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直肠上皮内瘤变病理诊断的临床意义

结直肠上皮内瘤变病理诊断的临床意义
结直肠上皮内瘤变病理诊断的临床意义

结直肠上皮内瘤变病理诊断的临床意义

结直肠上皮内瘤变病理诊断的临床意义 发表时间:2015-07-22T14:13:39.390Z 来源:《医药前沿》2015年第9期供稿作者:吕晓兰 [导读] 根据存在可疑性的病变部位实施病理检查,并及时的采取有效措施对其进行治疗。 吕晓兰 (陕西省榆林市第一医院病理科陕西榆林 719000) 【摘要】目的:讨论病理诊断应用在结直肠上皮内瘤变中的临床效果及其相关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07年1月~2014年6月收治治疗的240例结直肠上皮内瘤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的对全部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进行研究分析。结果:全部的结直肠上皮内瘤变患者经过术前病理诊断,其中有140例(58.33%)患者被诊断成高级上皮内瘤变,有100例(41.67%)患者被诊断成为低级上皮内瘤变。同时,全部的结直肠上皮内瘤变患者经过术后病理诊断,其中有160例(66.7%)患者被诊断成腺瘤上皮内瘤变,有80例(33.3%)患者被诊断成浸润型癌。结论:病理诊断应用在结直肠上皮内瘤变中,其疗效显著,在临床中值得被推广与使用。 【关键词】结直肠;上皮内瘤变;病理诊断 【中图分类号】R4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09-0292-02 上皮内瘤变指的主要是细胞组织结构、形态同其正常的发源组织之间具备着一定的差异,而常见与胃肠道黏膜、宫颈与前列腺,主要分成高级与低级,类似于中度与轻度的异型增生,其中高级主要指的是中毒异型增生以及原位癌[1]。结直肠上皮内瘤变将会在很大程度上直接的影响机体,若没有及时的采取有效措施对其进行诊断与治疗,则会促使其病情迅速的发展,最终发生癌变,严重的威胁着患者的身心健康与生命安全[2]。本研究我院2007年1月—2014年6月收治治疗的240例结直肠上皮内瘤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探讨分析病理诊断应用在结直肠上皮内瘤变中的临床效果及其相关价值,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7年1月—2014年6月收治治疗的240例结直肠上皮内瘤变患者,其中女性患者为130例,其年龄为28~79岁,平均为(52.9±8.6)岁;男性患者为110例,其年龄为29~80岁,平均为(53.2±7.5)岁。全部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进行比较,均不存在明显的差异,具备可比性(P>0.05)。患者肿瘤分布部位主要为横结肠、升结肠、直肠、降结肠与乙状结肠等。 1.2 方法 回顾性的对全部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进行研究分析,其主要包含术后病情转移、肿瘤分布位置、术前病理诊断、术后病理类型与术后病理诊断等。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代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全部的结直肠上皮内瘤变患者经过术前病理诊断,其中有140例(58.33%)患者被诊断成高级上皮内瘤变,有100例(41.67%)患者被诊断成为低级上皮内瘤变。同时,全部的结直肠上皮内瘤变患者经过术后病理诊断,其中有160例(66.7%)患者被诊断成腺瘤上皮内瘤变,有80例(33.3%)患者被诊断成浸润型癌。同时,在术前被确诊成高级上皮内瘤变的140例患者中,浸润型癌患者为114例(81.4%);术前被确诊成低级上皮内瘤变的100例患者中,浸润型癌患者为19例(19.0%)。肿瘤分布部位情况:5例横结肠患者中,有1例腺癌患者,有4例浸润型癌;52例升结肠患者中,有16例腺癌患者,有34例浸润型癌患者其他2例;100例直肠患者中,有40例腺癌患者,有60例浸润型癌患者;35例降结肠中,有12例腺癌患者,有23例浸润型癌患者;48例乙状结肠中,有16例腺癌患者,有32例浸润型癌患者。 3.讨论 上皮内瘤变指的主要是细胞组织结构、形态同其正常的发源组织之间具备着一定的差异,常见与胃肠道黏膜、宫颈与前列腺,主要分成高级与低级,类似于中度与轻度的异型增生,其中高级主要指的是中毒异型增生以及原位癌。此外,结直肠上皮内瘤变将会在很大程度上直接的影响机体,若没有及时的采取有效措施对其进行诊断与治疗,则会促使其病情迅速的发展,最终发生癌变,严重的威胁着患者的身心健康与生命安全[3]。其中,病理诊断主要指的是对发病原因、发病机制以及发病过程中的机体结构等进行研究,以此有效的对疾病进行诊断与治疗,从而使患者尽早得到医治,并有效的得到康复[3]。此外,医护人员在对疾病进行临床诊断的过程中,一定要深入的对肿瘤形态、范围与位置等进行研究,根据存在可疑性的病变部位实施病理检查,并及时的采取有效措施对其进行治疗。本研究选取我院2007年1月—2014年6月收治治疗的240例结直肠上皮内瘤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探讨分析病理诊断应用在结直肠上皮内瘤变中的临床效果及其相关价值,研究结果显示:全部的结直肠上皮内瘤变患者经过术前病理诊断,其中有140例(58.33%)患者被诊断成高级上皮内瘤变,有100例(41.67%)患者被诊断成为低级上皮内瘤变。同时,全部的结直肠上皮内瘤变患者经过术后病理诊断,其中有160例(66.7%)患者被诊断成腺瘤上皮内瘤变,有80例(33.3%)患者被诊断成浸润型癌。此外,肿瘤分布部位情况如下:其中5例横结肠患者中,有1例腺癌患者,有4例浸润型癌;52例升结肠患者中,有16例腺癌患者,有34例浸润型癌患者其他2例;100例直肠患者中,有40例腺癌患者,有60例浸润型癌患者;35例降结肠中,有12例腺癌患者,有23例浸润型癌患者;48例乙状结肠中,有16例腺癌患者,有32例浸润型癌患者。 结语: 综上所述,病理诊断应用在结直肠上皮内瘤变中,其疗效显著,在临床中值得被推广与使用。 【参考文献】 [1]王刚,童创,王建国,王家米,何磊,曾永庆.结直肠高级别上皮内瘤变44例诊治体会[J].安徽医学,2010,24(6):103-105. [2]邓志勇,李海,郑晓娟,张阳,徐松.WHO新旧分类在结直肠腺癌活检病理诊断中的差异探讨[J].现代肿瘤医学,2009,10(25):44-45. [3]陈超,张丽,张相成.结直肠上皮内瘤变病理诊断的临床研究[J].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10,20(15)∶106-110.

