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病梅馆记的解读及其现实意义
新课改背景下《病梅馆记》的教学设计现实意义

新课改背景下《病梅馆记》的教学设计现实意义1. 引言1.1 新课改背景下《病梅馆记》的教学设计现实意义在新课改的背景下,以《病梅馆记》为教学内容设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和教学模式的转变,传统课堂教学已经无法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新课改提倡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
通过对《病梅馆记》进行教学设计,可以促进学生的综合素养提升,包括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审美能力等方面。
利用《病梅馆记》这一文学作品进行教学设计,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深入探讨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情节设置、文化背景等内容,可以引起学生对文学艺术的兴趣和热爱,激发他们对知识的探索欲望。
通过设计相关学习任务和活动,可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能力的培养。
学生在分析作品、展开讨论、撰写感想等过程中,能够培养自主学习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提升他们的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病梅馆记》的教学设计,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和创造能力。
深入挖掘作品的内涵,引导学生思考作者的用意和表达方式,培养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鼓励他们进行文学创作,并且从中获得乐趣和成就感。
以《病梅馆记》为教学内容设计,不仅可以满足新课改背景下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需求,还能够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思考能力的提高,同时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和创造能力。
2. 正文2.1 传统课堂教学与新课改的融合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通常是主导者,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注重传授和传递信息。
在新课改的理念下,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倡导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传统课堂教学通常偏重于传授知识,学生缺乏自主学习和思考的机会。
而新课改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思考能力的培养,倡导学生通过探究和实践来构建知识。
在教学设计中,可以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鼓励他们主动探索问题,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传统课堂教学与新课改的融合可以让《病梅馆记》的教学更具活力和创造性,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部文学作品,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
新课改背景下《病梅馆记》的教学设计现实意义

新课改背景下《病梅馆记》的教学设计现实意义
通过教学设计《病梅馆记》,可以帮助学生了解鲁迅历史背景和思想内涵。
《病梅馆记》是鲁迅对当时社会痛苦现象的深入观察和思考的产物,其中蕴含着鲁迅对残酷现实的思考和对人性的追问。
通过教学设计,学生可以了解到鲁迅生活在动荡而残酷的社会背景下,深受病痛折磨,对于生命和人性的矛盾有着独特的感悟和思考。
学生能够通过深入阅读和解读《病梅馆记》,把握鲁迅的创作背景与动机,而不仅仅是停留在表面的故事情节和文学形式。
通过教学设计《病梅馆记》,可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
《病梅馆记》虽然以病梅馆中被折磨的病鬼为中心,但是其中的冷嘲热讽和深刻思考,揭示出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残酷。
通过教学设计,可以激发学生的批判思维,引导他们思考文本中所蕴含的深层次意义。
学生可以通过分析文本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挖掘其中的隐喻和批判精神,并结合当下的社会现实,进行思考和辩证。
通过教学设计《病梅馆记》,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鲁迅的历史背景和思想内涵,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人文素养。
这也符合新课改的要求,促进学科教育与综合素质教育的融合发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能力为中心,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人才。
