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直肠上皮内瘤变病理诊断的临床意义
胃肠道息肉和腺瘤的病理诊断

腺瘤 adenoma
▪ 腺上皮来源的良性肿瘤; ▪ 结直肠腺瘤也称为上皮内瘤变,具有组织
结构和细胞学上的异型性,既没有组织结 构和细胞学上的异型性是不能诊断为腺瘤 的; ▪ 80%以上的结肠癌来源于结直肠腺瘤; ▪ 腺瘤在肉眼上可以为隆起的息肉状(63%)、 平坦型(36%)或凹陷型(0.9%)。
炎症型 增生型
炎性息肉 血吸虫卵性息肉 淋巴样息肉
增生性(化生性)息肉
假息肉病
淋巴样息肉病
增生性息肉病
外科病理学(Ackerman)
1. 腺瘤性息肉(管状腺瘤) 2. 迷离腺体(微腺瘤) 3. 大肠家族性息肉病 4. Garder综合征
罗列式没有分类是: 腺瘤 息肉
5. Turcot 综合征
6. 绒毛状腺瘤
非肿瘤性
错构瘤性 --Peutz-Jeghers息肉及其综合征 --幼年性 --幼年性息肉及息肉病 --Cronkhite-Canada综合征腺瘤病 炎症性 --炎症性息肉及假息肉病 --血吸虫卵性息肉 --炎性纤维增生性息肉 --淋巴样息肉 增生性(化生性息肉)?
--增生性息肉 粘膜小结
畸形腺窝灶(abrant crypt foci,ACF):
7. 增生性(化生性)腺瘤(病)
8. 幼年性息肉(病)
9. Cronkhite-Canada综合征
10. Peutz-Jeghers息肉及其综合 征
11. Cowden综合征
12. 过渡性息肉
大肠息肉的组织学分类WHO 分类
肿瘤性
腺瘤 --管状 --绒毛状 --混合性 --锯齿状 腺瘤病 --家族性多发性腺瘤病 --多发性腺瘤病 --Gardnen综合征 --Turcot综合征
普通内镜与pit pattern分型在结直肠肿瘤中的病理诊断及浸润深度判断

2019年11月技术方法DOI :10.19347/ki.2096-1413.201932004作者简介:朱振华(1971-),男,汉族,江苏苏州人,副主任医师,硕士。
研究方向:消化内科系统疾病及消化内镜诊治。
*通讯作者:冯一中,E -mail:Yizhongvon@.结直肠肿瘤中的锯齿状腺瘤(serrated adenoma,SA )逐渐得到临床认知,该肿瘤也被称为“混合型增生性腺瘤性息肉”,镜下表现为增生性息肉样的锯齿状腺体伴有不同级别的癌变,虽然其属于良性肿瘤,但是与传统腺瘤相比,发生癌变的可能性非常大[1-3]。
依据学者研究,SA 和传统的腺瘤在生物学行为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但是和增生性息肉在生物学行为上存在一定的相关性[4-6]。
SA 与癌前病变的关系目前临床尚不明确[7]。
本次研究主要通过普通内镜与pit pattern 分型在结直肠肿瘤中的病理诊断及其浸润深度的判断进行相关探讨,现作以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2014年4月至2017年4月因SA 于本院消化科进行治疗的3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
其中,男性和女性各15例;年龄为16~79岁,平均年龄(51.6±5.3)岁;镜下显示单发息肉患者共17例,多发息肉患者共13例;镜下呈多发SA 的患者共2例,腺瘤数量最多为5个,1例患者存在癌变,1例患者曾有结直肠癌患病史。
纳入对象均无其他严重器官疾病,且身体机能均正常。
本研究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及其家属知情且签署了同意书。
1.2方法本研究针对所选患者进行如下检查及分型。
(1)实施内镜检查和分型。
①本研究中所采用机械设备为PENTAX i-5000高清电子染色结肠镜,具体操作由高年资主治医师以上的内镜医生进行;②以i-scan 电子染色,采用g 模式和c 模式,并调节CE+++状态,对黏膜部位实施电子染普通内镜与pit pattern 分型在结直肠肿瘤中的病理诊断及浸润深度判断朱振华1,冯一中2*(1.江苏省吴江区第一人民医院汾湖院区/吴江区第五人民医院,江苏苏州,215211;2.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江苏苏州,215004)摘要:目的探讨普通内镜与pit pattern 分型在结直肠肿瘤中的病理诊断及浸润深度。
胃镜活检病理诊断上皮内瘤变高级别在早期胃癌诊断中的意义

