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五柳先生传的读后感
五柳先生传读后感

五柳先生传读后感导读:五柳先生传读后感一先生不知其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陶渊明似乎早就知道自己会名扬天下,所以趁早给自己起了个笔名。
这种看似随意的笔名很多,像三毛、二月河。
改天咱也起一个!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感情五柳先生把不爱说话、没啥理想当做优点炫耀了。
要是放我身上,那一定会招来这孩子内向、不要强、老实之类的话。
这在如今张扬个性的时代岂能站稳脚跟?爱读书是好事,可是不深究又怎能有所“会意”?这让我想起了一篇题为《读书与装相》的文章。
书是要好好读的,书生可不是装出来的。
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家穷还爱喝酒,不会是喝穷的吧?亲戚好心请几顿,他还喝完就走,也不给人刷刷筷子洗洗碗。
估计他老婆也不喜欢他喝酒吧,种点庄稼还“草盛豆苗稀”!酒鬼,好喝懒做的酒鬼!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你看看,都穷成这样了,还乐颠颠的,安之若素。
作为儿子,作为丈夫,作为父亲的他,肩负着三代人的责任哪!唉!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
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就这么平平淡淡的过一生,也太没志向了吧?既不能上战场杀敌,又不能为国家富强出谋划策,就只想着自己?自私!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其言兹若人之俦乎?写自传的人总得夸夸自己好到什么程度,只看到优点,看不到缺点。
鄙俗啊,可怜!衔觞赋诗,以乐其志。
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先生的小日子真滋润,终日优哉游哉,“无论魏晋”,那就当一个混世的魔王好了。
五柳先生传读后感二在大多数中国人心目中,晋代陶渊明是一个风姿潇洒、心定气闲的隐逸诗人。
他嗜酒、他爱菊,他箪瓢屡空,忘怀得失,他远离世俗尘嚣,有着安贫乐命的洒脱和闲适。
他的诗歌是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一朵奇葩,他的散文自粱代起亦受好评如潮,为后代人所效法。
他闲居乡野,寄情山水,他崇尚自然,热爱自然。
五柳先生传读后感

五柳先生传读后感导读:本文是关于五柳先生传读后感,希望能帮助到您!篇一:五柳先生传读后感其名不扬,其姓不闻,作者故意隐去姓名,着重表现先生的神韵,这篇成为别具一格的传记文章,文章朴素平淡,却韵味十足。
总体概括先生的性格就八个大字:“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体现了作者不为金钱而动摇的决心。
先生的三大爱好:读书、喝酒、写文章,成就了先生异于他人的生活情趣,尤其是读书时,不在一字一句上过分深究,而是对书中内容有所领会,其意并不在考取功名,效力帝王,而是在使自己能在精神上得到升华,这就大不同于别人了,先生嗜好饮酒,却不沉迷其中,不在礼节,不装模作样,醉了就回家,体现了作者率真放达的情感,家徒四壁,箪瓢屡空,如此恶劣的环境却没有对先生有所影响,却还安贫乐道,怡然自得,作者追求的是“天高云淡,宁静致远”的恬适生活,无所谓吃穿,先生在意的是写文章以乐己志,这就满足了。
最后议论先生的名句“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正体现了“五柳先生”的精神气质,只为“举杯邀明月”不为“五斗米而折腰”,先生的隐居行为,是不与世俗同流和污的体现,到底这是积极还是消极的,在此,我不再抛出自己的愚见,因为作者主要在表现先生的精神,并没有议论他的行为正确与否,所以,先生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篇二:五柳先生传读后感今天,我们学习了《五柳先生传》这篇文章,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五柳先生的“不慕荣利”。
