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粘膜上皮内瘤变

合集下载

Lgr5TFF2在萎缩性胃炎及低级别上皮内瘤变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Lgr5TFF2在萎缩性胃炎及低级别上皮内瘤变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Lgr5TFF2在萎缩性胃炎及低级别上皮内瘤变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Lgr5TFF2在萎缩性胃炎及低级别上皮内瘤变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首先分析了Lgr5TFF2在萎缩性胃炎中的表达情况,指出其可能与疾病的进展和转化有关。

然后探讨了Lgr5TFF2在低级别上皮内瘤变中的表达情况及其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接着讨论了Lgr5TFF2作为治疗靶点的潜在应用,并分析了其在临床中的诊断意义。

结论部分总结了Lgr5TFF2在胃疾病中的重要性,并展望了未来研究方向和临床应用前景。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深入了解Lgr5TFF2在胃疾病中的作用机制,为相关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关键词:Lgr5TFF2、萎缩性胃炎、低级别上皮内瘤变、胃癌、治疗靶点、临床诊断、重要性、研究方向、临床应用。

1. 引言1.1 背景介绍胃癌是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之一,也是致死率最高的癌症之一。

萎缩性胃炎是胃癌的前期病变,其长期慢性炎症可导致上皮细胞的异常增生,继而发展成低级别上皮内瘤变(LGIN),最终可能演变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GIN)和胃癌。

研究萎缩性胃炎和LGIN的相关分子机制对于早期诊断和干预胃癌具有重要意义。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Lgr5TFF2在萎缩性胃炎及低级别上皮内瘤变中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在胃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机制。

通过对Lgr5TFF2在不同疾病状态下的表达水平进行比较,旨在揭示其在胃疾病发生发展中的重要性,并探讨其作为潜在治疗靶点的应用前景。

本研究旨在探讨Lgr5TFF2在临床中的诊断意义,为提高胃癌早期诊断率提供新的生物标志物依据。

通过本研究的开展,我们希望能够为深入理解Lgr5TFF2在胃疾病中的作用机制,为临床医生提供更精准的诊断方法和治疗策略,同时为未来相关研究提出新的方向和展望。

1.3 研究意义萎缩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胃炎,其发生机制至今仍不完全清楚。

胃上皮内瘤变的中医认识及治法撷要

胃上皮内瘤变的中医认识及治法撷要

胃上皮内瘤变的中医认识及治法撷要
薛应斌;顾展丞
【期刊名称】《江苏中医药》
【年(卷),期】2022(54)12
【摘要】胃上皮内瘤变(GIN)是胃黏膜发生癌变前的一个特殊阶段,逆转GIN对于胃癌的预防至关重要。

结合临床症状和内镜下微观病理表现,伴发GIN的慢性胃炎可以“痞积”作为其中医病名。

本病病机可归纳为脾胃虚弱,湿热痰瘀毒互结,治以健脾养胃、行气利湿、化痰祛瘀、解毒散结,临证需辨清寒热,重视消痞化积,以达到逆转上皮内瘤变的目的。

附验案1则以佐证。

【总页数】4页(P56-59)
【作者】薛应斌;顾展丞
【作者单位】南通市海门区中医院;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
【相关文献】
1."即诊即治"法在宫颈高度鳞状上皮内瘤变诊治中的应用
2.胃上皮内瘤变内镜活检与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标本病理对比分析
3.胃上皮内瘤变内镜活组织检查与内镜切除标本病理结果差异分析
4.胃上皮内瘤变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与中医辨证分型关系初探
5.胃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的中医药治疗进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胃黏膜上皮内瘤变90例内镜病理特点分析

