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书》阅读练习
___《晒书》阅读练习及答案

___《晒书》阅读练习及答案
在宽___院子里,我看到了一个令人惊讶的场景:满地都
是书,整整齐齐排列着,只留下窄窄的过道。
风吹过来,书页翻动着,阳光照在上面,形成波浪般的光影。
这些书都是我在回老家时留下的,母亲主动承担起了保管的重任。
即便家里生活拮据,母亲也总是尽力满足我的买书需求,绝不会派活给我打扰研究。
母亲深知读书的重要性,她在我成长的过程中一直是我的坚强后盾。
多年后的一个初夏,我和母亲坐在书堆里,闲聊着,翻阅着我喜欢的书。
母亲用棉布仔细拂拭着每本书,我们母子俩在书本间漫无目的地聊天。
这个时节,栀子花开得正盛,气味芬芳。
母亲用手背擦了擦额前的头发,露出了探出发间的白发,让我心生感慨。
多年以后,每当我回老家看到母亲晒着书,我总会想起我们一起读“小记”的情景。
这篇文章详细描述了母亲对我的支持和鼓励,以及她对阅读的重视。
它提醒我们珍惜身边的人和事,
感恩他们的付出。
同时,这篇文章也传递出了阅读的重要性和美好。
阅读练习:《母亲和书》参考答案

母亲和书参考答案:(含评分标准)1、溶(2分);融(2分)2、反感(抵触);接受(好感);感动(感激);怀念(思念或愧疚或感恩)(每空3分)3、体现“我”对继母的反感(2分),也包含着对生母的思念(3分)。
4、六(1分);继母在三年困难时期,为了减轻家庭经济负担将亲生女儿远嫁内蒙。
(3分)5、比喻(2分);小船(3分);形象生动地写出家中洋溢着母爱的温馨(2分)以及安全之感(2分)。
6、语言(2分);为女儿出嫁到外地的担忧、悲伤(苦闷等)(3分)但害怕“我”看到其对女儿的关爱不理解(3分);妈妈不认为这样好(1分),总说“好”是为了安抚那流血的心。
(3分)7、真诚赞美(1分)、感激(1分)、怀念(1分);首尾呼应(2分),使主旨鲜明、结构完整(1分);“我”对母亲的理解(2分)经历了很长的过程(2分)。
8、(1)为女儿远嫁而伤心(3分);(2)为儿子终于理解和接纳自己而欣慰(3分)。
9、凡六件事意到即可,略。
(注意的是80字左右,不能超过太多,每件事2分)10、为母亲的关爱而感动,为母亲的衰老而伤感,为以前的无知而愧疚。
(每点3分,含其他答案酌情给分)11、如:母亲是儿女一生的支柱,有了母亲,儿女在外不管多劳累,多辛苦,受了多少委屈,回到家里,看到母亲的笑脸,一切的烦恼就会烟消云散,听了母亲宽慰的话语,任何风浪就会踩在脚下,如果说人的一生,有一根坚强的柱子让你不倒,那就是母亲。
(比喻贴切3分、语言组织3分,合理即可)12、参考要点:(感点1分、联系实际1分及表述合理完整2分)(1)不是生母,胜似生母。
(勤劳、善良、无私、包容等优良品质,3分);(2)母爱是人类最伟大的一种情感,天下的母亲绝大多数是值得歌颂的,我们要学习母亲的优良品质,努力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
(4分,划线处提到可得3分)。
最新中考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散文阅读练习仰望母亲含着泪,静静地望着她——我不得不仰望我的母亲。
她还在为花木浇灌看,伛偻太阳很好。
明晃晃地让春的气息四处弥散,宛若迷人的轻音乐。
阳光下,我坐在小凳上洗衣服,母亲在一边给花木喂豆汁。
母亲忽然说:“我听见收音机里说了,现在,海葬好像每年只有一次……”我愣愣地看着母亲。
母亲笑着,又说:“如果可以,你以后就给我报名海葬。
要不,树葬也行。
不过,我们这里好像没有树葬……”我不知该怎么接母亲的话茬。
母亲又道:“真的,到时候,怎么省事就怎么做吧。
”母亲82岁高龄了,跟她唯一的女儿交代身后之事,也是人之常情。