新课改背景下《病梅馆记》的教学设计现实意义

新课改背景下《病梅馆记》的教学设计现实意义
一、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1.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病梅馆记》是一部传统文学名著,其语言和文字极具特色。
通过教学设计,教师可
以引导学生深入阅读,领会作者的语言魅力和形象描写。
可以设计分组朗读和朗诵活动,
让学生感受到古代文学作品的韵味和魅力。
2.拓展学生的文学知识
《病梅馆记》是一部优秀的古典文学作品,其涉及到了中国古代文学、医学、历史等
方面的知识。
教学设计可以结合课本知识,引导学生了解古代文学、医学的起源和发展,
开拓学生的文学知识面,增强其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3.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病梅馆记》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部经典之作,其描写了社会风俗和人情世故。
通过
教学设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人物、情节、风格等方面进行鉴赏。
可以设计角色扮演和
情景模拟活动,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作品的魅力和艺术价值。
二、提高学生的情感认知
1.引导学生理解作品情感
《病梅馆记》是一部描写人与命运、家庭与情感的作品,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内涵。
通过教学设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作品,了解其中所蕴含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情感认
知能力,增强他们的情感表达和情感交流能力。
《病梅馆记》的教学设计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情感认知能力方面。
通过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可以激发学生对优秀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其文学
素养和情感认知能力,为他们全面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教学
设计,挖掘文学作品的内涵和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促进其全面发展。
龚自珍《病梅馆记》解读

龚⾃珍《病梅馆记》解读2019-09-01摘要:在中国⽂化中,是有以病态为美的传统的。
只不过,在王朝盛世和太平时期,这种病态的审美观不太为⼈所注意。
但在王朝的末期或衰败时期,这种病态美就特别明显。
龚⾃珍从“病梅”⼊⼿,以⼩见⼤、因微知著,他对⿊暗现实的针砭是⼀针见⾎的。
关键词:龚⾃珍悲凉与愤懑病梅意象今年阴历正⽉元宵节,浓浓的年味⼉还未散去,冬春之际的雪花还在漫天飞舞,应朋友邀请参观了⼭右美术馆在省城举办的“董寿平先⽣画展”。
董先⽣⽣于⼭西,擅于画梅,先⽣的粉梅、红梅、墨梅多姿多韵⽽有致。
由眼前梅花不由联想到写梅的诗⽂佳作,清代龚⾃珍的《病梅馆记》便是其中之⼀。
说起龚⾃珍的《病梅馆记》想起了我与该⽂的⼏次相遇。
第⼀次是在中学时代,那是懵懂的年龄,刚刚结束的时期,⼀切百废待新,⽼师讲解⽣字词,划分段落,归纳⼤意,总结中⼼思想,看似条条有理,实则讲得含混,学⽣学得糊涂,根本没有明⽩这篇⽂章的思想,印象就是这篇⽂章很没意思。
第⼆次与《病梅馆记》相遇是⾃⼰从教之后给学⽣讲课,年轻教师特有的不懂装懂也是不甚了了。
第三次阅读《病梅馆记》是在去年偶尔翻阅古⽂鉴赏辞典的时候,⼈到中年的阅历加上对世态⼈情的体悟,这才第⼀次真正⾛进了《病梅馆记》。
龚⾃珍(1792-1841),初名巩祚,字尔⽟,⼜字定庵。
浙江仁和(今杭州市)⼈。
他是道光九年的进⼠,但⼀⽣沉于下僚,不得伸展,后终于辞官南归。
五⼗岁时卒于江南丹阳之云阳书院。
龚⾃珍是古中国典型的有良⼼、有理想、有担当、有才华、有眼光、有见识、却仕路坎坷、不为世⽤、以致终⾝明珠蒙尘、郁郁不得志的知识分⼦的代表。
他也算出⾝名门,他的外祖⽗是清代著名的⼤学者段⽟裁,因此,他⾃⼩打下了良好的学问基础。
可惜,朝廷腐败,时局艰难,他虽有社会变⾰和改良吏制的抱负,但始终不能实现⾃⼰的理想。
这样的⼈⽣遭际,使他的诗⽂作品笼罩着⼀层浓厚的悲凉与愤懑不平之⽓。
⽽这种悲凉与愤懑不平之⽓,正是我们解读龚⾃珍作品的关键所在。
病梅馆记读后感

《病梅馆记》读后感《病梅馆记》是清代文学家龚自珍的一篇散文,通过描述病梅的悲惨境遇,表达了对社会束缚和限制人才发展的批判。
读完这篇文章,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作者对于人才问题的关注和忧虑,同时也引发了我对于人才发展的思考。
“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
”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梅花的审美观点,认为梅花的美在于其姿态的曲折、倾斜和疏朗,而非直挺、规整和繁密。
同时,这句话也隐喻了当时社会对人才的评价标准,即重视人才的个性和特长,而非单一、刻板的标准。
“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文人画士行为的愤慨和批判。
作者认为,文人画士为了追求梅花的病态美,不惜摧残梅花的自然生长,这种行为对梅花的伤害极大。
同时,这句话也隐喻了当时社会对人才的摧残和束缚,揭示了人才发展的困境。
