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脉
任脉的作用和功能主治

任脉的作用和功能主治1. 任脉的概述任脉是中医学经络系统中的一条重要经脉,是十四经脉之一。
它是从下腹部起始,向上延伸至头顶,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功能主治。
2. 任脉的走向任脉起始于下腹部中央,称为会阴。
它向上穿过下腹部,贯穿腹股沟,经过腹部、胸部、喉部,最终进入口腔,在上唇与下唇交界处形成分支。
除了以上主要的走向外,任脉还有多个分支末端,分布在胸腹部的肌肉和皮肤中。
3. 任脉的作用和功能主治任脉在中医学中具有多种作用和功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3.1 调节生殖系统任脉与生殖系统有着密切的关联,能够调节和平衡生殖系统的功能。
它可以帮助调理月经不调、痛经、闭经等妇科疾病,对男性的性功能障碍也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3.2 调节消化系统任脉还与消化系统密切相关,可以改善消化不良、食欲不振、腹胀等胃肠道问题。
通过调理任脉,可以增加胃肠道的蠕动,促进食物的消化吸收。
3.3 调节呼吸系统任脉与呼吸系统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可以调节和平衡呼吸系统的功能。
它可以缓解哮喘、咳嗽、气喘等呼吸系统疾病,并提高肺部的功能。
3.4 调节心血管系统任脉对心血管系统的调节作用也非常显著。
它可以增强心脏的收缩力和排出量,调节血压,改善心脏功能。
此外,任脉还可以减轻心绞痛、心悸等心脏疾病的症状。
3.5 调节神经系统任脉对神经系统的调节作用非常重要。
通过调理任脉,可以缓解焦虑、失眠、神经衰弱等神经系统相关疾病,增加人体对压力的适应能力。
3.6 调节免疫系统任脉与免疫系统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联系。
通过调理任脉,可以增强免疫系统的功能,提高机体的抵抗力,预防和缓解感冒、过敏等免疫系统相关疾病。
3.7 调节代谢功能任脉还可以调节人体的代谢功能,促进新陈代谢的进行,加速废物排出,减轻体内的负担。
同时,它还可以改善冷症、水肿、体重问题等代谢性疾病。
4. 任脉的保健方法除了针对具体疾病进行治疗外,我们还可以通过保健的方法来调理和保养任脉。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保健方法:•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注意饮食,避免暴饮暴食,多食用新鲜水果和蔬菜;•定期运动,适度的运动可以促进经络的畅通;•学会放松,避免过度的紧张和压力;•应用中医按摩等方法,刺激和调理经络。
任脉 - 中医本

Ren Meridian, RN.
(一)经脉循行
起于小腹内,出会阴, 沿腹、胸、颈正中线 上行至咽喉部,止于 口唇下。支脉环绕口 唇,经面部入目眶下。
经脉循行原文
任脉者,起于中极 之下,以上毛际, 循腹里,上关元, 至咽喉,上颐,循 面,入目。
(二)主治概要
➢下焦病:少腹疼痛、二便不通、遗精、月 经不调、痛经。
【主治】
不孕不育、癃闭
妇科病——月经不调、带下、痛经、阴挺 泌尿系统疾病要穴
小儿遗尿
癃闭
【刺灸法】直刺1~1.5寸;癃闭患者宜斜刺; 孕妇慎针。
关元穴(小肠募穴)
【定位】前正中线上,脐下3寸。
5寸
气海穴
【定位】前正中线上,脐下1.5寸。
气海
5寸
生殖泌尿系统病——遗精阳痿、不孕 不育、遗尿、小便不利
