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下半年重庆公务员考试行测:你不知道的矛盾关系——直言命题
公务员行测逻辑推理知识点总结

公务员行测逻辑推理知识点总结在公务员行测考试中,逻辑推理是一个重要的板块,对于考生的思维能力和解题技巧有着较高的要求。
下面就来对逻辑推理的常见知识点进行一个系统的总结。
一、直言命题直言命题是表达对事物直接判断的命题。
比如“所有的苹果都是红色的”“有的花不是白色的”等。
1、直言命题的种类分为全称肯定命题(所有 S 都是 P)、全称否定命题(所有 S 都不是 P)、特称肯定命题(有的 S 是 P)、特称否定命题(有的 S 不是P)、单称肯定命题(某个 S 是 P)、单称否定命题(某个 S 不是 P)。
2、直言命题的对当关系(1)矛盾关系:“所有 S 都是P”与“有的 S 不是P”;“所有 S 都不是P”与“有的 S 是P”。
这两对命题必然一真一假。
(2)反对关系:“所有 S 都是P”与“所有 S 都不是P”。
两个“所有”至少一假。
(3)下反对关系:“有的 S 是P”与“有的 S 不是P”。
两个“有的”至少一真。
(4)从属关系:全称真则特称真,特称假则全称假。
二、联言命题联言命题是指多个命题同时成立的情况。
比如“小明既聪明又勤奋”。
1、逻辑形式:A 且 B2、真假判定:A、B 都为真时,“A 且B”为真;只要 A、B 中有一个为假,“A 且B”就为假。
三、选言命题选言命题分为相容选言命题和不相容选言命题。
1、相容选言命题逻辑形式:A 或 B。
只要 A、B 中有一个为真,“A 或B”就为真;A、B 都为假时,“A 或B”为假。
2、不相容选言命题逻辑形式:要么 A,要么 B。
A、B 中只有一个为真时,“要么 A,要么B”为真;A、B 都为真或都为假时,“要么 A,要么B”为假。
四、假言命题假言命题是反映条件关系的命题。
1、充分条件假言命题逻辑形式:如果 A,那么 B(A→B)。
A 为真且 B 为假时,“A→B”为假;其他情况都为真。
2、必要条件假言命题逻辑形式:只有 A,才 B(B→A)。
A 为假且 B 为真时,“B→A”为假;其他情况都为真。
国家公务员行测:行测逻辑判断, 直言命题“矛盾”中求答案

不管是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考试还是地方公务员考试,行测中最令大部分考生头疼的应该属逻辑判断这一块,而且在国考中逻辑判断在试卷中排题靠后,做完语言、数学、图形题,再去做逻辑判断这样高思维运转的题型,的确让很多考生力不从心。
逻辑判断分有很多种类型,矛盾、反对、从属、加强、削弱、前提、结论、解释、预设型等等,所以在这种复杂难度又大的题型中,力求考生能运用一些简单的方法去做题,所以在此,本文将给考生们介绍一种直言命题矛盾关系逻辑判断的简便方法。
概念:矛盾关系是指两个语句或命题之间不能同真(必有一假),也不能同假(必有一真)。
不能同真,就是说当其中一个命题真时,另一个命题必假;不能同假,就是说当其中一个命题假时,另一个命题必真。
注意:做这种题目一定要分清题干中所给条件是否构成矛盾要素。
一般互为矛盾的有几下几种,举例:“我考研过线了”和“我考研没有过线”互为矛盾“所有考生考研都过线了”和“有些考生考研没有过线”互为矛盾“所有考生考研都没有过线”和“有些考生考研过线了”互为矛盾根据直言命题之间的矛盾关系必有一真,必有一假,由此来简单的求解矛盾关系的逻辑判断。
例题1:某珠宝店失窃,甲、乙、丙、丁四人涉嫌被拘审四人的口供如下:甲:案犯是丙。
乙:丁是罪犯。
丙:如果我作案,那么丁是主犯。
丁:作案的不是我。
四个口供中只有一个是假的。
如果上述断定为真,那么以下哪项是真的?A.说假话的是甲,作案的是乙B.说假话的是丁,作案的是丙和丁C.说假话的是乙,作案的是丙D.说假话的是丙,作案的是丙【解析】:从题干中,共有四个人的口供,仔细看过之后,丁的口供经过转化其实就是:“我不是罪犯”。
很显然,丁和乙的口供有矛盾,所以这两个人必然有一个人是说的真话,一个人说的是假话。
在看题干中说四个口供中只有一个是假的。
