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学之配穴方法
第六章第四节针灸配穴处方

பைடு நூலகம்
第五章 治疗总论
第四节 针灸配穴处方
第三节 针灸配穴处方
针灸配穴处方
选穴原则
配穴方法
针灸处方的组成
近部选穴 远部选穴 对症选穴
前后配穴法、左右配穴法 上下配穴法、表里配穴法 远近配穴法
一、选穴原则(一)近部选穴
指选取病变的部位或邻近部位的腧穴。 “腧穴所在,主治所及” 多用于治疗病变部位比较明显和比较局限的病症,急 慢性病均可。 如:鼻病—迎香、印堂 牙痛---下关、颊车 眼病—睛明、太阳
三、针灸处方的组成
针灸处方的组成是将选穴、配穴、针灸施术和补泻方法 组合,形成有针灸特色的处方形式。 1、选穴配穴 主穴:针对疾病的主要症状起作用的穴 次穴:针对次要症状起作用的穴 ( 穴位要注明双侧或左侧、右侧) 2、针灸施术和补泻方法: 针法:毫针、电针、三棱针、皮肤针、穴位注射 灸法:艾条灸、艾炷灸、温针灸 同时还应注意:穴位针刺的深浅、留针或艾灸的时间、出 血量、电针波型和时间、穴位注射的药物剂量等
如:中风后遗症(患侧虚,健侧实)---补患侧、泻健侧。
(三)上下配穴法
上下配穴法,是指选用人体上身部腧穴与下身部腧穴 相配合取穴的方法。 常用于治疗病变在身体上部或下部某些地方的疾病。 典型配穴:同名经取穴、八脉交会穴的配伍
如: 脱肛—百会、关元 同名经取穴:风火牙痛—合谷、内庭 八脉交会穴配伍: 胸腹满闷—公孙、内关
(二)远部选穴
指选取远离病变部位的腧穴。 “经脉所通, 主治所及”。 《灵枢· 终始》:“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 病在头者取之足,病在足者取之腘。” 心脏疾病:神门、通里 胃病:足三里、梁丘
1、本经选穴 (循经选穴)
配穴方法(针灸配穴处方)

配穴方法(针灸配穴处方)针灸配穴处方→ 配穴方法是指在选穴的基础上,根据各种不同病证的治疗需要,选择具有协调作用的穴位配伍而成处方。
1. 按部配穴是结合身体一定部位进行配穴的形式。
它有上下配穴法、前后配穴法、左右配穴法和远近配穴法四种。
[上下配穴法]含义:取人体的上部(上肢和腰部以上)和下部(下肢和腰部以下)穴相配。
举例:牙痛:上取合谷,下取内庭;心胸胃病:上取内关,下取公孙。
[前后配穴法]含义:又称“腹背阴阳配穴法”,是以身体前后部位所在腧穴相互配伍的方法。
《内经》中称“偶刺”。
举例:俞募穴相配:胃俞配中脘,脾俞配章门;卒中:人中配风府;音哑:哑门配廉泉。
[左右配穴法]含义:又称“交经缪刺法”,与“巨刺”、“缪刺”相似,即采取左右交叉取穴或左右对称取穴的方式配穴。
依据:以经脉循行交叉的特点为取穴依据。
举例:左面瘫:取右合谷。
右偏头痛:取患侧太阳、头维配健侧外关、足临泣。
右肩痛:取左肩髎。
[远近配穴法]含义:病变近部和远部选穴配合使用。
依据:腧穴的局部治疗作用和远端治疗作用。
举例:眼疾:近取睛明、承泣;远取光明、合谷胃病:近取胃俞、中脘;远取内关、公孙、足三里。
2. 按经配穴即按经脉的理论和经脉之间的联系配穴。
有本经配穴法、表里经配穴法、同名经配穴法、子母配穴法和交会经配穴法。
