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丽华-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消化道上皮内瘤变和病理诊断
结直肠上皮内瘤变的病理诊断价值分析

结直肠上皮内瘤变的病理诊断价值分析通信作者:唐丹,Email:****************摘要:目的针对结直肠上皮内肿瘤的病理诊断价值进行探讨。
方法选取到我院进行上皮内肿瘤诊断及接受治疗的患者,时间从2021年1月到2022年1月,共106例,低级别以及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患者数量分别为42例与64例。
其中进行腺瘤切除、根治性结肠切除、腹会阴切除、直肠低位前切除以及肛门局部切除的患者数量分别为14例、18例、22例、29例、23例,对手术之前的活检切片与手术之后的病理切片展开对比分析。
结果手术之后浸润性癌患者数量共66例,手术之前经过诊断属于高级别上皮内瘤的数量共45例,在低级别上皮内瘤患者里面手术之后属于浸润性癌的数量共18例。
结论如果手术之前经诊断确定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一定要引起高度重视,原因在于有很大几率可能会浸润性癌,对此还要结合临床症状展开全面分析,尽快进行治疗,防止错过最佳的治疗时机。
除此之外,肿瘤位置如果不会对肛门带来牵扯,首选治疗方法为切除病变肠段,倘若手术的时候确诊属于浸润性癌,一般需要通过手术进行彻底根除。
关键词:结直肠癌;上皮内瘤变;诊断价值;病变肠段Pathological diagnostic value of colorect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GAN zhong-hua SUN ling TANG dan WANG ming-hao(The Affili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ospital of Southwest Medical University, 646000, Luzhou ,Sichuan ,China)Corresponding author: TANG dan Email:****************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the pathological diagnostic value of colorectal intraepithelial tumors .Methods From January 2021 to January 2022, there were 106 patients selected for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intraepithelial tumors in our hospital, and the number of low-leveland high-grade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patients was 42 and 64, respectively. Among them, the number of patients with adenoma resection, radical colon resection, abdominal perineal resection,rectal low pre-resection and local resection was 14, 18, 22, 29 and 23, respectively, and the biopsy slices before surgery were compared with the pathological sections after surgery.Results The total number of patients with postoperative invasive cancer was 66, the number of patients with high-grade endothelial tumor was 45, and the number of patients with low-grade endothelial tumor was 18. Conclusion If itis diagnosed as a high-grade intraepithelial tumor before surgery, it must be highly valued, because there is a high probability thatinvasive carcinoma may be developed, and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should be carried out in combination with clinical symptoms to