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督配穴法的应用体会

合集下载

多元化护理配合三才配穴疗法在早期急性乳腺炎患者中的应用

多元化护理配合三才配穴疗法在早期急性乳腺炎患者中的应用

缓解不良情绪,提高生活质量。
【关键词】多元化护理;三才配穴疗法;急性乳腺炎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 文章编号: ( ) R473. 71
B DOI 10. 3969 / j. issn. 1006 - 7256. 2020. 02. 037
1006 - 7256 2020 02 - 0108 - 03
成乳腺管堵塞。⑥良好的医疗环境。时刻保持医院环境的
方法 1. 2
干净整洁,降低嘈杂声,医护人员要与患者加强交流,促进护
1.2. 1 对照组 给予常规护理和治疗。包括手法挤奶、局部 患关系,增强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有助于治疗和护理的
热敷及抗生素药物等常规治疗;健康教育、床位护理、饮食指 顺利进行。
齐鲁护理杂志2020 年1 月第26 卷第2 期
多元化护理配合三才配穴疗法在早期急性乳腺炎患者中的应用
张婉玲,李素玲,王元元,骆国英 (清远市妇幼保健院 广东清远511500)
【摘 要】目的:探讨多元化护理配合三才配穴疗法在早期急性乳腺炎患者干预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 年1 月1 日~
时或护理不当,会形成乳腺肿块,影响喂乳,同时也对患者的 多元化护理:①健康教育。发放健康安全手册,根据患者的个
身体造成损伤[2]。三才配穴疗法结合中医天地人三才配穴法 人情况有针对性地讲解早期急性乳腺炎相关知识,包括病因、
和现代电磁和光疗信息科学技术,常用于治疗乳腺疾病,通过 临床症状、治疗方法、病情变化等,让患者对疾病有正确的理
产妇12 例;病程(2. 13 ±0. 89)d。对照组年龄22 ~ (35 26. 94 ± 性乳腺炎患者的饮食应清淡、易于消化,同时也要注意营养
3. 56)岁;初产妇39 例,经产妇11 例;病程(2. 08 ± 0. 91)d。两 均衡,尽量少食用辛辣、油腻及其他易于发奶的食物,避免造

浅析以脾胃为枢运用冲、任、督、带脉从腹论治消渴的 针灸取穴原则

浅析以脾胃为枢运用冲、任、督、带脉从腹论治消渴的 针灸取穴原则
以下穴位作为治疗消渴的重点选穴.
«医学入门»指出:“周身三百六十穴统于手足六十
”明吴崑云:“以八穴交会
六穴,六十六穴又统于八穴.
奇经八脉,而分主乎表,主乎里,主乎表里之间也予
今以八法为妙者,以其分主八脉,而该乎十二经也,创为
20 中国民间疗法 2022 年 5 月第 30 卷第 10 期
[
CH
I
NA
SNATUROPATHY,May
2022,Vo
l
30No
10
经脉气血运行之源头.张安平等[12]认为阿育吠陀医学
中的中脉与中医的冲脉颇为相似,具有统领全身经脉的
”可见交经八穴的统率作用.因此,本文
针灸一大法门.
选穴以与冲、任、督、带脉相 通 之 列 缺、后 溪、公 孙、足 临
湖 人脉 隆 盛,入 于 八 脉,而 不 还 周 ”,说 明 奇 经 对
的危险因素,还 会 明 显 提 高 糖 尿 病 的 患 病 风 险 [8]. 腹
带脉的循行及生 理 功 能 皆 与 后 天 之 本 脾 胃 有 关,由 此
此,该病的治疗应当治病求本,从腹论治,调冲、任、督、
得出调节冲、任、督、带四脉通调脾胃,对消渴起到良好
降失 衡,刺 激 任、督 脉 可 使 阴 阳 调 和,脾 胃 升 降 得 当.
合四肢腧穴的协同作用下可达阴阳协调、脾气健运、和
黄培冬等 [18]指 出 任 脉 生 理 功 能 与 神 经 内 分 泌 系 统 有
胃生津之功,缓解上、中、下三消之症,使消渴渐愈.
关,其许多穴位与肠直接关联,因此针刺任脉刺激腹部
机升降失调,会使膏浊囤积于腹部.因此,针对腹大胀
满之症,通调带脉能起到良好的效果.
3 冲、任、督、带脉治疗消渴的选穴原则

