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匾

合集下载

立秋节气的风俗活动及养生技巧

立秋节气的风俗活动及养生技巧

立秋节气的风俗活动及养生技巧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一般出现在每年的8月7日或8日,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节气。随着立秋节气的到来,气温逐渐降低,风景也随之变化,人们开始迎接着秋天的来临。立秋节气的风俗活动及养生技巧也应运而生。

一、立秋节气的风俗活动 1. 安装秋令进补的木匾:立秋之日,家家户户都会安装秋令进补的木匾,表示要保养身体和养生,过一个健康温暖的秋天。而这个木匾,往往会挂在家门口或是客厅。

2. 品尝秋季美食:在立秋的节气中,食物的营养也逐渐与众不同。人们总是会品尝秋季美食,如苹果糯米饭、柿子、胡桃等,这些食物可以补充人体需要的营养成分,增强身体的免疫力。

3. 享用菊花酒:传统文化中,人们认为菊花酒可以清热解毒,所以在立秋这一天,人们还喜欢享用菊花酒。它既美味又清凉,可以调节人体的气血,预防秋季常见的疾病。

4. 放秋篝火:秋季的天气也开始转凉,而秋夜又常常是比较长的,人们在一起围着秋篝火过夜成为一种常见的活动。

5. 应时聚会:立秋也是丰收的季节,并且天气比较凉爽,人们往往会在这个时候举行聚会,多数是围绕着美食聊天,欢度秋日。 二、立秋节气的养生技巧 1. 运动:夏天过后,人体往往还留有夏季的“酷热”,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体质,并让身体适应秋季的气温。

2. 进食清淡食物:秋季气候干燥,同时肝、胆、肺都处于旺盛的状态,进食清淡食物可以帮助身体调节器官和免疫系统,维持新陈代谢的平衡。

3. 补充营养物质: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各种新鲜蔬菜和水果比较丰富,如西红柿、梨子、辣椒等,不仅美味,而且富含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成分。

4.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在秋季,人们应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如早睡早起,每天保持一定的运动量和饮水量等,可以帮助身体保持一个良好的状态。

5. 注意居住环境:秋天气温较低,人们需要在房间内加强保暖。此外,出门时应注意穿戴,适当增加衣服的厚度和数量,防止感冒或者其他疾病的发生。

段祺瑞书“彤史千秋”匾

段祺瑞书“彤史千秋”匾

段祺瑞书“彤史千秋”匾2019-06-01x浙江永嘉的⼀位朋友为我送来⼀块⽊匾,说是下乡时⽤两条“⼤红鹰”⾹烟与杨姓农户交换⽽来,匾额当时被这户⼈家⽤>> 瀚匾园千古名剑千秋史⽩⽟换得古匾归 “匾迷”郑剑夫 “匾画联”中看荣华千秋鲁菜千秋基⽯千秋龙票千秋⼤计千秋之爱⾬润千秋笑靥千秋千秋岁①知⼰千秋⼀匾⼀⼈⽣贺寿匾与匾额⽂化瀚匾园:翻开历史的书页梁志⽂另类藏匾⼈⽣和尚补匾栖霞寺 1946 收到“⼈民救星”⾦字匾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中国论⽂⽹ > 艺术 > 段祺瑞书“彤史千秋”匾段祺瑞书“彤史千秋”匾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未知如您是作者,请告知我们")申明:本⽹站内容仅⽤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即删除有关内容。

x浙江永嘉的⼀位朋友为我送来⼀块⽊匾,说是下乡时⽤两条“⼤红鹰”⾹烟与杨姓农户交换⽽来,匾额当时被这户⼈家⽤作搁板,上边堆满杂物。

这些年,我收藏古匾有了点名⽓,外边认识或不认识的朋友⼀有信息都喜欢跟我联系,这位未曾谋⾯的朋友就这样把⼀块2⽶多长0.8⽶宽的⽊匾送到了上海,为我增添了⼀块有分量的匾额藏品。