胃黏膜上皮内瘤变90例内镜病理特点分析
收稿 日期 : 2 0 1 3— 0 6一 O 8
2 . 4 病 理 结 果
第 2期
张东卫 , 李世 东, 李碧娴 , 等. 胃黏膜上皮 内瘤 变 9 0例 内镜病理特 点分析
・8 3・
低 级别上皮 内瘤变 7 9例 , 其中 5 4例内镜病理随访 ( 每 半年一 次) 3年未发现癌变 , 另2 5例未能跟 踪随访 ; 高级别
岁、 > 6 0岁 、 ≤3 0岁 。9 0例患者 中, 有7 3例年 龄在 3 l ~6 0
岁, 占8 1 . 1 1 %, 高发年龄段 为 4 1~ 6 0岁 , 占6 0 %。
2 . 2 临床情况
上皮 内瘤变 , 它是 胃癌的癌前 病变 , 对其 进行 早期 、 准确 诊
断显得尤为重要 , 现将我院消化科近 6年来所诊治 的 9 0例 胃黏膜上皮 内瘤变患者 的资料进行统计及特点分析 。
检 查 才 能 确诊 。
关键 词 : 胃上 皮 内瘤 变 ; 癌前 病 变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2—1 1 0 8 . 2 0 1 4 . 0 2 . 0 3 8
中图分类号 : R 3 6 1 . 3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2—1 1 0 8 ( 2 0 1 4 ) 0 2— 0 0 8 2— 0 2 胃黏膜上皮 内瘤 变分 为低 级别 上 皮 内瘤变 及 高级 别
表现 为单发溃疡 、 单发 糜烂 , 多发 溃疡、 多发糜烂 、 息 肉等 , 高级 别上 皮 内瘤 变癌 变率 高, 达9 0 . 9 0 % 。结论 : 胃黏 膜上 皮 内
瘤变是 胃癌前病 变, 必须结合 内镜活检 、 病理及定期随访 , 才能作 出早期、 准确诊 断 , 必要 时须重复二次 甚至 多次 内镜 病理

胃镜下活检诊断高级别胃上皮内瘤变与手术后病理对比分析

胃镜下活检诊断高级别胃上皮内瘤变与手术后病理对比分析

作者单位:311300杭州,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第一人民医院(章红姣,俞利辉);浙江省杭州市第九人民医院(赫永金)胃黏膜上皮内瘤变是被认为是一种具有恶性潜能的非浸润性的癌前病变,WH0将胃黏膜上皮内瘤变分为低级别、高级别,其中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igh grade intraepithelialneoplasia ,HGIN )包括重度异型增生及原位癌[1]。

目前,胃镜下活检作为胃黏膜病变诊断最常用的技术,对HGIN 诊断极为重要,但由于胃镜下活检病理结果与胃癌高度相似,胃癌患者更容易被误诊为HGIN ,导致HGIN 术前活检与术后病理诊断不一致,术后升级率偏高[2],且HGIN 在转移倾向、侵袭性和及治疗方式上与胃癌有较大不同,一旦误诊将会对临床治疗干预产生严重影响[3]。

为进一步明确HGCIN 术前活检与手术切除标本病理诊断的差异情况,本研究对6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结果比对,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0年2月至2017年6月在本院行胃镜活检诊断为HGIN ,并在1个月内接受手术治疗的6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45例,女17例;年龄43~77岁,平均(58.67±5.82)岁。

临床症状主要有恶心,无规律性腹痛及大便隐血等,本研究已在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下进行。

1.2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纳入标准:①均于胃镜活检诊断后1个月内行肿瘤切除术或根治术;②年龄43~77岁;③术后行病理组织学诊断;④患者家属知情本研究并签同意书。

排·经验交流·胃镜下活检诊断高级别胃上皮内瘤变与手术后病理对比分析章红姣赫永金俞利辉【摘要】目的探讨胃镜下活检诊断高级别胃上皮内瘤变(HGIN )与手术后病理的关系。

方法2010年2月至2017年6月在本院行胃镜活检诊断为HGIN ,并在1个月内接受手术治疗的6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和对比患者术前胃镜下活检结果以及术后病理组织学结果。

胃粘膜上皮内瘤变

胃粘膜上皮内瘤变

胃粘膜上皮内瘤变
长期以来日本和欧美学者之间对异型增生及有无癌变这一问题上存在着很大的分歧。

日本学者主张根据腺体的异型程度即可确定是否为癌, 而欧美学者则主张必需见到明确的浸润证据方能确定为癌。

尽管在2000 年出版的WHO 肿瘤分类中已明确将胃黏膜的癌前病变根据细胞的异型和结构的紊乱程度分为低级别及高级别上皮内瘤变两级, 但在实施过程中仍出现诊断的不统一, 因此有关专家又先后召开了两次国际会议, 专门探讨胃黏膜上皮内瘤变及早期癌的分类及诊断标准, 最后在第二次的维也纳国际会议上取得了较为一致的意见, 即把胃黏膜从反应性增生一浸润性癌的系列变化分为反应性增生、不能确定的上皮内瘤变(即难以区分是反应性增生还是异型增生)、低级别上皮内瘤变、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及浸润性癌五大类, 其中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和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性质均属非浸润性癌, 将过去在诊断中最易出现分歧的重度异型增生、原位癌甚至可疑浸润性癌均明确地归属于高级别上皮内瘤变, 统称高级别上皮内瘤变, 根据这一分类原则, 与会者再对一组胃黏膜分别进行诊断, 符合率达到90% 以上, 远远高于过去的符合率(30%〜40% )。