近治作用 妇科病——月经不调、痛经、带下
【主治】
肠腑病证——腹痛、泄泻、便秘、痢疾
特殊作用——元气虚损病证:体虚瘦弱、虚劳
下焦病要穴 强壮要穴
艾灸养生
“灸 针必 必加 取关 三元 里” ,
《扁鹊心书》 “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 命门、中脘,虽不得长生,亦可得百年寿。”
【刺灸法】直刺1~1.5寸;孕妇慎针。
【主治】胃痛、呕吐、呃逆、腹痛、腹胀、泄泻。 脾胃病证要穴
中脘
足三里
【刺灸法】直刺1~1.5寸。
膻中穴 (心包募穴;八会穴之气会)
【定位】前正中线上,平第4肋间隙;或两乳 头连线与前正中线的交点处。
咳嗽、气喘、胸闷、呃逆、噎膈 【主治】 等胸中气机不畅的病证;
缺乳、乳痈等胸乳疾病。
咳嗽
【刺灸法】平刺0.3~0.5寸。
医学课件-任脉

调节生殖系统
任脉的通畅可以调节内分泌,从而影响免疫功能。
维护免疫功能
任脉与情志有关,其通畅可以帮助调节情绪,缓解压力。
调节情志
任脉养生保健的方法
可以在任脉的穴位上进行按摩,如关元、气海等,以促进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
按摩
针灸
艾灸
饮食
可以通过针灸刺激任脉的穴位,以达到更好的养生保健效果。
04
总结词
任脉的病理表现多样,主要包括生殖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和神经系统疾病等。这些病变的原因主要与饮食不节、情志失调、感受外邪等因素有关。
消化系统疾病
任脉与消化系统也有关联,任脉病变可能引发胃痛、腹痛、腹泻等消化系统疾病。
神经系统疾病
任脉与神经系统相互络属,因此任脉病变也可能导致失眠、健忘、抑郁等神经系统疾病。
在运用任脉治疗时,要树立整体观念,综合考虑患者的体质、病情、心理等因素,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整体观念
可以多阅读相关书籍和资料,多向同行交流学习,不断积累经验和技巧,提高治疗效果。
博采众长
THANKS
感谢观看
生殖系统疾病
任脉与生殖系统关系密切,当任脉发生病变时,可能引发痛经、月经不调、阳痿等生殖系统疾病。
任脉的病理表现与原因
总结词
任脉病变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针灸、推拿、中药内服和外敷等。治疗思路为调理脏腑、平衡阴阳,同时注重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
通过刺激任脉上的穴位,达到调和气血、平衡阴阳和恢复脏腑功能的目的。
通过手法作用于任脉,以舒经活络、调和气血和缓解疼痛等。
根据中医辨证施治原则,选用合适的中药进行内服,以达到调理脏腑和阴阳平衡的目的。
将中药制成膏药或外洗剂,敷于任脉病变处,以达到舒经活络和缓解症状治疗
任脉的循行路线及功能主治

任脉的循行路线及功能主治1. 任脉的循行路线任脉是中医学中的一条重要经络,其循行路线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位:1.起始于下腹部:任脉的起始点位于下腹部,具体位置在脐下三寸处。
2.经过胸腹部:任脉自下腹部往上行经过胸腹部,与前阴脉相互交会。
3.经过喉咙:任脉经过喉咙的部位,与督脉相交。
4.经过面部:任脉继续往上行,经过面部,分布于两颊、鼻唇沟和口唇等部位。
5.结束于鼻腹部:任脉最终汇聚于鼻腹部,具体位置在唇部正中线上。
2. 任脉的功能主治任脉在中医学中具有多种功能主治,通过调节任脉的运行状态,可以对人体产生以下一些效应:1.调节生殖系统:任脉与生殖系统密切相关,通过调节任脉的流动情况,可以达到调节月经、改善生殖系统功能的效果。