所以得出甲和丙说的是真话,即从甲的口供得出丙是罪犯,再从丙的口供中得出丁是主犯,答案显而易见!例题2:方宁、王宜和余涌,一个是江西人,一个是安徽人,一个是上海人,余涌的年龄比上海人大,方宁和安徽人不同岁,安徽人比王宜年龄小。
行测解题技巧-直言命题的矛盾关系

直言命题的矛盾关系直言命题是必然性推理中比较简单的一块内容,但是由这个章节引出的矛盾关系基本贯穿了必然性推理的全部。
那么什么是矛盾关系呢?简单理解的话就是非此即彼的关系,逻辑里面把同一素材的两个命题永远满足一真一假关系称为矛盾关系。
直言命题的六种分类可以写成三对矛盾关系,分别是:所有是的矛盾为有些非;所以非的矛盾是有些是;某个非的矛盾是某个是。
那么这些矛盾关系什么时候用呢?一般在两种情况下优先考虑矛盾,第一种情况,根据题干论述为真(假),选假(真);第二种情况,题干论述只有一真(假)时,即真假话问题时优先考虑矛盾。
接下来我们就用一道例题来感受一下矛盾关系的考查形式。
【例1】六年级的某节语文课,甲乙丙丁四个同学中有一人没来上课,其他三个人都来上课了,老师在事后询问时,他们做了如下回答:甲:乙没有来乙:我不但来上课了,还回答了问题丙:我迟到了一会,但直到下课才走丁:如果丙来了,那就是我没有来如果他们当中只有一个人说了谎,那么下列成立的是:A.丁没有来上课B.乙没有来上课C.丙没有来上课D.甲没有来上课【解析】A根据题干信息把四个人的话用逻辑命题的形式表述为:甲说:非乙,乙说:乙,丙说:丙(就是丙来上课的意思),丁说:丙→非丁。
四个人中只有一句假话,并且发现甲说的话和乙矛盾,那么根据矛盾关系性质可知甲乙必有一真一假,那么丙丁的话就都为真话,结合丙丁的话可知,丙来了丁没来,直接选择A选项。
那么如果这道题问说假话的是谁,那么这个时候就需要分析甲乙的话了,由题干信息可知只有一人没来,根据上述分析可直没来的是丁,所以甲说的话就为假话。
通过这道题呀,我们发现对于矛盾关系在真假话问题中的应用,解题可分三步走:1.找矛盾;2.绕开矛盾分析其他话;3.回到矛盾中分析(一般涉及到判断谁说的是真或假时)。
矛盾关系的应用重在把握必有一真一假的性质,希望在做题时能巧用矛盾攻克难题。
行测考试中直言命题的含义及其矛盾关系

行测考试中直言命题的含义及其矛盾关系直言命题是公务员考试所有命题形式中最为简单的一类命题,但是它是我们学习整个命题的基础,也是我们学习逻辑的基础。
学好直言命题,对于我们解决各类问题都有很大的帮助。
一、直言命题的含义与结构直言命题即表达一个断定的命题。
如:所有的女人都是爱美的;黑龙江不是江;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我们可以通过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来分析一下直言命题的结构:解析:在这个直言命题中,“四边形”和“长方形”分别是主项和谓项,“所有”是对数量的限定,叫量项,“是”是连接主项和谓项的,叫联项。
一个直言命题,主要研究的是A(四边形)和B(长方形)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即研究A是(不是)B,以及有多少A是(不是)B 的。
因此,主要研究的是量项和联项。
在一个直言命题中,主项和谓项的变化形式是多样的,而量项和联项变化单一,对一个事物的属性的界定也是通过量项和联项来界定的。
直言命题的量项包括三种,即“所有、有些和某个”,联项包括两个即“是和非”,所以将量项和联项简单的排列组合就可以得到直言命题的六种句式,即:所有…是…;所有…非…;有些…是…;有些…非…;某个…是…;某个…非…;二、直言命题的矛盾关系如果命题A、B满足两个条件:①A+B=Ω,②A∩B=Ф,此时,A和B互为一对矛盾。
那么,直言命题的矛盾关系是什么呢?举个例子:所有人都是北京人。
这个命题的矛盾是: (并非)所有人都是北京人,也就是至少有一个人不是北京人,即有些人不是北京人。
所以,直言命题的矛盾关系,就是将量项互变,联项互变即可,也就是所有变为有些,是变为非即可。
