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 1《忆读书》导学案(无答案) 语文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 1《忆读书》(第2课时)学案(无答案) 语文版(2021年整理)

(2016年秋季版)广东省河源市七年级语文上册1《忆读书》(第2课时)学案(无答案)语文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6年秋季版)广东省河源市七年级语文上册1《忆读书》(第2课时)学案(无答案)语文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6年秋季版)广东省河源市七年级语文上册1《忆读书》(第2课时)学案(无答案)语文版的全部内容。
《忆读书》(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深入理解作者读书的体会,培养“多读书、读好书"的习惯。
(重点、难点)2、培养学生热爱读书的能力,并能有选择地读书。
(难点)[预习指导](第一阶段)1、温故知新(方法指导:小组长组织同学早读、晚修、课间等任意时间放声齐读或自由读.)课后字词放声朗读3遍。
放声朗读表现主题的句子。
2、作者喜欢读哪些书,不喜欢读哪些书?为什么?(仔细阅读文本,在文中找出相关信息,并将其抄录或归纳抄录下来。
)答:作者喜欢的书:不喜欢的书:原因:3、作者写了自己小时候的读书经历,你对其什么问题要问的吗?请记录下来。
(方法指导:请仔细品味文本,思考,质疑,没有问题是最大的问题,请大胆问。
)自我评价:书写分准确率:优良中差心得体会:课后巩固练习[基础巩固]指出并改正下了各句中的错别字.(1)这又使我知道了许多外国的人情事故。
( )(2)对于现代的文艺作品,那些写得蒙蒙胧胧的,堆砌了许多华里的词句的文字,我一看就从脑中抹去。
()(3)有些文艺作品内容空洞,言之无物,让人看可琐然无味。
()(4)行“万里路"做不到了,“读万卷书”更是我唯一的消谴。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第1课《忆读书》学案(无答案) 语文版

忆读书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初读课文,识记课文中出现的生字、新词;2、整体感受,把握课文记叙的主要内容;理清记叙的顺序。
知识链接《忆读书》,作者,著名女作家,家。
原名。
她的诗晶莹清丽、轻柔隽逸,代表作有《繁星》、《春水》,她的散文婉约典雅、轻灵隽丽、凝练流畅,代表作有散文集《寄小读者》《南归》等。
本文是一篇叙事散文,写于1989年9月8日。
当时,作者已经是90岁的老人。
作者回忆幼时、少时的读书经历及多年来积累的宝贵读书经验,主要是为了勉励广大青少年多读书,读好书。
我们一起欣赏。
预习导学(打好基础,磨刀不误砍柴工)1、读课文,读准音,在文中圈画应积累的词语,查字典,正音、释义。
悬.念( ) 笸箩..()天罡.()地煞.()无聊.()酷.爱()消遣.()朦朦.()胧胧.()不能自已.()怒发冲冠.()堆砌.()2、释义若有所失:人情世故:无病而呻:不能自已:索然无味:风花雪月:3、再读课文,读顺文,能够流畅、清晰地朗读课文。
读给家人,好朋友听听。
合作探究(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你一定行!)1、浏览全文,在这篇文章中冰心奶奶指导我们读书的最精要的一句话是什么?答:2、文章开头说:“一谈到读书,我的话就多了。
”该句在文中有何作用?(1)(2)3、文中冰心奶奶按什么顺序来回忆幼时、少年时读书经历的?找出表明顺序的词语。
明确:顺序。
表时间的词语:小结当堂检测1、填空。
人情( )故 ( )然无味津津有( ) 一知( )解兴亡( )衰不能自( ) 风()雪月义愤填( )官( )民反无病呻( ) 自作( )情心动神( )2作品名称作者作者年代(国别)人物或故事情节《三国演义》《聊斋志异》《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茶花女》3、请你根据本节课的学习,给冰心写一个100字左右的简介。
忆读书课型:新授课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理解读书的好处,明确应该多读书,培养自主阅读的兴趣。
学法指导:自主——合作——探究——展示复习:对子组同学互相听、读,诵读全文。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单元导学案

《忆读书》导学案学习目标1.整体感受,把握课文记叙的主要内容。
2.概括事例,理清记叙的顺序。
3.深入理解“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的意义,了解生活实际,交流读书经验与启示。
一、读一读1.同桌或前后桌的两位同学为一组,互相听、读,诵读全文。
诵读要求:能准确、清晰地读课文,要忘我、深入地体会;指出对方同学朗读中的失误与不足。
2.正音释义笸箩天罡地煞无聊朦朦胧胧无病呻吟不能自已索然无味消遣二、想一想1.冰心介绍自己在什么时候读了什么书? 哪些词语体现了她读书的感受?2.冰心认为什么样的书是好书?读好书的方法有哪些?3.课文那些话最能表现文章的主题?你是如何理解这几句话的?那句话才是文章的重点?三、议一议1.整理是通过描写“多读书”的往事说明“读书好”的。
