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宜方〈帝中国纪念前代君主之历史〉

合集下载

《国史大纲》读书报告――刘航

《国史大纲》读书报告――刘航

《国史大纲》读书报告书目名称: 《国史大纲》出版社:商务印书馆(2013年出版一、作者简介钱穆(1895年—1990年,字宾四,江苏无锡人。

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中央研究院院士,北京故宫博物院特聘研究员。

1930年因发表《刘向歆父子年谱》成名,被顾颉刚推荐,聘为燕京大学国文讲师,后历任北京大学、北平师范大学、西南联大、齐鲁大学、华西大学、四川大学、云南大学、江南大学教授。

1949年南赴香港,创办新亚书院(后并入香港中文大学。

1967年迁居台北,任中国文化学院(今中国文化大学史学教授。

代表作有《先秦诸子系年》、《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国史大纲》、《中国文化史导论》、《文化学大义》、《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国历史精神》、《中国思想史》、《宋明理学概述》、《中国学术通义》等。

二、内容提要《国史大纲》在特殊的历史时期,使用教科书体例编写而成。

全书在内容取材上详述汉、唐时期而略写辽、金、元、清,详写中原地区而略写周边少数民族,详于阐述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制度而略于具体的人与事,力求简要,仅举大纲,删其琐节。

作者指出该书主旨“则在发明其相互影响,及先后之演变发展,以作国人如何应付现时代之种种事变作根据之借鉴”。

在政治制度方面,该书将中国古代的政治演进划分为了三个阶段。

一是到秦汉时期完成的封建集权大一统;二是从西汉中期到东汉完成的政府构成演变;三是到隋唐时期完成的科举竞选制度,至此,科举取代世族门第成为了中国延续千年的首要政治制度。

