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级别上皮内瘤变
食管鳞状上皮低级别上皮内瘤变临床诊治进展

食管鳞状上皮低级别上皮内瘤变临床诊治进展宋娟1,陈华亮1,童启聆1,王洛伟2*(1. 海军军医大学 基础医学院,上海 200433;2. 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消化内科,上海 200433)关键词:食管癌;上皮内瘤;鳞状细胞癌;诊治中图分类号:R51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8552(2021)06-0661-05doi:10.3969/j.issn.2095-8552.2021.06.010基金项目:上海市科技创新行动计划(184********);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34学科攀峰计划”(2019YXK006)*通信作者, E-mail: wangluoweimd@食管癌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居恶性肿瘤的第7位,死亡率居第6位。
食管癌病理类型中鳞状细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ESCC )占90% [1],是食管癌高发区的主要病理类型。
食管癌患者出现临床症状时通常已进展至晚期,因此总体预后较差,我国食管癌患者5年生存率仅为30%。
早期无症状的食管癌患者通过内镜微创治疗可以实现治愈效果,因此对食管癌前病变及早期鳞癌的一级预防与早期筛查、早诊早治尤为重要。
食管鳞状上皮低级别上皮内瘤变(low-grade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LGIN )属ESCC 癌前病变,但目前相关临床研究仍不充分,其诊治方法也存在一定分歧。
本综述在查阅近年相关领域前沿文献的基础上,从LGIN 的诊断、转归及治疗方面进行总结论述,希望为食管上皮内瘤变及ESCC 临床早期发现和治疗提供思路。
1 定义癌前病变属组织病理学概念,是指比正常组织或其他病理状态更易发展为癌变的病理改变。
上皮(上接657页)VaD 患者的认知功能,但是这些效果并未带来日常生活能力的明显改善。
新版指南指出,胆碱酯酶抑制剂与NMDA 受体拮抗剂用于VCI 的治疗效果有待进一步临床评价,但对于VCI 合并AD 的混合性痴呆,胆碱酯酶抑制剂与美金刚也是治疗选项。
上皮内瘤变及早期癌

目 录
CONTENTS
01
02
03
医学释义 宫颈上皮内瘤变 结直肠、胃的上皮内瘤变
结直肠上皮内瘤变
结直肠上皮内瘤变包括腺瘤的不同程度的异型增生,也包括其它非腺瘤性(幼年性息肉、
P-J综合征、增生性息肉)或炎症性肠病(如慢性溃疡性结肠炎、crohn病)时出现的异型 增生。
结直肠黏膜的上皮内瘤变分为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和高级别上皮内瘤变。低级别上皮内瘤变是 一种轻度的上皮异常,对应1-2级上皮异型增生。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是其细胞学和组织结构 具有恶性特征的粘膜病变,但没有任何浸润间质的证据,包括重度异性增生和原位癌。
上皮内瘤变及早期癌
目 录
CONTENTS
01
02
03
医学释义 宫颈上皮内瘤变 结直肠、食道、胃的上皮内瘤变
医学释义
医学释义:上皮内瘤变(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IN)是指上皮组织结构和细胞形态的改变、遗传学上以基 因克隆改变、生物学上具有侵袭能力和转移能力并发展为浸润性癌为特征的癌前病变。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包括重 度异型增生和原位癌、黏膜内癌、浸润癌(固有膜)但未侵及黏膜下层。
细胞核极性紊乱,核浆比例增加,核分裂象增多,异型 细胞累及上皮层的下2/3至全层,P16呈弥漫连续阳性
D.鳞状细胞癌 SCC
宫颈上皮内瘤变的诊断
宫颈上皮内瘤变的诊断需要结合妇科检查、宫颈细胞学检查、HPV病毒检查、阴道镜以及组织病理学检查的联合 使用来进行。
