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推拿之经络指导:经络的病理反应

合集下载

针灸奇效之谜——经络辩证

针灸奇效之谜——经络辩证

针灸奇效之谜——经络辩证(下)三、背部要穴与胸腹部的腧穴相比,背部腧穴的诊治作用与部位的相关性要更加鲜明。

针灸腧穴学中,对背部每个部位所对应的脏腑都有明确的记述。

不过具体内容涉及一些比较复杂的计数方法,初学者不便掌握。

无疾这里仅就对于诊治疾病最为重要的五脏背俞穴给予介绍。

三五七,肺心膈;九一四,肝脾肾。

这些就就是诊治五脏疾病的关键腧穴所在。

中医对背部腧穴的定位,就是借助脊椎棘突(即后背正中的一个个凸起的骨头)来完成的。

从大椎(即第七颈椎,低头时项部所见最凸起的高骨处)以下开始计算,大椎下依次为第一椎、第二椎……直至第二十一椎。

口诀中所讲的“三五七,九一四”,即指第三椎、五椎、七椎、九椎、十一椎与十四椎。

这些椎骨下的两侧,就分别用来诊治肺脏、心脏、膈、肝脏、脾脏、肾脏的疾病。

实践中为了便于确定椎数,又可以借助两个明显的标志:一就是后背肩胛骨之下角(嘱患者活动上肢,即可明显见到肩胛下角所在);一就是髂前上棘(即胯骨前方的两处最大的骨)。

肩胛下角与第七椎在同一水平,髂前上棘与第十六椎在同一水平。

以上内容瞧似较为复杂,爱好者朋友在操作过程中,可先在脊柱两侧做按压,发现异常点,再对照上面解说,或参考腧穴图谱,即可轻松作出判断病在哪一个脏腑了。

举例来说,长期肝郁,情志不舒的患者,很容易在肝俞、脾俞两处出现压痛。

细细揣摩,肝俞穴下方还常可以摸到细细的条索。

此时针灸、按揉肝俞、脾俞,以及小腿内侧的足太阴与足厥阴两条经脉上的异常反应点,就可以瞧到不错的效果了。

四、针灸医案解读以上无疾主要讲了针灸治病的原理,以及针灸最基本的理论知识。

实践中,该如何运用这些理论,来判断病位何在,就是虚就是实呢?如何确立治疗方法,选择恰当的腧穴、针具进行治疗呢?下面无疾以几则医案为例,由浅入深,向大家展示用针灸方法诊治疾病的基本思路。

病案1(无疾自治案)2008年夏,一天清晨,无疾起床后忽感足底不适。

原来一夜时间,左足心涌泉穴内侧靠近足大趾处骤起一水疱,如花生米大小,局部皮肤绷紧,胀痛甚,行走不便。

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经络学说辨证归经

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经络学说辨证归经

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经络学说辨证归经
(一)说明病理变化
经络是人体通内达外的一个联络系统,在生理功能失调时,又是病邪传注的途径,具有反映病候的特点。

如在有些疾病的病理过程中,常可在经络循行通路上出现明显的压痛,或结节、条索等反应物,以及相应的部位皮肤色泽、形态、温度等变化。

通过望色、循经触摸反应物和按压等,可推断疾病的病理状况。

(二)指导辨证归经
辨证归经,是指通过辨析患者的症状、体征以及相关部位发生的病理变化,以确定疾病所在的经脉。

辨证归经在经络学说指导下进行。

如头痛一证,痛在前额者多与阳明经有关,痛在两侧者多与少阳经有关,痛在后项者多与太阳经有关,痛在颠顶者多与督脉、足厥阴经有关。

这是根据头部经脉分布特点辨证归经。

临床上还可根据所出现的证候,结合其所联系的脏腑,进行辨证归经。

如咳嗽、鼻流清涕、胸闷,或胸外上方、上肢内侧前缘疼痛等,与手太阴肺经有关;脘腹胀满、胁肋疼痛、食欲不振、嗳气吞酸等,与足阳明胃经和足厥阴肝经有关。

另外,古人也将药物按其主治性能归入某经或某几经,用于指导药物的应用,被称为药物归经理论。

如柴胡入少阳经可治寒热往来之少阳证,桂枝入太阳经可治畏寒发热之太阳证,这些都是经络学说在临床上指导辨证归经的具体应用。

经络的现象和实质:(一)经络现象

经络的现象和实质:(一)经络现象

经络的现象和实质:(一)经络现象经络到底是什么?是如何形成的?为什么针灸会治疗多种疾病?我想这都是读者们想知道的。

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系脏腑和体表及全身各部位骨骼和肌肉等组织的通道,是人体功能的调控系统。