金钱和名利是十分诱人的字眼。
有些人的灵魂就在它们的引诱下被吞噬了。
他们抛弃了党的原则,利益熏心,以权谋私,甚至贪赃枉法。
“权”是党和人民赋予的武器,可有人却利用手中的权力,穷奢极欲钻营捞钱,一步步走向腐败,成为钱与权的奴隶,成为钱与权的傀儡。
这些人比起陶渊明来说,是不是太渺小了呢?他41岁做彭泽令,上任80多天,因不堪官场污浊,便弃职而去,从此过着隐居生活。
他的“不慕荣利”,一直被后人所称赞。
再看看当今这个社会,不仅人们做不到陶渊明的“不慕荣利”,而且贪污受贿。
关于五柳先生传的读后感(2篇)

关于五柳先生传的读后感最近几天看了几节文言文的讲课视频,就以《五柳先生传》为例,谈一谈我的感受吧。
文言文是初一正式接触的一种体裁,不同于小学语文,文言文本身就比较晦涩难懂,当然初一的文言文是较为简单的。
作为初二语文的《五柳先生传》是写人的,标题就点明了课文的中心人物——五柳先生。
文言文的讲授一般都是从字词入手,逐步深入体味文中的思想感情。
讲五柳先生时,也是先解决疑难字词,再梳理文章大意,最后深入到五柳先生个人的高洁品质。
基本步骤大致都是如此。
但其中的细节很难把握,比如如何能让学生身临其境,与文中人物感同身受,这种细腻的情感体验学生很难掌握,也是老师的教学难点。
也是我一直很难攻克的问题。
视频中讲文言文的深层意蕴和思想感情时,一般有重复朗读或设置问题,来引导学生感知文中的思想感情,这种方法的效果课上不明显,需要布置一些课后作业进行检验。
比如将课文中的一些重要段落或情节改编成一个小故事,也可以编成话剧,让学生进行表演,加深理解。
而对初一的学生来说,重点是文言字词句式的积累,其他方面以认识为主。
以上是我对讲授文言文的一些想法,希望对即将到来的顶岗实习有些帮助!关于五柳先生传的读后感(2)《五柳先生传》是清代作家柳亚子所著的一本传记类作品,以描写五柳为主线,描述了五柳先生的一生和他那颇有寓意的五柳植树事迹。
通过这本书,我深受启发和感动。
下面我将结合书中的内容,谈谈我的读后感。
首先,《五柳先生传》以自然界中的柳树为主线,以五柳先生的植树事迹为主要故事,展示了五柳先生崇尚自然,追求和谐、务实的人生态度。
五柳先生植树的初衷是不为自己,而是为了子孙后代,为了后世人享有树荫。
这种以大局为重的境界,让我感触良多。
在当今社会,很多人追逐个人的私利,导致社会矛盾不断加剧,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疏远。
而五柳先生通过自己的行动,彰显了将个人利益融入到大局的智慧,让我深深地思考和反思自己的行为和态度。
《五柳先生传》还以五柳先生的丰富人生经历为线索,呈现出他不同阶段不同角色的形象,展示了他作为一个学者、官员、农夫和父亲的多面形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五柳先生传读后感

五柳先生传读后感五柳先生传是一部以五柳先生为主角的传记小说,作者是清代的文学家沈复。
五柳先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文学家,他的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这部小说以五柳先生的一生为主线,通过对他的生平、思想、情感等方面的描写,展现了五柳先生的高尚品德、博大情怀和深厚的文学造诣。
在读完《五柳先生传》后,我深受感动,对五柳先生这位伟大的文学家有了更深的了解。
首先,五柳先生的高尚品德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在书中被描绘成一个心地善良、宽厚大度的人。
他对待朋友宽厚大度,对待敌人也从不记恨。
他的高尚品德不仅体现在他的人际关系中,更体现在他的文学创作中。
他的作品充满了对人性的理解和对世界的关怀,这些都是他高尚品德的体现。
其次,五柳先生的博大情怀也是我深深钦佩的地方。
