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生理学名词解释

生理学名词解释

1.静息电位:细胞处于静息状态时,膜两侧存在的外正内负的电位差。

2.极化:细胞静息时的膜外为正、膜内为负的分极状态。

3.动作电位:细胞受刺激时在静息电位基础上产生的可扩布的电位变化。

4.阈电位:能触发动作电位的临界膜电位。

5.生理性止血:正常情况下,小血管损伤后,血液从小血管内流出引起出血,数分钟后自行停止的现象。

6.血液凝固: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为不能流动的胶冻状态的过程。

7.血型:血细胞上存在的特异抗原类型,是人类血液的主要特征之一。

8.肺活量:最大吸气后再尽力呼气,所能呼出的最大气体量。

9.潮气量:每次呼吸时吸入或呼出的气体量。

10.通气/血流比值:每分钟肺泡通气量(VA)与每分钟肺血流量(Q)之间的比值(VA/Q)。

11.感受器:分布在体表或组织内部的专门感受机体内、外环境变化的结构或装置。

12.视野:单眼固定注视前方一点时,该眼所能看到的空间范围。

13.应激反应:当机体受到各种伤害性刺激时,血液中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和糖皮质激素浓度急剧升高,产生一系列非特异性全身性反应。

14.应急反应:当机体遭遇紧急情况,受到伤害性刺激时,机体交感神经兴奋,肾上腺髓质分泌的E和NE急剧增加产生的一种全身性反应。

生理学-名词解释

生理学-名词解释

生理学:是生物科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机体的功能活动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属于实验科学的范畴。

新陈代谢:机体不断进行自我更新,破坏和清除已衰老的结构,重新构筑新结构的吐故纳新的生物过程。

适应性:机体根据内外环境的变化不断调整机体各部分的功能活动和相互关系的功能特征。

自身调节:指细胞和组织器官不依赖于神经和体液因素的一种调节方式,它是由于细胞和组织器官自身特性而刺激产生适应性反应的过程。

单纯扩散:是指脂溶性小分子物质从高浓度的一侧向低浓度的一侧跨细胞膜转运的过程。

易化扩散:某些非脂溶性或脂溶性很小的物质,在膜蛋白的帮助下顺浓度差的跨膜转运。

(经载体的易化扩散:小分子亲水性物质经载体蛋白的介导,顺浓度梯度的跨膜转运的;经通道的易化扩散:各种带电离子经通道蛋白的介导,顺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的跨膜转运。

)主动转运:某些物质在膜蛋白的帮助下由细胞代谢提供能量而实现逆电—化学梯度进行跨膜转运。

(原发性主动转运:细胞直接利用代谢产生的能量将物质逆浓度差或逆电位差转运的过程;继发性主动转运:利用原发性主动转运建立的离子浓度差,在离子顺浓度差扩散的同时将其他物质逆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进行跨膜转运,这种间接利用ATP能量的主动转运过程称为继发性主动转运。

)入胞:细胞外大分子或团块状物质进入细胞的过程。

出胞:细胞内大分子物质或物质颗粒被排出细胞的过程。

静息电位:静息时,细胞膜两侧存在的电位差。

动作电位:指细胞受到一个有效刺激时膜电位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发生的迅速、可逆、可向远距离传播的电位波动。

阈电位:这个能触发动作电位的膜电位的临界值称为阈电位。

等长收缩:是在阻力负荷较大,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不足以克服后负荷所产生的一种收缩形式。

(表现为只有张力的增加而长度保持不变。

)等张收缩:是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等于或大于后负荷时出现的肌肉收缩形式。

(表现为肌肉开始发生缩短时,张力保持不变。

)强直收缩:当骨骼肌受到叫高频率的连续刺激时,一个刺激引起的收缩还未结束,下一个刺激就已经到来,这就使新的收缩和上次尚未结束的收缩发生总和,这种单收缩的复合称为强直收缩。

生理学 名词解释

生理学 名词解释

1、(内环境)稳态:细胞外液的理化特性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2、静息电位:是指细胞未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表现为膜内较膜外负,呈极化状态。

