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脉与腧穴
五腧穴、原穴、郄穴、募穴、背俞穴、络穴、八脉交会穴、八会穴、下合穴

五腧穴、原穴、郄穴、募穴、背俞穴、络穴、八脉交会穴、八会穴、下合穴
说明:1、五腧穴:指十二经脉肘、膝关节以下的井、荥、输、经、合五个特定穴位,简称五腧。
《灵枢·九针十二原》:"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二十七气所行,皆在五输也。
"用水的源流来比喻各经脉运行从小到大,由浅入深,自远而近的特点。
"井"穴多位于手足之端,喻作水的源头,是经气所出的部位,即"所出为井"。
"荥"穴多位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前,喻作水流尚微,萦迂未成大流,是经气流行的部位,即"所溜为荥"。
"输"穴多位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后,喻作水流由小而大,由浅注深,是经气渐盛,由此注彼的部位,即"所注为输"。
"经"穴多位于腕踝关节以上,喻作水流变大,畅通无阻,是经气正盛运行经过的部位,即"所行为经"。
"合"穴位于肘膝关节附近,喻作江河水流汇入湖海,是经气由此深入,进而会合于脏腑的部位,即"所入为合"。
其临床应用,《难经·六十八难》曰:"井主心下满,。
针灸腧穴总论

2、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自然标志定位法)
<1>固定标志法:
背部的标志: ①第七颈椎棘突为最高的棘突 ②肩胛骨下角平第七胸椎棘突 ③髂嵴平第四腰椎棘突
<2>活动标志法:
举例:听宫、后溪
3、手指同身寸定位法(指寸法)
其中:双穴(十二经穴)309穴
单穴(任、督脉)52穴
2、奇穴(extra points)
含义:既有一定的名称,又有明确的 位置,但尚未归入十四经系统的腧穴, 称“经外奇穴”。简称“奇穴”。
它们是在十四经外,临床逐渐发现有 奇效的穴位;或一个穴名有几个刺激 点而无从归经的穴位。
3、阿是穴(Ashi points)
腧穴总论
目的要求
1.掌握腧穴的定义。腧穴的分类。 掌握腧穴的定位方法。
2.熟悉腧穴的主要治疗作用和主治 规律。了解各类特定穴的意义和内 容。
3.了解腧穴的发展概况、现代研究 概况。
一、腧穴的含义
腧穴(acupoint)是人体脏腑经络之 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腧穴中 “腧”与“输”义通,有转输,输注 的含义;“穴”即孔隙的意思。俗称 “穴位” 。
①中指同身寸法:中指 屈曲时,中节桡侧两端 纹头之间为1寸。
用于四肢取穴的直寸、 背部的横寸。
②拇指同身寸法:
拇指指间关节的 横度作为1寸。
用于四肢部取穴。
③横指同身寸法:
将食、中、无名、 小指并拢,以中指 中节横纹处为标准, 四指的横度为3寸。 又称“一夫法”。
用于下肢直寸,背 部的横寸。
肾俞--治肾虚证
5、募穴(腹募穴)
含义:脏腑经气汇集于胸腹部的腧穴。共 十二募穴。
十四经脉常用腧穴

(学习目标:定位、主治、操作)
一、手太阴肺经腧穴 尺泽:咳嗽,气喘,急性吐泻。 列缺:各种头痛。配风池常于治疗偏头痛。 少商:急救,咽喉肿痛,用三棱针点刺出血。 二、手阳明大肠经腧穴 商阳:主治同少商穴。 曲池:急慢性肠炎,痢疾,发热,肘臂疼痛, 上肢偏瘫。
手 三 里 : 主 治 同 曲 池 穴 。 合 谷 : ① 头 面 及 五 官 部 诸 病 证 ; 如头痛、发热、牙痛、咽喉肿痛,面瘫, 三叉神经痛,常配阳白、四白、太阳、下关、地仓、 颊车。 ② 急慢性肠炎和痢疾,腹痛、腹胀;常配 天枢、气海、关元、足三里、曲池穴。 ③妇科病证;如痛经、带下、月经不调。常配气海、 关元、中极、三阴交。遗尿,尿闭;常配中极、 三阴交穴。自汗、盗汗;常与复溜穴同用为最佳 配伍。