这是民国临时执政段祺瑞题写的匾额。

匾四⾓靠边20厘⽶处已被原来的主⼈挖去4个长⽅形卯孔,好在没损到板上浮雕的⽂字。

中间4个原先⽤沙⾦填描的⾏楷⼤字“彤史千秋”已失去光泽,只有匾额的蓝⾊底漆隐约可见。

匾的左右为落款,上款为“中华民国⼗三年甲⼦缙云县知事周曾荣呈请瓯海道尹张转呈浙江省长夏转详民国⼤总统段祺瑞题褒”,下款为“⼆⼗⼀世裔孙振源妻赵⽒建中华民国⼗九年岁次庚午春⾕旦”。

“彤史千秋”4个⼤字的正中上⽅位置还刻有⼀⽅“荣典之玺”的印章。

从匾的落款可以看出,这块匾上的“彤史千秋”四字为民国13年(1924年)浙江缙云县县长将本县杨振源之妻赵⽒⼥的事迹呈报瓯海道道尹及浙江省省长,转呈当时民国政府临时执政段祺瑞题写。

匾额

匾额

万世师表
“万世师表”是康熙皇帝于康熙二十三年(1684 年)御笔题书。 语出晋葛洪《神仙传》:“老子岂非乾坤所定, 万民之表哉;故庄周之徒,莫不以老子为宗也”。语 出《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也。” 士人有云:“教之以才,导之以德,可为师矣,学而 不厌,诲人不倦,堪作表焉。”
生民未有
沿至清末,曲阜孔庙、北京孔庙大成殿内已 聚集了由康熙至宣统九代皇帝御笔木匾九方, 依次题字各为:
万世师表(康熙), 生民未有(雍正),
与天地参(乾隆),
圣协时中(道光), 圣神天纵(同治), 中和位育(宣统)。
圣集大成(嘉庆),
德帱( dà o )齐载(咸丰), 斯文在兹(光绪),
万世师表
孔子是千秋万世的老师和表率。
“参” 的理解 “与天地参”的关键字是“参”。古义通 “叁”。即三,意思是指天子,与天地齐名的 意思。 “参”可理解为参拜之意,所以“与天地参” 之寓意是赞誉孔子德行与天地并列,而为后 人参拜。
雅涵于(wū) 乐(yuè)
在辟雍作乐(yuè),钟鼓齐鸣,深入 体会,反复玩味,以得圣人之道。
雅涵于乐
尊祖千古以来,从未有若孔子之至高 无上的圣贤。(自有生民以来,世上就只 出现了这一位圣人。)
生民未有
“生民未有”是雍正皇帝于雍正三年 (1725年)御笔题书。 语出《孟子〃公孙卫》:“自生民以 来,未有夫子也。”
与天地参(c ā n)
赞誉孔子品德与天地并而为参。(孔 子地位与天地并列)
参:并列。
匾额
悬挂于门屏上作装饰之用,反映建筑物名 称和性质,表达人们义理、情感之类的 文学艺术形式即为匾额。
孔庙的匾额楹联是中国古代建筑中最为规 范的。由于各朝代统治者关注祭孔活动,从而 减少了匾额楹联的随意性。一般来说,在如此 庄严的地方,楹联是极少的,除各朝统一规范 的匾额外,统治者较少专门为文庙御赐楹联。 自清康熙帝始,历代皇帝即位,必亲临北京国 子监“辟雍”讲学一次,称为“临雍”。随后 到孔庙大成殿悬匾一方,并要求各地文庙效仿 摹制。

老匾的故事

老匾的故事

老匾的故事作者:钟加琴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11年第10期匾额是古建筑的必然组成部分,相当于古建筑的眼睛。

匾额中的“匾”字古也作“扁”字,《说文解字》对“扁”作了如下解释:“扁,署也,从户册。

户册者,署门户之文也。

”而“额”字,《说文解字》作“须”字,从页,各声。

即是悬于门屏上的牌匾。

也就是说,用以表达经义、感情之类的属于匾,而表达建筑物名称和性质之类的则属于额。

因此合起来可以这样理解匾额的含义:悬挂于门屏卜作装饰之用,反映建筑物名称和性质,表达人们义理、情感之类的文学艺术形式即为匾额。

但也有一种说法认为,横着的叫匾,竖着的叫额。

一、基本常识匾额的材质:古代匾额大多为木质,也有石质雕刻的,由于木刻更能体现题匾者的书法功力,则常以樟木、银杏木和楠木等上好木质制成,相对较差点的用杉木和柿树木。