直肠恶性肿瘤(腹腔镜下直肠根治术)临床路径【2020版】

直肠恶性肿瘤(腹腔镜下直肠根治术) 临床路径 一、直肠恶性肿瘤(腹腔镜下直肠根治术)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直肠恶性肿瘤(ICD-10:C20),行腹腔镜下直肠根治术(ICD-9-CM-3:48.6900x002)。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NCCN直肠癌临床实践指南》《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结直肠癌诊疗指南》等。 1.症状:便血,脓血便,排便习惯改变,里急后重,下腹坠痛等。 2.体格检查: (1)一般情况评价:体力状况评估、是否有贫血、全身浅表淋巴结肿大; (2)腹部检查:是否看到肠型及肠蠕动波、触及肿块、叩及鼓音、听到高调肠鸣音或金属音; (3)直肠指检:明确肿瘤位于直肠壁的位置,下极距肛缘的距离;占肠壁周径的范围。肿瘤大体类型(隆起、溃

疡、浸润),基底部活动度及与周围脏器的关系,了解肿瘤向肠壁外浸润情况。观察是否有指套血染。 3.实验室检查:粪常规+粪潜血;血清肿瘤标记物CEA 和CA19-9,必要时可查CA242、CA72-4、AFP和CA125。 4.辅助检查:术前肿瘤定性及TNM分期,指导选择正确的术式。 (1)肠镜取活检,病理检查明确肿瘤组织类型(腺癌、粘液腺癌、印戒细胞癌、神经内分泌癌、肉瘤等);可使用肠镜确定直肠肿瘤位置(低位、中位、高位)。 (2)术前应当明确肿瘤分期。行盆腔MRI或CT明确肿瘤与周围脏器和盆壁的关系,或行直肠腔内超声内镜,诊断肿瘤浸润肠壁深度及周围淋巴结是否转移。 5.鉴别诊断:必要时需行经肛门直肠壁穿刺活检病理,并请相关科室会诊。 (1)其他常见的结直肠疾病:胃肠道间质瘤(GIST)、炎性肠疾病、淋巴瘤、寄生虫感染、息肉等; (2)腹腔其他脏器疾病累及直肠:妇科肿瘤、子宫内膜异位症及男性前列腺癌累及直肠等。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外科学分册》(中

胃镜病理活检诊断上皮内瘤变的意义研究

胃镜病理活检诊断上皮内瘤变的意义研究 发表时间:2017-02-07T14:17:51.427Z 来源:《医药前沿》2016年12月第36期作者:周建平1 石燕2 [导读] 胃黏膜上皮病变也可以称之为胃黏膜不典型增生、胃黏膜异常增生等。 (1宁夏吴忠市医院病理科宁夏吴忠 751100) (2宁夏医科大学附属回医中医医院宁夏吴忠 751100) 【摘要】目的:分析胃镜病理活检诊断上皮内瘤变的意义。方法:将2015年2月到2016年2月期间在本院实施胃镜病理组织活检诊断的23例上皮内瘤变患者,将胃镜病理组织活检的结果与手术病理切片检查的结果相对比,明确胃镜病理活动的诊断价值。结果:胃镜病理活检诊断的结果与手术后病理切片检查的结果对比差异较小,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在所有接受胃镜病理活检的患者临床检查的过程中,没有出现任何严重的并发症状,所有患者的病理检验活动顺利完成。结论:胃镜病理活检诊断上皮内瘤变的临床应用价值较高,临床诊断效果较为突出,有助于提升临床诊断的准确率,建议广泛应用。 【关键词】胃镜病理;活检诊断;上皮内瘤变 【中图分类号】R73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36-0206-02 胃黏膜上皮病变也可以称之为胃黏膜不典型增生、胃黏膜异常增生等,胃镜病理活检在上皮内瘤变中的应用,能够更快的了解患者的实际病灶发展情况,进而为各项手术治疗活动的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为了深入了解胃镜病理活检在上皮内瘤变诊断中应用的价值,文章将2015年2月到2016年2月期间在本院实施胃镜病理组织活检诊断的23例上皮内瘤变患者,现总结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5年2月到2016年2月期间在本院实施胃镜病理组织活检诊断的23例上皮内瘤变患者,其中男性患者13例,女性患者10例,患者年龄在26岁到64岁之间,患者的平均年龄为(41.23±0.17)岁。患者病灶位置在胃窦部15例,胃体位置是5例,胃角位置2例,胃底部1例。 1.2 排除标准 所有入院的患者均满足胃镜病理活检Vienna分类标准,排除具有严重凝血功能障碍、心脑血管疾病以及各类精神疾病的患者。 1.3 方法 在所有患者手术治疗前采用胃镜病理活检方式进行病理检查,胃镜病理活检组织和术后患者的病理组织标本都采用10%的甲醛加以固定,采用乙醇梯度脱水的方式,在患者常规石蜡包埋之后,切为4μm厚度的连续切片,苏木精-伊红染色之后,可以在光镜下完成病理结果的观察[1]。 1.4 评价标准 将胃镜病理组织活检的结果与手术病理切片检查的结果相对比,明确胃镜病理活动的诊断价值[2]。 1.5 统计学意义 采用SPS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整体分析与数据处理,计数资料采用%表示,采用χ2进行检验,P<0.05则代表差异对比存在统计学意义[3]。 2.结果 胃镜病理活检诊断的结果与手术后病理切片检查的结果对比差异较小,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在所有接受胃镜病理活检的患者临床检查的过程中,没有出现任何严重的并发症状,所有患者的病理检验活动顺利完成。详见表 3.讨论 早期诊断、及时治疗是上皮内瘤变(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IN)患者临床治疗的关键影响因素。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医学研究人员开始认识到良恶性交界病变检出率对患者预后的重要影响,可谓是患者临床治疗的关键所在。上皮内瘤变主要可以划分为低级别上皮内瘤变与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其中低级别上皮内瘤变主要呈现出轻度、中度的胃黏膜增生问题,而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则呈现出较为严重的胃黏膜增生问题,是一种可逆性的病变,一旦治疗方式不当,则可能会逐渐发展成为恶性病变,对患者的生命与健康将会产生较大威胁。研究上皮内瘤变的早期诊断方式,有助于及时发现患者的不良身体问题,通过科学的检验方式提升临床诊断的有效率与确诊率,进而预防上皮内瘤变疾病的进一步发展,为患者的生命带来更多的保障,提升上皮内瘤变患者的生存质量。 随着现代医疗卫生技术的不断发展,胃镜逐渐成为了胃部病变的常用检查方式,并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检验应用效果。作为胃部疾病的重要检查方式,和术后病理切片检查的“黄金标准”相对比,仍然存在着一定的漏诊率和误诊率,所以在胃镜病理活检诊断的过程中,需要结合患者的实际临床表现进行深入分析,保证胃镜病理活检的取材方式,保证各项检查的规范性与科学性,一旦没有找到适当的黏膜肌层,则难以明确了解患者的癌性病灶位置实际情况。同时,如果取材的过程中钳夹没有成功,还可能会诱发严重的并发症状,例如出血、渗血等等,在影响胃镜病理学活检检查视野的同时,还会对患者产生一定的机体伤害。 在胃镜病理活检诊断的过程中,取材的位置将会直接影响活检的质量与准确性。对于一些存在表面糜烂、周围存在不规律肿物的患者,需要先为患者实施清洗活动,而后在患者较为坚硬的肿物上进行观察,保证胃镜病理活检的质量。针对于一些不存在黏膜层或者表面光滑的患者,可以在肿物蒂根黏膜位置取材;针对于一些突出物较为显著的患者,可以以突出物为中心进行取材;存在恶性溃疡病灶的患者,则可以以溃疡面为基点,在溃疡周围实施取材。 胃镜病理活检的方式下,需要按照相关的规范与要求,严格开展各项检查工作。在具体的未经病理活检过程中,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