在制订病理诊断分类标准的同时,与会者还根据大量随访资料中低级别、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发展为浸润性癌的概率分别为0%〜15% 及25%〜85% 这一事实,对不同的病变提出了原则性的治疗建议, 即对低级别病人应进行随访, 必要时作内镜下切除; 对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病人则应结合胃镜所见确定内镜下切除或手术切除。

这一分类较好地解决了诊断标准的可行性、重复性和临床相关性, 应该能被病理和临床医师所接受。

探究ESD术对胃黏膜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治疗效果并观察其安全性

探究ESD术对胃黏膜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治疗效果并观察其安全性
2 结果
2. 1活检检出率 活检检出率为90.00%,较病理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 05),见表 1。
收稿日期:2020-04-15
• 989 •
Journal of Mathematical Medicine
Vol. 34
No.7
2021
表1
检测类型 活检检测(=120) 病理检测(=120)
在此次研究当中,活检检出率为90. 00%,此数字比相关
研究的报道高;且在使用ESD手术治疗的时候,有10%〜 30%的可能性出现并发症,并发症类型具体为穿孔和出血,但 是在此次研究中,并发症最高的为出血占比16. 67 %,迟发性 出血为6.67%,穿孔仅为4. 17%,这就表示ESD手术的并发 症发生率较低,安全性较高。可以饮水,为患者创建静脉留置通道,为 了减轻胃肠蠕动需要采取静脉注射的方式使用间苯三酚药物 治疗,进入手术室之后,专职麻醉人员需要采取常规方式进行 气管插管麻醉处理,静脉全身麻醉,对患者的生命体征予以密 切监测药。 12.2 ESD)操作方法
综上所述,针对胃黏膜高级别上皮内瘤变进行治疗时,采 取ESD手术疗法,可以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手术安全性较 高。
参考文献
1刘鹏军,葛亚强,王晓燕,等.内镜下黏膜下层剥离术治疗上消化道 黏膜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价值及术后病理分析:J].胃肠病学和肝 病学杂志,2015,24(12):1433〜143 6.
Key words ESD surgery; high-grade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of gastric mucosa; safety
990 ・
ESD手术疗法发展时间较短,属于新兴技术的一种,在治 疗胃黏膜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期间,呈现出较好的治疗效果,且 安全性较高,不过在使用该疗法的时候,需要谨慎评估患者的 癌变合并情况。2004年日本胃癌联盟发布了第2版的胃癌治 疗指南中对早期胃癌的内镜下切除的适应征进行了更新,明 确内镜切除疗法在早期胃癌治疗期间,可以应用于2cm内外 的患者,确保患者不存在溃疡的黏膜内癌,且不需要关注肿瘤 的大小,甚至可以在伴有溃疡的30mm直径肿瘤群体当中进 行治疗。

胃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的临床管控

胃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的临床管控

胃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的临床管控胃低级别上皮内瘤LGIN随访观察或积极进行内镜下干预的目的是及时阻断病变的进展,另一方面,也防止因活检病理诊断的局限性等造成对整体病变评估不足所导致的误诊。

所以推荐以下管理措施:(一)对于存在病理升级高危因素的LGIN,建议3个月后再次内镜精细评估及精准活检。

1.若再次活检病理诊断为HGIN或早期胃癌,建议参考《早期胃癌内镜下规范化切除的专家共识意见(2018,北京)》相关内容(推荐级别:A+:96.7%,A:3.3%;证据等级:中等质量)。

2.若再次活检病理仍诊断为LGIN,建议行内镜下诊断性完整切除(推荐级别:A+:30%,A:43.3%,A-:16.7%;证据等级:低质量)。

此外,欧洲指南推荐,对于合并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LGIN,应于内镜下诊断或治疗后进行根除。

另有国外相关文献报道,根除Hp 可减少LGIN切除后复发的机率,且根除Hp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变进展为胃癌的过程。

因此,对于内镜下存在病理升级高危因素的LGIN,若合并Hp感染,建议于内镜下完整切除后根除Hp(推荐级别:A+:50%,A:33.3%,A-:13.3%;证据等级:低质量)。

(二)对于暂不存在病理升级高危因素的LGIN,仍建议在初次发现LGIN3个月后再次内镜精细检查并对可疑病变处再次活检。

此外,如合并有Hp感染,建议先行根除Hp治疗。

1.对于无高危因素的胃LGIN,若再次活检病理诊断无LGIN存在,建议1年后胃镜复查(推荐级别:A+:36.7%,A:43.3%,A-:13.3%;证据等级:低质量)。