消 化 系 统 病 证
足三里是主治消化系所有病证 的主穴,如寒、热、虚、实诸 证,如胃痛、呕吐、消化不良 上巨虚偏于治疗大肠实热证, 如急性肠炎和痢疾,肠痈; 丰隆偏于治疗各种痰证,如咳 嗽,痰多等; 内庭偏于治疗牙痛,面瘫等证。
四、足太阴脾经腧穴
• 隐 白:腹胀,月经过多,用艾灸; • 三阴交:消化不良,水肿,腹痛腹泻,痛经;常 配中脘、天枢、气海、足三里; • 阴陵泉:主治同三阴交穴; • 血 海:膝关节疼痛,行痹,常配犊鼻穴。
主治消化系统病证,如胃痛, 呕吐,呃逆,脘腹胀满。
肾俞 委中 承山
主
治
腰背疼痛,尿闭或遗尿, 急性吐泻,
八、足少阴肾经腧穴
• 涌泉:特效急救穴之一,常与内关、人中 穴同用。
复溜:偏于补肾气; • 太溪 照海:偏于补肾阴。
头晕目眩,耳 鸣耳聋,腰膝 酸软。
九、心包经腧穴
• 间使 • 内关
1、心脏和神志病证,心悸怔忡多梦;
腧穴

天枢大肠肺中府, 关元小肠巨阙心, 中极膀胱京门肾, 胆日月肝期门寻, 脾募章门为中脘, 气化三焦石门针, 心包募穴何处取? 胸前膻中觅浅深
十、八会穴
• 八会穴,是人体脏、腑、气、血、筋、 脉、骨、髓精气所聚会的八个特定穴。
• 它们均分布在躯干和四肢部,分别与上 述的八种脏腑器官或组织有着密切联系, 主治其有关病证。
歌诀一 列缺偏历肺大肠,通里支正心小肠; 心包内关三焦外,公孙丰隆脾胃详; 胆络光明肝蠡沟,大钟肾络膀飞扬; 脾有大络名大包,任络鸠尾督长强。
歌诀二 手之三阴列通内, 手之三阳偏支外, 足之三阴公大蠡, 足之三阳丰飞光
七、郄穴
• “郄”即孔隙,郄穴是各经经气深集的部 位。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中的阴跷、阳 跷、阴维、阳维四脉各有一个郄穴,共 十六个郄穴,多分布于四肢肘、膝关节 以下。郄穴对各经急性病痛有较好的治 疗作用。
八、下合穴
• 手足三阳六腑之气下合于足三阳经的六个特定 穴,称为下合穴,也称六腑下合穴。
• 其中胃、胆、膀胱的下合穴就是其本经合 穴,而大肠的下合穴(上巨虚)、小肠的下合穴 (下巨虚)均在胃经,三焦的下合穴(委阳)在膀 胱经。这六个下合穴是治疗六腑病证的重要穴 位,均在膝关节以下或附近。
胃经下合三里乡,上下巨虚大小肠, 膀胱当合委中穴,三焦下合属委阳, 胆经之合阳陵泉,腑病用之效必彰。
(1)近治作用 如印堂治眉心前额疾患和眼部疾患 (2)远治作用 如合谷治疗上肢疾病,而且能治颜面
部、颈部、口齿病症,同时能治“不定穴”(《玉龙歌》)、“天 应穴”(《医学纲目》)、“压痛点”等。 这类腧穴既无固定名称,也无固定的位 置和主治,而是以压痛敏感点或其他反 应点作为针灸施术部位。这种“以痛为 腧”的针灸治疗方法叫“阿是之法”, 用此法所取的穴位统称阿是穴。
腧穴概述

第二节腧穴概述概述:1、腧穴定义: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也是疾病的反应点和针灸等治法的刺激点。
2、别名:节、会、骨空、气穴、气府«内经»,孔穴«针灸甲乙经»,穴道《太平圣惠方》,穴位等。
3、腧、输、俞之区别1)腧穴指穴位的总称;2)输穴指五输穴中第三穴;3)俞穴指脏腑之气输注于背部的穴位,即背俞穴。
一、腧穴的分类(一)经穴1.定义:是指归属于十二经脉和任脉、督脉的腧穴,称十四经穴,简称经穴。
2.特点:有具体的穴名;有固定的位置;有明确的针灸主治证;分布在十四经循行路线上。
3.经穴总数:361个«内经»约160个«针灸甲乙经» 349个«铜人针灸腧穴图经» 354个«针灸大成» 359个«针灸逢源» 361个4、主治:本穴所属经脉及其相应脏腑的病证。
