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五柳先生传的读后感
《五柳先生传》读后感想

《五柳先生传》读后感想五柳先生,一个飘逸得如同仙人一般的人物。
他,便是《五柳先生传》中那个不慕荣利的主角。
《五柳先生传》开篇便是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单单只介绍他名字的来历,就令人生出几分羡慕之感。
是真的没有名字?大概是忘了吧,连自己的名姓都记不得,又怎会记得混浊的尘世中纷杂的琐事,心中太澄净,太沉静,便也装不下许多事了,自然不必为功名利禄所烦恼。
如此洒脱、如此自在之人,世间少有,如何不令人羡慕?五柳先生好读书,但读书的方法却与别人大相径庭,只求领会其要旨,从不一字一句细细琢磨。
重在体会到书中的精髓,对于能这么做的人,我的心里实在很钦佩,可能是因为在我们自己读书时,必须要一字一字地解释,并且我们自己的理解,不能跟书上的解释差一分一毫,只因为在我们这个年代,有种东西叫考试,我说的这些话,在旁人看来也许有些大逆不道了,但没有办法,事实就是这个样子。
有时真的是一种悲哀。
不过还好,酒是个好东西。
我们至少还能够伴五柳先生畅饮,喝个尽兴,醉个酣畅淋漓。
五柳先生嗜酒,这是我们所熟知的,可是他又为何独爱饮酒?是以此浇愁?但我不这么认为,一个连自己名字也忘了的人,又怎会记得世间的`愁事?惟一的可能是他用喝酒来灌醉自己,以此来发泄对这浊世的不满,在某种程度上,他醉了,我们是清醒的,但也许事实上,我们一直是醉着的,他才是最最清醒的那个人。
他用朦胧的醉眼以最清明的心态冷眼旁观这世界。
有句话叫做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如此超然之境,惟有他立于其上,不知他可曾孤独?不,他不会孤独,永远不会,尽管他孑然一身,可他依旧著文章以自娱。
他在自己的文章中开辟自己的世界,宣泄自己的情感,他可以尽情地在文学之间遨游,忘怀得失、忘怀自我。
彼时天地无声,只有杨柳依依与漫天桃花夭夭。
五柳先生便是这样一个人,他清高、他洒脱、他不在乎、他藐视天下,只愿流连山水之间,远离这喧嚣尘世。
悠然自得地过着与世无争的隐世生活。
五柳先生传反思范文

五柳先生传反思范文《五柳先生传》是东晋田园派创始人陶渊明代表作之一,是陶渊明自传(散文)。
今日,我为大家带来了五柳先生传(反思)(范文),盼望大家喜爱!五柳先生传反思范文篇1《五柳先生传》是一篇文言文,教学的重点是理解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面貌,体会本文的写作(方法),首先从读中让同学体会感受五柳先生的性格,初步了解五柳先生,然后通过师生互动争论的方法更加深了对五柳先生的了解。
不足之外还在于我的教学观念更新得仍不够彻底,还未完全从过去的教学模式中走出来,盼望今后更加努力。
常言说得好,书读百遍,其意自现。
在本节课中,第一层次通读疏通文意。
其次层次通读探究文理。
第三层次品尝意境。
当今社会正处于一种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
中同学的阅读力量,说究竟也是一种信息的理解、辨别、筛选和概括的力量。
其中最基础的就是快速、精确地抓住文中关键信息的力量,也就是抓“眼”的力量。
包括抓“题眼”、“文眼”、“字眼”、“词眼”、“句眼”、“ 段眼”等。
而任何一种力量的形成都是训练的结果。
抓取关键信息的力量也是需要训练的。
一方面要有老师的指导(训),另一方面要有同学的自主学习(练)。
但训练方式不是大搞题海战术,而是要集中体现在三两个精炼的课堂提问中,通过师生互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本节课在这方面做出了较好的尝试。
五柳先生传反思范文篇21、为同学快速领悟文本内容及志趣,导入新课时,所处在社会背景要做必要的交代。
2、强调或点拨的读书方法及目的与当今同学求知目的之异同。
该环节应放在(总结)全文时进行,若同学课上提出则要趁热打铁准时指导点拨,它是理解志趣及情感的前提,力争达到由文及人、由人推己的读书境界。