事实上,母亲已不止一次如此平静地与我谈起这个话题了。
我放下满是泡沫的衣服,望着母亲的眼睛说:“妈……我答应你……我明白你的心思,你放心就是。
不过你也要答应我,这话,请你从此不要再说!千万,千万!你看外面的太阳,你一定要晴朗地活着!一定要健康地活着!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母亲笑道:“好,好,我不说了,不说了。
”我无法再看笑吟吟的母亲,急忙低头洗衣。
我不想让母亲看见我的眼睛湿了。
心思,早巳不在洗衣了。
罗曼·加里写下《我的母亲独一无二》时,母亲早巳离开了人间。
他的记忆始于13岁时的清贫生活,青年时期陷身二战,是母亲的书信,使他穿过了二战的硝烟。
但是直到与母亲阴阳相隔,他才知道支撑起他生命的天宇的250封书信是母亲事先就写好的,才领悟到母亲的独一无二。
而我,似乎打懂事起就明白,我所知晓的与我有关的每件事,无论寻常或不寻常,无论我喜欢或不喜欢,无一不是母亲独一无二的安排。
我庆幸,我能够在母亲健在的时候就明白这一点。
母亲一生坎坷,命运多舛。
现在,80多年的风风雨雨都已归于宁静,归于平淡。
养花是她每天必做的功课,每年她还要到各处走走。
她说,超山的唐梅宋梅是她最喜欢的。
我想,她就是以这样的方式告诉我她对生命的热爱,对生活的追求。
母亲教了将近40年的书,做了无数为人知或不为人不知的善事;母亲的背驼了,头发白了,还“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她时常教我要坐看云卷云舒,静听花开花落,任凭潮起潮涌。
母亲和书阅读理解及答案

母亲和书阅读理解及答案导读:母亲和书那一年,我的生母突然去世,我不到八岁,弟弟才三岁多一点儿,我俩朝爸爸哭着闹着要妈妈。
爸爸办完丧事,自己回了一趟老家。
他回来的时候,给我们带回来了她,后面还跟着一个小姑娘。
爸爸指着她,对我和弟弟说:“快,叫妈妈!”弟弟吓得躲在我身后,我噘着小嘴,任爸爸怎么说就是不吭声。
“不叫就不叫吧!”她说着,伸出手摸摸我的头,我扭着脖子闪开,就是不让她摸。
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从来不喊她妈妈。
有一天,我把妈妈生前的照片翻出来挂在家里最醒目的地方,以此向后娘。
怪了,她不但不生气,而且常常踩着凳子上去擦照片上的灰尘。
有一次,她正擦着,我突然向她大声喊着:“你别碰我的妈妈。
”好几次夜里,我听见爸爸在和她商量:“把照片取下来吧!”而她总是说:“不碍事儿,挂着吧!”头一次我对她产生了一种说不出的好感,但我还是不愿叫她妈妈。
孩子没有一个是省油的灯,大人的心操不完。
我们大院有块平坦、宽敞的水泥空场。
那是我们孩子的乐园,我们没事便到那儿踢球、跳皮筋,或者漫无目的地疯跑。
一天上午,我被一辆突如其来的自行车撞倒,重重地摔在水泥地上,立刻晕了过去。
等我醒来的时候,已经躺在医院里了,大夫告诉我:“多亏了你妈呀!她一直背着你跑来的,生怕你留下后遗症,长大了可得好好孝顺她呀……”她站在一边不说话,看我醒过来便伏下身摸摸我的后脑勺,又摸摸我的肚子。
我不知是怎么搞的,第一次在她面前流泪了。
“还疼?”她立刻紧张地问我。
我摇摇头,眼泪止不住。
“不疼就好,没事就好!”回家的时候,天已经全黑了。
从医院到家的路很长,还要穿过一条漆黑的小胡同,我一直伏在她的背上。
我知道刚才她就是这样背着我,跑了这么长的路往医院赶的。
没过几年,三年自然灾害就来了,只是为了省出家里一口人吃饭,她把自己的亲生闺女,那个老实、听话,像她一样善良的小姐姐嫁到了内蒙古。
那年小姐姐才18岁,我记得特别清楚,那一天,天气很冷,爸爸看小姐姐穿得太单薄了,就把家里唯一一件粗线毛大衣给小姐姐穿上,她看见了,一把给扯了下来:“别,还是留给她弟弟吧,啊!”车站上,她一句话也没说,只是在火车开动的时候,向女儿挥了挥手。