利用矛盾主要解决两种问题,(1)以真求假型,以假求真型(变矛盾)提问方式:已知上述断定为假,以下哪项一定为真;或者已知上述断定为真,以下哪项一定为假。
因为互为矛盾的两个命题永远一真一假。
(只要A、B互为矛盾,无论时空如何变化,A 真B永远假,A假B永远真。
)例1:近年来,有个别地方出现孩子辍学现象,这与某些家长的认识有关。
行测“必然性推理”之深度剖析“直言命题”矛盾

行测“必然性推理”之深度剖析“直言命题”矛盾中公教育研究与辅导专家徐睿省考公告下发,考生们已经开始积极准备,“必然性推理”一直是备考的一个难点,瓶颈我们要尽快突破,所以今天中公教育专家就针对“必然性推理”中的“直言命题”的难点进行一个深度的剖析。
一、“直言命题”——“矛盾”关系“矛盾”是指,对一事物对象的描述只有A、B两种,且A、B永不相交,则A、B互为一组矛盾,因此矛盾也具备一条重要性质“互为矛盾,一真一假”。
直言命题结构共有六种“所有是”、“所有非”、“有些是”、“有些非”、“某个是”、“某个非”,所以两两构成一组矛盾,共有三组矛盾。
“所有是”矛盾为“有些非”;“所有非”矛盾为“有些是”;“某个是”矛盾为“某个非”。
举个例子帮助大家理解一下,给出一个命题“所有同学都喜欢吃苹果”,如何反驳?一个同学不喜欢,可以反驳;部分同学不喜欢,可以反驳;全部同学都不喜欢,依旧可以反驳。
上述情况总结起来就是“存在同学不喜欢吃苹果”,无论存在多少,只要有,只要存在就可以,即“有些同学不喜欢吃苹果”。
通过这个例子,相信大家就能够理解“所有是”的矛盾之所以是“有些非”了吧。
同样,给出一个命题“所有同学都不喜欢吃香蕉”,如何反驳呢?一个同学喜欢,可以反驳;部分同学喜欢,可以反驳;全部同学都喜欢,依旧可以反驳。
综合起来就是“存在同学喜欢吃香蕉”,即“有些同学喜欢吃香蕉”,所以“所有非”矛盾为“有些是”。
那现在给出一个命题“小明喜欢吃橙子”,请问如何反驳,直接有针对性的提出“小明不喜欢吃橙子”就可以了,所以“某个是”的矛盾是“某个非”,这组比较容易理解。
二、实战运用例:预计2020年底,某县有个别乡镇不能完成脱贫指标。
上述断定为假,以下判定可以确定为真的是:A.预计2020年底,某县大多数乡镇都不能完成脱贫指标B.预计2020年底,某县没有乡镇能完成脱贫指标C.预计2020年底,某县所有乡镇都能完成脱贫指标D.预计2020年底,某县有的乡镇能完成脱贫指标中公解析:正确答案为C。
判断推理:直言命题之直言矛盾

判断推理:直言命题之直言矛盾行测考试中的判断推理部分一直以都是考生所诟病的部分,因为在这里需要我们具有一些简单的逻辑思维,但是呢只要掌握方法其实逻辑也就成了你的加分项。
逻辑中的必然性推理是规律性极强的一种题目类型,其中直言命题也是大部分必然性推理的基础性内容,这个章节看似简单实则重要性十足。
所以要掌握逻辑,直言命题不可或缺。
在直言命题中比较喜欢测查的是直言命题间的一些对当关系,而矛盾命题就是直言命题最具代表性一种关系。
矛盾即永远一真一假的两个命题就为矛盾命题,这个解释对于大部分考生来讲相对较难理解,如何去理解永远一真一假我们可以换种较为通俗的表述方式去理解:这人对同一事件的发生情况只能分为A、B两种,且A、B无交集就为矛盾。
矛盾是两个命题之间的关系,这两个命题是针对同一件事发生的,而且是只能分为A、B两种,也就意味着A、B这两个发生情况就包含了事件发生的所有可能性,并且A、B无交集就说明两者之间毫无共同部分,也就是A发生B一定不发生,反之B发生A也一定不发生。
最终可以由这两个特点总结出矛盾我们在解题过程中的最重要的一点,也就是一真一假。
正因为他有真假性的特点,所以真假话问题就成为了命题的宠儿。
接下来我们通过一道题目来看看如何利用直言矛盾去解答问题。
甲乙丙三人中只有一人去汉中看油菜花:甲:我去汉中看了油菜花,可美了乙:我没去汉中看油菜花丙:甲没去汉中看油菜花已知以上三句话只有一个是真的A.乙说的是真话B.丙说的是假话C.甲去汉中看了油菜花D.乙去汉中看了油菜花这道题目涉及到了真假,三个人只有一个人说了真话,而且甲丙两人都在讨论甲去还是没去的问题,这两句话也就是矛盾命题了,针对甲有去或者不去,那必然会有一真一假,所以呢我们就知道了甲丙之中必有一真,三个人中的真话在甲丙之中,那也就意味着“乙:我没去汉中看油菜花”这句话为假,则乙想表达的真实含义即乙去过汉中看油菜花,所以这道题目的答案是D。
