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病梅馆记》看龚自珍的思想

合集下载

对病梅馆记的解读及其现实意义

对病梅馆记的解读及其现实意义

对病梅馆记的解读及其现实意义摘要:本文旨在解读《病梅馆记》中的“微言大义”并且阐述了它强大的生命力所体现出来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病梅馆记》病梅人才现实意义《病梅馆记》这是清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龚自珍先生于1839年写的一篇影射当时政治现实的文章。

这篇短文揭露了封建统治者摧残、扼杀人才的罪行,表现了作者渴求广开才路,培植人才的进步思想。

作者使用曲折的笔法,以物喻人,托物言志,揭露和抨击了清王朝压抑摧残人才的罪行,表达了他要求改革政治、培养人才和追求个性解放的愿望。

1839年,正是中国由封建社会开始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转化的历史时期,当时的清统治者为了加强思想统治,更长久地奴役人民,一方面以八股文作为科举考试选用人才的法定文本,以图束缚人们的思想。

另一方面大兴文字狱,镇压知识分子。

龚自珍《咏史》:“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粱谋。

” 在长期严酷的思想统治下,人才遭到了严重的摧残和扼杀,面对这种情况,作者写了这篇文章,以梅喻人,托梅议政。

表达自己要求改革,拯救人才的愿望和决心。

在《病梅馆记》中,龚自珍利用公羊学中“微言大义”来“讥切时政,诋排专制”(程翔章,丘铸昌中国近现代文学)。

因此其中的言外之意值得我们细细品味一番。

“江宁之龙蟠,苏州之邓尉,杭州之西溪,皆产梅”,“梅”喻“人才”,幅员辽阔的中国到处有人才。

当时正是封建社会趋于没落、解体的时代。

一方面是封建经济体系开始瓦解,一方面是资本主义经济逐渐得到了发展。

这个变动反映在政治思想上,就是开始酝酿和孕育着民主主义对封建专制主义的斗争。

“或曰:“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

”有人说:“梅以枝干弯曲为美,笔直了就没有风姿;以枝干横斜为美,端正了就没有景致;以枝干疏朗为美,稠密了就没有姿态。

“美梅”的标准,其实是“病梅”,实质喻封建社会选拔人才的标准,即“?歪才、奴才、庸才”。

“病梅”喻“遭摧残、压抑的人才”。

“固也”说明封建统治者在选拔人才的标准上,在摧残、压抑人才上一贯如此。

《病梅馆记》疏漏指正

《病梅馆记》疏漏指正

《病梅馆记》疏漏指正龚自珍的《病梅馆记》是一篇托物喻人、借梅议政的小品文。

文章通过谴责人们对梅花的摧残,形象地揭露和抨击了清朝封建统治阶级束缚人民思想,压制、摧残人才的罪行,表达了要求改革政治、追求个性解放的强烈愿望,与他的《已亥杂诗》有异曲同工之妙,读罢让人倍感清醒。

但是,仔细研读文本,发现有几处颇为费解。

文章在介绍江宁、苏州、杭州三地产梅之后有一句:或曰:“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

”固也。

这里的“固也”怎样理解呢?课本上解释为“本来是这样”,有些资料上则解释为“固然如此”;两种解释意思一样,没有实质的差别。

照理说这样的解释应该是正确的,但是联系全文来看还是有问题。

“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

”这是一种审美观,它是文人画士病梅残梅的思想基础。

文章旨在揭露文人画士病梅残梅的罪恶行径,可是却先用“固也”来肯定这种审美观的正确;既然肯定所述审美观是正确的,又有什么理由指责建立在这种审美基础之上的病梅之举呢?此是费解之一。

紧接上句之后有一句:此文人画士心知其意,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

句中的“此”和“其”指代什么呢?教学参考书将“此文人画士心知其意”一句翻译为“这些文人画士心里明白它的意思”,“此”为“这些”,“其”为“它”。

这样解释产生两个问题:一是关于“此”,将“此”理解为“这些”,作“文人画士”的定语,上文并未言及文人画士,“这些文人画士”究竟指谁,无从落实;二是关于“其”,将“其”理解为“它”,从上下文来看,“它”指代的应是“或曰”的内容,亦即上文的审美观,既然上文的审美观是正确的,文人画士心知其意,为什么不用它来“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呢?有人将“此文人画士心知其意”译为“对于这一点,文人画士心里明白它的意思”。

