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皮内瘤变及早期癌

合集下载

宫颈上皮内瘤变

宫颈上皮内瘤变

宫颈上皮瘤变宫颈上皮瘤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s,CIN)是一组与宫颈浸润癌密切相关的癌前期病变的统称。

包括宫颈不典型增生和宫颈原位癌,反映了宫颈癌发生中连续发展的过程,即由宫颈不典型增生(轻→中→重)→原位癌→早期浸润癌→浸润癌的一系列病理变化。

目前CIN已被国外病理学者和妇科肿瘤学者所接受。

症状体征CIN一般无明显症状和体征,部分有白带增多、白带带血、接触性出血及宫颈肥大、充血、糜烂、息肉等慢性宫颈炎的表现,正常宫颈也占相当比例(10%~50%),故单凭肉眼观察无法诊断CIN,见表2。

多数文献报道约半数原位癌患者无临床症状。

舒仪经(1995)统计172例原位癌,仅5.2%有接触性出血,12.2%有少量的不规则出血,其余无症状。

楠等(2001)统计150例CIN中,白带增多和接触性出血者分别占26.0%和20.7%,无症状者占38.0%。

用药治疗1.治疗原则近代对CIN的治疗策略是趋于保守,原因为:①CIN和早期癌的综合诊断水平提高;②宫颈癌的发生、发展经历较漫长的时间,有10年左右;③有20%~50%的不典型增生发生逆转或自然消退;④绝大多数CIN病灶局限,保守性治疗一次性治愈率高达90%左右;⑤原位癌的5年生存率为100%。

但至今国外对CIN的处理尚存不少争论。

(1)CINⅠ级及宫颈SPI是否治疗,意见不一。

CIN自然转归的研究提示级别低的CIN有高的自然逆转率,多数与低危的HPV感染有关,进展为癌的机会极少,近年认为CINⅠ级是一种不稳定状态,对这些最早的癌前病变应采用随诊观察,不予治疗(Jordan,1989;舒仪经,1995)。

反之,不少作者认为CIN患者都应进行处理,而不论其与病毒及分型关系如何,主要从宫颈癌防治角度出发,应持积极态度而给予适宜的癌前阻断治疗。

Syrjaaen(1987)主SPI的处理应与CIN相同,医科院肿瘤医院结合文献和自己的经验,认为对以下情况可采用保守性治疗:①宫颈湿疣合并CIN;②与高危型HPV(16,18,31,33,45…)有关的CIN Ⅰ;③病变围大,又无随诊条件,或精神紧拒绝观察者。

子宫颈鳞状细胞肿瘤癌前病变和早期癌病理简介

子宫颈鳞状细胞肿瘤癌前病变和早期癌病理简介

子宫颈鳞状细胞癌癌前病变和早期癌病理简介东南大学中大医院病理科浙江温岭市第一人民医院病理科(317500)张建民1.子宫颈鳞状上皮肿瘤的发生与发展1.1 子宫颈鳞状上皮肿瘤的组织发生学(the histogenesis of cervical squamous neoplasia)CIN和浸润性癌发生于子宫颈的转化带(移行带)。

转化带开始由柱状上皮覆盖,由于暴露于阴道的酸性环境等,引起贮备细胞增生并导致鳞化。

如果在这个生理过程的早期,上皮遇到由性交带来的致癌质且对之敏感的话,则原本良性的过程可沿“恶性”的道路发展到CIN,甚至最终形成浸润癌。

现尚不清楚化生过程中那个阶段,变化着的上皮对致癌质的影响不再敏感,但似乎很可能是成熟的鳞化上皮、原本(起始)的柱状上皮和鳞状上皮能抵抗可引起突变的变化,而正经历活跃化生的上皮能因之向恶性转化。

现一般认为细胞的恶性转化是逐步的,每个步骤可能都有其特殊的始动和促进因子。

至于致癌质和敏感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引起细胞蛋白合成和细胞更新率的改变而导致恶性变的细节方面,以及是单个细胞系的改变还是一区细胞改变等,目前仍不很清楚,正在深入研究之中。