“有以文人画士孤癖之隐明告鬻梅者,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
” 这句话详细描述了文人画士为了追求梅花的病态美而采取的具体措施,包括砍去直立的枝干、培养旁逸斜出的枝条、删除繁密的部分、摧折嫩枝、铲除直挺的部分等。
这些措施严重破坏了梅花的自然生长规律,导致江浙一带的梅花都呈现出病态。
这句话通过具体的事例进一步批判了当时社会对人才的摧残和束缚。
“予购三百盆,皆病者,无一完者。
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纵之顺之,毁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缚;以五年为期,必复之全之。
”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病态梅花的同情和拯救的决心。
作者购买了三百盆病态的梅花,决心用五年的时间来治愈它们。
他采取了顺应梅花自然生长规律的方法,解除了束缚梅花的棕绳,将梅花种在地下。
这句话体现了作者对自然和生命的尊重以及对人才的关怀和拯救的期望。
以上语句不仅描绘了梅花的悲惨境遇和作者的拯救行动,还隐喻了当时社会对人才的摧残和束缚以及作者对人才问题的关注和忧虑。
这些语句表达了深刻的思想内涵和人文关怀精神,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领悟。
新课改背景下《病梅馆记》的教学设计现实意义

新课改背景下《病梅馆记》的教学设计现实意义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教育教学模式正在不断进行调整和创新。
在这一背景下,《病梅馆记》作为优秀的传统文化经典,其教学设计现实意义也愈发凸显。
本文将从新课改的角度探讨《病梅馆记》的教学设计现实意义,为教育教学实践提供一些借鉴和启示。
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新课改背景下,《病梅馆记》的教学设计现实意义首先体现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上。
《病梅馆记》是中国古典小说中的一部杰出作品,它以清代宫廷为背景,描写了一个发生在贵妃生病期间的故事。
通过故事情节,读者可以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深厚的宫廷文化和传统礼仪。
在当今社会,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已成为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任务。
在新课改背景下,《病梅馆记》的教学设计能够很好地满足这一需求。
教师可以通过讲解故事情节、分析人物性格、解读诗词典故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病梅馆记》所蕴含的宫廷文化和传统礼仪,从而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可以在学习中不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潜移默化地培养自己的文化自信心和国家认同感,从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做出更多的贡献。
二、全面发展素质教育通过《病梅馆记》的教学设计,学生能够在阅读中开拓视野、培养情操,提高审美情趣。
教师可以通过导读、角色扮演、讨论等多种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积极探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通过对《病梅馆记》的深入学习,学生也能够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情况,从而增强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和综合应变能力。
《病梅馆记》教学设计还能够促进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
通过分析《病梅馆记》中的语言运用技巧、文学构思手法等,帮助学生提高写作水平和文学鉴赏能力。
通过对古典文学作品的阅读和解析,使学生培养对文学艺术的理解和感悟,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
三、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通过对《病梅馆记》的教学设计,学生能够在阅读中感悟文学之美,在思考中提升审美情趣,从而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从《病梅馆记》看龚 自珍的思想

从《病梅馆记》看龚自珍的思想《从〈病梅馆记〉看龚自珍的思想》龚自珍,这位清代的思想家、文学家,以其犀利的笔触和深刻的思考,在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而《病梅馆记》这篇文章,更是集中体现了他独特而深邃的思想。
《病梅馆记》开篇描绘了当时人们为追求所谓的“梅之美”,而对梅花进行种种扭曲和摧残的现象。
“江宁之龙蟠,苏州之邓尉,杭州之西溪,皆产梅。
或曰:‘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
’固也。
”这里指出了当时社会对于梅花审美标准的扭曲,人们认为弯曲、倾斜、稀疏的梅花才是美的,而正直、端正、茂密的梅花则被视为不美。
这种违背自然规律的审美取向,实际上反映了社会的病态。
龚自珍在文中通过“鬻梅者”的行为,进一步揭示了这种病态审美的根源。