[本经配穴法]含义:指某一脏腑、经脉发生病变,未及他脏他脉即选取本脏腑经脉腧穴配伍成方。
依据:“不盛不虚以经取之”举例:肺病取中府、列缺、太渊、尺泽。
[表里经配穴法]含义:即阳经有病取其相表里的阴经,阴经病变,可同时取其相表里的阳经治疗。
依据:以脏腑经脉的阴阳表里的关系为依据。
举例:盗汗:阴郄(心经)配后溪(小肠);遗尿:肾俞、委中(膀胱)配太溪(肾)。
[同名经配穴法]含义:是指手足经脉同名经腧穴相配。
依据:同名经“同气相通”,同名经可交会灌注。
举例:前头痛取合谷配解溪(手足阳明经)失眠取神门、照海(手足少阴经)[子母经配穴法]含义:根据“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的治疗原则。
针灸选穴原则及配穴方法

03
针灸治疗常用组合穴位
பைடு நூலகம்
穴位介绍
组合方法
合谷穴与太冲穴相配,俗称“开四关”,具有镇静安神、疏风解表、清头明目、通经活络等功效
合谷属手阳明大肠经,位于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简易取穴法:以一手的拇指指骨关节横纹,放在另一只手的虎口上,当拇指尖到达的地方就是本穴
合谷-太冲
01
详细描述
按时选穴是根据时间因素选取相应的穴位进行治疗。这种选穴原则主要用于治疗一些与时间节律有关的疾病或症状,如头痛、失眠、心悸等。在选取穴位时,需要注意时间因素,如子午流注、十二时辰等,以确保针灸效果的最大化。同时,按时选穴也需要准确的穴位定位和刺激深度,以确保针灸效果。
按时选穴
02
针灸配穴方法
详细描述
远端配穴法广泛应用于各种疼痛性病症的治疗,如头痛、胃痛等。对于胃痛患者,可以选取合谷、足三里等远离胃部的穴位进行针灸治疗。
远端配穴
总结词
随症配穴法是指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征进行配穴
详细描述
随症配穴法主要针对某种特定症状或体征进行治疗。例如,对于失眠患者,可以根据其具体症状表现选取相应的穴位进行针灸治疗,如心悸加内关,食欲不振加中脘等。
内关-外关
02
03
04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总结词
随症选穴是指根据疾病的症候特点选取相应的穴位进行治疗。
详细描述
随症选穴是根据疾病的症候特点选取相应的穴位进行治疗。这种选穴原则主要用于治疗一些急性疾病或症状,如发热、咳嗽、呕吐等。在选取穴位时,需要注意疾病的症候特点,以确定针灸的穴位和刺激方法。
随症选穴
总结词
按时选穴是指根据时间因素选取相应的穴位进行治疗。
针灸配穴三法则

针灸配穴三法则针灸配穴三法则1、近部配穴法近是指病痛的局部和邻近部位。
全身按上下可分头面、颈项、胸、背、腰腹、小腹和骶、上臂、前臂及手、大腿、小腿及足部,各部的病痛即在其范围内配穴,均为近配法。
本法多用于四肢体表疾患。
如对肘痛取曲池、天井;膝痛取犊鼻、阳陵泉;腕痛取阳池、外关;足痛取解溪、昆仑等。
头身部疾病也常选用本法。
如眼病选睛明、风池;牙痛选颊车、下关;耳病选耳门、翳风;鼻疾取迎香、印堂;咳嗽取天突、肺俞;胃脘痛取中脘、梁门、胃俞;腹痛取天枢;膀胱病取中极、关元、次?等。