当前子宫颈癌的组织发生学方面的理论和观念可大致归结如下:①始动因子作用于一区(field)细胞。

②在受过始动因子作用的敏感区中,促进因子转化单个细胞。

③受到致癌作用的细胞发生增殖,并逃脱局部控制机制,形成不典型细胞克隆。

④如宿主的防御机制被克服,不典型细胞取代邻近的正常细胞,因而病变区域扩大。

⑤与此同时,或许因新的更不典型的细胞克隆出现,形态学异常的程度加大。

⑥在上皮内肿瘤区的一点或几点,同时克隆出有进一步突变并能突破基底膜的细胞,形成微浸润癌。

⑦微浸润癌如不被机体的防御机制摧毁,则获得转移潜能并形成Ib期癌。

1.2 子宫颈鳞状上皮肿瘤的发展过程(the natural history of cervical squamous neoplasia)研究子宫颈鳞状上皮肿瘤的发展过程困难很多,如对癌前病变的分类存在不同的系统,许多研究的连起点和终点不一致,许多研究的随访时间不够,而且由于使用活检可能影响病变的进程,所以许多研究仅使用细胞学方法等,因而这方面可靠的信息不是很多。

外阴上皮内瘤变VIN

外阴上皮内瘤变VIN

外阴上皮内瘤变V I N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外阴上皮内瘤变外阴上皮内瘤变(VIN)是一组外阴病变,是外阴癌的前期病变。

年轻患者的VIN常自然消退,但60岁以上或伴有免疫抑制的年轻患者可能转变为浸润癌。

外阴上皮内瘤变(VIN)分为1级(轻度不典型增生):上皮过度增生和异型细胞的改变,局限于上皮的下1/3。

2级(中度不典型增生):上皮层上述变化发生于上皮的下2/3。

3级(重度不典型增生或原位癌):上皮层的变化超过2/3。

原位癌的不典型增生累及整个上皮层,但未穿透基底膜。

病因1.与HPV(人类乳头瘤病毒)感染有关在VIN浅层细胞,尤其在VIN1和VIN2中,常可见到由HPV感染所致的征象,分子生物学技术证明80%VIN与16型HPV有关。

2.与免疫缺陷有关罹患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和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甾体激素和组织移植抑制剂)者VIN发生率明显增高。

3.与外阴营养不良有关外阴上皮内瘤样病变在硬化性萎缩性苔藓患者中较增生性营养不良更多见。

4.与性行为和烟草有关吸烟常常与VIN Ⅲ级的危险性增加有关,同样还发现性伴侣数量的增加与VIN Ⅲ级的发生有关。

HPV感染为性传播疾病,在年轻的VIN患者中常有HPV感染,并与性生活史(包括性伴侣数目,第1次性生活年龄)有关。

5.与宫颈病变关系由于有相同的危险因素,VIN与宫颈病变相联系,大约15%的VIN患者存在宫颈病变。

6.与外阴癌的关系外阴上皮内瘤变I级与外阴癌的关系尚未肯定。

但一些流行病学资料提示,高级别的VIN 和外阴癌的联系是存在的。

临床表现1.症状(1)最常见症状为外阴瘙痒不适和烧灼感。

以大小阴唇较常见,阴蒂次之,尿道口及其周围较少见。

(2)约17%的病人主诉发现外阴结节。

(3)20%~48%的患者无症状。

2.体征查体时可发现有90%的患者外阴局部皮肤出现丘疹或斑点,颜色可为灰色、红色、褐色、棕色或白色。

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CIN)

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CIN)

概述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CIN)是与宫颈浸润癌密切相关的一组癌前病变,它反映宫颈癌发生发展中的连续过程。