2.增强免疫力:任脉的循行路径与免疫系统相交,调节任脉可以增强机体的免疫力,提高抗病能力。
3.改善心血管功能:任脉的流动与心血管系统息息相关,合理调节任脉可以改善心血管功能,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疾病。
4.缓解压力:任脉在情绪调节中起到重要作用,通过调节任脉可以缓解紧张情绪,平衡心理状态。
5.促进消化吸收:任脉的调节作用可以促进消化系统的正常运行,增加食物的消化吸收效果。
6.调节气血运行:任脉与气血运行密切相关,通过调节任脉可以平衡气血的循行,防止气血不畅引发的疾病。
7.延缓衰老:任脉的调节对延缓衰老也有一定的作用,通过合理调节任脉可以改善血液循环,提高身体机能。
以上仅为任脉功能主治的一部分,任脉还与多个脏腑器官相交,其功能影响相当广泛。
在中医诊疗中,医生会结合具体病情,通过调节任脉的流动情况来达到治疗效果。
所以,在中医治疗中,任脉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总结:任脉是一条重要的经络,在中医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了解任脉的循行路线及其功能主治,对于中医学的学习和理解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也有助于我们理解中医治疗疾病的原理,为我们的健康提供更多选择和帮助。
任脉按摩的作用和功能主治

任脉按摩的作用和功能主治作用•改善气血循环:任脉是十二经络之一,在人体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按摩任脉可以促进气血的循环,改善身体的整体血液循环状况,增加氧气和营养物质的供应,有益于身体各个器官的正常运行。
•调理内分泌系统:任脉和人体的内分泌系统有密切关系。
通过按摩任脉,可以调整体内激素的平衡,促进内分泌系统的正常运作,减少内分泌失调引起的相关问题。
•促进身体的自愈能力:按摩任脉有助于激活身体的自愈机制,提高免疫力,增强抵抗力,对于预防和治疗一些常见病症具有积极的作用。
功能主治以下是常见的任脉按摩的功能主治:1.调理月经不调:定期按摩任脉可以调整女性的月经周期和经血的流量,缓解痛经和月经不调等问题。
2.缓解肠胃问题:任脉位于腹部,按摩任脉有助于调整肠胃的蠕动和消化功能,改善胃肠道问题,如胃胀、食欲不振等。
3.缓解压力和焦虑:按摩任脉可以有效促进身体的放松,缓解精神紧张和焦虑情绪,有助于改善睡眠质量。
4.改善性功能问题:按摩任脉有助于提高性功能,增加性欲,缓解男性勃起功能障碍和女性性冷淡等问题。
5.改善皮肤状况:按摩任脉可以增加皮肤的血液循环,促进皮肤细胞的新陈代谢,有助于改善皮肤问题,如暗疮、痘痘等。
6.缓解颈椎病症状:按摩任脉可以舒缓颈椎病症状,减轻颈椎的压力,改善肩颈疼痛和头痛。
任脉按摩可以结合其他穴位按摩一起进行,增强效果。
按摩的时候,可以用中指、食指或拇指以适量的力度顺时针或逆时针按摩任脉,每次按摩10-15分钟,可以一周进行2-3次。
总之,任脉按摩作为一种传统的养生方式,具有多方面的益处。
但是,对于有特殊疾病的人群来说,在进行任脉按摩之前最好咨询医生的建议,确保安全。
任脉

任脉起于胞中,行于前正中线。任通“妊”意思是“妊养”。任脉为“阴脉之海”,所有的阴经都直接或间接交汇于任脉。本经共24个穴位,一名一穴。现分述如下:
穴位
定位
特殊意义
按语
会阴
男性当阴囊根部与肛门连线的中点;女性当大阴唇后联合与肛门连线的中点。
任脉,督脉,冲脉交会穴
本穴为阴阳交会的大穴,具有调和阴阳功能。
心募穴
本穴主治心脏疾病
鸠尾