体格检查 妇科体格检查报包括双合诊及三合诊。 宫颈细胞学检查 采用阴道窥器通过从宫颈的鳞状上皮和柱状上皮交界处刮取细胞,在显微镜下进行细胞学检查,目前常采用液基 薄层细胞学检查(TCT)。 HPV-DNA检测 HPV指人乳头状瘤病毒 ,HPV-DNA检测是通过检查是否感染HPV及其复制活跃程度来判断。 阴道镜检查 当上述筛查发现异常时,医生将酌情进行阴道镜检查,了解病变区域上皮或血管的情况,并对可以部位进行活检 组织病理检查 宫颈组织活检,为确诊宫颈上皮内瘤变最可靠的检查办法。
胃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内镜下特点及相关因素分析

疗效评估
治疗后的疗效评估主要包括症状 改善情况、内镜下变化、组织病 理学变化等方面,以判断病情是 否得到控制或缓解。
内镜下治疗与术后护理
内镜下治疗
对于胃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内镜下治 疗是一种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高频 电灼、氩离子束凝固、激光照射等。
术后护理
术后护理主要包括饮食调整、生活方 式的改变、定期随访等,以促进康复 和预防复发。
预后影响因素与预防措施
预后影响因素
胃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的预后受多种因素 的影响,如年龄、性别、病变部位、病 理类型等。
VS
预防措施
预防胃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的关键是改善生 活方式,如戒烟、戒酒、饮食规律、避免 过度劳累等,同时加强健康体检和胃肠镜 检查,及时发现和治疗病变。
02
长期幽门螺杆菌感染可能导致胃黏膜上皮细胞异常增生,进而
形成低级别上皮内瘤变。
根除幽门螺杆菌感染可以降低胃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的发生风险
03 。
慢性胃炎病史
01
慢性胃炎病史与胃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的发生密切相关
。
02
慢性胃炎可能导致胃黏膜上皮细胞受损、炎症细胞浸
润和异常增生,进而形成低级别上皮内瘤变。
0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当前研究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例如样本量较小,且未对不 同性别、年龄、种族等亚组进
行分析。
需要进一步开展多中心、大 样本的研究,以更全面地揭 示LG-EN的内镜下特点及相
关因素。
未来研究可探讨LG-EN的分子 生物学机制,为其早期诊断和
治疗提供更多理论依据。
对临床实践的指导意义
01
直肠管状腺瘤伴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危害极大

直肠管状腺瘤伴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危害极大随着医学生直肠镜的普及,越来越多的疾病公布于我们的眼前,其中就有一个疾病,称为直肠管状腺瘤伴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很多人都闻之色变,到底这是一个什么疾病呢?是否会导致癌症呢?我们来了解一下吧。
所谓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包括轻度异型增生及中度异型增生,属于良性肿瘤。
不必担心,只要切除完整,没有残留,再无癌变之忧。
术后半年左右复查一次,以后酌情决定后续复查时间间隔便可。
在世界卫生组织新的结直肠肿瘤分类中,引入了上皮内瘤变(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的概念,视为异型增生(dysplasia) 的同义词。
轻度和中度异型增生归入低级别(low grade) 上皮内瘤变,重度异型增生和原位癌(carcinoma in situ) 归入高级别(high grade) 上皮内瘤变。
那些形态学上难以判断的固有膜内浸润性癌,但都缺乏浸润并穿透黏膜肌层进入黏膜下层依据的癌都归入高级别上皮内瘤变。
管状腺瘤伴低度上皮内瘤变属癌前病变,目前还是良性肿瘤,如瘤变区较大(息肉直径超过5MM)可在结肠镜下行高频电切术,息肉直径较大时且超声内镜提示侵犯黏膜下层时需手术切除,术后注意监测,每3-6月复查结肠镜;瘤变区较小(息肉直径小于5MM)可不行治疗,也应每3-6月复查结肠镜并取黏膜活检,若复查结肠镜发现增长明显,活检提示高度上皮瘤变(有人将管状腺瘤伴重度上皮内瘤变列为原位癌)则应切除,切除手段分两种,视病变大小及累及深度而选择。