treatas soon as possible to prevent missing the best time for treatment. In addition, if the tumor location does not involve the anus, thepreferred treatment is to remove the lesion intestinal segment, if the diagnosis of invasive carcinoma is confirmed at the time of surgery,it is generally necessary to completely eradicate it through surgery.Keywords: Colorectal cancer;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Diagnostic value; Diseased intestinal segment结直肠癌在临床上属于发病率比较高的恶性肿瘤之一,一般需要经过诊断才能进行确诊。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导师一览表

感染内科
周乙华
消化内科
诸葛宇征
普通外科
孙喜太
潘一明
徐庆祥
整形外科
谭谦
神经外科
蒋健
粱维邦
王嵘
泌尿外科
郭宏骞
张古田
李笑弓
骨外科
邱勇
神经病学
徐运
医学影像与核医学
刘广月
郭万华
周正扬
临床检验诊断学
张葵
妇产科
胡娅莉
周怀君
耳鼻咽喉科学
高下
佘万东
肿瘤学
孟凡青
钱晓萍
麻醉学
马正良
顾小萍
南京一院
心胸外科
陈鑫
普通外科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导师一览表
内
科
学
心内科
刘乃丰、马根山、冯毅、任利群、丁建东、陈忠、汤成春、戴启明、姚玉宇、童嘉毅、智红
消化内科
陈洪、欧希龙、俞谦、夏金荣
呼吸内科
林勇、王西华、韩淑华、朱晓莉
肾脏内科
刘必成、张晓良、马坤岭、刘宏
血液内科
丁家华、陈宝安、程坚、王骏
风湿免疫内科
王美美
内分泌科
孙子林、王尧、金晖、王少华、李玲
曹红勇
泌尿外科
贾瑞鹏
孙宏斌
脑外科
罗良生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殷信道
检验诊断学
王书奎
肿瘤学
陈锦飞
龚涌灵
急诊医学
郑曙云
肾内科
曹长春
南京二院
感染内科
赵伟
夏海鸣
杨永峰
肿瘤学
郑勤
谢碧红
妇产科
韩国荣
余敏敏
检验诊断学
王念跃
江阴人民医院
内镜精查对胃低级别上皮内瘤变早癌筛查的价值

内镜精查对胃低级别上皮内瘤变早癌筛查的价值【关键词】低级别上皮内瘤变胃早癌内镜精查胃低级别上皮内瘤变是胃癌发生的早期阶段,因此此阶段的内镜检查对患者胃癌筛查与预防具有重要价值。
普通内镜活检是胃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的主要检查详实,其通过病例活检与图像显示能够对患者胃部情况进行观察与分析,但受图像清晰度等因素的影响,普通内镜对胃早癌的筛查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存在漏诊与误诊与几率。
内镜精查被越来越多的应用于胃早癌的筛查过程中,对此文章就内镜精查对胃低级别上皮内瘤变早癌中的筛查价值进行研究,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研究选择2019年2月-2020年2月间我院收治的经普通内镜活检病理诊断为胃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的患者56例进行内镜精查复诊,对胃低级别上皮内瘤变早癌进行筛查。
56例患者中其中男性患者39例、女性患者17例,年龄在45-7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1.25±1.25)岁。
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患者知情同意,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检查仪器:在进行内镜精查的过程中选择普通白光内镜与电子胃镜、NBI放大内镜。
胃早癌诊断标准:早期胃癌症状较少,主要以胃部疼痛、胃部灼热、贫血等因素为主要诊断依据,同时诊断需要结合胃镜及活检组织的病理学检查为主要依据。
八尾建史提出VS诊断依据,V以微血管结构为代表,根据放大胃镜观察到的血管形态、管径粗细、排列与分布情况将微血管机构分为规则、不规则与血管消失三个主要类型。
S以胃黏膜表面微结构为代表,根据胃黏膜表面的形态结构、大小、排列与分布同样将其分为规则、不规则、消失三大主要类型。
同时以胃癌和周围黏膜间分界线为主要诊断类型。
内镜精查。
对经普通内镜确诊胃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的患者进行内镜复查,采用普通内镜与内镜精查两种形式,对患者胃部白光内镜下的胃部微血管结构与胃黏膜表面微结构进行形态等胃早癌的诊断探查。