本穴主治
中庭
本穴主治
膻中
本穴主治
玉堂
本穴主治
紫宫
本穴主治
华盖
本穴主治
璇玑
本穴主治
本穴主治
本穴主治
本穴主治
本穴主治
本穴主治
本穴主治
本穴主治脾脏疾病。
建里
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3寸。
本穴主治脾胃疾病。
中脘
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
胃募穴、任脉、手太阳、少阳、足阳明经交会穴
本穴主治胃腹疾病。
上脘
在上腹部治肠道疾病。
巨阙
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6寸。
曲骨
在前正中线上,耻骨联合上缘的中点处。
本穴为阴气滋养骨骼的重要的穴位。
中极
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4寸。
膀胱募穴、任脉、足三阴交会穴
本穴主治膀胱疾病。
关元
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3寸。
小肠募穴、任脉、足三阴交会穴
本穴主治小肠疾病。
石门
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2寸。
三焦募穴
本穴主治三焦疾病。
气海
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1.5寸。
本穴为经脉之阴中之阳穴。起气要穴。
任脉

不食,腹胀;惊悸,咳嗽,黄疸, 不食,腹胀;惊悸,咳嗽,黄疸, 蛔虫痛;尸厥,健忘。 蛔虫痛;尸厥,健忘。
现代常用于治疗: 现代常用于治疗: 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 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胸膜炎 心绞痛 膈肌痉挛 急性胃肠炎,胃痉挛,胃扩张, 急性胃肠炎,胃痉挛,胃扩张,肝 炎.胆道蛔虫症 癫痫, 癫痫,精神分裂症
【主治】少腹疼痛,霍乱吐泻,疝气, 主治】少腹疼痛,霍乱吐泻,疝气,
遗精,阳痿,早泄,白浊,尿闭, 遗精,阳痿,早泄,白浊,尿闭,尿 黄白带下,痛经;中风脱证, 频,黄白带下,痛经;中风脱证,虚 劳冷惫,赢瘦无力,眩晕,下消。 劳冷惫,赢瘦无力,眩晕,下消。 ——为泌尿生殖及诸虚劳损病的常用 为泌尿生殖及诸虚劳损病的常用 穴。
现代常用于治疗: 现代常用于治疗: 咽炎,扁桃体炎,喉炎,失语症, 咽炎,扁桃体炎,喉炎,失语症, 声带麻痹 支气管炎,文气管哮喘, 支气管炎,文气管哮喘,支气管 扩张, 扩张,肺炎 甲状腺肿大 食道炎,膈肌痉挛, 食道炎,膈肌痉挛,神经性呕吐
廉泉
【定位】在颈部,当前正中线上, 定位】在颈部,当前正中线上,
天突
【定位】在颈部,当前正中线上, 定位】在颈部,当前正中线上,
胸骨上窝中央。 胸骨上窝中央。
【取法】正坐仰靠位取穴。 取法】正坐仰靠位取穴。
【刺灸法】先直刺0.2~0.3寸,然后 刺灸法】先直刺 ~ 寸 沿胸骨柄后气管前缓慢向下刺 0.5~1.0寸;可灸。 ~ 寸 可灸。
【主治】咳嗽,气喘,咽喉不利, 主治】咳嗽,气喘,咽喉不利, 梅核气,瘿气。 梅核气,瘿气。
现代常用于治疗: 现代常用于治疗: 肠炎, 肠炎,痢疾 肾炎, 肾炎,尿路感染 盆腔炎,月经不调,痛经,闭经, 盆腔炎,月经不调,痛经,闭经, 功能性子宫出血,子宫脱垂, 功能性子宫出血,子宫脱垂,子宫 内膜炎,不孕症, 内膜炎,不孕症,胎盘滞留 神经衰弱
任脉的作用和功能

任脉的作用和功能
