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措 结
施:
中央:废中书省和宰相,权 分六部
①宰相制度正式废除,君主专 果: 制进一步加强 ②皇帝政务繁多,难以应付
湖南省长沙市一中卫星远程学校
◎内阁的出现
湖南省长沙市一中卫星远程学校
◎内阁的出现
时期 明太 祖 措施 职 权 特 点 选拔翰林院官员入职文渊阁,参与机 设置 密事物的决策,由于文渊阁处在宫中, 级别低, 侍从顾问 殿阁大学 阁臣又常在殿阁随侍皇帝,故称“内 很少参决政事 士 阁” 地位上升, 参与商讨 内阁产生 有衙署, 军国大事 参与机密事务 内阁发展 票拟权 地位更加重要
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演变
朝代 秦 汉 实质 皇权 皇帝制度 汉承 三公九卿 秦制 内外 相权 朝制 中央 郡县制 郡国 制 州郡 地方 县 进程 建立 巩固 隋唐 三省 六部 制 州县 道州 县 宋 二府 三司 制 路州 县 元 中书 省 备注
君主 专制 中央 集权
行省 路府 州县
完善
加强
湖南省长沙市一中卫星远程学校
康熙
议政王大 臣会议 内阁、六部 南书房 集权于帝
雍正
设军机处 跪受笔录 承旨遵办 君主专制 顶峰
“共治国事 ” 内阁、六部 皇权受限
湖南省长沙市一中卫星远程学校
女真族: 奴隶社会 部落联盟
努尔哈赤
八旗
共 治 国 事
旗主:贝勒
湖南省长沙市一中卫星远程学校
皇 太 极
①1636年,皇太极将全部贝勒封王, 每旗又令设议政王大臣三员,组成 了共同议政形式,即议政王大臣会
◎内阁的出现
宰相制与内阁制比较 宰相制 内阁制
相 同 性质 不 职权 职责都是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法定一级行政机构 参与决策 内侍机构 侍从顾问
高中历史必修一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知识点总结(下)

明朝君主专制的加强
朱元璋废丞相(1380年),设置内阁。
废相原因:
1.胡惟庸谋反案
2.元朝相权反弹
3.加强君主专制的需要
影响:中国历史上实行了1600多年的丞相制度被废除,专制皇权发展到了新的高度。
内阁的确立
原因:辅助皇帝处理政务
内阁的形成与发展
清朝军机处的设立(1732-1911)
发展历程:
努尔哈赤→皇太极→康熙→雍正
八旗旗主议政王大臣会议议政王大臣会议军机处
(共商国是)内阁六部内阁六部
职能:跪受笔录,上传下达。
特点:简、速、密。
(人员简单,品秩低,办事效率高,地处内宫)
设立原因:
1.处理西北紧急军务。
2.加强皇权
标志:专制皇权达到顶峰。
特点:
1.举人与举吏没有分开
2.举荐与考试没有分开
作用:
1.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官僚队伍的的需要,但容易任人唯亲。
举荐人和被举荐人也容易形成小集团。
2.选官权易被高官和地方把持,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第2课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课件(共40张PPT)

“九卿”中奉常、宗正、郎中令、将作少府等官职 就是为皇室专设的,是为皇帝私家服务的。
第三,选官不问身份;实行俸禄制度;官位概不世袭, 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调遣。
探究四:
材料一:秦统治者不断地扩大自己的属地,征服周围一个又一个 国家。新皇帝开始将早先在本国取得辉煌成功的法家学说应用 到全中国。他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 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 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他还解除了除他自己军队之外的所有 士兵 的武装;下令迁徙各国的旧贵族到首都,以便监视他们 ;把秦原来的卫戍部队派到全国各地。此外,新皇帝还通过统 一度量衡和货币来实行经济集中化。
。这反映出 A.丞相制度在西周时期就已经出现
B.丞相的主要职责是防止诸侯失仪 C.西周时期的礼仪制度已相对完善
D.丞相自出现就可能拥有较高权力
3、秦简出现的单行法规名称已达三十多种,史载李悝 著《法经》六篇,“商鞅受之,人相于秦”。秦律所载的法律 条文数量之多,内容之丰,也是前所未见。秦简中的经济法 规包括《田律》《厩苑律》《仓律》《金布律》《关市律》
主要原因在于各封国以周王名义“授土”“授民”,实际上 成为一个独立的小王国,力量强大后必然与周王朝相抗衡。
阅读以上材料,请回答
• 材料二: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郡邑, 废侯卫而为守 宰,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 运于 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 ——摘自柳宗元《封建论》
• 3、材料二中作者对郡县制的基本态度是什么? 肯定了郡县制有利于秦朝统一;
——消极作用:
①中央集权制之下建立了地主阶级对广大 劳动人民的专制统治。 ②中央集权制下,皇帝在调动人力、物力 和财力等方面具有绝对优势,但也因此而 耗费大量财力物力,形成暴政,激化了阶 级矛盾。
高中历史知识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和发展趋势

高中历史知识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和发展趋势解决中央与地方的矛盾←|→解决君权与相权的矛盾维护国家统一,有积极意义加强专制,消极作用多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明清时期君主专制主义制度的加强。
◇【课程标准】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事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与影响;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了解明内阁、清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主义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分封制⑴、目的: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巩固奴隶主国家政权。
⑵、分封的对象:王族、功臣、先代贵族;服从周天子的命令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在自己的封疆内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
⑷、分封制的作用:加强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有利于周朝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但后来出现了诸侯争霸战争,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分封制逐渐瓦解,后被郡县制所取代。
