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穴原则和配穴方法

合集下载

正确快速取穴方法(图文并茂)

正确快速取穴方法(图文并茂)

正确快速取穴方法(图文并茂)人体穴位可以分为十四经穴、奇穴和阿是穴三大类。

十四经穴是位于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上的穴位,简称“经穴”。

十四经穴与经脉的关系密切,它不仅可以反映本经络和脏腑的病症,也可以反映与本经脉所联系的其它经脉和脏腑的病症。

奇穴又称“经外奇穴”,它有固定的穴名,也有明确的位置,但它们不属于十四经脉,这些穴位对某些病症具有特殊的疗效。

阿是穴又称“压痛点”,多位于病变部位及其周边,这一类穴位的特点是既无具体名称,又无固定位置。

快速取穴方法掌握正确的取穴方法是准确取穴的基础。

常用的取穴方法有简易取穴法、体表标志法、手指比量法、骨度分寸度四种。

简易取穴方法此法分为触摸法、抓捏法、按压法三种。

是通过食指、拇指指腹按压皮肤,观察和感觉皮肤及指腹的反应来找穴的一种简单方法。

体表标志法快速取穴方法:体表标志法图此法又称“自然标志定位法”,是以人体解剖学的各种体表标志为依据来确定腧穴位置的方法。

它可以分为固定标志取穴法和活动标志取穴法。

固定的标志,是指在人体上不受活动影响、固定不移的标志,如乳头、肚脐等。

找到这些标志就可以确定腧穴的位置,如脐中旁开2寸处“天枢穴”等,活动标志是指人体在做某些动作时才会出现的标志,如在耳屏与下颌关节之间,微张口呈凹陷处取听宫穴等。

手指比量法简易取穴方法图:手指比量法这是一种以患者手指为标准来量到穴位的方法。

由于选取的手指不同,节段亦不同,所以此法又可分为以下几种穴:中指同身寸法:是以患者中指屈曲时中节内侧两端纹头之间的距离作为1寸,可用于四肢取穴的直寸和背部取穴的横寸;拇指同身寸法:是以患者拇指第一关节的横度作为1寸,适用于四肢部的直寸取穴;横指同身寸法:又名“一夫指”,患者将除拇指以外的其余四指并拢,以中指第2横纹处为准,4指横宽作为3寸。

注:手指比量法只能在骨度法的基础上运用,不能以指寸悉量全身各部,否则长短失度。

故明代张介宾《类经图翼》说:“同身寸者,谓同于人身之尺寸也。

针灸处方

针灸处方


治 疗
因时制宜

概 论
四季气候的变化对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机制也会 产生一定的影响。
• 春夏之季气候由温转热,阳气升发,人体气血也 趋向浅表,病邪伤人也多在浅表,针刺宜浅,少 用灸法。
• 秋冬之季气候由凉变寒,阴气渐盛,人体气血也 潜藏于内,病邪中人也在深部,故针刺宜深,多 用灸法。
• 一日之内,人体气血流注也呈现出与时辰变化相 应的规律,子午流注针法能增强治疗效果。

灸 治 疗
1、按部配穴-上下配穴2

概 论
《灵枢·终始》:“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
下者上取之,病在头者取之足,病在足者取
之腘。”
风火牙痛,上取合谷,下配内庭;
胸腹满闷,上取内关,下配公孙;
头项强痛,上取大椎,下配昆仑;
子宫脱垂,上取百会,下配气海。

灸 治 疗
1、按部配穴-前后配穴

概 论
前后配穴:将身体前后穴位配合使用
• 有些周期性发作的病症准确把握针灸施治的有效 时机,也是因时制宜的体现。

灸 治 疗
二、穴位的选择

概 论
(一)选穴原则:局部近取
邻近取穴
循经远取 辨证选穴
随症选穴
(二)配穴方法:按部配穴 按经配穴
针 灸 治
(一)选穴原则-局部近取



论 局部近取:围绕病痛所在肢体、脏腑、组
织、器官,就近取穴-腧穴所在、主治所及
头痛,多种原因所致
(二)急则治标:
肝病基础上形成臌胀
阴水患者复感外邪出现感冒
在病程过程中出现危机重症
( 三)缓则治本:急性病的恢复期、慢性病

