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分工论读书报告2013
涂尔干《社会分工论》

总评
《社会分工论》是涂尔干的博士论文,属于其 思想形成和发展的早期作品,这本书从分工的 角度探讨社会的类型及其发展规律和趋势,初 步形成了关于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的 观点,为社会学这门学科的创立做出了贡献。 书中关于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的类型划分及对 集体意识和集体情感的分析具有深远的影响, 最后对失范的考察在某种程度上引导了作者在 往后的研究中致力于探讨如何重建社会的规范 和秩序。
涂尔干《社会分工论》
——人类是如何生存的
涂尔干生平简介
涂尔干是社会学经典三大家之一,也是社会学学科的重要奠基人。 生平:1858年 4月15日出生于法国孚日省皮纳尔一个小城镇的犹太教 教士家庭。幼年曾学习希伯莱文、旧约和犹太教法典。青年时代放弃 了宗教信仰,走上实证科学的道路。1879年,就学于巴黎高等师范学 校,1882年毕业。1882~1887年,在省立中学教书。其间赴德国一年 ,学习教育学、哲学、伦理学,深受W.冯特实验心理学的影响。1887~ 1902年,在波尔多大学教书,并在那里创建了法国第一个教育学和社 会学系。1891年,被任命为法国第一位社会学教授。1898年,创建了 法国《社会学年鉴》。围绕这一刊物形成了一批年轻社会学家的团体 ──法国社会学年鉴派。1902年后执教于巴黎大学。第一次世界大战 中断了这位反战学者的学术研究,他的儿子和许多学生死于战场,他 受到极大的刺激。1917年11月15日在巴黎去世。 主要著作:《社会分工论》(1893)、《社会学方法的规则》(1895)、 《自杀论》(1897)、《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1912)等。
社会分工论 主要内容 方法论 总评
主要内容
分工的功能(与之对应 的社会需要) 本书结构 分工的条件和原因 反常分工
迪尔凯姆认为,传统力量统治的社会靠“机械的团结”来维系。特别是在文 明程度较低的社会中,同一团体的成员们采取同样的谋生手段,保持同样的习 俗,信奉同一图腾,这种共同性使他们意识到大家同属一个集体,而不会离心。 这种团体基本上是从“相似性”中生成的社会,即所谓“同质”的社会。该团 体的首要任务是使成员们尊重团体的信仰和各种传统,即维护共同意识,维持 一致性。在近代社会中,由于社会分工的发展,人们在意识、信仰上的差异也 日益增大。但是社会没有瓦解,人们也没有分离,这是因为古代维系团体的共 同意识逐渐被分工制取代,社会分工使每个人在消费上依赖于其他人。分工使 社会像有机体一样,每个成员都为社会整体服务,同时又不能脱离整体。分工 就像社会的纽带,故谓之“有机团结”。迪尔凯姆认为,民族越进化,其成员 间的差异越大。这种趋势甚至反映在体质上。从大脑容量上看,同一种动物的 脑量相互差别小,而人与人的脑量差别大;就人类而言,土人与土人相比,其 脑量较之文明人更为接近。文明人在其他方面(如服装、思想)的内部差异也 很显著。因此,近代社会是差异社会,又是有机团结的社会。
读《国富论》论分工读书报告

《国富论》读书报告----论分工历史与社会学院文物于博物馆学 2013级庹娅指导老师:侯玲《国富论》,(The Wealth of Nation),全称《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是亚当.斯密(亚当.史密斯)经济学之父的代表作,由唐日松(北大经济学院的教授。
)等人译,华夏出版社出版,地点在北京东直门外香河园北里4号。
《国富论》自出版以来受到世人的高度重视,人们甚至把《国富论》奉为经济学的圣经。
《国富论》研究的对象是世界经济,认为经济的出发点是利己心。
在经济生活中,每一个人都追求自己的利益,这是人性的一面,也是一种自然现象。
全书分为五篇,第一篇,论劳动生产力逐步提高的原因及产品在不同的阶层之间自然分配的顺序。
其中又细分为十一个章节。
第二篇,论资产的性质,积累和使用。
又分为五个章节。
第三篇,论各国财富增长的不同途径。
分为四个章节。
第四篇,论政治经济学体系,分为九个章节。
第五篇,论君主或者国家的收入,分为三个章节。
我在这里要讨论的是第一篇的第一章论分工。