议一议读书有什么好处。
2.思考与练习三。
四、说一说整理说:“我永远感到读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请同学畅谈对这句话的理解、体会以及整理的读书经历给予自己怎样的启示。
五、练一练向同学推荐自己喜欢的冰心作品。
要求:可以是有感情地朗诵一首小诗;可以是背诵一段美文;也可以是介绍一篇文章。
《忆读书》导学案参考答案一、读一读(略)二、想一想1.七岁时:《三国演义》“津津有味”、“好听极了”、“含泪上床”、“哭了一场”;同时:《聊斋志异》“很有帮助”同时:《水浒传》“大加欣赏”、“气愤填胸”;十一岁时:《茶花女遗事》“有了广泛的兴趣”。
十二三岁:《红楼梦》“尝到‘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一个朝代和家庭的兴亡盛的滋味”;现在:现代优秀的文学作品“心动神移,不能自已”;2.比如:精彩的书人物描写生动的书带着真情实感的书质朴浅显的书等等方法:挑选、比较3.主题: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理解:“读书好”就是读书有好处、有益处。
“多读书”就是读书的数量要多。
“读好书”就是内容上要好,比如读一些名著。
重点:读书好三、议一议1.获得美的享受、扩大知识面、提高写作能力、提高个人修养等等2.(略)四、说一说(略)五、练一练(略)《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马克吐温第一次文学尝试的经历。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第1课《忆读书》精品学案 语文版

《忆读书》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整体感受,把握课文记叙的主要内容。
概括事例,理清记叙的顺序。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能抓住文章思想内容的要点,对作者所说的“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有比较透彻的理解。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养成热爱读书的好习惯,提高学生分析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认识“读书好”的四个方面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培养分析概括能力三、课前预习1、读。
熟读课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在文中圈记应积累的词语。
2、做。
(1)给下列加点词语注音。
笸箩..()天罡.()地煞.()聊斋..()消遣.()(2)解释下列词语。
悬念:挂念,惦记。
无聊:精神没有寄托。
若有所失:好像失去了什么。
人情世故:为人处世的道理。
无病而呻:没有病而发出痛苦的声音。
比文艺作品没有真情实感而矫揉造作。
风花雪月:原指文学中描写的四种自然景物,后比喻堆砌辞藻、内容空泛的诗文。
不能自已:不能控制自己的情感。
索然无味:没有一点趣味。
(3)填空。
①冰心,(现代)女作家,儿童文学作家。
原名(谢婉莹),她的诗晶莹清丽、轻柔隽逸,代表作有《繁星》、《春水》,她的散文婉约典雅、轻灵隽丽、凝练流畅,代表作有《寄小读者》等。
②中国古典四大名著分别是:(元末明初)(朝代)的(施耐庵)(人名)写的《水浒传》;(元末明初)(朝代)的(罗贯中)(人名)写的《三国演义》;(明代)(朝代)的(吴承恩)(人名)写的《西游记》;(清代)(朝代)的(曹雪芹)(人名)写的《红楼梦》。
(4)回答下列问题。
①“倒拔杨柳”的好汉是谁?,他是哪部书中的人物?你还知道这本书的其他故事吗?鲁智深《水浒传》拳打镇关西、野猪林救林冲、景阳岗打虎、醉打蒋门神、智劫生辰纲、风雪山神庙等.②“宴桃园三结义”是指哪三个人?你能具体说说这个故事吗?刘备、关羽、张飞东汉末年,朝政腐败,再加上连年灾荒,人民生活非常困苦。
刘备有意拯救百姓,张飞、关羽又愿与刘备共同干一番事业。
三人情投意合,选定张飞庄后一桃园。
七年级语文上学期导学案1、忆读书

课题:1、忆读书导学案第1课时【学习目标】1、掌握文学常识及生词。
2、把握课文内容及作者观点。
3、理清文章记叙的顺序。
【学习重点】把握课文内容及作者观点。
【学习难点】理清文章记叙的顺序。
【学习过程】【探究活动一】初读课文,掌握基础1、知识链接冰心(1900~1999)现、当代女作家,儿童文学作家。
原名谢婉莹,笔名冰心。
原籍福建长乐,生于福州,幼年时代就广泛接触了中国古典小说和译作。
受到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写作无标题的自由体小诗。
这些晶莹清丽、轻柔隽逸的小诗,后结集为《繁星》和《春水》出版,被人称为“繁星格”“春水体”。
这两部诗集以歌颂母爱、童真和自然为主题,显示了女性作家特有的思想感情和审美情趣。
2、读准字音,写清字形。
(学法指导:读课文,将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划上记号,然后,借助课下注释或工具书弄清下列带点字的读音及字形。