在小说中,五柳先生对待人生态度豁达,对世事看得开,对人情世故有着独特的洞察力。
他的博大情怀使得他的作品充满了对人生的感悟和对世界的热爱。
他的作品不仅在文学上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更在人生哲理上有着深刻的启迪。
五柳先生的博大情怀是他作品的灵魂,也是他深受读者喜爱的原因之一。
最后,五柳先生的文学造诣让我深感震撼。
他的作品不仅在当时备受推崇,而且在后世也一直被人们传颂。
他的诗歌、散文、小说等作品都展现了他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卓越的艺术才华。
他的作品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更在世界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影响。
五柳先生的文学造诣不仅是他个人的成就,更是中国文学的宝贵财富。
通过阅读《五柳先生传》,我对五柳先生有了更深的了解,也对中国古代文学有了更深的认识。
五柳先生的高尚品德、博大情怀和深厚的文学造诣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使我对中国古代文学有了更深的热爱。
我相信,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会不断汲取五柳先生的精神财富,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学修养,为弘扬中华文化、传承优秀文学传统贡献自己的力量。
《五柳先生传》阅读体会

《五柳先生传》阅读体会《五柳先生传》是清代文学家林则徐所著的《清异录》中的一篇,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中一篇卓越的小品文。
这篇文集以“五柳先生”为主人公,通过讲述他的生平和思想,展现了一位名节高洁、胸怀天下、不屈不挠的儒雅风范。
在阅读完《五柳先生传》后,我深深感受到了林则徐丰富的写作技巧和儒家思想的力量。
下面就我的阅读体验进行分享:第一,读到了身世坎坷的五柳先生,深刻地展示了人生的无常和变幻,对于我们认识和理解人生具有很大的启发作用。
五柳先生小时候家境贫寒,为谋生计被迫当守墓人,长大后又置身于黑暗的政治斗争中,被妒忌为难,足迹流亡,可见其坎坷的人生经历。
然而,他并没有自暴自弃,而是靠自己不懈的努力和坚定的信仰,最终成为了一位名声远扬的儒生,光芒万丈。
这一点深深感敬,教我们坚韧不拔,突破困境。
第二,林则徐深刻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现实社会的深思,展现出儒家思想的精神内核。
五柳先生保留了传统文化的基本精髓,对道德伦理、礼仪风俗有着一定的理解和推崇。
同时,五柳先生也是一个敢作敢为、坚持真理的人。
面对当时中国社会混乱的现实问题,他并不回避现实,而是秉持良知和公正,义无反顾地喊出自己的声音。
这种精神昭示着,做一个有道德情操的人,就要坚定信仰,敢于捍卫真理。
第三,林则徐的语言艺术措辞妙曼生动,让人回味无穷。
林则徐擅长运用对仗,形成音韵、意义、节律、结构、色彩上的和谐,虽然是一篇小小的文集,但是极具艺术价值。
如其中的“始得西南望瀚海,顿觉人生如浮云”,以其简洁、浅显,却是深刻,令人心潮起伏。
这种语言艺术深深地吸引了我,也对我今后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综上所述,《五柳先生传》是一篇别具特色的小品文。
通过描写五柳先生的生平,展示了一种儒雅、高洁的人物形象,同时也传达了儒家思想的精髓。
文章语言优美,妙曼生动,足以让读者陶醉,领略古文之美。
作为一篇经典的文学作品,我深刻体会了“阅尽天下文章,下笔如有神”的意境,也对自己的文学创作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五柳先生传》读后感想

