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征的检查及意义
病理征的名词解释

病理征的名词解释病理征是指一种疾病或病理过程中产生的特定的身体或生理表现。
它是医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能够帮助医生诊断疾病、评估疾病的严重程度以及了解病情的进展。
病理征的出现通常是由于疾病引起的组织结构或器官功能的改变。
这些改变可以是细胞水肿、炎症反应、组织坏死、增生或肿瘤等等。
不同疾病产生的病理征有其独特的特点,因此医生通过观察病理征可以推断出可能的疾病类型,并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和诊断。
例如,肺部炎症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它导致肺实质受损。
在肺部炎症中,病理征通常包括发热、咳嗽、咳痰和呼吸困难等症状。
此外,肺部炎症还可以通过胸部X光片或CT扫描显示肺实质出现浸润和炎症灶。
病理征的临床意义在于它们能够提供疾病的诊断、分期和治疗方案的依据。
临床医生通过仔细观察病人的病理征并收集相关的临床数据,来进行疾病的判断。
在一些疾病中,病理征的严重程度可以与疾病的进展和预后相关。
例如,在心脏病中,血压、心率、心音和心电图改变等病理征可以用来评估心脏的功能和负荷,从而制定适当的治疗计划。
对于病理学家来说,病理征是他们对疾病发生和发展机制的重要研究对象。
通过观察和分析病理征,病理学家能够揭示疾病的本质和发生的机制,并为新的疾病治疗策略的开发提供理论基础。
除了在疾病诊断和研究中的应用,病理征还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自身的健康状况,提醒人们关注潜在的健康问题。
例如,一个健康的心脏通常会有规律的心跳和正常的心音,而一个患有心脏病的人的心脏往往会表现出不规则的心跳或异常的心音。
通过观察这些病理征,人们可以及早发现心脏病的存在,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改善自己的健康状况。
总而言之,病理征作为医学领域中的重要概念,在疾病的诊断、治疗和研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它们能够帮助医生判断疾病类型、评估疾病的严重程度以及制定治疗方案。
对于患者来说,了解病理征有助于他们更好地认识自身的健康状况并及早采取相应的措施。
对于病理学家来说,病理征是开展疾病研究、揭示疾病本质和发展机制的重要工具。
病理征的检查及意义课件

•病理征的检查及意义
•19
• Schaeffer氏征
• 用手用力紧捏跟腱,出现拇趾背屈者为 阳性。
•病理征的检查及意义
•20
• Gonda氏征
• 用手紧压第四趾或小趾,使之强烈趾屈, 数秒钟后突然放松,出现拇趾背屈者为 阳性。
•病理征的检查及意义
•21
•5
• 临床意义
• Babinski氏征是锥体束损害相当可靠的指 征,但此征是否存在,有时确实很难断 定。典型的Babinski氏征应包括拇趾背屈、 其余四趾出现开扇现象(开扇征)和小 腿屈曲三个部分,其中以拇趾背屈为确 定Babinski氏征必不可少的主要症候。
•病理征的检查及意义
•6
• 拇趾背屈现象
的尿、便失禁,病灶以下皮肤多汗、反射性充 血和立毛反应,这些可统称为“总体反射”。
• 三重弯曲必须存在,这是脊髓自动反射的主征。
•病理征的检查及意义
•37
•病理征的检查及意义
•31
• 强握反射
• 方法及临床意义
• 用移动着的物体(如叩诊锤柄)或手指 接触患者手掌时,引起该手持续的握持 动作,即为强握反射阳性。
• 乳幼儿两侧出现此征为正常现象;成人 如一侧出现此征,为对侧额叶受损的指 征。多见于假性球麻痹、脑软化患者。
•病理征的检查及意义
•32
其它特殊类型的病理反射