随着分子生物学发展和临床研究深入,发现CIN并非是单向的病理生理学发展过程,而是具有两种不同的生物学行为。

一种是由病毒诱发的病变,常自然消退,很少发展为浸润癌;另一种是多因素(包括病毒)诱发的病变,具有癌变潜能,可能发展为浸润癌。

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NCI)在Bethesda 提出了FBS诊断系统,从细胞学角度将鳞状细胞异常分为3类:不典型鳞状上皮(atypical squamous eells,ASC)、轻度鳞状上皮内病变(10w-一grade squamous intraepithelial lesion,LSIL)和重度鳞状上皮内病变(high—grade squa—mous intraepithelial lesion,HSIL)。

LSII相当于CINI,较少发展为浸润癌;HSIL则相当于CINⅡ和Ⅲ,可能发展为浸润癌。

病因其病因还未明确。

目前发现可能与性生活紊乱、性生活过早(小于16岁)、性传播疾病、吸烟、经济状况低下、口服避孕药和免疫抑制等有关。

目前研究较多的是HPV感染和CIN之间的关系。

宫颈组织学的特殊性是宫颈上皮内瘤样变的病理学基础。

人乳头状瘤病毒(HPV)HPV是一组DNA病毒,基因组含8000bp.完整的病毒体由DNA核心和周围的包被蛋白组成,分子量为992×103Da.HPV普通存在于生物界。

在人类主要感染上皮细胞,HPV感染引起局部上皮增生,增厚或呈乳头状,在宫颈则引起宫颈上皮不典型增生及宫颈癌。

目前,已分离出100余种HPV亚型。

依其致癌性可分为3类:①低危型:如HPV6、11型,可引起外阴湿疣和宫颈上皮内瘤变(CIN1);②中危型:如HPV31、33型,可引起CIN1~3;③高危型:如HPV16、18、45、56等型,可引起CIN2~3和宫颈浸润癌。

胃镜活检病理诊断上皮内瘤变高级别在早期胃癌诊断中的意义

胃镜活检病理诊断上皮内瘤变高级别在早期胃癌诊断中的意义

胃镜活检病理诊断上皮内瘤变高级别在早期胃癌诊断中的意义发表时间:2016-04-15T11:42:40.643Z 来源:《健康世界》2015年30期供稿作者:卢桂芬[导读] 甘肃省甘南州干部保健局胃镜活检病理诊断上皮内瘤变高级别在早期胃癌诊断中,具有一定的可靠性与准确性,安全可靠,应在临床上推广。

甘肃省甘南州干部保健局甘肃甘南 747000 摘要:目的:探讨甘南藏区胃镜活检病理诊断上皮内瘤变高级别在早期胃癌诊断中的意义。

方法:选取2012年2月~2015年2月在本地区医院收治的20例上皮内瘤变患者为研究对象,均行手术治疗,回顾分析其临床资料,评价胃镜活检病理诊断的意义。

结果:本组20例患者,术前胃镜活检,结果显示20例为上皮内瘤变高级别,术后行常规病理切片检查,结果显示20例诊断为胃癌,其中5例为早期胃癌(占25%)、15例为进展期胃癌(占75%);术前与术后的诊断进展期胃的Borrmmann分型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胃镜活检病理诊断上皮内瘤变高级别在早期胃癌诊断中,具有一定的可靠性与准确性,安全可靠,应在临床上推广。

关键词:胃镜活检;上皮内瘤变;早期胃癌;诊断世界卫生组织(WHO)肿瘤新分类中胃粘膜上皮内瘤变:包括胃粘膜上皮结构上和细胞学上两方面的异常。

结构异常指上皮排列紊乱和正常细胞极性丧失;细胞学异常指细胞核不规则、深染,核奖比例增高和核分裂活性增加。

上皮内瘤变分为2级,即低级别上皮内瘤变(Low Grade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LGIN)和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ogh Grade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HGIN)。

低级别上皮内瘤变(LGN)指上皮结构和细胞学异常限于上皮的下半部,相当于轻度和重度异型增生。

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GN)指上皮结构和细胞学异常扩展到上皮的上半部,乃至全层,相当于重度异型增生和原位癌[1]。