胃镜活检病理诊断上皮内瘤变高级别在早期胃癌诊断中的意义发表时间:2016-04-15T11:42:40.643Z 来源:《健康世界》2015年30期供稿作者:卢桂芬[导读] 甘肃省甘南州干部保健局胃镜活检病理诊断上皮内瘤变高级别在早期胃癌诊断中,具有一定的可靠性与准确性,安全可靠,应在临床上推广。
甘肃省甘南州干部保健局甘肃甘南 747000 摘要:目的:探讨甘南藏区胃镜活检病理诊断上皮内瘤变高级别在早期胃癌诊断中的意义。
方法:选取2012年2月~2015年2月在本地区医院收治的20例上皮内瘤变患者为研究对象,均行手术治疗,回顾分析其临床资料,评价胃镜活检病理诊断的意义。
结果:本组20例患者,术前胃镜活检,结果显示20例为上皮内瘤变高级别,术后行常规病理切片检查,结果显示20例诊断为胃癌,其中5例为早期胃癌(占25%)、15例为进展期胃癌(占75%);术前与术后的诊断进展期胃的Borrmmann分型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胃镜活检病理诊断上皮内瘤变高级别在早期胃癌诊断中,具有一定的可靠性与准确性,安全可靠,应在临床上推广。
关键词:胃镜活检;上皮内瘤变;早期胃癌;诊断世界卫生组织(WHO)肿瘤新分类中胃粘膜上皮内瘤变:包括胃粘膜上皮结构上和细胞学上两方面的异常。
结构异常指上皮排列紊乱和正常细胞极性丧失;细胞学异常指细胞核不规则、深染,核奖比例增高和核分裂活性增加。
上皮内瘤变分为2级,即低级别上皮内瘤变(Low Grade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LGIN)和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ogh Grade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HGIN)。
低级别上皮内瘤变(LGN)指上皮结构和细胞学异常限于上皮的下半部,相当于轻度和重度异型增生。
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GN)指上皮结构和细胞学异常扩展到上皮的上半部,乃至全层,相当于重度异型增生和原位癌[1]。
近几年,胃癌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并具有年轻化的特点,其临床诊断的准确性得到了广泛的关注。
WHO结直肠癌诊断标准在术前活组织检查病理诊断中的应用

WHO结直肠癌诊断标准在术前活组织检查病理诊断中的应用李彬;刘霞【摘要】目的:探讨世界卫生组织(WHO)结直肠癌诊断标准在术前内镜活组织检查标本病理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根据WHO结直肠癌诊断标准,只有明确的黏膜肌层浸润,才能被诊断为癌.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11年12月经手术切除的52例结直肠癌患者的术前活组织检查病理切片,观察肿瘤浸润黏膜肌层的情况,并与其术后病理检查结果作比较.结果:32例(61.5%)有黏膜肌层浸润,诊断为结直肠癌,15例(28.9%)未见黏膜肌层浸润,诊断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其余5例(9.6%)腺体异型不明显,考虑受活组织检查取材影响,只能诊断为低级别上皮内瘤变.而52例(100%)的术后病理检查全部确诊为浸润性腺癌.结论:WHO结直肠癌诊断标准在术前活组织检查病理诊断中有较高的误诊率,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这一标准尚需进一步完善.实际工作中对结直肠癌的活组织检查诊断,应结合肿瘤的大体类型、细胞形态、腺体结构及内镜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判断,避免将癌诊断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而延误治疗,后者只适用于手术切除标本的诊断.【期刊名称】《临床医药实践》【年(卷),期】2013(022)011【总页数】4页(P810-813)【关键词】结直肠癌;活组织检查;病理诊断【作者】李彬;刘霞【作者单位】徐州市妇幼保健院,江苏徐州221009;徐州医学院附属第三医院,江苏徐州2210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61.2由于结直肠黏膜生物学上具有特殊性,不同于胃肠道其他部位的黏膜,此处发生的肿瘤若只是突破基膜浸润黏膜间质,而没有穿透黏膜肌层侵及黏膜下层,就无局部淋巴结转移的风险,在生物学上与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并无区别。
