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分析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古代政治制度

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原因
(1)理论基础:法家思想。(古代史p18)
(2)经济条件: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导致了生 产 关系的变革,井田制的瓦解、封建生产关系的产生。
(3)政治条件:新兴地主阶级迫切要求建立强有力的中 央集权以维护其政治和经济利益。
3、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演变
5、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特点
①皇权至高无上,且终身与世袭 ②皇帝直接任免各级官吏 ③皇帝从决策到行使权力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④皇权往往借助于“神权”和文化专制来巩固 统治 ⑤地方绝对服从中央
6、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评价
积极影响 ①政治:中央能够控制地方,从而有利于保持社会稳定,维护国家统 一。 ②经济: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生 产活动,有利社会经济的发展。 ③民族关系:在统一的社会环境下,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更加频 繁,有利于民族融合加强。 ④对外关系:中央集权的加强,有利于抵抗外来侵略、维护国家的统 一和领土完整,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家利益。 ⑤文化: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有利于各民族、各地区之间的文化交 流、发展和提高,这样推动了整个中华民族文化水平的提高。 在封建社会前期(明清以前),其积极作用是主要的
9、中国近现代民主政治建设
⑴实行君主立宪的努力 19世纪60年代,早期维新思想的产生,他们 主张进行改革,实行君主立宪制。 资产阶级维新派大力主张设议院、开国会、定 宪法,实行君主立宪制。(近代史上册p58) 1905-1911年,清政府的“预备立宪” (近代史上册
p80)
9、中国近现代民主政治建设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

6、辛亥革命
武昌起义:1911、10、10 中华民国:1912、1、1 历史意义:推翻帝制、民主共和国的观念深入人心 诞生:100周年三 Nhomakorabea深度分析
1、基本矛盾:中央政府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皇权与 相权的矛盾 2、发展趋势:皇权不断加强,相权逐渐削弱;中央权力 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3、历史影响: 积极影响: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有利 于维护祖国统一与领土完整;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在 统一的环境下,有利于民族的融合,各地区经济文化交 流。 消极影响:君主专制易形成暴政,阻碍历史发展;在思想 上表现为文化专制、钳制思想;封建社会末期阻碍社会 的进步。
⑴贞观之治、措施、影响 ⑵武则天巩固统治的措施、影响 ⑶开元盛世的措施、影响
4、元朝
忽必烈改制:建立行省制度,推行重农政策
5、明清加强中央集权的主要措施
政治上:废除宰相制度、设立厂卫制度、设立廷杖 制度(明朝);设立军机处(清朝) 思想上:八股取士(钳制思想) 文字狱(文化专制) 影响:巩固了封建统治,腐朽性和逐渐衰落阻碍中 国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4、君主权力: 秦始皇:确立“皇帝”制度 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 雍正:设军机处 辛亥革命:废除 5、中央机构 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 明清时期:废除宰相制度、设军机处 6、地方控制 汉武帝:推恩令 7、思想控制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隋唐时期:科举制度 明清时期:八股取士,文字狱
二、基本线索
1、秦朝
秦始皇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 皇帝制度、中央设“三公”、地方设郡县等
2、汉武帝
⑴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 ⑵政治上:推恩令,主父偃;强化监察制度 ⑶军事上:北击匈奴,卫青、霍去病 ⑷民族上:张骞通西域 作用:中央集权空前加强,大一统帝国得到进一步巩固和 发展
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行省制:中央设“中书 省”;地方设“行中书
明太祖废除丞相,君主 专制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清朝军机处的设立,标志 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材料一:田畴异亩,车涂异轨,律令异法,衣冠 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说文解字》
材料二:故吾以为明太祖制义取士,与秦焚书无
异,特明巧而秦拙耳,其欲愚天下之心则一也。
Hale Waihona Puke ——北师大版七下教材(1)秦始皇采取什么措施改变了材料一中所述的现象? 隋朝时为巩固国家统一采取的经济措施是什么? (2)为加强思想控制,巩固统治,秦始皇与汉武帝采 取的措施各是什么? (3)材料二中描述的是什么现象?产生了什么危害?