3、极化:细胞在安静时膜外呈正电位,膜内成负电位的状态。

4、阈电位:细胞去极化达到刚刚引发动作电位的临界跨膜电位数值,称阈电位。

5、微终板电位:由一个突触囊泡中的Ach分子作用于终板膜引起的电位变化,称为微终板电位。

6、横桥周期:横桥与肌动蛋白结合、扭动、复位的过程称为横桥周期。

7、第二信使:是指激素、递质、细胞因子等信号分子(第一信使)作用于细胞膜后产生的细胞内信号分子,较重要的第二信使有cAMP、IP3、DG、cGMP和Ca2+等。

8、血细胞比容:血细胞占全血的容积百分比称为血细胞比容,正常成年男性的血细胞比容为40%~50%,成年女性为37%~48%。

9、等张溶液:能使悬浮于其中的红细胞维持正常形态和体积的溶液称为等张溶液,其实质是由不能自由通过细胞膜的溶质所构成的等渗溶液。

10、造血微环境:指造血干细胞定居、存活、增殖、分化和成熟的场所,包括造血器官中的基质细胞、基质细胞分泌的细胞外基质和各种造血调节因子。

11、红细胞沉降率:将抗凝处理后的血液放入有刻度的试管中垂直静置,观察第一小时末红细胞下沉的距离,称为红细胞沉降率,简称血沉。

用于反映红细胞悬浮稳定性的大小。

12、血小板聚集:指血小板与血小板之间的互相粘着。

13、生理性止血:正常情况下,小血管受损后引起的出血,在几分钟内就会自行停止,这种现象称为生理性止血。

14、血型:是指存在于红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的类型。

15、每搏输出量:一侧心室一次心搏射出的血液量,称为每搏输出量,简称搏出量。

16、射血分数:搏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的百分比,称为射血分数,正常55%~65%.17、心指数:以单位表面积计算的心输出量称为心指数。

18、心室功能曲线:反映心室舒张末期压力与心室搏出量或搏功之间关系的曲线。

生理学名词解释

生理学名词解释

生理学名词解释:1.生理学:是生物科学中的一个分支,它以生物机体的功能为研究对象。

研究这些生理功能的发生机制、条件以及机体的内外环境中各种变化对这结功能的影响,从而掌握各种生理变化的规律。

2.内环境:是指机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即细胞外液。

3.稳态:内环境理化性质不是绝对静止的,而是各种物质在不断转换中达到相对平衡状态,这种平衡状态称为稳态。

4.单纯扩散:在生物体系中,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都是水溶液,溶于其中的各种溶质分子,只要是脂溶性的,就可能按扩散原理作跨膜运动或转运,称为单纯扩散。

5.易化扩散:有很多物质虽然不溶于脂质,或溶解度甚上,但它们也能由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较容易地移动。

这种有悖于单纯扩散基本原则的物质转运,是在膜结构中一些特殊蛋白质分子的“协助”下完成的,因而被称为易化扩散。

6.主动转运:指细胞通过本身的某种耗能过程,将某种物质的分子或离子由膜的低浓度一侧移向高浓度一侧的过程。

7.继发性主动转运:钠泵活动形成的势能贮备,还可用来完成一些其他物质的逆浓度差的跨膜转运,为此把这种类型的转运称为继发性主动转运。

8.静息电位:指细胞未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内外两侧的电位差。

9.阈值:使所用刺激的持续时间和强度-时间变化率固定某一数值;产生动作电位所需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阈强度或阈刺激,简称阈值。

强度小于阈值的刺激,称为阈下刺激。

10.兴奋性:为细胞在受刺激时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

11.动作电位:各种可兴奋细胞处于兴奋状态时,受刺激处的细胞膜两侧出现一个特殊形式的电变化,这就是动作电位。

12.兴奋-收缩耦联:在以膜的电变化为特征的兴奋过程和以肌丝的滑行为基础的收缩过程之间,存在着某种中介性过程把两者联系起来,这一过程称为兴奋-收缩耦联。

13.红细胞沉降率:通常以红细胞在一小时内下沉的距离来表示红细胞沉降的速度,称为红细胞沉降率。

14.血液凝固:血液离开血管数分钟后,血液就由流动的溶胶状态变成不能流动的胶冻状凝块,这一过程称为血液凝固。

生理学的名词解释

生理学的名词解释

生理学的名词解释
生理学是研究生物体的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的科学。

它研究生物体的生理结构和功能,包括细胞、组织、器官和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相互作用。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生理学名词解释:
1. 细胞:生物体的基本结构单位,具有进行生物活动的能力。

