 sigma如果Cp<1就代表未能达到指标Cp=1已达到3 sigma的要求Cp>2代表已超过3 Sigma的要求但是如果要达到6 Sigma,Cp必然达到2[注解2]。

其实,根据“The Six Sigma Way”一书[注解3]的公式,可以很简单便算出其结果。

(次品的数目÷总次品的机会)×106=PPM(Parts Per Million)或DPMO(Defection Per Million Opportunities)总次品机会=总检查数目×每件产品潜在次品机会根据PPM的结果,在换算表中便可得知是否已达到“6 sigma”的要求。

三、品质改善的发展:一九二○年代,Bell研究所的研究员,Walter A.Shewhart根据统计学方法发展出“品质管制表”(Control Chart)的概念。

他的同事,W.Edwards Deming把此方法在战后的日本发扬光大,从而制定了日本产品商品质要求的路向。

五十年代便发展了AQL (Acceptable Quality Level),AOQL(Average Outgoing Quality Level)和LTPD(Lot Tolerance Percent Defective)等方法。

六十年代,由于苏联在太空发展上较美国成功,美国国防部提出“零缺点”的管理要求。

他们以为如果工人能保证生产可达到零缺点,品质便有保证。

一九八七年,影响各行各业的ISO 9000出现。

在品质管理上,它是一个很好的制度。

可是,这些文件管理只产生官僚化现象。

这制度只可以保证现有品质要求,但在产品不断改善(Continuous Improvement)方面,并没有什么贡献。

其实在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亦倡行全面优质管理方法(Total Quality Management),其方法是不断改善品质,以达到零缺点的梦想。

在西文国家,有几位品质管理专家对国际品质管理有异常重大的影响,其中佼佼者有戴明(W.Edward Deming)、朱兰(Joseph H.Juran)、哥斯比(Philip Crosby)等。

过去十多年来,西文国家的大企业若考虑推行品质改善计划,差不多都一定会参考这些大师的著作,甚至聘请他们为顾问。

特别在日本,Deming和Juran绵有异常崇高的地位,以Deming为名的“Deming Award”(戴明品质奖),至今仍是日本品质管理的最高荣誉。

可是,当时Juran提出的品质成本曲线理论(Cost of Quality),在八十年代已备受挑战。

(见图一)他以为当品质改善至某一程度时,就算再大量增加资源改善,其效果是不明显的。

所以所谓零缺点是不切实际的理想。

当时亦流行当品质达到某一范围,便算合格。

其理论正如射龙门一样,若足球射在方格内,便取得一分(见图二及三)。

由于科技进步,各类仪器能够取代人手,发挥防止次品出现的机会。

一个突破性的品质成本曲线出现(见图四)。

如果在预防和检定增加资源方面,“零缺点”理想是可以达到的。

再加上当时日本一位品质管理专家Taguchi推翻射龙门的品质要求理论,他提出产品品质要在某一点的中线位置,高于或低于此点便代表成本上升(检查、测试、翻工等),并代表增加客人的不满(见图三)。

其他品质管理专家,如Ishikawa,Kaizen等都抱着同一理念。

在品质理论上,当时的品质管理大师都以为通过品质圈(Quality Circles),品质控制及保证和各级员工训练和参与等,便能达到“全面优质管理”的效果。

经过十多年的努力,除了Xerox的例子比较突出外,其成就并不显著,考其原因,正如Peter S.Pande 在“The Six Sigma Way”一书提出注解4,“全面优质管理”概念缺乏有经验的管理层由上而下推行。

最致命的是缺乏明确目标来推行,他们不知道怎样才能达到目标。

所以很多时候他们定位错误,引致浪费资源。

“全面优质管理”的努力并不是白费的,Motorola在一九八七年提出的“Six Sigma”品质管理方法,是建基于“全面优质管理”并加以改善。

他们“不断改善”(Continuous Improvement),七步骤方法(Seven Step Method)和客户完全满意(Total Customer Satisfaction)等都是取材自“全面优质管理”(TQM)概念。

Motorola在口号上加上“6 sigma”的产品要求目标,并利用黑带(Black Belt)的有经验管理人员来推行。

Motorola和General Electric便是典型的成功例子,亦引发其他公司学习。

与此同时,不少有关“6 sigma”的书本、文章在互联网上出现。

再加上不少品质顾问公司宣扬及提供“6 sigma”管理的服务,可谓百花齐放,一时无俩。

可是,“6 sigma”的成功亦引来不少敌人,如Thomas Pyzdek的“Motorola's Six Sigma Program”注解5和ArthurM.Schneiderman的“Question:When is Six Sigma not Six Sigma/Answer:When it's the Six Sigma Metric!!”注解6一文都质疑Motorola在统计学上的偏差。

根据他们的计算,6Sigma代表每一亿个产品只有2个次品。

Motorola所谓的6 Sigma可能只达到4.5 Sigma而已。

在本质改善方面,6 Sigma并不代表终极,8 Sigma、10 Sigma、12 Sigma会继续出现,根据Arthur M.Schneiderman 的说法,当达到10 Sigma时,以Motorola的方法,便和正确的方法有1000倍的偏差。

再者,他又质疑厘定品质要求的标准是否合理。

在生产成本节省上,亦代表产品开发和品质检定的成本增加,他们是否取得平稀奇呢?他认为所谓“6 Sigma”其实只是口号,其中心还是“全面优质管理方法(Total Quality Management)”再者,Keki R.Bhote,曾在Motorola推行6 Sigma计划担任高级顾问一职,在他的“World Class Quality”一书中指出Motorola 提供的只是婴孩形的“6 Sigma”(Baby Six Sigma-“The Little Q”),他以为他提出的“最终极6 Sigma”(The Ulti mate Sigma-“The Big Q”)最为有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