结直肠锯齿状病变92例临床病理观察及分类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731425362.html, 结直肠锯齿状病变92例临床病理观察及分类 作者:何康薛林张莉 来源:《中外医学研究》2011年第20期 【摘要】目的探讨结直肠锯齿状病变的病理分类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92例结直肠锯齿状病变的临床资料和组织形态学特征,综合文献标准进行分类。结果92例结直肠病变腺体均有锯齿状结构,其中包括具有锯齿状形态的畸形腺窝灶(ACF-S)4例,增生性息肉(HP)48例,传统锯齿状腺瘤(TSA)16例,广基锯齿状腺瘤(SSA)7例,混合性息肉(MP)17例,每一种病变在形态上有其区别于其他各型的组织学特征。结论通过形态学特点可以诊断与区分各类结直肠锯齿状病变,ACF-S和SSA作为此类病变鉴别中的难点和重点,应给予更多关注,进一步探讨其形态学标准。 【关键词】锯齿状病变;病理特征;鉴别;诊断 Clinical pathologic features and classification of colorectal serrated lesions: a study of 92 cases HE Kang1,XUE Lin2,ZHANG Li1.1Midi Hospital of Panzhihua Iron and Steal Corporation,Panzhihua 617063,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 study the pathological classification and diagnosis in the colorectal serrated lesions.MethodsDivide the type of colorectal serrated lesions to analyze clinical data and histomorphology characteristic of 92 cases of colorectal serrated lesions.ResultsA total of 92 cases of colorectal serrated lesions were collected,4 cases aberrant cryptal foci with serration(ACF- S),hyperplastic polyp (HP)48 cases,traditional serrated adenoma (TSA) 16 cases,sessile serrated adenoma (SSA) 7 cases and mixed polyps (MP) 17 cases.Every type lesions all show the peculiar histologic characteristics.ConclusionColorectal serrated lesions can be classified by their morphology characteristic.To differentiate ACF-S and SSA is difficulty and need pay close attention to them. 【Key words】Colorectal serrated lesion;Pathologic features;Diagnosis;Differential 结直肠锯齿状病变是一类组织学上腺体呈锯齿状形态特征的病变,主要包括具有锯齿状形态的畸形腺窝灶(aberrant cryptal foci with serration,ACF-S)、增生性息肉(hyperplastic polyp,HP)、传统锯齿状腺瘤(traditional serrated adenoma,TSA)、广基锯齿状腺瘤(traditional serrated adenoma,SSA)、混合性息肉(mixed polyps,MP)[1]。近年来新认识到它与部分散发性大肠癌的发生紧密相关,被认为是大肠癌(CRC)除所谓的“腺瘤-癌变”途径和“denove癌”途径之外的第三种途径,即所谓锯齿状通路(serrated neoplasia pathway),估计10%~15%的孤立性结直肠癌源于锯齿状病变[1]。锯齿状病变是以锯齿状组织形态为线索归类和诊断的,包括了一组形态多样且又具有不同的结直肠癌变率及预后的病变,与其他传统的病变进行不同的组合也使这组病变呈明显的异质性。本文按照当前的认识和分类方法对结直肠92例具有锯齿状改变