近几年,胃癌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并具有年轻化的特点,其临床诊断的准确性得到了广泛的关注。

宫颈上皮内瘤变

宫颈上皮内瘤变

宫颈上皮内瘤变宫颈上皮内瘤变(CIN)是一组与宫颈浸润癌密切相关的癌前病变的统称,包括宫颈非典型增生及宫颈原位癌。

CIN反映了宫颈癌发生发展的连续过程,即宫颈非典型增生-原位癌-早期浸润的系列变化,各级CIN均有发展为浸润癌的趋向。

对CIN及时、合理的诊治是阻断其癌变的有力措施。

宫颈上皮内瘤变分为3级:CINⅠ:表皮下1/3内细胞增多,极性保持或稍紊乱,核轻度增大、异型,核分裂少,上2/3细胞成熟。

CINⅡ:表皮下2/3层内细胞增生,不成熟细胞极性紊乱,核大而异型性较明显,染色深浅不一,核分裂增多,可见病理性核分裂。

CINⅢ/原位癌:超过下2/3的表皮层内细胞显著增生,极性紊乱,核浆比增高,核异型性大而深染者占大多数,细胞的异型性和多形性更明显,核分裂很多且上移,不典型增生占全层者为原位癌。

一、筛查与诊断CIN标准化诊断程序是“细胞学—阴道镜—组织病理学”。

1.宫颈细胞学检查:是宫颈病变“三阶梯”诊断的第一步。

TBS分类见异常上皮细胞者的处理可参照2006年美国阴道镜和宫颈病理学会ASCCP制定的指南;巴氏分级II级及其以上者需做阴道镜检查,必要时阴道镜下取材作活组织病理学检查。

2.阴道镜检查:是“三阶段”诊断中关键的一步。

观察转化区、上皮、血管,观察醋酸及碘试验情况,可以病变部位活检。

3.组织病理学检查:是确定CIN或宫颈癌的“金标准”。

1)宫颈活检:组织病理学诊断是确诊CIN的金标准。

选取阴道镜下可疑病变部位活检,必要时多点活检或碘试验不染色区活检以提高确诊率。

2)颈管搔刮术ECC:ECC能帮助确定隐匿性宫颈浸润癌。

以下情况可选择ECC:可疑宫颈管的病变(例如阴道排液量多、宫颈管膨大等);巴氏III级以上或HSIL,阴道镜图像满意/未见病变;CIN2/3治疗后阴道镜检查随访时,阴道镜检查图像不满意时。

原则上,妊娠期阴道镜检查禁行ECC。

3)诊断性宫颈锥形切除术:适应症参见2006ASCCP指定的指南:①组织学活检为CIN1,阴道镜检查不满意者;②组织学活检为CIN1,病变持续存在达1年以上者;③组织学活检确诊为HSIL(CIN2/3和原位癌CIS)者;④三阶梯技术的诊断结果不一致者;⑤ECC提示宫颈管内病变阳性者;⑥锥切标本切缘阳性者(首选4—6个月的阴道镜随访或ECC,也可重复锥切);⑦妊娠期高度怀疑浸润癌者(仅提倡宫颈诊断性切除,不提倡大锥切,建议用LEEP或冷刀锥切)。

宫颈癌早期诊治规范

宫颈癌早期诊治规范

宫颈癌诊治规范宫颈癌的发展具有明显的阶段性。

宫颈癌的早期诊治,主要是针对癌前病变,即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

宫颈上皮内瘤变包括宫颈非典型增生(cervical dysplasia)及子宫颈原位癌(carcinoma in situ ,CIS),这两者的上皮变化性质相同,程度不同。

根据细胞异常的程度将CIN分为三级,CIN1级相当子宫颈轻度非典型增生,CIN2级相当子宫颈中度非典型增生,CIN3级相当子宫颈重度非典型增生和(或)子宫颈原位癌。