张军穴位新用经验举隅

张军穴位新用经验举隅

慢性皮肤病可以此治之;又如慢性顽固呃逆,不仅关于胃, 亦由阳气不足、肾不纳气,故和胃降逆之外,当佐以温阳、 通阳之法,张师常取此三穴,或另加膀胱经肾俞、膈俞等。 四关穴(双合谷配双太冲)可理气疏肝、解郁安神,西 医神经系统病症、中医情志病及肝经病属实证者多用,谓 之“开四关”。四关配穴法源于古人经验,合谷为大肠经原 穴,属阳、主气,太冲为肝经原穴,属阴、主血,两穴合用,调 和气血阴阳,尤能疏肝解郁、平肝熄风。 四关穴配三阴交、足三里,相当于逍遥散之效。四关 穴疏肝解郁,近似柴胡;三阴交养血活血,近似当归、芍药; 足三里健脾益气,近似茯苓、白术、甘草。当然,这种配穴 与方剂的类比亦不必拘泥,学者能体会其中精神,加深理 解即可。
[1]李世珍.常用腧穴临床发挥[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5:103.
[2]杨素清、邹存清.至阳穴埋针法治疗带状疱疹疼痛的临床观 察[J].中医药学报.2004。32(3):32-33. [3]梅荣军、盛国斌.神道一至阳穴区反应点点穴加埋针治疗荨 麻疹36例[J].针灸I临床杂志.1994,11(3):36—37. [4] 李瑞.通阳法在针灸临床中的运用[J].中医杂志.2002,43 (9):665—667. [5]刘向东.温阳通督法在临床中的应用[J].针灸临床杂志. 1997,13(10):20—21. (收稿日期:2008—1l一08) 本文编辑:王福岗
(收稿日期:2009—04—06) 本文编辑:李艳萍
帷床资料 本组42例,年龄56—75岁,平均67岁。均采用1994年世
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诊断标准确诊,并排除内分泌疾 病、类风湿关节炎、多发性骨髓瘤等影响骨代谢的病变。 2治疗方法 补骨汤药用:延胡索、丹参各20 g,补骨脂、仙灵脾、牡 蛎、熟地各15 g,女贞子12 g,白术、自然铜、川芎各9 g,茯 苓6 g。偏阳虚者,加杜仲20 g,仙茅10 g;偏阴虚者,加枸 杞子、石斛各15 g;失眠者,加酸枣仁20 g,合欢皮lO g;多 汗出者,加浮小麦30 g。每日l剂,水煎服。连服5个月为 1个疗程。治疗期间停服维生素D、雌激素、钙制剂等有关 药物。疗程结束后复查相关生化指标、x线片及骨密度各 1次。 3疗效观察 3.1疗效判定标准显效:骨骼疼痛明显减轻或消失,血 雌二醇(E2)、血ca2+显著上升,或x线摄片及骨密度测定 骨密度升高。有效:腰背及其他部位疼痛较原来疼痛程度 明显减轻,血雌二醇(E2)、血Ca2+稍有上升。无效:症状 体征无改善,生化检查无变化。 3.2治疗结果:本组42例,均于治疗后12个月后评定疗 效。显效13例,有效26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2.9%。

穴位埋线联合任脉灸法在心肾不交型不寐的应用

穴位埋线联合任脉灸法在心肾不交型不寐的应用

穴位埋线联合任脉灸法在心肾不交型不寐的应用1. 心肾不交型不寐概述心肾不交型不寐是指由于心脏和肾脏功能失调,导致心神失守、脑神不安而引起的失眠症状。

在中医理论中,肾藏精气,心肾二者相辅相成,共同维持人体的精神活动和生命机能。

当心肾功能失调时,必然会影响到人的精神状态,导致失眠、多梦、易醒等不寐症状的出现。

心肾不交型不寐的病机主要是心肾阴阳失衡,肾水不足。

心火上炎会导致心神不安,肾水不足则会使脑髓失养,从而引发失眠、多梦等症状。

心肾不交还可能导致其他疾病,如腰膝酸软、遗精早泄、头晕耳鸣等。

对于心肾不交型不寐的治疗,需要调整心肾功能,使之恢复平衡,从而达到治疗失眠的目的。

穴位埋线联合任脉灸法是一种独特的治疗方法,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调节气血运行,改善心肾功能失调,从而达到治疗失眠的目的。