• 拇趾背屈应在足底外侧缘受到刺激时立 刻出现,足底刺激完成之后,拇趾背屈 仍稍持续几秒钟,甚至出现痉挛性背屈。
• 有的人其拇趾背屈与足底刺激不同步, 有时刺激消失之后相隔1~2秒才有背屈; 有的则是足底刺激一停止,拇趾背屈也 即刻消失,这些情况都不能肯定有 Babinski氏征存在。因此,拇趾背屈是 Babinski氏征的首要症状。
肺部病理体征检查 教案

肺部病理体征检查教案教案标题:肺部病理体征检查教案目标:1. 了解肺部病理体征检查的定义和意义。
2. 掌握常见的肺部病理体征检查方法和技术。
3. 能够正确解读肺部病理体征检查结果,并提供相应的临床意义。
教案步骤:引入(5分钟):1. 通过提问或展示相关图片,引起学生对肺部病理体征检查的兴趣。
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需要进行肺部病理体征检查,以及它在临床中的重要性。
讲解(15分钟):1. 介绍肺部病理体征检查的定义和意义,包括帮助医生了解疾病的性质、定位病变部位、评估病变程度和指导治疗等。
2. 介绍常见的肺部病理体征检查方法和技术,包括X线胸片、CT扫描、磁共振成像(MRI)、支气管镜检查等,并对每种方法进行简要说明。
示范(15分钟):1. 展示一份真实的肺部病理体征检查报告,解读报告中的关键信息。
2. 解释报告中的专业术语和指标,如肺实变、肺气肿、结节等,并讲解其临床意义。
讨论(15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一个给定的肺部病理体征检查报告,并提出自己的解读和临床意义。
2. 每个小组派代表汇报讨论结果,并与其他小组分享。
总结(5分钟):1. 总结肺部病理体征检查的重要性和常见方法。
2. 强调正确解读和理解肺部病理体征检查结果的重要性,并指出需要与临床病史和其他检查结果相结合。
教案评估:1. 给学生一个肺部病理体征检查报告,要求他们解读并提供相应的临床意义。
2. 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解读能力。
教案拓展:1. 鼓励学生通过阅读相关文献、参观医学实验室或医院,进一步了解肺部病理体征检查的新技术和进展。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肺部病理体征检查与其他临床检查方法相结合,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全面性。
胃癌的临床病理类型及免疫组化标记的意义

胃癌的临床病理类型及免疫组化标记的意义胃癌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其病理类型和免疫组化标记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介绍胃癌的临床病理类型以及免疫组化标记的意义。
胃癌的临床病理类型胃癌根据组织学或病理学特征可分为不同类型,主要包括腺癌、鳞状细胞癌、粘液癌和混合型癌等。
1. 腺癌腺癌是最常见的胃癌类型,约占胃癌的90%以上。
其组织学特征为腺体原位或发生异型增生,可形成管状、乳头状、粉状或黏液性等不同结构。
腺癌的分级与分期对于指导胃癌的治疗和预后评估非常重要。
2. 鳞状细胞癌鳞状细胞癌是胃癌的一种罕见类型,其组织学特征为鳞状上皮内瘤样增生,可发展为鳞状上皮内瘤变及浸润鳞状细胞癌。
鳞状细胞癌通常与食管癌相关,多见于胃底部和贲门。
3. 粘液癌粘液癌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胃癌,其病理特征为肿瘤细胞产生大量粘液。
粘液癌可分为正常粘液型和产生过度粘液的黏液型。
黏液型粘液癌有较好的预后,其黏液分泌可形成腺体样结构,从而为免疫组化标记的检测提供了便利。
4. 混合型癌混合型癌由两种以上组织学类型的癌组织构成,如腺癌和黏液癌的混合型。
混合型癌的预后与各组分的癌细胞类型、比例及浸润范围等有关。
