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一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新)
届高考历史复习专题教案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考点透视本专题主要复习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国家分裂与统一、重要历史人物活动等内容。
在近五年高考中的命题率较高,所占分值一般在20分以内。
1、了解历代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主要措施及对当时社会所产生的影响。
2、掌握国家的统一与分裂史实,归纳在国家分裂中有利于国家走向统一的因素。
3、归纳重大历史人物的活动,并对其作客观公正地评价。
●名师串讲○知识图解秦①确立至高无上的皇权:由皇帝总揽军、政、财一切大权,官吏由皇帝任免。
朝②建立中央行政机构:丞相、御使大夫、太尉。
建③建立地方行政机构: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
立④颁布通行全国的秦律,对后世封建律令的制订有深远的影响。
两汉①剌史制度:汉武帝时,建立了更为严密的监察制度。
东汉时,改剌史为“州牧”,执掌军政大权。
巩固②汉初,郡县和封国制并存。
颁布推恩令和“附益之法”,解决王国问题。
③察举制:推行由下而上推选人才的选官制度。
隋唐①三省六部制:隋文帝时确立。
唐太宗时,明确划分职权。
此后历朝沿袭。
完善②科举制度的创立和完善。
专①集中军权:解除禁军将领和节度使兵权;将禁军统领权一分为三;设枢密制院与统军将帅相牵制;实行更戍法,防止武将专权;选地方精主壮之士入禁军;目的:“强干弱枝”、“内外相制”、“守内虚外”。
义北②集中行政权:特点:分化事权。
中宋分割宰相的权力。
央加派文官担任地方知州,设通判监督知州,使之相互牵制。
集强③集中财权和司法权:设转运使,消除地方割据。
派文官担任地方司法人员。
权④科举制的发展。
制元朝①在中央设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
度发展②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理西藏地区。
地方推行行省制度,对后世有影响。
①废丞相,权分六部,空前提高皇权。
明②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实行三司分权。
朝③改大都督府为五军都督府,与兵部互相牵制。
强④制定《大明律》。
增加经济立法,“重其重罪,轻其轻罪”。
化⑤设立厂卫特务机构,加强皇权,监察官民。
[论文]专题一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论文]专题一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07588d9e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afeb6b9.png)
专题一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知识点一: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1,夏商的政治制度“家天下”的制度由夏朝开始商朝贵族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宗法制。
主要政治制度是内外服制度。
神权与王权密切结合,重视占卜。
2,西周的分封制目的:巩固西周统治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古代帝王后代诸侯权力: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诸侯义务:对天子定期朝贡,提供军赋、力役。
作用:稳定统治秩序,周王确立天下共主的地位,扩大疆域。
局限:诸侯的独立性较大,诸侯权力过大。
例题:(2010·新课标文综)西周分封制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下列省、自治区中,其简称源自西周封国国名的是()A,河南、河北B,湖南、湖北C,山东、山西D,广东、广西3,西周的宗法制含义: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利,维护政治联系。
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保证王权稳定。
核心:嫡长子继承制影响:宗法制凝聚了宗族,强化了王权,把“国”和“家”密切的结合在一起。
周礼,是各级贵族政治生活和生活准则,是维护宗法分封制度的工具。
例题:(2010·广东)在中国古代“家国一体”的社会中,忠孝观念源远流长,其源头是()A,宗法制B,郡县制C,君主专制D,中央集权制4,礼乐制度含义:各级贵族的政治生活准则。
分封制互为里表互为补充礼乐制宗法制考点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背景:BC221年,秦统一六国基本内容:…… 例题(2008·江苏)秦朝建立后“齐人”、“鲁人”、“楚人”这种表述解释:中央官制即三公九卿制,“三公”即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监察百官)、太尉(管理军事)。
历史影响:考点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中央对地方的控制)1,中央集权的发展秦朝确立,加强中央集权汉朝:西汉初年,郡国并行引发七国之乱,武帝颁布“推恩令”,加强中央集权。
唐朝:实行道、州、县三级制。
宋朝:实行路、州、县三级制,派文官任地方长官,设转运使管财政,抽调地方精兵。
2019-2020年九年级历史上册《专题1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专题备课稿 人教新课标版