3、部分同学在理解和把握文本中实词和虚词上还欠精确、坚固,该环节不能忽视,今后多加留意。
在整个导学过程中,我以同学的体验、感悟为主,极力营造一个轻松欢乐的文言氛围。
在观赏文本中,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
在乐观的对话中,使课堂成为师生(同学之间)的语言、观念、思维的火花碰撞的“现场”。
五柳先生传读后感

五柳先生传读后感导读:五柳先生传读后感一先生不知其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陶渊明似乎早就知道自己会名扬天下,所以趁早给自己起了个笔名。
这种看似随意的笔名很多,像三毛、二月河。
改天咱也起一个!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感情五柳先生把不爱说话、没啥理想当做优点炫耀了。
要是放我身上,那一定会招来这孩子内向、不要强、老实之类的话。
这在如今张扬个性的时代岂能站稳脚跟?爱读书是好事,可是不深究又怎能有所“会意”?这让我想起了一篇题为《读书与装相》的文章。
书是要好好读的,书生可不是装出来的。
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家穷还爱喝酒,不会是喝穷的吧?亲戚好心请几顿,他还喝完就走,也不给人刷刷筷子洗洗碗。
估计他老婆也不喜欢他喝酒吧,种点庄稼还“草盛豆苗稀”!酒鬼,好喝懒做的酒鬼!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你看看,都穷成这样了,还乐颠颠的,安之若素。
作为儿子,作为丈夫,作为父亲的他,肩负着三代人的责任哪!唉!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
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就这么平平淡淡的过一生,也太没志向了吧?既不能上战场杀敌,又不能为国家富强出谋划策,就只想着自己?自私!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其言兹若人之俦乎?写自传的人总得夸夸自己好到什么程度,只看到优点,看不到缺点。
鄙俗啊,可怜!衔觞赋诗,以乐其志。
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先生的小日子真滋润,终日优哉游哉,“无论魏晋”,那就当一个混世的魔王好了。
五柳先生传读后感二在大多数中国人心目中,晋代陶渊明是一个风姿潇洒、心定气闲的隐逸诗人。
他嗜酒、他爱菊,他箪瓢屡空,忘怀得失,他远离世俗尘嚣,有着安贫乐命的洒脱和闲适。
他的诗歌是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一朵奇葩,他的散文自粱代起亦受好评如潮,为后代人所效法。
他闲居乡野,寄情山水,他崇尚自然,热爱自然。
五柳先生读后感

五柳先生读后感导语:五柳先生读后感(一)今天,我们学习了《五柳先生传》这篇文章,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五柳先生的“不慕荣利”。
金钱和名利是十分诱人的字眼。
有些人的灵魂就在它们的引诱下被吞噬了。
他们抛弃了党的原则,利益熏心,以权谋私,甚至贪赃枉法。
“权”是党和人民赋予的武器,可有人却利用手中的权力,穷奢极欲钻营捞钱,一步步走向腐败,成为钱与权的奴隶,成为钱与权的傀儡。
这些人比起陶渊明来说,是不是太渺小了呢?他41岁做彭泽令,上任80多天,因不堪官场污浊,便弃职而去,从此过着隐居生活。
他的“不慕荣利”,一直被后人所称赞。
再看看当今这个社会,不仅人们做不到陶渊明的“不慕荣利”,而且贪污受贿。
这个风气既在官场中蔓延,又以极快的速度刮到了社会各个阶层,“走后门”已成为当今的“时髦”。
诸如,企业要贷款,就得向“行长大人”送红包;在医院这块“洁白”的区域里,给病人看病做手术,本是医生天经地义的职责,可患者都还要送礼,否则便无人理你;就连在学校这块神圣之土上,学生升学中此类事情也层出不穷,且钱能买分,还能买到文凭。