斯密指出,劳动生产力的最大增进,大部分熟练和灵巧,以及把劳动用于什么地方的判断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结果。
他从小制造业中取大头针的制造作为一个例子,来说明分工的好处。
经由分工将整个制造程序“分为十八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雇用技艺熟练的好手……我曾看到一家很小的工厂中,一共只雇用十个工人,但每天可以生产48000根针。
”分工的发展以及劳动划分为越来越精细的专业化作业,这是正在出现的工厂制度的主要结果。
有了分工,同样数量的劳动者就能完成比过去多得多的工作量。
在亚当认为劳动分工对生产效率的提高所起的作用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劳动分工是每一个工人作业时的熟练程度提高。
第二,分工节省了各工种的(工序)间传递所需耗费的时间。
第三,分工促使大量有利于节省劳动时间的机器问世,从而使一个人能干许多人的工作。
《社会分工论》书评论文

《社会分工论》书评论文摘要:《社会分工论》是涂尔干最具代表性的社会学著作之一。
他在这本书里奠定了他今后的社会学思想的基础。
一方面,诸如社会团结、失范、有机团结、机械团结、组织社会、环形社会、给后人们留下了宝贵的分析概念。
另一方面,也难发现为其早期不成熟的《社会分工论》所存在的缺点。
尽管在本书中涂尔干强调了他的“社会”的观念,但这里的社会的观念还有着强烈的斯宾塞主义色彩,社会结构多带有固定僵化的形式。
而在他后期关于宗教的研究中,这种固定的形式更多的被“社会仪式过程”所取代。
涂尔干,1858年4月15日出生于法国埃皮纳勒的一个犹太教士家庭。
《社会分工论》是其在1893年提交并通过的博士答辩论文。
在《社会分工论中》中,他提出了社会团结、功能、集体意识等概念,这些概念奠定了其日后社会学思想的雏形。
第一版序言中,涂尔干强调了社会学作为一门实验学科的重要性,他不仅反对以往的用形而上学的思辨方式来研究社会现象,同时也反对一些道德学家从社会学、生物学、心理学推导出的前提作为论证其道德倾向的前提。
也就是说,涂尔干拒绝承认那些打着各种科学旗号的道德哲学家向公众宣扬自己的道德倾向。
虽然他不反对任何改良的观念,但他主张,任何改良的观念要建立在对道德科学的认识之后。
因此,涂尔干主张建立一种道德的科学。
他认为道德跟科学不是相悖的,道德跟科学结合起来的方法就是建立一门道德科学。
他的研究目的就在于研究个人人格与社会团结之间的关系“为什么个人越变的自主,他就会越依赖社会”。
[1]他认为从社会团结类型的变化着手,可以解答这个问题。
在他的第二版序言里,他又集中为法人团体进行辩护,初版的《社会分工论》后,涂尔干坚持重建法人团体的主张遭到了学界的反对。
他们认为法人团体作为历史上的事物早已到了寿终正寝的时候,重建法人团体是违背历史潮流的。
涂尔干针对这样的看法反驳说,法人团体消亡的原因不在于法人团体本身功能的失效,而在于其它因素。
反对重建法人团体的人们认为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法人团体是干涉个人进行理性行动的阻碍力量,阻碍着人们尽自己的优势进行职业选择的机构。
社会分工论的读书笔记

社会分工论的读书笔记社会分工论的读书笔记篇1社会分工论:理解现代社会的重要视角背景介绍:社会分工是指将社会生产过程分解为不同的环节,由不同的专业人员分别承担,以提高生产效率、增加产出。
社会分工的发展程度是衡量一个社会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在社会分工的过程中,不同职业、行业和产业之间形成了相互依存的关系,形成了复杂的社会结构。
深入分析:社会分工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强调专业化和协作对提高生产效率的重要性。
在实践中,社会分工表现为职业分工、行业分工和产业分工三个层次。
职业分工是指将劳动力市场按照技能和知识分为不同的职业群体,如医生、教师、工程师等。
行业分工是指将生产过程按照产品或服务的特点分为不同的行业,如制造业、金融业、服务业等。
产业分工是指将产业链条按照价值链的不同环节分为不同的产业,如上游产业、下游产业等。
个人观点:我认为社会分工是一个复杂而深刻的现象,它不仅影响着个人的职业选择和职业发展,也影响着整个社会的经济结构和运行方式。