指导意见:视瘤变区大小而选择治疗与否,及选择何种切除手段,详情如病情分析所述。
生活护理:管状腺瘤伴低度上皮内瘤变属癌前病变,本身属良性肿瘤,为预防癌变对较大病灶进行切除,对较小的病灶可观察随访。
宫颈lsil和hsil的定义及分级标准

宫颈lsil和hsil的定义及分级标准宫颈上皮细胞病变(cervical epithelial cell abnormalities,CECA)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通常通过病理检查结果进行诊断。
宫颈上皮细胞病变的程度可分为轻度低级别上皮内瘤变(low-grade squamous intraepithelial lesion,LSIL)和重度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igh-grade squamous intraepithelial lesion,HSIL),以及宫颈癌等各种疾病。
1. LSIL的定义及分级标准轻度低级别上皮内瘤变是指宫颈上皮中存在轻度异形细胞现象的情况。
轻度异形细胞指细胞形态轻微异常,染色质轻度分散,细胞核轮廓清晰,但是核体积略有增大。
轻度上皮内瘤变通常是与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感染相关的病变,但并不表明宫颈癌的存在。
LSIL的病理类型包括两种类型:(1) 平滑型LSIL:细胞形态正常,但其染色质细胞核有较低的浓度。
LSIL也可以被进一步分类为CIN1级别。
CIN是宫颈上皮细胞异常的缩写,CIN1为轻度上皮内瘤变病变的最低级别。
重度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是指宫颈上皮中存在重度异形细胞现象的情况。
重度异形细胞通常表现为核形态畸形,核浓度升高并有核叶形成等特征。
重度上皮内瘤变通常是滋生宫颈癌的病理学先兆。
(1) CIN2级别:宫颈上皮内的异常细胞达到中度程度,表现为异形细胞数量增多,核体积增大,核仁明显。
综上所述,LSIL是宫颈上皮中轻度的异常细胞现象,通常与HPV感染有关,不代表宫颈癌的存在。
而HSIL则是宫颈上皮细胞严重异形的情况,是患上宫颈癌的先兆。
通过对LSIL和HSIL的定义及分级标准的了解,可以帮助医生对宫颈上皮细胞病变进行正确的诊断和治疗。
内镜精查对胃低级别上皮内瘤变早癌筛查的价值

内镜精查对胃低级别上皮内瘤变早癌筛查的价值【关键词】低级别上皮内瘤变胃早癌内镜精查胃低级别上皮内瘤变是胃癌发生的早期阶段,因此此阶段的内镜检查对患者胃癌筛查与预防具有重要价值。
普通内镜活检是胃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的主要检查详实,其通过病例活检与图像显示能够对患者胃部情况进行观察与分析,但受图像清晰度等因素的影响,普通内镜对胃早癌的筛查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存在漏诊与误诊与几率。
内镜精查被越来越多的应用于胃早癌的筛查过程中,对此文章就内镜精查对胃低级别上皮内瘤变早癌中的筛查价值进行研究,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研究选择2019年2月-2020年2月间我院收治的经普通内镜活检病理诊断为胃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的患者56例进行内镜精查复诊,对胃低级别上皮内瘤变早癌进行筛查。
56例患者中其中男性患者39例、女性患者17例,年龄在45-7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1.25±1.25)岁。
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患者知情同意,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检查仪器:在进行内镜精查的过程中选择普通白光内镜与电子胃镜、NBI放大内镜。
胃早癌诊断标准:早期胃癌症状较少,主要以胃部疼痛、胃部灼热、贫血等因素为主要诊断依据,同时诊断需要结合胃镜及活检组织的病理学检查为主要依据。
八尾建史提出VS诊断依据,V以微血管结构为代表,根据放大胃镜观察到的血管形态、管径粗细、排列与分布情况将微血管机构分为规则、不规则与血管消失三个主要类型。