可悲!可叹!可恨!清醒过来吧!让我们向陶渊明一样,“不慕荣利”,只有这样,才能把我们的祖国建设成富强的现代化发达国家。
五柳先生读后感(二)最近几天看了几节文言文的讲课视频,就以《五柳先生传》为例,谈一谈我的感受吧。
文言文是初一正式接触的一种体裁,不同于小学语文,文言文本身就比较晦涩难懂,当然初一的文言文是较为简单的。
作为初二语文的《五柳先生传》是写人的,标题就点明了课文的中心人物——五柳先生。
文言文的讲授一般都是从字词入手,逐步深入体味文中的思想感情。
讲五柳先生时,也是先解决疑难字词,再梳理文章大意,最后深入到五柳先生个人的高洁品质。
基本步骤大致都是如此。
但其中的细节很难把握,比如如何能让学生身临其境,与文中人物感同身受,这种细腻的情感体验学生很难掌握,也是老师的教学难点。
也是我一直很难攻克的问题。
视频中讲文言文的深层意蕴和思想感情时,一般有重复朗读或设置问题,来引导学生感知文中的思想感情,这种方法的效果课上不明显,需要布置一些课后作业进行检验。
五柳先生传读后感

五柳先生传读后感五柳先生传读后感范文一生活在地球上的动物,都遵循着他的本能而在这个世界上生存着,生命无所谓高贵与卑微,每个生命的个体都是千万年进化的产物。
生命尊严的本质在与自由,在于自然而然的活着。
五柳先生虽然生活状况窘迫,但他能对此坦然自假设。
他曾经做过官,之所以辞官回乡,就是不堪忍受官场的腐败。
他在辞官的时候就明白归隐之后自己必定是要过一种清贫的日子。
但他却全然不在乎。
贫穷不能改变他的志趣。
更改变不了他对人生的态度。
读过《五柳先生传》后我问自己:什么是人生人生没有轮廓,没有颜色,没有味道。
这些都需要自己去创造。
因为人生本自一张白纸,有些人想用线条装饰自己的人生,结果却勾画的乱七八糟。
有些人认为钱才是人生最重要的。
为了钱放弃尊严,出卖朋友,甚至不惜出卖自己的感情。
那么他的白纸上一定画了一张钞票。
只有一少局部的人生,有一个老实的轮廓。
涂着简单而不是单调的颜色,散发着充满快乐的味道。
每个人的人生都不一样,不是只有五柳先生的人生才完美,别把生活太复杂化,要求不高,容易满足,追求不多,容易快乐,很多事情换一种思维,换一种叫的去想,去看,日子就会充满阳光。
《五柳先生传》读后感范文二很早以前就听到过关于陶渊明的故事,他不为五斗米折腰、隐居田园的骄傲与潇洒让人敬佩不已,而他所开创的田园一派的诗作对后世影响更为深远。
陶渊明的人与诗在千百年后能够受到如此的推崇,一方面固然是因为他超卓的才华,另一方面那么是由于他的身上表达着自古为人们所苦苦追寻的那种自由的精神,那种摆脱社会重重束缚的深深揭望。
原来,我也总以为对自由的强调只有西方的作家才有,我们自己的思想更多的是符合道德礼法、中规中矩的含蓄深厚,从陶渊明的身上才深深地体会到其中的误差:对自由渴望的呐喊,是所有人共同的天性,何况在枷锁更为沉重的中国封建社会。
陶渊明对自由的追寻,不是通过剧烈的血与火的喷射,而是用一种东方式的隔绝和淡然,用在温和沉静中表现出来的卓然不群的傲骨铮铮来表现。
五柳先生传反思总结

五柳先生传反思总结《五柳先生传》是初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文言文,教学的重点是理解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面貌,今日,我为大家带来了五柳先生传(反思)(总结),盼望大家喜爱!五柳先生传反思总结篇1《五柳先生传》是一篇文言文自读课文,在课文翻译上不要求做逐字逐句解释,只求意译。
在课文内容的理解上主要是对人物形象的把握以及人物精神境界的体会。
基于以上要求,我把课文放手让同学自己处理。
文言文的读是很重要的,读通、读懂是一个循序的过程,我让同学听读、自由读、朗读、适时点评,在读的过程中,许多同学把握了(文章)的语言特点,多用否定句,而且句式整齐,有的同学更己通晓了文意,这样,在此基础上进行学习就轻车熟路了。
同学在理解课文中,提出了一系列难懂的问题,有的问题同学们通过思索能迎刃而解,而在人物形象的理解上不易懂。