本研究将探讨穴位埋线联合任脉灸法在心肾不交型不寐中的应用效果及其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1.1 不寐的定义不寐是以夜间不易入睡或睡而易醒为主要症状的病证,轻者入睡困难,醒后不能再寐,重者可彻夜不眠。

又称失眠、目不瞑等。

不寐有虚实之分,虚者多属阴虚火旺,心胆气虚,实者多为肝郁化火、痰热内扰。

临床应辨证治疗。

1.2 心肾不交型不寐的病因病机心肾不交型不寐的病因病机是多方面的,其中包括思虑劳倦、内伤心脾、阳不交阴、心肾不交、阴虚火旺、肝阳扰动、心胆气虚以及胃中不和等因素。

心肾不交指心与肾生理协调失常的病理现象,多由肾阴亏损,阴精不能上承,因而心火偏亢,失于下降所致。

2. 穴位埋线疗法穴位埋线疗法是一种将特殊的线材植入特定穴位以达到治疗和调理作用的中医疗法。

在心肾不交型不寐的治疗中,穴位埋线疗法与任脉灸法相结合,发挥了相辅相成的效果。

选择适当的穴位进行埋线,心肾不交型不寐患者常伴有心悸、失眠等症状,因此可以选择神门、心俞、肾俞等穴位进行埋线。

这些穴位分别对应于心、肾经络的关键部位,通过埋线刺激,可以调节心肾功能,改善睡眠质量。

如何打通任督两脉.

如何打通任督两脉.

如何打通任督两脉任督两脉原属于奇经八脉,因具有明确穴位,医家将其与十二正经脉合称十四正经脉。

任脉主血,为阴脉之海;督脉主气,为阳脉之海。

也就是说,任督两脉分别对十二正经脉中的手足六阴经与六阳经脉起着主导作用,当十二正经脉气血充盈,就会流溢于任督两脉;相反的,若任督两脉气机旺盛,同样也会循环作用于十二正经脉,故曰:「任督通则百脉皆通」。

任脉:从下颌的承浆穴到下体的会阴学督脉:从口部的龈交穴到背部最下的长强穴打通任督两脉的方法真气运行法是一种静功自我导引法,主要通过凝神调息,培植真气,以贯通经络,调理阴阳气血,而达防病治病、延年益寿之效。

本功法由近人李少波根据《黄帝内经》理论,并采纳了“小周天功法”等古代气功养生治病经验,结合自身实践体验整理而成。

操练不难,只要按要求练习,不会出偏差。

操练步骤井然,各有反应或效果可证,治疗范围亦较广泛。

一、练功姿式以平坐式为主,凳椅面上可加软垫,要求凳椅坐面与小腿等高;臀部的1/2~1/3 坐于凳面,两足平行,足底着地,并与小腿垂直,小腿与大腿垂直,大腿与上身垂直;两膝间距两拳宽,两手掌自然覆置大腿上,两肩松垂,含胸拔背,头顶如悬,下颌微收,舌抵上腭,口目轻闭,两眼内视,耳听呼吸。