中医耳诊

中医耳诊

中医耳诊耳穴埋针减肥法1.【取穴】肺、三焦、内分泌、胃、大肠、内生殖器等。

其中肺、三焦为主穴,每次取其一穴,其他穴位交替使用。

【方法】针具选用苏州产揿针,局部常规消毒后,将揿针直刺入穴。

用0.8cm2氧化锌胶布固定耳穴按压减肥法方法之一【取穴】肺、脾、肾、三焦、内分泌;配穴:肝、胃、神门、皮质下、饥点。

【方法】每次主穴均用,配穴酌选2~3个。

操作时先在耳穴部位的皮肤用75%酒精棉球消毒。

将中药王不留行子放于0.8减肥常用耳穴的定位及主治和功用(一)丘脑位于对耳屏内侧面,中线下端。

此穴是植物神经、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的高级中枢,对内脏活动及体内生理活动有一定调节作用;可调节体温、摄食、水电解质平衡、内分泌及情绪反应等。

常见疾病在耳廓上的反应1.1.1 心血管疾病冠心病:耳穴“心区”呈圆形红晕,周围小血管怒张,有光泽,“心区”呈条段状红晕或“心区”有针尖大小白色小点,耳垂上有冠心沟,36例观察中有30例有上述反应,占83%。

心肌梗耳穴染色法耳穴染色法是用一种对人体无害、无腐蚀的染色液涂耳廓,由于阳性反应区与周围皮肤和耳穴对染料亲和力的不同,患病脏腑的相应耳穴被染成紫色,而无关穴位和周围皮肤则不着色。

这种方法不仅可以诊断疾病,还可用于健康耳穴电测法一、耳穴电测法基本原理前面我们在介绍耳穴诊疗法的原理中,曾谈到人体是一个最高级、最完善的自动控制系统,这个系统各部分之间互相联系、制约。

在正常情况下,由机体调节系统自行协调、平衡,以维持人体的健康耳廓色泽与疾病正常人的耳廓色泽微黄而红润。

如果耳部发生不同的色泽改变,则提示有不同的疾病发生。

1.全耳色白,常见于暴受风寒,或寒邪直中。

亦见于贫血病。

2.全耳色青而黑,常见于剧痛患者。

3耳穴视诊法耳穴视诊是通过对耳廓及耳穴区皮肤进行细微观察,以其病理形态诊断疾病的方法。

一、视诊的准备耳穴视诊时要求诊室采光充足,室温适宜,环境安静,并充分暴露检查部位。

诊前注意不要用力擦洗耳廓,以免引起血耳穴触诊法如前所述,当机体某部位或某脏腑发生病理变化时,其信息可以通过经络达于体表——相应部位耳穴出现压痛。

配穴原则

配穴原则

配穴原则配穴原则对患者进行针灸治疗,若辨证已经明确,治法已经制定,配穴处方极为关键。

所谓配穴,首先要掌握阴阳经脉和其穴的特性,与其他相关穴位的特性,按照一定的配方原则相互配合,使之达到较高的疗效。

犹如中医方剂配伍中的君成、臣、左、使。

针灸配方也有主、客、助、役之说。

如果不掌握一定的配方原则,合理的配穴,有时会贻误病机。

《针灸精义》中说:“不知穴之配合,犹如巅马乱跑,不但不能治病,且有使病机变生他种危险之状态。

”如果配穴恰当,取穴准确,疗效也会提高。

如配穴无章,取穴不准,效果也差,甚至产生副作用。

因此,掌握配穴的原则和具体的方法,就必须学习古今有关中医针灸学的理论与实践经验,更重要的是理论和实际的结合。

我们在诊治病人时应强调整体观念,要注意审证求因,全面考虑,标本兼顾,辩证论治,切忌头痛针头,脚痛针脚。

例如:对于头疼患者,即应详细辨证引起头疼的原因,或外感而致,或因内伤而致;对于思虑过度、心脾两虚、心肾不交、失眠少寐而致头疼者,就应当调补心脾,宁心按安神,使患者睡眠安好,则头疼不治而愈。