经络学是中医的重要特色部分,也是针灸、按摩和气功的理论基础。

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以中国为主的世界各国很多学者都在研究神奇的经络。

研究主要集中在经络现象和经络实质两方面。

笔者在这里主要参考《实验针灸学》里的内容向读者做简要介绍。

1. 经络现象经络现象是指机体由于某种原因引起的沿经络循行路线出现的各种生理和病理现象。

这些现象包括循经感传,循经皮肤血管功能反应,循经皮肤病和循经感觉障碍。

循经感传现象:指针刺或其它方法刺激穴位时,人体出现的酸麻胀等特殊感觉,从受刺激的穴位沿经脉循行路线传导的现象。

感传的性质、速度、深度、宽度和方向因穴位而异。

换言之,不是所有的穴位针刺后都有较明显的感觉。

相对而言,多数背部和腹部的躯干部位的穴位的针感弱些,而四肢和下腰的穴位针感较强,手指和脚趾较痛。

这是因为刺激到的神经不同,产生的感觉就会不一样。

例如,针刺足三里穴时患者有明显的酸麻胀的感觉,是因为刺激到了腓肠外侧皮神经及隐神经的皮支;针刺内关穴时大多数会有触电,并向手指放射的感觉,是因为刺激到了正中神经;针刺环跳穴时感觉放射到小腿是因为刺激到了坐骨神经。

针感反映比率较多的常用穴位有环跳、内关、足三里、中极、关元、三阴交和太溪穴等。

有的患者以为针刺后无任何反应才是好医生。

其实不然。

感应的发生与针的粗细,刺的深度和刺激程度(针刺手法)有关。

或者说和医生的选针和手法有关。

但注意的是:同一个医生用同样的针和手法针刺不同患者的同一个穴位,患者的感觉会有不同,这是因为同一穴位的感应会因人而异。

除了有意的强刺激外,针灸传感的现象只发生在少数人身上,大约为12-25%。

这里提到的针灸传感就是通常所说的针感。

循经皮肤血管功能反应:指伴随循经感传出现的皮肤血管功能反应变化,例如出现红线、白线、红疹、皮丘疹和皮下出血等现象。

针灸学 三 经络的生理功能和临床应用 中医世家

针灸学  三 经络的生理功能和临床应用 中医世家

针灸学三经络的生理功能和临床应用中医世家针灸学三经络的生理功能和临床应用中医世家[针灸学]_三.经络的生理功能和临床应用_中医世家三、经络的生理功能和临床应用领域(一)生理功能1.沟通交流内外,联系肢体经络具有联络脏腑和肢体的作用。

如《灵枢·海论》篇说:“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

”指出了经络能沟通表里、联络上下、将人体各部的组织器官联结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2.运转气血,营养周身经络具有运行气血,濡养周身的作用。

《灵枢·本脏》篇说:“经脉者,所以行气血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

”由于经络能输布营养到周身,因而保证了全身各器官正常的功能活动。

所以经络的运行气血,是保证全身各组织器官的营养供给,为各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3.抵御外邪,捍卫机体由于经络能“行气血则营阴阳,使卫气密布于皮肤之中,加强皮部的卫外作用,故六淫之邪不易侵袭”。

(二)病理反应由于经络在人体各部分布的关系,如内脏有病时便可在相应的经脉循环部位出现各种不同的症状和体征。

有时内脏疾患还在头面五官等部位出现反应。

如心火上炎可致口舌生疮;肝火升腾可致耳目肿赤;肾气亏虚可使两耳失聪。

在正虚邪盛时,经络又就是病鬼神论衡的途径。

经脉病可以传至内脏,内脏病一般会祸及经脉。

例如《素问·缪刺论》说道“夫邪之各于形也,必先延熙皮毛,领而不回去,进延熙孙脉,领而不回去,进延熙络脉,领而不回去,进延熙经脉,内连五脏,宋齐肠胃”。

反之,内脏病可以影响经络。

例如《素问·藏气法时论》说道:“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等。

(三)诊断方面由于经络循行存有一定部位,并和一定脏腑属络,脏腑经络存有病可以在一定部位反应出;因此可以根据疾病在各经脉所经过部位的整体表现,做为确诊依据。

例如头痛病,可以根据经脉在头部的循行原产规律予以辩别,例如前额苦多与阳明经有关;两侧苦与少阳经有关;枕部痛与太阳经有关;巅顶苦则与肢厥阴经有关。

中医学: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中医学: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中医学: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经络学说不仅可以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在临床上也常用于阐释疾病的病理变化,同时对于指导疾病的诊断与治疗,也有极为重要的价值。

(一)阐释病理变化在生理情况下,经络有通行气血、感应传导及联络脏腑组织等作用,而在发生病变时,经络也就成为病邪传播和反映病变的途径,故经络学说可用于阐释病理变化。