2019-2020年九年级历史上册《专题1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专题备课稿人教新课标版一、专题内容1、制度基础韩非思想(中史七上9课)2、秦朝建立(中史七上10课)3、西汉巩固(中史七上12课)4、隋唐完善(中史七下2、4课)5、宋元加强(中史七下9、12课)6、明清强化(中史七下15、17课)7、制度废除辛亥革命(中史八上8课)二、知识网络三、专题练习内容1、纵横联系: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概念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基本的政治制度。
专制主义是指君主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全国的最高统治权集中在君主一人手中;中央集权是指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央对地方拥有统帅权,地方听命于中央。
2)基本矛盾①中央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
②中央内部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3)历程①初步形成:战国时期商鞅变法中的县制,法家思想。
②正式建立:秦朝实行皇帝制、郡县制。
③加强:西汉推行“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④隋唐完善:合并州县,增加宰相人数,科举制⑤宋元加强:行省制度⑥明清强化:明在中央废除丞相,撤中书省,权分六部;地方废除行中书省,设三司;设由皇帝直接指挥的锦衣卫,八股取士。
清初设军机处、大兴文字狱。
⑦废除:辛亥革命:4)发展趋势:从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过程可以看出其发展总趋势:一是不断改革中央行政机构,特别是削弱相权,加强皇帝对中央的控制;二是不断改革地方行政机构,加强中央对地方,特别是对边疆地区的严密管辖;三是对人们的思想控制日益加强。
5)评价积极①政治:中央能够控制地方,从而有利于保持社会稳定,维护国家统一。
②经济: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生产活动,有利社会经济的发展。
③民族关系:在统一的社会环境下,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更加频繁,民族融合加强,从而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
④对外关系:中央集权的加强,为抵抗侵略、维护主权提供强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保障,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家利益。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专题一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课标要求】1.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2.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3.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4.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课前演练】1.(1996·全国·2)周初实行分封制是为了A.建立军事屏障,防止外族入侵 B.削弱功臣.贵族的势力C.排斥异姓诸侯,团结同姓诸侯 D.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2.在西周的封国鲁国的宗法体系中,处于大宗地位的是A.周王 B.鲁国国君 C.卿大夫 D.士3.(2004·全国文综Ⅰ·16)废除分封制、建立郡县制以后,秦朝A.郡县长官直接由皇帝任免 B.贵族不得担任地方行政长官C.家族势力在地方绝迹 D.县以下不设立基层组织4.(2004•春季高考文综•13)平定叛乱是巩固国家统一的重要途径。
西汉“吴楚七国之乱”发生的原因是A.地方势力过大,中央无法有效控制 B.民族矛盾的激化C.皇帝与开国功臣的斗争 D.境外势力的煽动5.(2004·全国文综·17)汉武帝为加强对地方官的监察、控制而采取的措施是A.实行察举制 B.设置刺史 C.取消封国 D.创设御使大夫6.(2002·上海·6)明太祖废丞相,撤中书省的目的是A.健全地方职能 B.厉行思想控制 C.监视官吏百姓 D.强化君主专制【考点串讲】一.中国早期的政治制度1.夏商的政治制度:①公元前2070年,夏朝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始创王位世袭等制度。
夏朝政治制度特点:“家天下”代替“公天下”;宗族关系成为基本政治关系②约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夏建商朝。
③商朝的这样政治制度是内外服制度。
内服是王畿,外服是附属国管辖的地区;商王控制着支配内服与外服的实际权力,但附属国有很大的自主权。
专题一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成熟积弊
第1课 从内外服联盟到封邦建国
课程标准: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 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一、教学目标 1、简单掌握商朝内外服制度。 2、掌握分封制的确立。 3、掌握宗法制的确立。 4、掌握宗法制与分封制之间的关系。 5、总结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二、重点: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 难点: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的相互关系;