这里将“此”作为状语来处理,避免了作定语而产生的指代无从坐实的缺陷,但是也带来了另一个问题,“这一点”无疑是指作者在上文肯定了的审美观,作者给予充分肯定,文人画士心知其意,两相融洽,并不相佐,有何理由指责文人画士呢?文人画士为何不敢据之“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呢?此为费解之二。

大学生国学经典读本龚自珍病梅馆记读后感

大学生国学经典读本龚自珍病梅馆记读后感

"After delving into the ancient Chinese masterpiece 'Gong Zizhen's Illness Diary', I waspletely blown away by the deep wisdom and fascinating cultural legacy it holds. Gong Zizhen, a rockstar scholar and poet from the Qing dynasty, penned this diary while chilling at the Plum Blossom Cottage, pondering the mysteries of life, sickness, and the fleeting nature of human existence. It offers a totally fresh take on the human struggle and the deep thoughts thate with being sick, which totally vibes with readers from all walks of life and backgrounds. And let me tell you, it's a wild ride from start to finish!""在探索我国古代杰作"贡子贞的疾病日记"之后,我被它所蕴藏的深厚智慧和迷人的文化遗产彻底吹走。

龚子贞,清朝摇滚明星学者,诗人,在梅花花花坛寒冷时,将这本日记收录下来,思考生命,疾病,人类存在的短暂性等奥秘。

它为人类的斗争和深思熟虑与生病,这完全与来自各行各业和背景的读者。

让我告诉你,这是一个疯狂的旅程从开始到结束!"In addition, the diary also unlocks a treasure trove of knowledge about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its unique approach to staying healthy. Gong Zizhen's keen observations about his own body and the world around him offer a holistic perspective that considers the interconnectedness of mind, body, and spirit. It'slike he's giving us a backstage pass to the Chinese cultural philosophy of wellness! This perspective stands in stark contrast to the "one-size-fits-all" approach of modern medicine and instead emphasizes the deep connection between individuals and the natural world. Gong's writings are like a quirky and charming guide to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and a reminder that sometimes, the best medicine is found in nature itself.日记还解锁了有关传统中医药知识的宝藏及其保持健康的独特方法。

《病梅馆记》的运用

《病梅馆记》的运用

《病梅馆记》的运用作者:柳叶来源:《作文通讯·高中版》2015年第04期龚自珍的《病梅馆记》借文人画士病态的审美观导致“江南之梅皆病”这一现象,抨击了晚清政府对人才的束缚和扭曲。

文中,文人画士是主谋,他们欣赏稀疏、弯曲、倾斜的梅花,便希望全天下的梅花都能如此。

虽然因为虚伪和自私,他们这种扭曲的审美观不便公开宣扬,但是有那些揣摩他们心思的卖梅之人,为了利益,将正常的梅花打造成了病态的模样,以此满足文人画士的“孤僻之隐”。

主谋与帮凶的联手,让江浙之梅皆病。

龚自珍痛心疾首,希望能在多暇日又多闲田时,凭己之力救疗天下之梅。

虽然于他个人来说,人微言轻,力量单薄,但这种想法与他“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呼号是一致的。

这篇文章写的时代早已过去,但其中所反映的社会现象却在今天仍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在现今社会,我们仍有一些病态、扭曲的审美观。

例如,对女孩子要求所谓的“骨感美”,因而就有了极端的减肥和节食的情况;过分地强调一个人的外貌,于是有了铺天盖地的整容手术;过度强调男女完全平等,抹去了男女差异,忽视了在生理结构、体力上男女不一样的事实,于是女性被塑造为“铁娘子”“女汉子”,男性被打造为“花样美男”。

乃至在教育上,一味强调起跑线的重要性,致使各种早教班、学前班泛滥,年幼的孩子奔走于各种补课机构;忽视人的性格、特长差异,试图用一把考试的尺子丈量所有的学生;考试形式单一,致使学生只重视文化课学习,而忽视了思想、体育、实践等能力的培养和教育。