2. 组织:由一组相似或相同类型的细胞组成,具有特定的结构和功能。

3. 器官:由多个组织组成,具有特定功能的结构,如心脏、肺、肝等。

4. 系统:由多个相互关联的器官组成,共同完成一项生理功能,如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

5. 代谢:生物体对物质能量的吸收、利用和排泄的过程。

6. 激素:由内分泌腺体分泌的化学物质,在体内通过血液和淋巴系统传播,在目标组织产生生理效应。

7. 神经系统:控制和协调体内各组织器官活动的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大脑和脊髓)和周围神经系统(神经和神经节)。

8. 免疫系统:识别和抵御外来病原体(如细菌、病毒等)侵入的系统,维护机体内部稳定。

9. 感觉:通过感觉器官接收外部刺激的过程,包括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和嗅觉。

10. 消化系统:负责食物的摄取、消化和吸收,包括口腔、食道、胃、肠等器官。

以上只是生理学中的一些常见名词解释,生理学研究的范围非常广泛,涉及到许多不同的领域和概念。

生理学名词解释

生理学名词解释

生理学名词解释大纲1.生理学:是研究生物体及其各组成部分正常功能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

2. 兴奋性:机体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3. 阈值(阈强度):即在刺激作用时间和强度—时间变化率固定不变的条件下,能使组织细胞产生动作电位所需的最小刺激强度4. 兴奋:机体或组织接受刺激后其反应由安静变为活动,或活动由弱变强5. 抑制:机体或组织接受刺激后其反应由活动变为静止,或活动由强变弱6. 内环境:机体内部细胞直接接触的生存环境是细胞外液,故将细胞外液称为内环境7. 稳态:内环境中各种成分和理化因素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8. 反射: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刺激发生的规律性反应9. 神经调节:是指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实现对机体各部的功能调节10.体液调节:是指体内的一些细胞产生并分泌的化学物质(激素、生物活性物质、代谢产物)通过体液对机体功能的调节11.正反馈:反馈信息与调节信息作用一致的反馈12.负反馈:反馈信息与调节信息作用相反的反馈13.钠泵:是镶嵌于膜脂质双分子层中的一种特殊蛋白质14.第二信使:指激素、递质、细胞因子等信号分子(第一信使)作用于细胞膜后产生的细胞内信号分子。

15.静息电位:是指细胞在未受刺激时(静息状态下)存在于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

16.动作电位:指可兴奋细胞受到一个适当的刺激,在静息电位基础上发生的一次可沿着膜传播的电位。

17.阈电位:当膜电位去极化到某一临界值,膜上的钠通道突然大量开放,钠离子大量内流而产生动作电位,膜电位的这个临界值称为阈电位18.兴奋—收缩耦联:肌细胞膜兴奋的电位变化引起肌丝滑行的机械变化的中间过程。

19.(力学分析)前负荷:肌肉收缩之前承受的负荷20.后负荷:肌肉收缩开始时遇到的负荷21.血细胞比容: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22.红细胞沉降率:将新采的静脉血经抗凝处理后,置于血沉管垂直静置,红细胞在第一小时末下沉的距离。

23.生理性止血:小血管破损后,正常人数分钟后出血可自行停止24.血液凝固:是指血液由流体状态变为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

生理学名词解释

生理学名词解释

生理学名词解释名词解释生理学第一章1、反射(reflex):是指机体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内、外环境刺激所做出的规律性应答。

(P5)《2、homeostasis:是指动态平衡,在一定范围内变动但又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P4)《3、internal environment :是内环境,生理学将围绕在多细胞动物体内细胞周围的液体,即细胞外液,称为机体的内环境。