病痛的局部如有炎性病灶、创伤、疤痕或是重要的脏器时,一定要避开局部的穴,而改用邻近的穴位,称之近部配穴法。
除了以经络学说为指导外,李氏还结合神经节段的理论来选配穴,临床时对内脏病证取有关夹脊穴等。
根据神经的同节段和近节段就近取配穴,均属近部配穴法之列。
2、远道配穴法远是病痛的远隔部,一般以肘膝以下的穴位为主。
本法多用于内脏疾患。
如喘嗽、咯血取配尺泽穴;胸痛取内关穴;腹痛取足三里穴等。
对五官头身疾患也常用本法。
如齿痛取合谷穴;项强取列缺穴;腰痛取委中穴等均是。
这里讲的远是指远离病所。
由于十二经脉本标相互联系,所以病在上取之下,病在下取之上。
基于左右两侧经脉对称分布,并和任督脉交会联系,病在左取配之右,病在右取配之左。
这种取穴距离病所较远,所以称之为远道配穴法。
远道取穴法,历代针灸学家积累了丰富经验。
如《肘后歌》说:“头面之疾针至阴,腿脚有疾风府寻;心胸有病少府泻,脐腹有病曲泉针。
肩背诸疾中渚下,腰膝强痛交信凭;胁肋腿痛后溪妙,股膝肿起泻太冲。
阴核发来如升大,百会妙穴真可骇;顶心头痛眼不开,涌泉下针足安泰……”。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又指出:“荥输治外经(指阳经的荥穴和输穴),合治内府(指六腑的下合穴)。
”《灵枢·寿夭刚柔篇》中的“病在阴(指体腔)之阴(指五脏)者,取阴(指阴经)之荥输”。
这就更进一步地说明了远道取穴法虽以肘膝以下的穴位为代表,但也包括头身部穴位。
针灸穴位的选择和配伍最常用方法

按部位配穴法
前后配穴法:将身体前后穴位配合使用 (腹背阴阳的配穴法,《内经》称“偶刺”) 如:中风失语—廉泉、哑门、风府 眼病—睛明、风池 气喘—膻中、定喘 胃脘痛—中脘、胃俞
按部位配穴法
左右配穴法:将身体左右穴位配合使用。 ▲问· 阴阳应象大论》“以右 治左, 以左治右” , 属: “巨刺” 、 “缪 刺” 。
按经脉配穴法
表里配穴法: 脏腑经络病变, 取本经配合 相表里经穴位。 “从阴引阳,从阳引阴” 如: 胃痛—梁门、足三里、公孙 心绞痛—内关透外关
按经脉配穴法
同名经配穴法:手足同名经腧穴相互配 合使用。 如:阳明头痛—合谷、内庭 落枕—后溪、昆仑
按部位配穴法
上下配穴法: 将腰以上或上肢腧穴和腰以 下或下肢腧穴配合应用。 如: 风火牙痛—合谷、内庭 胃痛呕吐—内关、足三里 子宫脱垂—百会、关元 头项强痛—大椎、昆仑
二、配穴方法
常见的配穴方法有:1、按经脉配穴法 2、按部位配穴法 按经脉配穴法: 本经配穴法 表里经配穴法 同名经配穴法 按部位配穴法: 上下配穴法 前后配穴法 左右配穴法
按经脉配穴法
本经配穴法: 脏腑经络病变,取该经穴位 配合使用. “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如: 耳鸣耳聋—翳风、耳门、中渚 肺病咳嗽—中府、尺泽、列缺
双 双
如:胃脘痛(肝胃不和)—足三里 、太冲
左
右
左右配穴法
▲左右循经取穴: 偏头痛—同侧取外关,对侧取合谷 面瘫—同侧取地仓、颊车,对侧取合谷 ▲肩周炎—取对侧条口透承山 急性腰扭伤—对侧腰痛点 ▲中风病后期—取健侧穴
针灸穴位的选择和配伍最常用方法