)笸.箩聊斋.消遣.烦琐.辞藻.水浒.呻吟..朦.胧天罡.地煞.堆砌.不能自()心动神()人情()故风花雪()一()半解()然无味气()填胸()有味()有所失【探究活动二】再读课文,整体感知1、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回忆幼时、少时读书经历的?在文中圈画表明顺序的词语。
(学法指导:快速读课文,抓住重点词语,在课本上勾画圈点。
)【探究活动三】品读课文,把握主旨1、作者八十多年读书生涯的切身体会是什么?(学法指导:可用文中哪句话概括?)2、文章的思路是怎样的?(学法指导:文章的思路一般按这样的格式分析,先写……,再写……,最后写……)3、课文紧紧围绕着“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这一中心内容来组材、选材,请同学在文中圈画作者幼时、少时读过哪些书。
第2课时【学习目标】1、深入理解“读书好”“读好书”的意义。
2、学习本文开门见山的写法。
【教学重点】探究“读书好”“读好书”的内容和意义。
【教学难点】学习本文开门见山的写法。
【学习过程】【探究活动四】细读课文,分析内容1、请同学速读课文,圈画出能表明作者读书体会的词语。
七年级上册《忆读书》导学案

七年级上册《忆读书》导学案【七年级上册《忆读书》导学案】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整体感受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解掌握课文中的丰富而富有表现力的词语;理清记叙的顺序。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讨论,教师进行点拨,深入理解“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的意义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引导学生养成热爱读书的好习惯,不断的提高学生修养。
二、教学重点。
深入理解“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的意义三、教学难点。
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培养分析概括能力。
四、课前预习:要求如下:1、读准字音,在文中圈画出应积累的词语,查词典,正音、释义。
2、读通课文,能够流畅、清晰的朗读课文。
3、读懂文意,指文章大意,并能够指出不同时期的不同书本带给作者的影响。
4、读出疑问,能够把文中一些不能理解的词句圈画出来,以便于课堂上讨论解决。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高尔基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人类的营养品。
”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像和许许多多高尚的人谈话。
”不错,读书给予我们知识,而知识又富予我们内涵。
而读到好的文章,就犹如听美妙的音乐,似乎每一个字都是有灵魂的,它们在那里活泼地跳跃着。
许多字合起来,就如同一个绝大的音乐会,很和谐地奏着音乐。
这种美的感觉,是自己所独有的。
这就是读书给人的愉悦享受和精神熏陶。
世纪老人,冰心,在回忆自己的读书经历时,也为我们总结了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
让我们一起走进冰心的读书生活。
(板书课题和作者。
)二、作者及作品冰心,当代女作家,儿童文学作家。
原名谢婉莹,笔名冰心女士,男士等。
原籍福建长乐,生于福州。
作品集:诗集《繁星》和《春水》被人称为“春水体”。
散文集《寄小读者》显示出婉约典雅、轻灵隽丽、凝炼流畅的特点,具有高度的艺术表现力,比小说和诗歌取得更高的成就。
这种独特的风格曾被时人称为“冰心体”,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另有散文集《再寄小读者》、小说集《超人》、儿童文学作品选集《小橘灯》等。
爱的哲学:童心、母爱、自然美。
[汇总]语文导学案忆读书.docx
![[汇总]语文导学案忆读书.docx](https://img.taocdn.com/s3/m/c1f29f3e551810a6f42486d4.png)
《忆读书》导学案_________ 班__________ 组姓名 _____________一、学习目标1.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法。
2•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
3.锻炼学生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地表达他们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
4、深入理解“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的意义,联系生活实际,交流读书经验与启示。
二、教学重点:指导学生体会作者不同年龄段的读书生活对她的影响,体会作者的读书心得。
教学难点:学习本文对比手法的运用。