这一点与胃癌不同,胃癌在只是局限于黏膜内癌时就可以发生淋巴结转移。
正是基于这种认识,一方面为了防止临床过度治疗,见到癌就施行根治性切除手术,另一方面为了避免给患者带来过重的心理压力,2000年第3版的世界卫生组织(WHO)消化系统肿瘤病理学和遗传学[1],将结直肠癌定义为:一种结肠或直肠的恶性上皮性肿瘤,在这一部位,只有肿瘤通过黏膜肌层穿透到黏膜下层时才视为恶性。
结直肠粘液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分析

结直肠粘液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分析简介:结直肠粘液腺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具有独特的病理特征和临床表现。
本文将就结直肠粘液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进行分析和阐述。
一、病理特征结直肠粘液腺癌主要具有以下病理特征:1. 组织学特征结直肠粘液腺癌的病理学特征主要为粘液的过度分泌,导致肿瘤组织充满粘液,细胞排列紊乱。
通常可见于肠黏膜上皮、固有层以及浆膜上皮内。
肿瘤细胞呈现多形性,在细胞核和细胞质的形态方面存在显著变异。
2. 免疫组化特征通过免疫组化染色,可以观察到结直肠粘液腺癌细胞的特定标记物。
粘液腺癌细胞可表达CK20、CDX2等染色阳性标记物。
3. 分子遗传特征近年来的研究显示,结直肠粘液腺癌与一系列基因突变和分子遗传异常相关。
其中,常见的遗传变异包括KRAS、BRAF、PIK3CA等基因。
二、预后分析结直肠粘液腺癌的预后多受多种因素影响,以下是一些可能的预后因素:1. 肿瘤分期肿瘤分期是预测结直肠粘液腺癌预后的重要指标。
早期发现和治疗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通常,分期更早的肿瘤有着更好的预后。
2. 扩散程度结直肠粘液腺癌的扩散程度也会对预后产生影响。
如果肿瘤扩散至淋巴结、肝脏或其他重要器官,将直接影响患者的生存率。
3. 分子遗传异常前述的分子遗传异常在结直肠粘液腺癌的预后中也起到重要作用。
一些特定的基因变异会导致肿瘤对药物治疗的抵抗性,从而影响患者的预后。
4. 化疗和靶向治疗化疗和靶向治疗是结直肠粘液腺癌常用的治疗手段。
患者对药物治疗的反应以及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都可能对预后产生重要影响。
结语:结直肠粘液腺癌作为一种特殊的肿瘤类型,其病理特征与预后密切相关。
对结直肠粘液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指导临床诊治和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
未来的研究应进一步探索结直肠粘液腺癌的分子机制,以提高其治疗效果和患者预后。
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 CRC)

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 CRC)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 CRC)是起源于结直肠黏膜上皮的恶性肿瘤,是临床最为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我国每年结直肠癌新发病例超过25万,死亡病例约14万,新发和死亡病例均占全世界同期结直肠癌病例的20%。
因此,降低我国结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是刻不容缓的重大临床科学问题。
结直肠癌的转归及预后与病变的分期紧密相关。
局部进展期结直肠癌5年癌症相关生存率为70%,而发生远处转移的晚期结直肠癌患者5年生存率仅12%;且患者生活质量低。
然而,大部分早期结直肠癌可获得良好预后,5年生存率超过90%,部分可行内镜微创治疗获得根治。
