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师大附中程静

合集下载

《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与地坛》群文阅读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与地坛》群文阅读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第七单元《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与地坛》群文阅读【教学目标】1.品读文段,准确理解情景交融的散文写作手法;2.体悟人文之美,激发学生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3.理解中华民族审美心理,传承民族文化。

【教学重点】把握景、情、人的关联,掌握情景交融的散文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理解中华民族审美心理。

【教学过程】一.导入:师:从某种意义上来看,世间一切,都是遇见。

就像,冷遇见暖,就有了雨;春遇见冬,有了岁月;人遇见山水,就有了情思;情思遇见文字,就成了散文。

这节课,我们会通过对必修上册第七单元3篇现代写景散文的品读,领略文字中的自然之美,寻找安放在那里的深沉的灵魂。

学习任务一:人间有味是清欢说明:朗读赏析的文段,小组内进行评议。

被推选者,朗读文段并自己的赏析文字,与大家共赏。

教师小结:这三篇散文中,郁达夫以情驭景,带着浓厚的兴味,描摹欣赏着故都清、静、悲凉的秋日之美,蕴含了他对故都之秋的眷恋与热爱;朱自清工笔细描,以极其细腻的笔法写出荷塘的幽静素雅和朦胧诗意,投射出他淡淡喜悦中的淡淡哀愁;史铁生抓住景物特点,在荒芜并不衰败的地坛中找到了生命的支撑。

由此可知,散文中的景物描写一定是为了表达作者的某种情感,而这种情感须联系整篇散文来进行定位。

如果“情”与“景”的比例相当,我们既能看到“自然”之景,又能感受到“情”的自然流动,那便是达到了“情景交融”的效果,这也是散文的高境界。

三位作家用发挥到极致的语言之美,通过景物描写或含蓄或直接地传递了自己的情感,情景交融,给予了我们厚重的审美体验。

学习任务二:生命律动的哲思作为读者,我们总是处在旁观者的角色,去观赏作者看到的一朵花开,去想象作者情思的冷暖。

我们觉得散文厚重,恰恰是因为每一篇隽永的散文背后,都藏着一个善感的作者和一种独特的文化。

活动一:请结合导学案上提供的背景材料以及文中相关句段,从作者经历、心路历程、审美趣味三个方面分析异同,探究散文中体现的人文特征和审美心理。

第七单元《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与地坛》联读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第七单元《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与地坛》联读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第七单元《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与地坛》联读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必修上册第七单元《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与地坛》联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深入剖析《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与地坛》三篇散文的结构变化与情感起伏,并总结其中的异同点;2. 引导学生深入感悟生活,提升审美情趣,培养对文学作品的深入理解和鉴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剖析《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与地坛》三篇散文的结构变化与情感起伏,并总结其中的异同点;提升审美情趣,培养对文学作品的深入理解和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1. 画卷初启,探索秘境初读三篇散文,哪些主要场景和画面在你的心中留下重要的印象?学生自由回答,描绘那些令人难以忘怀的画面。

提问学生:“这些画面各自带给你何种不同的感受?在这些画面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行文变迁与情感波澜?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步入这三篇经典散文的殿堂,共同探寻其中的秘密吧。