琦君《母亲的书》阅读答案.doc

琦君《母亲的书》阅读答案《母亲的书》是当代女作家琦君的一篇描写母亲的著名散文,文中的母亲没有正式认过字、读过书,却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和的生活知识从这个角度上看,母亲是一位学识渊博的人。
以下是的阅读答案,欢迎大家参考!母亲的书琦君①母亲在忙完一天的煮饭,洗衣,喂猪、鸡、鸭之后,就会喊着我说:“小春呀,去把妈的书拿来。
”②我就会问:“哪本书呀?”③“那本橡皮纸的。
”④我就知道妈妈今儿晚上心里高兴,要在书房里陪伴我,就着一盏菜油灯光,给爸爸绣拖鞋面了。
⑤橡皮纸的书上没有一个字,实在是一本“无字天书”。
里面夹的是红红绿绿彩色缤纷的丝线,白纸剪的朵朵花样。
还有外婆给母亲绣的一双水绿缎子鞋面,没有做成鞋子,母亲就这么一直夹在书里,夹了将近十年。
外婆早过世了,水绿缎子上绣的樱桃仍旧鲜红得可以摘来吃似的。
一对小小的喜鹊,一只张着嘴,一只合着嘴。
母亲告诉过我,那只张着嘴的是公的,合着嘴的是母的。
喜鹊也跟人一样,男女性格有别。
母亲每回翻开书,总先翻到夹得最厚的一页。
对着一双喜鹊端详老半天,嘴角似笑非笑,眼神定定的,像在专心欣赏,又像在想什么心事。
然后再翻到另一,用心地出,起花来。
好像双鞋面上的喜桃,是母永久的本,她心里什么案和色,都仿佛从上面化出来的。
⑥母什么叫本橡皮呢?是因的又厚又硬,像皮的色,也不知是什么材料做的,非常的,再怎么翻也不会撕破,又可以防潮湿。
母就它一个新式的名称——橡皮。
其是一种非常古老的,是太外婆手裁起来外婆,外婆再母的。
是双折,中的里,有会着母心中的至宝,那就是父从北平的来信,才是“无字天”中真正的“ ”了。
母当着我,从不抽出来重,直到花儿累了,菜油灯花也微弱了,我背《》《孟子》背得伏在桌上睡着了,她就会悄悄地抽出信来,和父隔着千山万水,低知心。
⑦母生活上离不了手的另一本是黄。
她在床小几抽里,厨房碗橱抽里,都各放一本,随取出来翻,看今天是什么的日子。
黄上一年二十四个日,母背得瓜熟。
每次翻开黄,要眼前个日在哪一天,她是从念起,一直念到当月的那个日止。
《母亲和书》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母亲和书》阅读练习题及答案那一年,我的生母突然去世,我不到八岁,弟弟才三岁多一点儿,我俩朝爸爸哭着闹着要妈妈。
爸爸办完丧事,自己回了一趟老家。
他回来的时候,给我们带回来了她,后面还跟着一个小姑娘。
爸爸指着她,对我和弟弟说:快,叫妈妈!弟弟吓得躲在我身后,我噘着小嘴,任爸爸怎么说就是不吭声。
不叫就不叫吧!她说着,伸出手摸摸我的头,我扭着脖子闪开,就是不让她摸。
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从来不喊她妈妈。
有一天,我把妈妈生前的照片翻出来挂在家里最醒目的地方,以此向后娘示威。
怪了,她不但不生气,而且常常踩着凳子上去擦照片上的灰尘。
有一次,她正擦着,我突然向她大声喊着:你别碰我的妈妈。
好几次夜里,我听见爸爸在和她商量:把照片取下来吧!而她总是说:不碍事儿,挂着吧!头一次我对她产生了一种说不出的好感,但我还是不愿叫她妈妈。
孩子没有一个是省油的灯,大人的心操不完。
我们大院有块平坦、宽敞的水泥空场。
那是我们孩子的乐园,我们没事便到那儿踢球、跳皮筋,或者漫无目的地疯跑。
一天上午,我被一辆突如其来的自行车撞倒,重重地摔在水泥地上,立刻晕了过去。
等我醒来的时候,已经躺在医院里了,大夫告诉我:多亏了你妈呀!她一直背着你跑来的,生怕你留下后遗症,长大了可得好好孝顺她呀她站在一边不说话,看我醒过来便伏下身摸摸我的后脑勺,又摸摸我的肚子。
我不知是怎么搞的,第一次在她面前流泪了。
还疼?她立刻紧张地问我。