这些生活中的现象,无一不印证了龚自珍所说的话。

虽然时代不同,针对的现象有所区别,但经典文学作品的意义在于它绝不仅仅局限于作者所在的那个时代,而应该具有一种穿透力和敏感性,这才是经典不朽的价值所在。

因此,这篇文章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好的作文材料,在很多类型的作文里都可以有所涉及。

原作片段或曰:“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

”固也。

古诗病梅馆记翻译赏析

古诗病梅馆记翻译赏析

古诗病梅馆记翻译赏析《病梅馆记》作者是清朝文学家龚自珍。

其古诗全文如下:【前言】《病梅馆记》作者托梅议政,形象地揭露和抨击了清朝封建统治者束缚人们思想,压抑,摧残人才的罪行,表达了作者要求改革政治,打破严酷的思想统治,追求个性解放的强烈愿望。

【原文】江宁之龙蟠,苏州之邓尉,杭州之西溪,皆产梅。

或曰:“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

”固也。

此文人画士,心知其意,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又不可以使天下之民斫直,删密,锄正,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

梅之欹之疏之曲,又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

有以文人画士孤癖之隐明告鬻梅者,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

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

予购三百盆,皆病者,无一完者。

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纵之顺之,毁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缚;以五年为期,必复之全之。

予本非文人画士,甘受诟厉,辟病梅之馆以贮之。

呜呼!安得使予多暇日,又多闲田,以广贮江宁、杭州、苏州之病梅,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翻译】江宁的龙蟠里,苏州的邓尉山,杭州的西溪,都出产梅。

有人说:"梅凭着弯曲的姿态被认为是美丽的,笔直了就没有风姿;凭着枝干倾斜被认为是美丽的,端正了就没有景致;凭着枝叶稀疏被认为是美丽的,茂密了就没有姿态。

”本来就如此。

这些文人画士心里明白它的意思,却不便公开宣告,大声疾呼用这个标准来约束天下的梅;又不能够来让天下种梅人砍掉笔直的枝干、除去繁密的枝条、锄掉端正的枝条,把枝干摧折、使梅花呈病态作为职业来谋求钱财。

梅的枝干的倾斜、枝叶的疏朗、枝干的弯曲,又不是那些忙于赚钱的人能够凭借他们的智慧、能力做得到的。

有的人把文人画士这隐藏在心中的特别嗜好明白地告诉卖梅的人,(使他们)砍掉端正的(枝干),培养倾斜的侧枝,除去繁密的(枝干),摧折它的嫩枝,锄掉笔直的(枝干),阻碍它的生机,用这样的方法来谋求高价,于是江苏、浙江的梅都成病态了。

龚自珍之《病梅馆记》、《己亥六月重过扬州记》感想

龚自珍之《病梅馆记》、《己亥六月重过扬州记》感想

文人思想的禁锢,终将停止民族发展的脚步——龚自珍之《病梅馆记》、《己亥六月重过扬州记》感想龚自珍作为一名晚清的文学家,能在一片承平之中意识到四伏的危机,理性、客观地看待世界,是为难得可贵之处。