再者取穴配穴,尚应注意局部取穴和远端取穴之说,其原理也是以经络循行或“是动,所生病”为依据。

局部取穴即病变周围选择;远端取穴,既“上病下治,下病上治,左病右只治,右病左治,前病后治,后病前治”等,这是针灸治疗的特点。

除此之外,还有左右交叉,患侧,健侧相助等,则为针灸临床所独有。

例如:治疗神经性头疼,可取足部的至阴窍阴、太冲、公孙等穴。

治疗脱肛、痔漏则可取头部的百会,颈后部的风府等穴,均可获奇效。

如《标幽赋》所说:“交经髎刺,左有病而右畔取”,对于治疗半身不遂确有独到这处。

其他如阳病治阴,阴病治阳,从阳引阴,从阴引阳,前后左右、内外表里、相互配合等原则,也都是临床经常使用的原则。

对于特殊病有一些特殊的配穴处方,如癫痫的配穴为:人中、合谷与太冲,中脘、内关、三里通,针后还是不苏醒,阴交、涌泉和劳宫。

常用的原则大致归纳为:(1)局部与整体相结合的原则所谓整体,是对于机体统一的认识。

各经络常用配穴法,难得好文,必须看!

各经络常用配穴法,难得好文,必须看!

各经络常用配穴法,难得好文,必须看!配穴是在选穴的基础上,选取两个或两个以上、主治相同或相近,具有协同作用的腧穴加以配伍应用的方法。

其目的是加强腧穴的治病作用,配穴是否得当,直接影响治疗效果。

配穴的方法很多,今天就来分享一篇各经络常用的配穴法,好文难得,仔细看哟!一、本经配穴由于本经气化功能异常而导致人体的虚、实、寒、热状态,常用本经选穴配穴法,以调整本经,恢复其正常气化状态,主要使用五输、原、络、募穴等。