《4、生物节律:生物体内各种功能按一定的时间顺序发生变化,各种变化能按一定时间规律周而复始的出现叫做节律,性变化,而变化的节律叫做生物节律。

《5、negative feedback:负反馈是指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调整控制部分的活动,最终使受控部分的活动周期朝着与它原先活动相反的方向改变。

(P7)《6、兴奋性:是指可兴奋组织或细胞受到刺激时发生兴奋反应(动作电位)的能力过特性。

(百度百科)第二章1、易化扩散:又协助扩散,是指非脂溶性物质或亲水物质,如氨基酸、糖、金属离子等借助细胞膜上的膜蛋白的帮助顺着浓度梯度或顺着电化学浓度梯度,不消耗A TP进入膜内的一种运输方式。

《2、兴奋性:生理学中将可兴奋细胞接受刺激后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成为细胞的兴奋性。

(P34)《3、前负荷:肌肉收缩前所承受的负荷称为前负荷。

前负荷决定了肌肉收缩前的长度。

(P41)《4、主动转运(active transport):是指生物体内在载体介导下消耗能量,将某些物质逆浓度梯度或逆电化学梯度跨膜转运的一种运输方式称为主动转运。

(13)《5、阈电位(threshold membrane potential):引起细胞产生动作电位的刺激必须是使膜发生去极化的刺激,而且还要有足够的强度是膜去极化到膜电位的一个临界值,称为阈电位。

(P33)《6、静息电位(resting potential):静息时,质膜两侧存在着外正内负的电位差,称为静息电位。

(P22)《7、动作电位(action potential):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给可兴奋细胞一个适当的刺激,可触发其产生可传播的膜电位波动称为动作电位。

生理学必考名词解释35个

生理学必考名词解释35个

生理学必考名词解释35个1. 内环境:人体细胞直接生活的液体环境,也就是细胞外液啦,像血浆、组织液和淋巴这些。

2. 稳态:内环境的各种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就好比您家里的温度、湿度总是差不多,让人舒服。

3. 反射:机体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对内外环境刺激所做出的规律性应答,就像有人叫您,您会答应一样。

4. 负反馈:让系统的输出起到与输入相反的作用,从而使系统保持稳定,比如您热了就出汗降温,这就是负反馈。

5. 正反馈:输出增强输入,让系统的活动不断加强,像分娩的时候宫缩会越来越强,就是正反馈。

6. 阈电位:能触发动作电位的膜电位临界值,就像跨过这个门槛,才能引发大动静。

7. 动作电位:细胞受到刺激时,膜电位快速、可逆的翻转和复原,是细胞兴奋的标志。

8. 静息电位:细胞在安静状态下,膜内外的电位差,好比细胞在休息时的“心情”。

9. 兴奋-收缩耦联:把肌细胞的电兴奋和机械收缩联系起来的中介过程,电信号告诉肌肉该收缩啦。

10. 血细胞比容:血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能反映血液中血细胞的多少。

11. 红细胞沉降率:红细胞在第一小时末下沉的距离,简称血沉,能反映红细胞的聚集性。

12. 血型:红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的类型,就像每个人的“身份证号码”。

13. 心动周期:心脏一次收缩和舒张构成的一个机械活动周期,心脏也得有休息和工作的时候嘛。

14. 心输出量:一侧心室每分钟射出的血液量,是衡量心脏功能的重要指标。

15. 血压:血管内的血液对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就像水管里的水对管壁的压力。

16. 中心静脉压:右心房和胸腔内大静脉的血压,能反映心血管的功能状态。

17. 呼吸运动:胸廓有节律的扩大和缩小,从而完成吸气和呼气,您一呼一吸就是呼吸运动在起作用。

18. 肺通气:肺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把新鲜空气吸进来,把废气排出去。

19. 肺换气:肺泡与肺毛细血管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让氧气进入血液,二氧化碳排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理学名词解释1、稳态:正常情况下,机体内环境的理化性质能保持相对稳定,这种状态称为稳态。

2、反射:是指机体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对内、外环境刺激所作的规律性应答。

3、负反馈: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调整控制部分的活动,最终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与它原先活动相反的方向改变,称为负反馈。