匾额的字体:大多以楷书、草书、行书、隶书、篆书黑漆金字为主,显得醒目、端庄、大气。

匾额的类型:寿匾、科举匾、书房匾、堂匾、药匾、贞洁匾等,大多为写书房堂号、表彰乡里、祝寿贺喜等。

匾额的悬挂位置:匾额一般为长方形,尺寸依建筑大小而定,大都悬挂在厅堂、祠堂、学堂、书房、庭院小品等醒目位置。

匾额的艺术价值:匾额集字、印、雕、色于一体,四周镂空雕刻,粉金图案,笔法格局清劲。

名家手笔的大堂匾和文人匾,异常大气。

在雕工方面,匾额的时代特征非常明显,康乾盛世的匾,做工精美,极尽奢华之能事;而明代的匾额则比较简朴,没有太多花哨的装饰。

匾额的历史价值:古人说“以匾研史,可以佐志,以匾学书,可得笔髓。

”匾额很注重书者的名气。

古代的贵族、官宦、功臣、名士往往以得到皇帝御赐的匾额来炫耀权势。

而普通匾额的制作过程是先请乡里有学识之人,摘句寻章,选撰妥当之辞,再拜求当地或全国享有声誉、地位显赫的才子名绅题写。

所以匾额的历史价值可想而知。

有的官方匾额在匾额上方还有官印落款。

二、匾额价值区分1、看科名层次。

古人所言的科名,类似今日的学历、学位。

津门老药铺的牌匾

津门老药铺的牌匾

津门老药铺的牌匾王庆昆【期刊名称】《《开卷有益(求医问药)》》【年(卷),期】2019(000)012【总页数】2页(P11-12)【作者】王庆昆【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常言道,“无匾不成店”可见商家对牌匾的重视。

牌匾取名,一般参照儒家“以义取利”的思想,大量采用义、和、仁、聚、全、祥等字眼。

老药铺的牌匾一般置放于店铺门脸上或店堂正上方,表示药铺的名称。

“玻璃八盏夜明灯,药铺全凭铺面精,市井也知仁者寿,招牌一半借山名”。

可见商家对牌匾名称的重视。

牌匾在装饰上,各追求个性风格,聘能工巧匠精心刻制。

木匾有墨底金字,金底黑字,金底青字的,而石匾多以白色石材刻制,饰金字,周边用砖雕刻花边十分精美。

牌匾一般请社会知名人士,著名书法家书写。

以提高药铺的知名度,如清末著名书法家华世奎,当时就给天津四家药铺题匾,如坐落在针市街上的“隆顺榕”药铺的牌匾,左边是“药材庄”右边是“参茸局”中间是“隆顺榕成记”,白色石材雕刻,四周镶上花边。

还有“天津同仁堂”药铺牌匾,坐落在西北角上的“万年青”药店;坐落在东门里的“鹤竹堂”药铺。

这四家药铺的牌匾,字体雄浑,厚重,丰满,圆润,都出自津门著名书法家华世奎之手。

“隆顺榕”河西药店(隆顺榕的一个分号)的牌匾出自刘嘉琛之手。

刘嘉琛是清末二甲十二名进士,天津人,曾任清湖南副考官,山西学政,四川提学使,任至翰林。

他的书法工稳清丽,一生腹藏锦绣,淡泊名利。

他书写的牌匾一度丢失,在20世纪80年代被一名老药工找回。

孟广慧,天津四大书法家之一,他给津门两家药铺写了牌匾,一块是坐落在东门的“润善堂”药铺,另一块是坐落在北门东的“聚兴和”药店,这两块牌匾,孟广慧最得意的是第一块,称其为是平生最得意之笔。