在经济发展方面,本书强调了经济建设与文化、政治建设的相互融合。

三者的发展在整个中国历史中虽然并非每时每刻相互适应,但其总体趋势是在相互调和中的向前发展。

在文化学术方面,本书认为前秦过后,中国的文化学术逐渐开始脱离于宗教与政治势力,以一种平民化的气象氛围一脉相承,历久弥新,并在北宋时期达到极盛。

三、推荐理由钱穆先生在全书中以一种独特连贯的眼光来审视时代的变迁,往往能将一个问题进行跨时代的系统梳理,扩大延伸。

明清陵寝文献四种考述

明清陵寝文献四种考述

收稿日期:2023-04-08作者简介:姜鹏(1982 ㊀),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图书馆馆员㊂明清陵寝文献四种考述姜㊀鹏(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图书馆,河南郑州㊀450016)摘㊀要:明清陵寝文献大多存于档案㊁典籍㊁史书中,过于碎片化,明清陵寝文献的整理工作相当迫切,‘帝陵图说“‘前明十三陵始末记“及‘东陵日记“‘西陵日记“四部文献是独立于官修文献之外的专门性著作,兼具历史学㊁建筑学㊁地理学㊁文学等价值㊂文章以整理点校‘帝陵图说“等明清陵寝四部文献为基础,考证了其题跋㊁版本及作者情况,以期丰富明清陵寝文献的研究成果,为学界研究明清陵寝提供参考㊂关键词:‘帝陵图说“;‘前明十三陵始末记“;‘东陵日记“;‘西陵日记“中图分类号:G256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文章编号:1003-1588(2023)05-0133-04㊀㊀自20世纪30年代起,针对明清陵寝的研究已近百年,直至今日仍方兴未艾,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相关的文献整理相当迫切㊂‘帝陵图说“‘前明十三陵始末记“及‘东陵日记“‘西陵日记“四种文献是独立于官修文献外的专门性著作,具有历史学㊁建筑学㊁地理学㊁文学等价值㊂明清两朝皇家陵寝对外采取极为严厉的封闭政策,因此,以个人视角对明清陵寝进行记录的文献较稀缺㊂‘帝陵图说“‘前明十三陵始末记“及‘东陵日记“‘西陵日记“四种文献是以作者实地勘验的方式对明清陵寝的建筑㊁制度㊁文化等方面进行详尽记载,是较早㊁较完善的记录,保存了明清帝王陵寝的风貌,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㊂㊀㊀前两种记录了明十三陵的相关情况,‘帝陵图说“成书于清初,‘前明十三陵始末记“成书于民国;后两种‘东陵日记“‘西陵日记“记录了清代陵寝的相关情况,成书于清晚期㊂1㊀‘帝陵图说“,国家图书馆藏,民国乌丝栏抄本1.1㊀‘帝陵图说“的作者及其编纂过程㊀㊀‘帝陵图说“的作者梁份,字质人,江西南丰人㊂清代地理学家㊁文学家㊂他自幼志远,以举子之业为不值,拜谢文游弟子邵睿明为师,研习理学,后从彭士望㊁魏禧为学,得易堂学问㊂九子所倡为经世济用之学,更以气节文章声名海内㊂梁份所行,便是此途㊂彭士望曾称赞其曰: 余门下生之患难㊁坎廪㊁艰危,谁有如梁生之甚?而生之则益坚,气益锐,持大义,虽百折九死曾不挫其毫末㊂此其人所易及哉! [1]‘南丰县志㊃梁份传“称其: 得易堂秘龠,尚气节,有经济才,终身不乐仕进㊂ [2]㊀㊀明亡之时,梁份不过三岁,本在幼年,然其遗民之志却不减易堂诸子㊂康熙十二年(1673),吴三桂起兵,梁份亦曾入其部将韩大任麾下,后虽兵败,复明之心矢志不移㊂经世济用,山川形胜,他遍历河西之地,历时6年,终写成‘西陲今略“一书㊂这本书是梁份非常重要的地理著作,其心其志皆指向深远㊂‘清史稿“载: (份)尝只身游万里,西尽武威㊁张掖,南极黔㊁滇,遍历燕㊁赵㊁秦㊁晋㊁齐㊁魏之墟,览山川形势,访古今成败得失,遐荒轶事,一发之于文,方苞㊁王源皆重之㊂ [3]㊀㊀梁份有此家国深情,堪舆功夫,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步谒皇陵,与新安人黄曰瑚共同对十三陵进行较为系统的勘察, 份为图说,曰瑚步跬 ,撰写成‘帝陵图说“㊂吴铭道撰‘ 帝陵图说⓪书后“慨叹道: 呜呼!先皇帝三百年式凭之天寿山,五六十年来,仅仅一二遗民于摧伤斩伐之余,拨雉兔刍荛之迹,或得之樵人指数,或得之野老传闻,纪成一编,以备逸史,此非有大隐恸于其中者,必不能也㊂ [4]明清陵谷之变,明末士大夫甘为遗民者,尝以访先皇故331第43卷第5期河南图书馆学刊2023年5月㊀陵为情感依归,有诗文唱和者不知凡几,有撰文考据者不知凡几,除梁份外,顾炎武的‘昌平山水记“也值得学界关注㊂事实上,梁份撰写‘帝陵图说“亦受到顾氏之启发,吴铭道在‘ 帝陵图说⓪书后“中说: 取顾氏‘记“共相质证,因叹有顾氏‘记“必不可无此‘图说“,犹之有‘史记“必不可无‘汉书“㊂ [5]确乎如此,‘昌平山水记“ 详于形势,旁及山水 ,而‘帝陵图说“ 详于规制,特悉诸陵 及 陵所丽之山水 ㊂今读此书者亦可二者并读,则其迹逾详,其思逾深㊂1.2㊀‘帝陵图说“内容体例㊀㊀全书共三卷,卷一为‘钟山图说“‘孝陵图说“,但有图无说㊂吴铭道在‘ 帝陵图说⓪书后“称 图凡十五,天寿山至措宫十四图,二卷㊂金山图洎景帝陵三卷㊂虚首卷者,将有事于钟山孝陵也 [6]㊂该书以‘天寿山“为总说,后对诸陵逐一详细叙述,为长陵㊁为献陵㊁为景陵㊁为裕陵㊁为茂陵㊁为泰陵㊁为康陵㊁为永陵㊁为昭陵㊁为定陵㊁为庆陵㊁为德陵㊁为攒宫,不仅记录了陵寝建筑的规模㊁形制㊁完缺㊁植被等情况,还考证了陵寝营建始末㊁沿革变迁等史事㊂㊀㊀‘帝陵图说“以抄本传世,有丁丙八千卷楼藏本(十三陵文物科为其再抄本)与国家图书馆藏本两个版本,其中以国家图书馆所藏图说较为完整,书后附‘帝陵图说书后“‘重书帝陵图说后“两篇跋文及‘十三陵记“(上㊁下)㊂㊀㊀所跋者为吴铭道,所记者为王源㊂吴铭道字复古,号古雪山民,安徽贵池人,吴应箕之子,平生喜游名山大川,精诗文,擅长书法,有‘古雪山民诗集“八卷㊂康熙时期,他曾参与纂修‘江南通志“,对山川地理颇有见地㊂康熙四十三年(1704),又值甲申,‘帝陵图说“书成,游历云南的梁份曾以书示吴铭道,是以为之跋㊂吴氏‘重书 帝陵图说⓪后“言及‘帝陵图说“虚其首卷,以待谒孝陵后成书㊂可惜的是梁份并未完成孝陵之谒㊂作为跋者,吴铭道深谙顾炎武与梁份为帝陵存图留说互通之心,故而,他意欲将顾氏‘孝陵图诗“ 冠之此编,订为全书 ,惜乎顾氏之图未见,今特录其序及诗如下,以全其面目㊂㊀㊀序曰:臣山佣于重光单阏二月己巳,来谒孝陵㊂值大雨,稽首门外而去㊂又二载昭阳大荒落二月辛丑,再谒㊂十月戊子,又谒㊂乃得趋入殿门,徘徊瞻视,鞠躬而登殿上㊂中官奉帝后神牌二,其后盖小屋数楹,皆黄瓦,非昔制矣㊂升甬道,恭视明楼宝城;出门,周览故斋宫祠署遗址㊂牧骑充斥,不便携笔砚,同行者故陵卫百户束带玉稍为指示,退而作图㊂念山陵一代典故,以革除之事,实录㊁会典并无纪述;当先朝时,又为禁地,非陵官不得入焉,其官于陵者,非中贵则武弁,又不能通谙国制,以故其传鲜矣㊂今既不尽知,知亦不能尽图,而其录于图者且不尽有,恐天下之人同此心而不获至者多也,故写而传之㊂臣山佣稽首顿首谨书㊂㊀㊀钟山白草枯,冬月蒸宿雾㊂十里无立椔,冈阜但回互㊂宝城独青青,日色上霜露㊂殿门达明楼,周遭尚完固㊂其外有穹碑,巍然当御路㊂文自成祖为,千年系明祚㊂ 及今尽流冗,存两千百户㊂下国有虮臣,一年再奔赴㊂低徊持寸管,能作西京赋㊂尚虑耳目褊,流传有错误㊂相逢虞子大,独记陵木数㊂未得对东巡,空山论掌故[7]㊂㊀㊀王源是明末清初的古文大家,师从魏源,方苞在为其所作的‘居业堂文集㊃序“中曰: 王源字昆绳,世为直隶宛平人㊂父某,明锦衣卫指挥,明亡,流转江淮,寓高邮㊂源少从其父,喜任侠言兵㊂少长,从宁都魏叔子学古文,性豪迈不可羁束㊂于并世人视之蔑如也,虽古人亦然㊂所心慕独汉诸葛武侯㊁明王文成㊂ [8]他与梁份都曾师从魏禧,交情甚佳㊂作为历经陵谷之变的一代人,故国之思常常难忘,王源之父有谒陵之志,未遂而殁,王源本人于康熙四十五年(1706)偕梁份之子文中过昌平,随后登天寿,按照‘帝陵图说“所提供的线索,开启谒陵之行㊂他所作‘十三陵记“既是亲身所历,又以‘帝陵图说“为导引蓝本,颇具文献价值㊂1.3㊀‘帝陵图说“的史学观照㊀㊀有别于其他十三陵记,‘帝陵图说“不惟地理述作,亦予以史学家的思考与观照,兼具浓烈的故国之思㊂例如,其叙述定陵营建始末后,对于当时君臣昏聩,奸邪当道的慨叹: 寿宫之建也,惜哉邪臣主其事,庸相赞其成,虽有抗言力诤,议论之盈庭,而一人偏听之过㊁遂非之心,欲以挽回,而卒莫可挽回㊂则当日之国政类如斯者,夫岂少哉? [9]尤以对崇祯陵寝的讨论为著㊂对于崇祯之陵的称谓问题,他认为: 烈皇帝殡于田妃墓,国耻未雪,不谓之攒宫不可431姜鹏:明清陵寝文献四种考述也,以陵称不可也,以思称尤可也㊂绍宗追尊端皇帝也,陵曰思陵,则以思陵称攒宫者,皆未之思也㊂ [10]对于崇祯的谥号问题,他认为: 古今无不亡之国,无不丧之身,当国亡身丧,而正大光明㊁轰轰烈烈者,烈皇帝一人而已㊂况国运既衰之日,求治最切,忧勤之深,圣帝明王,无以过此㊂天下虽亡,大行长存,未可以恶谥加也㊂南都拟庙号曰思,按谥法: 大省兆民曰思,追悔前过曰思㊂ 有议思非美谥,给事李清请更之,高弘图谓: 比德钦明,继美放勋㊂ 而马㊁阮诸人易思曰毅,夫武宗称毅久矣,奈何不之考也?