免疫组化标记的意义免疫组化标记在胃癌的诊断和治疗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提供有关肿瘤细胞分子特征的信息,有助于指导治疗策略和预后评估。
1. 细胞角蛋白细胞角蛋白是角质形成细胞的主要结构蛋白,其在正常胃黏膜上无表达。
角蛋白表达阳性通常提示鳞状细胞癌的存在。
2. 细胞鳞状上皮抗原细胞鳞状上皮抗原是鳞状细胞癌特异性抗原。
其阳性表达对于鳞状细胞癌的诊断有较高的特异性。
3. 原癌胚抗原原癌胚抗原是胃癌的常见标记物之一。
其阳性表达可提示胃癌的存在,并可作为预后评估指标之一。
4. 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在胃癌中的表达较为罕见,但其阳性表达提示可能存在前列腺转移瘤,对于胃癌的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5. 酸性糖胺酸性糖胺是胃癌中产生过度粘液的标志物,其阳性表达可以用于黏液型胃癌的诊断。
医学体格检查-病理征

深反射异常深反射是肌肉受突然牵引后引起的急速收缩反应,反射仅由感觉神经元和运动神经元直接联系而成。
一般用叩击肌腱亦可引起深反射,肌肉收缩反应在被牵引的肌肉最明显,但不限于肌肉。
深反射减弱或消失:反射弧的任何部位的中断可产生深反射或减弱或消失。
深反射的减弱或消失是下运动神经元瘫痪的一个重要体征。
麻醉、昏迷、熟睡、脑脊髓的断联休克期、大量镇静药物也可使深反射减弱或消失。
病人精神紧张或注意力集中于检查部位,可使反射受到抑制,可用转移注意力的方法克服。
深反射的增强是因皮质运动区或锥体束受损所引起,为上运动神经元损害的重要体征。
深反射增强常伴的射区的扩大,即刺激肌腱以外区域也能引起腱反射的出现,如叩击胫骨前面也会引起股四头肌有收缩。
在神经系统兴奋性普遍增高的神经官能症、甲状腺机能亢进、手足搐搦症、破伤风、番木鳖碱中毒等患者也可出现对称性的腱反射不同程度增高。
深反射增高的病人尚可出现阵挛、霍夫曼氏征、罗索里莫氏征等体征,以征看成是病理反射,现认为是反射增强的结果。
一、肱二头肌腱反射异常biceps reflex abnormalitg【病因和机理】传入神经为肌皮神经,中枢在颈髓5.6.7,传出神经为肌皮神经,肱二头肌反射属于生理反射。
脊髓的损害、肌肉疾病、周围性神经病可引起增强或减弱。
【临床表现】检查者用拇指按拄肘关节稍上方的肱二头肌肌腱,叩击检查者之拇指,出现前臂屈曲。
如反射亢进、减低或消失均为病理性改变。
【鉴别诊断】(一)格林—巴利综合征(Guillian-Barre’s syndrome)多有感染病史,主要表现四肢远端对称性无力,可波及躯干和颅神经,四肢末梢手套、袜套样的感觉减退或消失。
严重的可累及肋间肌和隔肌导致呼吸肌麻痹。
瘫痪为弛缓性,肌张力低,肱二头肌肌腱反射及其它腱反射减弱或消失,伴有远端肢体麻木、烧灼感、神经根性痛、感觉过敏、可有植物神经损害。
口腔分泌物增多、血压升高、出汗、流涎、皮肤潮红、心律不齐及皮肤营养障碍,少数病例有括约肌功能障碍。
脑膜刺激征和病理征

Babinski——巴彬斯基征患者仰卧,髋、膝关节伸直,检查者左手握踝上部固定小腿,右手持钝尖的金属棒自足底外侧从后向前快速轻划至小指根部,再转向拇趾侧。
正常出现足趾向跖面屈曲,称巴彬斯基征阴性。
如出现拇趾背屈,其余四趾成扇形分开,称巴彬斯基征阳性。
Oppenheim——奥本海姆征——推胫试验【检查方法】病人仰卧,两下肢伸直。
检查者以拇指和食指把握病人的胫骨前缘上端,然后沿胫骨前缘用力向下推进至踝部,若出现踇趾背屈,其他各趾呈扇形散开,即为奥本海姆征阳性。
【临床意义】奥本海姆征阳性是锥体束损害时最重要的体征。
属于病理反射。
此征可出现于大脑皮质运动区及其向下投射的皮质脊髓束任何部位的损害;还可出现于各种原因引起的昏迷、熟睡、深度麻醉及癫痫大发作后。
2岁以上的小儿和成年人出现此征有肯定的病理意义。
此外,在鉴别器质性瘫痪与癔病性瘫痪时,此征阳性有重要价值。
Gordon——戈登征——腓肠肌挤压试验【检查方法】病人仰卧,两下肢伸直。