(二)奇穴1、定义:有具体的穴名,又有明确的位置,但尚未归入十四经穴系统的腧穴,统称“经外奇穴”简称“奇穴”。
2、作用1)属经穴的早期阶段,奇穴可作为经穴的补充。
如《铜人》膏肓俞;《资生》眉冲。
2)对某此病证有特殊治疗作用,有奇效。
3、特点:(1)有具体的穴名,可一名一穴,也可一名多穴如四关即合谷、太冲;(2)有固定的位置,但分布较分散:有的在十四经循行路线上,定名较晚,如太阳、印堂、阑尾;有的不在十四经循行路线上如膝眼;(3)主治范围比较单一,但有特殊疗效;(4)名为奇穴,实为经穴如外膝眼即犊鼻。
(三)阿是穴1.定义:是指既无具体名称,亦无固定位置,而是以压痛点或其它反应点作为针灸施术部位的腧穴,即“以痛为腧”。
《灵枢·经筋》又名“天应穴、不定穴、压痛点”“阿是穴”名称首见于唐·孙思邈《千金方》2.特点:(1)无具体名称;(2)无固定位置;(3)分布多在病变附近;(4)以痛为腧;(5)补充经穴和经外奇穴的不足。
中医学腧穴概述

(三)阿是穴 1.含义:凡以病痛局部或与病痛有关旳压痛(或敏感)
点作为腧穴旳,统称为阿是穴,即“以痛为腧”。又 称“不定穴”、“天应穴” 。 2.特点:无穴名,无固定位置,无经属,无主治规律, 以疼痛、反应点为针刺穴,是腧穴发展旳初级阶段.
二、腧穴旳命名
(一)天象地理类
1.以日月星辰命名,如日月、上星、华盖、太白等。 2.以山谷丘陵命名:
十二经在四肢肘膝关节下列各有一络穴, 加上任脉之络穴鸠尾位于腹,督脉之络穴长强 位于尾骶,脾之大络大包穴布于胸胁,共有十 五穴,故称为“十五络穴”。
四、郄穴
郄穴是各经经气深聚旳部位。大多分布在 四肢肘膝下列。
十二经脉各有一种郄穴,阴阳跷脉及阴阳 维脉也各有一种郄穴,合而为十六郄穴。
五、俞穴 俞穴是脏腑经气输注于背腰部旳腧穴,又
三、指寸定位法
指寸定位法,是以患者本人手指旳某些部 位折作一定分寸用以比量腧穴位置旳措施,又 称手指比量法、手指同身寸取穴法。
1、中指同身寸 即以患者旳中指屈曲时,中节 内侧两端纹头之间作为1寸。
2、拇指同身寸 即指拇指指关节之横度作为1寸。
3、横指同身寸 又称“一夫”法。也就是将食、 中、无名、小指相并,四横指为一夫,即四横 指相并,以其中指第二节为准,量取四指之横 度作为3寸。
中风、昏迷、热病、头面 病
神志病、脏腑病、妇科病
(二)分部主治规律
分部
头面颈项部
主治
前头、侧头区 后头区 项区 眼区 鼻区 颈区
眼、鼻病 神志、局部病 神志、喑哑、咽喉、眼、头项病
眼病 鼻病 舌、咽喉、喑哑、哮喘、食管、颈部病
分部
胸腹背腰部 主治
胸膺部 腹部
少腹部
胸、肺、心病 肝、胆、脾、胃病 经带、前阴、பைடு நூலகம்、膀胱、肠病
中医师承、确有专长-针灸学-任脉、腧穴练习题

第十九单元任脉、腧穴一、A11、下列腧穴中,不属于任脉的腧穴是A、廉泉B、天突C、水沟D、承浆E、膻中2、任脉循行未至以下何处A、口唇B、面部C、咽喉D、鼻E、目二、B1、A.建里B.中脘C.中极D.气海E.关元<1> 、位于前正中线上,脐下4寸的腧穴是A B C D E<2> 、位于前正中线上,脐下1.5寸的腧穴是A B C D E2、A.下脘B.建里C.中极D.气海E.关元<1> 、善于治疗形体羸瘦、脏气衰惫、乏力等气虚病证的腧穴是A B C D E<2> 、善于治疗遗尿、小便不利、癃闭等泌尿系病证的腧穴是A B C D E答案部分一、A11、【正确答案】 C【答案解析】水沟属于督脉的穴位。
【该题针对“任脉经、穴”知识点进行考核】2、【正确答案】 D【答案解析】任脉循行:任脉,起于小腹内,下出于会阴部,向前上行于阴毛部,循腹沿前正中线上行,经关元等穴至咽喉,再上行环绕口唇,经面部进入目眶下,联系于目。