龚出生于乾隆末期,卒于道光中期。

他的生命历经三朝,在历史上,恰为大清朝走向衰亡的日子。

在常人仍沉浸在“康乾盛世”之中时,他抛去眼前的繁华,意识、察觉到了某些变化。

这些变化,从文人身上便可体现出来。

有学者认为,《病》的写作时间比《己》稍晚1年左右,故先谈谈《己》。

在礼部当官的时候,有访客对他说今日的扬州已如《芜城赋》中描写的那样了。

龚认为这倒是不至于,但是还是想去看看。

次年他抵达扬州,所看到的是一番“繁华”之景。

“溪声欢”,“瓦鳞鳞然”,“市声欢”,“帘幕皆文绣”,甚至许多以前的故址还能找到、拜访。

貌似扬州治理得不错。

作者还提到,“南览……县治,无如此冶华也”,上述的几个地方,都没有这里繁华。

(那么问题就来了,为什么访客说今日扬州如此衰败咧?龚也不造)于是,龚就回去了。

不得了了,郡中的士人都知道他来了,都去找他了。

一帮文人在一起讨论什么呢,“经义”、“史事”、“为铭”、“书扇”还有一些乱七八糟的文体。

看样子文化氛围很好,但是实际上他们谈的东西都是脱离实际的,都是在研究、重访历史。

况且,“文章合为时而著”,你写的东西去给一个初来乍到的人看,人家也不一定会了解。

和前文中,一帮文人醉酒唱歌,吓醒对岸的女子形成呼应。

可见扬州文人的文化生活是多么空虚、庸俗。

龚在此处用了一句环境描写:只是窗外的船驶过,夜间往往没有乐声,即使有,也不是通宵都有。

这句话似乎与前文的格调不对应,也暗示了夜晚的死寂。

作者在末尾的一段话,提到自己年老,感慨自身,并以此类比扬州之兴衰。

龚认为,四时最好的是秋天,认为扬州也是秋天的时候。

最后二句话,说他即使要饭,也不至于立刻就饿死吧,他也处在我生命的初秋吗?显然,在末尾龚并没有再次提到对于访客的疑问,说明此时龚对于扬州的看法早有改变了,扬州虽然不至于立刻衰亡,但已经步入衰微。

病梅馆记

病梅馆记
疗梅的措施:购、纵、顺、毁、埋、解、复、全、辟、贮解除人才束缚、恢复人才生机、解放人才个性、改革沉闷政局疗梅的愿望:誓、必、甘、穷表达了拯救人才的强烈愿望、与准备迎接斗争的坚定信心
附:板书设计
绳夭病
社会:摧残扭曲
斫养删夭锄遏以梅喻人
泣疗贮托物言志
作者:哀痛疗救
纵顺毁&
文章以文人画士不爱自然健康的梅花,偏爱梅花的病态,以至于用人工方法摧残梅花为例,深刻批判统治者严酷的思想钳制和摧残人才的罪恶,表达了作者追求个性解放、思想自由的愿望。
病梅馆记
近代首开风气的思想家、文学家龚自珍,从21岁开始写作政论文章,壮年服膺今文经学之后,挥动公羊学说的魔杖,登高疾呼,揭露黑暗,抨击时政,倡言变法。在万马齐喑的晚清黑暗中,冲破沉寂,挟时代的风雷,成为近代文学的开山大师。正如梁启超所言,“晚清思想解放,自珍确与有功焉。光绪所有新学家者,大率人人皆经过崇拜龚氏之一时期”,由此看来,研究晚清思想解放的潮流,势必不能摈弃龚自珍,而探求龚自珍的思想,又不妨把龚自珍还给文学,从诗文的角度,探求龚自珍的思想。本文拟就龚自珍的寓言体散文《病梅馆记》中的象征手法来管窥龚自珍的思想风貌。
沉重的政治忧患意识
龚自珍生活的嘉道时期,清王朝“将萎之华,枯于槁木”的腐败政治已充分地显示出来。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势力不断加深,国内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化,“自京师始,概乎四方,大抵富户变贫户,贫户变富户”,农民起义前呼后应,“各省大局,岌岌乎皆不可支月日”,而且“士无耻心”,“具思全躯保室家,不复有所作为”(《明良论一》)。官愈大,愈恬不知耻,只知取悦媚上,把国家和民族前途抛到九霄云外。在《明良论二》中,龚自珍指出“历观近代之士,始进之年,而耻之存者寡矣”!“官愈久,则气愈偷,望愈崇,则谄愈固;地愈近,则媚亦工,至身为三公,为六卿,非但目未睹,耳未闻,梦寐亦未之及,臣节之盛,扫地尽矣”,面对黑暗腐败的封建末世,龚自珍以其敏锐的眼光,卓越的胆识,写了不起11篇《乙丙之际箸议》和4篇《明良论》对君主专制和帝王的绝对权威进行了犀利的批判,他认为政治腐败的政体原因,乃是“天下事无巨细,一束之于不可破之例,则虽以总督之尊,而实不能以行一谋、专一事(《明良论四》)”,皇帝控制一切,独断一切,内阁辅臣只是“待直承旨”。“乾纲独断”对臣民的百般钳制,使得官僚士大夫尽成帝王的仆妾犬马,朝见长跪,夕见长跪,人格更是受到极大的侮辱,怎么还有廉耻可言。恶性循环的结果,就是政治上庸庸碌碌,仰帝王鼻息,不仅绝少建树,而且形成寡耻,阿谀奉承之风。“四海为秋气,一室难为春”,庙堂上下,愈加呈现一派寂然无生气的僵尸景象,整个社会已到了“曰之将夕”的衰世。龚自珍虽位居下僚,但他关心国家大事。是清代每一个站在独立的学者立场上以个人的思考为依据纵横议论时政的人物,他是思想家。又是一个实干家,同时更具诗人气质:“少年哀乐过于人,歌泣无端字字真。”作为一个时代的先觉者,一个不甘遁世自适的志士,他的精神常常是痛苦的。“箫和剑”是他反复使用的意象,代表他多情易感和豪放任侠的两面。从早年的“怨去吹箫,狂来说剑”,到晚年的“剑气箫心一例消”。但无论怎样,龚自珍始终睥睨俗世,直面人生。因此,沉重的政治忧患意识时时积压心头,这一点不能不在他的作品中有所反映。