(春秋战国时期)、确立了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
、由血缘关系的亲疏,形成森严的“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制度。
⑵、特点:嫡长子继承制(大宗、小宗)。
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分封制(互为表里)。
⑷、实质: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
⑸、影响:稳固秩序,防止争夺;巩固分封制;宗法观念成为传统思想内容之一。
【拓展:宗法关系有利于凝聚宗族,强化王权,把“国”和“家”密切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等级森严的宗族网,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形成完备的分封制、宗法制,互为表里维护统治。
族权与政权的合二为一,以宗法制为核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拓展】⑴、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关系及对西周统治的作用、关系:宗法制和分封制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1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32张PPT课件1

学习目标
1.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 2.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从诸侯争霸到秦朝统一
一、秦朝的统一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从 1、统一的原因
诸侯争霸到秦朝统一”, 说出秦灭六国的顺序, 秦朝完成统一的时间及 秦的都城,归纳出秦朝 统一的原因,分析秦朝
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为统一提供物 质基础和需要; 重要原因:分封制、宗法制遭破坏;兼并 战争实现局部统一,促进全国统一; 饱受战乱之苦的人民渴望统一; 商鞅变法,秦国实力大增
历史纵横
除了以上制度,你还知道秦始皇在加强中央集权 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
经济:统一车轨、度量衡、修驰道等; 文化:统一文字(小篆),焚书坑儒等; 法律:制订《秦律》。
2、建立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
(3)秦始皇最终采纳了谁的主张,为什么?
【法解律析 :】制从订材《料秦看律,》秦。明“不立朝尺思土之想封家”而代李之贽以“天:下“为郡始县”皇,可出判世定为,A。李斯相之,天崩地坼,
”发兵时必须左、右半符验合方能生效。
”材料表明秦朝功采绩取的:措施是( ) 电 “天视子剧独《以还印珠称①格玺格结,》又束中独的长以小玉期燕,子的群在臣战皇莫宫乱敢中用纷嘻” 嘻争哈统哈、一疯中颠颠国地;闹着,剧中的皇帝也无可奈何。
实行皇权专制②、建建立立中央一集套权制完度备的中央集权制影响中国2000多年; ((21) )王祖绾国、疆李域③斯初巩对步地奠固方 定统管,理成一体为的制当的时措主的施张世各界有是大利什国么。于?统各自一的的理由多是民什么族?国家的形成。
奠定了中国此后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商鞅变秦法朝,秦从国实中力大央增到地 太尉、丞相、御史大夫 (三公)
”从下图方中金我们字能够塔得到型的官信息僚有( )
高中历史必修一前五课(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一、1、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中国出现早期国家政治制度(禅让制——王位世袭制)2、商初步建立起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商朝中央设有相、卿士等掌管政务,地方封侯和伯作为服从于商朝的方国首领,定期向商王纳贡,并奉命征伐。
3、分封对象:周武王把王畿意外的广大地区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诸侯义务:对周天子服从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诸侯权利:在自己的封疆内,对卿大夫实行在分封,卿大夫再将土地和人民赐给士。
卿大夫和士也要向上一级承担作战等义务4、(1)层层分封下去,形成了贵族统治阶级内部的森严等级(2)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3)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4)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5)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5、实质:西周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政体)6、宗法制目的:为了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利、财产、土地继承上的矛盾,西周实行了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宗法制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它规定,周王称为天子,王位由嫡长子继承,为大宗;其他儿子分封为诸侯,他们对于天子来说是小宗,但在自己的领地却是大宗。
诸侯的爵位也只能有嫡长子继承,其他儿子领有封地成为卿大夫。
卿大夫对于诸侯来说士小宗,但在自己的领地又是大宗。
卿大夫与士的关系依此类推。
大宗可以命令和约束小宗,小宗必须服从大宗。
周天子是天下的大宗,也是政治上最高领袖影响:宗法制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总结:中国早期——夏商周三代的政治制度特点是以宗法制为核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7、西周政治制度的鲜明特点是:以宗法制为基础的等级分封政治体系。
分封制是权利的分配,宗法制是分配的原则二、1、秦统一的背景:春秋战国诸侯争霸:(1)周室东迁:西周末年,王室衰微,西部少数民族来犯,周幽王被杀,西周灭亡,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史称东周。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2课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三公九卿制 “学思之窗”
政治上:诸侯兼并,形成局部统一;
皇帝 分封制与郡县制的比较:
2.概况(设置、任免方式) 人心所向:人民经受长期战乱,渴望统一。 易产生暴政从而激化阶级矛盾
有何作用?
