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柳先生传读后感100字
五柳先生传读后感

五柳先生传读后感导读:五柳先生传读后感一先生不知其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陶渊明似乎早就知道自己会名扬天下,所以趁早给自己起了个笔名。
这种看似随意的笔名很多,像三毛、二月河。
改天咱也起一个!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感情五柳先生把不爱说话、没啥理想当做优点炫耀了。
要是放我身上,那一定会招来这孩子内向、不要强、老实之类的话。
这在如今张扬个性的时代岂能站稳脚跟?爱读书是好事,可是不深究又怎能有所“会意”?这让我想起了一篇题为《读书与装相》的文章。
书是要好好读的,书生可不是装出来的。
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家穷还爱喝酒,不会是喝穷的吧?亲戚好心请几顿,他还喝完就走,也不给人刷刷筷子洗洗碗。
估计他老婆也不喜欢他喝酒吧,种点庄稼还“草盛豆苗稀”!酒鬼,好喝懒做的酒鬼!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你看看,都穷成这样了,还乐颠颠的,安之若素。
作为儿子,作为丈夫,作为父亲的他,肩负着三代人的责任哪!唉!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
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就这么平平淡淡的过一生,也太没志向了吧?既不能上战场杀敌,又不能为国家富强出谋划策,就只想着自己?自私!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其言兹若人之俦乎?写自传的人总得夸夸自己好到什么程度,只看到优点,看不到缺点。
鄙俗啊,可怜!衔觞赋诗,以乐其志。
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先生的小日子真滋润,终日优哉游哉,“无论魏晋”,那就当一个混世的魔王好了。
五柳先生传读后感二在大多数中国人心目中,晋代陶渊明是一个风姿潇洒、心定气闲的隐逸诗人。
他嗜酒、他爱菊,他箪瓢屡空,忘怀得失,他远离世俗尘嚣,有着安贫乐命的洒脱和闲适。
他的诗歌是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一朵奇葩,他的散文自粱代起亦受好评如潮,为后代人所效法。
他闲居乡野,寄情山水,他崇尚自然,热爱自然。
读《五柳先生传》有感

读《五柳先生传》有感读《五柳先生传》有感读《五柳先生传》有感1五柳先生,一个飘逸得如同仙人一般的人物。
他,便是《五柳先生传》中那个“不慕荣利”的主角。
《五柳先生传》开篇便是“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单单只介绍他名字的来历,就令人生出几分羡慕之感。
是真的没有名字?大概是忘了吧,连自己的名姓都记不得,又怎会记得混浊的尘世中纷杂的琐事,心中太澄净,太沉静,便也装不下许多事了,自然不必为功名利禄所烦恼。
如此洒脱、如此自在之人,世间少有,如何不令人羡慕?五柳先生好读书,但读书的方法却与别人大相径庭,只求领会其要旨,从不一字一句细细琢磨。
重在体会到书中的精髓,对于能这么做的人,我的心里实在很钦佩,可能是因为在我们自己读书时,必须要一字一字地解释,并且我们自己的理解,不能跟书上的注释差一分一毫,只因为在我们这个年代,有种东西叫考试,我说的这些话,在旁人看来也许有些大逆不道了,但没有办法,事实就是这个样子。
有时真的是一种悲哀。
不过还好,酒是个好东西。
我们至少还能够伴五柳先生畅饮,喝个尽兴,醉个酣畅淋漓。
五柳先生嗜酒,这是我们所熟知的,可是他又为何独爱饮酒?是以此浇愁?但我不这么认为,一个连自己名字也忘了的人,又怎会记得世间的愁事?惟一的可能是他用喝酒来灌醉自己,以此来发泄对这浊世的不满,在某种程度上,他醉了,我们是清醒的,但也许事实上,我们一直是醉着的,他才是最最清醒的那个人。
他用朦胧的醉眼以最清明的心态冷眼旁观这世界。