"2.行文探秘,各领风骚分组研讨:将学生划分为若干小组,每组聚焦于三篇佳作的行文脉络。

细致品析:《故都的秋》:开篇与结尾,以北国与江南之秋对比,映照出对北国秋的深切眷恋。

正文则融记叙与议论于一炉,细腻描绘故都清秋之景。

记叙部分,采用并列笔法,娓娓道来清晨静谧、落蕊轻扫、秋蝉哀鸣、都市闲人、秋日盛果等五幅画卷。

《荷塘月色》:以作者步履为引,步步生莲,引领读者穿越至那片月色下的荷塘。

文章结构严谨,层次分明,从“闭门而出”至荷塘小径,再至“推门而入”,一气呵成。

空间布局上,先绘月下荷塘之幽静,再述塘中月色之朦胧,终绘荷塘四周之景致,共绘一幅荷塘月色绝美画卷。

此外,虚实相生,眼前实景与古代采莲幻想交织,使文章内容更为丰盈,意境更为深远。

《我与地坛》:双线并行,地坛与母亲,交织成篇。

作者先述与地坛不解之缘,细描地坛之荒凉与宁静,及其中小生灵之生机,引发对生命之深思。

继而转至母亲,通过细腻回忆,展现母爱的伟大与深沉,以及自己对母亲的深深愧疚与无尽思念。

5.故都的秋-北师大版必修4语文教案

5.故都的秋-北师大版必修4语文教案

5. 故都的秋-北师大版必修4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小说《故都》的作者、背景及鲁迅先生的思想品格;2.熟悉小说的情节、主题及文学特色;3.掌握小说的文学鉴赏能力,理解小说表达的社会现实和思想内涵。

二、教学重难点1.小说《故都》的文学鉴赏;2.小说所表达的社会现实和思想内涵。

三、教学过程(一)教学准备1.教师备课,认真阅读《故都》一书,熟悉小说内容、结构、人物形象还有主题;2.在教学前制作好教案,准备好课件和讲义等教学资料;3.教师或学生准备好相应的诵读或演讲稿件。

(二)核心内容讲解1. 鲁迅的背景及思想鲁迅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的文学作品弥留在中国文学的历史上。

鲁迅的作品往往具有强烈的时代感,以“直言不讳”而著称。

《故都》也不例外,它的创作背景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那时鲁迅已经远离文学创作,但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始终没有停止。

鲁迅的文学思想与其人的思想家辈出有关,他的父亲鲁镇则曾是同盟会成员和洛阳起义领导人;他的母亲叶瑶则是一名文艺工作者。

这些家庭背景、内在品质和学术成就综合作用,使鲁迅在文学创作中表现出了与众不同的思想气质。

2. 小说《故都》的情节《故都》的故事以四个章节展开,分别是贾秀芝、贾老爷、赵春娥和樊纯之。

每个章节都通过特定的主题或情节来表达对旧式社会和人类悲剧的批判。

在故事中,贾秀芝是一个女孩,在没有法律保护的情况下经历了迫害和亲密。

贾老爷是一个官僚,他的职责是处理公务,这些公务涉及到他与别人之间的交易关经果这也意味着他需要贿赂别人才能完成他的任务。

赵春娥是一个小个子的姑娘,因为外貌问题而遭到排斥,并成为传说中的亡命女。

最后,樊纯之是一个从事文艺创作的人,他的作品是对旧制度下的社会黑暗的描述。

3. 小说《故都》的主题《故都》的主题是“反对封建落后”,鲁迅通过小说中的一系列描写,揭示了旧中国社会的黑暗与落后。

小说中所描绘的人物不是富有者、而是受剥削、受压迫的边缘人物,他们或许是一些穷苦人、或许是文人,不过无论他们是谁,都有一种命运奄奄一息的感觉。

故都的秋

故都的秋

《故都的秋》学案
麓山国际实验学校熊静
学习目标:
1、掌握景物描写的主要手法,体会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表现手法;
2、感受文章所绘的秋之景,体悟秋之韵。

学习重点:
1、掌握景物描写的主要手法;
2、掌握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表现手法。

学习难点:
提高学生鉴赏和写作写景状物散文的能力。

一、测旧知
1、本文文眼是什么?
2、主体部分描绘了哪五幅秋景图?
二、品秋韵
2、故都的秋在作者那个时代也不乏明艳之色,也有繁市之境,为什么避而不写这些?
三、微写作
观察下图“在大西北那些环境最恶劣的地方生长的胡杨树”,请展开联想和想象,综合运用两种以上描写手法,写一段80字左右的情景交融的文字。

高中下册课文《故都的秋》教案

高中下册课文《故都的秋》教案

高中下册课文《故都的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故都的秋》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郁达夫的写作背景和写作特点。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分析能力。