【精】结直肠早癌-消化道早癌系列-曲卫总结

早期结直肠癌(早癌系列一曲卫总结) 一、基础知识:■□★☆▲△◆◇※ ◆早期结直肠癌:指局限于结直肠粘膜层或粘膜下层,不论有无淋巴结转移。局限于粘膜层的叫粘膜内癌,局限于粘膜下层未超过固有肌层的叫粘膜下癌。 ◆早期结直肠癌组织学分型:鳞癌、腺癌(微乳头癌、锯齿状癌、筛状粉刺型腺癌,粘液腺癌、髓样癌、印戒细胞癌6个类型)、鳞腺癌,梭形细胞、未分化癌共6类。 ◆侧向发育肿瘤(LST):指直径≥1cm,沿着肠壁侧向扩展而非垂直生长的一类表浅性结直肠病变。依据表面形态可分为颗粒型和非颗粒型。颗粒型分颗粒均一型和结节混合型,非颗粒型分为扁平隆起型和假凹陷型。LST不是组织学分类,病理可能是腺瘤或锯齿状病变,有粘膜下浸润的风险。 ◆结直肠腺瘤:分为管状、绒毛状和管状绒毛状腺瘤,以绒毛状腺瘤癌变率最高,管状最低,大多数结直肠癌由腺瘤-腺癌途径形成。 ◆进展期腺瘤:满足以下条件之一者:1、直径大于1cm。2、含有绒毛成分。3、存在重度异性增生或高级别内瘤变。 ◆电凝综合征:又称息肉切除术后综合征或透壁综合征。表现为结肠镜高频电息肉切除后出现局限性腹痛、发热、白细胞增高、腹膜炎但无明显穿孔征象。病变较大、形态平坦、高血压是该病的独立危险因素。采取禁食、抗感染及补液支持治疗,预后多较佳。

◆早期结直肠癌浸润深度分类 ◆胃癌高风险人群:符合第1条和2~3任意1条,一般风险人群指无上述任意1条。 1、年龄50-75岁以上,男女不限。 2、既往患有癌前疾病:腺瘤性息肉、UC、CD等。 3、粪便潜血试验阳性。 ◆息肉病 ◇APC基因相关性息肉病:包括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经典型和轻表型)、Gardner 综合征、Turcot综合征。 ◇MUTYH相关息肉病:高外显率的常染色体隐形遗传病。、 ◇PJ综合征:黑色素斑-胃肠多发息肉综合征。 ◇幼年性息肉病(JPS): 二、诊断知识: ◆早期结直肠癌内镜下巴黎分型:分为隆起型、平坦型和凹陷型3种类型。

胃镜活检病理诊断上皮内瘤变高级别的意义

胃镜活检病理诊断上皮内瘤变高级别的意义 【摘要】目的:探析胃镜活检病理诊断上皮内瘤变高级别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3年2月-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上皮内瘤变高级别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治疗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80例患者中,50例行手术切除,其中8例未发现癌变组织,其余42例经病理诊断结果确诊为腺癌,22例为早期癌,20例为进展期癌;其中10例为低分化腺癌,12例为高分化腺癌,2例为黏液腺癌,18例为中分化腺癌。同时,对12例患者进行重复活检,结果显示慢性炎1例,上皮内瘤变低级别7例,高分化腺癌4例。8例术后未发现癌变组织的患者中,无黏膜肌者7例。结论:临床上通过胃镜活检对上皮内瘤变高级别进行病理诊断时,90%的患者合并腺癌,胃镜活检深度和部位影响着病理诊断,并且胃镜活检病理对胃癌进行诊断时,可以将纤维间质反应作为一个重要的形态学指标,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关键词】胃镜活检、病理诊断、上皮内瘤变高级别、胃癌 胃癌是消化系统比较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临床表现以全身乏力、上腹疼痛、呕血、食欲下降、贫血、吞咽困难以及消瘦等症状为主,该病好发于50岁以上中老年人,不仅威胁患者健康,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当前临床上在诊断胃癌时,胃镜活检是比较常用的一种方法,但是关于上皮内瘤变高级别的报道相对较少。因此,本文重点探讨了胃镜活检病理诊断上皮内瘤变高级别的临床意义。现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2月-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上皮内瘤变高级别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50例为男性,30例为女性,年龄35~88岁,平均年龄为(63.9±6.5)岁,所有患者入院后,经胃镜活检确诊,其中50例行手术切除,术后3个月,12例重复进行活检。 1.2方法 运用中心甲醛对手术标本和活检组织进行固定,梯度乙醇脱水,按照常规方法,运用石蜡进行包埋,4μ连续切片,HE染色,并且在光镜下对标本进行全面观察。 2.结果 2.1手术标本分期和病理诊断 80例患者中,50例行手术切除,其中8例未发现癌变组织,其余42例经病理诊断结果确诊为腺癌,22例为早期癌,20例为进展期癌;其中10例为低分化腺癌,12例为高分化腺癌,2例为黏液腺癌,18例为中分化腺癌。同时,对12例患者进行重复活检,结果显示慢性炎1例,上皮内瘤变低级别7例,高分化腺癌4例。8例术后未发现癌变组织的患者中,无黏膜肌者7例。 2.2胃镜活检标本分期和病理诊断 50例胃镜活检组织中,无黏膜肌者40例,有黏膜肌者10例,其中不典型增生细胞侵犯黏膜肌者5例,未侵犯黏膜肌者6例,对于黏膜肌侵犯的患者,术后获得的标本组织中,检测结果确诊为腺癌,其中早期癌者2例,进展期癌者3例。在胃镜活检组织中,纤维反应明显的患者为8例,术后获得的标本组织中,检测结果均确诊为腺癌。同时,在胃黏膜的活检组织中,30例为肠化生,其中上皮内瘤变高级别者3例,早期胃癌者15例,进展期癌者12例;20例无肠化,其中2例为上皮内瘤变高级别,10例为进展期癌,1例为上皮内瘤变低级别,7例为早期胃癌。 2.3手术标本和活检病理诊断对比 术前,50例患者的病理诊断结果显示为上皮内瘤变高级别,术后,6例患者的标本组织中没有发现任何癌变组织,即没有发现不典型细胞有侵及腺管基底膜和黏膜肌,与相应的活检标本相对比,腺上皮有明显的腺瘤样增生为其组织学的共同形态,其具体表现为腺体紧密排