有句话叫做“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如此超然之境,惟有他立于其上,不知他可曾孤独?不,他不会孤独,永远不会,尽管他孑然一身,可他依旧著文章以自娱。
他在自己的文章中开辟自己的世界,宣泄自己的情感,他可以尽情地在文学之间遨游,忘怀得失、忘怀自我。
彼时天地无声,只有杨柳依依与漫天桃花夭夭。
五柳先生便是这样一个人,他清高、他洒脱、他不在乎、他藐视天下,只愿流连山水之间,远离这喧嚣尘世。
2024年《五柳先生传》读后感

《五柳先生传》读后感《五柳先生传》读后感1(约828字)远离初中教材二十余年,闲来翻阅,惊叹变化之大,出乎意料,出于对古典文学喜好,重点翻阅了古典文学部分,新编入的陶渊明《五柳先生传》短小精悍、值得品味。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常著__自娱,颇示己志。
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
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今读斯文,好生感慨。
“五柳先生”字号源于宅边五棵柳树,突出特征为闲静少言、不慕荣利;三大志趣为读书、嗜酒、著__;生活境况为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
让人刮目相看。
此文以安贫乐道为主旨,以“不”统领全文:不知何许人也,不详其姓字,不慕荣利,不求甚解,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家贫不能常得,不蔽风日,曾不吝情去留。
此文寓意尽在九“不”中,其“恬淡自足、胸襟开阔、开朗乐观、意存高远、耿直率真”之性情跃然纸上。
掩卷沉思,此“五柳先生”也谓陶渊明人生写照:“贞志不休,安道苦节,不以躬耕为耻,不以无财为病,自非大贤笃志,与道污隆,孰能如此乎?”(萧统《〈陶渊明集〉序》)。
持此心态者,非独陶渊明也。
魏晋时期,高压政策及门阀制度,与读书人自由个性矛盾尖锐,正直之士深受压迫,且无力反抗,往往借酒浇愁,于醉乡获闲静。
实则读书人之无奈选择。
五柳先生借酒浇愁,虽洁身自好、不入世俗、安于闲静,但其消极避世心态应为当今社会所摒弃,理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五柳先生传》读后感2(约883字)老师讲《五柳先生传》时激情飞扬,我和同桌在下面讨论得热火朝天。
——题记先生不知其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五柳先生传读后感

五柳先生传读后感五柳先生传读后感范文一生活在地球上的动物,都遵循着他的本能而在这个世界上生存着,生命无所谓高贵与卑微,每个生命的个体都是千万年进化的产物。
生命尊严的本质在与自由,在于自然而然的活着。
五柳先生虽然生活状况窘迫,但他能对此坦然自假设。
他曾经做过官,之所以辞官回乡,就是不堪忍受官场的腐败。
他在辞官的时候就明白归隐之后自己必定是要过一种清贫的日子。
但他却全然不在乎。
贫穷不能改变他的志趣。
更改变不了他对人生的态度。
读过《五柳先生传》后我问自己:什么是人生人生没有轮廓,没有颜色,没有味道。
这些都需要自己去创造。
因为人生本自一张白纸,有些人想用线条装饰自己的人生,结果却勾画的乱七八糟。
有些人认为钱才是人生最重要的。
为了钱放弃尊严,出卖朋友,甚至不惜出卖自己的感情。
那么他的白纸上一定画了一张钞票。
只有一少局部的人生,有一个老实的轮廓。
涂着简单而不是单调的颜色,散发着充满快乐的味道。
每个人的人生都不一样,不是只有五柳先生的人生才完美,别把生活太复杂化,要求不高,容易满足,追求不多,容易快乐,很多事情换一种思维,换一种叫的去想,去看,日子就会充满阳光。
《五柳先生传》读后感范文二很早以前就听到过关于陶渊明的故事,他不为五斗米折腰、隐居田园的骄傲与潇洒让人敬佩不已,而他所开创的田园一派的诗作对后世影响更为深远。
陶渊明的人与诗在千百年后能够受到如此的推崇,一方面固然是因为他超卓的才华,另一方面那么是由于他的身上表达着自古为人们所苦苦追寻的那种自由的精神,那种摆脱社会重重束缚的深深揭望。