(2)学会欣赏优美的文字,培养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故乡北京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学会珍惜家乡的美好,关注生态环境保护。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故都的秋》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特点。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

(2)对作者情感态度的理解和把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郁达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激发学生对故乡的热爱之情,引出课文主题。

2. 阅读理解:(1)学生自读课文《故都的秋》。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 分析讨论:(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四、课后作业1. 根据课堂学习,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写一段描述自己家乡的文字。

2. 深入研究课文内容,分析作者对故乡的热爱之情,写一篇读后感。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课后作业评价:对学生的课后作业进行批改,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阅读理解测试:通过测试题或考试,检测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

2. 利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对课文中的具体句子和段落的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作者的写作技巧。

3. 运用讨论法,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合作和交流的能力。

七、教学方法1. 采用朗读法,让学生感受课文中优美的文字,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7.14.1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7.14.1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7.14.1《故都的秋》教学设计《故都的秋》是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七单元第一篇课文。

本文是现代散文史上的名篇,感情浓厚,意味隽永,文辞优美,本课又是散文鉴赏的起始课,对后面的散文教学有着领启、示范作用。

一、教学目标:1.掌握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梳理文章结构脉络。

2.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和合作探究,培养朗读品味语言的能力。

3.体会作者对故都深深的眷恋之情。

二、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品味文章的语言,体会故都的秋的特点。

学习以情显景、以情驭景的表现手法。

思维发展与提升:诵读课文,领略作者在文中流露的主观情感。

了解作者在描写故都风物时为何要突出“清”、“静”、“悲凉”的特点,从而体会作者是如何把自然风物的客观色彩和作者内心世界的主观色彩巧妙融合的艺术手法。

审美鉴赏与创造:理解本文“主观情”与“客观景”的自然融合。

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之情及文中流露出的悲凉、伤感之音。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作品的感情色彩同当时的时代背景的内在联系,理解一个正直文人不满于现实又无法找到出路的苦闷心境。

1、诵读品味文章的语言,体会故都的秋的特点。

2、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之情及文中流露出的悲凉、伤感之音。

高中的学生,对散文知识已经有所接触,已经感受了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但鉴赏层面不够深入,教师要适当引导、培养人文意识,从而步入散文鉴赏的规律之门。

老师根据新课标的精神和本单元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制定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及难点。

课前备课不仅备教材,也备学生。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关注学习过程,适宜地启发与评价,力求能够实现课堂教学目标。

《故都的秋》生活就是这样,平淡而真实,虽然有时候觉得无聊,但仔细想想,也挺有意思的,不惧未来,珍惜当下,努力奋斗。

一、导入课文生活就是这样,平淡而真实,虽然有时候觉得无聊,但仔细想想,也挺有意思的,不惧未来,珍惜当下,努力奋斗。

中国的古诗文里,有很多颂赞秋的文字。

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

生活就是这样,平淡而真实,虽然有时候觉得无聊,但仔细想想,也挺有意思的,不惧未来,珍惜当下,努力奋斗。

安徽师大附中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第2课《故都的》教学

安徽师大附中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第2课《故都的》教学

《故都的秋》教学目标和方法设计:(一)知识与能力1、引导学生学习掌握“以情驭景、借景抒情”的散文写作手法,进一步体会散文形神之间“形散”与“神聚”的辩证关系。

2、理解本文是怎样紧扣“清”“静”“悲凉”来写故都的秋,又是怎样通过联想来把故都的秋与南国的秋进行对比。

3、理解本文的脉络结构。

领略故都的秋声、秋色、秋味。

(二)过程与方法1.诵读法:通过有感情的诵读,体会作者对故都秋的向往、眷念之情。

2.讨论法:在教师的起疑引思下,通过学生的合作与探究,帮助学生体会课文以情驭景、借景抒情的特点。

3.讲授归纳法:教师对学生讨论进行归纳小结,形成对文章的整体性理解。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引导学生在分析情感与景物的辩证关系过程中,发现自然世界、生活世界和内心世界的真善美。