首先,社会分工有助于提高生产效率,使社会资源得到更加合理的配置。
其次,社会分工促进了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使社会生产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
最后,社会分工有助于增进社会协作和社会凝聚力,使人们更加关注他人和社会的福祉。
对比与参照:相比于传统的社会分工模式,现代社会更加注重个性化、差异化的发展,以满足市场需求和消费者需求。
例如,在互联网时代,许多传统行业都开始向数字化转型,以适应新的市场环境。
同时,新兴产业也在不断涌现,如人工智能、大数据、新能源等,这些产业的发展也离不开社会分工的支持。
总结:社会分工是一个复杂而深刻的概念,它不仅影响着个人的职业选择和职业发展,也影响着整个社会的经济结构和运行方式。
在实践中,社会分工表现为职业分工、行业分工和产业分工三个层次。
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社会分工的模式也在不断演变和升级。
社会分工论的读书笔记篇2____题目:理解社会分工——以《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为例____读书是一项长期的投资,其回报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理解和洞察世界的全新视角。
个人与社会何以维系基于涂尔干《社会分工论》的思考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归纳分析
涂尔干和莫斯在本书中对社会概念进行了明确定义,认为社会是一种具有特定 形态和结构的有机整体,由一群拥有共同价值观和信仰的人们组成。社会具有 稳定性和动态性双重特征,其形成和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同时,社会可 以分为初级社会和次级社会两类,初级社会是基于血缘和地缘关系形成的,而 次级社会则是基于职业、信仰等其他因素形成的。
《社会分工论》主要探讨的是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这是社会学研究的核心 议题。杜尔凯姆认为,社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部分之间相互依赖,共同 维持着社会的运转。在这个整体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和角色,通过各自 的努力来为社会做出贡献。
涂尔干的社会分工理论,更多的是从宏观的角度来分析社会。他认为,社会的 稳定和秩序,是基于成员之间的相互依赖和合作。这种依赖和合作是通过社会 分工来实现的,每个人都通过自己的工作、角色和职责,为社会的运转做出贡 献。
基本内容
在探讨社会维系的过程中,我们必须三个关键因素:法律、道德和社会秩序。 这三者之间相互关联,共同维护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法律在维系社会秩序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制定明确的法规,法律为 社会成员的行为树立了准则和规范。同时,法律也提供了惩戒机制,对违反法 规的行为进行惩罚,以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法律的强制执行能够确保社会秩序 的稳定,保障公民的权利和利益。
案例分析
以城市社区为例,城市社区是一种典型的次级社会。城市社区通常由一群具有 相似价值观和利益诉求的人们组成,这些人可能因为职业、信仰、兴趣爱好等 因素聚集在一起。在城市社区中,社会整合的实现往往依靠共同价值观和利益 诉求的引导,同时也需要依靠社会组织和社会规范的约束。
在城市社区中,人们之间的互动关系通常比较复杂。例如,在同一栋楼房里, 不同家庭之间可能存在着不同的互动关系,包括友好交往、冷漠不往来等。此 外,城市社区还存在着一些社会组织,如居民委员会、业主委员会等,这些组 织在协调居民利益、维护社区秩序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社会分工论》读书报告