S以胃黏膜表面微结构为代表,根据胃黏膜表面的形态结构、大小、排列与分布同样将其分为规则、不规则、消失三大主要类型。
同时以胃癌和周围黏膜间分界线为主要诊断类型。
内镜精查。
对经普通内镜确诊胃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的患者进行内镜复查,采用普通内镜与内镜精查两种形式,对患者胃部白光内镜下的胃部微血管结构与胃黏膜表面微结构进行形态等胃早癌的诊断探查。
内镜精查根据VS诊断标准进行病灶性质的判断,其中阳性代表胃早癌、阴性为非癌性病变。
低级鳞状上皮内病变的原因

低级鳞状上皮内病变的原因什么是低级鳞状上皮内病变?低级鳞状上皮内病变(Low-grade Squamous Intraepithelial Lesion,简称LSIL)是宫颈上皮细胞发生异常变化的一种病理损害。
它属于宫颈上皮疾病的轻度病变,通常不会引起明显的症状,但若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发展为高级别的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或宫颈癌。
低级鳞状上皮内病变的原因低级鳞状上皮内病变通常是由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简称HPV)感染引起的。
HPV是一种DNA病毒,有多个亚型,其中高危型HPV(如HPV16和HPV18)与宫颈癌的发生密切相关。
以下是导致低级鳞状上皮内病变的主要原因:1. HPV感染HPV感染是低级鳞状上皮内病变的主要原因之一。
HPV通过性接触传播,男性和女性都可能感染该病毒。
在大多数情况下,HPV感染会自行清除,但在一些个体中,病毒持续存在并引发宫颈上皮细胞的异常增生。
2. 性行为性行为是HPV传播的主要途径之一。
早期开始性行为、多个性伴侣、携带其他性传播疾病(如艾滋病)以及性伴侣的性行为史与HPV感染和低级鳞状上皮内病变的风险增加相关。
3. 免疫系统降低免疫系统的降低可能增加感染高危型HPV的风险,并加速低级鳞状上皮内病变的发展。
免疫系统降低可能由以下因素引起: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器官移植、HIV感染、慢性疾病(如糖尿病)等。
4. 吸烟吸烟与低级鳞状上皮内病变的发生有关。
烟草中的化学物质可能导致宫颈上皮细胞发生突变,并增加HPV感染后发展为低级鳞状上皮内病变的风险。
5. 性激素水平性激素水平的变化与低级鳞状上皮内病变的发生有一定的关系。
激素水平的改变可能导致宫颈上皮细胞的异常增生,从而促进低级鳞状上皮内病变的发展。
例如,妊娠期和口服避孕药使用期间,女性的激素水平会发生变化,因此这些情况下发生低级鳞状上皮内病变的风险较高。
如何预防低级鳞状上皮内病变?针对低级鳞状上皮内病变的主要原因,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预防和减少发病率:1. HPV疫苗接种HPV疫苗是预防HPV感染和相关病变的有效手段之一。
胃低级别上皮内瘤变规范化诊治专家共识(2019,北京)

胃低级别上皮内瘤变规范化诊治专家共识(2019,北京)一、引言胃癌是严重威胁我国人民生命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均高居恶性肿瘤的第二位[1]。
2000年,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消化系统肿瘤新分类引入了上皮内瘤变的概念[2]。
这一分类明确将胃黏膜上皮内瘤变根据细胞和结构的异型程度分为低级别上皮内瘤变(low grade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LGIN)和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igh grade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HGIN)。
其中,LGIN 相当于胃黏膜轻、中度异型增生。
LGIN属于癌前病变,具有癌变的潜能,在临床工作中,是密切随访还是进行一定的干预措施,目前国内外均无相关共识意见。
为此,解放军总医院令狐恩强教授组织国内30余位消化、内镜、病理及相关领域的专家,参考国内外相关指南、最新进展及前期临床研究结果,通过集体讨论与投票等方式,共同制定本共识意见。