检查者用手挤压病人的腓肠肌,若出现踇趾背屈,其他各趾呈扇形散开,即为戈登征阳性。
【临床意义】戈登征阳性是锥体束损害时最重要的体征。
属于病理反射。
此征可出现于大脑皮质运动区及其向下投射的皮质脊髓束任何部位的损害;还可出现于各种原因引起的昏迷、熟睡、深度麻醉及癫痫大发作后。
2岁以上的小儿和成年人出现此征有肯定的病理意义。
此外,在鉴别器质性瘫痪与癔病性瘫痪时,此征阳性有重要价值。
Kernig——克尼格氏征【检查方法】患者去枕仰卧位,一侧髋关节和膝关节成90°角弯曲,检查者将患者小腿上抬伸直,正常应该能够达到135°,如果遇到阻力或疼痛,则为阳性。
【临床意义】由腰骶节段脊神经后根因炎症波及或受压所导致,当屈髋伸膝试验时,坐骨神经受到牵拉而引起疼痛。
和布鲁金斯氏征、颈强直统称脑膜刺激征。
见于各种脑膜炎症、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脊液压力增高等。
Brudzinski——布鲁金斯氏征【检查方法】患者去枕仰卧,下肢伸直,检查者一手托起患者后枕部,另一手按于其胸前,当头部被动上托,使颈部前屈时,双髋与膝关节同时不自主屈曲则为阳性【临床意义】是脑膜刺激征的表现之一,脑膜刺激征包括颈强直、布鲁金斯氏征、克尼格氏征。
骨髓细胞病理学检查及诊断

骨髓细胞病理学检查及诊断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骨髓细胞病理学检查及诊断是一种重要的临床检查方法,用于帮助医生诊断和治疗各种血液疾病。
骨髓细胞病理学检查主要是通过对骨髓细胞的形态、数量、组织形态学等方面进行分析和判断,从而明确病变的性质和病情的严重程度。
接下来,我们将详细介绍骨髓细胞病理学检查及诊断的方法和意义。
一、骨髓细胞病理学检查的方法1. 骨髓穿刺:骨髓穿刺是获取骨髓细胞最直接、最常用的方法。
医生在骨骼中穿刺抽取骨髓液和组织,然后通过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
2. 骨髓涂片染色:骨髓涂片染色是将骨髓细胞涂在载玻片上,然后用不同染色剂染色,如Wright染色、Giemsa染色等。
通过观察染色后的细胞形态,可以分析出异常细胞的数量和性质。
3. 流式细胞术(FCM):流式细胞术是一种通过激光散射和荧光标记技术,对细胞表面抗原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的方法。
通过流式细胞仪,可以准确地检测骨髓细胞中的各种蛋白质及其表达水平。
4. 分子生物学检测:利用PCR技术、融合基因检测等技术,对骨髓细胞的基因突变、融合基因进行检测,帮助医生对骨髓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
1. 辅助疾病诊断:通过骨髓细胞病理学检查,可以辅助医生对各种血液疾病进行诊断,如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2. 判断疾病严重程度:通过对骨髓细胞病理学检查结果的分析,可以判断疾病的进展程度和严重程度,为医生制定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依据。
3. 指导治疗策略:根据骨髓细胞病理学检查结果,医生可以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如化疗、干细胞移植等,提高治疗效果。
4. 监测疾病疗效:在治疗过程中,通过不断监测骨髓细胞的病理学变化,可以及时评估治疗效果,调整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成功率。
5. 预测疾病预后:一些骨髓疾病具有较高的复发率和预后不良的特点,通过骨髓细胞病理学检查,可以帮助医生预测患者的预后,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1. 白血病:白血病是一种由于造血干细胞发生异常增生,导致血液恶性肿瘤的疾病。