《社会分工论》读书报告社会学院2005级朱颖学号:2005507019关键词:机械团结惩罚社会团结有机团结报复和谐社会拜读法国社会学大家涂尔干的名作《社会分工论》后,对社会分工有了一点粗浅的认识,写下以下几篇不成熟的小文,必定有许多错误纰漏,希望应老师批评指正!◇关于集体意识兴衰的认识(2-3页)◇涂尔干对于惩罚的研究(4-5页)◇分工缘何而来?(6-7页)浅析涂尔干对幸福说的批判◇分工缘何而来?(8-9页)涂尔干对分工原因的再追踪◇分工对于社会团结的双重作用(10-11页)关于集体意识兴衰的认识※形成基础:1.共同地域和共同生活。
在共同生活的地域内总是存在一些大家都很熟知的事物,比如一条小河,一棵古树,而在长时间的生活和磨合中,这些人必然会对这些事物产生相同的意识或者说感情,例如这棵树是棵妖树,这条河能给人们带来吉祥等,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宗教,法律等更复杂的共同意识便相继产生了。
而注意这种共同意识一定产生于这一定地域之内,以大家共同生活所能感受到的事物为基础。
而这个地域越小,人们所能感受到的事物也就越多越具体。
而这个地域越大,人们共同能感受到的事物就愈少愈抽象。
而共同意识则随着人们所能感受到的事物的特点而变得或多而具体,或少而抽象。
2.传统权威:集体意识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
也不是一代人就能完成的。
而是人类一代代的生活经验,文化传承的结果。
一方面。
在农业社会,生产经验显得非常重要,而这种经验又是年长者所特有的。
另一方面又由于长期在一起生活的感情因素,所以有经验的老者往往受到尊重,晚辈听从长辈成了天经地义的道理。
因而集体意识便很自然的由长辈传到下一代,年轻人很快被这些集体意识“社会化”了。
所以涂尔干认为“集体意识的权威绝大多数是有传统权威造成的。
”【见书第248页】如果人人都被传统权威牢牢地束缚在家族中,人人都愿意服从它,那么集体意识便会毫无损耗的保留并发展。
而如果传统权威一旦衰落,那么集体意识就不可同日而语了。
社会分工论读书报告

社会分工论读书报告社会分工论读书报告一、两种社会团结: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1.机械团结在传统社会中,维系这社会团结的是集体意识。
所谓的集体意识就是“社会成员平均具有的信仰和感情的总和”在传统的社会里群体先于个人而存在,是个群体社会。
血缘关系,地理条件,宗教信仰等都是这种群体社会团结的纽带。
其中,宗教在集体意识的形成过程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人们的欲望只能靠他们所遵从的道德来遏止”在这种“集体类型”中,个人的角色被弱化,社会成员的共同观念和共同倾向在数量和强度上都超过了成员自身的观念和倾向。
因为这种团结所形成的社会中,社会分子要想一致活动就必须散失自己的运动,就像无机中的分子一样。
所以称这样的社会团结是一种机械的团结。
与机械团结相应的法律是压制性制裁。
“集体把权威施加在个人的意识里,并从中获得力量。
”而统治者正是在集体感情里获得了一切权力,并用规定和实施一切法律和制裁。
既然这样,压制性制裁的最大特点是为集体利益出发的。
事实上,在机械社会里,所谓的犯罪正是触犯了集体意识的行为。
尽管看上去惩罚的最终目的是在维护个人,但是恰恰是那些触犯了集体意识的行为,所受到的制裁使最严重的制裁。
宗教法规,部落法则,国家法律都是不容侵犯的集体意识.在现代社会里,杀人算是很严重的犯罪行为,但是在机械团结的社会里,相应的制裁却远不及对宗教神圣性的蔑视残酷。
其次,压制性制裁还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制裁的目的是报复性的。
在越是社会不开化的地方这一特点就越明显。
对犯罪的惩罚不仅涉及他本人,还要涉及他的亲属。
我们古代中株连九族就是很好的解释。
有人认为惩罚是为了自卫。
这也是不对的,如果是为了自卫,那么就没有必要对犯罪进行级别划分了。
事实上大多数时候,一种行为并不能因为行为本身换了形式和行为的主体而改变它的性质。
综上所述,涂尔干认为,在以共同意识为社会纽带的机械社会里,社会的整合是建立在牺牲个性的基础上的。
它不断地强化集体意识来获得社会团结的动力。
社会分工论读书报告