1.CIN1(轻度非典型增生)异型性细胞局限在鳞状上皮细胞层的下1/3。

2.CIN2(中度非典型增生)异型性细胞占鳞状上皮细胞层的下2/3。

3.CIN3(重度非典型增生)异型性细胞几乎累及全部上皮细胞层,为CIN3。

如果累及全部鳞状上皮细胞层,但未突破基底膜,未侵犯间质,则为原位癌。

过去30年,人们一直认为从CIN发展到浸润性宫颈癌需要一个漫长过程,且从CIN1,CIN2,CIN3逐步发展,CIN的最初分级也源于这种观点。

实际上,大多数CIN2,CIN3的妇女未经过CIN1的形态学阶段,同时与高危型HPV密切相关。

而CIN1在细胞病理形态和阴道镜下的改变与HPV感染难以区别。

因此,目前一些学者认为:CIN2,CIN3是真正的癌前病变,CIN1仅是自限性性传播感染过程中的形态学表现。

CIN1、CIN2和CIN3发展为癌的危险性分别为15%、30%和45%;甚至CIN1和CIN2可以直接发展为浸润癌,而不经过CIN3(或原位癌)阶段。

从宫颈癌前病变到癌的演变一般10年左右。

这将是重要的不可忽视的时间。

所谓宫颈癌是可以预防、可以治愈的疾病,其关键也在于此期的及时诊断和正确处理。

一、宫颈上皮内瘤变的早期诊断(一) 碘试验1.目的:针对CIN患者,主要是识别宫颈病变的区域,提供活检取材部位。

2.原理:正常的宫颈鳞状上皮含糖原,糖原与碘混合后着色,如果不着色,则为阳性。

内镜下结直肠腺瘤并上皮内瘤变及早期癌变的治疗

内镜下结直肠腺瘤并上皮内瘤变及早期癌变的治疗

内镜下结直肠腺瘤并上皮内瘤变及早期癌变的治疗黄萍【摘要】目的:探讨内镜下结直肠腺瘤并上皮内瘤变及早期癌变治疗及安全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3年10月我院治疗的结直肠息肉患者,其中结直肠腺瘤并上皮内瘤变31例,腺瘤并早期癌变5例,分别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分析其治疗效果及安全性。

结果36例患者均一次性完整切除病变。

术中2例创面少量出血,经处理后出血停止;所有患者无穿孔等并发症。

术后病理:腺瘤并低级别上皮内瘤变17例,腺瘤并高级别上皮内瘤变14例;腺瘤并早期癌变5例;所有标本示基底、切缘干净,无肿瘤细胞残留,无淋巴管、血管浸润征象。

3例早癌患者要求外科手术,术后标本无肿瘤细胞残留及转移征象。

随访:1例EMR治疗患者术后1个月复查肠镜局部复发,予热活检钳钳除病变,继续随访无复发;1例高龄患者术后1个月随访无复发,此后因年龄因素未定期复查肠镜;3例外科手术患者术后3、6、12个月随访无复发及转移征象;余31例患者均于术后1、3、6、12个月复查无复发。

结论内镜下治疗结直肠腺瘤并上皮内瘤变及早期癌变安全有效,复发率低,应定期随访。

【期刊名称】《中国医药指南》【年(卷),期】2016(000)004【总页数】2页(P54-55)【关键词】内镜下黏膜切除术;结直肠腺瘤;上皮内瘤变;早期癌变【作者】黄萍【作者单位】长沙市第一医院消化内科,湖南长沙41001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5.3结直肠息肉是消化道常见病、多发病,其中腺瘤性息肉与大肠癌关系密切。

新近研究认为60%结肠癌来自普通腺瘤,35%来自锯齿状病变通路[1]。

WHO(2010)消化系统肿瘤分类指出,除位于结肠远端的直径<5 mm的增生性息肉外,临床应尽可能切除可以切除的息肉[2]。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是内镜下微创治疗结直肠息肉的主要治疗手段,也是目前国内外公认的治疗早期消化道肿瘤性病变的标准内镜治疗方法。