若惯于盘坐者,盘坐亦可。

当修习纯熟后,则站、卧、坐、行皆可。

二、呼吸与意念本疗法呼吸法是鼻吸鼻呼。

练功初期,意念只须注意呼气,尽量做到深、长、细、匀,而吸气时则任其自然,勿须任何意念。

随着练功的深入,呼吸和意念须作适当调整。

三、收功每次练功结束前,先放松意念,手掌相对摩擦至热,如洗面状摩面部数周,使精神恢复常态后,慢慢起身活动即可。

四、具体步骤第一步:呼气注意心窝部练功准备就绪,即微合双眼,先注视鼻尖片刻,接着闭目内视心窝部,耳听呼吸,勿使有声。

意念随每次呼气自喉部下达心窝部,尽可能逐渐放慢、放长,每次呼气的时间,以每分钟呼8~12 次为宜。

呼气时任其自然,无念无识。

练功时若有杂念,要用数息法制之:只须数呼气之数,从 1 ~ 10 ,再回头从1 ~ 10 ,反复进行,杂念平息,即不必数息。

临床上常用的自助针灸KCF配穴法

临床上常用的自助针灸KCF配穴法

临床上常用的自助针灸KCF配穴法6/22/2010 蒋新民结合网文讲些配合经络图示仪的k c f 方法可加深经络现象的研究品悟。

(括号内为kcf 方式的重点论述)常用的针灸配穴法有:三部配穴法、俞募配穴法、前后配穴法、十二经表里配穴法、阴阳配穴法、接经配穴法、原络配穴法、郄会配穴法、五行输配穴法、刚柔配穴法、上下配穴法、肢末配穴法、本经配穴法、一经连用或数经互用配穴法等(对于常用配穴法利用k c f 时仅以举一反三、实际中以简而有效寻到有穴质反映时施以kcf)。

较有特色方法简要介绍如下。

1 三部配穴法三部指局部、邻部、远部。

此法为针灸临床常用的配穴方法,三才以穴位来定有两种:(1)天地人三才,如百会(在头应天),涌泉(在足应地),璇玑(在胸应人)。

(2)上中下三才,如大包(为上部),天枢(为中部),地机(为下部),亦属三部配穴法。

局部配穴法是依发病位置为取穴的主要目标,除在一般肌表四肢使用外,对内脏疾病,也可以根据脏腑所在作选穴依据。

如因重要器官患某种病变不能取穴时,也可以选邻近穴位替代。

这种取穴法,对于慢性疾患疗效最强。

任督二脉,主治局部邻近外,同时也具有全身性的主治功能,配方时应注意采用。

以上局部、邻部、远部三方面,在临证时,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配合使用。

例如胃痛用局部中脘,邻近章门,远道内关、足三里效果显著。

2 俞募配穴法俞穴是脏腑经气所输转的部位,五脏俞和六腑俞,均散在于背部的足太阳膀胱经,因其在背,故又有"背俞"之称。

募穴是脏腑经气聚会的部位,五脏募和六腑募,均散布于胸腹部任脉与手足阴阳经。

因为俞募穴,均与脏腑有密切的联系,所以五脏六腑发生病变时,都可采用俞募配穴治疗。

俞募穴的配合应用,除了能直接治疗脏腑本身的疾病外,还可以间接治疗在病理上与内脏器官相关联的疾患。

例如肝开窍于目,治目疾可以取肝俞等,脏腑病取俞募配穴时,可配用"脏病取俞,腑病取合"的远道取穴法。

关于某五门十变配穴法

关于某五门十变配穴法

关于五门十变配穴法五门十变配穴法有两种应用方式,一种是『化合治疗法』,另一种是『互合治疗法』,在此先介绍比较常用的『化合治疗法』。

五门十变(化合)的配穴规则:甲己合化土胆经(甲)穴道与脾经(己)一起合用治疗,有强化身体『土』性质的力量乙庚合化金肝经(乙)穴道与大肠经(庚)穴道一起合用治疗,有强化身体『金』性质的力量丙辛合化水小肠经(丙)穴道与肺经(辛)一起合用治疗,有强化身体『水』性质的力量丁壬合化木心经(丁)穴道与膀胱经(壬)一起合用治疗,有强化身体『木』性质的力量戊癸合化火胃经(戊)穴道与肾经(癸)一起合用治疗,有强化身体『火』性质的力量五门十变(化合)配穴背后的基础理论原理:河图的生成数河图是中国易理术数的源头,他后来演变成后天八卦。