二、共识制定方法本共识意见的具体制定采用国际通用的Delphi程序。
首先成立共识意见起草小组,通过进行系统文献检索,制定共识意见草案。
文献检索采用中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中文期刊数据库)和英文数据库(Pubmed、Embase、Cochrane),关键词为:胃、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异型增生、stomach、gastric、low grade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dysplasia。
随后,共识意见草案由专家委员会进行多轮讨论、修改并投票,直至达成共识。
投票意见的推荐等级(表1)与证据等级(表2)。
三、定义上皮内瘤变(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IN):是病理学诊断术语,是明确的肿瘤性病变、相当于胃黏膜的异型增生(dysplasia),即细胞形态和组织结构上与其起源的正常胃黏膜组织存在不同程度的不典型性(atypia)。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非典型性增生症状
(1)黏膜白斑病。常发生在口腔、食管、外阴 等处黏膜,病变肉眼观呈白色斑块,镜下见鳞 状上皮过度增生和角化,并有一定异型性,病 变有可能发展为鳞状细胞癌。
(2)子宫颈糜烂。指子宫颈阴道部的鳞状上皮 被来自子宫颈管的柱状上皮取代。在糜烂愈合 中,储备细胞增生并化生为鳞状上皮。由于慢 性炎症过程可导致不完全鳞化和异型增生,少 数演变为宫颈鳞状细胞癌。
低级别上皮内瘤变
CIN 的术语是上世纪 70 年代和 80 年代被 广泛使用的病理诊断。然而近 20 年来大量 的研究揭示宫颈癌及癌前病变与 HPV 感染 有关,进一步的研究发现 CIN 并非是程度 不同的连续的单一病变,而可以分为两类
临床病理过程有明显差异的病变:低度病 变和高度病变。
低度鳞状上皮内病变,即为CIN1级的表现, 也就是低度宫颈癌前病变,并不等于宫颈 癌。从宫颈癌前病变发展至宫颈癌需要经 过宫颈上皮不典型增生→原位癌→浸润癌 的过程,大概需要10 年左右的时间,在此 期间如果能够用纳可佳提高宫颈局部的免 疫力,就能避免宫颈癌的发生。治疗宫颈 癌前病变应做到早期发现、头瘤等;
预防做法
1.普及防癌知识,开展性卫生教育,提倡晚婚少 育。
2.重视高危因素及高危人群,有异常症状者及时 就医。
3.早期发现及诊治宫颈上皮内瘤变,阻断宫颈浸 润癌发生。
(3)乳腺增生症。主要为乳腺小叶导管和腺泡 上皮细胞的增生和囊性变,其中伴有导管内乳 头状增生者较易发生癌变。
(4)结肠多发性息肉病。往往有家族史,可恶 变为腺癌。
(5)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黏膜腺体可发生肠上 皮化生,与胃癌的发生有一定的关系。
非典型性增生的治疗
非典型性增生的治疗取决于病变的程度。对于轻度病变, 一般不需要治疗,但应定期进行随访。但是,对于中、 重度病变,由于很难通过自体清除,因此需要进行相应 的治疗。临床上治疗中、重度病变的方法一般分为两大 类:物理疗法和手术切除。
非典型增生
增生上皮细胞的形态呈现一定程度的异型 性,但还不足以诊断为癌。镜下表现为增 生的细胞大小不一,形态多样,核大而浓 染,核浆比例增大,核分裂可增多但多属 正常核分裂像;细胞排列较乱,极向消失。
非典型增生如合并感染人乳头状瘤病毒 ( HPV ),则癌变率更高(高危型 HPV 为 16 , 18 , 33 型)
放射治疗:年老体弱及有严重内科合并症不能耐手术者, 以及Ⅲ期以上不宜手术者,可放射治疗,包括腔内及体 外照射。
鉴别诊断
确诊主要依据宫颈活组织病理检查。应注意与 有类似临床症状或体征的各种宫颈病变鉴别。 包括:
1.宫颈良性病变:宫颈柱状上皮异位、宫颈息肉、 宫颈子宫内膜异位症和宫颈结核性溃疡等;
1、物理治疗:包括乳腺红光检查治疗仪和冷冻治疗, 通过加热或冷冻破坏异常增生组织。
2、手术切除:通过手术将异常组织切除。切除的组织 也可以用于病理学进行组织诊断(因此也被称作是活 检)。
其它治疗方法
CIN生物靶向修复细胞疗法:通过生物技术靶向清除致 病病毒——HPV病毒,消除癌变的可能,同时修复病灶, 恢复宫颈口光滑状态,摆脱常规方式切除子宫可能,保 障女性生育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