社会分工论读书报告《社会分工论》读书报告一、全文概要《社会分工论》从结构上分为导言与三卷正文,分别为第一卷——劳动分工的功能、第二卷——原因与条件,以及第三卷——反常形式。
其中导言揭示了写作的目的,作者认为万事万物都存在分工的现象,而分工也是社会最终得以形成的重要原因,从而强调了分工理论的重要性。
第一卷——劳动分工的职能,共有七章。
第一章以确定功能的方法为题,以两性关系作为例子引入,指出差异的存在是相互需要的前提,也是有机结合得以形成的关键。
而随着社会进步,社会分工不断深化,因此需要法律规范进行相应的约束。
第二章与第三章则是分别以压制法对应的机械团结及恢复性制裁对应的有机团结为主题,论证了一个观点,即在以集体为主体的社会里,是存在以集体意识为社会纽带的现象,社会之所以能够紧密连接在一起必须建立在个人牺牲自己的一部分个性,求同存异的情况下。
在这个前提下,个人的意识行为关联着社会共同的利益,因此任何违反集体意识的不当行为都可能会得到一定的制裁。
第四章到第六章为一个连续的论证过程,随着分工的不断深化,群体之间的差距缩小,而个体之间的区别会更加明显,分工的模式会趋于有效率的一致,从而促进了整个社会文明的进步。
文明的进步必定导致个人意识的觉醒,因此机械团结逐渐无法适应发展变化的社会;相反有机团结则逐步显现出其递增优势,最终会淘汰机械团结成为新型的连接方式。
第七章则是对第一卷的总结,同时介绍了有机团结与契约团结。
第二卷——原因与条件,作者在开始讨论分工的原因及群体幸福感的来源,指出社会容量和社会密度是分工变化的直接原因,而社会密度的恒定增加和社会容量的普遍扩大则是分工进步的原因。
之后第三章集体意识不确定性的形成及原因指出集体意识的淡出与法律意识的增强,第四章遗传性与第五章结论则指出了原发性的遗传作用影响了社会功能的分配,总结了第二卷的主要内容。
第三卷——反常形式,主要是通过列举各种分工失常的案例来展开的。
第一章失范的分工,通过工商业的危机破产为例,指出不当的分工会割裂科学的统一性,不仅无法产生团结,还会导致失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书报告——关于阅读《社会分工论》的读书报告陈永尚2011201138涂尔干(1858~1917)Durkheim,Emile法国社会学家。
社会学的奠基人之一。
又名迪而凯姆,Emile Durkheim (1858-1917),也有人叫为杜尔克姆。
是法国犹太裔社会学家、人类学家,与卡尔·马克思及马克斯·韦伯并列为社会学的三大奠基人,《社会学年鉴》创刊人,法国首位社会学教授。
是法国学院社会学的创始人和古代或原始社会研究方面最有影响的早期理论家。
生于法国的犹太人家庭,遵循一代实证主义的伟大共和派学者的教育和意识形态道路。
受教于巴黎高等师范学校,获哲学教师学位和博士学位。
在公立中等短期执教之后,赴德国一些大学执教一年,研究社会理论。
回国后被任命为波尔多的一所法国大学的“社会科学及教育学”首任讲师(1887)。
1912年转到巴黎大学文理学院,在该学院担任教职直到逝世。
《社会分工论》是他的博士论文,开篇之作。
我们先罗列一些本书的一些关键词,文明、宗教、法律、道德、部落、器官、大脑、社会密度、社会控制、社会团结、环节社会、有机团结、社会意识、权威、契约、集体意识、共同意识、幸福、快乐、职业、压制法、恢复法等等,这些词许多都贯穿于本书,这我认为应该是他本人的知识体系所决定的,他本书主要提到的是法律、生物、宗教、社会等方面的科学。
下面我一章一章的概括本书中的主要内容,其中表达一下我自己对某些文字的观点。
第一卷第一章、确定功能的方法。
两性分工是人类最无机的倾向,这也是分工的开端,性别的分工程度产生了婚姻。
在友谊中,也许我们喜欢和我们相似的人,但我们会由于差异,相互需要而结合,由于人们的差异,我们就相互需要,由此我们产生了许多联系,其中包括交换,于是我们通过联系团结了在一起,这些是由于个人的差异导致的,而不是机械的联系在一起,所以有机的。
在本章中提到了法律规范的数量,由于人们的联系由于分工的深化越来越频繁,所以产生的问题更是需要法律去规范,所以,法律的规范数量随着关系的数量增加而增加,着我们就知道,现在的社会不断有新的法律颁布,当然也有一些条文被取消。
第二章、机械团结,或相似性所致的团结。
这章主要讲的就是压制法与恢复法之间的更替,其实不管是什么法都有一些报复性在里面,提到法律就就会想到犯罪,所谓的犯罪就是如果一种行为触犯了强烈而又明确的集体意识,那么这种行为就是犯罪。