2、引导学生在了解作者的生活背景和写作意图过程中,激发对今天强大祖国的热爱之情和对幸福生活的珍爱之情。

教学内容和过程设计一、课文导入(一)说秋天:直观感知1、请同学们谈谈秋天的认识。

2、请同学们说说自己记得的关于秋天的诗句。

(二)比秋天:对比分析1、悲秋。

1)悲哉秋之为气也。

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战国·宋玉《九辩》)2)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唐·杜甫《登高》)3)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宋·柳永《雨霖铃》)2、颂秋。

1)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唐·王维《山居秋暝》)2)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唐·刘禹锡《秋词》3)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三)问秋天:理解概括1、核心问题:同一个描写对象——秋天,为什么感情色彩截然不同?2、引导理解:在景物的选择与语言的描写背后,起支配作用的是作者的境遇与心情。

高中下册课文《故都的秋》教案

高中下册课文《故都的秋》教案

高中下册课文《故都的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故都的秋》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郁达夫的写作背景和创作风格。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意象、情感和修辞手法,体会作者对故都秋色的热爱和怀念。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读、讨论、讲解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领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故都的秋》,感受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故都的秋》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创作风格。

2. 分析课文中的意象、情感和修辞手法,体会作者对故都秋色的热爱和怀念。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2. 将课文内容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故都的秋》文本。

2. 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

3. 教学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郁达夫的背景和创作风格。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故都的秋》,激发学生对故都秋色的好奇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生分享阅读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3. 课堂讲解(1)分析课文中的意象,如“碧绿的天空”、“金黄的稻谷”等,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故都秋色的描绘。

(2)讲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

4. 小组讨论(1)让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2)各小组派代表进行汇报,教师点评并总结。

5.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家乡秋色的记忆和感受。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教师点评并总结。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作者对故都秋色的热爱和怀念之情。