盖谥思者既非,而易毅者未是,不待左良玉之檄而知其谬误矣㊂福京改曰威宗,诚定谥也㊂他则恶谥矣㊂左宗郢有云: 宋高宗时加秦桧以尽美之谥,今何尝称之?然则加烈皇帝以恶谥,后人又何尝称之? [11]2㊀‘前明十三陵始末记“,中国科学院图书馆藏,铅印本㊂刘仁甫辑编2.1㊀‘前明十三陵始末记“编纂体例㊀㊀该书为民国时期作品,共一卷,因其有石印陵图一幅,故又以‘前明十三陵始末“名之㊂封面题 每本附陵图一页/前明十三陵始末记/民国四年九月出版 ㊂该书主要记载各陵寝的墓主㊁卜选营建㊁建筑规制㊁陪葬墓等内容㊂书后附各陵诗文㊁题辞㊁楹联等,是较有价值的维修勘察工作记录㊂2.2㊀‘前明十三陵始末记“附录与清初满汉政策㊀㊀书后所附的清代帝王关于十三陵的诏谕㊁诗文㊁题辞,代表了清王朝对于前明帝王的政治态度㊂从对待崇祯帝思陵的态度可以看出,清初统治者对汉人士绅阶层的笼络与收买㊂‘前清世祖章皇帝谕修明崇祯帝陵诏“云: 顷者两幸昌平,周视明代陵隧,躬亲盥奠,俯仰徘徊㊂以彼诸陵规制咸壮丽相因,独愍帝之陵荒凉卑隘,典物未昭㊂原彼当年孜孜求治,宵旰不遑,只以有君无臣,薄海鼎沸,洎乎国步倾危,身殉社稷㊂或列籍荐绅,或齿登编户,恩沽累世,德濊高曾㊂勿以革故为嫌,致歉事亡之谊㊂ [12]思陵之建与 扬州十日 嘉定三屠 江南三大案 同存于世,对于汉族士绅阶级的怀柔与震慑并行,不可不察㊂㊀㊀另所附乾隆‘北幸昌平谒明陵八韵“‘又哀明陵三十韵“‘过清河望明陵各题句“及嘉庆‘谒明陵八韵“,俱以帝王视角,怀古咏史,亦颇为可观㊂3㊀‘东陵日记“‘西陵日记“,清光绪间刻本3.1㊀‘东陵日记“‘西陵日记“作者考㊀㊀‘东陵日记“‘西陵日记“的作者潘祖荫,‘清史稿“曰: 字伯寅,江苏吴县人,大学士世恩孙㊂咸丰二年一甲三名进士,授编修㊂迁侍读,入直南书房,充日讲起居注官㊂累迁侍读学士,除大理寺少卿㊂ [13]‘皇朝经世文续编“言其一字郑庵,‘晚晴簃诗汇“以 郑庵 为其号㊂潘氏在中枢为官数十载,以随扈大臣身份长期担任东陵的修缮和两朝帝后的奉寝任务,以其行迹而成‘东陵日记“‘西陵日记“二书㊂3.2㊀‘东陵日记“‘西陵日记“内容体例㊀㊀二书为清光绪间刻本,线装㊂‘西陵日记“封面题 受业叶昌炽署检己酉正月 ㊂叶昌炽字鞠常,晚号缘督庐主人,清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学问渊博,尤长金石㊁版本之学㊂曾馆于潘祖荫家,因得尽窥珍秘,每睹一书辄为解题,曾为祖荫撰‘滂喜斋藏书记“二卷㊂‘东陵日记“‘西陵日记“亦经其手署检㊂㊀㊀‘东陵日记“,共计9年(乙丑㊁癸酉㊁乙亥㊁丙子㊁丁丑㊁戊寅㊁己卯㊁丙戌㊁庚寅),以先后协理东陵为次编定,分别为同治四年(乙丑,1865)随扈同治帝为咸丰帝落葬定陵,光绪元年(癸酉,1875)随扈光绪帝为同治帝落葬惠陵,光绪二年至光绪五年(乙亥㊁丙子㊁丁丑㊁戊寅㊁己卯,1876 1879)被派修缮东陵工程,光绪十二年(丙戌,1886)㊁光绪十六年(庚寅,1890)随扈谒东陵㊂书中详细记录了每次往返的行程,具体到时㊁刻所处理的事宜,保留了大量清东陵修缮及谒祭的文献,具有较高的文献价值㊂㊀㊀‘西陵日记“,共计6年(丁卯㊁丙子㊁丁丑㊁戊寅㊁庚辰㊁丁亥),以协理西陵为次编定,分别为同治六年(丁卯,1867)往西陵落葬道光之庄顺皇贵妃,光绪二年㊁三年㊁四年㊁六年(丙子㊁丁丑㊁戊寅㊁庚辰,1876㊁1877㊁1878㊁1880)查勘修缮西陵,光绪十三年(丁亥,1887)随扈慈禧皇太后㊁光绪帝谒西陵㊂其体例与‘东陵日记“大体相同,书中详细记录了在西陵期间的日程㊁事务及处理情况㊂㊀㊀此外,潘祖荫还有‘沈阳日记“,是其奉谕前往531姜鹏:明清陵寝文献四种考述㊀沈阳查勘福陵碑楼工程的日记,因福陵为清太祖之陵寝,可作为清代陵寝文献一并参读㊂3.3㊀‘东陵日记“‘西陵日记“中的纪行诗㊀㊀潘祖荫以日记之体撰写‘东陵日记“与‘西陵日记“,不仅记录了随扈的真实情景,还在随行过程中留下了大量诗歌㊂寒来暑往,风霜雨雪,劳碌辛苦,诗歌多有感慨,实见潘氏情怀㊂有报效君国㊁知遇情深者,如‘叩谒穆宗暂安处恭纪“: 缅惟知遇感,掩袂泪沾襟㊂ [14]有心系民瘼者,如‘遇雨“: 频年灾歉遍,妖疫又兼参㊂目击流亡苦,心期稼穑甘㊂ [15]有羁旅感怀者,如‘松林店题壁“: 朝暮寒温迥不同,雪泥风絮任西东㊂年来好景分明记,都在车尘马足中㊂ [16]另有行路见闻㊁交游唱和㊁怀古幽思等内容,不一而足㊂㊀㊀两部文献对于清代陵寝制度研究具有较高的文献价值,在历史学㊁地理学㊁文学的研究方面也有着独特的价值,当深查之㊂㊀㊀明清陵寝文献大多存于档案㊁典籍㊁史书中,过于碎片化,明清陵寝文献的整理工作相当迫切,针对‘帝陵图说“‘前明十三陵始末记“及‘东陵日记“‘西陵日记“整理工作的展开,为后续多学科的研究㊁利用奠定了基础㊂参考文献:[1]㊀彭士望.耻躬堂诗文钞[M].清咸丰二年刻本.[2]㊀包发鸾,赵惟仁.南丰县志[M].民国十三年铅印本.[3][13]㊀赵尔巽.清史稿[M].民国十七年清史馆铅印本.[4][5][6][9][10][11]㊀梁份.帝陵图说[M].清抄本.[7]㊀顾炎武.亭林诗集[M].清刻本.[8]㊀方苞.方望溪先生全集[M].清咸丰刻本.[12]㊀刘仁甫.前明十三陵始末记[M].民国铅印本. [14][15]㊀潘祖荫.东陵日记[M].清刻本.[16]㊀潘祖荫.西陵日记[M].清刻本.(编校:孙新梅)(上接第113页)㊀㊀㊀总的来说,NFT作为一种新兴技术,对元宇宙环境中的图书馆具有巨大潜力,NFT可以提供一种安全和可验证的方式表示数字资产,并促进与其他系统的互操作性,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挑战和不确定性,从目前来看NFT带给未来图书馆的正面影响要远远大于负面影响㊂因此,图书馆员需要对NFT技术有全面的了解,并积极探索NFT技术的适用性和可行性,以促进图书馆数字馆藏的发展和提高图书馆数字馆藏的存储和管理效率㊂6㊀结语㊀㊀元宇宙已经来到人们身边,虽然理想中的元宇宙与现实之间还有不小的距离,无论是元宇宙也好, NFT也好,都是现代信息技术高速发展所提出的一个阶段性的概念,随着元宇宙生态的逐渐成熟,有的概念会消散在历史长河中,而有的概念会发展成为具有颠覆性的革新力量㊂处于信息技术爆炸时代下的图书馆员应有清醒的认识,在保持自身公益性的前提下,理性对待元宇宙模式下的发展现状,同时居安思危,对可能出现的运营模式和相应的法律风险做到未雨绸缪[7]㊂数字馆藏作为可进一步开发利用的NFT,在相关技术的加持下会衍生出更加多种多样的形态,本研究初步探析了如何更好地发挥NFT在构建数字馆藏体系中的作用,希望能够抛砖引玉,吸引更多的同行参与研究,为图书馆拥抱元宇宙提供更多的思路㊂参考文献:[1]㊀高泽龙,王伟男,潘炜,等.非同质化代币的应用原理及身份识别场景解析[J].网络空间安全,2021(1):63-66. [2]㊀牟丽君,许鑫.基于NFT的非遗数字资源开发研究[J].农业图书情报学报,2022(6):14-23.[3]㊀湖北省博物馆发力文创新形态[EB/OL].[2022-12-30].https:///hbfb/rdgz/202110/t20211029_3835714.shtml.[4]㊀湖北省博物馆试水文创新形态, 镇馆之宝 越王勾践剑上新数字藏品[EB/OL].[2022-12-30].https:///s?id=1719845489061758714&wfr=spider&for=pc.[5]㊀谭烨.公共数字文化唯一标识符体系研究[J].图书情报研究,2021(3):109-114,122.[6]㊀陈苗,肖鹏.元宇宙时代图书馆㊁档案馆与博物馆(LAM)的技术采纳及其负责任创新:以NFT为中心的思考[J].图书馆建设,2022(1):121-126.[7]㊀徐棣枫,谭缙.元宇宙时代馆藏资源运营的法律风险与合规问题[J].东南文化,2022(3):161-168.(编校:崔萌)631姜鹏:明清陵寝文献四种考述。