病理征的检查及意义

生化检查
免疫学检查
病原学检查
检测血液中各种生化指标, 了解肝、肾、心肌等器官功 能及血糖、血脂代谢情况。
检测免疫系统相关指标, 了解机体免疫状态及自
身抗体情况。
对可疑感染病原体进行 分离培养、鉴定,以确
诊病原体。
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
利用X线穿透人体不同组织,形 成不同密度影像,了解骨骼、 肺部等器官结构。
04
视诊
观察患者体表状况,如皮肤颜 色、形态等,以初步判断病情
。
触诊
通过触摸了解病变部位的温度 、质地、活动度等,有助于判
断病变性质。
叩诊
通过敲击身体不同部位,了解 脏器大小、位置及是否有异常
回声。
听诊
利用听诊器听取心、肺、血管 等部位的声音,以判断是否有
异常。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
检测血液中红细胞、白细胞 、血小板数量及形态,判断 是否存在感染、贫血等。
敏感性不足
某些病理征可能较为隐蔽,不易被发现,导致漏诊或误诊。
特异性不高
某些病理征可能出现在多种疾病中,导致诊断的特异性不高。
检查结果解读的难度
复杂性
01
病理征检查结果的解读需要医生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和专业知
识,对结果的判断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
动态变化
02
病理征是动态变化的,需要多次检查和观察才能准确判断病情。
病理征的检查及意义
目录
• 病理征检查概述 • 常见病理征检查方法 • 病理征检查的临床意义 • 病理征检查的局限性 • 病理征检查的未来展望
01 病理征检查概述
定义与目的
定义
病理征检查是指通过一系列的体 格检查,评估患者是否存在与疾 病相关的异常体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Oppenheim氏征
以拇指和食指把握胫 骨前缘上端,然后沿 着胫骨前缘用力向下 推进至踝部,出现拇 指背屈者为阳性。
Goffer氏征
用手用力紧捏跟腱,出现拇趾背屈者为 阳性。
Gonda氏征
用手紧压第四趾或小趾,使之强烈趾屈, 数秒钟后突然放松,出现拇趾背屈者为 阳性。
判断错误的原因
下运动神经元损害明显——足趾背屈功能完全 丧失,此时虽有锥体束损害但拇趾却不出现背 屈,而常常被认为Babinski氏征阴性。
足部有明显的感觉障碍,尤其是痛觉丧失时— —此时刺激足底部不能产生任何反应,因而也 容易产生判断上的错误,在这种情况下只能说 Babinski征不明。
手足徐动症或舞蹈症时,常有足的不随意运 动,,尤其出现拇趾背屈现象时,容易将此种 现象误认为Babinski氏证。
Babinski氏征的等位征
Babinski氏征是在刺激足趾外侧缘引起,但是 其诱发区有时很广泛,可以扩大到足背、小腿 部,因此在这广泛的诱发区内表浅感觉的刺激 或深部感觉刺激,被动运动等皆可诱发,在这 些诱发区刺激的征象与Babinski氏征表现完全 相同。但由于刺激部位与方法不同,故名称也 不同;将这些病理征统称为Babinski等位征, 它们的临床意义亦与Babinski氏征完全相同。
方法注意点:刺激强度要适当,过强刺 激容易引起疼痛或惊恐反应,影响观察 判断;过弱的刺激则不易引起反应。检 查前应像患者讲明检查的意义以取得患 者充分合作。同时要注意保暖,足很凉 时此征不易引出,必要时应用温水浸泡 后再查。
临床意义
Babinski氏征是锥体束损害相当可靠的指 征,但此征是否存在,有时确实很难断 定。典型的Babinski氏征应包括拇趾背屈、 其余四趾出现开扇现象(开扇征)和小 腿屈曲三个部分,其中以拇趾背屈为确 定Babinski氏征必不可少的主要症候。
自发性Babinski氏征