在这个图上,北为天属1,南为地属2,东为阳属3,西为阴属4,中为央属5。

其中隐藏着阴阳相生的道理:『5+1=6属北,5+2=7属南,5+3=8属东,5+4=9属西,5+5=10属中央』。

在易经上,1到5的数为始生之数,叫做生数,代表阴;6到10的数是由生数累积而成,叫做成数,代表阳。

所以河图代表阴主内,阳主外。

一奇一偶又表一阳一阴,表示阴阳合德。

五行家把1到10的数字分属五行,叫一六水、二七火、三八木、四九金、五十土,并唸做「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

因水居北、火居南、木居东、金居西、土居中,故又变成北水、南火、东木、西金、中土。

东方甲乙八三木、南方丙丁七二火、西方庚辛九四金、北方壬癸六一水、中央戊己十五土。

其实河图是1到5相加而成的数列,洛书是由1到9排列成纵、横、斜各方向的数字和都是15的数学魔阵,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数学魔阵。

天干与脏腑的配合首先可将十天干分成两大类:顺序奇数者,甲、丙、戊、庚、壬,为阳干。

顺序偶数者,乙、丁、己、辛、癸,为阴干。

而可再将十天干分成五类不同性质(五行):依木为首之五行相生顺序【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定其五行下:甲、乙属『木』,再细分阴阳,甲属『阳木』、乙属『阴木』。

经络养生(督任带冲)

经络养生(督任带冲)

他们之间的联络即是经络!
中医认为,经络 系统是由经脉和络脉
组成,“内属脏腑、
外络于肢节”。网络
联系人体的脏腑肢节、
五官九窍,形成有机 的整体。
经络养生的重要性
一、《黄帝内经》中说道,经脉有
“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的特点。
(民间说法:“经络不通走路中风”)




二、经络在体内运行气血、濡养周身、 同时调节阴阳、保持稳定。 人体经脉如大地之江河,江河有通道流域, 经脉有线路之分,疏导经络就如同疏导江河; (保养妙在通经)

妇科疾病——痛经闭经经量少、附件炎盆腔炎等妇科炎症反 复发作、阴道炎、异味重外阴瘙痒、白带异常,带血、浓稠、 清长等情况;


怀孕生子——难怀孕、易流产,卵子质量差;
塑形减肥——腰部赘肉囤积、小肚腩明显、腰部冰冷无力、 腰部脂肪堆积下垂、无腰形;

调理肠胃——肠胃蠕动慢、消化不良,胃痛胃胀、容易便溏 或便秘、胃胀气等。
3、男子冲脉充盛,第二性征得以发育并维持,
从而产生生殖之精并具备生育能力。

1、冲脉上至于头,下至于足,贯 穿全身,为总领诸经气血的要冲。 2、冲脉能调节十二经气血,故称 为十二经脉之海。与生殖机能关系 密切,冲、任脉盛,月经才能正常 产生和排出,冲脉故又称“血海”。 3、主生殖功能:冲脉起于胞宫, “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 子。”“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 道不通。” 4、冲脉有调整肝、胃、肾的气机 功能的作用。
奇经八脉之-督脉
行脊里、入络脑、又络肾,是
人体最大的一条大阳经,它主气 (阳),对全身阳经有督促、统 帅的作用。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 了男人的生殖能力,是人体元气 的储存地,有补益中气,通经活 络的作用。督脉起于胞中、止于 龈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任督配穴”法的应用体会任督二脉是奇经八脉的主要组成部,其生理功能主要是对十二经脉的气血运行直着溢蓄、调节、统辖的作用,从而加强了人体经脉之联系。

任督二脉,又总济十二经脉,故有“阴阳经脉之海”之称。

任、督二脉皆起于小腹内,分别循行于前后躯干的正中,上至头面,在厅经八脉中唯有任督二脉分布着它本经所属之穴位,而不依附于它经,起着组合与统领全身诸阴阳经的作用,所以治疗疾病非常广泛,尤其对精神神经系统的疾病。

临床上我们常应用任督二脉的腧穴来治疗癫、狂、痫、昏迷、失语、失眠、惊悸、癔病、痴呆、脑部疾患后遗症、各种妄想、遗精,以及与精神因素有关的惊风、阳萎、遗精、缺乳和经血过多等病症,辨证的选取任督二脉穴位,收到较好的效果,这种配穴方法,我们称之:“任督配穴”法。