1.病邪传变的途径经络内属于脏腑,外联体窍,加强了脏腑之间、脏腑和形体官窍之间的联系。

经络的功能活动正常,气血运行通畅,各脏腑器官功能强健,则能抵御病邪的侵袭,防止疾病的发生。

而当经络功能活动失常,则经气不利,病邪易于乘虚侵袭。

在病理状态下,经络既可成为外邪由表入里的传播途径,亦可成为脏腑间病变相互影响的途径。

《素问•皮部论》说:“邪客于皮则媵理开,开则邪入客于络脉,络脉满则注于经脉,经脉满则入舍于府藏也。

”指出外邪侵犯体表,可通过经络的传导联系而内传脏腑。

其传变规律一般为皮毛f孙络一络脉一经脉一脏腑。

如外感寒邪,可由肌表内传肺、脾、胃等脏腑。

表里脏腑之间的疾病,可以通过经络互相传变。

如脾失健运,可影响胃的受纳和腐熟;大肠传导失司,可致肺失宣肃。

非表里关系的脏腑之间,其病变也可以由经脉传变。

如肝失疏泄,可以影响脾胃运化,因为足厥阴肝经入腹后,挟胃两旁,属肝络胆;肾阳亏虚,气化失司,水湿泛滥,可致水气凌心、射肺,因为足少阴肾经入肺,并注入胸中而络心。

2.内脏病变反映于体表的途径由于内在脏腑与外周肢节、官窍等,通过经络密切相连,故内脏的病变也可通过经络,反映于体表的某些特定部位及官窍。

如足厥阴肝经绕阴器,过腹,布胁肋,上连目系,故肝气郁结可见两胁及少腹痛,肝火上炎易见目赤肿痛,肝经湿热多见阴部湿疹瘙痒等。

又如足阳明胃经入上齿中,手阳明大肠经入下齿中,故胃肠积热可见齿龈肿痛。

胸痹、真心痛可表现为胸前区疼痛,且疼痛沿左侧手少阴心经循行路线放射至手臂内侧尺侧缘。

(一)指导疾病的诊断由于经络有一定的循行规律,内脏病变常通过经络在相应的部位有所反映,所以可以根据经脉的循行部位以及所联系脏腑的生理和病理特点,来分析各种临床症状,以判断其病位、传变和发展趋势,从而指导疾病诊断。

中医经络学经络穴位与疾病关系解析

中医经络学经络穴位与疾病关系解析

中医经络学经络穴位与疾病关系解析中医经络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人体经络系统的研究,揭示了经络与疾病之间的密切关系。

经络穴位作为中医治疗的重要手段,对于促进健康、防治疾病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经络与疾病的关系、经络穴位的功能和临床应用等方面进行解析,以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中医经络学。

一、经络与疾病的关系经络是中医经络学的基础概念,它是人体内运行气血、调节脏腑功能的通道。

根据中医理论,经络是一种相对独立的系统,与脏腑器官相互联络,通过传导和调节气血在全身的流动,保持身体的健康。

疾病在中医看来是人体阴阳失调或气血运行障碍的结果,因此,经络与疾病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根据经络学理论,经络受到外部和内部因素的影响而出现病理变化。

外部因素包括气候、环境等,内部因素包括情绪、饮食等。

这些因素对经络的影响会导致经络阻滞、气血不畅,最终导致疾病的发生。

例如,中医认为经络是患者体内病理变化的主要通道,经络的阻塞会引起气血堵塞,从而导致疼痛等症状的出现。

二、经络穴位的功能经络穴位是经络系统的特殊部位,也是中医治疗的重要手段。

穴位的存在和调节功能是中医理论的独特之处。

经络穴位分布于全身各个部位,具有不同的功能和疗效。

以下是几个常用经络穴位的功能介绍:1. “肺经鱼际”:位于手腕处,是调节呼吸系统的重要穴位。

按摩该穴位可以缓解感冒、咳嗽等呼吸道疾病。

2. “胃二、胃三”:位于脚背部,用于治疗消化系统疾病。

按摩该穴位可以缓解胃酸过多、消化不良等症状。

3. “心包八会”:位于手臂内侧,是调节心血管系统的穴位。

按摩该穴位可以改善血液循环,降低血压。

通过刺激经络穴位,可以调节机体的阴阳平衡,促进气血运行,增强免疫力,改善身体的健康状况。

三、临床应用中医经络学在临床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根据不同的疾病和病情,中医师可以选择不同的经络穴位进行治疗。

例如,对于头痛、颈椎病等很多病症,中医师常常通过刺激头部和颈部的经络穴位来缓解疼痛,改善病情。

中医推拿治病,教你先找准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

中医推拿治病,教你先找准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

中医推拿治病,教你先找准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经络学说是祖国医学的基础理论之一,是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逐渐总结、积累、归纳、升华而成的系统理论,对指导临床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经络具有沟通上下表里、联系脏腑器官与通行气血的功能。

