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知识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和发展趋势

高中历史知识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和发展趋势

高中历史知识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和发展趋势解决中央与地方的矛盾←|→解决君权与相权的矛盾维护国家统一,有积极意义加强专制,消极作用多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明清时期君主专制主义制度的加强。

◇【课程标准】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事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与影响;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了解明内阁、清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主义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分封制⑴、目的: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巩固奴隶主国家政权。

⑵、分封的对象:王族、功臣、先代贵族;服从周天子的命令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在自己的封疆内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

⑷、分封制的作用:加强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有利于周朝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但后来出现了诸侯争霸战争,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分封制逐渐瓦解,后被郡县制所取代。

(春秋战国时期)、确立了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

、由血缘关系的亲疏,形成森严的“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制度。

⑵、特点:嫡长子继承制(大宗、小宗)。

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分封制(互为表里)。

⑷、实质: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

⑸、影响:稳固秩序,防止争夺;巩固分封制;宗法观念成为传统思想内容之一。

【拓展:宗法关系有利于凝聚宗族,强化王权,把“国”和“家”密切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等级森严的宗族网,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形成完备的分封制、宗法制,互为表里维护统治。

族权与政权的合二为一,以宗法制为核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拓展】⑴、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关系及对西周统治的作用、关系:宗法制和分封制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的演变过程

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的演变过程

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的演变过程篇一: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演变1、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演变(1) 含义:君主专制指国家政权统治形式,君主掌握最高权力,臣下必须服从君主;中央集权指国家政权分配形式,国家权力(军、政、财大权)集于中央,地方必须服从中央。

核心在于:皇帝控制国家核心人事大权,地方和中央必须绝对服从皇帝。

(2)发展历程:秦朝建立→两汉巩固→隋唐完善→北宋加强→元朝新发展→明空前强化→清到顶峰。

⑶两对矛盾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始终围绕两对矛盾展开,即:一是地方与中央权力的矛盾;二是集中到中央的权力由谁来掌握。

一方面,西汉的七国之乱、东汉末的军阀割据、唐朝的安史之乱和五代十国的割据局面,都是由于地方权力过大,中央对地方失去控制而形成的。

另一方面,相权、宦官专权、外戚专权等现象,从本质上讲都是君主专制质变的产物,也是危及皇权专制的重要因素。

最能体现国家机器特征的是两种机构:官吏和军队。

官吏任免权和军权是国家权力中最基本的,这两个权力能否集中到中央是中央集权和地方割据的关键。

⑷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历史作用①加强君主权力。

秦始皇确立皇权至上的专制制度:从两汉到唐朝,王国、豪强、士族、节度使都曾是威胁中央集权和皇权的大问题;宋太祖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强化了皇权;明清时期封建专制制度空前加强。

②加强思想控制。

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汉武帝的独尊儒术,明清的八股取士,清朝的文字狱。

从控制对象的范围看、是由镇压反对派儒生,到控制官吏选拔,再到控制和镇压全体汉族地主与人民。

③中央机构。

秦始皇时期三公九卿;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明清时期废丞相,设内阁,增设军机处,中央机构的设立和职权完全服从于专制君权的需要。