【该题针对“任脉经、穴”知识点进行考核】二、B1、【正确答案】 C【答案解析】中极【定位】在下腹部,脐中下4寸,前正中线上。
【该题针对“任脉经、穴”知识点进行考核】【正确答案】 D【答案解析】气海【定位】在下腹部,脐中下1.5寸,前正中线上。
【该题针对“任脉经、穴”知识点进行考核】2、【正确答案】 D【答案解析】气海【主治】①虚脱、形体赢瘦、脏气衰惫、乏力等气虚病证;②水谷不化、绕脐疼痛、腹泻、痢疾、便秘等肠腑病证;③小便不利、遗尿等泌尿系病证;④遗精,阳痿,疝气;⑤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崩漏、带下、阴挺、产后恶露不止、胞衣不下等妇科病证;⑥保健灸常用穴。
【该题针对“任脉经、穴”知识点进行考核】【正确答案】 C【答案解析】中极【主治】①遗尿、小便不利、癃闭等泌尿系病证;②遗精、阳痿、不育等男科病证;③月经不调、崩漏、阴挺、阴痒、不孕、产后恶露不止、带下等妇科病证。
任脉

关元 Guanyuan RN4
定位:在下腹部, 前正中线上,当 脐中下3寸。 操作:直刺1~2 寸,需在排尿 后进行针刺; 可灸, 孕妇慎针灸。
关元
关元穴是男子藏精、女子蓄血的地方,是 人身上元阴、元阳的交关之处,也是元气的关 隘,所以叫“关元”。 《难经集注》云“丹田者,人之根元也,精 神之所藏,五气之根元,太子之府也”。该穴 长期施灸,借助火力,可以温通经络,行气活 血,培肾固本,调气回阳,补虚益损,壮一身 之元气,故为保健要穴。
强壮全身的作用,导引养生之术里面常说到的下丹田就是 指气海穴为中心的一定区域。
气海穴作为人体阳气蒸发阴液的关键之处,具有化湿理气
的功效,对于湿邪为患、气机不畅所导致的各种疾病,以 气海穴为主,常常具有较好的疗效。
气海 Qihai RN6
主治:腹痛,泄泻,便秘,痢疾,遗尿,疝气, 遗精,阳痿,月经不调,经闭,崩漏, 虚脱,虚劳羸瘦。 现多用于疝气,失眠,神经衰弱,肠炎等。
关元研究进展
老年性阴道炎 配复溜、三阴交,行弱刺激,留针30 分钟,每日1次,7次为1疗程,两疗程间隔2~3天。 功能性子宫出血 隔姜面饼灸,每次灸30分钟,每日 灸3次。 痛经 配三阴交/地机,针关元时针尖向下,针后加艾 炷灸,以小腹部有热感为度。 遗尿 取关元透中极,配百会,行中强度刺激,留针 20~30分钟,针后灸关元。
气海 Qihai RN6
定位:在下腹部,前 正中线上,当脐中 下1.5寸。 刺灸法: 直刺0.8~1.2寸, 本穴有强壮作用, 为保健要穴。
气海
可灸。
气,气态物也。海,大也。气海名意指任脉水气在此吸热
气海穴义
后气化胀散。 本穴如同气之海洋,故名气海。
前人有“气海一穴暖全身”之誉称,是说气海穴有温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膻中 RN17 (心包募穴;八会穴之气会)
【定位】在胸部,当前正中线上,平第四肋间, 两乳头连线的中点。 【功效】理气活血,宽胸利膈。 【主治】1.咳嗽,气喘,气短。 2.心胸痛,心悸,心烦。 3.噎膈,呃逆,呕吐。 【操作】向下平刺0.3~0.5寸;可灸。
天突 RN22
【定位】在颈部,当前正中线上,胸骨上窝中央。
二、任脉与腧穴
(一)经脉循行 体内:起于小腹 内,出会阴。 体表:从会阴沿 腹、胸、颈正中至口 唇下。支脉环绕口唇, 经面部入目眶下。
(二)主要病候
疝气,带下,腹中结块等证。 (三)主治概要 下焦病:少腹胀满、疼痛,二便不通,遗精, 月经不调,痛经。
中焦病:腹胀,腹痛,肠鸣,腹泻,胃脘痛, 呕吐,纳呆,水肿。 上焦病:胸闷,气喘,咳嗽,胸痛,呃逆。
4、操作要点 腹部腧穴妊娠禁针; 膻中平刺; 天突向胸骨后方斜刺; 廉泉向舌根斜刺。