也就是说,当我们个人受到了侵犯,我们个人可以去复仇,但是成功的概率并不是很大,另外有可能有很大的牺牲,所以,我们把个人意意识团结起来形成集体意识去惩罚那些违反法律的行为。
但随着集体意识的产生,我们就得维护集体意识,如果没有集体意识,我们就不能去惩罚侵犯自己的行为,所以另外一种惩罚就是为了维护集体意识而产生的惩罚,比如宗教里面的对宗教亵渎的惩罚,对权威亵渎的惩罚。
人们就是由共同意识机械的团结在一起,要抛弃许多个人的意识,去符合集体意识,这样个人的能动性就减少了,所以这种团结是机械的。
机械的团结形成了环节社会,人们稳固的生活在里面,服从着权威,获得了权威带了的好处。
也就是说人们甘愿生活在里面,而不是现代人所说的他们自己感受到的是悲惨。
第三章、分工形成的团结,或有机团结。
首先就是恢复性制裁的产生,也就是对侵犯之后让结果恢复到侵犯之前,这也使法律少了一些报复性,这也就让我们在相互联系中,用协作性的法律来规范,使我们更好的联系,而不是相互冲突,这使有机团结更充分。
就拿我们的生物有机体来说,特别是像人类这种高级的有机体,各个器官之间是相互独立的并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但是又相互联系的,而且最终使整个机体高效的运转。
当然我们知道,作者的那个时代生物学还没有现在的发达,现在我们知道,不光是器官之间是相互独立和差异的,而且,各个细胞之间是独立和差异的,我们知道有红细胞,脑细胞,白细胞等等,更进一步的是,细胞之间的结构也是独立并且存在着差异的,细胞中的有线粒体生产着整个细胞需要的能量,内质网生产着蛋白质,细胞核控制着整个细胞的稳定运行。
从中我们可以得到,高级生物有机体是高度分化的,越是高度分化,我们生物体越是高效运行。
也就是说差异性反而是我们更好的结合在一起,而不是由于差异而导致冲突,人们由于差异,劳动分工有机的团结在一起。
当然我又在想,我们怎么能用生物有机体去思考我们社会分工呢,它是两个不同的生物,如果我们用这个事物发现的规律去解释另外一个事物,是不是不对呢,但我不知道作者是怎样达到这样的论证,虽然作者在下文提到有机体的分工和劳动分工是不同,但怎么又用生物有机体去证明社会分工的有机呢?第四章、上述理论的另一论据。
作者提到,随着社会的不断分工,社会与社会之间的差异在缩小,而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不断地扩大。
较于作者生活的年代,这我们现在更为清楚,全球化的发展让地球成为了一个村,趋于相似,但是人们在不断的形成各种各样的差异,这也许是社会分工导致的。
由于社会的的不断进化,我们之间的纽带不断的削弱,也就是说我们对集体意识的依赖在减弱,宗教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在下降,所以社会分工个是在不断进步的,也是社会分工让人们有了新的依赖,也就是通过人与人之间有机的联系获得依赖。
第五章、有机团结的递增优势及其结果。
上一章节也提到,共同意识不再像以前那样强烈明确,宗教随社会生活的影响减弱,人们不断的分工。
第六章、有机团结的递增优势及其结果(续)。
人们首先是以血缘为基础群居社会,后来发展到了氏族社会。
人们在氏族中长大,接受着权威的思想,通过集体意识行事。
但在有机团结中,人们是独立而联系紧密的,并且作者否定了达尔文《进化论》用于对道德的解释,他认为人们是有利他主义的,人们在自己的独立的行为中会产生一些利他行为。
作者还认为“共产主义也不过是把个人吞进整个群体,把部分包容金整体的社会凝结的必然产物”。
也就是说作者认为共产主义是一个低级的形式,它忽略了个体之间的差异。
这我们也知道,中国十三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二十世纪末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其实我认为也就承认了个体之间的差异。
个体之间的有机结合的确是很有必要的。
第七章、有机团结和契约团结。
契约是人们发生交换时共同遵守的,有契约法,但也有法律无法规定的一些道德契约,人们按照契约结合在一起。
其实我们本章节中并没有看到太多契约团结和有机团结的区别,只是描述了两个团结。
我个人认为是由于人们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广泛,所以我们慢慢形成了一些契约,让我们的联系有课依靠的标准,让联系更顺畅减少冲突,这样团结就更有机充分了。