材料一:六合之内,皇帝之土,西涉流沙,南尽北户,东 有东海,北过大夏,人迹所至,无不臣者。——《史记• 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元朝的疆域)“北逾阴山,西及流沙,东尽辽 左,南越海表”“汉唐极盛之际不及焉” (1)“中国之政,自秦始皇始”指什么制度?此制度发 展到顶峰的标志是什么? (2)针对材料一和二的现象,秦始皇和元世祖分别采取 了什么对策以巩固如此庞大的版图?
中国古代专制主义 中央集权制度
专制主义:黄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 权力于一身 中央集权: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 绝对服从中央
分封制:西周(奴隶社会)的重要政治制 度,目的是为了巩固周王室的统治,官员 是世袭产生。
主要官员的方 式:皇帝任命 中央:三公九卿 地方:郡县制
成吉思汗(铁木真) 建立蒙古政权;其 孙忽必烈建立元朝
(3)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 术”,明太祖实行八股取士,其根本的着眼点在于
A 压制知识分子 C 完善法律体制 B 区别对待古代文化 D 加强君主专制统治
秦始皇
深入理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深入理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安徽省含6县第一中学陈继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古代最为重要的政治制度。
在初 中学生的思维中,往往认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一个概念。
其实,我们在理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时应当把它分成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两个概念来理解。
君主专制是针对中央的决策方式而言—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的,其主要特征是皇帝的个人独断及独裁—权力,政治、经济、军事均由皇帝一人独揽。
中央集权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军事上没有独立性,一切受制于中央。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两种基本矛盾:皇权和相权的矛盾,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矛盾。
作为初中学生,只有正确掌握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的含义,在遇到相关试题时才会得心应手。
下面笔者重点谈一谈各主要王朝的统治者是如何加强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的。
秦朝正式建立了君主专制制度,创立了皇帝制度。
秦始皇嬴政创建皇帝制度的目的就是为了维护最高封建统治者的尊严和权威°他认为“王”的称号已经不足以显其尊贵,于是召集群臣讨论称号问题,最后他自以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取“皇帝”二字为称号,自称为“始皇帝”,希望后世传至万世。
秦始皇从“议帝号”开始实行了一系列的制度,在中央机构中,采用三公九卿制,无论是三公还是九卿均由皇帝任免调动,一律不得世袭,各官僚皆服务于皇帝”皇帝的权力至高无上,即所谓“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这是中国古代封建帝王加强君主专制的初次尝试”到了隋唐时期,开始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的职责是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核,尚书省负责执行”决策、执行以前都是丞相的职责,唐朝将其分开,同时增加了审核部门,即门下省,进一步分化相权。
三省相互牵制,相互配合,长官均为丞相”此举既削弱了相权,又加强了皇帝的权力”三省六部制的实行奠定了唐朝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前所未有的鼎盛时期的政治基础,也使中国封建帝王加强君主专制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明朝在前朝的基础上对君主专制制度进行了创新,君主专制空前加强”明太祖时期,废除丞相,撤销中书省,由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解决了君相矛盾;设立锦衣卫,用以监督臣民”这些措施导致皇帝负担加重,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个人裁决,难免偏颇、草率”因此,明成祖朱棣时设内阁,内阁逐渐成为皇帝的最高幕僚兼决策机构”尽管内阁权力看起来很大,但毕竟不同于宰相”内阁只是皇帝的咨询机构,并无决策权”虽有内阁大学士大权在握的现象,但其权力并不来源于制度、职位,而是来自最高统治者的个人支持与信任”内阁大学士一旦失了宠,地位便一落千丈”由此可见,内阁长官的权力与前代丞相已不可同日而语,更谈不上制约皇权”明成祖时期,增设东厂,这使得君权空前加强”清朝初期,沿用明朝的制度,也设内阁和大学士°但清初军政大权掌握在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之手”为了加强君主专制而进行的诸多举措中,雍正时期设立军机处的措施尤具代表性”设立军机处以后,内阁徒有虚名,变成只是传达谕旨、公布文告的机构。