三、知识链接:(一)读书的名言:1.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一一刘向2.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高尔基3.歌德说的:'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人谈话。
"4马克思说的:'任何时候我也不会满足,越是多读书,就越是深刻地感到不满足,越感到自己知识的贫乏。
'”(-)阅读杂谈①阅读是人类特冇的神圣权利,如今互联网阅读、手机阅读等阅读方式的出现,为我们创造了各种阅读条件,拓宽了我们的阅读视野。
但在纷繁的阅读信息中,我们不能迷失了自己。
②我们要为会鉴别和挑选真正有价值的图书來阅读。
笛卡尔说「'读杰出的书籍,有如和过去最杰出的人物促膝长谈。
”好的书,有以一当十的价值,它们就好像军事上的制高点,占领了它,其它就不在话下了。
英国有这么一个读书人,他的读书信条就是只读一流作家的一流作品,并反复硏读他们的代表作。
他用一年时间研读了文学领域中莎士比亚、巴尔扎克、托尔斯泰、普鲁斯特等大文豪的代表作品后,自豪地说:“这个世界的文学高峰我总算都攀登过了!"在实用阅读与快餐文化盛行的今天,出现了很多遮蔽我们双眼的“垃圾书雹如果把时间花在一本没有价值的书上,那简直是对生命的极大浪费。
③我们要独立选择适合自己的阅读工貝和载体。
现今,数字化阅读冲击着纸质图书阅读市场。
网络成为阅读的便携选择,电子阅读器为出门旅游阅读提供了方便。
七年级上语文《忆读书》导学案

课题:忆读书【学习目标】1.理清文章写作顺序。
2.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
3.培养学生读书的兴趣。
【重点难点】1.了解作者的读书经历及感受2.概括读书的多种好处【教学流程】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扫清文字障碍,在理清记叙的顺序的基础上了解文章内容、段落分析设疑导入:教师问:同学们喜欢读书吗?大家喜欢读什么样的书?(学生回答)一、导语: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纵览古今,横观中外,许多名人都和书结下了不解之缘。
诗人汪国真说过:“最优秀的读者,不一定是最优秀的作家,最优秀的作家必定是最优秀的读者。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现代著名的女作家冰心的《忆读书》。
二、课前预习:1.作者简介:冰心(1900-1999),现代女作家、儿童文学家。
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
冰心是文学界的长青树,从19岁成名到晚年仍在创作。
冰心在1921年出版了《繁星》、《春水》两个诗集,后赴美留学,把旅途和异邦的见闻写成散文寄回国内,结集为《寄小读者》。
冰心有许多散文作品,如《樱花赞》、《小橘灯》等,还翻译了许多外国文学作品,如泰戈尔的《园丁集》、《泰戈尔剧作集》等。
散文,是冰心最喜爱的文学形式,也是她创作中成就最高的部分。
(顺便介绍本文体裁:叙事性记叙文)2.记叙文的拓展:记叙文是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以写人物的经历和事物发展变化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形式。
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3.在文中圈画应积累的词语,查词典,正音、释义。
(指定几个学生板书)笸箩天罡地煞人情世故朦朦胧胧无病呻吟不能自已三、整体感知1.朗读课文:能够流畅、清晰的朗读课文。
(可以男女生各为一组朗读,互相听、读,朗读全文。
)2.请同学默读全文,理清行文思路,找出文章中心句。
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四、分析课文1.“一谈到读书,我的话就多了!”这句话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总领全文,突出作者对读书感受、体会的强烈。
2. 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回忆幼时、少时读书经历的?在文中圈画表明顺序的词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忆读书》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笸.箩()消遣.()天罡.()寻觅.()堆砌.()
悬.念()津.津有味()索.然无味()朦胧
..()()2.解释下列词语或根据意思写成语
(1)索然无味:
(2)风花雪月:
(3)形容有滋味,有趣味:
(4)知道得不全面,理解得不透彻:
(5)好像失去了什么:
3.文学常识
(1)《忆读书》的作者是,原名,她的代表诗集是《》、《》,通讯集是《》。
(2)《三国演义》是体长篇小说,作者是(朝代)的。
《水浒传》的作者是(朝代)的。
这两部小说与(朝代)写的《》和(朝代)写的《》并称“四大名著”。
(3)《聊斋志异》是小说集,是代著。
(4)《茶花女遗事》现在翻译为《》,是(国别)著。
(5)默写出《满江红》中你最喜欢的一句:。
4.作者回忆了她八十多年读书生涯的切身感受,作者回忆了哪些具体的事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5. 《忆读书》中作者谈到“读书好”,请仔细阅读课文,回答读书“好”在哪里?