二、重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及影响
难点:全面掌握秦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政策措施, 并具体分析其历史作用与影响。
三、内容整合
春 周王 秋 室衰
微
皇帝 制度
战 国
诸侯争 霸,各 国纷纷 进行改 革
秦统 一, 确立 中央 集权
三公 九卿 制
郡县 制
权 力 高 度 集 中
制度
选拔考
商鞅 变法
查官吏 的制度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三、内容整合
夏:公共权力
早
期 商:内外服制度
政
治 制
原因 分封制 内容
度
西周
作用
原因
宗法制 内容
作用
宗法制与分封制之间 的关系
四、教学实施
1、商朝内外服制度 2、西周分封制 a.目的:巩固周王朝统治 b.内容:①最高统治者——周王
周王直接驻地——王畿 ②分封对象-同姓(主体)、异姓
原因:根本原因:封建经济的分散性,使得割据政权能独立存在。 重要原因:中央集权措施不力,使得割据势力恶性膨胀。
实质:集权与分权都是围绕“权”而进行的,是统治阶级内部争 权夺利的斗争。 趋势:地方权力不断削弱,中央权力逐渐加强,到宋代以后,两 者的斗争终于尘埃落定,地方势力已无力改变整个中国一统的局面, 此后,另一对基本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又突出出来。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专题一

专题一《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考试说明1、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宗法制、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皇帝制度、秦朝的中央机构、郡县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初郡国并行制、唐朝三省六部制、元朝的行省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特点。
4、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军机处的设置、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影响。
【基础知识填空】1.周武王建立周后,为了____________________实行分封制;分封的主要对象是__________________,建立的主要诸侯国有____________________。
2.受封诸侯王的义务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通过分封,加强了___________________的统治,有利于稳定___________________,开发了_______________,扩大了统治区域,形成了对周王室________________般的政治格局。
3.西周的宗法制的实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其主要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结果形成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宗法等级;它保证了贵族在________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________________的稳定与团结。
4.西周的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秦朝建立的时间是_________,都城在_________;汉朝建立的时间是_________,都城在_________;唐朝建立的时间是_________,都城在_________;元朝的都城在_________;明朝建立的时间是_________ ,都城在_________;清朝统治的时间是_____________________,都城在_________。
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ppt课件

5.(2015广东文综,13)针对皇帝频 频越过中书省直接向六部官员下达诏令的 现象,有朝臣说:“事不出中书,是为乱 政。”由此可知,该朝臣
A.反对中央集权
B.主张建立内阁
பைடு நூலகம்
C.主张加强相权
D.反对三省六部制
C
2.(2017 扬州期末)陈旭麓说“自 从有了民主政治的理想之后,官僚政治就 一直成为人们憎恶的抨击的对象。这是理 所当然的。但是,历史地看,官僚政治的 出现也有过它的必然性和合理性。”下列 历史现象符合以上观点的是
——张岂之《中国文明史十五讲》 请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分析中央集权制的影响。 中央集权制度 1、积极: (1)政治: 社会稳定、国家统一、民族融合、凝聚力 (2)经济: 促进封建经济交流、发展 (3)思想: 文化延续、文明传承 2、消极: 压制地方活力……
材料二 钱穆认为,中国过去的政治纵要说它是专 制,也不能不认为还是一种比较合理的开明的专制。…… 而王亚南则认为是完全的君主专制。他指出,中国的官僚 政治是建立在地主经济基础上的专制政治的产物。
(一)中国古代中央行政制度演变之因