④官吏选拔制度。

秦汉时期官吏由皇帝任免,魏晋南北朝时期由士族世袭,隋唐时期实行科举制,明清时期八股取士。

⑤对地方的控制。

秦汉时期的郡县制,王国问题的解决,士族势力的消亡,藩镇割据势力的强大与解决。

aajhb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秦-清

aajhb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秦-清

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发展历程及演变趋势
(一)萌芽:战国 (四)完善:隋唐 (二)确立:秦朝 (五)加强:宋朝 (三)巩固:西汉 (六)加强:元朝
皇帝 内阁 六部
(七)顶峰并衰落:明清
1、明朝: (1)中央行政制度:进一步加强皇权
①明太祖朱元璋:废丞相,六部直属皇帝
原因: 君权与相权矛盾由来己久;吸取史上丞相“专权乱政”教 训 影响: 达到了高度集权目的,但生繁杂政务集于皇帝一身的弊端 ②明成祖朱棣(永乐帝): 设内阁 特点:为加强皇权而设;是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不能 统率六部百司;在实际中又受司礼监太监的牵制
宰相赵普
材料一 元代行省置丞相、平章、左右丞、参知 政事,其行政机构名称和官吏品秩与中枢相等,凡一省 军国大事无 所不领。行省辖区不仅地域辽阔,且省界 犬牙交错,使 其无山川险阻可依,北向门户洞开,形 成以北制南的军 事控制局面。因这一措施有助于防止 地方割据,故为明、清所继承。元行省所辖路府州县无 固定统属关系,随意性很大。 有些行省与路之间还 设道,属监察性质。为加强控制,元在路府州县均设蒙 古事务官“达鲁花赤”,监 督各级官吏,执掌最高权力。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元朝的行省制怎样加强 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 ?(8分) (1)省界犬牙交错,无险可守,形成以北制南的军事 控制局面;设置机构,加强监察;行省行使权力受中 央节制;采用省官互迁等形式加了控制。
3、选官制度:察举制度
(1)创立者: 汉武帝 自下而上推举//道德学问优异又有议政 (2)选官的方式及依据: 能力(德才、孝廉) (3)发展演变: 魏晋南北朝时发展为九品中正制(按出生门第) (4)评价: 当时较完善,但具封闭性(如考选的对象、内容、 方式、程序)且民意无从体现(如以官举士,权操 于上,百姓不得参与)

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

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

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一、秦朝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二、汉朝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汉承秦制、有所损益”)1.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开创“中外朝”制度①“中外朝”制度:在中央行政设三公九卿,秦时即有,汉朝亦设,但到汉武帝时又形成了“中朝”决策机构,以丞相为首由三公九卿组成的机构,,被称为“外朝”。

2.在地方,实行郡国并行制,并最终以“推恩令”的颁布消除封国的隐患:推恩法不断加强了中央的统治,也不断削弱了地方的力量,这对于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

三、隋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1.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①.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步形成三省体制。

②.隋文帝时形成三省六部的格局,尚书省下设六部。

③.唐朝时三省分工明确,既有合作,又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君权的独尊2.在地方,郡县制发展为州县制,中期始设节度使:这些节度使名义上是唐政府的节度使,但实际上“虽奉事朝而不用其法令”,中央集权严重削弱。

四、北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1从“权,钱,兵”:收精兵,削实权,制钱谷2.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①重文轻武、文人治国;②分割权力、互相制约;③强干弱枝、守内虚外。

3.积极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铲除了地方割据的基础,维护了国家的统一消极影响:过分集权导致政府机构重叠,财政开支庞大,军队指挥不灵,地方财政困难。

导致北宋出现“冗官、冗费、冗兵”现象,成为“积贫积弱”的根源。

五、元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新发展1.在中央,设中书省: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构。

2.在地方,设行省作为中书省的派出机构,长官由中央任命3.行省制度的创立及意义:元朝的行省制度加强了元朝的中央集权统治,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行省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影响深远。

六、明朝君主专制的加强1.在中央,废中书省和丞相,权归六部,皇权集中;明朝出现内阁;2.在地方,废行省,权分三司,大权统归中央七、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1.在中央,强化皇权①.清初,仿明制,设内阁,置六部,②.使中枢权力一分为三,皇权集中;③.雍正设军机处,参与军国大事,但是没有决策权,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史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史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史一、含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基本政治制度。

是指君主掌握国家最高权力,并通过军政官僚机关管理、控制国家的政体。

包括皇帝制、官像政治和中央集权等方面,其基本特征是皇权至高无上和不可分割,皇权不可转让,皇位实行世袭,君尊臣卑等。

皇权愈来愈尊,臣民愈来愈卑,是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的总趋势。

二、演变历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变化:①战国时期初步形成:战国时期封建经济的发展、新兴地主阶级力量的增长(新兴地主是在春秋时期铁制农具的出现和牛耕技术发展前提下形成的)、国家局部统一局面的出现,为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创造了社会条件。