清代台湾方志中的炎黄记忆

清代台湾方志中的炎黄记忆

炎黄学研究D O I :10.3969/j.i s s n .1003-0964.2023.06.018清代台湾方志中的炎黄记忆叶 刚,谷志超(信阳师范大学文学院,河南信阳464000)摘 要:台湾虽然开发较晚,但炎黄文化随大陆移民传入当地后,也形成了各个时代关于炎黄文化的历史记忆㊂清代台湾方志中的炎黄记忆,主要为炎黄遗存㊁炎黄祭祀㊁炎黄传说等,表现出鲜明的重炎帝倾向㊂这些炎黄记忆,正是大陆与台湾人民同文同种㊁血脉相连的时空见证,时至今日仍具有宝贵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㊂关键词:清代;台湾方志;炎黄记忆O S I D :中图分类号:G 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964(2023)06-0108-04 炎黄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祖根文化㊁龙头文化㊂清代台湾社会具有显著的移民特征,移民主要来源于闽粤,炎黄文化随着大陆移民而传入当地,并发展起来㊂在清代台湾方志中,留存着诸多关于炎黄文化的历史记忆,主要表现形式为炎黄遗存㊁炎黄祭祀㊁炎黄传说等㊂一㊁庙宇为主的炎黄遗存文化遗存指人类在社会活动中所遗留下来的遗迹和遗物,遗迹为不可搬动者,如宫殿㊁房基㊁矿井㊁城堡㊁坟墓㊁路土等,遗物为可搬动的各种生产生活用具或装饰品等㊂历史生成且保存至今㊁用作炎黄记忆的人造物像或被赋予特殊意义的自然之物,可以称之为炎黄遗存[1]72㊂炎黄遗存附载了大量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㊂炎黄文化在清代台湾社会的传承发扬过程中,形成了先农坛㊁田祖庙㊁先啬宫等文化遗存,为炎黄文化在台传承提供了比其他文化遗存更能引起中华文化认同和情感共鸣的历史场域㊂先农祭祀和亲耕传统可以追溯至先秦,此后历代均建有先农坛祭祀先农㊂明清两代皇帝都在北京先农坛祭祀山川㊁神农等诸神,先农坛已经成为炎帝祭祀文化集大成者㊂谢金銮等‘续修台湾县志“记载:雍正四年,覆准各省府州县择地照九卿所耕耤田四亩九分之数,设先农坛,率属员耆老农夫恭祭毕,行九推之礼,五年颁行耤田坛位规制㊂ [2]61以凤山县先农坛为例, 坛制:高二尺一寸,方㊁广二丈五尺,坐北向南;陛四出各三级㊂坛前,耤田四亩九分㊂坛后立庙,奉先农之神(神牌高二尺四寸㊁广六寸;趺高五寸,广九寸五分㊂红质金字)㊂左右夹室:左贮祭器农具;右贮耤田所收米粟,以供各祭祀粢盛㊂东西配房:东为庖偪所㊂西住勤谨农夫二名,免其差徭㊁酌给口粮,于地丁粮内动支;令看守坛宇㊁灌溉耤田㊂地方官不时省视,查其力作收获㊂将每年所收米粟及用过粢盛数目,造册报布政司送户部查核[3]144㊂此坛坐北朝南,与北京先农坛相比规模较小,但坛后有先农庙,左右夹室,东西配房,耤田四亩九分,规制相对完整㊂台湾县先农坛在东郊外长兴里,因邑附郭不别为坛,是雍正五年(1727年)知县张廷琰所建㊂此外,诸罗县先农坛在县治东南隅,彰化县先农坛在县治东郊,规制都大体相同㊂清代台湾与炎帝神农氏有关的文化遗存还有田祖庙,如分巡台厦道梁文科于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在镇北坊新建了田祖庙㊂之所以说是新建,因为明郑时期在广储西里㊁保大西里已经建了两座田祖庙,广储西里田祖庙甚至在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还曾易茅以瓦,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又于庙前建覆船亭,说明此庙在康熙年间仍屡有修缮㊁信众不绝㊂梁文科‘新建田祖庙碑记“: 粤稽洪荒之世,茹毛饮血;至神收稿日期:2023-06-20;修回日期:2023-08-01基金项目:河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2023-Z D J H -021);河南兴文化工程文化研究专项项目(2023XWH 007)作者简介:叶 刚(1979 ),男,河南淮阳人,博士,讲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㊁炎黄文化研究㊂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 o u r n a l o fX i n y a n g N o r m a lU n i v e r s i t y第43卷 第6期 2023年11月 (P h i l o s .&S o c .S c i .E d i t .)V o l .43N o .6N o v .2023农氏,始为耒耜教民,而稼穑之事兴焉㊂唐㊁虞之交,稷教播种,示民五谷,要皆本神农之法以推之㊂三代立社报功,而以句龙配之㊂田祖之庙,由来旧矣 爰于府治镇北坊创建田祖之庙,与民报功,仍命王经历董成其事㊂计庙址长十三丈五尺㊁阔三丈余㊂后寝建立正殿,崇祀田祖;左右则五谷㊁句芒之神配之㊂中建覆亭,奇伟壮丽,为朔望讲约之所㊂前盖牌坊,颜之曰 田祖庙 ㊂附左盖斋房三间,令僧普焰居住,供祀香火,以传永久㊂ [4]257-258从梁文科的记文来看,田祖庙主要供奉神农氏,以称颂他在茹毛饮血之世开创耒耜稼穑之功,新建田祖庙约五百平米,正殿崇祀田祖,左右以他神配祀,覆亭㊁牌坊㊁斋房等附属建筑一应俱全,规模颇大㊂清代台湾火神庙也与炎帝神农氏有关,如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凤山县知县宋永清在小南门外法华寺内建火神庙,乾隆三十年(1765年)知府蒋允焄又加以重建,二人皆作文记之㊂如宋永清‘火神庙记“记载: 尝稽燧人氏上观星辰㊁下察五木,以为火㊂炎帝以火纪官,而为火师㊂陶唐氏有火正曰祝融㊂周礼:夏官司爟,掌行火之政,令四时变国火以救时灾㊂故凡州邑,皆置神而崇祀焉㊂ [4]258可见他是以燧人氏㊁炎帝㊁祝融㊁司爟为火神,因此在法华寺内改造僧舍,增高加固,丹漆肖像,定时祭祀以颂德弥灾㊂此外,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当地居民在淡水厅署口右畔合建有火神庙,而且天后宫厅左也供奉有火神牌位㊂台北三重埔先啬宫,据说创建于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主祀五谷神农大帝,宫内供奉的开基祖神农大帝像,相传是清代移民来台开垦时从福建恭请来的,善男信女年年于此举行祭祀,香火十分旺盛㊂而且台北三重埔先啬宫并非一开始就是现状,相传最初建庙于三崁店,迁到现址后也只是一座仅有后殿的小庙,道光三十年(1850年)林茂盛倡议重修庙殿,此后又经过多次重修,才成为三重地区规模最大的庙㊂清代台湾炎黄遗存总体以庙宇为主,主要用于祭祀,这说明炎黄文化传入台湾较晚,还没有衍生出与炎黄人物活动有关的自然之物或地理场所㊂这些庙宇主要与炎帝神农氏有关,可见清代台湾社会存在着重炎帝的社会现象㊂近四百年以来,以信众人数㊁庙宇规模㊁活动频次为标准来看,台湾民间信仰要以神农大帝庙和妈祖庙为最盛[5]18㊂后者源于海上风浪,前者出于农垦艰难㊂炎帝神农氏作为台湾民间信仰的对象,应该是早期移民从闽粤传入的㊂连横‘台湾通史“记载: 当明之世,漳㊁泉地狭,民去其乡,以拓殖南洋,而至台湾者亦伙,山林未伐,瘴毒披猖,居者辙病死,不得归㊂ [6]135清代台湾虽然可以为移民提供大量用于垦荒的土地,但其恶劣的自然环境和医疗水平仍使大陆移民面临着严峻的生存考验㊂祭祀以种植五谷㊁发明医药等贡献而流芳后世的炎帝,显然更能迎合生存艰难的台湾早期垦荒移民的心理诉求㊂炎帝神农氏在台湾多被称为 神农大帝 ,也被称为 先农 五谷先帝 五谷大帝 田祖 五谷仙帝 药王药仙 药王大帝 等,说明两岸人民对炎帝的颂扬和崇拜源于同样的历史传统和文化认知㊂二、颂德祈福的炎黄祭祀慎终追远㊁昭祖扬袮一直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信仰和文化传统,中国祭祖文化中存在着 家国同构 的特有现象,人们因此往往将宗族祖先和民族祖先共同祭祀㊂炎㊁黄二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为早期中华民族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自古以来就是中华儿女重要的祭祀对象㊂‘礼记㊃祭统“: 凡治之道,莫急于礼㊂礼有五经,莫重于祭㊂ 古礼以祭天为重,圜丘祭天就以黄帝配祀,如‘国语“中有 有虞氏禘黄帝 的记载㊂吉成名认为,古代文献有关炎㊁黄二帝的记载都是由炎帝祭祀和黄帝祭祀引起的,没有炎帝祭祀和黄帝祭祀就没有炎黄文化[7]55㊂上文所提到的清代台湾各地的先农坛㊁田祖庙等,都是作为炎帝祭祀场所而存在的,大多是政府祭祀或民间祈福的场所㊂清代台湾社会的炎黄祭祀与炎黄遗存相一致,主要涉及炎帝神农氏,以先农坛的籍田祭祀最为重要㊂先农坛祭祀最早是祭祀农神,从西汉末年开始演变为祭祀炎帝神农氏,一直延续到清代㊂据范咸‘重修台湾府志“记载,雍正五年(1727年)颁行的耕耤日期为每年十月初一日,由礼部择定后上奏,并行文各地同日一体遵行㊂仪式之前要斋戒两日,准备好青帛㊁羊㊁豕㊁铏㊁簠㊁簋㊁笾㊁豆等祭品,耕耤时选择当地农作物,除由知府秉耒㊁佐贰执青箱㊁知县播种外,也可以由州㊁县正印官秉耒㊁佐贰执青箱,耆老一人牵牛,农夫二人扶犁,九推九返,耕毕望阙谢恩㊂根据先农坛祭祀仪注,可知其基本礼仪程序:祭祀当日,巡台满汉御史㊁总镇㊁巡道㊁知府率所属俱穿朝服到场,净手后各就各位,整常祭祀在通赞唱引下进行㊂先迎神,牌位高二尺四寸㊁宽六寸,座高五寸㊁宽九寸五分,红牌金字,上书 先农之神 ,主祭官陞坛就神位前,上三块香,行三叩礼㊂再安神,行三跪九叩礼,进帛㊁进爵㊂行初献礼时,主祭官举幂酌酒,在先农神位前跪拜,献帛㊁献爵,恭读祝文㊂行亚献礼时,主祭官再次举幂酌酒,在先农神位前跪拜,献爵㊁叩首㊂行终献礼时,仪同亚献㊂最后送神,彻馔,行三跪九叩礼㊂然后读祝者捧祝㊁司帛者捧帛,在诣燎所焚烧㊂王必昌‘重修台叶刚.