材料四: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承者,天 子无日不与(军机)大臣相见,无论宦夺(宦 官)不得参,即承旨诸(军机大臣)亦只供传 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
——摘自《清史稿·军机大臣年序表》 阅读材料三分析清朝军机大臣的职责及影响。
职责:跪受笔录,传达诏令
影响: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专 制加强。 综合上述材料归纳中央行政制度演变围绕的 主要矛盾是什么?其演变的内在用意是什么? 君权和相权。 强化君权。
—摘编自《中国封建社会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宁可《文史
1、经济: 封建经济产生、发展 哲》2009.1 2、政治: 地主阶级统治 3、思想: 法家思想、儒家思想
专题一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高考历史备考笔记 )

秦始皇确立世袭皇帝制度
清朝:军机处 明朝:内阁制 隋唐:三省六部制 汉朝:中外朝制度 秦朝:三公九卿制
中央职能部门 中央官僚机构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地方行政机构
监
察
秦:设御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制
史大夫监
度
察百官
◇ 【知识整合】 一、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1、分封制
分封制
汉:设刺 史监察诸 侯和地方 官
郡县制
唐:在全 国 设 立 10 个道作为 监察区
约束和监督。这种绝对君主专制,使皇帝的决策具有个人独断和随意性的特点,难免 出现失误。 B、绝对君主专制,使大小官吏只能唯上是从,地方没有相应的自主权,难以实施有效 的管理,助长了因循守旧之风。 C、造成官僚机构的膨胀,从而导致官僚主义、贪污腐化之风盛行。 D、极大妨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造成了中国社会发展开始大大 落后于西方国家。
◇ 【专题纵横】分封制和宗法制的不同
分 封制
宗 法制
含 义
目 的 不 同特 点点
作 用
又称封邦建国,是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 下,将宗族姻亲和功臣分派到各地,广建封 国的制度
宗法制是通过血缘宗族关系来分配政治权力,维 护政治统治的
巩固周王室的统治
巩固分封形成的统治秩序;最终以保证王权的稳 定
①周王高高在上,邦国臣属于周王,进而分 封属下,构成等级秩序。②邦国有同姓、异 性之分。③周王与封国通过一系列权利义务 关系联系在一起。
B、国家的法律、政策都决定于皇帝一人意志。 C、君主主宰国家政治,而没有其他任何力量可以对他有所制约。 ③、影响:A、君主的权力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影响着政治决策、立法、行政和司 法。 B、国家是一个人的国家,政治是一个人的政治。 ④、历代官僚体制的基本原则:维护皇权,服务于皇帝。 (2)、秦朝的中央机构——三公九卿制 ①、官职设置:最高官三个: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受御史大夫牵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一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考纲要求明确方向】1.西周政权的建立与灭亡;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2.秦朝的统一;皇帝制度;中央官僚机构与郡县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秦朝的统一,皇帝制度,中央官制与郡县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3.汉初郡国并行制;汉朝至唐朝的选官制度;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元朝的行省制度。
4.明朝宰相制度的废除与内阁的出现;清朝军机处的设置。
5.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与历史特点;中央集权制度的历史作用与社会影响。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与历史特点;中央集权制度的历史作用与社会影响。
【自主预习知识准备】——对照课本及考试说明解读进行填空考点一西周时期的政治西周政权的建立与灭亡:建立时间_____________灭亡时间_______________分封制(1)目的:为了进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内容A、分封的内容与对象:周王将一定的和人民,分别授予B、诸侯的义务与权利:a.义务:受封的诸侯必须服从的命令,诸侯有为天子、、以及义务b.权利:诸侯可以在封疆内进行。
C.天子与诸侯的关系:周王确立“天下共主”的地位,诸侯服从周王命令,但是在自己的领地内有一定的独立性。
(3)作用加强了的统治,巩固了政权。
开发了,扩大了统治区域,形成了全国的交通网络。
形成了对周王室般的政治格局。
(4)瓦解A原因:分封制有很大的局限性,诸侯有诸多大权,具有相对的性,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诸侯国实力不断的增强。
B表现:在实力增强之后,各诸侯国展开了激烈的争夺,出现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兼并争霸局面。
王室土地被吞并,逐步失去分封大权。
宗法制(1)与分封制关系:西周王族的宗法制与分封制是互为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是一种基于血缘关系和亲缘关系的制度;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