内镜精查根据VS诊断标准进行病灶性质的判断,其中阳性代表胃早癌、阴性为非癌性病变。
细胞蜡块在晚期腺癌诊断和肺腺癌个体化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细胞蜡块在晚期腺癌诊断和肺腺癌个体化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张丽华;王雪晴;王国庆;徐迎红;郝悦悦【摘要】目的探讨细胞蜡块在晚期腺癌诊断及肺腺癌个体化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细胞学制片后剩余的细胞标本制备蜡块,行HE染色;同时选择TTF1、Napsin A、CK7、CK20、Villin、CDX2等抗体,对来源不明的肿瘤细胞进行免疫组化标记,并对明确诊断肺腺癌的病例,采用ARMS法检测EGFR基因突变.结果 72例患者中,64例有恶性细胞,8例有异型腺样细胞.64例恶性细胞中腺癌50例,鳞状细胞癌4例,小细胞癌8例,膀胱癌1例,白血病1例.不同组织类型的肿瘤细胞在石蜡切片中具有特征性表现,腺癌细胞呈腺样、乳头状或单个散在排列;鳞状细胞癌呈典型组织学表现,可见细胞间桥;小细胞癌的形态与细胞涂片相似.50例腺癌的免疫组化结果及临床证实为肺腺癌29例,胃腺癌4例,大肠癌3例,卵巢腺癌5例,乳腺癌2例,胆囊癌1例,睾丸卵黄囊瘤转移1例;1例临床提示肺占位,但免疫组化标记不表达任何抗体;4例起源不明.8例异型腺样细胞的免疫组化标记显示异型细胞为增生的间皮细胞.29例肺腺癌中,22例采用ARMS法进行EGFR基因检测,结果显示EXON-19 E746_A750del(1)(2)突变和EXON-21 L858R突变各5例,突变阳性率为45.4% (10/22).结论利用细胞学剩余标本制备蜡块,结合免疫组化标记和分子病理技术有助于晚期肿瘤的诊断,并为个体化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帮助.【期刊名称】《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年(卷),期】2014(030)002【总页数】5页(P166-170)【关键词】细胞学;细胞蜡块;ARMS;EGFR;免疫组织化学【作者】张丽华;王雪晴;王国庆;徐迎红;郝悦悦【作者单位】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病理科,南京210009;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病理科,南京210009;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病理科,南京210009;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病理科,南京210009;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病理科,南京21000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4.2细胞学标本具有可反复获得、创伤小、处理时间短等优点,在临床工作中多用于肿瘤的筛查,而细胞学诊断中很少为临床提供肿瘤的来源、分型、预后以及与治疗相关的信息。
胃肠道腺瘤和良性上皮性息肉的病理诊断共识(2020)

胃肠道腺瘤和良性上皮性息肉的病理诊断共识(2020)近年来,随着纤维内镜技术的日益提高与广泛普及,胃肠道息肉状病变的检出率明显提高,胃肠道息肉状病变活检或切除标本已经成为综合医院病理科的最常见标本类型之一。
由于胃肠道息肉状病变的种类繁多,病理界的重视程度相对不足,病理诊断不够规范的情况时有发生。
为进一步规范胃肠道息肉状病变的病理诊断,为临床合理处理提供科学依据,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消化疾病学组经过广泛讨论,对胃肠道最常见的息肉状病变——胃肠道腺瘤和良性上皮性息肉的病理诊断达成如下共识意见。
一、基本概念和分类[1-4]广义的息肉是一个大体概念,指高出于周围胃肠道黏膜的局部隆起性病变,包括炎症性、错构性息肉以及良恶性上皮或间叶组织肿瘤、转移性肿瘤或异物积聚(如空气、虫卵等)形成的息肉状病变。
本共识涉及的胃肠道息肉状病变仅限于常见的胃肠道腺瘤和良性上皮性息肉。
1.胃腺瘤和良性上皮性息肉的分类(1)胃腺瘤;(2)胃底腺息肉;(3)增生性息肉;(4)错构性息肉:包括散发或综合征相关的幼年性息肉、Peutz-Jeghers综合征(PJS)息肉、Cowden综合征和Cronkhite-Canada 综合征(CCS)相关息肉等。
2.结直肠腺瘤和良性上皮性息肉的分类(1)普通型腺瘤:包括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及管状绒毛混合型腺瘤。
(2)良性锯齿状病变:增生性息肉、广基(无蒂)锯齿状腺瘤/息肉、传统锯齿状腺瘤。
(3)炎性息肉:包括炎性假息肉、黏膜脱垂性炎性息肉等。
(4)错构性息肉:类型与胃相同。