我引导同学从详细大事上分析人物,“好读书,不求甚解”他在读书中得到的是精神愉悦;“性嗜酒”“期在必醉” 写他率真放达,“环堵萧然,晏如也”他安贫乐道,“常著文章自娱,忘记得失”描述他得意其乐,淡泊名利,对平平淡淡生活细节的叙述,生动地刻画了贫困之中却闲适自适的隐士形象。
五柳先生传反思总结篇2为了更深刻地熟悉人物性格,理解人物精神风貌,我想到了多媒体,在这课的资源中,有一段视频,在东篱下采菊,悠闲自适的情形,我让同学们观看,品尝人物的精神境界,我由此又想到了一句话并告知同学们:是真名世自风流,有才学而不拘礼法,活得自然,活得潇洒。
本课同学不仅学会从课文本身理解人物,也体会到这是一种社会生活状态,是赞是否,同学看法不一,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再想到当今社会,我不知不觉对同学的人生观进行着一些渗透。
同学需要开扩的视野,需要有对生活的熟悉和思索,这是我在教学本课的一点粗浅熟悉。
五柳先生传反思总结篇3《五柳先生传》是初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文言文,教学的重点是理解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面貌,体会本文的写作(方法),针对大多数同学不大喜爱文言文的现象,教这一课时,我首先做的是激发同学的爱好,从同学感爱好的“五柳”入手,接着引出与“五柳”有关的一个(典故),自然地过渡到陶渊明再让同学结合以往所学(说说)“心中的陶渊明”这样既复习了旧学问,又能与新学问形成肯定的对比效果,自然地导入到课文的学习,这是我认为的可取处之一。
关于五柳先生传的读后感(2篇)

关于五柳先生传的读后感最近几天看了几节文言文的讲课视频,就以《五柳先生传》为例,谈一谈我的感受吧。
文言文是初一正式接触的一种体裁,不同于小学语文,文言文本身就比较晦涩难懂,当然初一的文言文是较为简单的。
作为初二语文的《五柳先生传》是写人的,标题就点明了课文的中心人物——五柳先生。
文言文的讲授一般都是从字词入手,逐步深入体味文中的思想感情。
讲五柳先生时,也是先解决疑难字词,再梳理文章大意,最后深入到五柳先生个人的高洁品质。
基本步骤大致都是如此。
但其中的细节很难把握,比如如何能让学生身临其境,与文中人物感同身受,这种细腻的情感体验学生很难掌握,也是老师的教学难点。
也是我一直很难攻克的问题。
视频中讲文言文的深层意蕴和思想感情时,一般有重复朗读或设置问题,来引导学生感知文中的思想感情,这种方法的效果课上不明显,需要布置一些课后作业进行检验。
比如将课文中的一些重要段落或情节改编成一个小故事,也可以编成话剧,让学生进行表演,加深理解。
而对初一的学生来说,重点是文言字词句式的积累,其他方面以认识为主。
以上是我对讲授文言文的一些想法,希望对即将到来的顶岗实习有些帮助!关于五柳先生传的读后感(2)《五柳先生传》是清代作家柳亚子所著的一本传记类作品,以描写五柳为主线,描述了五柳先生的一生和他那颇有寓意的五柳植树事迹。
通过这本书,我深受启发和感动。
下面我将结合书中的内容,谈谈我的读后感。
首先,《五柳先生传》以自然界中的柳树为主线,以五柳先生的植树事迹为主要故事,展示了五柳先生崇尚自然,追求和谐、务实的人生态度。
五柳先生植树的初衷是不为自己,而是为了子孙后代,为了后世人享有树荫。
这种以大局为重的境界,让我感触良多。
在当今社会,很多人追逐个人的私利,导致社会矛盾不断加剧,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疏远。
而五柳先生通过自己的行动,彰显了将个人利益融入到大局的智慧,让我深深地思考和反思自己的行为和态度。
《五柳先生传》还以五柳先生的丰富人生经历为线索,呈现出他不同阶段不同角色的形象,展示了他作为一个学者、官员、农夫和父亲的多面形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五柳先生读后感

五柳先生读后感五柳先生读后感篇一:五柳先生读后感因朋友《读五柳先生有感》一文,再读陶渊明《五柳先生》,略有异议,不惮记之。
陶渊明这位老兄,很多读书人是比较喜欢的,但我对他的行事有点看法。