原来,我也总以为对自由的强调只有西方的作家才有,我们自己的思想更多的是符合道德礼法、中规中矩的含蓄深厚,从陶渊明的身上才深深地体会到其中的误差:对自由渴望的呐喊,是所有人共同的天性,何况在枷锁更为沉重的中国封建社会。
陶渊明对自由的追寻,不是通过剧烈的血与火的喷射,而是用一种东方式的隔绝和淡然,用在温和沉静中表现出来的卓然不群的傲骨铮铮来表现。
五柳先生传读后感

五柳先生传读后感导读:本文是关于五柳先生传读后感,希望能帮助到您!篇一:五柳先生传读后感其名不扬,其姓不闻,作者故意隐去姓名,着重表现先生的神韵,这篇成为别具一格的传记文章,文章朴素平淡,却韵味十足。
总体概括先生的性格就八个大字:“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体现了作者不为金钱而动摇的决心。
先生的三大爱好:读书、喝酒、写文章,成就了先生异于他人的生活情趣,尤其是读书时,不在一字一句上过分深究,而是对书中内容有所领会,其意并不在考取功名,效力帝王,而是在使自己能在精神上得到升华,这就大不同于别人了,先生嗜好饮酒,却不沉迷其中,不在礼节,不装模作样,醉了就回家,体现了作者率真放达的情感,家徒四壁,箪瓢屡空,如此恶劣的环境却没有对先生有所影响,却还安贫乐道,怡然自得,作者追求的是“天高云淡,宁静致远”的恬适生活,无所谓吃穿,先生在意的是写文章以乐己志,这就满足了。
最后议论先生的名句“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正体现了“五柳先生”的精神气质,只为“举杯邀明月”不为“五斗米而折腰”,先生的隐居行为,是不与世俗同流和污的体现,到底这是积极还是消极的,在此,我不再抛出自己的愚见,因为作者主要在表现先生的精神,并没有议论他的行为正确与否,所以,先生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篇二:五柳先生传读后感今天,我们学习了《五柳先生传》这篇文章,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五柳先生的“不慕荣利”。
金钱和名利是十分诱人的字眼。
有些人的灵魂就在它们的引诱下被吞噬了。
他们抛弃了党的原则,利益熏心,以权谋私,甚至贪赃枉法。
“权”是党和人民赋予的武器,可有人却利用手中的权力,穷奢极欲钻营捞钱,一步步走向腐败,成为钱与权的奴隶,成为钱与权的傀儡。
这些人比起陶渊明来说,是不是太渺小了呢?他41岁做彭泽令,上任80多天,因不堪官场污浊,便弃职而去,从此过着隐居生活。
他的“不慕荣利”,一直被后人所称赞。
再看看当今这个社会,不仅人们做不到陶渊明的“不慕荣利”,而且贪污受贿。
关于五柳先生传的读后感(2篇)

关于五柳先生传的读后感最近几天看了几节文言文的讲课视频,就以《五柳先生传》为例,谈一谈我的感受吧。
文言文是初一正式接触的一种体裁,不同于小学语文,文言文本身就比较晦涩难懂,当然初一的文言文是较为简单的。
作为初二语文的《五柳先生传》是写人的,标题就点明了课文的中心人物——五柳先生。
文言文的讲授一般都是从字词入手,逐步深入体味文中的思想感情。
讲五柳先生时,也是先解决疑难字词,再梳理文章大意,最后深入到五柳先生个人的高洁品质。
基本步骤大致都是如此。
但其中的细节很难把握,比如如何能让学生身临其境,与文中人物感同身受,这种细腻的情感体验学生很难掌握,也是老师的教学难点。
也是我一直很难攻克的问题。
视频中讲文言文的深层意蕴和思想感情时,一般有重复朗读或设置问题,来引导学生感知文中的思想感情,这种方法的效果课上不明显,需要布置一些课后作业进行检验。
比如将课文中的一些重要段落或情节改编成一个小故事,也可以编成话剧,让学生进行表演,加深理解。
而对初一的学生来说,重点是文言字词句式的积累,其他方面以认识为主。
以上是我对讲授文言文的一些想法,希望对即将到来的顶岗实习有些帮助!关于五柳先生传的读后感(2)《五柳先生传》是清代作家柳亚子所著的一本传记类作品,以描写五柳为主线,描述了五柳先生的一生和他那颇有寓意的五柳植树事迹。
通过这本书,我深受启发和感动。
下面我将结合书中的内容,谈谈我的读后感。
首先,《五柳先生传》以自然界中的柳树为主线,以五柳先生的植树事迹为主要故事,展示了五柳先生崇尚自然,追求和谐、务实的人生态度。