《五柳先生传》读后感想《五柳先生传》是一本非常经典的文化名著,它是中国明朝时期流传下来的一本传记,描写了明朝时期的知识分子五柳先生的生平和思想。
这本书以其深刻的思想内容和精湛的文学艺术风格成为历代人们所推崇和学习的典范之一。
阅读《五柳先生传》给我带来了很深的感悟,整个人的精神境界得到了极大的升华。
这本书比较详细地介绍了那个时期的五柳先生对于对文化,道德,哲学的理解和探索,将其与现代思想做理论上的对比,与之不相上下。
读书的过程中,得到了极大的启发,感觉自己的眼界和观念得到了许多的扩展。
五柳先生对于人生的思考,对于伦理规范的见解,都具有很高的思辨性和历史价值,这让我有了很深的思考。
此书的重要价值不仅来自于书中所描写的对五柳先生的介绍,还来自于揭示他对于那个时代文人的整体观念的影响。
书中深刻地阐述了文化的重要性和文化财富的价值,以及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如何去对待文化才能拓宽自己的思维和眼界。
同时,也揭示了智慧的重要性,告诉我们积累智慧是永远不会过时的,可以影响人们的一生。
这本著作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并且这些思想和理念可以指导我们在当今世界上进行正确生活和社会实践。
我们可以从中学到如何做人,如何处事,以及人生的意义等很多方面,得到了很大的启迪和指导。
无论在哪个年代,这一个思想的传承都值得我们思考,并将其融入到生活中。
对于社会发展而言,这是一种很大的贡献。
在阅读这本书时,我也得出了一些创新的思考和观点:首先,我们应该认识到文化传承是我们民族文化的根基。
其次,感性认识应该和理性认识相结合,使其更加完整和积极。
再次,我们应该提高对文化传承的重视和关注,在模仿现代文化的同时,也要扎根于传统文化。
最后,文化传承不仅是弘扬我们的民族文化,还能让我们成为更好的人,成为影响社会的有力量人物。
总之,阅读《五柳先生传》是一种令人难忘的精神体验和理性启示。
它使我们重新认识我们自己,洞察人生真谛,激发我们对于文化本身和生活的热爱和热情。
《五柳先生传》读后感6篇

《五柳先生传》读后感6篇《五柳先生传》读后感篇1繁华官俗,乱红深处,不灼心净,我与披挂绿衣的你们邂逅在温婉的诗韵里。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揉起腮边的无奈与坚持,唇边满是酒香的缠绕:五柳,你们究竟怎样将唇角边的酒诠释?时光荏苒,拣起飘零的绪意,冉冉弹起指尖。
蓝天白云下,你们袭一素雅淡妆,倚居山畔,柔挑水纹,激荡出恬淡的韵律。
我坐在一阙青石墩上,拨起指尖轻抚沧桑的淡黄,脑海满是历史人物的辛酸悲凉的充斥。
因为有了期盼,孟子最终大放异彩,让历史的篇章谱上孟母的欣然。
遥望归影,我心依然。
祈望来生,五柳依然。
你们卖弄着婀娜的身板,洒下一枚枚细叶,嵌在孟母的欣然中,也定格在我内心的执着。
物种的距离并没能阻碍我们灵魂的相拥,你们是懂我的。
典雅如水的私语,窸窸窣窣。
我对你说吾生梦幻间,何事绁尘羁,你回悠悠迷所留,酒中有深味。
我饮尽最后一滴酒水,作道: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
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
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
作罢,我哈哈大笑。
狂舞乱奔的醉翁们与我心灵沟通着,适逸融合。
著文章自娱,忘怀得失,这大概就是我长久以来寻觅的那个答案。
五柳,你们越发张扬了。
不错,你们和我一样,只希望用掌心间的唯一生命力,敬请去释放田园小径处专属于自己的力量与暖意,敲打这凝滞的忧伤,让它碾碎于历史长卷,然后谱下恬美的乐章于这朴素诗行里。
《五柳先生传》读后感篇2远离初中教材二十余年,闲来翻阅,惊叹变化之大,出乎意料,出于对古典文学喜好,重点翻阅了古典文学部分,新编入的陶渊明《五柳先生传》短小精悍、值得品味。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