7. 作业布置(1)请学生复述课文内容,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选择一处自己喜欢的意象,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进行创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郁达夫《北平的四季》 郁达夫《北平的四季》:“中国的大都会,我前半生住过 中国的大都会, 的地方,原也不在少数;可是当一个人静下来回想起从前, 的地方,原也不在少数;可是当一个人静下来回想起从前, 上海的闹热、南京的辽阔,广州的乌烟瘴气, 上海的闹热、南京的辽阔,广州的乌烟瘴气,汉口武昌的 杂乱无章,甚至于青岛的清幽,福州的秀丽, 杂乱无章,甚至于青岛的清幽,福州的秀丽,以及杭州的 沉着,总归都比不上北京我住在那里的时候,当然还是北 沉着,总归都比不上北京我住在那里的时候, 京的典丽堂皇,幽闲清妙。”“五六百年来文化所聚萃的 京的典丽堂皇,幽闲清妙。”“五六百年来文化所聚萃的 北平,一年四季无一月不好的北平,我在遥忆, 北平,一年四季无一月不好的北平,我在遥忆,我也在深 祝她的平安进展, 祝,祝她的平安进展,永久地为我们黄帝子孙所保有的旧 都城! 都城!”
13
2011-10-19
14
2011-10-19
15
2011-10-19
16
2011-10-19
17
2011-10-19
18
香山红叶
2011-10-19 19
2011-10-19
20
2011-10-19
21
“万美之中秋为最”。当漫天旋转 万美之中秋为最” 万美之中秋为最 的枯黄划出季节更替的轨迹, 的枯黄划出季节更替的轨迹,秋 林愈发显出她的秀颀与挺拔, 林愈发显出她的秀颀与挺拔,那 是一份不需要任何东西来装饰的 洒脱和孤傲。 洒脱和孤傲。
50
拓展延伸——一切景语皆情语 拓展延伸——一切景语皆情语 ——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获花秋瑟瑟。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获花秋瑟瑟。主人 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 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白居易《琵琶行》 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白居易《琵琶行》) ( 在浓烈的秋意中,白居易读到是离情之凄 浓烈的秋意中, 的秋意中 苦与伤感 。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 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王实甫《 。(王实甫 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王实甫《西厢 记》) 秋光中,王实甫读到的是凄美。 秋光中,王实甫读到的是凄美。
2011-10-19 26
诗人说: 诗人说:“秋天就像一条深 沉的河流在歌唱, 沉的河流在歌唱,河流两岸荡 漾着我心思。 漾着我心思。 美学家说: 美学家说:“一片自然风景 就是一个心灵的世界” 就是一个心灵的世界”。
27
故 都 的 秋
郁 达 夫
2011-10-19
28
29
北国
江南
30
作者是通过哪些景象的描 写来表现“故都的秋” 写来表现“故都的秋”的 “清”“静”“悲凉”的? ”“静”“悲凉” 悲凉
2011-10-19 22
古语有云: 女伤春, 古语有云:“女伤春, 士悲秋” 士悲秋”,中国文人常有 悲秋情结。说说你所熟知 悲秋情结。 的有关秋天的诗句。 的有关秋天的诗句。
23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52
拓展延伸——一切景语皆情语 拓展延伸——一切景语皆情语 ——
薛宝钗) 临江仙 (薛宝钗) 白玉堂前春解舞, 东风卷得均匀。 白玉堂前春解舞, 东风卷得均匀。 蜂 团蝶阵乱纷纷。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 团蝶阵乱纷纷。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 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 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韶华休笑 本无根,好风凭借力, 送我上青云! 本无根,好风凭借力, 送我上青云!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暗喻薛宝钗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牢牢把握着现实的利益, 牢牢把握着现实的利益,孜孜以求的是富贵荣 华。
胡愈之: 胡愈之: 他的伟大就是因为他 是一个天才的诗人, 是一个天才的诗人, 一个人文主义者, 一个人文主义者,也 是一个真正的爱国主 义者。 义者。
“祖国啊祖国!……你 祖国啊祖国!……你 快富起来!强起来罢! 快富起来!强起来罢! 你还有很多的儿女在受 苦呢! 沉沦》 苦呢!”(《沉沦》)
49
拓展延伸——一切景语皆情语 拓展延伸——一切景语皆情语 ——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 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 登高》 《登高》) 秋风中, 秋风中,杜甫读到的是悲凉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和“杨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 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秋雨里,柳永读到的是凄苦。 秋雨里,柳永读到的是凄苦。
51
拓展延伸——一切景语皆情语 拓展延伸——一切景语皆情语 ——
唐多令 (林黛玉) 林黛玉)