【功效】宣通肺气,消痰止咳。 【主治】1.咳嗽气喘,暴喑,咽喉肿痛。 2.呃逆,噎膈。 【操作】先直刺约0.2寸,当针尖超过胸骨柄内缘后, 即将针尖转向下,沿胸骨柄后缘,气管前缘缓 慢向下刺入0.5~1寸,一般不留针;可灸。 (注意:不可深刺,不可向左或向右斜刺,反 之则伤及肺造成气胸。)
廉泉 RN23 【定位】在颈部,当前正中线上,喉结上方,舌骨上缘 凹陷处。 【功效】通利咽喉,舒舌理气。 【主治】舌下肿痛,舌强不语,中风失语,暴喑,吞咽RN6 【定位】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1.5寸。 【功效】益气助阳,调经固精。 【主治】1.腹痛,泄泻,便秘。 2.遗尿,癃闭,遗精,滑精,阳痿。 3.崩漏,带下,月经不调,阴挺,产后 恶露不止。 4.中风虚脱,真气不足,肌体羸瘦无力。 (具强身健体作用,为保健要穴之一。) 【操作】直刺1~1.5寸,宜用灸法;孕妇慎用。
关元 RN4(小肠募穴,任脉、足三阴经交会穴)
【定位】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3寸。 【功效】培元固本,补益下焦。 【主治】1.遗精,阳痿,早泄,遗尿,小便频数,尿闭。 2.痛经,黄白带下,月经不调,不孕。 3.腹痛,泄泻。 4.中风虚脱,虚劳羸瘦无力。(为全身强壮穴之 一,为保健要穴。)
【操作】直刺1~1.5寸;穴位深部为膀胱,需排空尿液后 再行针刺;癃闭者用斜刺或平刺;孕妇禁针刺; 可灸。
面颈部疾病:失语,口眼歪斜,齿痛。
(四)腧穴 本经共24个腧穴: 会阴、曲骨、中极、关 元、石门、气海、阴交、 神阙、水分、下脘、建 里、中脘、上脘、巨阙、 鸠尾、中庭、膻中、玉 堂、紫宫、华盖、璇玑、 天突、廉泉、承浆。 (重点掌握9穴)
中极 RN3(膀胱募穴,任脉、足三阴经交会穴) 【定位】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4寸。 【功效】助阳利水,调经止带。 【主治】1.癃闭,水肿,遗尿。 2.遗精,阳痿,疝气。 3.痛经,产后恶露不下,阴挺,月经 不调,带下。 【操作】直刺1~1.5寸;穴位深部为膀胱,需排 空尿液后再行针刺;癃闭者用斜刺或平 刺;孕妇禁针刺;可灸。
承浆 RN24 【定位】在面部,当颏唇沟的正中凹陷处。 【功效】生津敛液,舒筋活络。 【主治】1.口喎,唇紧,流涎,齿衄,齿龈肿 痛,口舌生疮。 2.消渴,癫狂痫证。 【操作】斜刺0.3~0.5寸,亦可向左右透刺夹承 浆穴;可灸。
任脉小结
1、经脉循行 起于胞中,出会阴,向前循腹胸颈部正中 上行至唇下,环唇分成两支入目眶。 2、取穴要点
神阙 RN8 【定位】在腹中部,脐中央。 【功效】回阳救逆,利水固脱。 【主治】1.久泻,脱肛,腹胀,绕脐腹痛。 2.中风虚脱,四肢厥冷。 【操作】禁针刺;宜用隔盐灸,或艾条灸;孕 妇慎用。
中脘 RN11 (胃募穴;八会穴之腑会) 【定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 (注:前正中线,胸剑联合与脐中连 线中点取穴。) 【功效】健脾和胃,温中化湿。 【主治】1.胃痛,腹痛,腹胀,肠鸣泄泻,反 胃,呕逆,食不化,纳呆,疳积。 2.咳喘痰多,失眠,脏躁,癫痫。 【操作】直刺1~1.5寸;可灸。
脐下4寸、3寸、1寸半取中极、关元、气海; 脐上4寸取中脘; 乳头连线中点取膻中; 胸骨上窝取天突; 舌骨上取廉泉; 颏唇沟正中取承浆。
3、主治要点 下腹部腧穴治下焦病:中极治膀胱病, 关元、气海治肝、肾、大肠及妇科病, 且可回阳救逆治虚证。 上腹部腧穴治中焦病:中脘治脾胃病。 胸部腧穴治上焦病:咳喘,胸痛,噎膈; 膻中兼治乳病;天突兼利咽喉。 颈部颏部腧穴治局部疾病:廉泉治舌咽 病;承浆治口腔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