(一)原合配穴原穴可以从三焦经调动原气,以增强本经的行阳能力。

合穴可以调畅经气运行,使原穴中的原气充分运行起来。

两者配合可以增强本经的气化作用。

原合穴配合治疗脏病较多,可用于虚证和郁证。

临床常用尺泽、太渊,阴陵泉、太白,神门、少海,曲池、合谷,曲泉、太冲,阴谷、太溪,曲泽、大陵等。

(二)郄合配穴郄穴有降逆、疏利、行气、止痛的作用,与合穴长于调节本经经气逆乱的功效相配,适用于本经气机瘀滞所致的实证及疼痛性疾患。

临床常用如尺泽、孔最,曲泉、中都,少海、阴郄,阴谷、水泉,阴陵泉、地机等。

(三)合络配穴络穴是本经经气所分出的地方,经气由此进入本经细小络脉或走向表里经。

与合穴配合,可以增强本经行气的作用,用于经脉气血运行失调及络脉瘀阻的各种疾患。

临床常用如尺泽、列缺,曲泉、蠡沟,少海、通里,阴谷、大钟,阴陵泉、公孙,足三里、丰隆,委中、飞扬等。

(四)原郄配穴郄穴是本经经气深聚的位置,具有强大的疏通气机作用,适合于由于邪气壅盛而使经气郁结不通的急性痛症、炎症、血症等。

郄穴与原穴配合用于治疗正气不足、邪气盛的虚实夹杂病症。

临床常用的如太渊、孔最,太冲、中都,神门、阴郄,太溪、水泉,太白、地机等。

(五)合井配穴井穴为脉气所发之处,合穴可以调整本经的气机。

经脉气机运行不畅时可以取合井配合,有泻实、疏导气机的作用。

如肝经气机闭阻,胁肋撑胀,可用曲泉配大敦;阳明经有实热,可用曲池配商阳。

(六)五输子母配穴五输穴分属五行,阴经五输穴为井木、荥火、输土、经金、合水;阳经五输穴为井金、荥水、输木、经火、合土。

针灸在骨折病人中的应用

针灸在骨折病人中的应用

针灸在骨折病人中的应用对骨折病人通过手法整复或手术复位固定之后,如果我们能尽早结合针灸治疗,对骨折的愈合、骨痂的生长有较大的作用。

根据我们的经验,应遵循“有伤不治伤,治伤选远端”的原则,对各部位的骨折针灸选穴如下:1.锁骨骨折的取穴:⑴肩井(足少阳胆经)。

取穴法:肩上,当大椎穴(督脉)与肩峰连线的中点取穴。

主治:肩背痹痛,手臂不举,颈项强痛等。

刺灸法:直刺0.5~0.8寸,不可深刺;温针灸。

⑵大杼(足太阳膀胱经),为八脉交会穴之骨会。

取穴法:坐位或俯卧位,在第一胸椎棘突下,督脉旁1.5寸处。

主治:肩胛酸痛,颈项强急等。

刺灸法:斜刺0.5~0.8寸;温针灸。

⑶肩髃(手阳明大肠经)。

取穴法:在肩峰前下方,当肩峰与肱骨大结节之间取穴。

上臂平举时,出现两个凹陷,前方的凹陷就是肩髃穴。

主治:肩臂疼痛,手臂挛急,半身不遂等。

刺灸法:直刺0.5~0.8寸;温针灸。

⑷曲池(手阳明大肠经)。

取穴法:屈肘,在肘横纹桡侧端凹陷处取穴。

主治:手臂肿痛,上肢不遂,手肘无力等。

2.上臂骨折(肱骨外科颈骨折、肱骨干骨折、肱骨髁上骨折、肱骨外上髁骨折、肱骨内上髁骨折)的取穴:⑴大杼。

⑵肩井。

⑶手三里(手阳明大肠经)。

取穴法:侧腕屈肘,在阳溪与曲池连线上,曲池下二寸处取穴。

主治:手臂麻痛,肘挛不伸,偏瘫等。

刺灸法:直刺0.5~0.8寸;温针灸。

⑷合谷(手阳明大肠经)。

取穴:在第一、第二掌骨之间,约当第二掌骨桡侧中点取穴。

主治:指挛,臂痛,半身不遂等。

刺灸法:直刺0.5~0.8寸;温针灸。

3.前臂骨折(尺骨鹰嘴骨折、桡骨头骨折、尺骨上1/3骨折、桡尺骨干爽骨折、桡骨干骨折、桡骨下1/3骨折、桡骨远端骨折、腕舟骨骨折、掌指骨骨折)的取穴:⑴肩髃。

⑵合谷。

⑶手五里(手阳明大肠经)。

取穴法:在曲池与肩髃的连线上,曲池穴上3寸处取穴。

主治:肘臂挛急、疼痛等。

刺灸法:直刺0.5~0.8寸;温针灸。

⑷臑会(手少阳三焦经)。

取穴法:在尺骨鹰嘴与肩髎穴的连线上,肩髎穴直下3寸,当三角肌后缘取穴。

针灸方法

针灸方法
针 灸 方 法
脑病诊疗中心
一 取穴配穴方法1
• 1.
• • • • • • • • 2. 3. 4. 5. 6. 7. 8. 9. 10. 近部取穴法 远部取穴法 对症取穴法 辩症取穴法 本经配穴法 表里配穴法 前后配穴法 上下配穴法 左右配穴法 远近配穴法
一 取穴配穴方法2
• 11.
• • • • • • • • •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三部配穴法 天 地人-局部 肢末配穴法 四肢未梢穴位 五输穴配用法 原络配穴法 俞募配穴法 郄穴选用法 下合穴选用法 单穴独用法 双穴并用法 八脉交会穴配用法 邻部 远部
一 取穴配穴方法3
• 21. 八会穴选用法: • 22. 因时辩证取穴法:以五输穴为基础根据气血流注 盛衰开阖的道理 运用天干 地支为演绎工具进行逐日按时开穴的一种取穴方法。 • 23. 予午流注纳甲法 • 24. 予午流注纳子法 • 25. 养子时刻注穴法:金代何若愚《流注指微针赋》 • 26. 灵 龟 八 法 : 奇 经 八 脉 为 基 础 配 合 九 宫 八 卦 依 据 日 、 时 干 支 进行推演取穴 。 • 27. 飞腾八法: 八脉八穴 为基础按时开穴的一种取穴方法。天干属性 加以推算。 • 28. 全息取穴法:根据生物全息理论 取某一“全息胚”相应的点进 行刺治的方法。
三 针具类2
• 7. 小宽针疗法:将针刺,拔罐,按1摩,结合起来治疗,用腕 力将针垂直刺入,后立即拔出,拔两分钟后起罐,出血量约2---5 毫升,消毒纱布压穴位按摩,先轻后重先慢后快,针刺手法有: 速刺法,点刺法,割刺法,两步针刺法。 • 8. 火针疗法:多选用阿是穴及病灶局部穴位,要求选穴少而 精。 • 9 水针疗法: 药物注入穴位 反应点 俞 募 郄 激 延长针感 每穴3-5ml • 11. 空针疗法: 空注射器刺入穴位 抽针栓 如此反复数次 使产 生针感的方法。 反应点为主 治疗 扭伤及疼痛症 • 12. 鍉针疗法: 按压经络穴位表面以治疗疾病 以推压为主又 称推针 以粗物质如钢丝木 骨制成。