清代台湾方志中的炎黄记忆湾县志“载有先农坛祭祀祝文: 惟神肇兴稼穑,粒我烝民㊂颂思文之德,克配彼天;念率育之功,陈常时夏㊂兹当东作,咸服先畴㊂洪惟九五之尊,岁举三推之典㊂恭膺守土,敢忘劳民!谨奉彝章,聿修祀事㊂唯望五风十雨,嘉祥恒沐于神庥;庶几九穗双歧,上瑞频书夫大有㊂尚飨㊂ [8]234从内容来看,祝文表明以农业种植的发明创造养育天下万民是神农的伟大功业,所以地方官民皆心甘情愿地奉旨祭祀,但在称颂功德的同时,也祈求风调雨顺㊁五谷丰登㊂总之,先农功德之伟大㊁祭祀仪式之庄严㊁官民诉求之恳切,三者融为一体,贯穿全文㊂火神庙祭祀礼仪,根据王必昌‘重修台湾县志“记载,康熙二年(1662年)规定,一应礼仪俱与关帝庙行礼同㊂关帝庙仪注规定:承祭官进左旁门盥洗所盥手后,至殿内行礼处迎神上香,行三跪九叩礼,行初献礼时献帛献爵㊁恭读祝文,行亚献礼时献爵案左,行终献礼时献爵案右,然后行三跪九叩礼,撤馔送神,并焚祝帛㊂事实上,关帝庙㊁风神庙㊁龙神庙㊁火神庙等各庙仪注俱同,与先农坛祭祀仪式基本无二㊂火神庙祭祀祝文: 惟神令司赤帝,德炳离明㊂届此良辰,爰修专祀㊂盐兹特典,绥我烝民㊂尚飨㊂ [8]238 德炳离明 表明火神功德, 爰修专祀 表现仪式隆重, 绥我烝民 表达现实诉求,祝文内容也与先农坛祭祀祝文大致相同㊂自古以来,与炎黄有关的祭祀主要有圜丘配祭㊁明堂配祭㊁五方帝配祭㊁蜡祭㊁先农坛祭㊁先蚕坛祭㊁帝王庙祭㊁先医庙祭㊁传心殿祭㊁炎帝陵祭㊁黄帝陵祭等㊂但清代台湾官民双方基本只祭祀炎帝神农氏,也说明了台湾社会特有的重炎帝现象,这固然跟炎帝神农氏独特的农业贡献有关,也跟中国古代的祖先崇拜观念联系密切㊂祖先崇拜来源于原始社会的鬼神崇拜,古人认为定期祭祀祖先亡灵可以蒙获福佑㊂‘礼记㊃郊特性“曰: 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此所以配上帝也㊂郊之祭也,大报本反始也㊂ 古人认为,天地为万物之母,人类皆由祖先繁衍而来,所以苍天和祖先都应得到祭祀㊂将祖先当作神灵来祭祀,是认为祖先死后仍有灵魂,灵魂不灭,所以能和神灵一样感知一切,只有对其虔诚祭祀,祖先才能施惠于人㊂与此同时,人们对死后的世界并不了解,在灵魂不灭的观念下,对死者也存在着恐惧,怕其祖先灵魂受苦,或祸及子孙,如‘左传“中子产就说过鬼有所归乃不为历的话,所以为了防止祖先死后灵魂化为饿鬼祸害子孙,也必须进行定时祭祀㊂‘礼记㊃祭法“: 有虞氏禘黄帝而郊喾,祖颛顼而宗尧㊂ 孔颖达疏: 祖,始也,言为道德之初始,故云祖也㊂宗,尊也,以有德可尊,故云宗㊂ 这说明先祖不仅有与自己有血缘传承关系的先人,也包括和自己没有直系血缘关系的圣贤㊂所以,祖先崇拜自有其限制,只有那些做出过重大贡献的逝者才有资格被奉为保护神并为后人所祭拜㊂炎㊁黄作为中华民族的远古英雄和人文始祖,在夏㊁商㊁周三代已经被列入国家祀典而世代享有祭祀[9]㊂古往今来,人们祭祀人文始祖炎㊁黄时大都带有祈福消灾的因素㊂清代台湾与炎帝神农氏有关的祭祀祝文也往往包含歌颂功德和祈福消灾两方面的内容㊂三、彰显功业的炎黄传说炎㊁黄二帝之所以被称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是因为炎黄时代在物质和精神层面都出现了很多辉煌的发明创造,为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㊂传世文献所记载的与炎黄有关的古史传说很多,虽然历来都将其归在炎㊁黄二帝名下,但并非炎帝㊁黄帝一个人或几个人所为,也非炎帝㊁黄帝一生一世所能完成,而是由多个氏族㊁部落或部族的众多人物,经过长期的若干世的反复实践而取得的成果㊂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有托古㊁重古的意识,又有崇尚感恩的情怀,所以将炎黄时代集体智慧发明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成果,通过层累叠加的方式归在炎㊁黄二帝的身上,使其成为炎黄时代集体发明创造者的代表㊁旗帜和象征[10]185㊂在清代台湾方志中,也记载了许多与炎㊁黄有关的历史传说㊂清代台湾社会中重炎轻黄的文化现象比较突出,方志中记载的与黄帝轩辕氏有关的历史传说也不多㊂周玺‘彰化县志“考证田赋时说: 井田始自黄帝㊂ [11]161井田制起源很早,是商周时期实行的一种土地制度,将其起源归于黄帝名下的文献记载颇多㊂如‘玉海“卷一百四十二‘黄帝丘井法“: 黄帝始立丘井之法,井分四道,八家处之,其形井字,间方九焉㊂ ‘通典“卷三‘食货三㊃乡党“: 昔黄帝始经土设井,以塞争端㊂立步制亩,以防不足㊂使八家为井,井开四道而分八宅,凿井于中㊂ ‘汉武梁祠画像题字“: 黄帝多所改作,造兵,井田,垂衣裳,立宫宅㊂ 将井田制起源追溯至黄帝时代固然难以确考,但炎黄时代已经有划分疆域㊁分土建国的传说也是不争事实㊂‘韩非子“‘淮南子“‘史记“中关于 不侵畔 让畔 的记载,也都说明当时已经有了土地制度,因此在托古意识下将井田制起源归功于黄帝,也是有一定据理的㊂周玺‘彰化县志“考证田赋时,就采用了井田制始自黄帝的历史传说㊂此外,王必昌‘重修台湾县志“在旗纛庙条,收录了‘黄帝出军诀“: 牙旗者,将军之精,一军之形候㊂ [8]173‘轩辕黄帝传“说黄帝得王母兵符后,著有第43卷第6期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年11月‘黄帝出军新用诀“12卷等书,但此书‘隋书㊃经籍志“虽有著录,却已经佚失,佚文见于‘北堂书钞“等类书㊂王必昌采信此条,应当源于黄帝修德振兵并取得阪泉之战和涿鹿之战胜利的历史传说㊂清代台湾方志中记载的关于炎帝神农氏的历史传说则较多,与关于黄帝轩辕氏的记载不多明显不同㊂如陈文达‘台湾县志“载宋永清‘火神庙记“: 炎帝以火纪官,而为火师㊂ [4]258炎帝名号的由来与火有关,既有祖先名㊁部族名的意思,也有火神的意思㊂‘左传㊃昭公十七年“: 炎帝氏以火纪,故为火师而火名㊂ ‘左传㊃哀公九年“: 炎帝为火师,姜姓其后也㊂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炎帝身为姜姓部族首领,因善于用火而闻名,火也可能是其部族图腾,所以他就成了后世被广为祭祀的几个主要火神之一㊂宋永清在‘火神庙记“中直接列出了燧人氏㊁炎帝㊁祝融㊁司爟等四大火神,显然是采信了炎帝为火师㊁进而演化为火神的说法㊂再如,陈文达‘台湾县志“所载的梁文科‘新建田祖庙碑记“曰: 至神农氏,始为耒耜教民,而稼穑之事兴焉㊂ [4]257炎帝和神农氏的关系虽然历来都有争论,但二者之间必然不可能全无关联㊂神农氏对于中国早期农业生产的贡献,见于诸多文献记载㊂如‘逸周书㊃佚文“载: 神农之时天雨粟,神农耕而种之㊂作陶冶斤斧,破木为耜,耨以垦草莽,然后五谷兴,以助果蓏之实㊂ ‘周易㊃系辞下“: 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㊂ ‘管子㊃形势“: 神农教耕生谷,以致民利㊂ ‘商君书㊃画策“: 神农之世,男耕而食,妇织而衣,刑政不用而治,甲兵不起而王㊂ 记载炎帝农业贡献的也有,甚至将炎帝和神农氏合二为一㊂如‘吕氏春秋㊃季夏纪“注: 昔炎帝神农能殖嘉谷,神而化之,号为神农,后世因名其官为神农㊂ 班固‘汉书㊃律历志“: 以火承木,故为炎帝,教民耕农,故天下号曰神农氏㊂ 这些记载都说明了炎帝神农氏曾经培育嘉种㊁制作农具,为早期农业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㊂所以,‘山海经“中的田祖叔均,后来逐渐被神农所取代㊂梁文科所建田祖庙也以神农氏为祭祀对象㊂又如,‘台湾通志“载‘海东札记“: 台湾山无松柏,坐荫则臃肿成林;草不芊绵,弥望则剑铓刺眼㊂纵有良材,多沦深榖;岂无芳草未入图经㊂欲指名而末繇,求适用而奚辨㊂嵇含之所难状,神农之所未尝;不几指不胜偻也哉㊂ [12]160文中说 神农之所未尝 ,自然指神农尝百草的历史传说㊂陆贾‘新语㊃道基“说神农氏 尝百草之实,察酸苦之味,教民食五谷 ,刘安‘淮南子㊃修务训“说炎帝 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 ,炎帝神农氏尝百草的历史传说,所涉及的农业发展和医药发明跟民生息息相关,所以流传甚广㊂皇甫谧‘帝王世纪“记载神农 尝味草木,宣荣疗疾,救夭伤人命,百姓日用而不知,著‘本草“四卷 ㊂‘神农本草经“见于‘台湾通志“: 龙眼一名益智,出神农‘本草经“㊂ [12]81由清人马国翰编辑整理的‘神农书“相传系炎帝神农氏所撰,见于陈文达‘台湾县志“: ‘神农书“: 鲤,最为鱼之主㊂ [4]41这些文献可能是因神农氏在农业和医药方面的贡献而托名其所作,但均被清代台湾方志所收载,也成了其关于炎黄文化历史记忆的一部分㊂中华民族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虽历经沧桑而文明进程不曾断绝,其中文化认同因素对于增强民族凝聚力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㊂台湾虽然开发较晚,但也同样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㊂炎黄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源头,在清代台湾方志中所留存下的历史记忆,炎黄遗存以庙宇为主,更加重视在农业和医药方面贡献非凡的炎帝,与祖国大陆大同而小异,都彰显了炎㊁黄二帝作为中华民族人文始祖的伟大贡献,正是大陆与台湾人民同文同种㊁血脉相连的时空见证,时至今日仍具有宝贵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㊂参考文献:[1]尹全海.