粉堕百花洲,香残燕子楼。 粉堕百花洲,香残燕子楼。一团团逐队成 飘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qiǎ quǎ 毯。飘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qiǎn quǎn形容 情投意合, ),说风流 草木也知愁, 说风流。 情投意合,难舍难分),说风流。草木也知愁, 韶华竟白头。叹今生谁舍谁收?嫁与东风春不管, 韶华竟白头。叹今生谁舍谁收?嫁与东风春不管, 凭尔去,忍淹留! 凭尔去,忍淹留! 黛玉从飘游无定的柳絮, 黛玉从飘游无定的柳絮,联想到自己孤苦 无依的身世,预感到薄命的结局, 无依的身世,预感到薄命的结局,把一腔哀惋 缠绵的思绪写到词中去。 缠绵的思绪写到词中去。
48
拓展延伸——一切景语皆情语 拓展延伸——一切景语皆情语 ——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 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竟自由。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竟自由。怅 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 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沁园 长沙》 春 长沙》上阙 景物,充满生机,生气勃勃。 景物,充满生机,生气勃勃。 人物,宽阔的心胸,昂扬的精神面貌。 人物,宽阔的心胸,昂扬的精神面貌。 意境雄浑,壮美。 意境雄浑,壮美。
让我们走进秋天
师大附中 程静
1
2011-10-19
2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3
2011-10-19
4
2011-10-19
5
一叶落而知天下秋。
——《太平御览》
6
九寨沟之秋
7
西藏 纳木措之秋
8
钓鱼台之秋
9
西湖之秋
10
丰富多彩的秋
2011-10-19
11
2011-10-19
12
2011-10-19
郁达夫简介
人生: 人生:“人生终究是悲苦的结 清夜酒醒, 晶……清夜酒醒,看看我胸前睡着 清夜酒醒 的被金钱买来的肉体,我的哀愁, 的被金钱买来的肉体,我的哀愁, 比自称道德家的人,还要沉痛数倍。 比自称道德家的人,还要沉痛数倍。 我岂是无灵魂的人? 我岂是无灵魂的人?不过看定了人 生的命运, 生的命运,不得不如此自遣 耳。”——《沉沦》自序 《沉沦》
53
以 情 景 一 体 景 显 情
以 情 驭 景Leabharlann 形散而神不散、物我合一54
31
秋 院
32
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33
碧绿的天色 一丝一丝的日光
北国的槐树
2011-10-19
34
静对着喇叭似的牵牛花
2011-10-19
35
蓝色,宁静, 蓝色,宁静,深远 白色,素雅, 白色,素雅,纯静 清凉疏朗,淡淡的悲和愁 清凉疏朗,
36
疏落的秋草 • 衰败
37
细数落花因坐久, 细数落花因坐久, 缓寻芳草得归迟。 缓寻芳草得归迟。
2011-10-19 24
从军行
王昌龄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姜敌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更吹姜敌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2011-10-19
25
碧云天,黄叶地, 碧云天,黄叶地, 西风紧,北雁南飞。 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 晓来谁染霜林醉? 总是离人泪。 总是离人泪。
“达夫是一个伟大的 爱国者, 爱国者,爱国是他毕生 的精神支柱。 夏衍) 的精神支柱。”(夏衍)
知人论世
郁达夫,三岁丧父。17岁便随长兄一起赴日 郁达夫,三岁丧父。17岁便随长兄一起赴日 本留学,在异国生活的十年, 本留学,在异国生活的十年,是他饱受屈辱和歧 视的十年。在个人性格方面,他抑郁善感; 视的十年。在个人性格方面,他抑郁善感;在文 艺观和审美观方面,他提倡“静的文学” 艺观和审美观方面,他提倡“静的文学”,写的 也是“静如止水似的文学。 也是“静如止水似的文学。” 此文写于1934 1934年 此时的中国,连年战乱, 此文写于1934年,此时的中国,连年战乱, 民不聊生。在生活上,郁达夫也是居无定所, 民不聊生。在生活上,郁达夫也是居无定所,颠 沛流离,饱受人生愁苦和哀痛。 沛流离,饱受人生愁苦和哀痛。作者用这种感情 来看外界时,看到的就只能是冷清的秋色, 来看外界时,看到的就只能是冷清的秋色,听到 的也只能是寂寞的秋声。因此, 的也只能是寂寞的秋声。因此,作者描写的心中 悲凉”已不仅是故都赏景的心态, 的“悲凉”已不仅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对整 44 个人生的感受。 个人生的感受。
随着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 随着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郁达夫的爱国热情又被唤 投入抗战的时代洪流,积极参加抗日宣传工作, 起,投入抗战的时代洪流,积极参加抗日宣传工作,奔赴 前线慰劳抗日将士,并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 前线慰劳抗日将士,并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 1938年底赴新加坡从事报刊编辑和抗日救亡工作 1942年 年底赴新加坡从事报刊编辑和抗日救亡工作。 1938年底赴新加坡从事报刊编辑和抗日救亡工作。1942年 流亡到苏门答腊,化名赵廉隐居下来。不久, 流亡到苏门答腊,化名赵廉隐居下来。不久,当地日本宪 兵部强迫他去当翻译, 兵部强迫他去当翻译,暗中保护和营救了不少当地志士和 华侨,并获悉了日本宪兵部许多秘密罪行。1945年日本投 华侨,并获悉了日本宪兵部许多秘密罪行。1945年日本投 降后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1952年 降后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追认为 为民族解放殉难的烈士” 并在他的家乡建亭纪念。 “为民族解放殉难的烈士”,并在他的家乡建亭纪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