但是目前我国结直肠癌的早期诊断率较低,明显低于欧美国家。
因此,逐步普及结直肠癌筛查和推广内镜下早诊早治是提高我国结直肠癌早期诊断率、降低结直肠癌相关死亡率的有效途径。
为规范我国结直肠癌诊疗方案,我国卫生部先后颁布了《结直肠癌诊疗规范(2010年版)》和《结直肠癌诊疗质量控制指标(试行)》,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肠道学组和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也相继发布了相关指南。
但目前我国尚缺乏侧重于结直肠癌内镜早期诊治且兼顾筛查等方面内容的综合性共识意见。
因此由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和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内镜专业委员会组织我国的消化、内镜、外科、肿瘤、病理等多学科专家、并邀请澳大利亚谭达恩教授及新加坡霍光明教授共同制定本指南意见。
一、定义和术语1.早期结直肠癌:根据1975年日本结直肠癌研讨会上的讨论意见,目前我国普遍将局限于结直肠黏膜层及黏膜下层的癌定义为早期结直肠癌,其中局限于黏膜层的为黏膜内癌,浸润至黏膜下层但未侵犯固有肌层者为黏膜下癌。
而2000年版的WHO肿瘤分类则规定结肠或直肠发生的上皮恶性肿瘤,只有穿透黏膜肌层、浸润到黏膜下层时才被认为是恶性的。
鉴于我国实际情况,推荐使用WHO推荐术语,但也可暂时沿用原位癌、黏膜内癌等术语。
上皮内瘤变及早期癌

目 录
CONTENTS
01
02
03
医学释义 宫颈上皮内瘤变 结直肠、胃的上皮内瘤变
结直肠上皮内瘤变
结直肠上皮内瘤变包括腺瘤的不同程度的异型增生,也包括其它非腺瘤性(幼年性息肉、
P-J综合征、增生性息肉)或炎症性肠病(如慢性溃疡性结肠炎、crohn病)时出现的异型 增生。
结直肠黏膜的上皮内瘤变分为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和高级别上皮内瘤变。低级别上皮内瘤变是 一种轻度的上皮异常,对应1-2级上皮异型增生。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是其细胞学和组织结构 具有恶性特征的粘膜病变,但没有任何浸润间质的证据,包括重度异性增生和原位癌。
上皮内瘤变及早期癌
目 录
CONTENTS
01
02
03
医学释义 宫颈上皮内瘤变 结直肠、食道、胃的上皮内瘤变
医学释义
医学释义:上皮内瘤变(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IN)是指上皮组织结构和细胞形态的改变、遗传学上以基 因克隆改变、生物学上具有侵袭能力和转移能力并发展为浸润性癌为特征的癌前病变。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包括重 度异型增生和原位癌、黏膜内癌、浸润癌(固有膜)但未侵及黏膜下层。
细胞核极性紊乱,核浆比例增加,核分裂象增多,异型 细胞累及上皮层的下2/3至全层,P16呈弥漫连续阳性
D.鳞状细胞癌 SCC
宫颈上皮内瘤变的诊断
宫颈上皮内瘤变的诊断需要结合妇科检查、宫颈细胞学检查、HPV病毒检查、阴道镜以及组织病理学检查的联合 使用来进行。
体格检查 妇科体格检查报包括双合诊及三合诊。 宫颈细胞学检查 采用阴道窥器通过从宫颈的鳞状上皮和柱状上皮交界处刮取细胞,在显微镜下进行细胞学检查,目前常采用液基 薄层细胞学检查(TCT)。 HPV-DNA检测 HPV指人乳头状瘤病毒 ,HPV-DNA检测是通过检查是否感染HPV及其复制活跃程度来判断。 阴道镜检查 当上述筛查发现异常时,医生将酌情进行阴道镜检查,了解病变区域上皮或血管的情况,并对可以部位进行活检 组织病理检查 宫颈组织活检,为确诊宫颈上皮内瘤变最可靠的检查办法。
JNET Type 2B在结直肠肿瘤内镜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形状特点分为 7 型[15]。Ⅰ型:圆形;Ⅱ型:星芒状;ⅢL型: 管状或长杆状为主;ⅢS 型:小型类圆形,但比正常开口 小;Ⅳ型:沟槽装、分枝状或脑回状;ⅤI型:开口大小不一 且排列不规则;ⅤN型:无结构。 1.3 病理评估方法