我摇摇头,眼泪止不住。
不疼就好,没事就好!回家的时候,天已经全黑了。
从医院到家的路很长,还要穿过一条漆黑的小胡同,我一直伏在她的背上。
我知道刚才她就是这样背着我,跑了这么长的路往医院赶的。
没过几年,三年自然灾害就来了,只是为了省出家里一口人吃饭,她把自己的亲生闺女,那个老实、听话,像她一样善良的小姐姐嫁到了内蒙古。
那年小姐姐才18岁,我记得特别清楚,那一天,天气很冷,爸爸看小姐姐穿得太单薄了,就把家里唯一一件粗线毛大衣给小姐姐穿上,她看见了,一把给扯了下来:别,还是留给她弟弟吧,啊!车站上,她一句话也没说,只是在火车开动的时候,向女儿挥了挥手。
《母亲的书》琦君阅读答案

《母亲的书》琦君阅读答案做阅读理解不要急着去做题。
做题之前,必须读两遍文章。
第一遍速读,从题目入手,思考题目主要想记叙什么,说明什么物,议论什么等,然后进入正文作浏览,了解各段大概意思,建立起对文章的整体认识,集中解决一个问题——选文写的是什么?琦君(台湾)①从小到大,我上过那么多年学,后来又教书,天天生活不离书,和书打的交道最多,也读过很多本书,而母亲的书却是我怎么读也读不完的一本。
②母亲在忙完一天的煮饭,洗衣,喂猪、鸡、鸭之后,就会喊着我说:“小春呀,去把妈的书拿来。
”③我就会问:“哪本书呀?”④“那本橡皮纸的。
”⑤我就知道妈妈今儿晚上心里高兴,要在书房里陪伴我,就着一盏菜油灯光,给爸爸绣拖鞋面了。
⑥橡皮纸的书上没有一个字,实在是一本“无字天书”。
里面夹的是红红绿绿彩色缤纷的丝线,白纸剪的朵朵花样。
还有外婆给母亲绣的一双水绿缎子鞋面,没有做成鞋子,母亲就这么一直夹在书里,夹了将近十年。
外婆早过世了,水绿缎子上绣的樱桃仍旧鲜红得可以摘来吃似的;一对小小的喜鹊,一只张着嘴,一只合着嘴。
母亲告诉过我,那只张着嘴的是公的,合着嘴的是母的。
喜鹊也跟人一样,男女性格有别。
母亲每回翻开书,总先翻到夹得最厚的一页。
对着一双喜鹊端详老半天,嘴角似笑非笑,眼神定定的,像在专心欣赏,又像在想什么心事。
然后再翻到另一页,用心地选出丝线,绣起花来。
好像这双鞋面上的喜鹊樱桃,是母亲永久的样本,她心里什么图案和颜色,都仿佛从这上面变化出来的。
⑦母亲为什么叫这本书为橡皮纸书呢?是因为书页的纸张又厚又硬,像树皮的颜色,也不知是什么材料做的,非常坚韧,再怎么翻也不会撕破,又可以防潮湿。
母亲就给它一个新式的名称——橡皮纸。
其实是一种非常古老的纸,是太外婆亲手裁订起来给外婆,外婆再传给母亲的。
书页是双层对折,中间的夹层里,有时会夹着母亲心中的至宝,那就是父亲从北平的来信,这才是“无字天书”中真正的“书”了。
母亲当着我,从不抽出来重读,直到花儿绣累了,菜油灯花也微弱了,我背《论语》《孟子》背得伏在书桌上睡着了,她就会悄悄地抽出信来,和父亲隔着千山万水,低诉知心话。
【记叙文阅读】《母亲和书》阅读答案

【记叙文阅读】《母亲和书》阅读答案阅读答案,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同学们的学习能有所帮助。
那一年,我的生母突然去世,我不到八岁,弟弟才三岁多一点儿,我俩朝爸爸哭着闹着要妈妈。
爸爸办完丧事,自己回了一趟老家。
他回来的时候,给我们带回来了她,后面还跟着一个小姑娘。
爸爸指着她,对我和弟弟说:快,叫妈妈!弟弟吓得躲在我身后,我噘着小嘴,任爸爸怎么说就是不吭声。
不叫就不叫吧!她说着,伸出手摸摸我的头,我扭着脖子闪开,就是不让她摸。
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从来不喊她妈妈。
有一天,我把妈妈生前的照片翻出来挂在家里最醒目的地方,以此向后娘示威。
怪了,她不但不生气,而且常常踩着凳子上去擦照片上的灰尘。
有一次,她正擦着,我突然向她大声喊着:你别碰我的妈妈。