一.任督二脉的生理、病理论述督脉上通脑海,下达尾闾,循行于人体背部正中线,分布于脑、脊部位;十二经脉的手三阳经与足三阳经脉均会于督脉,为“阳经之海”,有调整全身诸阳之气的作用;同时督脉对人身元气有密切的影响,督脉由下向上,贯脊属肾,它的别络则从上而下,循膂络肾,肾为先天之本。

祖国医学认为,左肾属水,右肾属火,为生命始生之门。

所谓“贯脊属肾”与“循膂络肾”,就是络属两肾,联属命门,以维系人身元气。

若督脉不各,则会出现如《内经》所说:“实则脊强,虚则头重,高摇之。

”“脊强”是经气阻塞;“头重高摇之”:临床多见于阳虚而清阳不升或阴虚而风阳上扰两种类型;虽然病机的性质截然不同,但都与督脉有关。

由于督脉统一身之阳,又络一身之阴,其经气发生异常时,还可导致阴阳乖错,而举发《以脉》所云:“大人癫痫,小儿风痫”。

临床上治疗癫痫,角弓反张,首取督脉之“百会”穴。

他如风气侵袭督,由经脉入脑,可发生“脑风”;又因督脉支别由少腹上行,督脉不和,亦能发生少腹气上冲心,二便不通的“冲疝”症以及癃闭、遗尿、痔疾、妇女不育等疾患。

这些都为督脉治疗疾病范围提出了有力的论证。

任督是三阴经脉与阴维脉、冲脉之所聚会,可调节全身诸阴经之气,故有“阴经之海”之称。

历代医家在论行脉之功能时提出:“任者妊也,为阴经之妊养”、“任主胞胎”,又曰:“妇人生养之本”等等。

任脉起于少腹,为阴中之阴,故废液病多为下焦少腹部位,特别是肝肾方面的疾病。

如任脉经气虚耗或阴气衰竭则可致“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说明它同肾气和胞宫的密切关系。

足三阴之脉皆行少腹面隶属于任脉,故任脉在内科疾病中也关系密切。

临床上针久治疗癫痫、月经病、疝气、带下等疾病时,多以任脉穴为主。

任、督二脉,交会于“龈交”穴、循环往复,维持着人身阴阳脉气的相对平衡,因而任督的胜衰,常为导致神志病的因素。

如癫狂等精神病不慌不忙任督之阴阳失调有关,故治疗时以调和任督两经而取效。

二、“任督配穴法”的渊源奇经八脉,古医籍中论述较分散,尤其在分布路线上缺乏系统性。

根据《素问》、《灵枢》、《难经》及后世《甲乙经》等均有督脉“上贯心”、“入属于脑”,任脉“进入目系”,“由胞贯脊”的记载,说明它与心、脑有一定的联系;《素问·五脏生成篇》云:“诸髓者,皆属于脑”。