丞相王绾和廷尉李斯辩论的中心议题是什么?他们各自的理由是什么?
A 初步奠定祖国疆域,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影响
(积极性、局限性)
四、秦朝巩固统一的其他措施
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唯上幸许。
度上减少了君主专制下的重大事情的决策失 人心所向:人民经受长期战乱,渴望统一。
2.概况(设置、任免方式) C 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
误。 人心所向:人民经受长期战乱,渴望统一。
嬴政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 (历史纵横)
(2)皇权至上(材核心)料一:P9“历史纵横”
材料二:“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丞相诸大臣已皆受成事,倚办于上”。 (3)从材料二所含历史信息,说明了什么?
材料二:“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丞相 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
四、秦朝巩固统一的其他措施 P10(历史纵横)
诸大臣已皆受成事,倚办于上”。 1、时间:BC221年
四、秦朝巩固统一的其他措施 P10(历史纵横)
C 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 (2)皇权至上(核心) ”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主。
❖ 相互配合
材料二:“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丞相诸大臣已皆受成事,倚办于上”。
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案:第二课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第二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一、教学目标二、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2.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重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三要素:皇帝制度的确立,地方上推行郡县制,从中央到地方形成一套完整的官僚体系)难点秦朝创建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和影响教材内容分析与教学建议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它虽然时间短暂、二世而亡,但它在历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并极具开创性。
本课以封建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创立及其影响为中心讲述秦朝政治制度史。
本课引言内容是秦统一天下后,丞相王绾和李斯的一场廷辩:实行分封制还是郡县制。
这是关系到秦朝治国方略的大问题,对后世的影响也很大。
“从诸侯争霸到秦朝统一”一目,其内容讲了四点:①西周灭亡与东周开始,这对与上一课的衔接是有益的。
②春秋时期出现了诸侯争霸的局面。
③战国时期大国称雄,但是出现了由分裂割据走向国家统一的历史发展趋势,统一成为历史的必然。
得出这一历史结论的史实依据是:战国时封建经济迅速发展,各地区经济联系加强,为统一提供了物质基础和需要;饱受战乱之苦的人民要求统一;大国兼并小国,局部统一扩大,促进了最终的全国统一;各民族的初步融合,也为统一提供了有利条件。
因此,战国后期以来统一已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④秦灭六国,建立秦朝。
秦统一六国是春秋战国以来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商鞅变法后秦国实力增强是秦得以完成统一的主要原因。
从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采用远交近攻的策略,用了10年时间,终于完成统一六国的大业,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朝。
秦的统一,标志着中国进入“大一统”政治时代。
从此以后,由高度集权的中央政府对各地施行有效的政治管理,揭开了此后封建王朝的帷幕。
本目最后着重概述秦的统一,从另一角度看,也是为了展现秦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历史背景。
“至高无上的皇权和中央官制”一目,包含两部分内容,而核心问题和重点是君主专制。
首先,“至高无上的皇权”主要讲了两点:①皇帝称号的由来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本课要点
• 1、明朝通过废除宰相制度,设立
内阁,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 • 2、清朝通过设立军机处,使君主
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 一、明朝君主专制的加强 1、废除宰相制度 (1)何谓宰相 (2)废除原因(见教材) (3)影响 A 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B 皇帝不堪重负 决策失误增多