任脉是中医学中重要的经络之一,起到调节人体阴阳平衡、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作用。
任脉的主要功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调节气血循环:任脉是气血循环的主要通道之一,通过调理任脉可以促进气血的循环,保证气血的正常供应,维持身体各器官组织的正常功能。
2. 调理生殖系统:任脉经过下腹部,与生殖系统密切相关。
通过调理任脉,可以调节月经、促进排卵,对于调理月经不调、不孕症等疾病有一定的疗效。
3. 调节脏腑功能:任脉与脏腑器官相互联系,通过调理任脉可以调节脏腑功能,改善消化、排泄、呼吸、心血管等系统的功能。
4. 平衡阴阳:中医理论认为,任脉是阳经的主脉,能够调整人体阴阳平衡。
通过调整任脉,可以平衡体内阴阳,调理一些因阴阳失衡而引起的疾病。
5. 强身健体:任脉经过主要的气血聚集点,通过调理任脉可以增强体质,提高身体的抵抗力和免疫力,促进健康和延缓衰老。
总之,任脉在中医理论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对于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维持生理功能有着重要的意义。
通过调理任脉,可以帮助人们达到身体健康和预防疾病的目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操作】向下平刺0.3~0.5寸;可灸。
穴位主治鉴别表
穴位 共性 调气要穴 特殊性
膻中 气海 中脘
疏利上焦气机 疏利下焦气机 疏利中焦气机
天突 RN22
【定位】在颈部,当前正中线暴喑,咽喉肿痛。 2.呃逆,噎膈。
【应用】暴喑、失语配廉泉、通里、照海; 咳喘配膻中、尺泽;
膻中 RN17 (心包募穴;八会穴之气会) 【定位】在胸部,当前正中线上,平第四肋间,两 乳头连线的中点。 【功效】理气活血,宽胸利膈。 【主治】1.咳嗽,气喘,气短。 2.心胸痛,心悸,心烦。 3.噎膈,呃逆,呕吐。
【应用】咳喘配天突、肺俞、定喘;
呕吐、呃逆、噎膈配膈俞、中脘、气海; 产后缺乳配乳根、少泽。
(四)腧穴
本经共有24个腧穴:会阴、曲骨、中极、关元、 石门、气海、阴交、神阙、水分、下脘、建里、中 脘、上脘、巨阙、鸠尾、中庭、膻中、玉堂、紫宫、 华盖、璇玑、天突、廉泉、承浆。
中极 RN3(膀胱募穴,任脉、足三阴经交会穴)
【定位】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4寸。 【功效】助阳利水,调经止带。
特点: 膻中:(1)宁心安神-心包募穴。 (2)气会穴;气病配此穴。 (3)通乳 紫宫、华盖、璇玑、天突: 清利咽喉 天突:(1)长于止咳平喘 (2)调理气机
廉泉 RN23
【定位】在颈部,当前正中线上,喉结上方,舌骨 上缘凹陷处。 【功效】通利咽喉,舒舌理气。 【主治】舌下肿痛,舌强不语,中风失语,暴喑, 吞咽困难,喉痹。
3、主治要点 下腹部腧穴治下焦病:中极治膀胱病,关元、气 海治肝、肾、大肠及妇科病,且可回阳救逆治虚 证。 上腹部腧穴治中焦病:中脘治脾胃病。 胸部腧穴治上焦病:咳喘,胸痛,噎膈;膻中兼 治乳病;天突兼利咽喉。 颈部颏部腧穴治局部疾病:廉泉治舌咽病;承浆 治口腔病。
4、操作要点 腹部腧穴妊娠禁针; 膻中平刺; 天突向胸骨后方斜刺; 廉泉向舌根斜刺。
穴位主治鉴别表
穴位 气海 关元 中极 阴陵泉 特殊性 元气要穴有培补元气之功,用于元气不足 阳气要穴温补元阳,用于真阳不足 水气要穴,摄利小便,多用于通摄水道 湿气要穴功能运化水湿,用于脾虚湿困
神阙 RN8
【定位】在腹中部,脐中央。 【功效】回阳救逆,利水固脱。 【主治】1.久泻,脱肛,腹胀,绕脐腹痛。 2.中风虚脱,四肢厥冷。