“鬻梅者,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
”这些卖梅的人,为了获取高价,肆意修剪梅花,破坏其自然生长的形态,致使江浙一带的梅花都成了“病梅”。
这一现象不仅仅是关于梅花的,更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一种隐喻。
从这篇文章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龚自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批判。
在那个时代,封建统治者为了维护自身的统治,对人们的思想进行严格的控制和束缚,就如同对梅花进行扭曲修剪一样。
人们的天性被压抑,创造力被扼杀,社会变得僵化和腐朽。
龚自珍借“病梅”批判了这种专制制度对人才的摧残和对社会发展的阻碍。
同时,也体现了他对个性解放和自由的追求。
他认为,梅花应该按照自然的规律生长,展现出其真实的姿态和生命力,人也应该如此。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才能,不应该被外界的标准和规范所束缚,应该有自由发展的空间。
这种对个性解放和自由的呼吁,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具有极大的进步意义。
龚自珍还表达了改革的愿望。
他深知社会的种种弊病,希望能够通过改革来改变现状。
他开设“病梅馆”,“誓疗之,纵之顺之,毁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缚”,试图拯救这些被扭曲的梅花,使其恢复自然之态。
龚自珍的病梅馆记读后感

龚自珍的《病梅馆记》读后感《病梅馆记》是中国近现代著名诗人龚自珍创作的一篇散文,它以自然风景为背景,以作者自身的感悟为主线,展现了作者对人生、自然、哲理的一番思考。
通过阅读这篇文章,我对龚自珍的独特的艺术理念和丰富的情感体验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自然与人生的关系《病梅馆记》以花梅为主题,通过描绘梅花的生长、凋落过程,描述了自然界的变化和人生的无常。
作者以“病梅馆”来表达自己身体的虚弱,借此反映了自然与人类生命的关联。
梅花在严寒的冬季绽放,寓意着坚强和勇敢。
梅花虽不如其他花卉艳丽,却在严寒中苦苦支撑,让人感受到生命的力量和意志的坚守。
而梅花的凋落则代表了生命的短暂和无常,让人深思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在这个现代社会,人们常常被快节奏的生活所迷茫,忽略了大自然的美好和存在。
龚自珍通过《病梅馆记》表达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提醒人们要去发现和感受自然之美,以及融入自然的节奏和价值观。
这篇文章让我明白了自然与人生的关系密切而又微妙,唤起了我内心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自省与人性的思考《病梅馆记》中,龚自珍提到了自己的身体虚弱和无法恢复的苦闷。
正是在这个身体状况下,他更为关注自己的内心情感,反思人性的弱点与价值。
作者以自己的病痛为切入点,表达了对人性的审视和对人类欲望的矛盾感。
作者在文章中写道:“天地之间,当代虽至此不远,一切美好传闻,皆在于此时庸见希闻之官曹居家福人口鬼神之思念,百马百牛之鞭笞于吟员房床之罗绮。
过江者日望重归,所至足踏青云之上。
”通过这段文字,龚自珍表达了他对时代变化和人性弱点的深切触动,以及对人类欲望无穷的批判。
他认为现代社会的人们满足于世俗的追求,而忽略了人生的真谛和内在的追求。
这让我联想到现代社会中流行的功利主义和物质主义观念,尤其在物质迅速积累的过程中,人们往往忽视了真正重要的东西,被张扬的虚荣和对权力的追逐所迷失。
《病梅馆记》让我重新思考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提醒我要去发现内心的真实需求,并为之努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病梅馆记的解读及其现实意义
摘要:本文旨在解读《病梅馆记》中的“微言大义”并且阐述了它强大的生命力所体现出来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病梅馆记》病梅人才现实意义
《病梅馆记》这是清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龚自珍先生于1839年写的一篇影射当时政治现实的文章。
这篇短文揭露了封建统治者摧残、扼杀人才的罪行,表现了作者渴求广开才路,培植人才的进步思想。
作者使用曲折的笔法,以物喻人,托物言志,揭露和抨击了清王朝压抑摧残人才的罪行,表达了他要求改革政治、培养人才和追求个性解放的愿望。
1839年,正是中国由封建社会开始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转化的历史时期,当时的清统治者为了加强思想统治,更长久地奴役人民,一方面以八股文作为科举考试选用人才的法定文本,以图束缚人们的思想。
另一方面大兴文字狱,镇压知识分子。
龚自珍《咏史》:“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粱谋。
” 在长期严酷的思想统治下,人才遭到了严重的摧残和扼杀,面对这种情况,作者写了这篇文章,以梅喻人,托梅议政。
表达自己要求改革,拯救人才的愿望和决心。
在《病梅馆记》中,龚自珍利用公羊学中“微言大义”来“讥切时政,诋排专制”(程翔章,丘铸昌中国近现代文学)。
因此其中的言外之意值得我们细细品味一番。
“江宁之龙蟠,苏州之邓尉,杭州之西溪,皆产梅”,“梅”喻“人才”,幅员辽阔的中国到处有人才。
当时正是封建社会趋于没落、解体的时代。
一方面是封建经济体系开始瓦解,一方面是资本主义经济逐渐得到了发展。