我院于2012年1月至2013年10月采用EMR治疗结直肠腺瘤并上皮内瘤变及早期癌变36例,取得满意疗效,现将有关资料总结如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 录
CONTENTS
01
02
03
医学释义 宫颈上皮内瘤变 结直肠、胃的上皮内瘤变
结直肠上皮内瘤变
结直肠上皮内瘤变包括腺瘤的不同程度的异型增生,也包括其它非腺瘤性(幼年性息肉、
P-J综合征、增生性息肉)或炎症性肠病(如慢性溃疡性结肠炎、crohn病)时出现的异型 增生。
结直肠黏膜的上皮内瘤变分为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和高级别上皮内瘤变。低级别上皮内瘤变是 一种轻度的上皮异常,对应1-2级上皮异型增生。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是其细胞学和组织结构 具有恶性特征的粘膜病变,但没有任何浸润间质的证据,包括重度异性增生和原位癌。
上皮内瘤变及早期癌
目 录
CONTENTS
01
02
03
医学释义 宫颈上皮内瘤变 结直肠、食道、胃的上皮内瘤变
医学释义
医学释义:上皮内瘤变(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IN)是指上皮组织结构和细胞形态的改变、遗传学上以基 因克隆改变、生物学上具有侵袭能力和转移能力并发展为浸润性癌为特征的癌前病变。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包括重 度异型增生和原位癌、黏膜内癌、浸润癌(固有膜)但未侵及黏膜下层。
细胞核极性紊乱,核浆比例增加,核分裂象增多,异型 细胞累及上皮层的下2/3至全层,P16呈弥漫连续阳性
D.鳞状细胞癌 SCC
宫颈上皮内瘤变的诊断
宫颈上皮内瘤变的诊断需要结合妇科检查、宫颈细胞学检查、HPV病毒检查、阴道镜以及组织病理学检查的联合 使用来进行。
体格检查 妇科体格检查报包括双合诊及三合诊。 宫颈细胞学检查 采用阴道窥器通过从宫颈的鳞状上皮和柱状上皮交界处刮取细胞,在显微镜下进行细胞学检查,目前常采用液基 薄层细胞学检查(TCT)。 HPV-DNA检测 HPV指人乳头状瘤病毒 ,HPV-DNA检测是通过检查是否感染HPV及其复制活跃程度来判断。 阴道镜检查 当上述筛查发现异常时,医生将酌情进行阴道镜检查,了解病变区域上皮或血管的情况,并对可以部位进行活检 组织病理检查 宫颈组织活检,为确诊宫颈上皮内瘤变最可靠的检查办法。
胃上皮内瘤变
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多发生在粘膜表面,腺体结构改变不明显,形态稍不规则,排列轻微紊乱和密疏不 均,可出现微小的芽状和分枝状的管状结构,管腔内可见乳头、隐窝延长呈锯齿状,并有囊性改变。
高级别上皮内瘤变腺体结构明显异常,腺体密集扭曲,形状大小不一,可见腺体明显分枝、出芽和折 叠,甚至出现筛状结构,腺体内无坏死物,无间质浸润。
注意:胃与结直肠标准不同是因为胃粘膜和结直肠粘膜的解剖学不同。胃粘膜固有层内有血 管和淋巴结;而结直肠粘膜固有层内只有血管,而没有淋巴管。因此,即使结直肠癌细胞浸 润在固有层内也不会有发生淋巴道转移,只有当癌细胞浸润至粘膜肌层以下,才有通过淋巴 道转移的可能。而胃癌细胞只要浸润固有层就有通过淋巴道转移的可能性。因此结直肠癌的 标准是肿瘤浸润至粘膜下层(突破粘膜肌层),而胃是突破基底膜。
宫颈上皮内瘤变病理学分类方法
TBS (The Bethesda System)系统为目前常用病理学分类方法 宫颈腺细胞 A. 不典型腺细胞(atypical grand cells , AGC) B. 倾向于肿瘤的不典型腺细胞( AGC – favor neoplasia) C. 颈管原位腺癌AIS D. 腺癌
目 录
CONTENTS