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五柳先生传》读后感优秀范文5篇400字

《五柳先生传》读后感优秀范文5篇400字《五柳先生传》是写人的,标题就点明了课文的中心人物——五柳先生。
文言文的讲授一般都是从字词入手,逐步深入体味文中的思想感情。
讲五柳先生时,也是先解决疑难字词,再梳理文章大意,最后深入到五柳先生个人的高洁品质。
以下是我整理的读后感范文5篇,希望可以分享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五柳先生传》读后感范文一“先生不知何许人也”,文章第一句就有出其不意之感:写传为何不说姓名,甚至作传者连自己的住所也不知道?他什么文不名?通读全文,理解文意之后大有感慨。
五柳先生不慕荣利,隐居山间,著文章示己志,以自娱,从不随意为他人俯首相屈。
这一篇《五柳先生传》,作者故意隐去了姓字和住地,既往不提,只因宅边的五柳树,随性自号“五柳先生”,这一点让我颇为叹服。
没有几个人能真正做到这样淡泊随性,更何况是有风骨的文人!他的号写出了他对自然的向往,对隐居的向往。
他认为退隐于山野,干自己所喜爱的事才是最重要的,名号无足轻重。
后来他实现了自己的愿望,“种豆南山下”、过上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隐居生活,这一选择不经意竟名垂千古了。
陶渊明是田园诗派的元老。
正是因为娴静少言而向往山居的性格,这让他得以通过文字抒发自己由衷的情感,留下优美的诗篇。
从先始的“自娱”,变成了经典的千古传颂,不知这样是否有悖他的初衷?然人已千古,却再也问不到了。
但我认为自己的感受与人分享,以至于影响他人是快乐的,你也能将自己的快乐带给他人,先生应该是愿意的吧。
“箪瓢屡空”、“环堵萧然”的环境也让我吃惊。
读到此,一度想象四面土墙立在那里,边角苟连着,头顶上的树冠便是屋顶的画面。
或许田园隐居的生活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所谓“清高自闲”,那其中的艰苦环境是我们无法想象的。
在那个时代,陶渊明因不想入仕而隐居,不论条件多么不好,他却仍然自娱自乐,他是真正的自适在这山林里。
或许这也没什么好强调的,在他的心里,早就有充足的精神食粮和抵御困境的勇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五柳先生传的读后感导读:本文关于五柳先生传的读后感,来源互联网,仅供读者阅读参考.出于对古典文学喜好,重点翻阅了古典文学部分,新编入的陶渊明《五柳先生传》短小精悍、值得品味。
以下是为您整理的关于五柳先生传的读后感,欢迎阅读。
篇一:关于五柳先生传的读后感最近几天看了几节文言文的讲课视频,就以《五柳先生传》为例,谈一谈我的感受吧。
文言文是初一正式接触的一种体裁,不同于小学语文,文言文本身就比较晦涩难懂,当然初一的文言文是较为简单的。
作为初二语文的《五柳先生传》是写人的,标题就点明了课文的中心人物——五柳先生。
文言文的讲授一般都是从字词入手,逐步深入体味文中的思想感情。
讲五柳先生时,也是先解决疑难字词,再梳理文章大意,最后深入到五柳先生个人的高洁品质。
基本步骤大致都是如此。
但其中的细节很难把握,比如如何能让学生身临其境,与文中人物感同身受,这种细腻的情感体验学生很难掌握,也是老师的教学难点。
也是我一直很难攻克的问题。
视频中讲文言文的深层意蕴和思想感情时,一般有重复朗读或设置问题,来引导学生感知文中的思想感情,这种方法的效果课上不明显,需要布置一些课后作业进行检验。
比如将课文中的一些重要段落或情节改编成一个小故事,也可以编成话剧,让学生进行表演,加深理解。
而对初一的学生来说,重点是文言字词句式的积累,其他方面以认识为主。
以上是我对讲授文言文的一些想法,希望对即将到来的顶岗实习有些帮助!篇二:关于五柳先生传的读后感“先生不知何许人也”,文章第一句就有出其不意之感:写传为何不说姓名,甚至作传者连自己的住所也不知道?他什么文不名?通读全文,理解文意之后大有感慨。
五柳先生不慕荣利,隐居山间,著文章示己志,以自娱,从不随意为他人俯首相屈。
这一篇《五柳先生传》,作者故意隐去了姓字和住地,既往不提,只因宅边的五柳树,随性自号“五柳先生”,这一点让我颇为叹服。