一、穴位的选择 选穴原则 近部选穴 远部选穴 辨证对症选穴
针灸的选穴配穴方法

针灸的选穴配穴方法针灸的选穴配穴方法是以阴阳、脏腑、经络等学说为依据,通过辨证立法,结合腧穴的功能、特性,并遵循一定的基本规律。
腧穴的选取和配伍是治疗疾病的重要环节,并直接关系到治疗效果的好坏。
选穴配穴方法是以、脏腑、等学说为依据,通过辨证立法,结合腧穴的功能、特性,并遵循一定的基本规律。
(一)选穴原则选穴原则主要包括近部选穴、远部选穴和随证选穴。
1.近部选穴近部选穴是指选取疾病所在部位或邻近部位的腧穴。
针灸治疗疾病较为注重近部选穴,即在病变部位就近选穴以调整受病经络、器官、组织的气血,使之平衡。
如偏头痛取太阳;近视取、;面神经麻痹取、;上睑下垂取鱼腰、阳白等。
2.远部选穴远部选穴是指选取距离病痛较远处部位的腧穴,这是因为腧穴具有远治作用的特点。
人体许多腧穴,尤其是四肢肘、节以下的经穴,不仅能治疗局部病证,而且还可以治疗本经循行所及的远隔部位的病证。
如胃脘痛取:面神经麻痹取等;同时根据疾病的病理变化,既可取所病脏腑的本经腧穴,也可取表里经或其他相关经脉上的腧穴,如痤疮属肺系病汪,可选取手太阴肺经的、,同时还可选取手阳明大肠经的合谷。
3.随证选穴亦名对证取穴,是指针对某些全身症状或疾病的病因病机选取穴位,如高热取;或运用有些腧穴对某一方面病证的特殊治疗效果,如治疗腮腺炎。
(二)配穴方法配穴方法是在选穴原则的基硎上,选取两个以上具有协同作用的腧穴加以配伍应用的方法。
配穴方法主要包括本经配穴、表里经配穴、上下配穴、前后配穴和左右配穴等。
1.远近配穴法即选穴原则巾的"近部选穴"与"远部选穴"配合使用的方法,如而神经麻痹用阳白、地仓,是近取法;取合谷是远取法。
将远近两者配合起来使用,能起到更好的治疗效果.2.上下配穴法是指将腰部以上腧穴和腰部以下腧穴配合应用的方法。
上下配穴法在临床上应用广泛,如治疗脚癣取.足三里;治疗咽喉痛、牙痛取合谷、;脱发取、等。
3.表里配穴法本法是以脏腑、经脉的阴阳表里配合关系,作为配穴依据。
针灸配穴规律(4)

针灸配穴规律(4)经络学说是针灸医学的主要基础理论。
以经络理论为核心的辨证施治,是针灸疗法最显著的特征之一。
就针灸临床辨证配穴的原则来说,就是依据'经络所通,主治所及'的规律而进行'循经取穴'的。
这种取穴,又叫'按经选穴'。
现代临床常用的配穴方法有'三部配穴法'、'特定穴配穴法'和'对症配穴法'等。
兹将历代以来的二十五种配穴方法列述于下。
上期:【针灸处方】针灸配穴规律(3)针灸配穴规律(2)针灸配穴规律(1)针灸配穴规律(4)十九、肢末配穴法即取上下肢及其末梢部的腧穴相互配合使用。
此法适形于全身症状和脏腑疾病。
如:委中配曲泽(即四弯穴),主治高热、胸腹绞痛及四肢拘挛;合谷配太冲(即四关穴)主治身热头痛、手足疼痛;鱼际配照海,主治咽喉肿痛;曲池配阳陵泉,主治半身不遂、四肢酸痛;劳宮配涌泵,主治癫、狂、痫症;八邪配八风,主治四肢浮肿、手足麻木;手十二井配足十二井,主治五心烦热、高热昏迷;宣配气端,主治霍乱吐泻、烦躁欲死。
二十、本经配穴法凡是本经内脏发生病变可采用本经的腧穴治疗。
肺病:咳喘、咯血可取太渊、列缺、鱼际、尺泽、中府诸穴。
心病:心悸、怔忡、失眠、癫痫可取神门、通里、灵道诸穴。