为适应新兴地主加强专政和保护封建经济发展的需要,初步确立起君主集权的政治体制。

这为秦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提供了成功的经验。

法家的重要代表人物韩非子提出的中央集权和以法治国的思想,形成了一套系统的中央集权理论。

②秦朝正式建立: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继承了商鞅变法的成果并实践了韩非子的理论,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它既包括皇帝对中央百官的控制,又包括对地方及各级官吏及百姓的控制,从而把专制主义的决策方式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正式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这对战国前的分封制来说是一大进步;对于巩固国家统一、维护封建统治基础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秦始皇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三公是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其中太尉是管军事的,这样设置有利于分散相权加强皇帝的权力,在地方设置了郡县制)③西汉巩固:西汉建立后,实行郡国并行制,导致了王国问题的出现,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面临严峻的挑战。

为解决王国问题,景帝在削藩的基础上,平定七国之乱,收回王国官吏任免权。

武帝时,又颁布了推恩令及其他举措,解除了王国的威胁。

武帝又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终于找到了一种最适合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所需要的理论基础。

专题一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由专制走向民主

专题一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由专制走向民主

专题一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由专制走向民主主干知识构建Ⅰ.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一、含义:专制主义指中央决策方式,包括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中央集权指地方政府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

二、形成原因1.理论基础:法家思想。

2.经济基础:自然经济。

3.阶级基础:地主阶级壮大。

4.社会基础:时局混乱、王权软弱。

三、演变1.战国初步形成(1)韩非子提出中央集权和“法治”思想。

(2)商鞅变法废分封、行县制。

2.秦朝正式建立至高无上的皇帝制、中央集权的三公九卿制、地方上的郡县制;体现地主阶级意志的《秦律》。

3.两汉得到巩固(1)西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

(2)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和“附益之法”;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创立刺史制度,加强对诸侯王和地方高官的监察。

4.隋唐完善发展(1)实行三省六部制:把相权“一分为三”,互相牵制;将尚书省权分六部,限制地方割据势力产生。

(2)实行科举制:进一步完善了中央集权制度。

5.宋元得到加强(1)北宋解除朝中统兵大将和地方节度使的兵权;派文官到各地做知州;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组建禁军由皇帝直接控制;发展科举制,扩大统治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

(2)元朝在中央设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和宣政院;地方实行行省制度。

6.明清达到顶峰并渐趋衰落(1)明初,中央废丞相权分六部,地方实行三司分权;制定《大明律》;实行特务统治、八股取士,强化君权。

(2)清朝前期,大兴文字狱;雍正设军机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顶峰。

四、矛盾与趋势伴随两组矛盾:君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

体现三个趋势:皇帝对中央的控制不断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不断加强;对人们的思想控制不断加强。

五、评价1.积极作用(1)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发展。

(2)有利于组织大规模经济建设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3)有利于民族融合和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

2.消极影响(1)政治上,君权专制易形成暴政和导致腐败现象,阻碍了历史发展。

1-3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演变(汉—清)

1-3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演变(汉—清)

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 削之,其反迟,祸大 ! ——晁错《削藩策》
“上令晁错衣朝衣斩东市” ——司马迁 “绐载行市” ——班固
《史记· 平津侯主父列传》载:主父“偃说 上(武帝——引者)曰:‘… …今诸侯子弟或 十数,而适嗣代立,余虽骨肉,无尺寸之地封, 则仁孝之道不宣。愿陛下令诸侯推恩分子弟, 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 其国,不削而稍弱矣。’于是上从其计”。
军机垫及御用文房四宝
明清两朝的尊君卑臣
明大臣四拜或五拜, 清大臣始有三跪九叩之礼。
明大臣可以侍坐, “大朝仪众官皆跪”, 清大臣则奏对无不长跪。 明六曹答诏皆称“卿”,清则称“尔”。 清大臣对皇帝上奏,皆自称“奴才”。
座→站→跪:君主专制不断加强 两汉时期,皇帝对丞相待之以礼。丞 相谒见皇帝时,皇帝起立,赐丞相座。 丞相病了,皇帝还要亲自去探视。隋唐 时期的宰相大臣上朝奏事也有座位。但 到了宋朝,宰相大臣就只能站着同皇帝 议事。明代自朱元璋起,明文规定“大 朝仪”须“众官皆跪”。清朝的官僚上 朝跪地时间特别长,以至于大臣们都准 备有特别的护膝。
西汉的“中朝”和“外 朝”
皇 帝 中朝 外朝
尚 书 令
侍 中
常 侍
有事上报
丞 相
御 史 大 夫