考点3 全面认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汉武帝为削弱相权所采取的举措。(3分) (1)举措:任用贤良文学之士为身边近臣;让他们参与议政、奏事;令 其诘难大臣。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刘祎之为何不认可王本立宣读的 “敕书”。(3分)
(2)说明:诏敕须由中书省起草,门下省审议,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诏 令被认为是违制的。 (3)据材料三,归纳明初内阁大学士的主要职责;结合所学知识,说明 明初阁臣为何不能等同于丞相。(5分) (3)职责:劝谏皇帝,匡正过失,讨论历代盛衰原因和典制沿革;替皇 帝起草诏令和批答大臣奏章;将九卿等议定的意见经审查后报告皇帝。 说明:内阁始终不是法定中央决策机构;不能统领六部。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历代王朝调控中枢权力的基本策略和原则。(3 分) (4)策略:分散权力;权力制衡。原则:皇权至上。
C.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
D.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
(2014北京14).唐代五代,中央集权大为削弱,扭转这一局面, 宋初采取的重要措施之一是 A.文官任知州
B.设三司使
C.设枢密院 D.施行将兵法
(2014福建38).(36分)从隋朝开始的科举制在中国延续了1300多 年,至1905年被宣布废除。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隋创进士科之后)历代踵行,时加修正,以迄于明清, 防闲之法益密,取人之道益公……
6.影响: 积极作用: (1)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管辖,防止分裂割据,有利于统一 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2)有利于维护国内政局的稳定,为经济文化的发展创造了一个 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3)有利于政府集中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 (4)有利于各地区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推动了先进生产技术 和文化在较大范围内传播 消极作用: (1)经济上,束缚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 义萌芽的发展 (2)政治上,专制统治的空前强化,民主受到压制和打击,易产 生暴政和腐败现象 (3)思想文化上,专制统治使知识分子脱离实际,阻碍了科技创 新和文化进步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中央集权制度是一种国家政权的制度,以国家职权统一于中央政府,削弱地方政府力量为标志。
中国古代的政体即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政、财大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公元前221 年,秦始皇在统一六国以后就着手建立和健全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以巩固其对全国的统治,此后,这种政治体制在中国延续了2000 多年。
1、萌芽于战国(1)理论上,战国时期,韩非子提出建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国家。
(2)实践上,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规定废分封、推行县制,实行中央集权制度。
2、建立于秦朝特点:把专制主义的决策方式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有机地结合起来。
(1)确立皇帝制,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地方实行郡县制,颁布秦律。
(2)统一度量衡、货币和文字。
(3)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
3、巩固于西汉特点:重新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统治;将儒家思想改造为适应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需要的指导思想。
(1)实行刺史制度;颁布“推恩令”和“附益之法”,解决王国问题。
(2)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4、完善于隋唐特点:用分权的办法来加强君权;官员选拔规范化、制度化。
(1)实行三省六部制,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2)创立和完善科举制,扩大了官吏的来源。
5、加强于北宋特点:强干弱枝,在中央集权的基础上地方分权;皇帝掌握从中央到地方的军事、行政、财政和司法等大权,铲除了封建藩镇割据的基础。
(1)集中军权:解除朝中大将和地方节度使的兵权,设“三衙”“三帅”统领禁军,但只负责禁军的日常管理和训练,并无调兵和发兵之权。
调发军队之权在枢密院,形成互相牵制,防止专权和兵变的发生(2)集中行政权: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政、军、财权;派文官做知州,同时设通判监督,互相牵制。
2(3)集中财权:在各路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