好几次夜里,我听见爸爸在和她商量:把照片取下来吧!而她总是说:不碍事儿,挂着吧!头一次我对她产生了一种说不出的好感,但我还是不愿叫她妈妈。
孩子没有一个是省油的灯,大人的心操不完。
我们大院有块平坦、宽敞的水泥空场。
那是我们孩子的乐园,我们没事便到那儿踢球、跳皮筋,或者漫无目的地疯跑。
一天上午,我被一辆突如其来的自行车撞倒,重重地摔在水泥地上,立刻晕了过去。
等我醒来的时候,已经躺在医院里了,大夫告诉我:多亏了你妈呀!她一直背着你跑来的,生怕你留下后遗症,长大了可得好好孝顺她呀她站在一边不说话,看我醒过来便伏下身摸摸我的后脑勺,又摸摸我的肚子。
我不知是怎么搞的,第一次在她面前流泪了。
还疼?她立刻紧张地问我。
我摇摇头,眼泪止不住。
不疼就好,没事就好!回家的时候,天已经全黑了。
从医院到家的路很长,还要穿过一条漆黑的小胡同,我一直伏在她的背上。
我知道刚才她就是这样背着我,跑了这么长的路往医院赶的。
没过几年,三年自然灾害就来了,只是为了省出家里一口人吃饭,她把自己的亲生闺女,那个老实、听话,像她一样善良的小姐姐嫁到了内蒙古。
那年小姐姐才18岁,我记得特别清楚,那一天,天气很冷,爸爸看小姐姐穿得太单薄了,就把家里唯一一件粗线毛大衣给小姐姐穿上,她看见了,一把给扯了下来:别,还是留给她弟弟吧,啊!车站上,她一句话也没说,只是在火车开动的时候,向女儿挥了挥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母亲的书》阅读练习
从小到大,我上过那么多年学,后来又教书,天天生活不离书,和书打的交道最多,也读过很多本书,而母亲的书却是我怎么读也读不完的一本。
母亲在忙完一天的煮饭,洗衣,喂猪、鸡、鸭之后,就会喊着我说:“小春呀,去把妈的书拿来。
”
我就会问:“哪本书呀?”
“那本橡皮纸的。
”
我就知道妈妈今儿晚上心里高兴,要在书房里陪伴我,就着一盏菜油灯光,给爸爸绣拖鞋面了。
橡皮纸的书上没有一个字,实在是一本“无字天书”。
里面夹的是红红绿绿彩色缤纷的丝线,白纸剪的朵朵花样。
还有外婆给母亲绣的一双水绿缎子鞋面,没有做成鞋子,母亲就这么一直夹在书里,夹了将近十年。
外婆早过世了,水绿缎子上绣的樱桃仍旧鲜红得可以摘来吃似的;一对小小的喜鹊,一只张着嘴,一只合着嘴。
母亲告诉过我,那只张着嘴的是公的,合着嘴的是母的。
喜鹊也跟人一样,男女性格有别。
母亲每回翻开书,总先翻到夹得最厚的一页。
对着一双喜鹊端详老半天,嘴角似笑非笑,眼神定定的,像在专心欣赏,又像在想什么心事。
然后再翻到另一页,用心地选出丝线,绣起花来。
好像这双鞋面上的喜鹊樱桃,是母亲永久的样本,她心里什么图案和颜色,都仿佛从这上面变化出来的。
母亲为什么叫这本书为橡皮纸书呢?是因为书页的纸张又厚又硬,像树皮的颜色,也不知是什么材料做的,非常坚韧,再怎么翻也不会撕破,又可以防潮湿。
母亲就给它一个新式的名称——橡皮纸。
其实是一种非常古老的纸,是太外婆亲手裁订起来给外婆,外婆再传给母亲的。
书页是双层对折,中间的夹层里,有时会夹着母亲心中的至宝,那就是父亲从北平的来信,这才是“无字天书”中真正的“书”了。
母亲当着我,从不抽出来重读,直到花儿绣累了,菜油灯花也微弱了,我背《论语》《孟子》背得伏在书桌上睡着了,她就会悄悄地抽出信来,和父亲隔着千山万水,低诉知心话。
母亲生活上离不了手的另一本书是黄历。
她在床头小几抽屉里,厨房碗橱抽屉里,都各放一本。
随时取出来翻查,看今天是什么样的日子。
日子的好坏,对母亲来说是太重要了。
她万事细心,什么事都要图个吉利。
买猪仔,修理牛栏猪栓,插秧、割稻都要拣好日子。
腊月里做酒蒸糕更不用说了。
只有母鸡孵出一窝小鸡来,由不得她拣在哪一天,但她也要看一下黄历。
如果逢上大吉大利的好日子,她就好高兴,想着这一窝鸡就会一帆风顺地长大,如果不巧是个不太好的日子,她就会叫我格外当心走路,别踩到小鸡,在天井里要提防老鹰攫去。