为任督二脉在治疗神志方面的疾病提出了理论根据,这也是祖国医学与现代医学从解剖的角度上不谋而合的又一范例。

明·李木延《医学入门》指出:“脑者髓之海,诸髓皆属于脑,故上至脑、下至骨骶,皆精髓升降之道路也”。

进一步说明了脑和脊髓两者相连,并在结构和功能上关系密切。

清代医学家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中指出:“两目系如线,长于脑”。

《内经》进一步阐明了精神意识与头的关系,说“头为精明之府”。

李时珍指出:“脑为元神之府”。

明·王惠源在《医学源始》中还指出:“耳、目、口、鼻之所导入,最近于脑,业以脑先受其象而觉之,而寄之,而存之也”。

更加明确地认识到主观世界是客观世界通过五官等感觉器官传导到脑的反映。

“任督配穴”治疗神志病症,不但理论、实践都证实了它们的价值,而且与古代医家经验相符。

如《千金方》中治疗癫狂十三穴中就有人中、风府、承桨、上星、男会阴、女玉门头(阴道路口端)、海泉(舌系带中)等六穴为任督脉之穴。

又如《扁鹊心书》中治“风狂”也用任脉之巨阙穴等。

先贤这些论点和经验与现代医学的生理知识非常相似。

而这些联系,祖国医学认为是通过经络系统的反映,汉然与任督二脉的循行与反映甚为密切,为临床治疗提供了确切的依据。

三、常见病的任督配穴法任督配穴法先贤积累了宝贵经验,并深深体会到任督穴法先贤积累了宝贵经验,并深深休会到任督穴位,具有醒神开窍、安神定志、息风定惊和苏厥逆、利舌咽、调阴阳之功效,不但对治疗内科、妇科等病,而且对强身保健亦有重要作用,现将临床上运用介绍如下:辨证选穴 1.常见的精神神经病症及选择穴:1.常见的精神神经病症及选穴:癫症:巨阙、膻中、大椎、哑门、百会、人中等。

配:心俞、肝俞、内关、风池。

狂症:大椎、神庭、人中、百会、风府、哑门。

配:合谷→后溪、内关、神门、安眠。

痫症:鸠尾、大椎、腰奇、长强。

配:间使、丰隆。

昏迷:人中、百会、印堂。

配十二井,以开闭、醒脑开窍。

失语:哑门、廉泉、人中、上廉泉。

配通里、关冲、金津玉液、合谷。

失眠健忘:印堂、神庭、百会、素髎。

配:神门、三阴交、心俞、以宁心安神。

痴呆:人中、印堂、百会、哑门、巨厥。

惊悸不安:印堂、百会。

配:神门、内关、心俞、巨厥,以安神定惊。

妄想:中脘、内关、三阴交。

幻听:加听宫、医风。

幻视:加睛明、四白。

幻觉:加局部,循经取穴。

2.与精神、神经因素有关的病症选穴:急惊风:人中、大椎。

配:十宣、太冲、合谷。

阳萎遗精:关元、中极、会阴、命门、腰阳关。

配:肾俞、三阴交、新环跳。

缺乳:膻中。

配:乳根、少泽。

3.其它:月经过多、产后经血不止,艾灸神阙、命门等穴。

4.辨证配穴:辨证配穴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证不辨则无以明,病不辨则无以治”。

如失眠一症,有心脾两虚、肝阳上亢、阴虚火上下一致、胃中不和等类型,除选主穴外,还可根据其型,配以健脾利湿;清泄肝胆、滋阴补肾、交通心肾、健胃和中消滞等穴位,以达相得益彰之效。