针灸的选穴配穴方法

针灸的选穴配穴方法

针灸的选穴配穴方法针灸的选穴配穴方法是以阴阳、脏腑、经络等学说为依据,通过辨证立法,结合腧穴的功能、特性,并遵循一定的基本规律。

腧穴的选取和配伍是治疗疾病的重要环节,并直接关系到治疗效果的好坏。

选穴配穴方法是以、脏腑、等学说为依据,通过辨证立法,结合腧穴的功能、特性,并遵循一定的基本规律。

(一)选穴原则选穴原则主要包括近部选穴、远部选穴和随证选穴。

1.近部选穴近部选穴是指选取疾病所在部位或邻近部位的腧穴。

针灸治疗疾病较为注重近部选穴,即在病变部位就近选穴以调整受病经络、器官、组织的气血,使之平衡。

如偏头痛取太阳;近视取、;面神经麻痹取、;上睑下垂取鱼腰、阳白等。

2.远部选穴远部选穴是指选取距离病痛较远处部位的腧穴,这是因为腧穴具有远治作用的特点。

人体许多腧穴,尤其是四肢肘、节以下的经穴,不仅能治疗局部病证,而且还可以治疗本经循行所及的远隔部位的病证。

如胃脘痛取:面神经麻痹取等;同时根据疾病的病理变化,既可取所病脏腑的本经腧穴,也可取表里经或其他相关经脉上的腧穴,如痤疮属肺系病汪,可选取手太阴肺经的、,同时还可选取手阳明大肠经的合谷。

3.随证选穴亦名对证取穴,是指针对某些全身症状或疾病的病因病机选取穴位,如高热取;或运用有些腧穴对某一方面病证的特殊治疗效果,如治疗腮腺炎。

(二)配穴方法配穴方法是在选穴原则的基硎上,选取两个以上具有协同作用的腧穴加以配伍应用的方法。

配穴方法主要包括本经配穴、表里经配穴、上下配穴、前后配穴和左右配穴等。

1.远近配穴法即选穴原则巾的"近部选穴"与"远部选穴"配合使用的方法,如而神经麻痹用阳白、地仓,是近取法;取合谷是远取法。

将远近两者配合起来使用,能起到更好的治疗效果.2.上下配穴法是指将腰部以上腧穴和腰部以下腧穴配合应用的方法。

上下配穴法在临床上应用广泛,如治疗脚癣取.足三里;治疗咽喉痛、牙痛取合谷、;脱发取、等。

3.表里配穴法本法是以脏腑、经脉的阴阳表里配合关系,作为配穴依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取穴原则和配穴方法
1 取穴原则
腧穴,是针灸处方的主要内容之一。

人体有361个经穴,另有众多的经外奇穴。

要想选好腧穴,首先应了解穴位的特性及其主治功能。

只有依据经络、腧穴理论,结合临床具体实践,才能合理地选取适当的腧穴,为正确拟定针灸处方打下基础。

针灸处方中腧穴的选择,是以阴阳、脏腑、经络和气血等学说为依据的,其基本原则是“循经取穴”,这是根据“经脉所通,主治所及”的原理而来的。

因此,在“循经取穴”的指导下,取穴原则可包括近部取穴、远部取穴和随证取穴。

近部取穴:近部取穴是指在病痛的局部和邻近的选取腧穴,它是以腧穴近治作用为依据的。

其应用非常广泛,大凡其症状在体表部位反映较为明显和较为局限的病证,均可按近部取穴原则选取腧穴,予以治疗。

例如,眼病取睛明、球后、攒竹、风池等,鼻病取迎香、巨髎,面瘫取颊车、地仓,胃痛取中脘等,皆属于近部取穴。

远部取穴:远部取穴在距离病痛较远的部位选取腧穴,它是以腧穴的远治作用为依据的。

这是针灸处方选穴的基本方法,体现了针灸辨证论治的思想。

远部取穴运用非常广泛,临床上多选择肘膝以下的穴位进行治疗,在具体应用时,既可取所病脏腑经脉的本经腧穴(本经取穴),也可取与病变脏腑经脉相表里的经脉上的腧穴(表里经取穴)或名称相同的经脉上的腧穴(同名经取穴)进行治疗。