炎黄记忆传统的当代表达:炎黄学叙论[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8(3):67-77.[2]谢金銮,等.续修台湾县志[M].台北: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1962.[3]王瑛曾.重修凤山县志[M].台北: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1962.[4]陈文达.台湾县志[M].台北: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1961.[5]卢幸吉.神农精神在台湾发扬光大[J].医古文知识,2003(1):18-19.[6]连横.台湾通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7]吉成名.论研究炎帝祭祀和黄帝祭祀的意义[J].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9(3):55-59.[8]王必昌.重修台湾县志[M].台北: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1961.[9]李秋香.秦汉祖先神信仰构建与族群文化认同[J].中原文化研究,2014(4):51-56.[10]李俊,等.炎黄学概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21.[11]周玺.彰化县志[M].台北: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1962.[12]佚名.台湾通志[M].台北: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1962.(下转第133页)叶刚.清代台湾方志中的炎黄记忆2001.[8]张静蔚.搜索历史:中国近现代音乐文论选编[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9]‘弘一大师全集“编辑委员会.弘一大师全集:第7册[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1.[10]曾志忞.教育唱歌集[M].东京:东京并木活版所.1904.[11]黄遵宪.黄遵宪全集[M].北京:中华书局,2005.[12]毛翰.辛亥革命踏歌行:1900 1916中国歌曲选[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11.[13]叶中泠.小学唱歌教科书二集[M].上海:商务印书馆,1907.[14]华振.小学唱歌教科书一集[M].上海:商务印书馆,1907.[15]胡适.胡适文集:第12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16]李怡.中国早期新诗探索的四川氛围与地方路径[J].文艺争鸣,2020(11):6-19.M u l t i p l e P a t h C h o i c e s b e t w e e n S c h o o l S o n g s a n d t h e E m e r g e n c e o fC h i n e s e N e w P o e t r yY U Q u a n h e n g(C o l l e g e o f L i b e r a l A r t s,X i n y a n g N o r m a l U n i v e r s i t y,X i n y a n g464000,C h i n a)A b s t r a c t:F a c e d w i t h t h e s e r i o u s s i t u a t i o n o f i n t e r n a l a n d e x t e r n a l t r o u b l e s,t h e Q i n g g o v e r n m e n t b e g a n t o c a r r y o u t r e f o r m m e a s u r e s,s u c c e s s i v e l y s e n d l a r g e n u m b e r s o f C h i n e s e s t u d e n t s t o s t u d y i n J a p a n,a b o l i s h e d t h e i m p e r i a l e x a m i n a t i o n s y s t e m, e s t a b l i s h e d n e w-s t y l e s c h o o l s a n d o f f e r e d m u s i c a n d s o n g s c o u r s e s,w h i c h e f f e c t i v e l y s t i m u l a t e d t h e e m e r g e n c e o f m o d e r n s c h o o l m u s i c m o v e m e n t.T h e m e s o f s c h o o l s o n g s w e r e v a r i o u s a n d r i c h,w h i c h h a s t h e b a s i c r u d i m e n t s o f C h i n e s e n e w p o e t r y a n d c a n b e r e g a r d e d a s a n i m p o r t a n t l i n k i n t h e m o d e r n 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 o f C h i n e s e p o e t r y.K e y w o r d s:l a t e Q i n g a n d e a r l y R e p u b l i c o f C h i n a;s c h o o l s o n g s;C h i n e s e n e w p o e t r y;m o d e r n 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责任编辑:赵婧)(上接第111页)Y a n-H u a n g C u l t u r e i n T a i w a n e s e L o c a l C h r o n i c l e s D u r i n g Q i n g D y n a s t yY E G a n g,G U Z h i c h a o(C o l l e g e o f L i b e r a l A r t s,X i n y a n g N o r m a l U n i v e r s i t y,X i n y a n g464000,C h i n a)A b s t r a c t:A l t h o u g h T a i w a n d e v e l o p e d r e l a t i v e l y l a t e,a f t e r t h e i n t r o d u c t i o n o f t h e Y a n-H u a n g c u l t u r e t o T a i w a n p r o v i n c e b y t h e m a i n l a n d i mm i g r a n t s,t h e h i s t o r i c a l m e m o r y o f t h e Y a n-H u a n g c u l t u r e w a s f o r m e d i n v a r i o u s t i m e s.T h e Y a n-H u a n g m e m o r y i n T a i w a n l o c a l c h r o n i c l e s d u r i n g Q i n g d y n a s t y m a i n l y d i s p l a y s Y a n-H u a n g r e m a i n s,Y a n-H u a n g s a c r i f i c e,Y a n-H u a n g l e g e n d, e t c.T h e s e Y a n-H u a n g m e m o r i e s i n d i c a t e t h a t t h e p e o p l e o f t h e m a i n l a n d a n d T a i w a n a r e c o n n e c t e d b y t h e s a m e c u l t u r e a n d b l o o d.K e y w o r d s:Q i n g d y n a s t y;l o c a l c h r o n i c l e s o f T a i w a n;Y a n-H u a n g m e m o r y(责任编辑:赵婧)禹权恒.学堂乐歌与中国新诗发生的多重路径选择。