依据第五版 WHO 肿瘤分类[16]及维也纳分类标准[17] 进行病理分组,腺瘤Ⅰ级、Ⅱ级及轻中度不典型增生为 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组(LGIN);腺瘤Ⅲ级、重度不典型增 生、黏膜内癌为高级上皮内瘤变组(HGIN);黏膜下浸润 深度<1000 μm为黏膜下浅层浸润癌组(SM-S);黏膜下 浸润深度≥1000 μm为黏膜下深层浸润癌组(SM-D)。 1.4 统计学分析
·942·
doi 10.12122/j.issn.1673-4254.2021.06.19
J South Med Univ, 2021, 41(6): 942-946
JNET Type 2B 在结直肠肿瘤内镜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刘 明 1,谢佳宜 2,谭川川 3,阮晓惠 1,王 震 1,罗晓蓓 1,林建姣 4,项 立 4,李爱民 1,韩泽龙 1,刘思德 1 1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消化内科,广东 广州 510515;2南方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广东 广州 510515;3湖 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镜中心,湖南 长沙 410208;4 深圳市龙岗区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广东 深圳 518172
结直肠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全球发病率居于第 3 位[1-2],而结直肠癌的预后与早期诊断密切相关[3-4]。窄带 光成像放大内镜(ME-NBI)能清楚地观察病变微细结 构和边界,从而评估病理性质和肿瘤浸润深度,可有效 鉴别肿瘤性和非肿瘤性息肉[5-6]。2014 年,日本内镜窄 带光成像技术专家小组(JNET)提出统一的结直肠 ME-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结直肠上皮内瘤变病理诊断的临床意义
发表时间:
2015-07-22T14:13:39.390Z 来源:《医药前沿》2015年第9期供稿 作者: 吕晓兰
[导读] 根据存在可疑性的病变部位实施病理检查,并及时的采取有效措施对其进行治疗。
吕晓兰
(陕西省榆林市第一医院病理科 陕西 榆林 719000)
【摘要】 目的:讨论病理诊断应用在结直肠上皮内瘤变中的临床效果及其相关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07年1月~2014年6月收治治
疗的
240例结直肠上皮内瘤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的对全部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进行研究分析。结果:全部的结直肠上皮内瘤变患者
经过术前病理诊断,其中有
140例(58.33%)患者被诊断成高级上皮内瘤变,有100例(41.67%)患者被诊断成为低级上皮内瘤变。同
时,全部的结直肠上皮内瘤变患者经过术后病理诊断,其中有
160例(66.7%)患者被诊断成腺瘤上皮内瘤变,有80例(33.3%)患者被诊
断成浸润型癌。结论:病理诊断应用在结直肠上皮内瘤变中,其疗效显著,在临床中值得被推广与使用。
【关键词】结直肠;上皮内瘤变;病理诊断
【中图分类号】R4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09-0292-02
上皮内瘤变指的主要是细胞组织结构、形态同其正常的发源组织之间具备着一定的差异,而常见与胃肠道黏膜、宫颈与前列腺,主要
分成高级与低级,类似于中度与轻度的异型增生,其中高级主要指的是中毒异型增生以及原位癌
[1]。结直肠上皮内瘤变将会在很大程度上
直接的影响机体,若没有及时的采取有效措施对其进行诊断与治疗,则会促使其病情迅速的发展,最终发生癌变,严重的威胁着患者的身
心健康与生命安全
[2]。本研究我院2007年1月—2014年6月收治治疗的240例结直肠上皮内瘤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探讨分析病理诊断应
用在结直肠上皮内瘤变中的临床效果及其相关价值,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7年1月—2014年6月收治治疗的240例结直肠上皮内瘤变患者,其中女性患者为130例,其年龄为28~79岁,平均为