例如,咳嗽、咳血为肺系
病证,可选取手太阴肺经的尺泽、鱼际、太渊(本经取穴),也可选择与足太阴脾经的太白(同名经取穴);胃脘疼痛属胃的病证,可选取足阳明胃经的足三里,同时可选足太阴脾经的公孙(表里经),面部疾患选取合谷,目赤肿痛取行间,久痢脱肛取百会,急性腰扭伤取水沟等,均为远部取穴的具体应用。

随证取穴:随证取穴,亦名对证取穴,或辨证取穴,是指针对某些全身症状或疾病的病因病机而选取腧穴,这一取穴原则根据中医理论和和腧穴主治功能而提出的。

因在临床上有许多病证,如,如发热、失眠、多梦、自汗、盗汗、虚脱、抽风、昏迷等全身性疾病,往往难以辨位,不适合用上述取穴方法,此时就必须根据病证的性质,进行辨证分析,将病证归属于某一脏腑和经脉,再按照随证取穴的原则选取适当的腧穴进行治疗。

如因心肾不交的失眠,辨证归心、肾两经,故取心、肾经神门、太溪等腧穴。

对于各别突出的症状,也可以结合临床经验而选穴。

如,发热者可取大椎、曲池,痰多者取丰隆等,也可归于随证取穴的范畴。

2 配穴方法
配穴是在选穴的基础上,选取两个或两个以上、主治相同或相近,具有协同作用的腧穴加以配伍应用的方法。

其目的是加强腧穴的治病作用,配穴是否得当,直接影响治疗效果。

常用的配穴方法主要包括本经配穴、表里经配穴、上下配穴、前后配穴和左右配穴等。

配穴时应处理
好主穴与配穴的关系,尽量少而精,突出主要腧穴的作用,适当配伍次要腧穴。

本经配穴法:某一脏腑、经脉发生病变而末涉及其它脏腑时,即选取该病变经脉上的腧穴,配成处方进行治疗。

如肺病咳嗽,可取肺募中府,同时远取本经之尺泽、太渊。

表里经配穴法:本法是以脏腑、经脉的阴阳表里配合关系为依据。

即当某一脏腑经脉有病时,取其表里经腧穴组成处方施治。

如,肝病可选足厥阴经的太冲配与其相表里的足少阳胆经的阳陵泉。

同名经配穴法:是以同名经“同气相通”的理论为依据,以手足同名经腧穴相配的方法。

如,牙痛可取手阳明经的合谷配足阳明经的内庭;头痛取手太阳经的后溪配足太阳经的昆仑等。

上下配穴法:是指将腰部以上或上肢腧穴与腰以下或下肢腧穴配合应用的方法。

上下配穴法在临床上应用广泛,如胃病取内关配足三里,牙痛取合谷配内庭,脱肛或子宫脱垂取百会配长强。

此外,八脉交会穴配合,如内关配公孙,外关配临泣,后溪配申脉,列缺配照海等,也属于本法的具体应用。

前后配穴法:前指胸腹,后指背腰。

选取前后部位腧穴配合应用的方法称为前后配穴法,亦名“腹背阴阳配穴法”。

凡治脏腑疾患,均可采用此法。

例如,胃痛前取中脘、梁门,后取胃俞、胃仓;哮喘前取天突、膻中,后取肺俞、定喘等。

左右配穴法:是指选取肢体左右两侧腧穴配合应用的方法。

临床应用时,一般左右穴同时取用,如心病取双侧心俞、内关,胃痛取双侧胃俞、足三里等;另外,左右不同名腧穴也可同时并用,如左侧面瘫,取左侧颊车、地仓,配合右侧合谷等;左侧偏头痛,取左侧头维、曲鬓,配合右侧阳陵泉、侠溪等。

总之,在临床上只要掌握中医基础理论及腧穴的主治作用,适当地选择腧穴并合理地进行配伍,就能取得良好的疗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