这就是利用矛盾去解题的一种展示,矛盾的应用多数应用在以真求假或者以假求真的题目当中,只要我们能够迅速的辨别出矛盾命题必然一真一假,也就能够理解矛盾的精髓。
2017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备考:真假话问题之矛盾法

2017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备考:真假话问题之矛盾法在行测考试中,判断推理中的逻辑判断题一直都是考察的重点和难点,而逻辑判断中有一类真假话题型十分典型,常用的解题方法就是我们所熟悉的矛盾法。
今天中公教育专家就为大家深入分析这一方法。
矛盾是指对于同一种事物,只分为A、B两种情况,且A、B永不相交,那么就说A与B是互为矛盾的。
比如“黑与非黑,生与死”。
具有矛盾关系的双方必定为“一真一假”,不能同真,也不能同假。
不能同真,就是说当其中一个命题为真时,另一个命题必假;不能同假,就是说当其中一个命题为假时,另一个命题必真。
要记忆的知识点1:直言命题“所有S是P”和“有些S非P”;(全称肯定和特称否定)“所有S非P”和“有些S是P”;(全称否定和特称肯定)“某个S是P”和“某个S非P”;(单称肯定和单称否定)应用:“所有的女人都爱美”和“有些女人不爱美”是两个互相矛盾的命题,如果“所有的女人都爱美”这一命题为真的,那么“有些女人不爱美”就一定是假的。
涉及题型中可能会像这样直接考察矛盾关系,也会在真假话问题中考察。
如:例题:教师让四名学生每人去拿一只桌球,不论什么颜色。
学生拿了球后,教师发现唯一的一只白球被拿走了,问谁拿了白球。
甲说:我没有拿白球。
乙说:是丁拿的白球。
丙说:是乙拿的白球。
丁说:白球不是我拿的。
如果四人中只有一人说的是真话,那么拿了白球的是( )A. 甲B. 乙C. 丙D. 丁中公解析:此题答案为A。
乙和丁的话矛盾,必有一真一假。
由“只有一人说的是真话”,则甲和丙的话都为假,由甲的话为假可知甲拿了白球。
要记忆的知识点2:复言命题的矛盾关系“P且Q”和“非P或非Q”;“P或Q”和“非P且非Q”;“如果P,那么Q”和“P且非Q”;“只有P,才Q”和“非P且Q”;例题:甲乙丙丁戊5人打猎,一起射中了一只鸟。
甲说或者是我射中的,或者是丙射中的;乙说不是戊射中的;丙说如果不是丁射中的,那么一定是乙射中的;丁说既不是我射中的,也不是乙射中的;戊说既不是甲射中的,也不是丙射中的。
公务员行测逻辑推理高频知识点解析

公务员行测逻辑推理高频知识点解析公务员考试中的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简称“行测”)是一项综合性的能力测试,其中逻辑推理部分是很多考生感到头疼的模块。
逻辑推理题不仅考察考生的思维能力,还对考生的分析和判断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
在这部分题目中,有一些高频知识点经常出现,掌握这些知识点对于提高逻辑推理的解题能力至关重要。
接下来,我们就对这些高频知识点进行详细解析。
一、直言命题直言命题是逻辑推理中最基础的知识点之一。
它是表达事物具有或不具有某种性质的简单命题。
例如,“所有的公务员都是为人民服务的”“有的学生是勤奋好学的”等。
直言命题的种类包括全称肯定命题、全称否定命题、特称肯定命题和特称否定命题。
在解题时,需要熟练掌握直言命题之间的对当关系,如矛盾关系、反对关系和下反对关系等。
矛盾关系是指两个命题不能同时为真,也不能同时为假。
例如,“所有的公务员都是为人民服务的”和“有的公务员不是为人民服务的”就是矛盾关系。
当其中一个命题为真时,另一个命题必然为假;当其中一个命题为假时,另一个命题必然为真。
反对关系是指两个全称命题之间的关系,即“所有的 A 都是B”和“所有的 A 都不是B”。
这两个命题不能同时为真,但可以同时为假。
下反对关系则是指两个特称命题之间的关系,即“有的 A 是B”和“有的 A 不是B”。