结直肠癌最新进展及诊断思路

结直肠癌最新进展及诊断思路 一、疾病概述结直肠癌在世界范围内是第三位常见的恶性肿瘤,年发病率约100万人,年死亡约50万人。结直肠癌局我国恶性肿瘤发病率的第三位,发病率为29/10万,死亡率居第五位,死亡率为14/10万。结直肠癌的好发部位按发生率降序排列,依次为直肠、乙状结肠、盲肠、横结肠和肠曲、升结肠和降结肠。结直肠的发病与饮食习惯相关。高脂、高蛋白、低纤维素饮食能增加结直肠癌的风险。在20%-30%的结直肠癌患者中,遗传因素起着重要作用。结直肠癌患者的家族成员发生结直肠癌的风险增高。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家族性结肠息肉、遗传性腺瘤病患者,发生结直肠癌的概率增高。结直肠癌的治疗采取多学科综合治疗,主要的治疗手段包括手术、放疗、细胞类药物治疗和分子靶向治疗。二、临床线索诊断结直肠癌的临床线索主要包括临床表现和高危因素等方面1、临床表现结直肠癌的临床表现包括:大便带血、大便变细或变形、腹泻、便秘或腹泻便秘交替、腹痛、腹部肿块、肠梗阻、肠穿孔、肠传孔、消瘦、乏力、贫血,以及局部浸润、淋巴结和血行转移引起的表现其中右半结肠癌常表现为腹痛,腹部肿块,以及乏力、消瘦、贫血等全身症状。而左半结直肠癌以便血、大便习惯改变、肠梗阻为多见。2、高危因素病史中应特别关注饮食习惯、

肠道疾病史和结直肠癌家族史。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结直肠癌的诊断需要结合详细病史、全面体检、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病理学或细胞学。确诊依赖于病理学检查。纤维结肠镜检查是诊断结肠癌的重要方法。纤维结肠镜可以通过肉眼进行形态学诊断,并进行活检。钡剂灌肠是诊断结直肠癌诊断的传统方法,目前虽在一定程度上为内镜检查所取代,但仍是主要诊断方法之一。其在病灶定位上具有优势,但易漏诊较小的肿瘤。CT仿真结肠镜检查无创伤性,相对简单安全,适用于无法接受结肠镜检查的患者,尤其是恶性肿瘤引起肠腔狭窄的患者,具有优势,但无法取得病灶组织进行病理检查。腔内B超、CT、MRI 适用于明确肿瘤的局部浸润、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可完善结直肠癌的分期。诊断结直肠癌的病理标本主要包括纤维结肠镜活检标本和手术患者的术后标本。细胞学检查适用于早期病变,或狭窄部位活检有困难时。肿瘤标志物在结直肠癌诊断中的作用见后述。四、肿瘤标志物的临床应用结直肠癌的肿瘤标志物包括CEA和CA199等,其中最广泛应用的是CEA。由于CEA在结直肠癌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不够理想,并且结直肠癌在无症状人群中的发病率不高,因此目前不推荐采用肿瘤标志物进行结直肠癌的筛查。(1)预后判断多项研究表明,手术前的CEA水平与预后相关,并且在一些研究中是独立于分期的预后因素。包括14项研究的系

结直肠息肉样病变

结直肠息肉样病变 华夏病理学论坛基础病理版 Kint123 一、炎性息肉(Inflammatory Polyps) (2) (一)炎性假息肉(Inflammatory pseudopolyps) (2) (二)脱垂型炎性息肉(prolapse-type inflammatory polyps) (4) 1、炎性帽状息肉(inflammatory cap polyps) (5) 2、深在性囊性结肠炎(Colitis Cystica Profunda) (6) 3、憩室病相关息肉(Diverticular Disease–Associated Polyp) (7) (三)炎性肌腺性息肉(Inflammatory myoglandular polyps) (8) 二、错构瘤性息肉(Hamartomatous Polyps) (9) (一)幼年性息肉和幼年性息肉病(Juvenile polyps and Juvenile polyposis) (9) (二)P-J综合征(Peutz-Jeghers Syndrome) (12) (三)Cowden综合征 (13) (四)Cronkhite-Canada综合征 (13) 三、上皮性息肉(Epithelial Polyps) (14) (一)增生性/锯齿状息肉(hyperplastic/serrated polyposis) (14) 1、无异型增生的锯齿状息肉 (14) 增生性息肉(hyperplastic polyps) (14) 广基锯齿状息肉(sessile serrated polyps) (18) 2、伴异型增生的锯齿状息肉 (19) 广基锯齿状息肉伴异型性(混合性增生性息肉/腺瘤) (19) 锯齿状腺瘤(Serrated adenoma) (20) 传统腺瘤伴锯齿状结构 (21) 3、不能分类的锯齿状息肉 (22) 4、增生性息肉病 (22) (二)、传统腺瘤 (22) 四、其他类型息肉 (23) 1、淋巴样息肉(Lymphoid Polyps) (23) 2、神经节瘤(Ganglioneuroma) (24) 3、神经纤维瘤(Neurofibroma) (24) 4、颗粒细胞瘤(Granular cell tumor) (24) 5、黏膜内神经束膜瘤(intramucosal perineurioma) (24) 6、成纤维细胞性息肉(Fibroblastic polyp) (25) 7、平滑肌瘤(Leiomyoma) (25) 8、胃肠道间质瘤(GIST) (25) 9、脂肪瘤(Lipoma) (25) 10、回盲瓣脂肪瘤样病变(lipomatous ileocecal valve) (25) 11、炎性纤维性息肉(Inflammatory fibroid polyp) (26) 12、黏膜小结(mucosal tag) (26)