4、正反馈: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促进与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最终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与它原先活动相同的方向改变,称为负反馈。

5、单纯扩散:脂溶性物质通过脂质双分子层由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转运的过程6、易化扩散:是指非脂溶性或脂溶性很小的物质,在细胞膜特殊蛋白质的帮助下,从膜的高浓度侧向低浓度侧移动的过程。

7、主动转运:指需要细胞消耗能量,即动用分解ATP释放的能量,将物质逆浓度差和(或)逆电位差跨膜转运的过程。

8、受体:是指能与某种化学物质特异结合并能产生生物效应的特异蛋白质。

9、动作电位:是可兴奋细胞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受到一个适当刺激后产生的可向远处传播的电位变化过程10、阈强度:指如果固定刺激持续时间和刺激强度—时间变化率,只改变刺激强度,即可找到刚能引起可兴奋细胞产生动作电位的最小刺激强度,这个刺激强度称为阈强度。

11、兴奋性:可泛指生物体或组织细胞受刺激后发生兴奋的能力;对可兴奋细胞来说,兴奋性即为其在受刺激后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

12、阈电位:膜去极化达到的可引发动作电位的膜电位临界值,称为阈电位。

13、局部兴奋:指由阈下刺激引起的局部细胞膜的微小去极化,由于单个局部兴奋达不到阈电位水平,因而不能引发动作电位。

14、终极电板:当乙酰胆碱通过接头间隙到达接头后膜(终板膜)时,立即与接头后膜上N2型乙酰胆碱受体阳离子通道膜外侧的受体结合,通过蛋白构想的改变使电压门控钙通道开放,从而允许钠离子和钾离子通过,但以钠离子内流为主,引起终板膜去极化,这一电位变化称为终板电位。

15、兴奋—收缩耦联:骨骼肌细胞兴奋后,要引起肌细胞收缩需经历一个中间过程,这个联系及细胞兴奋与收缩的中间过程称为兴奋—收缩耦联16、收缩蛋白: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直接参与肌细胞的收缩,故称为收缩蛋白。

17、等长收缩:是指肌肉的张力增加而长度不变的收缩形式。

18、等张收缩:是指肌肉的长度缩短而张力不变的收缩形式。

19、血细胞比容:指血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

20、血浆晶体渗透压:由晶体物质所形成的渗透压(由蛋白质形成的叫胶体渗透压)21、等渗溶液: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相等或相近的溶液称为等渗溶液。

22、红细胞悬浮稳定性:正常情况下红细胞下沉的速度很慢,能相对稳定地悬浮于血浆中,红细胞的这一特性称为红细胞悬浮稳定性。

23、红细胞沉降率:将经抗凝处理的血液放入一沉降玻璃管(分血计)中垂直静置,测定第一小时末红细胞下沉的距离以示红细胞沉降速度,称为红细胞沉降率。

24、红细胞渗透脆性:是指红细胞在低渗盐溶液中发生膨胀、破裂的特性。

25、生理性止血:指小血管损伤后血液流出,经过一段时间出血自然停止的现象。

26、血液凝固:指血液从流动的溶胶状态转变成不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

27、内源性凝血:是指参与血液凝固的所有凝血因子均来自血液,由血液接触带负电荷的异物表面(如玻璃、白陶土、硫酸酯、胶原等),FXII首先被激活,进而有序地激活一系列凝血因子的途径。

28、心动周期:心脏一次收缩和舒张,构成一个机械活动周期,称为心动周期。

29、全心舒张期:心室舒张的前0.4秒内,心房也属于舒张期,这一时期成为全心舒张期。

30、搏出量:一侧心室在一次心搏中射出的血液量,称为每搏输出量,简称输出量。

31、心输出量:一侧心室每分钟射出的血液量,称为每分输出量,简称心输出量。

32、射血分数:搏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的百分比称为射血分数。

33、心指数:即以单位体表面积(平方米)计算的心输出量34、心力储备:心输出量随机体代谢需要而增加的能力称为心泵功能储备或是心力储备。

35、心肌收缩能力:心肌不依赖于前后负荷而能改变其力学活动(包括收缩速度和强度)的内在特性.36、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当心脏停搏,血流停止时,循环系统中各处的压力相等,取得平衡,约7mmHg42、有效不应期:心肌细胞发生一次兴奋后,由动作电位0期去极化开始到3期复极化这一段时间内,如果受到刺激,则不论刺激有多强,心肌细胞都不会发生任何程度的去极化。