太 尉
决策机构 执行机构

2、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皇 帝
中书省
尚书省
吏 部
户 部
礼 部
兵 部
刑 部
尚尚 审门 拟中 行书 ”下 ”书 省 省 ”省 为 是 是 最 审 决 门下省高 议 策 行 机 机 政 构 构 机 构 门 中 “ ——“ ——“ ——
推恩令:众建诸侯少其力

中国封建社会: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演变

中国封建社会: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演变
建立了一整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2、经济上: 统一货币、度量衡
3、文化上: 统一文字,焚书坑儒,挟书律
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皇帝制度:
秦始皇开创 皇权至高无上,集行政、司法和军事指挥 权于一身
皇帝制度的确立
有什么特点?
确立“皇帝”称号;皇帝自称“朕”;命令称 “制”或“诏”,印
皇帝独尊:成为秦王朝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
有何特色?
• 三权分立 太尉 • 位高权重 军务 • 不得世袭 (虚有其位) • 军权皇控
九卿
3、郡县制
皇帝

郡郡
守尉Hale Waihona Puke (1)郡县制设置:监
御 郡——县(道)——乡——里

县县 令
县 尉
县 丞

有 三 啬游
秩 老 夫徼
亭长 亭
里正 里
(2)分封制和郡县制比较
分封制 基础不同
血缘关系
郡县制 地域
与中央政被分封诸侯具很 府的关系强的独立性,封 (最大不位世袭
西汉:巩固 隋唐:完善 宋朝:加强 元朝:新发展 明清:空前强化
积极(中央集权): 促 进经济、维护统一稳定、 延续繁荣文明、保障中 外交流、巩固统一;
基本 矛盾 两对
皇权加强,相权削弱 中央加强,地方削弱
消极(专制主义): 阻碍资萌、民主、科学、启蒙思想、西学东渐

战 国战七国雄 七 雄


条件:
(2)政治:
中央集权,才能防止国家分裂。
①地主阶级需要强有力的中央集权镇压人民、巩固统治。
②抵御外来侵略、维护国家统一的需要
(3)思想:法家“集权”理论的指导;
(4)历史根源: 华夏族共同的社会文化传统,提供社会文化来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丙将任务依次分配到属下三个部门。
1.大臣甲、乙、丙所在的机构分别是什么?
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2.任务分配到哪三个部门?
A.礼部
B.户部
C.工部
论中央政府之组织,结束了上半段历史上的 三公九卿制,而开创了下半段的尚书六部制。 论选贤与能,结束了上半段的乡举里选制度, 而开创了下班段的科举考试制度。论租税制, 结束了上半段的田租力役土贡分项制,而开创 了下半段的单一税收制。论军队,结束了上半 段的普及兵役制,而开创了下班段的自由兵役 制。因此说,唐朝是中国历史上在政治制度方 面的一个最大的转折中枢。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3)作用(意义和影响): ①分工合作,互相牵制补充下提高行政效率; ②三分相权,加强皇权;有利于解决皇权和相权的矛 盾; ③有利于保证政治清明,减少腐败。 ; ④是中国官制的重大变革,标志着封建政治制度的成 熟;
历史重现
贞观年间,某地发生严重旱灾,上奏朝廷。大臣甲提 交书面处理方案:A.举行大型祭天求雨仪式,B.削减灾区 赋税,C.修筑引水灌溉渠道。大臣乙认为甲的处理方案可 行,上呈至皇帝,皇帝赞许,吩咐大臣丙负责执行。大臣
宋代: 二府三司制
中书门下(东府)
行政