2、设立内阁 (1)设立原因 (2)内阁地位的提高 (3)内阁的性质特点
• 二、清朝君主专制的加强 • 1、背景:清初皇权极大受限 2、措施: (1)康熙设南书房,中枢机构三足鼎立。 (2)雍正设军机处 A军机处的前身和全称 B军机大臣的任命、职责 C军机处设置的作用 • 三、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 内阁
议政王大臣会议
南书房
• 6、军机处是()帝时期设置的,其前身是 (),全称叫()。
• 雍正
军机房
办理军机处
1、明太祖废除丞相的根本原因是( ) A.加强专制皇权的需要 B. 六部全力扩大后,宰相已经形同虚设 C. 丞相胡惟庸阴谋篡权所致 D. 皇帝要在臣民中树立“勤政”的形象
• 2、(2006· 重庆)废除丞相制度以后, 明朝在皇帝和六部之间逐步建立的官 制是( ) • A. 三司 B. 枢密院 • C. 内阁 D. 军机处
3、清朝军机处的设置,加强了皇权,其表现有 ①皇帝谕旨可迅速传达到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 ②全国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 ③军机大臣掌握了国家最高决策权 ④避免了皇帝决策的失误 A.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② D. ①③
• 4、中央集权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后期 (明清时期)消极因素逐步增大,主 要在于( ) • A.激化了阶级矛盾 • B. 出现宦官专权的局面 • C. 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斗争激烈 • D.极大地妨碍社会的进步 #####
• 思路引领:解答此题可分三步:首先要从 年表中获取和解读信息,体会出“统一是 主流”“延绵不断”等结论的正确性。 • • 第二步要准确把握中央集权制度发展演变 的两大趋势。最后,要概括指出国家统一 与中央集权制度加强之间的关系
• 答案提示:解读年表可以看出:从秦朝统 一中国的两千多年中,出现了秦汉、隋唐、 元明清三次大一统,时间长达一千三百余 年,统一或基本统一(北宋)的时间占三 分之二以上。虽然历史上也出现过魏晋南 北朝、五代辽宋夏金等国家分裂、民族政 权并立的时期,但其结局都是民族大融合 与新的空前统一。因此,“统一是中国历 史的主流”,“历史延绵不断”是中国历 史与埃及、巴比伦、印度等文明古国历史 显著的不同点。
2、明清两朝是如何加强君主专制的?
• 参考答案要点
• 措施 • 明朝:废除宰相制度,设立内阁 • 清朝:康熙时期,设南书房,中枢机 构一分为三,互相制约,最后 集权于皇帝。 雍正时期,设军机处。
问题解答
• 【学思之窗】 • 你是否同意这位学者的观点?请你谈谈宰 相制度的废除,究竟有何利弊? • 解题关键:解读材料,审明题问。 • 思路引领:首先要对宰相制度的作用及利 弊有一个基本认识,然后,再对废除宰相 制度的利弊进行探究;探究时既要结合课 文有关讲述,也要运用[学思之窗]提供 的有效信息。
本课要点回顾
• 1、明朝通过废除 宰相制度 ,设立 • 内阁 ,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 • 2、清朝通过设立 军机处 ,使君主 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 明太祖忌大臣权重,自洪武十三年杀胡 惟庸后,不设宰相。但“政皆独断”却 又造成政务丛集于一身的矛盾。据统计, 洪武十七年(1384)9月14日至21日, 内外诸司奏事札达1 660件,共3 391事, 即朱元璋平均每日要处理奏章207件、 411事,以致“星存而出,日入而休” 仍无法处理好。
• 宰相:我国古代辅助君主掌管国事 的最高官员的通称。 “宰”的本义为“主管、主持”, “相”的本义是“辅佐、辅助”。 这两个字将宰相的特点进行了高度 概括:
主持政务,辅佐皇帝。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1、积极影响: ① 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 展,有利于维护统一与稳定。 ② 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大 规模的生产活动和经济建设,有利于 社会经济的发展。 ③ 在统一的环境下,有利于各民族的融 合,有利于各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
• 本课是本单元的最后一课,本课的编写思 路与第3课不同:第3课时间跨度大(从汉 至元),以地方机构的演变与中央机构的 演变两条主线来编写;本课只限一个时期 (明清),以中央机构的演变为主线来编 写。教师在教学中要从整体出发把握教材, 突出“一个主题”(君主专制的加强)、 讲好两大问题(明朝废除宰相制度,设立 内阁;清朝军机处的设立)。
中国历史朝代歌
• 胡惟时,选拔翰林院官员作为(), 入值文渊阁,内阁出现。
• 明成祖
殿阁大学士
• 3、内阁中主持阁务的阁臣被称为()。
• 首辅
• 4、清初,奏章票拟由()负责,但军国机 要,由满洲贵族组成的()定夺,皇权受 到很大限制。
• 内阁
议政王大臣会议
课堂练习