二、胃腺瘤和良性上皮性息肉的临床病理表现和病理诊断[5-6]1.胃腺瘤胃腺瘤是由肿瘤性胃上皮构成的良性息肉状病变。
比较常见,约占胃良性息肉状病变的10%左右。
又称腺瘤性息肉,或胃息肉样异型增生,其性质属于胃黏膜异型增生/上皮内瘤变(由于两者可以通用,以下简称异型增生),是胃癌的前驱病变。
多见于胃窦,也可发生于胃的其他部位。
常在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的基础上发生。
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SD)在食管平滑肌瘤中的应用和护理

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SD)在食管平滑肌瘤中的应用和护理发表时间:2014-03-20T14:53:50.543Z 来源:《中医学报》2013年8月第23卷供稿作者:赵丽花[导读] ESD术后休息、活动及饮食的宣教,腹痛、出血等情况的观察是保持手术成功的必要条件。
赵丽花东南大学附属医院江阴市人民医院消化内科江苏江阴 214400【摘要】目的:探讨内镜粘膜下剥离术在食管平滑肌瘤中的应用和护理。
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采用内镜粘膜下剥离术治疗食管平滑肌瘤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16例患者ESD治疗顺利,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结论: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SD)是食管平滑肌瘤的微创治疗好方法,有效的护理在ESD治疗中尤为重要。
【关键词】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SD);食管平滑肌瘤;护理【中图分类号】R248 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8999(2013)08-0395-01食管平滑肌瘤是指发生于食管黏膜之外、肌层之中的良性肿瘤,临床上较为少见,其发病率仅占食管肿瘤的4%,但是最常见的食管良性肿瘤[1],约占食管良性肿瘤的70%。
随着内镜技术的不断发展,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ESD)已被列为一种治疗消化道黏膜上皮内瘤变的新手段。
本文通过回顾性分析我科自2010年9月~2013年3月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治疗食管平滑肌瘤16例的临床资料,探讨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SD)在食管平滑肌瘤中的应用和护理。
1临床资料1 1一般资料:16例均系2010年9月至2013年3月在我科实行ESD治疗食管平滑肌瘤患者,其中男6例,女10例;年龄 41~74岁;体积最小为0 4cm*0 3cm,最大为1 5cm*1 0cm;临床症状主要有上腹部不适,反酸、腹胀、吞咽不畅等,病程时间不等,其中3例无任何症状,为体检时发现。
上述病例术前经EUS检查确定起源于食管黏膜肌层。
1 2器械和方法1 2 1器械 Olympus GIF-XQ260电子胃镜、Olympus UM-3R超声探头(频率为20MHz)、ERBE APC300氩离子凝固器、ERBE高频电切仪、FD-1L-1热活检钳、NM-3K注射针、Olympus-HX-5LR-1钛夹释放器、MD-850型钛夹、Olympus IT-knife、SD-5L圈套器、注射液采用5ml靛胭脂、1ml肾上腺素、100ml生理盐水比例混合配制。
甲状腺内胸腺癌2例临床病理分析

网络出版时间:2020-6-2813:42 网络出版地址: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34.1073.R.20200628.0848.027.html甲状腺内胸腺癌2例临床病理分析丁粉干1,王龙飞1,段亚伟1,王国庆1,王 玲2,陈平圣3,张丽华1摘要:目的 探讨甲状腺内胸腺癌(intrathyroidthymiccarci noma,ITT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
方法 回顾性分析2例ITTC的临床特点、细胞学及组织形态学及免疫表型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
结果 ITTC临床主要表现为颈部肿块,常位于甲状腺下极,以膨胀性生长为主。
肿瘤细胞呈片状、巢状或簇状分布,其中散在多少不等的淋巴细胞。
肿瘤细胞呈上皮样,多边形、鳞状或合体样,胞界不清,胞质丰富,核较大、圆形或卵圆形、染色质空泡状,可见小核仁,核分裂象少见;可见不同程度鳞化。
免疫表型显示肿瘤细胞表达CD5和CD117。
结论 ITTC临床少见,易误诊,结合细胞学特点、病理形态和免疫表型可明确诊断。