他读书着文,自娱醉身。
是读的书报杂志、《花花公子》,还是读的经史子集啊!“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书必有言,会意欣然,他所读的理应还是有点品味的。
陶渊明年轻时有“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
一个曾经极有报负的人,因为不肯为五斗米折腰,就灰心到了极点,躲到乡下,种地喂猪,喝酒买醉,号称“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千年以降,有多少报国无门的、壮志难酬的、体尽世情的、年老失意的粉丝,不一而足。
世间有几个人能做到“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晏然安卧”!以陶渊明的生活状态,同样地问一个没有文化的小市民,他会垂头丧气地说“生活真难啊”。
一个文化人,到这个份上,尚且言欣然,喜极而泣,悲极反乐,也算率性而为,够得上偶像级了。
但是读书读书,读得对不起自已也对不起他人,喝酒尚需人周济,也是遗憾啊。
当然陶渊明的这份淡泊是真正浮在字外的最宝贵的东西,无论贫富顺逆,确不可少了这个心平气和闲静恬淡之心。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放浪形骸,不失本心,贫而不忧,达而不移,就可以了。
陶渊明这种行为艺术式的表演有点过了。
真正要做到无可无不可,不需买醉不需退隐,随遇而安,外物不屈本心,才是真的“闲静”啊。
小隐于野,中隐于市,大隐于朝,倒是不拘形式。
道之不行,退而弃世,这是很多读书人的问题。
文化人有理想,但是理想和现实总有距离,很多读书人固执地认为自已对的那一套并不可能付诸实现,由此备受打击乃至灰心丧气,怨气冲天。
是天下对不起读书人呢,还是读书人读成偏执狂呢。
读书人孤芳自赏,殊不知读书求知,反而有为书所累之处呢。
所以读书做事,首要的是务实。
务实则不虚不幻,终不相违于世人世事啊!总之,五柳先生可敬却可惜,不足取啊不足取!篇二:五柳先生读后感喜欢陶渊明幻想中的桃花源,那是一片与世无争的乐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五柳先生传的读后感导读:本文关于五柳先生传的读后感,仅供参考,如果能帮助到您,欢迎点评和分享。
出于对古典文学喜好,重点翻阅了古典文学部分,新编入的陶渊明《五柳先生传》短小精悍、值得品味。
以下是为您整理的关于五柳先生传的读后感,欢迎阅读。
篇一:关于五柳先生传的读后感最近几天看了几节文言文的讲课视频,就以《五柳先生传》为例,谈一谈我的感受吧。
文言文是初一正式接触的一种体裁,不同于小学语文,文言文本身就比较晦涩难懂,当然初一的文言文是较为简单的。
作为初二语文的《五柳先生传》是写人的,标题就点明了课文的中心人物——五柳先生。
文言文的讲授一般都是从字词入手,逐步深入体味文中的思想感情。
讲五柳先生时,也是先解决疑难字词,再梳理文章大意,最后深入到五柳先生个人的高洁品质。
基本步骤大致都是如此。
但其中的细节很难把握,比如如何能让学生身临其境,与文中人物感同身受,这种细腻的情感体验学生很难掌握,也是老师的教学难点。
也是我一直很难攻克的问题。
视频中讲文言文的深层意蕴和思想感情时,一般有重复朗读或设置问题,来引导学生感知文中的思想感情,这种方法的效果课上不明显,需要布置一些课后作业进行检验。
比如将课文中的一些重要段落或情节改编成一个小故事,也可以编成话剧,让学生进行表演,加深而对初一的学生来说,重点是文言字词句式的积累,其他方面以认识为主。
以上是我对讲授文言文的一些想法,希望对即将到来的顶岗实习有些帮助!篇二:关于五柳先生传的读后感“先生不知何许人也”,文章第一句就有出其不意之感:写传为何不说姓名,甚至作传者连自己的住所也不知道?他什么文不名?通读全文,理解文意之后大有感慨。
五柳先生不慕荣利,隐居山间,著文章示己志,以自娱,从不随意为他人俯首相屈。
这一篇《五柳先生传》,作者故意隐去了姓字和住地,既往不提,只因宅边的五柳树,随性自号“五柳先生”,这一点让我颇为叹服。