• 5、康熙亲政后,中枢机构一分为三,() ()与()三足鼎立,互相制约,最后集 权于皇帝。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下的两对主要矛盾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 皇帝与宰相之间的权势此消彼长,中 央与地方争权斗争接连不断。自秦以 来,封建统治者政治改革的重点就是 权力的集中,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地方权力集中到中央和中央权力集中 到皇帝。最终皇权不断强化,中央集 权逐渐得到巩固。到明清时期,君主 专制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发展到顶峰。
• 答案提示:同意。历史上宰相是皇帝的主 要助手,其权力主要有两项:一是参谋最 高决策权(决断权在皇帝),一是总领最 高行政权。因此,宰相参与国家大事的决 策并执行,一方面起到辅佐皇帝治国的作 用,一方面对皇权又具有制约作用。废除 宰相制度对加强皇权有利,对防止权臣专 权有利;
【探究学习总结】
• 本课测评 • 分析内阁和军机处的职能,看看二者对皇 权的加强有何作用? • 解题关键:解答此题时审题至关重要,关 键是要从“加强皇权”的角度去分析内阁 和军机处所起的作用。 • 思路引领:先回忆内阁和军机处的职能, 做到对历史概念的准确理解;再分别分析 内阁和军机处的设立对皇权的加强所起的 作用。
2、消极影响: (1) 皇权专制极易形成暴政、腐败现象, 是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 (2)在思想上表现为独尊一家,箝制了思 想,使知识分子脱离实际,阻碍了科技 创新和文化进步。 (3)剥夺了人民的政治权利和言论自由 (4) 在封建社会末期,阻碍了新兴的资本 主义萌芽的发展,中国的发展开始大大 落后于西方。
• 学习延伸 • 分析上表,体会“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主 流”“中国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 历史延绵不断的国家”,进而探究这与中 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演变的关系。 • 解题关键:中央集权制度作为古代中国政 治制度的突出特色,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 理解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与 中央集权制度发展演变的关系。
复习参考题
• • • • • 1、本课要旨是什么? 2、明清两朝是如何加强君主专制的? 3、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有何影响? 4、见 《本课测评》(教材19页) 5、见 《学习延伸》(教材19页)
课堂练习
• 1、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以谋反罪诛杀 (),同时,裁撤()和(),以()分 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
• 这就是说,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导致
• 皇帝个人负担加重,军国大事均由皇 帝个人裁决,往往失之偏颇、草率。
• 问:议政王大臣会议是个什么性质的机构? 它与皇权关系如何? • • 生:议政王大臣会议是清朝初期满洲亲贵 大臣商议、决定军国大事的中央决策机关, 其实权很大,使皇权受到限制。
• 问:军机处是个什么性质的机构?它与议 政王大臣会议有何区别?这对加强皇权起 了什么作用? • 生:军机处是处理全国军政大事的常设核 心机构,“承旨、出政皆在于此”。它与 议政王大臣会议最大的区别,在于它没有 议政王大臣会议那样的决定权。军机处的 设立使议政王大臣会议名存实亡,军政大 权完全集中于皇帝手中,君主专制制度发 展到顶峰。
• 答案提示:明朝内阁是为减轻皇帝沉重的 政务负担、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而不是中央一级的行政权构或决策机构。 阁臣虽有替皇帝起草批答大臣奏章的票拟 权,但票拟是否被采纳最终还是取决于皇 帝的批红。因此,内阁的出现有利于加强 皇权。
• 清朝军机处是处理全国军政大事的中央机 构,皇帝选派满汉大臣入值军机处,只能 “跪受笔录”皇帝对军政大事裁决,然后 传达给中央各部,地方官员去执行。军机 处的设立,使清朝初期的议政王大臣会议 (对皇权限制很大)实权尽失,军政大权 完全集中于皇帝手中,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 中央集权制度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突出 特色。在中央集权制度发展演变的进程中, 皇权与相权之间此消彼长,中央与地方争 权斗争接连不断,最终皇权不断强化,中 央集权逐渐得到巩固。到明清时期,君主 专制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发展到顶峰。 •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创立与不断 强化,有效地维护和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有助于中国历史发展的连续性。
军机处
• 军机处的最大特点可归结为简、速、密 三字。简就是机构人员十分简单,不像内 阁人员庞杂。军机处全部办事人员至多不 过三四十人。 • 速就是办事效率高。军机处一切由大臣、 章京办理,皇帝有旨得随时承办,而且必 须当日事当日毕。 • 密就是保密性高。军机处地处内廷,外界 干扰少,外官不得擅入,皇帝召见军机大 臣时,连太监都不得在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