龚自珍《病梅馆记》赏析Microsoft Word 文档

龚自珍《病梅馆记》赏析Microsoft Word 文档

龚自珍《病梅馆记》赏析摘要:生活在封建统治日趋衰落的晚清的龚自珍,是近代改良主义运动的先驱,在文学界是首开近代风气,他的寓言式小品散文《病梅馆记》,以巧妙的比喻,揭露了统治者残酷摧残人才的罪行,表达了作者惜才、爱才、护才的思想感情和要求改革,追求解放的强烈愿望。

关键词:近代文学先驱龚自珍病梅馆记一、近代文学与龚自珍从鸦片战争(1840)到甲午中日战争(1894)的是“千古未有之变局”的近代前期。

民族危机、封建统治危机加深,经世思潮蓬勃发展,统治阶级内部发生分化。

与此相应,诗词文创作也流派纷呈,作家队伍错综复杂;文学思想新旧交错,爱国主义和民主主义是这一历史时期文学的重要主题; 文学题材和文学体裁呈现多样性。

本时期成就显著,反映时代的新变化,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的是异军突起的经世派作家(龚自珍尤为其中的佼佼者),他们以符合时代前进步伐的新思潮和高度的爱国激情,在诗词文各方面都唱出新声,改变了文坛旧貌,翻开了近代文学的新篇章。

中国近代文学既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和终结,又是现代文学的准备和先声,并开启了中国当代文学的方向和道路。

近代文学是历史转型期的文学,又处于中西文化交流和碰撞的潮流之中,因此它具有许多不同于其他时期文学的新内蕴、新形式和新特点。

作为近代文学的先驱者的龚自珍(1792~1841)字璱人,号定盦,别署羽琌山民,浙江仁和(今杭州市)人。

他的思想发展,是一个艰苦、复杂和曲折的过程。

受到明中叶以来伸张个性思潮的影响,龚自珍重情、重童心,强调“人”、“我”与“心之力”的作用(《壬癸之际胎观第一》、《第四》),反对压制与束缚,倡言“好削成,大命以倾”(《削成箴》),具有鲜明的个性解放倾向。

表现出突出个性、自我与理性。

他最初接受的是正统派考据学。

但他冲出考据学的局限,不为家学和时代学风所囿。

在现实社会的启发下,以特有的敏锐的眼光,观察现实,研究现实。

他对腐朽黑暗的现实政治和社会,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代首开风气的思想家、文学家龚自珍,从21岁开始写作政论文章,壮年服膺今文经学之后,挥动公羊学说的魔杖,登高疾呼,揭露黑暗,抨击时政,倡言变法。

在万马齐喑的晚清黑暗中,冲破沉寂,挟时代的风雷,成为近代文学的开山大师。

正如梁启超所言,“晚清思想解放,自珍确与有功焉。

光绪所有新学家者,大率人人皆经过崇拜龚氏之一时期”,由此看来,研究晚清思想解放的潮流,势必不能摈弃龚自珍,而探求龚自珍的思想,又不妨把龚自珍还给文学,从诗文的角度,探求龚自珍的思想。