(2)含义及目的:用规定宗族内的办法,来确立和巩固家长在本宗族内的地位,以保证稳定。
(3)特点:最大的特点就是制(4)内容:嫡长子大宗、小宗(天子、诸侯、卿大夫、士)(5)作用:形成了森严的,保证了贵族在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的稳定与团结。
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王权与神权的紧密结合2.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宗法制3.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分封制【经典例题】1.(2009高考广东单科)“封建社会”的概念是近代引入中国的。
柳宗元的文章《封建论》的主题可能是A.分封制度 B.王位继承制度 C.郡县制度 D.三公九卿制度【解析】A“封建社会”的概念既然是自近代引入中国的,那么柳宗元所说的“封建制”,显然不是后来的社会形态概念,原意应该是“封邦建国”的意思。
2.(2009高考山东文综)在《红楼梦》第九十回中,贾母说:“自然先给宝玉娶了亲,然后给林丫头说人家。
再没有先是外人,后是自己人的……”。
这反映出贾母A.具有男尊女卑的思想 B.固守传统的家庭等级观念C.具有浓厚的宗法观念 D.遵循长幼有序的婚姻礼俗【解析】C林黛玉是“外人“,贾宝玉是“自己人”,贾母强调宝玉和黛玉的远近亲疏,说明贾母宗法观念浓厚。
考点二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秦的统一:统一的条件:(1)客观条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政治:经济:民族:民心:(2)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力强盛,为秦统一奠定基础(3)秦始皇的贡献:统一的过程: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统一的历史意义:①秦的统一,标志着中国进入“大一统”政治时代。
②结束了长期分裂割据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第一个国家。
③开创了对中国历史有深远影响并被后世继承的政治、经济制度。
皇帝制度:名称由来:皇帝之称实际上就是古代传说中“”的合称权力:总揽全国的大权基本特征:独尊、至上、世袭地位: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中央官制:制(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组成)各自职责:丞相:御史大夫:太尉:郡县制:从时期以来逐步形成,商鞅变法时在秦国全面推广,秦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实行。
特点及作用:郡、县属于皇帝直接控制的地方政权机构,郡县长官由任免,完全听命于,无独立特权。
郡县制推行是中央集权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形成时间:主要内容:三要素:的确立,建立比较完备的官制,地方上推行制。
影响:(1)巩固统一:秦朝国力增强,疆域扩大,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巩固国家统一以及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起了重要作用。
(2)影响深远:秦朝建立的的政治制度,奠定了中国2000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
(3)负面影响:秦朝依靠皇帝的专制权威,加强对人民的压榨,造成矛盾迅速激化。
秦末农民起义推翻了秦朝的统治。
【经典例题】1 20世纪90年代,陕西章台出土了一些秦代封泥(密封信件文书时加盖了印章的泥块),上面有上郡、代郡、邯郸等郡名和蓝田等县名。
这一发现可以印证秦朝A.政治上四分五裂的事实 B.出现了造纸业的事实C.实行了郡县制度的事实 D.用泥制陶的事实【解析】:抓住题干材料的有效信息——封泥上的郡名和县名,答案:C2 “齐人”、“鲁人”、“楚人”这种表述,逐渐让位于以行政区划为籍贯的表述,造成这一变化的制度因素是A.分封制B.宗法制C.郡县制D.三省六部【解析】:C 西周时实行分封制,分封了齐国、楚国、鲁国等。
但是到秦始皇灭六国完成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了郡县制,分封制被彻底打破。
应选C项。
考点三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初郡国并行制:西汉初期在地方上实行封国制和郡县制并行。
郡设,王国设,作为郡和王国的最高行政长官。
解决:汉武帝实行,逐步削弱王国势力,诸侯王被解除军政大权,只衣食租税,封国名存实亡。
唐朝三省六部制1.分工: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掌审议,负责;省负责下设。
2.特点:相权;三省互相,保证了。
3.影响: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以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
元朝的行省制度:目的:为了改变宋朝地方上无权,人浮于事的局面。
内容:元朝在地方设,作为省的;省的最高长官为平章政事,任命,一般由蒙古贵族担任;行省拥有大权;行省之下设、、、,对边远民族地区设置进行管理。
影响:(1)元朝的行省制度加强了元朝的中央集权统治,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2)行省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制的开端,影响深远。