43、心肌正常起搏点:正常情况下,整个心脏的活动总是按照当时自律性最高的组织所发出的节律性兴奋来进行的,窦房结的自律性最高,它自动产生的兴奋向外扩布,依次激动心房肌,方式交接,房室束,心肌内传导组织和心室肌,引起整个心脏的兴奋和收缩。

可见,窦房结是引导整个心脏兴奋和搏动的正常部位。

44、房—室延搁:房室交界区细胞的传导速度很慢,以结区传导速度为最慢,而且房室交界是兴奋由心房进入心室的唯一通路,因此兴奋在通过交界区时需要耽搁一段时间,这一现象称为房—室延搁。

它使心室收缩必定在心房收缩完毕后才开始。

45、外周阻力:在生理条件下,血管长度和血液黏滞度的变化很小,所以血流阻力主要取决于血管口径。

正常时小动脉微动脉是产生阻力的主要部位,因此把小动脉微动脉的血流阻力称为外周阻力。

46、收缩压:在心动周期中,动脉血压随心脏的收缩和舒张而发生规律性波动。

心室收缩射血时,主动脉压上升所达到的最高值称为收缩压。

47、舒张压:心室舒张时,心室停止射血,主动脉压下降所达到的最低值称为舒张压。

48、动脉脉搏:在每个心动周期中,随着心脏的舒缩活动,动脉内压力和容积发生周期性变化而导致动脉管壁的周期性搏动。

49、中心静脉压:将右心房和胸腔内大静脉的血压称为中心静脉压。

其高低取决于心脏射血能力和静脉回心血量之间的关系。

50、直捷通路:是指血液从微动脉经后微动脉、通血毛细血管进入微静脉的血流通路。

51、迂回通路:是指血液从微动脉经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真毛细血管网后汇集到微静脉的血流通路。

52、动—静脉短路:是指血液从微动脉经动—静脉吻合支直接回流到微静脉的血流通路。

53、有效滤过压:毛细血管血压和组织液胶体渗透压是促使液体由毛细血管内向血管外滤过的力量,血浆胶体渗透压和组织液静水压则是促使液体重吸收回毛细血管内的力量,滤过与重吸收的力量之差称为有效滤过压。

54、心肺感受器:存在于心房、心室或肺循环的大血管壁内,其传入纤维走行于迷走神经内。

55、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肾素是由肾球旁细胞分泌的一种蛋白水解酶,分泌后经肾静脉进入血液循环,将血浆中的血管紧张素水解为血管紧张素Ⅰ。

血管紧张素Ⅰ在血浆和组织中,特别是在肺循环血管内皮表面,受血管紧张素转换酶的作用转变为血管紧张素Ⅱ。

后者在血浆和组织中氨基肽酶的作用下,转变成血管紧张素Ⅲ。

血管紧张素Ⅱ和血管紧张素Ⅲ可作用于血管平滑肌和肾上腺皮质等细胞的血管紧张素受体。

56、呼吸:人体在整个生命过程中,需不断摄取氧气和排除二氧化碳,这种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称为呼吸。