没有几个人能真正做到这样淡泊随性,更何况是有风骨的文人!他的号写出了他对自然的向往,对隐居的向往。
他认为退隐于山野,干自己所喜爱的事才是最重要的,名号无足轻重。
后来他实现了自己的愿望,“种豆南山下”、过上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隐居生活,这一选择不经意竟名垂千古了。
陶渊明是田园诗派的元老。
正是因为娴静少言而向往山居的性格,这让他得以通过文字抒发自己由衷的情感,留下优美的诗篇。
从先始的“自娱”,变成了经典的千古传颂,不知这样是否有悖他的初衷?然人已千古,却再也问不到了。
但我认为自己的感受与人分享,以至于影响他人是快乐的,你也能将自己的快乐带给他人,先生应该是愿意的吧。
“箪瓢屡空”、“环堵萧然”的环境也让我吃惊。
读到此,一度想象四面土墙立在那里,边角苟连着,头顶上的树冠便是屋顶的画面。
或许田园隐居的生活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所谓“清高自闲”,那其中的艰苦环境是我们无法想象的。
在那个时代,陶渊明因不想入仕而隐居,不论条件多么不好,他却仍然自娱自乐,他是真正的自适在这山林里。
或许这也没什么好强调的,在他的心里,早就有充足的精神食粮和抵御困境的勇气。
他性格随性豪爽,“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做法虽是得罪了不少官人,但我确信他因此却拥有不少知交好友,他们之间定不吝啬,或置酒而招之,心情定是舒畅罢。
在这样的生活中,或许他才是最幸福的。
“安能摧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归去也!脱离了樊笼的陶公,得返自然,好一个五柳先生!篇三:关于五柳先生传的读后感五柳先生的不求甚解,对于初中生来说是正确的吗?基础知识要学的精而细。
学习文言文不求甚解好吗?从中考的内容看,考字句的翻译,所以一定要在字句的解释上深究;从文言文的特点来看,现代人难以理解其内容,所以要在字句上下功夫,才能明白其意思;从学习文言文的目的来看,一是为了读懂古书,一是为了从中获得道理。
综上,文言文基础教学固然重要。
洼子店中学语文教学重古文诗词,重字句的翻译固然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可是,如果文言文教学把大部分,几乎所有的时间都用在基础上,那每课的教学目标不就一样了吗?教学重难点都将是翻译课文,理解重点字词。
我的指导老师告诉我:咱们中考能抓的就是这点文言文的翻译和理解。
大学老师却告诉过我:要选取每课特有的地方作为教学目标。
初中生生活经验有限,理解能力有限,古代社会状况难以全面展示,难以正确而又简单的表达。
所以,读懂文言文不易,理解文字背后作者的情绪更为不易。
尤其像陶渊明这样清醒认识官场黑暗、浑水难趟后选择无为、自然的人,现代人是很难理解的。
从此看来,《五柳先生传》非中考重点,与其表面看似容易理解,实则很难把握是分不开的。
可以推测,教育部之所以把此文选入教材,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给同学们这样一个暗示:在以后生活中遇到难以改变的困难时,可选择听天命、尊自然。
让学生知道,有一种生活方式叫归隐(不叫逃避)。
但这又不能明确告诉学生,否则他们有可能错误地理解,并学会逃避。
中考文言文部分的试题,使很多学校把文言文当做重中之重。
这样好吗?学校已经从教一些经典文言文,演变为大量扩充学生关于文言文的积累。
使之成为一种沉重的负担。
毕竟学生中的多数以后很少接触文言文。
他们可间接得到它的精髓,通过少数行业精英的“翻译”。
由此推到,中国的应试教育是有其深刻根源的,这与古文又不无关系。
古文难理解,所以重基础,少创新。
由此看来,深厚的文化底蕴,有时竟成为累赘。
这也证明了哲学上的观点: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也是矛盾的。
篇四:关于五柳先生传的读后感前几天,听了我校赵老师的《五柳先生传》一文,收获很多。