度 支 盐 铁


财政
相权再被分割 皇权继续加强
枢 密 院(西府)
军政
户 部
中书省
不参与政事
尚书省
礼 部 兵 部
不参与政事
门下省
工 部
吏 部
户 部
刑 部
隋 唐 三 省 六 部 制
1) 进一步分割相权,加强了皇权
2)职权分散,效率低,“冗官”
• • • • • •
性质: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 决策机构,不能正式统帅六部,是为皇帝提供 顾问的内侍机构。
内阁制与宰相制的比较: 不同:宰相被制度赋予决策大权,是法定中央 机构。参与决策,制约皇权。 内阁只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不是法定 机构,本身并无决策权。不能制约皇权。 同:二者职责都是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中朝制与外朝制
1、含义:以皇帝为首的皇权与以外朝官员集团 为载体的政府权力之间的关系。 2、中朝的主要组成人员:1)皇帝的私臣。2) 身边的宦官(奴才)。3)外戚。 3、基本原则:以中朝制外朝(以内制外)【始 于汉武帝】。中朝官制约外朝官,中朝官朝外 朝官转化,然后再以中朝官制外朝官。
中朝制与外朝制
皇帝居住和办公的地方名宫禁,或者称宫省;同时 为了皇帝处理公务方便,皇宫内部也有一些办公 机构,叫台阁(尚书台、兰台等)。此外皇帝还 可以用加官的方式,给外朝信得过的官员加上某 个头衔,令其入宫办事(侍中、中常侍、给事中 等)。加官和台阁在皇帝身边,成为事实上的决 策中心,人们称为中朝。 三公九卿的衙门在宫外,名府寺。所以三公九卿为 代表的正规中央政府也叫外朝。
兵 部
刑 部
工 部
皇帝
厂卫 殿阁 五军都督府
吏 户 礼 兵 刑 工 全国 军队
明朝中央行政制度
6.明朝:废宰相,设内阁 废宰相
原因:明承元制,丞相威胁皇权。 影响:中国历史上延续1600多年的宰相制度被废除, 君主专制达到了新的高度。
设内阁
创立经过: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侍从顾问 明成祖:正式设立内阁(“票拟” “批红”) 评价:明朝内阁不是决策机构; 是君主专制强 化的产物;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
汉到元的官僚制度(选官制度和监察制度)
朝代 西周 战国—秦汉初 西汉 魏晋南北朝 隋唐—明清
(1905年)
选官制度
世官制 军功爵制 察举制 征辟制
评价 世袭制,维护贵族特权。
打破世袭,不宜和平时期。 选拔人才,任人唯亲。
九品中正制 依据门第高低,日益腐朽。
科举制
积极: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 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稳 定,促进文化的发展。消极:明清八股取 士,束缚了思想。
密折制度
• 密折是将奏文写在折叠的白纸上,外加上特制
皮匣的奏折,外人无从得知。密折制度始于康 熙晚年,完备于雍正朝。 • 一是使得朝政进一步黑箱化,增添皇权的神秘 感。二是起到了使官员、尤其是同僚,相互告 密的作用 。 • 密折奏事使政令完全体现了皇帝的意志,使得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达到极限。
中央行政制度的演变(皇权与相权的斗争)
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不断加强
一、商朝——内外服制度 商王的控制力有限。附属国有很大的自主权 二、西周——分封制 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地位。血缘关系密切,臣属关 系明确。 三、秦朝——郡县制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打破 了世袭制。 三、西汉——推恩令 基本解决了王国问题。分割了王国的封地。 四、北宋——收精兵、削实权、制钱谷 结束了藩镇割据局面,基本解决了中央和地方的矛盾 地方各种权力都收归中央。 五、元朝——行省制
探讨从选官制度演变中看选官标准的演变?官 吏选拔权的变化?以及其影响? 世官制 血缘等级 地方 察举制 品德才学 地方+中央 九品中正制 门第(血缘)中央世家大族 科举制 才学(考试成绩) 中央政府
1、有利于提高官僚队伍的素质,保证统治稳定。 2、有利于加强中央的权威,维护国家的统一。 3、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4、有利于推动民间的读书风气。
行省制
行省是中央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的派出机构,行 省长官由中央委派,代表中央控制地方,直接对中书 省负责。 元朝在地方共设十个行省,下辖地方路、府、州、 县四级。地方权小易控制,行省权大而不专,有利于 中央政府对地方特别是边疆地区的有效管辖。 元朝创设的行省制度,是秦朝以来郡县制度的发 展,也是我国历史上地方行政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 行省制度的建立,不仅加强了元朝的中央集权统治, 而且对明、清仍至今天的地方行政制度也产生重大影 响。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 演变
目标与任务: 目标:用两个课时的时间,明确中国古代从秦到清专制 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演变的史实。理解中国古代政 治制度设计的先进性,认识政治制度与民族性格养成 之间的关系。 任务:1、通过中央官制演变的史实和影响,认识约束 权力的重要性。 2、通过地方管理制度演变的史实和影响,理解地方管 理方式设计的多样性和中央集权的必要性。 3、通过选官制度演变的史实,理解科举制的重要意义。 4、通过监察谏议制度演变的史实,认识中国古代皇权 专制的趋势和弊端。
隋唐科举制度发展的历程
阶段 创立 完善
畸形
朝代 隋 唐
明朝
贡献 设进士科,考试录取 创武举、殿试 把诗赋作为考试内容
八股取士
• 科举制度显然在开放政权,这是科举制度之
明朝内阁与西方近代内阁的区别 西方近代的内阁是分权民主的象征,总揽行 政。有助于防止专制。 明朝的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产物,无决策权。 不能对皇权制约。
清朝的中央集权体制
皇帝
内阁 军机处
(过程)
办理一般性的日常公务
六部