(二)治法偏实者用泻法,可速刺重刺或深刺,不留针。

如督脉的哑门、大椎等穴,可深刺入脊髓(勿捣),引起四肢抽动,即刻起针;属实证患者,适当重泻才能凑效。

偏虚者,可用补法或平补平泻法,或穴位埋针、皮肤针等。

(三)疗程与其它急症每日1~2次,5~7天为一疗程。

久病则每日一次,7~10天为一疗程。

穴位可交替使用,每次任督各选1~2穴,刺激方法强度可适当调换。

有些疾病结合暗示治疗,鼓励病人,已基本治愈者,可间歇针刺以巩固疗效。

四、病例介绍例一:王XX,男,23岁,农民,1972年7月3日就诊。

其母代诉,因生气后失语已4天,曾治疗三天不愈。

查体:表情呆滞不语,心、肺、肝、脾无异常,神经系统无任何体征,生理反射存在,未引出病理反射。

舌质红、苔薄白,脉微弦。

诊断:失音(癔病性失语),针刺廉泉、人中穴,平补平泻,捻转廉泉穴的同时,患者即可慢慢回答1~2字,继续留针15分钟,可回答一般常用问语,二天后追访,一切正常。

按:癔病之因多由精神创伤而诱发,所运行失畅,经络阴逆不通所致。

廉泉穴系任脉与阴维脉之会穴,有醒神开窍之功,与人中二穴合用,使经络通则气机运,失语得愈。

例二:戴XX,男,45岁,教师,1975年7月10日就诊。

患者失眠5年,日渐加重,长期服用安眠类药物,有时每晚服15粒鲁米那仍无效。

曾服中药亦未效,心烦易怒,注意力不集中,健忘,多梦易醒,近一年来已不能坚持工作。

查体:发育、营养均可,情绪不好,两肺呼吸音清,心率98次/分,心律齐,心尖区可闻及Ⅱsm,腹软,肝脾无肿大,舌质红,脉细数。

诊断:失眠(神经衰弱)。

针刺:百会、印堂,配取神门(双)、太溪(双),每日一次,七次为一疗程。

休息3~5天,再进行第二疗程,平补平泻,针刺二个疗程后症状减轻、入睡后梦亦减少,经二月治疗后,基本能入睡,诸症减轻,可以上班。

按:本症为阴虚失眠,而致心肾不交,神志不宁。

百会系督脉与手、足三阳经之会穴,具有镇静安神、回阳固脱之功,印堂虽系奇穴,但位于督脉循行线上,有宁神志之效能。

更配心以原穴神门,肾经原穴太溪,使心肾交而神得宁,诸症乃消。

例三:李XX,女,34岁,农民,1975年10月8日就诊:月经量多已年余,半年来加重。

患者一年前因经期劳累过度,经量多而持续时间长,以后每潮如此,半年来加重,全身困倦无力,稍动则心慌气短,诸医均以贫血治疗,曾服中医及力勃隆、注射维生素B12、肝精、仙鹤草素等,但下次月经来潮依然如故,经量多色淡,小腹常感空坠,本次来潮已过十二天不止。

查体A:血压90/60毫米汞柱,面色白光白,舌淡苔薄,脉沉细无力。

诊断:月经过多(功能性子宫出血)。

经艾灸命门、神阙二次,经血大减,五次而愈。

嘱每次经前一周开始施灸,三月后患者告知经量已正常。

按:月经过多之因多为气虚、血热引起。

本病乃气血虚弱、冲任不固,不能摄血,取督脉命门穴,培补元气以温肾阳,其脉贯脊属任脉,是心经下络小肠的止穴,任脉出胞中,而主女子胞胎,神阙乃心神所居之宫阙,阳气所舍所合之处,所以神阙又名“气舍”,“气合”灸此二穴以温补肾中之阳气,暖胞宫而补益气血。

胞宫阳气恢复,自然阳气得以摄血,《内经》云:“阴阳之道,阳密乃固”亦是此意。

笔者又以此法治疗一例产后气血血不止的患者,亦获显效。

四、体会(一)任、督脉从经脉联属、生理、病理、症候等方面看,为我们提供了治疗神志疾病立论选穴的依据,同时“任督配穴法”又符合针灸循经取穴的基本原则,用它指导临床效果较为满意,而实践又反过来证明了其理论的客砚性。

(二)“任督配穴法”上调巅脑以治神志病:下调胞胎以治妇科等疾。

但各有偏重,若神志病,以督脉穴为主,任脉穴配之;妇科等疾以任脉穴为主,督脉配之,这样有主有次的有机配合,奏效更佳。

(三)神志病症多为“阴阳失调”所致,取任督二脉穴位,一阴一阴,一前一后互相配穴。

临床再根据阴阳之偏盛偏衰,运用补阴泻阳或补阳泻阴,使阴阳达到平衡。

如狂躁为阳证实证,则可取督脉之大椎、人中以泻阳,配任脉之中脘、廉泉以补阴。

又如痰湿阴盛阳虚者,则可取任脉之中脘、鸠尾以化痰湿,取督脉之百会、命门以补阳,从而调节阴阳之逆乱。

实践证明针刺任督脉穴,对大脑皮层的兴奋与抑制有明显的“调正作用”,我们多年来应用“任督配穴”治疗神志病症也证实了这一点。

(四)目前许多单位均从不同角度研究穴位的特异性,如人中在鼻中沟第五、七颅神经末端,刺督脉之人中,可兴奋“上行激活系统”,解除脑细胞之“超限抑制状态”,如针刺癫狂病人的百会、神门等穴位,可使大部分病人的“脑电图趋向规律”,说明针炙能影响“大脑皮层的神经活动过程”,这些都为我们运用“任督配穴”提供有力的客观论据。

对“任督配穴”的有关机理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错误之处希同道指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