57、肺通气:是指肺泡与外界环境之间气体交换的过程。

实现肺通气的结构有呼吸道、肺泡、胸廓和胸膜腔。

58、胸膜腔内压:胸膜腔是由胸膜脏层与胸膜壁层围成的密闭的潜在腔隙,胸膜壁层紧贴于胸壁内表面,而胸膜脏层则紧贴在肺的外表面。

胸膜腔内没有气体,仅有一薄层浆液,胸膜腔内的压力称为胸膜腔内压。

由于常低于大气压,故称胸膛腔负压,也叫胸内负压。

59.肺表面活性物质:是由肺泡Ⅱ型上皮细胞合成和分泌的一种复杂的脂蛋白混合物,其主要脂质成分是二棕榈酰卵磷脂。

60.潮气量:平静呼吸时,每次吸入或呼出的气体量。

61肺活量:一次最大呼气后,再尽力呼气,所能呼出的最大气体量。

62用力呼气量:是指尽力吸气后作尽力尽快呼气的头几秒钟内所呼出的气体量,通常以它所占用力呼气时的肺活量的百分数来表示。

63每分通气量:是指每分钟进或出肺的气体总量,它等于潮气量和呼吸频率的乘积。

64解剖无效腔:呼吸运动时,每次吸入的气体总有部分留在呼吸道内,不能参加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存留这部分气体的呼吸道容积称为解剖无效腔。

65肺泡通气量:是指每分钟肺的有效通气量,即吸入肺泡的新鲜空气量,公式表示:肺泡通气量=(潮气量—无效腔气量)*呼吸频率66肺换气:是指肺泡气与肺泡毛细血管血液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67通气/血流比值:是指肺泡通气量与肺血流量的比值。

(重点!!!)自己翻书!!68肺牵张反射:由肺的扩张或缩小引起的反射性呼吸运动改变。

包括肺扩张反射和肺缩小反射。

69排泄:机体将物质代谢过程中不断产生的终产物、多余的物质、机体不能利用的或有害的物质(如进入机体的异物和药物代谢产物),经血液循环并通过某些器官从体内排出的过程。

70肾小球滤过率:单位时间内(每分钟)两肾生成的超滤液量,其正常值为125ml/min71滤过分数:肾小球滤过率和肾血浆流量的比值,其正常值为19%72肾小球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滤过的结构基础滤过膜的滤过动力73肾糖阈:当血糖超过一定浓度8.9~10mmol/L时,有一部肾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已达极限,终尿中开始出现葡萄糖,此时的血糖浓度称为肾糖阈74渗透性利尿:临床上利用一些可被肾小球滤过但不能被肾小管重吸收的物质,以提高小管液中溶质浓度和渗透压,即可达到利尿的目的。

75球-管平衡:肾小球滤过和肾小管重吸收之间这种相互影响的平衡的关系,称为球-管平衡76抗利尿激素(ADH):又称血管升压素(VP),是由9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肽,由下丘脑视上核(为主)和旁视核合成,经下丘脑-垂体束运抵神经垂体储存,需要时释放入血,随血液循环到肾脏,增高远曲小管和集合管管腔膜对水的通透性,从而促进水的重吸收,使尿量减少,尿液浓缩。

77水利尿:大量饮清水后尿量增多的现象。

78醛固酮:是肾上腺皮质球状带分泌的一种激素。

它可促进肾脏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Na 离子的主动重吸收和对钾离子的分泌,即起保钠排钾的作用。

79血浆清除率:肾在单位时间内能将相当于多少毫升血浆中所含的某种物质完全清除出去,这种被完全清除了某种物质的血浆毫升数,称为该物质的血浆清除率。

80完整性:神经纤维只有在其结构和功能都完整时才能传导兴奋.如果神经纤维被切断或被麻醉药作用,均可使兴奋传导受阻.81绝缘性:一根神经干内含有许多条神经纤维,但每条纤维传导兴奋一般互不干扰,表现为传导的绝缘性.这是因为细胞外液对电流的短路作用,使局部电流主要在一条神经纤维上构成回路82双向性:人为刺激神经纤维上任何一点,只要刺激强度足够大,引起的兴奋可沿纤维同时向两端传播,表现为传导的双向性.这是由于局部电流可在刺激点的两侧发生,并继续传向远端.但在整体情况下,由突触的极性所决定,而表现为传导的单向性.83相对不疲劳性:连续电刺激神经数小时至十几小时,神经纤维仍能保持其传导兴奋的能力,表现为不容易发生疲劳.神经纤维传导的相对不疲劳性是与突触传递比较而言的,突触传递容易发生疲劳.84中枢化学感受器:位于延髓腹外侧浅表部位,左右对称,分头区,中区,尾区,其中头区和尾区具有化学感受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