坐落在南门外的“延龄堂“药铺的牌匾是赵元礼题写,他也是津门四大书法家之一。

他的书法不仅继承了苏东坡的潇洒飘逸,典雅舒畅的特色,而且具有自家鲜明的隽永刚健的韵味。

可称其在苏体方面的造诣独树一帜。

匾额 门楣上的文化瑰宝

匾额 门楣上的文化瑰宝

匾额门楣上的文化瑰宝匾额作为中华民族独特的民俗文化精品,以凝练的诗文、精湛的书法和深远的寓意,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辞赋诗文、书法篆刻、建筑艺术融为一体,集字、印、雕、色的大成,述说着上千年的历史,被称为"古建筑的灵魂"。

历史上曾出现"无处不匾""无门不匾"的盛况。

1.源于古人对门的重视提到匾额,许多人可能觉得很陌生。

但如果说到老字号商铺"稻香村""张一元",再到皇宫寺庙的"太和殿""雍和宫",就会感到匾额离我们并不远。

它既是一种文化载体,也是一种传统象征,既是人文风景,更是历史印记。

匾额兴起于先秦,历经两千余年沉淀与打磨,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中一个自成体系的分支。

匾额简称为匾,古代"匾"写作"扁"。

汉代许慎《说文解字》对"扁"作了如下解释:"扁,署也,从户册。

户册者,署门户之文也。

"即点出了匾额作为"建筑命名"的原始功能。

匾额,又称扁额、扁牍、牌额、牌匾,简称为扁、匾或额。

也有说,横写为"匾",竖写为"额"。

中国的古建筑门屏上端,多缀有匾额,其特点为文字不多,一般二字、三字、四字。

古代匾额大多为木质,也有石质雕刻的。

不论木质或石质的,匾额一般为长方形,尺寸以门面大小而定,多为黑漆金字,醒目端庄,寓意深远,措词文雅,书法遒劲有力。

匾额习俗的形成源于古人对门的重视。

在古代,门被称为"衡门",是一种领地的标识,我国一些少数民族至今仍然保留着在衡门上放置猎物作为其领地的风俗。

当部落发展成为国家,氏族首领化家为国,衡门上的标志也简化成为文字,成为了国号。

我国古代第二个奴隶制王朝商朝的国号为商,《诗·商颂·玄鸟》中曾说"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商"字的甲骨文极像衡门之上放置鸟牲。

清代成都“贡院”

清代成都“贡院”

清代成都“贡院”清代成都“贡院”宋⼤中清贡院中“致公堂”,前牌坊,正中有“御书”⽊匾,下⾯有清朝乾隆“旁求俊义”四字。

此牌坊建于1739年。

1911年11⽉27⽇⾟亥⾰命后四川政府宣布独⽴⽇。

参加⼤汉四川军政府成⽴庆典活动的民众。

1911年11⽉27⽇。

美国路得·那爱德/摄清康熙四年(公元1665年),四川巡抚张德地,上奏北京康熙帝后改成都明藩王城(旧称皇城,1902年在此初创四川⾼等学堂,建国后在此基础上建成万岁展览馆,2006年改建成四川科技馆)为“贡院”(贡,是贡献⼈才之意。