结直肠癌综述

结直肠癌综述 2014-06-27 17:50来源:丁香园作者:张波 字体大小 -|+ 本文就是一篇关于结直肠癌得研究进展,于2014 年4 月26 日由Hermann Brenner发表于《柳叶刀》杂志。 结直肠癌就是当今最常见得疾病之一,每年全球有约120 万名患者被确诊为结直肠癌,而有超过60 万名患者直接或间接死于结直肠癌。其在各地区得发病率有显著差异,这与所谓西方式生活有密切联系。男性结直肠癌得发病率高于女性。此外,结直肠癌得发病率会随着年龄得增大而增加,比如发达国家得结直肠癌发病中位年龄为70 岁。 虽然遗传因素就是结直肠癌得得危险因素,但大部分结直肠癌都就是散发得,并在几年内以腺瘤- 肿瘤得形式发生。 当前结直肠癌最主要得治疗手段就是外科手术、新辅助放射治疗(患者就是直肠癌)以及辅助化疗(患者为III、IV 期或高风险得II 期结肠癌)。 在生存期方面,I 期患者得5 年生存率可达90% 以上,而IV 期患者只有略大于10% 得生存率。内镜或血液筛查已被证实能有效降低结直肠癌发病率与死亡率,但大部分国家仍未开始实施有组织得筛查。 1、流行病学分析 1、1 发病率与死亡率 结直肠癌就是人类主要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与死亡率分别位于第三位与第四位。每年有120 万新确诊得病例,并且有超过60 万名患者死于结直肠癌。结直肠癌发病率在50 岁以下年龄段较低,但会随着年龄得增大而增加。发达国家得结直肠癌发病中位年龄为70 岁。 该病在欧洲、北美与大洋洲较为多发,而在南亚、中亚及非洲则比较少见。如图1 所示,在2008 年,按每百万人标准人口计算得年龄标准化发病率从4、3(中非,男性)到45、7(澳大利亚与新西兰,男性)与3、3(中非,女性)到33(澳大利亚与新西兰,女性)。

直肠恶性肿瘤个案护理

直肠恶性肿瘤个案护理 作者:xxxx 病案简要 患者,xx,男,59岁,农民,因“直肠癌术后4月余,化疗4周期后”入院。患者2013年8月因“大便带血1月”于xx医院就诊行肠镜检查示“直肠癌”,于2013.9.3在xx医院外科行Miles直肠癌根治术,术后病理(病理号1313432):直肠溃疡型中-低分化腺癌;癌灶溃疡面积5.0cm*2.0cm,累及肠管2/3周,癌组织侵及肠壁全层达其外软组织,神经见癌侵犯,脉管内见癌栓,标本上切缘、肝缘均未见癌累及,肠周找见淋巴结9枚,6枚见癌转移(6+/9);送检(腹主动脉旁)淋巴结6枚,均未见癌转移(0/6)。手术顺利,术后患者恢复良好,于2013.9.24、2013.10.30、2013.12.14及2014.1.4予以OLF辅助化疗四次,具体为“CF200mg vgtt d1-5+5-FU2500mgciv120h+L-OHP200mgvgtt d1” (一)辅助检查: xx医院2013.8.24腹部增强CT示:1.直肠壁布规律增生、强化结合病史考虑直肠癌并突破浆膜面可能;2.盆腔及腹膜后多发肿大淋巴结;3.右侧肾上腺小结节占位灶;转移性癌待排,建议随访;4.肝脏多发囊肿,双肾囊肿;5.前列腺增生,钙化; xx医院2013.8.26肠镜示:直肠癌; xx医院2013.9.3术后病理(病理号1313432):直肠溃疡型中-低分化腺癌;癌灶溃疡面积5.0cm*2.0cm,累及肠管2/3周,癌组织侵及肠壁全层达其外软组织,神经见癌侵犯,脉管内见癌栓,标本上切缘、肝缘均未见癌累及,肠周找见淋巴结9枚,6枚见癌转移(6+/9);送检(腹主动脉旁)淋巴结6枚,均未见癌转移(0/6); xx医院2013.9.23腹部增强CT示:1.直肠癌术后改变;2.右侧肾上腺小结节占位灶;较2013.8.24片大致相仿;3.肝脏多发囊肿,双肾囊肿;4.前列腺增生,钙化;5.腹膜后多发小淋巴结; 2013.12.13我院腹部增强CT示:肝脏多发囊肿可能,慢性胆囊炎,左肾小结石可能,直肠癌切除术及左下腹造瘘术后改变,前列腺稍饱满伴钙化。 2013-09-13 肿瘤标志物:CEA 12.6ug/l ,CA724 43.1u/ml 生化:GGT 93u/l ,GLU7.87mmol/l。 初步诊断 直肠癌术后IIIc期(PT4N2M0) (二)治疗要求 予以奥美拉唑护胃、生脉注射液提高免疫力、艾迪注射液中药抗肿瘤等对症

宫颈上皮内瘤变护理查房

六月份护理查房 ----宫颈上皮内瘤变的护理查房日期:2016-6-13 主讲人:张青玉 参加人:于倩,杨晶,张艳君,张瑾,张晔,刘春娇,周妍等妇科护士 查房目的: 1.了解宫颈上皮内瘤变的定义及发病原因 2.了解宫颈上皮内瘤变的临床表现 3.了解宫颈上皮内瘤变术前术后的护理 患者姓名:朱红娟 性别:女 年龄:32岁 入院诊断:宫颈上皮内瘤变Ⅲ级 病历摘要:患者平素月经规律,LMP:2016.5.16.患者于入院前3+年出现阴道分泌物增多,色白,无明显异味,无腹坠腰酸等不适,未予诊治。患者于入院前51天因阴道分泌物仍较前增多,就诊于我院门诊,查宫颈TCT提示ASC-H,HPV16阳性,查阴道镜提示Ⅱ型转化区,宫颈病灶完全可见,粗点状血管,镶嵌。阴道镜下取活检提示(3-4点,6点,8-9点)CINⅢ级,累及腺体,P16(+),Ki-67(+),12点慢性宫