全面理解我国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全⾯理解我国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2019-05-19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核⼼,不对其进⾏全⾯的分析认识,就⽆法完整、深⼊地理解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化、民族关系及外交关系等,针对不少学⽣对这⼀问题的困惑,在此,我对这⼀制度作⼀分析。
⼀、概念理解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括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两个概念、两层含义。
专制主义指中央决策⽅式,与民主政治相对⽴,指⼀个⼈或少数⼏个⼈独裁的政权组织形式,体现在帝位终⾝制和皇位世袭制上,即以帝位独尊显⽰皇权的⾄⾼⽆上,以皇位世袭显⽰其地位的不可转移,其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专断独裁,集国家最⾼权⼒于⼀⾝,从决策到⾏使军、政、财政⼤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中央集权是相对于地⽅分权⽽⾔的,指中央和地⽅的关系和权⼒分配⽅式,其特点是中央对地⽅有统治权,地⽅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没有独⽴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切受制于中央。
⼆者之间的联系:①地⽅和中央都必须服从皇帝⼀⼈。
②专制主义皇权加强时,往往是中央集权⽐较有效时,专制主义皇权削弱时,往往也是中央集权不⼒时。
⼆、形成原因(1)经济根源:封建的⾃给⾃⾜的⾃然经济。
分散、落后、封闭、脆弱的个体⼩农经济模式需要⼀个强有⼒的国家政权,以维护国家的统⼀和社会的安定,保证⼩农经济的⽣产和发展。
新兴地主阶级也需要建⽴中央集权制度来巩固其统治地位,维护其政治、经济利益,保护封建⼟地所有制度和镇压农民反抗。
这种封建的⽣产⽅式决定了中央集权制的建⽴。
(2)政治根源:巩固、维护国家统⼀的需要。
秦吸取周天⼦在诸侯割据局⾯下⽆能⼒的教训,在统⼀全国后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以消除地⽅割据势⼒,维护国家统⼀。
(3)思想根源:韩⾮⼦中央集权和以法治国思想及西汉武帝后的儒家思想,形成我国古代封建统治者外儒内法的统治思想。
(4)地理因素:中国属于⼤河⽂明,以农业⽣产为主,⼟地束缚了过多的劳动⼒,⽆法更多的发展商业与⼿⼯业。
全面理解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
含 义
1 .概 念 : 制 主 义 中 央 专 集权 制 , 含 专制 主义 和 中央 包
集权 两 个 概 念 。专 制 主 义 是 就 中央 的决 策方 式而 言 , 要 主 是帝 位终身 制 与皇位 世袭 制 。
封建 皇帝从 决策 到行 使 立法 、 行政 、 司法 权 , 具 有 独 断 性 都 和 随意性 , 皇权是 至高无 上 和 不 可分 割 的 。中 央 集 权 是 针
三 、演 变历 程及矛盾 、 表现的特 点
1 变 历 程 : 朝 建 立 一 两 汉 巩 固一 隋 唐 完 .演 秦
这种主 张顺 应 了历 史 发 展 的 潮 流 , 战 国时 期 得 到 善一 北宋 加强一 元 朝新 发 展一 明空前 强化 一 清 到顶 在 发展 , 被秦 国所采 纳 , 秦朝 开 创 了这 一 制度 。汉 武 峰 。详见 表格 : 到
帝采纳 董仲舒 的建 议 , 行 “ 黜 百 家 , 实 罢 独尊 儒 术 ” ,
封 建 专 制 主 义 中央 集 权 制 的 演 变
\ 秦
君 r 位 世袭 皇 2
.
汉
隋 唐
三 省 六 部 制 中书 一 决 策
宋
二 府 三 司制 f 书 门 下 中
兀
一省二院制 r 中书省
2 .专 制 主义与 中央集 权 的 区别与联 系
2 .社会 根 源 : 国时 期 , 战 奴隶 制度 进 一 步 崩 溃 ,
新 兴 地主 阶级 为反 对 奴 隶 主贵 族 的需 要 , 改革 变 法 ,
需 二 者 是 不 同 的 概 念 : 个 是 政 体 , 现 君 臣 关 封建 制逐 渐 形 成 。 为巩 固 封 建 国 家 的 统 治 , 要 建 一 体 同 长 也 系 ; 个是 国 家 结 构 形 式 , 现 中央 与 地 方 的关 系 。 立 中央集 权 制 度 , 时 , 期 的 分 裂 割 据 , 需 要 中 一 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概念:
维护中央集权和皇权至上的一系列机构、制度,包括专制主义 和中央集权两个概念。
2、特点:地方听命于中央,中央绝对服从于皇帝,皇权至上。
——两大矛盾:中央集权与地方争权、君权与相权之争
3、成因:经济根源:小农经济的分散性。要求强有力的政府维护统
一和安定,保证生产。 政治根源:大统一趋势;统治阶级维护政权的需要。 思想基础:法家的中央集权和“法治”思想 自然条件:中国独特的相对独立的自然地理环境
4、评价:积极:明朝以前能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1)与小农经济相适应,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 (2)有利于集中分散的人力、物力、财力从事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和经
济建设。 (3)有利于各民族的融合 Nhomakorabea经济、文化交流。
消极:明清以后阻碍经济文化发展
(1)阻碍了民主政治发展,容易导致暴政、腐败。 (2)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3)阻碍了思想、科技、文化的进步。
5、发展演变历程
历 朝 中央政制 地方政制 选官制 监察制 谏议
程 代 (相权) (措施)
制
确秦 立
巩汉 固
完隋 善唐
加宋 强
元
强明 化
清
趋势 或
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