论文推介 先秦话语中黄帝身份的衍生及相关文献形成

论文推介  先秦话语中黄帝身份的衍生及相关文献形成

论文推介先秦话语中黄帝身份的衍生及相关文献形成传承古史辨派科学求真精神,促成传统文化现代转型编者按:这篇文章强烈推荐,做先秦两汉历史和经学史的都需要读一下,对黄帝研究文献梳理的比较细,一些观点发前人之未发;文中已然有现代西方文本批评意识,加之作者传统文献工夫扎实,是国内黄帝研究的难得之作,小编认为其文将构成现代黄帝古史传说的历史批评学基础。

是文的价值还在于文本的历史所依据的首先应是文本,只有对文本的源流辨析清楚一个历史传说或传说古史才能源流清晰地呈现出来。

这也是我们新古史辨一再强调的——文本的历史首先必须是文本的方法。

诚然一些文献的断代或受到传统观念的局限,或有可商,比如《左传》占卜材料应来自师春书之类文献,也应属战国方技类文献,恐不能作为春秋前的材料,但其文亦应有所据(可能存在记忆重构),并不影响作者结论。

文章比较长,愿为学者特别是未受过西学训练的搞中国传统学术的学者不妨停留一回耐心读完,相信必有收获。

谢谢大家。

摘要:先秦时期黄帝被“百家言”的起点,是自古相传的黄帝故事和言辞。

春秋时期对黄帝故事的言说主要集中于德行和征战,二者在《逸周书·尝麦解》中得到了结合。

同时,黄帝与炎帝征战也衍变成黄帝与蚩尤的对抗,原因在于炎帝德行的流布以及黄、炎后裔的合流,随后黄帝故事风行于战国。

黄帝言辞源于“先王之书”,它们使黄帝成为“先王之道”的代表;战国时期,黄帝先以言说内容的形式出现,随后变成独立的言说主体,并以“师”的身份进行训诫;在此基础上,黄帝的身份在师徒之间变换而又偏向于“徒”,与之对话的人物多出于虚构,至此黄帝完全成为诸子学派的代言人。

关键词:战国诸子黄帝炎帝先王之书黄帝四经作者:刘全志,河南鹿邑人,汉族,文学博士,现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先秦两汉文学、文献与文化研究。

先秦时期流传着许多与黄帝相关的说法,以致司马迁在《史记》中说“百家言黄帝,其文不雅驯,荐绅先生难言之”。

[1]在司马迁看来,黄帝被先秦诸子“百家言”,言辞众多,令人难以理出头绪。

从湘桂走廊新石器晚期遗存看舜帝死葬苍梧之野的真实性

从湘桂走廊新石器晚期遗存看舜帝死葬苍梧之野的真实性

从湘桂走廊新石器晚期遗存看舜帝死葬苍梧之野的真实性*虞舜是上古五帝之一,姓姚,传说目有双瞳而取名重华,号有虞氏,故称虞舜。

仁孝开明,被尊为道德文化的鼻祖。

《史记》所载:“天下明德,皆自虞舜始”。

舜帝在位时的最大武功是征服三苗,但并不是完全使用武力,而是使用怀柔政策。

据史书记载,舜帝曾依靠“舞干戚”而使三苗臣服,后来又在百岁高龄远征三苗,结果死在巡守途中。

关于舜的死葬问题,历史上存在着四种说法:1、《史记·五帝本纪》:“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

2、《墨子·节葬下》:“舜西教乎七戎,道死,葬南已之市”。

3、《孟子·离娄下》:“卒于鸣条。

”4、《困学纪闻》:“葬于海州苍梧山”。

舜一身不能四葬。

显然只有一说是正确的。

笔者早在1986年即已撰文论述,指出只有“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正确的。

1但当时限于考古资料的缺乏,难以依据考古资料进行更有说服力的论述。

近年来,湘桂走廊和九嶷山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以来的考古发现陆续公布,使该项研究有可能走向深入。

有感于此,笔者再撰此文,以求教于方家。

一、古文献记载的虞舜卒葬地(一)汉代及其以前古文献关于虞舜卒葬地的记载最早记载舜帝死亡问题的是《古文尚书》,其《虞书·舜典》言:“舜生三十,征庸二十,在位五十载陟方乃死。

”意思是说舜在民间生活了三十年,被尧帝试用了二十年,摄行帝位五十年,最后巡狩(陟方)而死。

这样算来,舜帝是在一百岁时巡狩而死。

但《尚书》没有言明舜帝“陟方”何处,死葬何处。

《尚书》系由春秋时期大思想家孔子(公元前551~479年)根据上古文书编订而成。

学术界对于《尚书》各篇的真伪及年代看法不一,不少学者认为最早的《虞书》各篇尤其是《尧典》、《舜典》应系后人追述,不是尧舜禹时期的文书。

但是绝大多数学者不否认二典记述史实的可信性。

孔子是编订《尚书》的人,也是第一个指出舜帝葬所的人。

他在回答宰我的提问时说:“舜之少也,恶悴劳苦,二十以孝闻乎天下,三十在位嗣帝所,五十乃死,葬于苍梧之野。

《契丹国志》的编纂特色与学术价值

《契丹国志》的编纂特色与学术价值

《契丹国志》的编纂特色与学术价值舒习龙摘要:《契丹国志》是南宋末年叶隆礼所撰写的一部最早以契丹民族所建政权为记述主体的史书,在中国史学发展史上占有较为重要的。

《契丹国志》在历史编纂方面具有自身鲜明时代特色,作者通过成熟的编撰技巧,运用纪、传等形式,客观地反映出契丹民族历史的发展大势与各族人物活跃于民族交融历史舞台上的生动事迹。

《契丹国志》客观记录了契丹民族的历史文化认同意识和汉化进程,因而在中国史学史上确立了自己特殊的地位。

叶隆礼以敏锐的视角,在史著中大量记载了契丹皇朝盛衰成败的经验教训,具有强烈的历史“资鉴”意识。

关键词:《契丹国志》;编纂特色;文化认同与汉化进程;皇朝盛衰《契丹国志》是南宋末年叶隆礼所撰写的最早以契丹民族所建政权为记述主体的史书,是现在仅存的一部私修纪传体辽史,在中国史学发展史上占有较为重要的位置。

叶隆礼字士则,号渔林,嘉兴人,宋理宗淳佑七年进士。

十年十月,以承奉郎任建康西厅通判。

十二年十月改除国子监簿。

开庆元年十月调两浙转运判官,十一月一日以朝散郎直秘阁、两浙运判除军器少监,十一日再以两浙转运判官兼知临安府。

闰十一月三日磨勘,转朝奉大夫。

景定元年正月一日除军器监,兼职如故。

二月六日除直宝文阁,知绍兴府。

四月二十六日以次官离任。

宋末谪居袁州。

入元以后,声迹销昵。

本文重点探讨《契丹国志》在历史编纂方面所具有的鲜明时代特色,以及它在客观记录契丹民族的历史文化认同意识和汉化进程和契丹皇朝盛衰成败的经验教训。

本文拟就这些问题谈谈个人一得之见,以期专家、读者们教正。

一、《契丹国志》的编纂特色《契丹国志》是南宋末年叶隆礼所撰写的最早以契丹民族所建政权为记述主体的史书,在中国史学发展史上占有较为重要的位置。

书成后,历代文人学者对它评价褒贬不一。

元苏天爵直斥其失,不稍宽贷[1]。

清钱曾则谓为:“书法谨严,笔力详赡,洵有良史之风。

具载两国誓书及南北通使礼物,盖深有慨于海上之盟,使读者寻其意于言外耳。

建文逊国事考(民国孟森)

建文逊国事考(民国孟森)

建文逊国事考(民国孟森).txt人生在世,难敌宿命,沉沦其中。

我不爱风尘,似被前缘误!!我只为我最爱的人流泪“我会学着放弃你,是因为我太爱你”赢了你,我可以放弃整个世界建文逊国事考(近人)孟森撰作者:沉思曲发表时间: 2005/11/24 18:40 点击:117次修改精华删除置顶来源转移收藏建文逊国事考孟森--------------------------------------------------------------------------------《曝书亭集·史馆上总裁第四书》为涉靖难时事。