作者在章节末提到利他主义是社会的根本基础,其实我认为利他主义还是存在争议的,就像人是善还是恶呢?因为我们是人我愿觉得我们是善的,但是有没有可能我们是恶的呢?作者还认为工业社会的团结是自发的,不同强制力,这些下文我还要商榷。
第二卷第一章、分工的进步与幸福进步。
上一卷中,法律和宗教贯穿始终。
这一卷有多了一些新关键词。
首先作者对快乐和幸福的概念进行了分析,然后对它们的来源进行了分析,他认为人们是在不断进步,不断改变,不断刺激中得到快乐的,人们不断丢掉又不断的获得,快乐是人们的精神需要。
幸福是一个较长一点的过程,幸福不是快乐的相加,但快乐又是幸福的基础。
幸福与文明进步无联系,这让我不再嘲笑朝鲜在排世界幸福指数时把自己排在前列,也许他们真的很幸福。
人们活下去而不是放弃生命因为人们觉得快乐还是大于痛苦的。
作者的这观点我又想,其中还要加上死亡的恐惧,所以应该这样说快乐是大于痛苦减去死亡的恐惧,也就是说痛苦有可能是大于快乐的只是死亡的恐惧阻止了他。
说到死亡也就说到了死亡的方式,其中就是自杀,作者说真正的自杀是悲愤的自杀,他们的现状。
提到自杀,也就自然想到了作者以后的著作《自杀论》,其实作者的《社会分工论》博士论文定下了他以后发展的主基调,因为作者在这本书运用了宗教的许多内容,后来作者写了好几本关于宗教的书,也就是说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知识体系的限制,我们读他们的著作时要有自己的眼光,另外我们也要扩大自己的知识体系。
第二章、分工的真正原因。
由于人们不断的进入城市,道德密度社会密度不断增大。
分工创造了新的生存条件,并满足了人们不断追求幸福的需求。
人们从事着不同的职业,联系紧密而又没有太大的冲突。
“社会容量和社会密度是分工变化的直接原因,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分工之所以能够不断进步,是因为社会密度的恒定增加和社会容量的普遍扩大”。
我想,作者是作为一位社会学家对社会分工的原因进行理解,他还强调说他发现了社会分工的本质原因,但我并不怎么认为,作为一名学生,我可以表达自己的任何观点。
下文我会表述我自己对分工原因的理解。
第三四五章、集体意识产生了非确定性,集体意识衰落,法律道德变得普遍,神的概念变得抽象,社会因素导致了分工的产生。
文中主要分析了遗传,我认为作者所说的低级社会的遗传不光只包括基因的遗传,另外就是低级社会的固定的社会环境对人的成长的影响。
对老人的尊敬,对权威的敬畏,都是固定的社会环境遗传的,但由于社会的分工,人们脱离了以前的生活环境,不同的生活环境的人进入到了城市,由于人们以前遗传的差异,每一个之前那一套就行不通了,进入了另外的一种方式,有机团结。
文明史社会容量和社会密度不断发生变化的结果。
和上一章一样,我还是有许多疑问。
第三卷、一,失范的分工。
分工没有产生团结,导致了失范,机构之间的关系没有得到规定,比如工商业的危机和破产。
作者是用科学的统一性了进行分析的,他认为如果各个学科独立发展而不产生联系,这样就偏离了科学的统一性,哲学也解决不问题了。
二、强制的分工。
他所说的强制分工按照我自己的理解是人们并不是由于各自的差异而分工的,而是被强制的放在分工的某一位置。
三、另一种反常形式,我并没读出来。
结论,在文中我主要看到的是社会分工的产生使以前的道德规范不再适应,我们要把新的道德架构起来。
读完这本书我有许多疑问,第一,工业社会的团结是否是自发的,我认为,并不是自发的,首先是大工业的来临,不断的摧毁小生产,小生产者被资本所击败,失去了原有的一切,只得为了生存在资本家下面寻到一个饭碗,最后被分工所分工。
并不是他们正就是按照自己的差异去分工的,要是这样想,我和别人的差异是想成为富翁,然后把我分工到富翁,这是不可能的。
第二,就是对社会分工原因的分析,大工业的时代,不是一两个人就是能够操作一个大工业的机器,而是需要许许多多的人,并且一个大机器有许许多多的部分组成,所以人们只能分工。
并且,我反而更认为是人们的贪婪,人们为了获得更多的财富想尽一切办法,当他们发现大工业化,分工细化能够减少必要劳动时间使自己能够在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然后谋取更大的利润,于是资本家发现了技术进步的巨大作用,发明家也就迎合了这种需求,不断的创造各种先进设备,生产方式,管理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