五柳先生植树的初衷是不为自己,而是为了子孙后代,为了后世人享有树荫。
这种以大局为重的境界,让我感触良多。
在当今社会,很多人追逐个人的私利,导致社会矛盾不断加剧,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疏远。
而五柳先生通过自己的行动,彰显了将个人利益融入到大局的智慧,让我深深地思考和反思自己的行为和态度。
《五柳先生传》还以五柳先生的丰富人生经历为线索,呈现出他不同阶段不同角色的形象,展示了他作为一个学者、官员、农夫和父亲的多面形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五柳先生读后感

五柳先生读后感五柳先生读后感篇一:五柳先生读后感因朋友《读五柳先生有感》一文,再读陶渊明《五柳先生》,略有异议,不惮记之。
陶渊明这位老兄,很多读书人是比较喜欢的,但我对他的行事有点看法。
他读书着文,自娱醉身。
是读的书报杂志、《花花公子》,还是读的经史子集啊!“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书必有言,会意欣然,他所读的理应还是有点品味的。
陶渊明年轻时有“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
一个曾经极有报负的人,因为不肯为五斗米折腰,就灰心到了极点,躲到乡下,种地喂猪,喝酒买醉,号称“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千年以降,有多少报国无门的、壮志难酬的、体尽世情的、年老失意的粉丝,不一而足。
世间有几个人能做到“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晏然安卧”!以陶渊明的生活状态,同样地问一个没有文化的小市民,他会垂头丧气地说“生活真难啊”。
一个文化人,到这个份上,尚且言欣然,喜极而泣,悲极反乐,也算率性而为,够得上偶像级了。
但是读书读书,读得对不起自已也对不起他人,喝酒尚需人周济,也是遗憾啊。
当然陶渊明的这份淡泊是真正浮在字外的最宝贵的东西,无论贫富顺逆,确不可少了这个心平气和闲静恬淡之心。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放浪形骸,不失本心,贫而不忧,达而不移,就可以了。
陶渊明这种行为艺术式的表演有点过了。
真正要做到无可无不可,不需买醉不需退隐,随遇而安,外物不屈本心,才是真的“闲静”啊。
小隐于野,中隐于市,大隐于朝,倒是不拘形式。
道之不行,退而弃世,这是很多读书人的问题。
文化人有理想,但是理想和现实总有距离,很多读书人固执地认为自已对的那一套并不可能付诸实现,由此备受打击乃至灰心丧气,怨气冲天。
是天下对不起读书人呢,还是读书人读成偏执狂呢。
读书人孤芳自赏,殊不知读书求知,反而有为书所累之处呢。
所以读书做事,首要的是务实。
务实则不虚不幻,终不相违于世人世事啊!总之,五柳先生可敬却可惜,不足取啊不足取!篇二:五柳先生读后感喜欢陶渊明幻想中的桃花源,那是一片与世无争的乐园。
五柳先生传读后感

五柳先生传读后感五柳先生传是一部以五柳先生为主角的传记小说,作者是清代的文学家沈复。
五柳先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文学家,他的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这部小说以五柳先生的一生为主线,通过对他的生平、思想、情感等方面的描写,展现了五柳先生的高尚品德、博大情怀和深厚的文学造诣。
在读完《五柳先生传》后,我深受感动,对五柳先生这位伟大的文学家有了更深的了解。
首先,五柳先生的高尚品德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在书中被描绘成一个心地善良、宽厚大度的人。
他对待朋友宽厚大度,对待敌人也从不记恨。
他的高尚品德不仅体现在他的人际关系中,更体现在他的文学创作中。
他的作品充满了对人性的理解和对世界的关怀,这些都是他高尚品德的体现。
其次,五柳先生的博大情怀也是我深深钦佩的地方。