本文拟就龚自珍的寓言体散文《病梅馆记》中的象征手法来管窥龚自珍的思想风貌。

沉重的政治忧患意识
龚自珍生活的嘉道时期,清王朝“将萎之华,枯于槁木”的腐败政治已充分地显示出来。

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势力不断加深,国内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化,“自京师始,概乎四方,大抵富户变贫户,贫户变富户”,农民起义前呼后应,“各省大局,岌岌乎皆不可支月日”,而且“士无耻心”,“具思全躯保室家,不复有所作为”(《明良论一》)。

官愈大,愈恬不知耻,只知取悦媚上,把国家和民族前途抛到九霄云外。

在《明良论二》中,龚自珍指出“历观近代之士,始进之年,而耻之存者寡矣”!“官愈久,则气愈偷,望愈崇,则谄愈固;地愈近,则媚亦工,至身为三公,为六卿,非但目未睹,耳未闻,梦寐亦未之及,臣节之盛,扫地尽矣”,面对黑暗腐败的封建末世,龚自珍以其敏锐的眼光,卓越的胆识,写了不起11篇《乙丙之际箸议》和4篇《明良论》对君主专制和帝王的绝对权威进行了犀利的批判,他认为政治腐败的政体原因,乃是“天下事无巨细,一束之于不可破之例,则虽以总督之尊,而实不能以行一谋、专一事(《明良论四》)”,皇帝控制一切,独断一切,内阁辅臣只是“待直承旨”。

“乾纲独断”对臣民的百般钳制,使得官僚士大夫尽成帝王的仆妾犬马,朝见长跪,夕见长跪,人格更是受到极大的侮辱,怎么还有廉耻可言。

恶性循环的结果,就是政治上庸庸碌碌,仰帝王鼻息,不仅绝少建树,而且形成寡耻,阿谀奉承之风。

“四海为秋气,一室难为春”,庙堂上下,愈加呈现一派寂然无生气的僵尸景象,整个社会已到了“曰之将夕”的衰世。

龚自珍虽位居下僚,但他关心国家大事。

是清代每一个站在独立的学者立场上以个人的思考为依据纵横议论时政的人物,他是思想家。

又是一个实干家,同时更具诗人气质:“少年哀乐过于人,歌泣无端字字真。

”作为一个时代的先觉者,一个不甘遁世自适的志士,他的精神常常是痛苦的。

“箫和剑”是他反复使用的意象,代表他多情易感和豪放任侠的两面。

从早年的“怨去吹箫,狂来说剑”,到晚年的“剑气箫心一例消”。

但无论怎样,龚自珍始终睥睨俗世,直面人生。

因此,沉重的政治忧患意识时时积压心头,这一点不能不在他的作品中有所反映。

而888写于77辞官南归的1839年,当时正值鸦片战争前夜,中英冲突,一触即发,统治阶级对内高压政策也愈演愈烈,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日益恶化。

77于4月23日出都,7月9日抵杭州家中,寓言体散文888和〈〈已亥杂诗〉〉同写于这一年,其寄托之意不能不说深刻。

二、深刻的解放人才的观念
嘉道时期对人才的束缚、压制、摧残是极其严重的。

封建统治者所需要的人才,首先必须是俯首帖耳,曲意逢迎,没有个性、没有独立人格的奴才。

这种标准必然导致大批蠢才鱼目混珠,讨得主子的欢心,成为统治阶级驯服的工具,而真正出类拔萃的人才反而为统治阶级所不容,统治阶级对这样的人才不是千方百计的加以束缚,使之就范,就是毫不留情的加以杀戮。

77不仅对此明察不爽,且有切身体验。

在〈〈乙丙之际箸议之九〉〉中,他指出“当彼之世也,百才士和才民出,则百不才督之缚之,民亦戮之,声音笑貌亦戮之。

……其法亦不得要领,徒戮其心,戮其能忧心,能愤心,能思虑心,能作为心,能有廉耻心,能无渣滓心。

又非一日而戮之,乃以渐或三岁戮之,百年而戮之。

”这也就是说,只要出现了有才能的士子或人才,封建统治者豢养的帮凶就会群起而督责、束缚,用各种卑鄙的手段,使“天下官之种类,尽此数者,既尽躯而师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