没有几个人能真正做到这样淡泊随性,更何况是有风骨的文人!他的号写出了他对自然的向往,对隐居的向往。
他认为退隐于山野,干自己所喜爱的事才是最重要的,名号无足轻重。
后来他实现了自己的愿望,“种豆南山下”、过上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隐居生活,这一选择不经意竟名垂千古了。
陶渊明是田园诗派的元老。
正是因为娴静少言而向往山居的性格,这让他得以通过文字抒发自己由衷的情感,留下优美的诗篇。
从先始的“自娱”,变成了经典的千古传颂,不知这样是否有悖他的初衷?然人已千古,却再也问不到了。
但我认为自己的感受与人分享,以至于影响他人是快乐的,你也能将自己的快乐带给他人,先生应该是愿“箪瓢屡空”、“环堵萧然”的环境也让我吃惊。
读到此,一度想象四面土墙立在那里,边角苟连着,头顶上的树冠便是屋顶的画面。
或许田园隐居的生活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所谓“清高自闲”,那其中的艰苦环境是我们无法想象的。
在那个时代,陶渊明因不想入仕而隐居,不论条件多么不好,他却仍然自娱自乐,他是真正的自适在这山林里。
或许这也没什么好强调的,在他的心里,早就有充足的精神食粮和抵御困境的勇气。
他性格随性豪爽,“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做法虽是得罪了不少官人,但我确信他因此却拥有不少知交好友,他们之间定不吝啬,或置酒而招之,心情定是舒畅罢。
在这样的生活中,或许他才是最幸福的。
“安能摧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归去也!脱离了樊笼的陶公,得返自然,好一个五柳先生!篇三:关于五柳先生传的读后感五柳先生的不求甚解,对于初中生来说是正确的吗?基础知识要学的精而细。
学习文言文不求甚解好吗?从中考的内容看,考字句的翻译,所以一定要在字句的解释上深究;从文言文的特点来看,现代人难以理解其内容,所以要在字句上下功夫,才能明白其意思;从学习文言文的目的来看,一是为了读懂古书,一是为了从中获得道理。
综上,文言文基础教学固然重要。
洼子店中学语文教学重古文诗词,重字句的翻译固然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可是,如果文言文教学把大部分,几乎所有的时间都用在基础上,那每课的教学目标不就一样了吗?教学重难点都将是翻译课文,理解重点字词。
我的指导老师告诉我:咱们中考能抓的就是这点文言文的翻译和理解。
大学老师却告诉过我:要选取每课特有的地方作为教学目标。
初中生生活经验有限,理解能力有限,古代社会状况难以全面展示,难以正确而又简单的表达。
所以,读懂文言文不易,理解文字背后作者的情绪更为不易。
尤其像陶渊明这样清醒认识官场黑暗、浑水难趟后选择无为、自然的人,现代人是很难理解的。
从此看来,《五柳先生传》非中考重点,与其表面看似容易理解,实则很难把握是分不开的。
可以推测,教育部之所以把此文选入教材,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给同学们这样一个暗示:在以后生活中遇到难以改变的困难时,可选择听天命、尊自然。
让学生知道,有一种生活方式叫归隐(不叫逃避)。
但这又不能明确告诉学生,否则他们有可能错误地理解,并学会逃避。
中考文言文部分的试题,使很多学校把文言文当做重中之重。
这样好吗?学校已经从教一些经典文言文,演变为大量扩充学生关于文言文的积累。
使之成为一种沉重的负担。
毕竟学生中的多数以后很少接触文言文。
他们可间接得到它的精髓,通过少数行业精英的“翻译”。
由此推到,中国的应试教育是有其深刻根源的,这与古文又不无关系。
古文难理解,所以重基础,少创新。
由此看来,深厚的文化底蕴,有时竟成为累赘。
这也证明了哲学上的观点: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也是矛盾的。
篇四:关于五柳先生传的读后感前几天,听了我校赵老师的《五柳先生传》一文,收获很多。
一、注重指导学生朗读。