督脉与六阳经有联系,称为“阳脉之海”, 具有 调节全身阳经经气的作用;任脉 与六阴经有联 系,称为“阴脉之海”, 具有调节全身诸阴经经 气的作用;冲脉与任、督脉,足阳明、足少阴等 经有联系,故有“十二经之海”、“血 海”之 称,具有涵蓄十二经气血的作用。
带脉约束联系了纵行躯干部的诸条足经;阴阳
气海 RN6
【定位】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1.5寸。 【功效】益气助阳,调经固精。 【主治】1.腹痛,泄泻,便秘。 2.遗尿,癃闭,遗精,滑精,阳痿。 3.崩漏,带下,月经不调,阴挺,产后恶 露不止。 4.中风虚脱,真气不足,肌体羸瘦无力。 (具强身健体作用,为保健要穴之一。)
【应用】脾虚腹痛、泄痢配足三里、脾俞、天枢、
咽喉肿痛配少商。
【操作】先直刺约0.2寸,当针尖超过胸骨柄内缘后, 即将针尖转向下,沿胸骨柄后缘,气管前缘缓慢 向下刺入0.5~1,一般不留针;可灸。
穴位主治鉴别
穴位 中脘 天突 共性 祛痰 特殊性 温化寒痰,祛胃府之痰 开痰利气,祛肺系之痰
膻中、玉堂、紫宫、华盖、璇玑、天突
共性: 宽胸理气,止咳平喘, 顺气降逆,用于胸肺疾患。
【应用】
口角歪斜配地仓、颊车; 牙龈肿痛配合谷、内庭。 【操作】 斜刺0.3~0.5寸。
任脉小结
1、经脉循行
起于胞中,出会阴,向前循腹胸颈部正中上 行至唇下,环唇分成两支入目眶。
2、取穴要点 脐下4寸、3寸、1寸半取中极、关元、气海; 脐上4寸取中脘; 乳头连线中点取膻中; 胸骨上窝取天突; 舌骨上取廉泉; 颏唇沟正中取承浆。
呕逆,食不化,纳呆,疳积。 2.咳喘痰多,失眠,脏躁,癫痫。
【应用】急性胃痛、呕吐配梁丘、内关;
胃脘痛、吞酸配胃俞、太冲、三阴交、公孙; 脘腹胀满配气海、足三里、百会。
【操作】直刺1~1.5寸;妊娠3个月后慎针灸。
水分、下脘、建里、中脘、 上脘、巨阙、鸠尾、中庭 共性:调理脾胃,运化水谷 特点: 水分:利水消肿 中脘:胃募中脘,长于治疗脾胃本经疾患。 上脘、巨阙、鸠尾: 宽胸化痰宁神
【定位】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3寸。 【功效】培元固本,补益下焦。
【主治】1.遗精,阳痿,早泄,遗尿,小便频数,尿闭
2.痛经,黄白带下,月经不调,不孕。
3.腹痛,泄泻。
4.中风虚脱,虚劳羸瘦无力。(为全身强壮穴 之一,为保健要穴。)
【应用】中风脱证配神阙隔盐灸; 虚劳羸瘦配足三里、脾俞、大肠俞; 月经不调(冲任不固)配三阴交、血海; 阳痿、遗精配大赫、肾俞、次髎; 泄痢不止、五更泄配太溪、肾俞。 【操作】直刺1~1.5寸;穴位深部为膀胱,需排空尿 液后再行针刺;癃闭者用斜刺或平刺;孕妇禁针刺; 可灸。
承泣 起 于 ① 起源 环唇 承浆 胞 中 阴器
咽 喉
曲骨
会阴
② 前行支(本支)
联系脏腑器官:
胞中,脐,咽喉,唇口,目
(二)主要病候 1.生殖系疾病
2.少腹病
3.脾胃病
4.面口、唇、目病
(三)主治概要
下焦病:少腹胀满、疼痛,二便不通,遗精,月 经不调,痛经。 中焦病:腹胀,腹痛,肠鸣,腹泻,胃脘痛,呕 吐,纳呆,水肿。 上焦病:胸闷,气喘,咳嗽,胸痛,呃逆。 面颈部疾病:失语,口眼歪斜,齿痛。
任 脉
任脉起于胞中,其主干行于前正中线; 按十四经流注与督脉衔接,交于手太阴肺经;
联系的脏腑器官主要有胞中、咽喉、唇口、目;
络脉从鸠尾散于腹。
任,通“妊”,指妊养。
任,又有“抱”的意思。
言此脉任受全身阴气,主要行于身前正中。
作用: 1.总揽、总任诸阴经脉气 2.主胞胎,和冲脉同为妇人生养之本
一源三岐:奇经八脉中的督、任、冲脉皆起于胞 中,同出会阴,称为“一源三岐”。其中督脉行于 腰背正中,上至头面; 任脉行于胸腹正中,上抵颏 部;冲脉与足少阴肾经相并上行,环绕口唇。