2.对于无高危因素的胃LGIN,若再次活检病理仍诊断为LGIN,推荐行内镜下毁损治疗或胃镜密切随访;其中内镜下黏膜毁损治疗方法,包括射频消融治疗(RFA)和氩离子凝固术APC),胃镜密切随访间期为3个月(推荐级别:A+:26.7%,A:26.7%,A-:30%;证据等级:低质量)。

(1)射频消融治疗(RFA):射频消融的原理是通过高频交流电的作用引起组织内的带电粒子运动产生热量,从而使细胞内外水分蒸发、干燥、固缩脱落以致无菌性坏死。

内镜下胃上皮内瘤变潜在恶变风险因素分析

内镜下胃上皮内瘤变潜在恶变风险因素分析
( h i g h — g r a d e i n t r a e p i t h e l i a l n e o p l a s i a , H G I N) 。L G I N 发 展 成 浸 润
2 结 果
本研 究 共 3 4 9例 , 其 中男 2 4 0例 , 女 1 0 9例 , 年龄 2 0—8 5 岁, 平均5 7 . 0 2岁 ; 5 0~7 0岁 占总人数 的 5 4 . 7 3 %, 但两 组 间差 异无统计学意义 , 见表 1 。所有 3 4 9个病灶 中 2 4 7个( 7 0 . 7 7 %) 发生于 胃窦部 , 但 2组 间病灶 的分布 差异 无统计 学 意义 , 见 表
9 1 . 3
0 4. 3 5
q1 n
糜烂 + 隆起( 单) 糜烂 + 隆起 ( 多) 溃疡
3 1 . 2 5
已经并存 J , 其处理 原则 为根据具 体情 况 , 进 行 内镜下 治疗 或
外科干预 。长期 以来 , 公认 的浸润性癌发展模式是正 常上皮一 增
疡性病变明显少于 c a组 , 差异均 具有统计 学意义 ( P<0 . 0 5 ) , 见表 3 。L G I N L组病灶直径为 ( 1 3 . 4± 0 . 5 6 ) mm, L G I N H组 ( 2 2 . 6 ±0 . 5 3 ) m m, > 2 0 mm的病灶 中 8 0 %为 H G I N; HG I N 0组病灶直
●潍坊医学院学报 2 0 1 4年
3 6 鲞 笫
5 5
皮 内瘤变 ” , 并 采 用新 的二 级 分类 法 分 为低 级 别 上皮 内瘤 变
( 1 o w — g r a d e i n t r a e p i t h e l i a l n e o p l a s i a , L G I N) 和 高级别 上皮 内瘤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胃粘膜上皮内瘤变
长期以来日本和欧美学者之间对异型增生及有无癌变这一问题上存在着很大的分歧。

日本学者主张根据腺体的异型程度即可确定是否为癌, 而欧美学者则主张必需见到明确的浸润证据方能确定为癌。

尽管在2000 年出版的WHO 肿瘤分类中已明确将胃黏膜的癌前病变根据细胞的异型和结构的紊乱程度分为低级别及高级别上皮内瘤变两级, 但在实施过程中仍出现诊断的不统一, 因此有关专家又先后召开了两次国际会议, 专门探讨胃黏膜上皮内瘤变及早期癌的分类及诊断标准, 最后在第二次的维也纳国际会议上取得了较为一致的意见, 即把胃黏膜从反应性增生→浸润性癌的系列变化分为反应性增生、不能确定的上皮内瘤变(即难以区分是反应性增生还是异型增生)、低级别上皮内瘤变、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及浸润性癌五大类, 其中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和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性质均属非浸润性癌, 将过去在诊断中最易出现分歧的重度异型增生、原位癌甚至可疑浸润性癌均明确地归属于高级别上皮内瘤变, 统称高级别上皮内瘤变, 根据这一分类原则, 与会者再对一组胃黏膜分别进行诊断, 符合率达到90% 以上, 远远高于过去的符合率(30%~40% )。

在制订病理诊断分类标准的同时, 与会者还根据大量随访资料中低级别、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发展为浸润性癌的概率分别为0%~15% 及25%~85% 这一事实,对不同的病变提出了原则性的治疗建议, 即对低级别病人应进行随访, 必要时作内镜下切除; 对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病人则应结合胃镜所见确定内镜下切除或手术切除。

这一分类较好地解决了诊断标准的可行性、重复性和临床相关性, 应该能被病理和临床医师所接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