汉朝至唐朝的选官制度:(1)察举制:开始时间:选官标准:(2)九品中正制:开始时间:选官标准:(3)科举制:创立:选官标准:科举制的历史作用:打破了世家大族对仕途的垄断,有利于扩大基础;将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加强了;通过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吏,有利于官员的提高;汉到元政治制度的特点:(1)政治制度屡经变迁,不断发展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2)在中央政权中,不断削弱,不断加强(3)在中央与地方关系中,中央权力不断,地方的自主权不断。
【经典例题】1刘邦在位末年与众臣歃血为盟,特别诏令:“非刘氏而王者,若无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诛之。
”其目的在于()A.加强朝廷对地方的控制B.禁止分封异姓王侯C.鼓励臣民建立军功D.安抚汉初以来的功臣【解析】:A 刘邦的话是两层意思:一是限定只有刘姓才能当诸侯王,二是没有刘姓皇帝的批准,非刘姓的人没有大功是不能被封侯的。
很显然刘邦此举之目的在于加强朝廷对地方的控制。
2.(2009高考江苏单科)唐代中枢机构中书省、尚书省和门下省的精细分工体现了A.施政观念上的民主追求 B.剥夺相权的创新设计C.行政运作程序的有效制衡D.弱化君权的重要进步【解析】:此题考查唐代的三省六部制。
唐朝时期三省职权有分工也有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故C项正确。
考点四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明朝宰相制度的废除与内阁的出现(1)废丞相:原因:制度妨碍了皇权的高度集中。
时间:明朝朱元璋。
影响:中国的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君主专制达到了新的高度。
(2)设内阁:原因:废丞相后,政务繁多。
过程:A明太祖设立殿阁大学士(仅备顾问,很少参与决策)B明成祖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参与,内阁制度确立。
C明宣宗时内阁大学士取得权。
评价:(1)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机构;(2)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
清朝军机处的设置目的:直接:。
根本:。
内容:雍正设军机处,挑选亲信的满汉官员充任军机大臣。
军机处机构,军机大臣负责把皇帝政令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去执行。
影响:简化处理政务手续,提高了清王朝的行政效率,全国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
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的影响积极影响: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维护祖国统一与领土完整;在统一的环境下,有利于各民族的融合;有利于组织水利工程,发展社会经济;使我国古代人民创造出光辉灿烂的文化,并保障了古代文明的持久性等。
消极影响:(1)绝对的君主专制,使皇帝的决策具有的特点,难免出现错误;(2)绝对的君主专制,使官吏唯上是从,助长官场因循守旧之风;造成官僚机构的,导致官僚主义、贪污腐化之风盛行;(3)妨碍社会进步,中国社会的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国家。
【经典例题】1、服饰是一个时代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具体体现。
图一到图三是明太祖命制并颁行全国的三种男子帽式,你从中得到的确切信息是( )一统河山巾 四方平定巾 六合一统帽 图一 图二 图三A .朱元璋关心民众生活B .朱元璋鼓励发展纺织业C .明朝极力加强专制皇权D 。
明朝百姓服饰都有统一规范【解析】:本题是一道学科内综合题,以古代服饰现象为 切入点,考查明朝政治特点。
A 、B 两项表述不准确,D 项是现象,C 项才是本质问题。
答案:C2、下列选项中,通过直接变革宰相制度来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有( )①西周实行分封制 ②西汉设置刺史 ③唐朝实行三省制 ④宋朝设立参知政事A .①②B .①④C .②③D .③④【解析】:注意题干关键词语“直接变革宰相制度”,①②不合题意。
答案:D【知识整合 合作探究】【重点突破拓展升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一、概念: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含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两个概念。
专制主义,是就中央的的决策方式而言的,具体说就是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至行使立法、行政、司法等权力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中央集权这是针对地方分权而言,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上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受制于中央政府。
这是我国封建社会基本的政治制度。
二者之间的联系:①地方和中央都必须服从皇帝一人。
②专制主义皇权加强时,往往是中央集权比较有效时,专制主义皇权削弱时,往往也是中央集权不力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