不予外界刺激,患者在行走、用力屈足 或患足沿另一腿的胫骨前缘向下滑动时, 患侧足拇趾自动出现背屈现象,叫做自 发性Babinski氏征,此时亦可伴有开扇征。 有人认为此征亦是轻微的早期锥体束受 损的症状之一,当疑育锥体束病变时, 可用此法检查。
小腿屈曲
诱发Babinski氏征时,典型者出现髋关节、 膝关节与踝关节的屈曲,谓之小腿屈曲 现象。这种现象即时在正常人诱发足趾 反射时也存在,因此单独出现或与开扇 征合并出现均无临床意义,只有当和拇 趾背屈一起出现时方能确定Babinski症阳 性。
上述三个现象都存在的Babinski氏征,多 出现在锥体束完全横断的情况下。一般 多见于脊髓病变。
Babinski氏征 反射弧 传入神经:胫神经 中枢:骶髓1的后角细胞——腰髓4~5和
骶髓1~2的前角细胞。 传出神经:腓深神经。
检查方法——能否引出Babinski氏征, 诱发方法很重要。
患者卧位,下肢屈曲,检查者左手把持 患者的踝关节,使肌肉放松,足呈轻度 外展位。以钝针由足踵向足趾方向刺激 足的外侧缘,典型的锥体束损害应出现 拇指背屈,其余四指呈扇形散开,是为 Babinski氏征阳性。
有时除拇趾背屈之外,其余四趾也都背 曲,应认为是不典型的Babinski氏征。当 足趾(包括拇趾在内)呈现有时背屈、 有时趾曲交互出现时,要根据临床表现 综合分析,不要轻易做出存在Babinski氏 征的结论。
足趾的开扇现象
典型的Babinski氏征除拇趾背屈外,其余 四趾并不背屈而是呈扇形散开,谓之足 趾开扇征(fanning sign)。临床上碰到 只有足趾开扇征而无拇趾背屈者,只能 认为有锥体束损伤的可能性,不能肯定 为Babinski氏征阳性,须密切观察。
Babinski氏征与腱反射活跃的程度无关,例如 脑卒中患者或脊髓横断患者,还在中枢神经休 克期,各种腱反射减低或根本引不出的时候, Babinski氏征即可出现。但有的患者(如脑血 栓形成)腱反射亢进早期就出现了但却引不出 Babinski氏征,常在偏瘫后7~10天或更长一段 时间出现。所以当Babinski氏征是否存在,或 尚属可疑之时,不能依靠腱反射的情况作出判 断。
拇趾背屈现象
拇趾背屈应在足底外侧缘受到刺激时立 刻出现,足底刺激完成之后,拇趾背屈 仍稍持续几秒钟,甚至出现痉挛性背屈。
有的人其拇趾背屈与足底刺激不同步, 有时刺激消失之后相隔1~2秒才有背屈; 有的则是足底刺激一停止,拇趾背屈也 即刻消失,这些情况都不能肯定有 Babinski氏征存在。因此,拇趾背屈是 Babinski氏征的首要症状。
Babinski氏征的程度(以拇趾背屈程度和反应 持续时间为标志)与锥体束损害程度也无平行 关系。Babinski氏征只说明锥体束有损害,但 并不反映其损害的严重程度。即便是极轻微的
瘫痪或一过性瘫痪(此时锥体束损害一定不够 严重),例如癫痫发作后的Todd氏麻痹时,也 可见Babinski氏征阳性。相反,有时虽然锥体 束在解剖学上有明显的病变,但在体征上却引 不出Babinski氏征。这一点在判断Babinski氏征 要考虑到。但是在锥体束损害时终究有绝大多 数出现Babinski氏征,因此,鉴别器质性瘫痪 与癔病性瘫痪Babinski氏征阳性与否仍有极肯 定的意义。
Puessp氏证
划足底外侧缘,出现小趾外展,是为阳 性。注意点:划足底外侧缘时用力要轻, 否则可因牵拉小趾外展出现假阳性。如 果检查方法得当,此征相当灵敏,锥体 束早期损害别的病理征尚未出现时此征 即可出现,是所有Babinski等位征中最有 意义的症候。
Chaddock氏征
沿足背外缘,由后向前轻划足背外侧部 皮肤,出现足拇趾背屈,即为阳性。
反射
反射包括浅反射、深反射及病理反射,深反射 增强的病人常出现阵挛(clonus)、霍夫曼 (Hoffmann)征、罗索利莫(Rossolimo)征
等体征,以往归于病理征,近来认为它们不过 是深反射增强的结果。虽然正常人也可出现, 但多见于锥体束损害,故仍认为归于锥体束征
之列。
病理征的检查及意义
伸肌组病理反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