奇经八脉的功能 奇经八脉交错地循行分布于十二经之间,其 作用主要体现于两方面。
其一,沟通了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奇经八 脉将部位相近、功能相似的经脉联系起来,达到 统摄有关经脉气血、协调阴阳的作用。
上巨虚;
月经不调配中极、带脉、肾俞、三阴交;
疝气配关元;
遗精配三阴交(《席弘赋》) 。 【操作】直刺1~1.5寸,宜用灸法;孕妇慎用。
曲骨、中极、关元、 石门、气海、阴交 共性:(1)调理冲任 (2)调理小便 (3)通调经气 特点: 中极:(1)回阳救逆 (2)长于治疗小便病 (3)益肾调经
关元:(1)培补元阴元阳 A.保健要穴 B.急救 C.各种元阴元阳虚证 (2)升阳举陷 (3)对痛经和崩漏效果好 (4)利水消肿 石门:《甲乙经》:“女子禁不可刺灸中央,不幸使 人绝子。” 气海:升阳补气膻中为上气海,此为下气海。
【应用】配足三里、胃俞、四缝治胃痛、消化不良;
配中脘、内关、治呕吐;
配天枢治肠鸣腹泻。 【操作】直刺1~1.5寸,可灸。
中脘 RN11 (胃募穴;八会穴之腑会)
【定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 (注:前正中线,胸剑联合与脐中连线中点取穴。)
【功效】健脾和胃,温中化湿。
【主治】1.胃痛,腹痛,腹胀,肠鸣泄泻,反胃,
【主治】1.癃闭,水肿,遗尿。 2.遗精,阳痿,疝气。 3.痛经,产后恶露不下,阴挺,月经不调, 带下。 【应用】遗尿配三阴交、肾俞; 小便不利、尿潴留配委阳、膀胱俞; 崩漏配子宫(《大成》)。 【操作】直刺1~1.5寸,针刺前须排空小便;尿潴留 慎针;孕妇慎针灸。
关元 RN4 (小肠募穴,任脉、足三阴经交会穴)
【应用】舌下肿痛配中冲;(《百症赋》) 舌强不语配金津、玉液、风府。
【操作】针尖向咽喉部刺入0.5~0.8寸;可灸。
穴位主治鉴别表
穴位 哑门 治喉疾要穴 共性 特殊性 偏于治疗脑病之喑哑失语
廉泉
偏于治疗舌病之喑哑失语
承浆 RN24
【定位】在面部,当颏唇沟的正中凹陷处。 【功效】生津敛液,舒筋活络。 【主治】1.口喎,唇紧,流涎,齿衄,齿龈肿痛, 口舌生疮。 2.消渴,癫狂痫证。
维脉联系阴经与阳经, 分别主管一身之表里; 阴阳跷脉主持阳动阴静,共司下肢运动与寤寐。
其二,奇经八脉对十二经气血有蓄积和渗灌 的调节作用。当十二经脉及脏 腑气血旺盛 时,奇经八脉能加以蓄积, 当人体功能活动 需要时,奇经八脉又能渗灌供应。
冲、带、跷、维六脉腧穴,都寄附于十二经与 任、督脉之中,惟任、 督二脉各有其所属腧穴, 故与十二经 相提并论,合称为“十四经”。十 四经具有一定的循行路线、病候及所 属腧穴, 是经络系统的主要部分,在临床上是针灸治疗 及药物归经的基础。
【主治】1.久泻,脱肛,腹胀,绕脐腹痛。
2.中风虚脱,四肢厥冷。 【应用】配足三里治疗肠鸣腹痛;
配气海、阴陵泉治疗泄泻不止。
【操作】禁针刺;宜用隔盐灸,或艾条灸;孕妇慎用。
下脘 RN10 【定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2寸。 【作用】和中理气,消积化滞。 【主治】腹痛,腹胀,泄泻,呕吐,食谷不化,痞块。
(一)经脉循行 起于胞中,出于会阴, 上循毛际,循腹里,上关 元,至咽喉,上颐循面入 目。 络脉:任脉之别,名 曰尾翳,下鸠尾,散于腹 体内:起于小腹内, 出会阴。 体表:从会阴沿腹、 胸、颈正中至口唇下。支 脉环绕口唇,经面部入目 眶下。
任脉经脉循行图示:
小腹内-会阴-腹-胸-至咽喉-环绕唇口 -上颐-循面-入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