一、注重指导学生朗读。
本文是文言文,老师特别注重课堂上让学生多读,个人读、齐读等形式多样。
另外,在每次朗读之前,都有要求。
如第一遍,读准字音,声音响亮。
第二遍,在参照有关注释和有关资料,理解课文基础上,要求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第三遍,在已然把握文章情感的基础上,男生女生有感情的朗读比赛。
在这节语文课堂上,都将阅读贯穿始终。
在本节课结束时,引导学生根据板书,试着齐背课文,效果特别好。
二、教给学生好的学习方法,注重学习习惯培养。
赵老师在让学生自主翻译课文时,课件上给学生出示“学习方法”小提示:怎样翻译课文?留:专有名词、国号、年号、地名、人名、等,可照录不翻译。
删:删去不需要翻译的词。
补:翻译时应补出省略的成分。
换:翻译时应把古词换成现代词。
调:翻译时,有些句子的词序需要调整。
让学生收获一种学习的方法,当他以后遇到类似的问题时能够用自己的力量解决。
三、课堂本色显朴实。
这次听课最大的感受就是,赵老师执教的课比较朴实,不花哨,评课时大家都说是一节扎扎实实的课。
注重学生的学习效率,课件很精简,精简的幻灯片代替了华丽惹眼的图片,言简意赅的问题、扎实的读书练习,真正还原了课堂本色。
四、进行了恰如其分的课堂评价,进行适时鼓励和评价。
课堂及时评价,对学生进行适时鼓励和评价。
并且在课堂上,充分运用自己的体态语言、手势、眼神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评价。
特别是一直微笑,很亲切。
让学生很放松。
有一名学生朗读的非常好,赵老师及时鼓励,给学生莫大的支持。
五、具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调控课堂游刃有余。
赵老师的教学基本功比较的深厚,她具有一定的人文底蕴,课堂上讲授五柳先生,先分析五柳先生的性格,然后分析三大志趣,什么样的人?接着合作探究,为什么“好读书不求甚解”?巩固练习,最后,拓展你喜欢陶渊明吗?环节清晰,基本功扎实。
通过参加这次活动,让我受益匪浅,对此我也仔细的反思了一下自己的教学,认识到自己的专业基本功还应需加强,教学过程中,我的教学方法应须改进,从而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篇五:关于五柳先生传的读后感远离初中教材二十余年,闲来翻阅,惊叹变化之大,出乎意料,出于对古典文学喜好,重点翻阅了古典文学部分,新编入的陶渊明《五柳先生传》短小精悍、值得品味。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
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
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今读斯文,好生感慨。
“五柳先生”字号源于宅边五棵柳树,突出特征为闲静少言、不慕荣利;三大志趣为读书、嗜酒、著文章;生活境况为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
让人刮目相看。
此文以安贫乐道为主旨,以“不”统领全文:不知何许人也,不详其姓字,不慕荣利,不求甚解,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家贫不能常得,不蔽风日,曾不吝情去留。
此文寓意尽在九“不”中,其“恬淡自足、胸襟开阔、开朗乐观、意存高远、耿直率真”之性情跃然纸上。
掩卷沉思,此“五柳先生”也谓陶渊明人生写照:“贞志不休,安道苦节,不以躬耕为耻,不以无财为病,自非大贤笃志,与道污隆,孰能如此乎?”(萧统《〈陶渊明集〉序》)。
持此心态者,非独陶渊明也。
魏晋时期,高压政策及门阀制度,与读书人自由个性矛盾尖锐,正直之士深受压迫,且无力反抗,往往借酒浇愁,于醉乡获闲静。
实则读书人之无奈选择。
五柳先生借酒浇愁,虽洁身自好、不入世俗、安于闲静,但其消极避世心态应为当今社会所摒弃,理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