这个变动反映在政治思想上,就是开始酝酿和孕育着民主主义对封建专制主义的斗争。
“或曰:“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
”有人说:“梅以枝干弯曲为美,笔直了就没有风姿;以枝干横斜为美,端正了就没有景致;以枝干疏朗为美,稠密了就没有姿态。
“美梅”的标准,其实是“病梅”,实质喻封建社会选拔人才的标准,即“?歪才、奴才、庸才”。
“病梅”喻“遭摧残、压抑的人才”。
“固也”说明封建统治者在选拔人才的标准上,在摧残、压抑人才上一贯如此。
“此文人画士,心知其意,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又不可以使天下之民,斫直、删密、锄正,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
梅之欹之疏之曲,又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
”,“文人画士”喻“ 封建统治者”。
这?一段揭露了封建统治者阴暗的心理和阴险的用心:既要钳制、扼杀人才又不直说。
当时正是封建社会趋于没落、解体的时代。
一方面是封建经济体系开始瓦解,一方面是资本主义经济逐渐得到了发展。
这个变动反映在政治思想上,就是开始酝酿和孕育着民主主义对封建专制主义的斗争。
大批有着进步思想的文人志士不断涌现,这使得摇摇欲坠的清王朝统治阶级更加惶惶不可终日。
为了维护一触即倒的统治地位,控制民众的思想,封建统治者残酷的摧残和压制人才,又怕激起众多民愤,因而为自己的阴险用心和不齿行经找一些唐而徨之的理由。
这便是上文提到
的“既要钳制、扼杀人才又不直说”。
“有以文人画士孤僻之隐明告鬻梅者,斫起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有以文人画士孤僻之隐明告鬻梅者”喻“封建统治者的帮凶” 。
这一段? 的动词“斫、养、删、夭、锄、遏则生动地描绘了封建统治者及其帮凶,残酷摧残、扼杀人才的恶劣行径,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凶残,帮凶们无耻助纣为虐的奴才本色。
这些动词也具体说明了统治者是怎样束缚人才思想,屠杀正直人士,豢养奸邪小人,扼杀新生力量的。
“梅皆病” 则指出大批人才惨遭摧残、屠杀的结果。
“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进一步指出摧残手段的卑鄙无耻凶残,表现作者极大的愤慨。
龚自珍对清朝严酷的思想统治和腐败的政治深感不满,力主“更法”“改图”,废科举,重真才,以求挽救危局。
他同林则徐、魏源等人组织“宣南”诗社,讲求经世致用之学,宣传改良主义思想。
但即使是改良主义,也仍然为保守势力所不容。
所以他一直遭受排挤打击。
由此可见作者自己也封建统治者的受害者之一却又担任着封建统治者的官吏。
这一句既是作者为广大遭迫害、摧残的人才急呼也是为自己的尴尬处境叹息。
“予购三百盆,皆病者,无一完者。
”体现了受摧残的人才之多,程度之重。
“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纵之顺之,?毁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缚;以五年为期,必复之全之。
”表现自己疗梅的决心和具体措施。
实际表现自己解除人才束缚,恢复人才生机,解放人才个性,改革沉闷政局的决心和措施。
作者的这一思想在“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也有体现。
“予本非文人画士,甘受诟
厉,辟病梅之馆以贮之。
”表现自己不同流合污,面对现实,?针锋相对,不畏打击的精神。
这也是作者辞官南归讲学原因之一。
“呜呼!安得使予多暇日,又多闲田,以广贮江宁、杭州、苏州之病梅,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用疗梅的愿望表达拯救人才的强烈愿望,表现自己毫不畏惧,决心迎接斗争的决心和坚定地追求个性解放的思想。
本文以“病梅”为话题,以“疗梅”为中心,针对的则是人才问题。
表面上文章句句说梅,实际上以梅喻人议政,强烈要求改革政治,摆脱摧残人性的专制淫威,打破严酷思想,追求个性解放。
龚自珍主张“尊情”。
要求作品中所素抒之情都应是真情,自然流露,才能打动人。
他认为要“尊情”,就必须“尊其心”(《尊史》);要“尊其心”,就必须做到“善入”、“善出”,且两着兼备。
所谓“善入”、“善出”,就是要深刻了解时代生活的各个侧面;要有“高情至论”,即对社会生活作出自己的客观、公正的评价。
正是基于以上的主张,龚自珍强调文学要充分表现作家的个性。
这些都在《病梅馆记》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他还推崇创新精神,这使的《病梅馆记》在不同的时代被赋予不同的时代意义。
它具有超越时代的、普遍的思想底蕴,即对任何一个具有生命力的个体,都不应该用强制力去束缚和抑制它的发展,它们需要能自由生长的深厚土壤和广阔空间。
人为的干预和摧残,会窒息天才的灵性和甚至生命。
这对于任何一个时代来说,都是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
参考文献
[1] 程翔章,丘铸昌.中国近现代文学[M].武昌: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 程翔章.中国近代文学作品选[M].武昌: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3] 和晖.重读病梅馆记[J].成都: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1979,第一期.
[4] 叶华.《病梅馆记》和龚自珍的人材思想[J].成都: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