6.对于好书,每个人有不同的看法,结合课文,作者认为怎样的书才算好书?
7.课内语段阅读
①到得我十一岁时,回到故乡的福州,在我祖父的书桌上看到了林琴南老先生送给他的《茶花女遗事》,使我对于林译外国小说引起了广泛的兴趣,那时只要我手里有几角钱,就请人去买林译小说来看,这又使我知道了许多外国的人情世故。
②《红楼梦》是在我十二三岁时候看的,起初我对它的兴趣并不大,贾宝玉的女声女气,林黛玉的哭哭啼啼,都使我厌烦,还是到了中年以后再拿起这部书看时,才尝到“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一个朝代和家庭的兴亡盛衰的滋味。
③总而言之,统而言之,我这一辈子读到的中外的文艺作品,不能算太少。
我永远感到读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从读书中我还得到了做人处世的“独立思考”的大道理,这都是从“修身”课本中所得不到的。
④我自一九八六年到日本访问回来后即因伤腿闭门不出,“行万里路”做不到了,“读万卷书”更是我唯一的消遣。
我每天都会得到许多书刊,知道了许多事情,也认识了许多人物。
同时,书看多了,我也会挑选、比较。
比如说看了精彩的《西游记》就会丢下烦琐的《封神榜》,看人物如生的《水浒传》就不会看索然无味的《荡寇志》等等。
对于现代的文艺作品,那些写得朦朦胧胧的、堆砌了许多华丽的词句的、无病而呻、自作多情的风花雪月的文字,我一看就从脑中抹去;但是那些满带着真情实感、十分质朴浅显的篇章,哪怕只有几百几千字,也往往使我心动神移,不能自已!
⑤书看多了,从中也得到一个体会:物怕比,人怕比,书也怕比,“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
⑥因此,某年的六一国际儿童节,有个儿童刊物要我给儿童写几句指导读书的话,我只写了九个字,就是:
⑦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第①段文末加点的“这”和第③段文末加点的“这”,分别指代什么内容?
同是读《红楼梦》,作者在十二三岁和中年时,对书的理解有何不同?为什么会有这
种变化呢?
第④段中,怎么理解“‘读万卷书’更是我唯一的消遣”一句中的“消遣”一词?
第④段中,作者分别从、这两类作品来传授挑选、比较书的经验,而第⑤段总结要“读好书”要牢牢抓住个字。
第⑦段在文中起到何作用?
忆读书导学案答案
4.①由一知半解到越来越读懂,越来越爱读《三国演义》②读文言小说《聊斋志异》及其对作文的帮助③爱读《水浒传》并与《荡寇志》作了比较④回忆少时能背《满江红》并酷爱古典诗词⑤由读《茶花女遗事》进而对外国小说产生兴趣⑥十二三岁时看《红楼梦》与中年时看此书不同的感受⑦回忆晚年不能“行万里路”仍能“读万卷书”的情况,并从古典文学、现代文学作品给读者传授挑选比较的经验。
5.①书中生动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能激起人的种种感情,让人获得多种美的享受;
②读书能扩大知识面;③读书能写作有很大的帮助;④读书有助于提高人的品德修养。
6.故事情节精彩、人物形象生动鲜明、带着真情实感,十分质朴浅显的篇章。
7.买林译小说来看从读书中我还得到了做人处世的“独立思考”的大道理
十二三岁时,对《红楼梦》的兴趣并不大;中年以后,才尝到“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的滋味。
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红楼梦》本身含义深刻,不好理解;随着年龄的增长,对书中所包含的内容理解增强了,看问题的广度和深度也增强。
消遣指用自己感到愉快的事来消磨时间,用这个词体现了作者对读书的喜爱之情。
古典文学现代文艺作品“比”
点明了文章的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