脾病:泄泻、下痢、腹痛、腹胀可取公孙、大横、腹哀、三阴交诸穴。
肾病:遗精、遗尿、阳痿、水肿可取复溜、照海、太溪、然谷诸穴。
肝病:胁痛、黄疸、疝气可取太冲、行间、大敦、期门、章门诸穴。
心包病:心痛、心烦、吐血、癲痫可取劳宫、大陵、内关、间使诸穴。
胃病:疼痛、呕吐、胀闷、消化不良、呃逆、反胃、喳膈可取足三里、上巨虚、内庭、梁门诸穴。
膀胱病:遗尿、小便不通可取膀胱俞、肾俞、气海俞、关元俞诸穴。
胆病:肋胁痛、黄疸、胆结石可取日月、京门、渊腋、阳陵泉、丘虚诸穴。
三焦病:肋胁疼痛、瘿瘤可取外关、支沟天井诸穴。
大肠病:肠鸣、腹痛、小便不利可取曲池、温溜、下廉、合谷、上巨虚诸穴。
针灸配穴处方

针灸配穴处方针灸配穴处方是以中医基本理论为依据,在辨证论治的原则指导下,选取适当的腧穴和刺灸方法组合而成。
是针灸治病取得疗效的关键。
针灸治病主要是通过针刺、艾灸等刺激某些穴位来完成的。
针灸临床根据病情,在辨证立法的基础上,制定正确的针灸处方是能否取得疗效的关键。
因此,选取适当的腧穴位并合理地配合,采用正确的刺灸方法,是针灸配穴处方的主要内容。
一、选穴原则针灸临床选穴的基本原则是循经选穴。
在循经选穴的基础上,常用的选穴方法有近部选穴、远道选穴、对症选穴。
(一)近部选穴近部选穴是指在病症的局部或邻近部位选取穴位的方法,又称“局部选穴”。
这一选穴原则是根据腧穴都能治疗所在部位的局部和邻近部位的病症这一普遍规律提出的。
多用于治疗病位较局限和体表部位反应较为明显的病症。
如鼻塞选迎香;口歪选颊车、地仓;胃痛选中脘、梁门;肩痛选肩髎、肩髃;眼病选睛明、瞳子髎;耳病选耳门、听宫等。
(二)远部选穴远部选穴是指在距离病变部位较远的部位选取穴位,又称“远道选穴”。
这一选穴原则是根据腧穴具有远治作用的特点提出来的。
人体的许多腧穴,尤其是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经穴,不仅能治疗局部病症,而且还可以治疗本经循行所及的远隔部位的病症。
其临床应用时有本经选穴和异经选穴。
1.本经选穴是指经脉循行的部位(包括脏腑、组织器官和体表诸部位)发生疾病,就在其经脉上选取腧穴进行治疗,故称之为“本经选穴”。
如肺病选太渊、尺泽;脾病选三阴交、太白;胃病选足三里、内庭;心病选内关、大陵;肾病选太溪、阴谷;肝病选太冲、曲泉;腰痛选委中、昆仑等。
2.异经选穴是指某经或其所属的脏腑器官发生病变,选取其相表里经脉或其他相关经脉上的腧穴进行治疗。
其中包括表里经选穴、同名经选穴、相关经选穴等。
如胃痛取足三里,或取与胃相表里的脾经穴公孙,与胃有关经脉的腧穴如肝经太冲,心包经的内关等。
再如外感咳嗽选合谷、列缺,属表里经选穴;胸胁疼痛选支沟、阳陵泉,属同名经选穴。
木横克土之呕吐选太冲、足三里,肝肾亏虚选太冲、太溪,则属相关经选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配穴是在选穴的基础上,选取两个或两个以上、主治相同或相近,具有协同作用的腧穴加以配伍应用的方法。
其目的是加强腧穴的治病作用,配穴是否得当,直接影响治疗效果。
常用的配穴方法主要包括本经配穴、表里经配穴、上下配穴、前后配穴和左右配穴等。