关键词:甲状腺内胸腺肿瘤;临床特点;病理特征中图分类号:R736 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399(2020)06-0734-03doi:10.13315/j.cnki.cjcep.2020.06.027接受日期:2019-11-13基金项目:东南大学基础科研扶持项目(3290005423)、江苏省南京市卫计委一般性课题(YKK16280)作者单位:1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病理科、2超声诊断科,南京 2100093东南大学医学院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系,南京 210009作者简介:丁粉干,女,博士,医师。
Tel:(025)83272351,E mail:dingfengan1@aliyun.com张丽华,女,博士,主任医师,副教授,通讯作者。
Tel:(025)83272511,E mail:15905179393@126.com 甲状腺内胸腺癌(intrathyroidthymiccarcinoma,ITTC)是一种罕见的甲状腺内恶性肿瘤,原名为甲状腺显示胸腺样分化的癌(carcinomashowingthymuslikedifferentiation,CAS TLE),该肿瘤于1991年由Chan和Rosai首次报道并命名[1],并于2004年被WHO列为独立的甲状腺肿瘤纳入分类,WHO(2017版)内分泌器官肿瘤分类更名为ITTC[2]。
胃上皮内瘤变及早期胃癌内镜切除术前后病理结果对比分析

胃上皮内瘤变及早期胃癌内镜切除术前后病理结果对比分析作者:汤华晓宋连连来源:《中国实用医药》2020年第01期【摘要】目的探讨胃上皮内瘤变及早期胃癌内镜切除术前后病理的差异,为提高此类组织病变性质的病理诊断提供参考。
方法回顾性分析70例患者胃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标本资料及其术前病理活检资料,分析病理活检和EMR/ESD标本病理的诊断符合情况。
结果术前胃镜病理活检结果显示:37例低级别上皮内瘤变, 28例高级别上皮内瘤变, 5例浸润性癌。
术后病理结果显示:1例不明确瘤变或异型增生, 27例低级别上皮内瘤变, 25例高级别上皮内瘤变, 17例浸润性癌。
术后病理与术前病理活检符合49例,符合率为70.0%(49/70)。
术后病理诊断升级率为28.6%(20/70),其中低级别上皮内瘤诊断升级9例,高级别上皮内瘤变诊断升级11例,术后病理诊断降级1例,为1例低级别上皮内瘤变标本术后病理降级为不明确瘤变或异型增生。
结论术前病理活检诊断与EMR/ESD 术后病理诊断间有较低的符合率,但其为之前的内镜随访和手术根治提供一定依据,从而减轻病理医师对癌与非癌诊断的压力,对高级别上皮内瘤或早期胃癌活检标本诊断级别降低的患者,可根据情况选择EMR/ESD手术,并根据术后标本病理诊断来决定是否需要后续治疗。
【关键词】胃上皮内瘤变;早期胃癌;内镜切除术;病理活检DOI:10.14163/ki.11-5547/r.2020.01.025胃癌是我国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其发病率位居所有恶性肿瘤中第二位,死亡率第三位,患者5年生存率不足30%[1]。
研究表明,胃组织癌变与胃上皮内瘤变/胃异型增生密切相关[2]。
目前,早期诊断和治疗是对胃癌防治的最佳手段。
近年来,随着内镜技术的进展,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 EMR)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eosal dissection, ESD)已成为胃上皮内瘤变及胃癌早期的有效治疗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要内容
• 消化道早癌的相关概念和定义 • 消化道早癌的病理学改变和诊断中的问题 • ESD标本的处理原则
异型增生/上皮内瘤变/癌的形态改变
• 结构的改变:腺体形态不规则,出芽,分支,背靠背,筛孔, 乳头,腔内坏死,细胞凋亡增加,缺乏表层的成熟现象
• 细胞的改变:核增大,拥挤,排列呈复层,核染色深,质块 状,核仁明显,病理性核分裂像
结直肠癌
定义:一种结肠或直肠的恶性上皮性肿瘤。在这 一部位,只有肿瘤通过粘膜肌层穿透到粘膜下层 时才能视为恶性。位于粘膜下层以上者视为高度 上皮内瘤变 。
WHO对结直肠癌诊断的观点
必须有粘膜下层的浸润才能诊断 仅限于上皮或固有层的癌无转移的危险 原位腺癌=高度上皮内瘤变 粘膜内癌=粘膜内瘤变 活检组织诊断存在困难
• 根据异型程度分级,存在主观性
日本与西方病理学家对早期癌诊断的差异:
西方: 主要依据有无浸润,具有粘膜固有层(食道和胃) 或粘膜下层浸润(结肠和直肠)
日本:主要依据细胞核和结构的改变,无固有层的浸润仅 有上皮细胞的异常 诊断标准不同
中国:与美国标准相似,但内镜的发展,尤其ESD的开展, 更多参考了日本的诊断标准
胃肠道癌前病变和早期癌的 病理诊断和ESD标本的处理原则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病理科 张丽华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简介