书云:“伏承阁下委撰《明文皇帝纪》。

彝尊本之《实录》,参之野纪,削繁证谬,屏诬善之辞,拟稿三卷,业上之史馆矣。

昨睹同馆所纂《建文帝纪》,具书燕王来朝一事,合之鄙藁,书法相违。

彝尊愚暗,非敢露才扬己,暴人之短,惟是史当取信百世,讵可以无为有?故敢述其所闻,复上书于阁下。

明太祖之崩,在洪武三十一年五月。

遗诏诸王,各于本国哭临,不必赴京。

逾月而赴至燕,燕王抵淮安,敕令归国。

斯《太祖实录》史臣曲笔,谓用事者矫诏却还,当在是年之秋也。

时方执周王橚,废为庶人。

是冬,齐王榑有罪,召入京,留之。

燕王方虑祸及,归国恐后,因简壮士为护卫。

迨齐王之入,燕且益惧,焉肯以次年来朝,身犯危地?而且傲慢无礼,由皇道入,登陛不拜,致监察御史曾凤韶,户部侍郎卓敬,一劾王大不敬,一请徙封南昌。

建文帝不报。

而燕世子及弟高煦,适以三月至京师。

譬诸虎离其穴,尽将虎子深入坎窞陷阱之中,缚之一二猎夫力尔,虽至愚者勿为,而谓智虑绝人之燕王为之乎?且燕世子之来在三月,则是时燕王犹未反国。

野史称文皇遣之来,谁寔遣之?姜清《秘史》,据南京锦衣卫百户潘暄贴黄册,内载校尉潘安,二十三日,钦拨随侍燕王还北平,以为来朝之验,似若可征。

然稽之《实录》,靖难师驻龙潭,帝顾望钟山,怆然下泪,诸将请曰:‘祸难垂定,何以悲为?’帝曰:‘吾异日渡江,即入京见吾亲。

中国史学史期末复习通宵整理版

中国史学史期末复习通宵整理版

【范围一】1、赵翼《廿二史札记》【最重要】《廿二史札记》为清代史学家赵翼的名著(清代三大史学名著之一)。

为作者读史之笔记。

采用以史证史的方法,对历代正史(实涉及二十四部正史)作整体考察,对史著和历史现象、史实、事件、人物进行客观评价。

其书注重经世致用,旨在探究“治乱兴衰”。

内容充实,条理清晰,题目大多标新立异,有考有论,非一般读书笔记所能比拟。

《廿二史札记》又名《二十二史札记》,清代赵翼(1727年─1814年)著,三十六卷,补遗一卷,总计条目约六百余条,内容以研究历代正史为主,其中涉及《旧唐书》及《旧五代史》,虽书言二十二史,但实涉及二十四部正史。

与钱大昕《二十二史考异》、王鸣盛《十七史商榷》并称清代三大史学名著。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赵翼辞官致仕,闲居无事,读书写书自娱,用笔记形式把资料记录,日积月累而成《二十二史札记》,编目按二十四史之先后分卷,每卷以类相从,并各立标题,共为609题,题目大多标新立异,一针见血,如〈东汉诸帝多不永年〉、〈武后纳谏知人〉、〈明初文人多不仕〉的专题,又谓“《三国志》多回护”、“《宋史》事最详”,于乾隆六十年出版。

梁启超以为赵翼“用归纳法比较研究,以观盛衰治乱之原。

”评价:李慈铭评价此书“周密详慎,卓然可传”。

《廿二史札记》共36卷,补遗1卷,系对《史记》、《汉书》直至《明史》等历代正史进行考证之作。

因《唐书》、《五代史》均为新旧两部,故书名虽称“二十二史”,实际涉及到的为二十四部,即今天常说的“二十四史”。

赵翼考证的主要方法,如同他自己所说:“多就正史纪、传、表、志中参互勘校,其有抵牾处,自见辄摘出,以俟博雅君子订正焉”(《廿二史札记小引》)。

在书中,赵翼分析了各朝正史编纂得失,评判诸史之优劣;考辨订正各史史实的谬误,阐明诸事之真相,反映了他的考史造诣。

他考史的重点,不只停留在对史书文字的校订,更侧重于对史书内容异同和得失的考订。

他考史的资料来源,大多为正史,兼或引证杂乘稗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廖宜方,〈帝制中國紀念前代君主之歷史〉
柳立言
一、個人感到有興趣的問題
1.why:為何要紀念前代君主,亦即紀念這個行為的「目的」、「意義」或「重
要性」為何。

這必須至少分為四個對象來討論和附上相關史料:
1.1對前代君主的意義
1.2對現任君主的意義
1.3對王朝、政權的意義
1.4對百姓的意義
1.5其他:如繼承傳統作為
2.what:這行為的內容為何。

同樣,要將相關史料根據至分門別類。

3.how:如何進行紀念,包含when、where、who等問題。

然而,似乎每一個問
題都可獨立處理,例如紀念儀式的繁文縟節,這樣枝節就太多了,故重點應緊扣或回應問題1,即集中討論達到目的最重要手段。

同樣,要將相關史料根據至分門別類,例如紀念的地點,究竟應放在還是,亦即它對還是其他對象較有意義和重要性?同理,紀念的對象,究竟對還是其他對象較有意義和重要性?
二、讀後感
1. 紀念前代君主的意義或重要性
對前代君主的意義:歷朝之變化似乎不大,形式或有異,實質卻大同。

對現任君主的意義:因人而異,應個案分析,不能一概而論。

對王朝、政權的意義:應個案分析,不能一概而論。

對百姓的意義:歷朝變化似乎不大,意義也似乎不大。

就宋代來說,我不大看得出紀念前代君主跟(甚至和)有何直接關係,作者不妨先行澄清幾點:
1. 為何需要增強政權或治權的正當性?
2. 增強給誰看?為何要給這些人看?
3. 紀念前代君主「如何」能夠增強政權的正當性?
同樣,張維玲和李如鈞認為「善用『紀念前代君主』的祭祀權來完成統一」(頁2),我不大懂,請兩位說明:
(1)何謂「祭祀權」?假如指的是由當今政府所獨享的權力,那麼我們能否說:要嗎不紀念,要嗎就繼續歷朝的傳統,加以紀念,但必須由當今政府來紀念。

如是,紀念先王的執行者就別無選擇,一定是現政府,而紀念似乎沒有很大的意義,
不過是繼承傳統。

(2)具體說明這祭祀權「如何」有助於完成統一?應如何說服不相信有這效力的讀者?
(3)963年「六月…丙申,詔歷代帝王三年一饗,立漢光武、唐太宗廟」(《宋史》頁14),假如何這有助於統一,為何不一年一饗來加深印象?又為何只立這兩位而非其他君主的廟?
(4)961年「詔郡國置前代帝王、賢臣陵冢戶」(《宋史》頁9),我們是否也要研究「置前代賢臣陵冢戶」跟政權正當性或完成統一的關係?
4. 假如真有增強正當性的需要,是否有其他手段,如正統論。

將紀念前代君主與正統論比較,何者是較佳的手段?對正統論的研究已多,為何還要研究紀念前代君主?
2. 我看不到紀念地點的改變對有何重要性。

宋室南渡,失土不但有前代君主的陵墓,更有宋代君主的陵墓,不得不另找地點來紀念,這種改變不過是現實的反映,即只剩下半邊江山了,但這改變本身有何意義?即使有,似乎也是對較大。

總評:
1.不少命題需要先行證明,例如認為紀念的目的之一是建立「治統」(頁1),但如何證明兩者的關係?又謂跟「王權」有關(頁6),究竟有何關係?應如何說服認為「無關」的讀者?最好直接引用當代人的話來證明。

2.不少名詞需要明確界定,如「治統」?為何要建立治統?建立給誰看?如何去建立?又以頁8一段文字為例:
唐高宗顯慶年間制定的「先代帝王祭祀」,以及逐漸禮儀化的帝王出行致祭於古帝王陵,到了玄宗朝時,地位都逐漸下降、角色變得模糊。

這是因為當時民間各種遺跡崇拜與祠祀信仰的風氣大興。

我認為在這個時代背景下,玄宗才會在天寶年間,大肆改革祭祀前代君主的制度,企圖重振帝王的象徵。

讀者會問:
1. 何謂「逐漸禮儀化」?界定「禮儀化」的標準為何?
2.如何看出「地位下降」?在哪裡的「地位」?認定「下降」的標準為何?
3.「角色模糊」:在哪裡的「角色」?認定「模糊」的標準為何?
4.「民間各種遺跡崇拜與祠祀信仰的風氣大興」跟「先代帝王祭祀」有何關係?假如兩者的功能是有區隔的,那麼很難說是前者勝於後者;假如兩者的功能有重疊的,那麼兩者合辦一事不是更好嗎?例如朝廷要祭孔,而民間也跟著祭孔,那麼就尊崇孔子這目的來說,朝廷不是成功達到嗎?
5. 「逐漸禮儀化」是否也是導致地位下降和角色模糊的一個原因?
6.何謂「帝王的象徵」?先代帝王本身就是帝王,為何還需要一些象徵?
7.玄宗的改革在哪些方面可以重振帝王的象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