本文是文言文,老师特别注重课堂上让学生多读,个人读、齐读等形式多样。
另外,在每次朗读之前,都有要求。
如第一遍,读准字音,声音响亮。
第二遍,在参照有关注释和有关资料,理解课文基础上,要求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第三遍,在已然把握文章情感的基础上,男生女生有感情的朗读比赛。
在这节语文课堂上,都将阅读贯穿始终。
在本节课结束时,引导学生根据板书,试着齐背课文,效果特别好。
二、教给学生好的学习方法,注重学习习惯培养。
赵老师在让学生自主翻译课文时,课件上给学生出示“学习方法”小提示:怎样翻译课文?留:专有名词、国号、年号、地名、人名、等,可照录不翻译。
删:删去不需要翻译的词。
补:翻译时应补出省略的成分。
换:翻译时应把古词换成现代词。
调:翻译时,有些句子的词序需要调整。
让学生收获一种学习的方法,当他以后遇到类似的问题时能够用自己的力量解决。
三、课堂本色显朴实。
这次听课最大的感受就是,赵老师执教的课比较朴实,不花哨,评课时大家都说是一节扎扎实实的课。
注重学生的学习效率,课件很精简,精简的幻灯片代替了华丽惹眼的图片,言简意赅的问题、扎实的读书练习,真正还原了课堂本色。
四、进行了恰如其分的课堂评价,进行适时鼓励和评价。
课堂及时评价,对学生进行适时鼓励和评价。
并且在课堂上,充分运用自己的体态语言、手势、眼神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评价。
特别是一直微笑,很亲切。
让学生很放松。
有一名学生朗读的非常好,赵老师及时鼓励,给学生莫大的支持。
五、具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调控课堂游刃有余。
赵老师的教学基本功比较的深厚,她具有一定的人文底蕴,课堂上讲授五柳先生,先分析五柳先生的性格,然后分析三大志趣,什么样的人?接着合作探究,为什么“好读书不求甚解”?巩固练习,最后,拓展你喜欢陶渊明吗?环节清晰,基本功扎实。
通过参加这次活动,让我受益匪浅,对此我也仔细的反思了一下自己的教学,认识到自己的专业基本功还应需加强,教学过程中,我的教学方法应须改进,从而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篇五:关于五柳先生传的读后感远离初中教材二十余年,闲来翻阅,惊叹变化之大,出乎意料,出于对古典文学喜好,重点翻阅了古典文学部分,新编入的陶渊明《五柳先生传》短小精悍、值得品味。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
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
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今读斯文,好生感慨。
“五柳先生”字号源于宅边五棵柳树,突出特征为闲静少言、不慕荣利;三大志趣为读书、嗜酒、著文章;生活境况为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
让人刮目相看。
此文以安贫乐道为主旨,以“不”统领全文:不知何许人也,不详其姓字,不慕荣利,不求甚解,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家贫不能常得,不蔽风日,曾不吝情去留。
此文寓意尽在九“不”中,其“恬淡自足、胸襟开阔、开朗乐观、意存高远、耿直率真”之性情跃然纸上。
掩卷沉思,此“五柳先生”也谓陶渊明人生写照:“贞志不休,安道苦节,不以躬耕为耻,不以无财为病,自非大贤笃志,与道污隆,孰能如此乎?”(萧统《〈陶渊明集〉序》)。
持此心态者,非独陶渊明也。
魏晋时期,高压政策及门阀制度,与读书人自由个性矛盾尖锐,正直之士深受压迫,且无力反抗,往往借酒浇愁,于醉乡获闲静。
实则读书人之无奈选择。
五柳先生借酒浇愁,虽洁身自好、不入世俗、安于闲静,但其消极避世心态应为当今社会所摒弃,理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