配穴时应处理好主穴与配穴的关系,尽量少而精,突出主要腧穴的作用,适当配伍次要腧穴。
本经配穴法:某一脏腑、经脉发生病变而末涉及其它脏腑时,即选取该病变经脉上的腧穴,配成处方进行治疗。
如肺病咳嗽,可取肺募中府,同时远取本经之尺泽、太渊。
表里经配穴法:本法是以脏腑、经脉的阴阳表里配合关系为依据。
即当某一脏腑经脉有病时,取其表里经腧穴组成处方施治。
如,肝病可选足厥阴经的太冲配与其相表里的足少阳胆经的阳陵泉。
上下配穴法:是指将腰部以上或上肢腧穴与腰以下或下肢腧穴配合应用的方法。
上下配穴法在临床上应用广泛,如胃病取内关配足三里,牙痛取合谷配内庭,脱肛或子宫脱垂取百会配长强。
此外,八脉交会穴配合,如内关配公孙,外关配临泣,后溪配申脉,列缺配照海等,也属于本法的具体应用。
前后配穴法:前指胸腹,后指背腰。
选取前后部位腧穴配合应用的方法称为前后配穴法,亦名“腹背阴阳配穴法”。
凡治脏腑疾患,均可采用此法。
例如,胃痛前取中脘、梁门,后取胃俞、胃仓;哮喘前取天突、膻中,后取肺俞、定喘等。
左右配穴法:是指选取肢体左右两侧腧穴配合应用的方法。
临床应用时,一般左右穴同时取用,如心病取双侧心俞、内关,胃痛取双侧胃俞、足三里等;另外,左右不同名腧穴也可同时并用,如左侧面瘫,取左侧颊车、地仓,配合右侧合谷等;左侧偏头痛,取左侧头维、曲鬓,配合右侧阳陵泉、侠溪等。
总之,在临床上只要掌握中医基础理论及腧穴的主治作用,适当地选择腧穴并合理地进行配伍,就能取得良好的疗效。
针灸配穴的基本规律有:①循经取穴。
根据经脉循行、腧穴分布及其主治作用,选取相应腧穴加以组合应用。
②经验取穴。
根据临床经验,选择专病(症)的有效腧穴加以组合应用。
其中包括对某病症有显效的经穴、奇穴,以及“以痛为腧”的阿是穴。
③按时取穴。
根据针灸的时间,以经脉气血流注为指导原则,选择相应腧穴加以组合应用。
其中,子午流注以十二经脉的五腧穴和原穴为取穴范围;灵龟八法和飞腾八法,则以八脉交经八穴为取穴范围。
腧穴选取主要是根据经络脏腑辨证和临床实践选用针对病证治疗需要的相应腧穴的具体方法,又称选穴法。
包括:①近部取穴。
根据病变所在,选择其局部或邻近部位的腧穴进行针灸治疗。
②远部取穴。
根据经络循行及其同脏腑的络属关系,选用远端腧穴进行针灸,包括本经选穴和异经选择两种。
③对症选穴。
选取针对主症有效的腧穴进行针灸治疗。
腧穴配伍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腧穴按一定规律和治疗要求进行配伍组合。
又称配穴法。
腧穴配伍主要有6种方法:①前后配穴法。
胸腹(前部)腧穴与背腰(后部)腧穴的
配伍的方法。
②上下配穴法。
人体上部(上肢和腰以上)与下部(下肢和腰以下)的腧穴配伍组合的方法。
③左右配穴法。
根据经脉循行交叉的特点,将人体左右侧腧穴配伍的方法。
④表里配穴法。
根据腑与脏存在着表里对应关系,将阴经与阳经的相应腧穴配伍的方法。
⑤远近配穴法。
根据病变部位与经络相通的特点,将距离病位较近和较远的腧穴配伍组合的方法。
⑥子母补泻配穴法。
根据五腧穴与五行相配的关系,以五行生克理论为原则,在五腧穴范围内,将选穴与补泻结合起来的配伍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