在小说中,五柳先生对待人生态度豁达,对世事看得开,对人情世故有着独特的洞察力。
他的博大情怀使得他的作品充满了对人生的感悟和对世界的热爱。
他的作品不仅在文学上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更在人生哲理上有着深刻的启迪。
五柳先生的博大情怀是他作品的灵魂,也是他深受读者喜爱的原因之一。
最后,五柳先生的文学造诣让我深感震撼。
他的作品不仅在当时备受推崇,而且在后世也一直被人们传颂。
他的诗歌、散文、小说等作品都展现了他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卓越的艺术才华。
他的作品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更在世界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影响。
五柳先生的文学造诣不仅是他个人的成就,更是中国文学的宝贵财富。
通过阅读《五柳先生传》,我对五柳先生有了更深的了解,也对中国古代文学有了更深的认识。
五柳先生的高尚品德、博大情怀和深厚的文学造诣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使我对中国古代文学有了更深的热爱。
我相信,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会不断汲取五柳先生的精神财富,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学修养,为弘扬中华文化、传承优秀文学传统贡献自己的力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柳先生传读后感100字
陶渊明是田园诗派的元老。
正是因为娴静少言而向往山居的性格,这让他得以通过文字抒发自己由衷的情感,留下优美的诗篇。
从先始的“自娱”,变成了经典的千古传颂,不知这样是否有悖他的初衷?然人已千古,却再也问不到了。
但我认为自己的感受与人分享,以至于影响他人是快乐的,你也能将自己的快乐带给他人,先生应该是愿意的吧。
“箪瓢屡空”、“环堵萧然”的环境也让我吃惊。
读到此,一度想象四面土墙立在那里,边角苟连着,头顶上的树冠便是屋顶的画面。
或许田园隐居的生活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所谓“清高自闲”,那其中的艰苦环境是我们无法想象的。
在那个时代,陶渊明因不想入仕而隐居,不论条件多么不好,他却仍然自娱自乐,他是真正的自适在这山林里。
或许这也没什么好强调的,在他的心里,早就有充足的精神食粮和抵御困境的勇气。
他性格随性豪爽,“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做法虽是得罪了不少官人,但我确信他因此却拥有不少知交好友,他们之间定不吝啬,或置酒而招之,心情定是舒畅罢。
在这样的生活中,或许他才是最幸福的。
“安能摧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归去也!脱离了樊笼的陶公,得返自然,好一个五柳先生!
远离初中教材二十余年,闲来翻阅,惊叹变化之大,出乎意料,出于对古典文学喜好,重点翻阅了古典文学部分,
新编入的陶渊明《五柳先生传》短小精悍、值得品味。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
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
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今读斯文,好生感慨。
“五柳先生”字号源于宅边五棵柳树,突出特征为闲静少言、不慕荣利;三大志趣为读书、嗜酒、著文章;生活境况为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
让人刮目相看。
五柳先生借酒浇愁,虽洁身自好、不入世俗、安于闲静,但其消极避世心态应为当今社会所摒弃,理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