01
02
03
医学释义 宫颈上皮内瘤变 结直肠、食道、胃的上皮内瘤变
宫颈上皮内瘤变的定义
宫颈上皮内瘤变(CIN):是指宫颈上皮被不同程度异型性的细胞所取代。 CIN是与宫颈浸润癌密切相关的一组癌前期病变的统称,包括宫颈不典型增生和宫颈原位癌,反映 了宫颈癌发生中连续发展的过程,即由宫颈不典型增生(轻→中→重)→原位癌→早期浸润癌→浸润 癌的一系列病理变化。
结直肠腺瘤癌变:指同一个肿瘤内存在有腺瘤和浸润性癌。既往在腺瘤中见到异型增生腺
上皮,在形态上有原位癌或黏膜内癌改变,即诊断腺瘤癌变,按WHO肿瘤的新分类标准, 此种形态学改变只能归腺瘤伴高级别上皮内瘤变。诊断标准同样需观察腺瘤的蒂部黏膜肌及 其下是否浸润现象。
结直肠上皮内瘤变
肿瘤WHO分类标准指出,结直肠癌属于结肠或者直肠的一种恶性上皮肿瘤。只有当患者的肿瘤穿透了黏膜肌层并到达到黏膜 的下层,才可以确诊为结直肠癌。因此在结直肠黏膜活检标本中,将具有腺癌的形态特点,但病变仅限于黏膜上皮或固有膜, 未见黏膜下层,病理诊断只能报告病变符合“高级别上皮内瘤变”。轻和中度异型增生归入低级别上皮内瘤变,重度异型增 生和原位癌归入高级别上皮内瘤变。那些组织形态学上难以判断固有膜内浸润性癌,但缺乏浸润并穿透黏膜肌层进入黏膜下 层的癌,都归入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在结直肠一般无粘膜内癌、粘膜下层癌的术语。对于腺瘤-癌,只要肿瘤细胞局限在粘膜 肌层内,就称为高级别上皮肿瘤。
结肠黏膜低级别上皮内瘤变
结肠粘膜高级别上皮内瘤变
胃上皮内瘤变
胃上皮内瘤变(GIN):是胃黏膜基膜以上的上皮内的一种肿瘤性改变。镜下胃黏膜的组织 学可分为无瘤变、不能确定有上皮内瘤变、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和高级别上皮内瘤变。
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相当于原来的轻度和中度异型增生,现包括了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和伴低级 别上皮内瘤变的腺瘤。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相当于重度异型增生/伴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腺瘤、 原位癌和可疑浸润性癌。
根据内镜下所见和患者情况,行内镜或外科手术局部切除
外科手术切除
谢谢
宫颈上皮内瘤变病理学分类方法
宫颈鳞状细胞 A.正常范围(WNL)
B.非典型鳞状细胞(ASC) a.不明确意义的非典型鳞状上皮细胞(ASC- US) b.不除外高度病变的非典型鳞状上皮细胞(ASC - H)
C.鳞状上皮内病变( Squamous IntraepithlialLision , SIL) a.低度鳞状上皮内病变(LSIL;CIN Ⅰ): 细胞核极性轻度紊乱,有轻度异型增生,核分裂象少,局限于 上皮的下1/3,P16阴性或散在点状阳性 b.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 ; CIN Ⅱ/ CIN Ⅲ)
胃黏膜低级别上皮内瘤变
胃黏膜高级别上皮内瘤变
胃上皮内瘤变的Vienna分类
Vienna分类
无肿瘤
不确定肿瘤
黏膜低级别瘤变
低级别腺瘤 低级别异型增生
高级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腺瘤/异型增生
黏膜高级别瘤变
非浸润癌(原位癌)
可疑浸润癌
黏膜下浸润癌
黏膜内癌(在肠,则归入 高级别瘤变)
黏膜下癌或浸润性癌
临床处理 选择性随访
随访 随访,必要时行内镜切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