颈炎,可见不典型凹空细胞,符合HPV感染。现为求进步治疗收入院。患者自发病以来,无发热,饮食睡眠可,二便如常,体重无明显减轻。 既往史:既往体健,否认“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病史,否认外伤史,2012年剖宫产史。否认药物、食物过敏史。入院后查体:T:36.6℃,脉搏:108次/分,血压:136/97mmHg,呼吸:22次/分 一般情况:发育正常,营养中等,神志清晰,体位自主,面容安静。 妇科查体:已婚型外阴,阴道畅,宫颈中糜,无接触性出血,子宫前位,质中,无压痛,双附件区未及明显异常。 辅助检查: 宫颈TCT(2016.4.12我院门诊)ASC-H。 HPV16阳性。 阴道镜下活检(2016.5.30我院门诊)(3-4点,6点,8-9点)CIN Ⅲ级,累及腺体,P16(+),Ki-67(+),12点慢性宫颈炎,可见不典型凹空细胞,符合HPV感染。 (2016.5.26我院门诊)阴道分泌物阴性。 根据以上评估,提出护理问题:紧张,焦虑,知识缺乏。 给予患者的护理措施: 1.向患者介绍病室环境、主管医生、责任护士、病房的规章制度,做好入院宣教。与患者沟通时态度亲切,了解其心中的担忧,并对症进

大肠锯齿状腺瘤的内镜及病理特点word版本

大肠锯齿状腺瘤的内镜及病理特点

大肠锯齿状腺瘤的内镜及病理特点 刘思德, 姜泊, 智发朝, 等 1. 基本概念 大肠的锯齿状腺瘤指大肠的一类特殊病理形态的腺瘤,其成瘤上皮成分有明显增生,使腺管或绒毛呈现锯齿状外观,类似于增生性息肉样改变,或腺瘤成分与增生性息肉成分同时存在。1990年Longacre TA 报告了110例这种形态的腺瘤,并将其命名为混合型增生性腺瘤样息肉/Serrated 腺瘤[1],后被简称为Serrated 腺瘤即锯齿状腺瘤。有研究证实锯齿状腺瘤与大肠癌关系密切[2-4]。 2. 内镜下形态 我们收集了7例患者进行分析,其中男性6例,女性1例,年龄32-53岁,平均44.7岁。病变分布:直肠3例,横结肠1例,升结肠2例,盲肠1例,病变均为单发,直径为8-27mm,平均15.4mm。 2.1 内镜下形态内镜下锯齿状腺瘤与普通息肉外观无明显差异,但我们检出的7例均表现为无蒂或亚蒂性息肉,未发现有长蒂者,其中Isp型3例,Is型1例,IIa型2例,侧向发育型肿瘤(LST)2例。表面pit 形态:II+III L型 4例,III L型2例,IV型1例。

图1. 横结肠锯齿状腺瘤。图2. 同一病变经 Indigo Carmine染色后例一.横结肠锯齿状腺瘤。患者为76岁男性,于横结肠中部见一 型pit。该患者并有结肠多发息肉,LST病变,22X18mm大小,表面为II+III L 正行息肉PSD术,由于患者肠道准备欠佳,且LST位于结肠皱襞上,故开始时未能发现而将注意力集中于寻找息肉上,后经冲洗及染色,皱襞上的LST清晰显露出来。

图3. 升结肠锯齿状腺瘤图4.同一病变Indigo Carmine 染色后 例二.升结肠锯齿状腺瘤。患者为53岁男性,于升结肠中段见一 型pit。 Isp型病变,12X15mm大小,表面为III L 3. 病理形态 Longacre 描述锯齿状腺瘤的病理形态特征有3点:1. 均有类似于 增生性息肉的锯齿状腺管或腺腔。2. 锯齿状的腺腔中无成熟的杯状细胞存在。 3. 腺体有不同程度的不典型增生。后两点主要为腺瘤的形态特征,可籍此与增 生性息肉相鉴别。我们检出的7例病变中,3例行PSD切除,2例行分片粘膜切 除(EPMR),2例行活检。标本经常规石蜡切片及HE染色后作常规病理检查, 其镜下形态均符合Longacre 描述的3个特征,其中6例可以见到多少不等的 增生性息肉成分,1例为纯锯齿状腺瘤,未发现粘膜内癌及浸润癌。

结直肠活检诊断高级别上皮内瘤变与术后病理临床对比分析

结直肠活检诊断高级别上皮内瘤变与术后病理临床对比分析 【关键词】结直肠;高级别上皮内瘤变;腺癌;诊治 部分结直肠活检组织,病理报告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igh grade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HIN),作者通过与术后病理诊断比较,发现大部分活检病理诊断只反映了病变表象,并没有揭示患者病变的真实情况。武警江苏总队医院结直肠活检诊断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有术后大标本对照的病例,进行了对比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自2008年7月至2013年6月,本院诊断结直肠活检HIN 76例,有65例在本院进行了手术,其中男34例,女31例,平均年龄50岁。结肠HIN 31例,分别为升结肠10例,横结肠2例,降结肠8例,乙状结肠11例;直肠HIN 34例。结肠HIN:6例实行内镜下腺瘤切除术,25例实行结肠癌根治术;直肠HIN:27例行直肠低位前切除术,2例行经肛门局部扩大切除术,5例行经腹会阴联合直肠癌根治术。17例患者术中做了快速病理诊断。 1. 2 方法依据2000年WHO结直肠肿瘤组织学新分类由两名病理医生对活检组织分别进行诊断、复查,最终诊断以手术标本切片为准。 2 结果 术前诊断为结直肠HIN 65例,术后诊断为腺癌56例(86.15%),其余9例(13.85%)为腺瘤。术前内镜活检诊断结果与术后病例诊断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腺癌中有1例患者伴有远处转移。详细情况见表1。 3 讨论 2000年WHO肿瘤新分类中,提出上皮内瘤变的概念,根据光镜下结构异常和细胞学异常的程度,分为低级别上皮内瘤变、HIN。HIN包括重度异型增生和原位癌。瘤组织不通过黏膜肌层浸润到黏膜下层者归入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穿透黏膜肌层到黏膜下层并且有黏膜下层的浸润时方可诊断为癌。由于淋巴管主要分布于近黏膜肌层和黏膜下层,黏膜层几乎不存在淋巴管,结直肠具有恶性细胞学特征的病变只要不超过黏膜肌层就不会发生转移[1]。结直肠原位癌是指异型细胞局限于上皮内或黏膜内,采用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的名称更适合,以避免过度治疗[2]。 根据WHO结直肠肿瘤新分类的精神,对HIN的治疗应当持谨慎态度,但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术前诊断为结直肠HIN的患者,很大一部分是浸润性癌,诊断为胃肠道HIN的患者手术发现30%~50%病变中存在浸润性癌[3];陈利文等[1]报道术前诊断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腺瘤中,89.9%术后确定是腺癌;