有一次,一只大老鹰飞扑下来,母亲放下锅铲,奔出来赶老鹰,还是被衔走了一只小鸡。
母亲跑得太急,一不小心,脚踩着一只小鸡,把它的小翅膀踩断了。
小鸡叫得好凄惨,母鸡在我们身边团团转,咯咯咯地悲鸣。
母亲身子一歪,还差点摔了一跤。
我扶她坐在长凳上,她手掌心里捧着受伤的小鸡,又
后悔不该踩到它,又心痛被老鹰衔走的小鸡,眼泪一直地流,我也要哭了。
黄历上一年二十四个节气,母亲背得滚瓜烂熟。
每次翻开黄历,要查眼前这个节气在哪一天,她总是从头念起,一直念到当月的那个节气为止。
我也跟着背:“正月立春、雨水,二月惊蛰、春分,三月清明、谷雨……”但每回念到八月的白露、秋分时,不知为什么,心里总有一丝凄凄凉凉的感觉。
小小年纪,就兴起“一年容易又秋风”的感慨。
也许是因为八月里有个中秋节,诗里面形容中秋节月亮的句子那么多。
中秋节是应当全家团圆的,而一年盼一年,父亲和大哥总是在北平迟迟不归。
还有老师教过我诗经里的《蒹葭》篇:“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回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我当时觉得“宛在水中央”不大懂,而且有点滑稽。
最喜欢的是头两句。
“白露为霜”使我联想起“鬓边霜”,老师教过我那是比喻白发。
我时常抬头看一下母亲的额角,是否已有“鬓边霜”了。
《本草纲目》是母亲做学问的书,那里面那么多木字旁、草字头的字,母亲实在也认不得几个。
但她总把它端端正正摆在床头几上,偶然翻一阵,说来也头头是道。
其实都是外公这位山乡郎中口头传授给她的,母亲只知道出典都在这本书里就是了。
母亲没有正式认过字,读过书,但在我心中,她却是博古通今的。
摘自浙江文艺出版社《琦君散文》(文章有删改)
8.文章围绕母亲的三本书,回忆了与母亲有关的哪些事?(3分)
9.仔细阅读第8、9两段,说说黄历为什么是母亲生活上离不了手的书?(4分)
10.文中画线的句子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
(4分)
①外婆早过世了,水绿缎子上绣的樱桃仍旧鲜红得可以摘来吃似的。
②但她总把它端端正正摆在床头几上,偶然翻一阵,说来也头头是道。
11.文章结尾说:“母亲没有正式认过字,读过书,但在我心中,她却是博古通今的。
”这样写是否矛盾?为什么?(5分)
答案:
8. ①“橡皮树”书中夹着外婆绣花的图样;“橡皮树”夹着父亲从北平的来信。
②母亲把黄历背得滚瓜烂熟。
③《本草纲目》是母亲做学问的书。
母亲说起《本草纲目》来头头是道。
(3分,答出一件事情得1分)
9. 黄历表现了母亲在生活中的谨小慎微(祈求平安度日);也是母亲在算计着父亲回家的日子(等待父亲回来)。
(4分,答对一点得2分)10. ①运用夸张的手法,突出强调了樱桃的鲜红,赞美了外婆的刺绣的水平之高。
(或者:表现母亲对外婆留下的东西,格外的珍惜)
②偶然”与“也”合在一起使用,突出强调了母亲虽然认字不多,但是对《本草纲目》知道得却很多,(突出母亲通晓《本草纲目》里的许多知识)。
(4分,答出“突出强调”的作用得1分,具体内容得1分)11. 不矛盾。
母亲虽然没有正式认过字、读过书,却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和生活知识。
比如她能把黄历这本生活知识大全背得滚瓜烂熟;她能把
《本草纲目》这本博大精深的医书说得头头是道。
从这个角度上看,母亲确实是一位博古通今,学识渊博的人。
这样写,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赞美和她为母亲骄傲的感情。
(共5分。
第一问1分,第二问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