(52.9±8.6)
岁;男性患者为110例,其年龄为29~80岁,平均为(53.2±7.5)岁。全部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进行比较,均不存在明显的差异,
具备可比性
(P>0.05)。患者肿瘤分布部位主要为横结肠、升结肠、直肠、降结肠与乙状结肠等。
1.2 方法
回顾性的对全部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进行研究分析,其主要包含术后病情转移、肿瘤分布位置、术前病理诊断、术后病理类型与术后
病理诊断等。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代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全部的结直肠上皮内瘤变患者经过术前病理诊断,其中有140例(58.33%)患者被诊断成高级上皮内瘤变,有100例(41.67%)患者
被诊断成为低级上皮内瘤变。同时,全部的结直肠上皮内瘤变患者经过术后病理诊断,其中有
160例(66.7%)患者被诊断成腺瘤上皮内瘤
变,有
80例(33.3%)患者被诊断成浸润型癌。同时,在术前被确诊成高级上皮内瘤变的140例患者中,浸润型癌患者为114例
(
81.4%);术前被确诊成低级上皮内瘤变的100例患者中,浸润型癌患者为19例(19.0%)。肿瘤分布部位情况:5例横结肠患者中,有1
例腺癌患者,有
4例浸润型癌;52例升结肠患者中,有16例腺癌患者,有34例浸润型癌患者其他2例;100例直肠患者中,有40例腺癌患
者,有
60例浸润型癌患者;35例降结肠中,有12例腺癌患者,有23例浸润型癌患者;48例乙状结肠中,有16例腺癌患者,有32例浸润型
癌患者。
3.讨论
上皮内瘤变指的主要是细胞组织结构、形态同其正常的发源组织之间具备着一定的差异,常见与胃肠道黏膜、宫颈与前列腺,主要分
成高级与低级,类似于中度与轻度的异型增生,其中高级主要指的是中毒异型增生以及原位癌。此外,结直肠上皮内瘤变将会在很大程度
上直接的影响机体,若没有及时的采取有效措施对其进行诊断与治疗,则会促使其病情迅速的发展,最终发生癌变,严重的威胁着患者的
身心健康与生命安全
[3]。其中,病理诊断主要指的是对发病原因、发病机制以及发病过程中的机体结构等进行研究,以此有效的对疾病进
行诊断与治疗,从而使患者尽早得到医治,并有效的得到康复
[3]。此外,医护人员在对疾病进行临床诊断的过程中,一定要深入的对肿瘤
形态、范围与位置等进行研究,根据存在可疑性的病变部位实施病理检查,并及时的采取有效措施对其进行治疗。
本研究选取我院2007年1月—2014年6月收治治疗的240例结直肠上皮内瘤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探讨分析病理诊断应用在结直肠上
皮内瘤变中的临床效果及其相关价值,研究结果显示:全部的结直肠上皮内瘤变患者经过术前病理诊断,其中有
140例(58.33%)患者被
诊断成高级上皮内瘤变,有
100例(41.67%)患者被诊断成为低级上皮内瘤变。同时,全部的结直肠上皮内瘤变患者经过术后病理诊断,
其中有
160例(66.7%)患者被诊断成腺瘤上皮内瘤变,有80例(33.3%)患者被诊断成浸润型癌。此外,肿瘤分布部位情况如下:其中5
例横结肠患者中,有
1例腺癌患者,有4例浸润型癌;52例升结肠患者中,有16例腺癌患者,有34例浸润型癌患者其他2例;100例直肠患者
中,有
40例腺癌患者,有60例浸润型癌患者;35例降结肠中,有12例腺癌患者,有23例浸润型癌患者;48例乙状结肠中,有16例腺癌患
者,有
32例浸润型癌患者。
结语:
综上所述,病理诊断应用在结直肠上皮内瘤变中,其疗效显著,在临床中值得被推广与使用。
【参考文献】
[1]王刚,童创,王建国,王家米,何磊,曾永庆.结直肠高级别上皮内瘤变44例诊治体会[J].安徽医学,2010,24(6):103-105.
[2]邓志勇,李海,郑晓娟,张阳,徐松.WHO新旧分类在结直肠腺癌活检病理诊断中的差异探讨[J].现代肿瘤医学,2009,10(25):44-
45.
[3]陈超,张丽,张相成.结直肠上皮内瘤变病理诊断的临床研究[J].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10,20(15)∶106-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