microRNA在结直肠癌中的研究进展_毕德利

microRNA在结直肠癌中的研究进展 毕德利,王亚旭 T he research in colorectal cancer of microR NA BI Deli,WANG Yaxu The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Chongqing Medical University,Chongqing400010,China. 【Abstract】microRNA is a kind of the endogenous non-coding RNA of regulation with21-25nt long nucleotide,through fully complementary with the3'U TR of target cells mRNAlead to mRNA degradation,or not fully complemen-tary with mRNA block mRNA translation,to involve in cell growth,proliferation,differentiation and apoptosis.miRNA are oncogenes and tumor suppressor genes,some miRNA directly or indirectly involve in the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ion of colorectal cancer,the expression profiling of miRNA is closely related with the diagnosis,staging,progression and prognosis of colorectal cancer. 【Key words】miRNA;colorectal cancer;gene expression;biological therapy Modern Oncology2011,19(10):2117-2120 【指示性摘要】microRNA(miRNA)是一类长21-25nt核苷酸的内源性非编码调控RNA,通过与靶细胞mRNA 的3'U TR完全互补导致mRNA降解,或不完全互补结合阻断mRNA翻译,参与细胞发育、增殖、分化和凋亡。 miRNA具有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作用,若干miRNA直接或间接参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和发展,miRNA表达谱与结直肠癌的诊断、分期、进展和预后密切相关。 【关键词】miRNA;结直肠癌;基因表达;生物治疗 【中图分类号】R735.3【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4992.2011.10.71 【文章编号】1672-4992-(2011)10-2117-04 结直肠癌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寻找结直肠癌发生、发展的相关基因,从而为结直肠癌的诊断、治疗提供理论基础。迄今已有六千余种miRNAs被发现,通过调控基因表达来参与生命活动,许多病毒也会与宿主的miRNAs相互作用[海巴斯德研究[1]首次报道了肿瘤疱疹病毒-卡波济肉瘤病毒(KSHV)miRNA在对抗天然免疫中的作用,并揭示了KSHV miRNA可以通过调控天然免疫的关键分子参与病毒潜伏状态的维持]。miRNAs在各种肿瘤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有不同程度上调或下调,这一现象初步揭示了肿瘤发生与miRNA表达之间存在相关性。近来,miRNA与肿瘤的关系已成为关注的热点。本文就miRNA与结直肠癌的相关性作一综述。 1miRNA的生成和作用机制 在细胞核内,首先由RNA聚合酶II或聚合酶III转录合成初级miRNA,经过Drosha及DGCR8剪切形成miRNA前 【收稿日期】2011-02-25 【修回日期】2011-03-11 【作者单位】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普外科,重庆400010【作者简介】毕德利(1982-),男,山东省莱芜市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胃肠外科工作。E-mail:delibi1239@gmail. com 【通讯作者】王亚旭(1967-),男,重庆市渝中区人,副主任医师,主要从事胃肠道肿瘤及便秘治疗方面研究。E-mail: wangyaxu1967@yahoo.com.cn 体,然后转运出细胞核,酶Dicer把miRNA前体剪切成双链miRNA。成熟的miRNA与其互补链结合成双螺旋结构。螺旋打开,1条与RNA诱导的基因沉默复合物形成非对称的RISC复合物。 当miRNA和靶mRNA序列互补配对程度高时,通过RISC切割酶Argonaute作用引起靶基因在互补区的特异性断裂。而当互补配对程度低时,抑制靶mRNA翻译过程,从而调控基因的表达。也可以同时具有以上两种作用模式,即当与靶基因完全互补结合时,直接切割mRNA。最近发现一种去腺苷酸化机制也参与了miRNA的基因调控[2]。一个miR-NA可调节数百个靶基因包括转录因子、细胞因子、受体等,几种miRNAs也可以联合调控单一基因的表达,miRNAs和靶基因组成了复杂的调节网络。揭示miRNA的作用机制对于我们认识体内miRNAs之间、miRNAs与mRNA之间、miR-NAs与蛋白质以及与DNA之间的网络交互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例如,单核或巨噬细胞在特定刺激下,其miR-150的分泌量会增加并随血液循环进入到内皮细胞,通过降低受体细胞中相应靶基因的翻译,刺激内皮细胞迁移[3]。中科院在最新证实了miR-499对于条件诱导的心肌梗塞严重程度及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并揭示了miR-499在心肌细胞中的调控机制[4]。 2miRNA与肿瘤的关系 最早关于miRNA与肿瘤有关起源于对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13q14缺失[5]的研究,在肺癌和淋巴瘤中表达增强的致癌基miRNA17-92,是哺乳动物中第一个miRNA。目前, · 7112 · 现代肿瘤医学2011年10月第19卷第10期MODERN ONCOLOGY,Oct.2011,VOI.19,NO.1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