这两个命题不能同时为假,但可以同时为真。
二、三段论三段论是一种常见的推理形式,由两个包含着一个共同项的性质命题推出一个新的性质命题的演绎推理。
例如,“所有的公务员都要遵守法律,小张是公务员,所以小张要遵守法律。
”在三段论中,要注意其推理规则,如中项在前提中至少周延一次、在前提中不周延的项在结论中不得周延等。
三、联言命题与选言命题联言命题是指若干个命题同时成立的复合命题,常用“并且”“既……又……”等关联词来连接。
例如,“小明既聪明又勤奋。
”只要其中一个支命题为假,整个联言命题就为假。
选言命题则分为相容选言命题和不相容选言命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下半年重庆公务员考试行测:你不知道的矛盾关
系——直言命题
重庆公务员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主要测查与公务员职业密切相关的、适合通过客观化纸笔测验方式进行考查的基本素质和能力要素,包括言语理解与表达、数量关系、判断推理、资料分析和常识判断等部分。
比如言语理解与表达,它主要测查报考者运用语言文字进行思考和交流、迅速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文字材料内涵的能力,包括根据材料查找主要信息及重要细节;正确理解阅读材料中指定词语、语句的含义;概括归纳阅读材料的中心、主旨;判断新组成的语句与阅读材料原意是否一致;根据上下文内容合理推断阅读材料中的隐含信息;判断作者的态度、意图、倾向、目的;准确、得体地遣词用字等。
而我们常见的题型有:阅读理解、逻辑填空、语句表达等。
2017下半年重庆公务员考试公告预计发布时间【8月中旬】,报名时间为【8月中下旬】,笔试时间为【9月中下旬】,笔试科目为行测+申论,为帮助广大考生更好的备战重庆公务员笔试,重庆中公教育为大家准备了免费的笔试辅导资料,希望考生们及时关注。
重庆公务员考试网祝你考试成功。
公务员考试中必然性推理是必学内容,包括:三段论,直言命题,复言命题,朴素逻辑。
而直言命题是必然性推理中考试频率比较高的,所以我们要把握好直言命题的考试重点——矛盾关系以及解题方法。
一、直言命题含义
直言命题:直言命题是反映事物是否具有某种性质的简单命题,又称为性质命题。
直言命题的一般表示为:所有(有的、某个)S是(不是)P。
二、矛盾关系
1、矛盾含义及意义
矛盾:对于一种事物描述只分A、B两种情况,A、B不交叉,A、B在一起是全集。
例如,白色的矛盾是非白色,而不是黑色,在于黑色和白色在一起不能构成颜色的全集,所以白色和非白色是矛盾的。
意义:永远一真一假
2、直言命题中的矛盾关系
所有是与有些非‚所有非与有些是ƒ某个是与某个非
三、考查题型及解体方法
1、题干命题为真(假),求假(真)
这种题型实际上就是找题干命题的矛盾命题
例如,所有男孩儿都是喜欢足球的,命题为真,下列选项一定为假的是?正确答案就是有的男孩儿不是喜欢足球的,就可以了。
2、真假话问题
题型以真假话的形式出现,但是实际上还是利用矛盾做题。
例如,某公司发生一起贪污案,在对所有可能涉案人员进行排查后,四位审计人员各有如下结论:
甲:所有人都没有贪污。
乙:张经理没有贪污。
丙:这些涉案人员不都没有贪污。
丁:有的人没有贪污。
如果四位审计人员中只有一个人断定属实,那么下列哪项是真的?
A.甲断定属实,张经理没有贪污
B.丙断定属实,张经理没有贪污
C.丙断定属实,张经理贪污了
D.丁断定属实,张经理贪污了
【答案】C。
中公解析:甲的话“所有人都没有贪污”和丙的话“这些涉案人员不都没有贪污”即“有些人贪污了”之间具有矛盾关系,二者必有一真一假。
所以,真话必在甲和丙之间,则乙的话和丁的话都是假话。
由乙的话假,可知张经理贪污了;由丁的话假,可知所有人都贪污了。
所以,丙的话一定真,而甲的话一定假。
故答案选C。
重庆中公教育温馨提醒您,多写多练,有计划性的学习,中公教育将伴你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