议 政 王 大 臣 会 议
(清初)
军 国 大 事
南 书 房
军 机 处
(康熙) (雍正)
隋唐三省六部制(职责、作用)
皇帝 中 尚 门 群相制、委员制 书 书 ——钱穆 下






三省的职责:中书起草,门下审议,尚书执行。 作用:相互牵制,相互补充。分工明确,提高效 率。 分割相权,加强皇权。
隋唐采取三省六部内容、影响作用分别是什么? 1)内容及职责: 三省:中书省—决策,起草诏旨 门下省—审核诏旨,不当者驳回(有谏议 职责) 尚书省—执行机构(下设六部) 2)特点: 分工严密,互不相属;相互配合,相互牵制; 分割相权,加强皇权;分工协作,提高效率。
唐朝地方制度设计的不足: 一是中央的检察官变成了地方行政官。 二是有军队首领来担任地方行政首长。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制度之得失》
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
背景:藩镇割据,武将专权,地方节度使权限过大 措施: 收精兵:剥夺节度使的军权,军队守内虚外原则 削实权:文臣知州、通判监察 制钱谷:设转运使,财赋运京师,消除地方分裂割 据的物质基础。 影响: 积极:改变了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有利于中央 集权。北宋基本解决中央地方矛盾。 消极:导致“冗官”“冗兵”“冗费”,造成积 贫积弱
1.秦汉: 三公九卿制;西汉设“中朝” 2.隋唐: 三省六部制 中书省起草;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 意义:①分工明确,提高行政效率; ②互相牵制,分割相权,加强皇权
3.北宋: 二府三司制 探讨:皇帝集权的策略?
中书门下(行政);枢密院(军事);三司(财政)
相权过重,威胁皇权 4.元朝: 中书一省制 5.明朝: 废丞相,设立殿阁大学士----内阁 6.清朝: 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皇权削弱)、 军机处------标志着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
秦创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
1、皇帝制度
2、中央官制:三公九卿为
3、地方官制:郡县制
4、选拔和考核官吏的制度:军功爵制、殿 下制度 5、法律和监察制度:秦律、御史大夫
中央官制的演变 ——皇帝与宰相的温情、悲情、无情交锋
• 宰相与帝王,是中国古代高层权力关系的 主角;相权与君权,是中国古代高层权力 冲突的核心。 吕不韦成就秦始皇而后遭放 逐,韩信辅助刘邦而后被杀戮,刘备三顾 茅庐起用孔明而三分天下,曹操挟汉献帝 以令诸侯……宰相与帝王在历史的瞬间中 上演了一幕幕中国历史上最精彩、最血腥、 最无情的人间活剧。
1、秦朝中枢权力 体系:三公九卿制
皇帝
丞 相
太 尉 宗 正 治 粟 内 史 少 府 太 仆
御史 大夫
奉 常 郎 中 令 卫 尉 廷 尉
典 客
丞相位高权重,易威胁皇权
两汉的内外朝: 决策机构 中朝 皇 帝 外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