《内经》认为:十二经脉“内属于脏腑,外络肢节”,具有“行气血而营阴阳,儒筋骨,利骨节”的生理功能。

《内经》又认为:邪气侵袭人体,“必先舍于皮毛,留而不去,才舍于孙脉;留而不去,才舍于络脉;留而不去,才舍于经脉;内连五脏,散于肠胃”。

这是邪气通过经络从体表皮毛而逐渐里传入五脏六腑的病理过程。

当然,通过经络的联系,内脏病变也可以反映到体表的一定部位,如,肝阳上亢可见目赤、头痛;肺疾可见胸痛、咳嗽;心疾可见胸闷、心悸;脾疾可见湿困疲乏;肾疾可见腰膝酸软等。

推拿治病,尤其是对内、妇科疾病的推拿治疗,经络学说更具有指导意义。

推拿时主要是根据某一经络或某一脏腑的病变,而在病变的附近或按经脉循行部位上取穴,通过手法刺激,以调整经络气血的功能,从而达到治病的目的。

如太阳头痛取风池;阳明头痛取合谷;胃脘痛取足三里;心痛取内关等。

由此可见,经络腧穴对指导推拿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人体的经络系统是由经脉和络脉两大部分组成。

其中较为粗大的,分布较深且纵行的主要干线,称为“经”,亦称“经脉”。

而较为细小的,经的分支,深浅部均存在,网络于经脉间的称为“络”,亦称“络脉”。

其中经脉包括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以及附属于十二经脉的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

络脉有别络、浮络、孙络之分。

十二经脉(统称正经)和奇经八脉(统称奇经)是经络的主要部分(若十二经脉加任、督二脉即为十四经脉)。

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血输注、会聚于体表的部位,这些部位大都处于人体经络循行的路线上,当针刺或指压、点穴后反应比较强烈,疗效比较显著。

所以,每谈及经络也一定离不开腧穴。

经络与腧穴的关系是经络以穴位为据点;穴位则以经络为通道。

例如,经络尤如火车的铁轨,穴位则为其线路上的一个个车站。

针灸推拿学习

针灸推拿学习

经络的根结、标本 气街、四海
标本
• 指经脉腧穴分布部位的上下对应关系
• 标——上,本——下 • 四肢为本,头面躯干为标
根结
• 根,根本,开场;结,结聚,归结。 • 根结所表述的是一种向心性的经气循行输注,即从四肢末端流向
头、胸、腹。 • 十二经脉以四肢为根,头、胸、腹 三部为结——“四根三结〞 • 根结的理论,说明经气循行两极相连的关系,阐述了人体四肢与
• 循行分布:具有离、入、出、合的特点 • 离 —— 从十二经脉分出称“离〞〔别〕——四肢肘膝上下 • 入 ——进入胸腹腔称“入〞 • 合 ——与表里经别同行称“合〞 各会合于相表里的阳经 • 出 ——于头颈部出来称“出〞
十二经别循行示意图
阴、阳经别 出于项部 阴经经别
阴阳经的经别于均腘中 阳经经脉
• 定义:水谷、气、血、髓四者的聚集所在,称为四海。 • 胃为水谷之海;冲脉者为十二经之海;膻中为气之海;脑为髓海。 • 四海概括了人体经气的生成、输布、聚集的四个主要部位。 • 原气、宗气、营气和卫气共同构成人体的真气〔正气〕,真气行于经
络者称做“经气〞或“脉气〞。 • 四海的部位与气街类似:髓海位于头部,气海位于胸部,水谷之海位
病候及专属腧穴与主治,是经络系统中的主要局 部,故相提并论,合称“十四经〞
十五络脉
• 定义: 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各自别出一络,加上脾之大络, 称为“十五络脉〞。
• 命名:以所别出的经脉、腧穴名称而定名
• □□□之别 □□□络脉 □□
• 循行分布:
• 十二经脉的别络从本经络穴别出——四肢肘膝关节以下〔11〕
针灸推拿学习课件,针灸学,经络总论
第一章 经络总论
针灸理论
主讲:陈红银
经络的定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反应病候
由于经络在人体各部分布的关系,如内脏有病时便可在相应的经脉循环部位出现各种不同的症状和体征。

有时内脏疾患还在头面五官等部位出现反应。

如心火上炎可致口舌生疮;肝火升腾可致耳目肿赤;肾气亏虚可使两耳失聪。

2.传注病邪
在正虚邪盛时,经络又是病邪传注的途径。

经脉病可以传入内脏,内脏病亦可累及经脉。

如《素问·缪刺论》说“夫邪之各于形也,必先舍于皮毛,留而不去,入舍于孙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络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经脉,内连五脏,散于肠胃”。

反之,内脏病可影响经络。

如《素问·藏气法时论》说:“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