• 位于江苏省南京市丁家桥87号 • 前身为中央大学医学院附设医院 • 曾用名:第五军医大学附属医院,解放军84医院及
南京铁道医学院附属医院 • 教育部直属“985”、“211”工程重点建设的大学(
不典型增生(atypia):不完全等同于异型增生或上皮内瘤 变,主要指反应性或修复性改变。
异型增生(dysplasia):与上皮内瘤变为同义词,以组织学 改变为标准,包括细胞和结构的异型。
炎
再
症
生
不典型增生(atypia)
消化道早期癌的定义
浅表性食管癌
新定义:肿瘤仅限于粘膜层或粘膜下层,不管有无 区域性淋巴结转移
女,70岁,内镜直肠占位。 病理诊断: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旧:原位腺癌:日本:
黏膜内癌)。
低级别上皮内瘤变 VS 腺瘤
管状腺癌 VS 高级别上皮内瘤变
无法诊断或需要与非肿瘤性病变鉴别
• 活检组织不符合诊断要求(日本的第0组) • 病变成分太少,诊断依据不足 • 组织的挤压损伤或组织处理不当,结构不清 • 严重的炎症,糜烂或溃疡 • 组织再生或修复 病理诊断:不典型增生,建议临床治疗后复查。或组织结构 不清或太少,无法诊断。
欧美和日本胃癌活检组织分类
Vienna(WHO)分类
无新生物/异型增生 不确定性新生物/异型增生 非浸润性低度上皮内瘤变
日本分类
第0组:活检组织不符合诊断 要求 第1组:正常或无肿瘤性病变 第2组:肿瘤或非肿瘤诊断困 难 第3组:腺瘤
非浸润性高度上皮内瘤变 浸润性癌 :浸润性癌
第4组:肿瘤性病变,疑癌 第5组:癌
上皮内瘤变(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or=异型增生(dysplasia)
上皮内瘤变:
• 上皮浸润前的肿瘤性改变 • 结构和细胞两方面的异常 • 细胞增殖活性和细胞分化的异常 • 基因克隆性改变,并有发展为浸润性癌的可能 上皮内瘤变强调病变的肿瘤性质,分为低度和高度两级
Vienna (日本)分类与临床处理的原则
分类
处理原则
无新生物/异型增生(1组) 不随访
不确定性新生物/异型增生(2 随访 组)
非浸润性低级别上皮内瘤 变 (3组)
随访或局部处理
非浸润性高级别上皮内瘤变 局部处理(粘膜切除或腹腔镜
(4组)
局部切除)
浸润性癌 (5组)
手术切除
存在的问题
• 诊断标准和诊断术语的不同 • 良性病变出现类似恶性的改变 • 主观差异
炎症反应性改变 VS 肿瘤性病变
挤压损伤 感染
放射线 缺血
主要内容
• 消化道早癌的相关概念和定义 • 消化道早癌的病理学改变和诊断中的问题 • ESD标本的处理原则
ESD标本的病理学检查
大体观察: • 识别标本的近心端和远心端 • 肿瘤的位置 • 病变的大小 • 病变大体表现 • 切缘 • 是否存在粘膜下浸润或溃疡疤痕
男,65岁,胃窦,临床印象:胃炎 病理诊断: 1、慢性活动性胃炎伴肠长皮化生,HP(+) 2、局灶低度上皮内瘤变(旧:轻度异型增生;日本:腺瘤)
女,56岁,贲门,临床印象:炎症。 病理诊断:高度上皮内瘤变(旧:中度-重异型增生:日 本:高分化腺癌)
男,67岁,内镜示局部胃黏膜糜烂 病理诊断: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旧:原位癌;日本:腺 癌)
旧定义:肿瘤浸润未超过粘膜下层,无淋巴结转移 固有层浸润5%发生淋巴结转移 粘膜下层浸润35%发生淋巴结转移 5年生存率约70%
早期胃癌
一种无论有无淋巴结转移而限于粘膜或粘膜下层 的癌。
黏膜内癌淋巴结转移率0%~7% 黏膜下癌淋巴结转移率8%~25% 预后良好:
黏膜内癌,5年生存率100%; 黏膜下浸润癌,5年生存率80%~90%
轻度异型增生 2.2
<10%
中度异型增生 15.8
14%
重度异型增生 72.6
原位癌
62.5
>70%
上皮内瘤变与异型增生
轻度异型增生 中度异型增生 重度异型增生
原位癌
低度上皮内瘤变 高度上皮内瘤变
异型增生(dysplasia) ≠ 不
典型增生(atypia)
异型增生(dysplasia) ≠ 不典型增生(atypia)
异型增生:
• 形态学异常 • 不一定具有的肿瘤性质,可以是反应或再生性改变,
或肿瘤性 • 分为轻、中、重三级 与上皮内瘤变为同义词,但又有不同
异型增生发展为癌的风险指数
食道
胃(semin Diagn
(cancer,1994,74:1686) pathol, 2002 19:20)
基底细胞增生 2.1
东南大学)附属医院 • 江苏省首批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 • 编制床位2499张 • 重症医学科、医学影像学为全国重点专科 • 2015年最佳医院排名第53名
主要内容
• 消化道早癌的相关概念和定义 • 消化道早癌的病理学改变和诊断中的问题 • ESD标本的处理原则
主要内容
• 消化道早癌的相关概念和定义 • 消化道早癌的病理学改变和诊断中的问题 • ESD标本的处理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