)。

历经兴衰的贡院经改建扩⼤,格外雄伟壮观。

贡院正门(皇城正门)即蜀府端礼门所在地,上书有“天开⽂运”(传为康熙御笔)。

门南为⼴场,左右⽯狮各⼀,⼴场中建有⼀坐牌坊,写有“为国求贤”四字,传为乾隆御笔。

正门之北为龙门,乡试时主考、监临、提调分三道点名于此。

进北门第⼀楼为“明远楼”,楼北为“致公堂”,堂前有⽯柱牌坊,匾⽈:“旁求俊义”。

“致公堂”北为“清⽩堂”,⼜旁为“严肃堂”,再北为“衡⽂堂”,最北为“⽂昌宫”。

康熙五年(1666年)成都贡院共建成楼堂院所⼤⼩五百余间。

还建有主考、监临、提调、监试、内外帘官住所等,均极⾼⼤宏敞。

康熙年修建后,历经乾隆、道光、咸丰、同治时增修考试房舍逐达⼀万三千九百三⼗五间。

成都贡院是乡试考试之地。

清科举考试相当严密,未经“童试”者,绝不能进⼊乡试。

成都童试三年两考,由知县主持县试,进⾏预备性考试;知府主持的府试,这两次考试共九场统称“童试”。

府试及格者称童⽣。

童⽣还要参加由皇帝派往各地的提学官主持的院试。

院试三年⼀次。

⼀次为岁试,即从童⽣中考选出秀才来,秀才算是国家的学⽣(也叫⽣员)。

⽣员再经过⼀次科试,及格者才具备参加乡试的资格。

乡试共有三场考试:第⼀场在黎明时,考⽣半夜三更在龙门等侯,点名对号进考场,所出题⽬是四书⽂三艺,皆⾸为《论话》,次或《⼤学》或《中庸》,三为《孟⼦》,试贴诗⼀⾸,系⽊刻⼤字⼀纸,盖有监临关防,并载明各种禁令;第⼆场所出题⽬,是五经中《诗》、《书》、《易》、《礼》、《春秋》,各作义⽂⼀篇,作⽂系指“⼋股⽂”,所谓⼋股⽂专指应试⽂章中的主要部分,分为纪股、中股、后股、束股四个段落,每个段落⼜分两股总共⼋股⽽得名;第三场是策问五道,均是经、史、⼦、集并及时务问题,其所试内容以朱熹集注的四书五经为主。

简论古建筑中的匾额文化——以天水南宅子为例

简论古建筑中的匾额文化——以天水南宅子为例

简论古建筑中的匾额文化——以天水南宅子为例邹丹婷【摘要】匾额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种特殊的文化符号,其内涵广博,彰显着挂匾人的生活情趣与文化品位.匾额文化质朴精深,其短小精湛的内容中囊括了文学、书法、艺术、美术、雕刻等文化,在古建筑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对匾额的历史发展、制作手法、文化内涵以及在古建筑中的地位、传承等方面的探讨,可以看出匾额文化对中国古建筑产生的深远影响.【期刊名称】《丝绸之路》【年(卷),期】2016(000)004【总页数】2页(P45-46)【关键词】匾额文化;古建筑;传统文化【作者】邹丹婷【作者单位】天水市博物馆,甘肃天水741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122中国传统文化丰富、深邃,其脉络纷繁复杂。

古建筑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占有显著地位。

匾额是其中的重要载体之一,悬挂于厅堂、楼阁、门面之上,与人们的生活工作联系不断。

匾额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特殊文化载体,古往今来,人们一直没有停止对其的挖掘研究,从史料记载中我们可以探索出有关匾额的发展历程。

匾额出现的具体时间现已无法确切考证,现有历史典籍、文史资料中均没有对匾额出现时间的确切记载。

根据现有的研究资料,说法较多、较被认可的观点是根据清代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中所提,萧何在两关之上题写的匾额“苍龙”、“白虎”,①意即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0年)最早出现的。

汉代出现匾额的题写是有文字记载的。

据古代文言小说的第一部总集——《太平广记》记载:“韦诞:魏韦诞,字仲将,京兆人,诸书并善,题署尤精。

明帝凌云台初成,令仲将题榜,高下异好,宜就点正之,因危惧以戒子孙,无为大字楷法。

初青龙中,洛阳许邺三都宫观始就,昭令仲将大为题署,以为永制。

”②“孝武帝改治宫室及庙诸门,并欲使王献之隶草书题榜,献之固辞”。

③以上文字描述了王宫贵族请韦诞、王献之两位书法大家题写匾额的事宜。

由此可知,早在汉代,人们已开始将匾额悬挂于宫殿城楼之上。

匾额的出现相当于为建筑贴上了标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木匾、木牌书法烙字1、火烙铁、电铁铁、纹样工具、平刨、锯、挂勾、装饰木线条、砂纸、颜料、清漆。

2、书法烙字牌匾制作工艺:工艺流程:选材—设计—拓稿—烙字—题款—罩漆选材—木板烙字是以各种木材、竹板为材料进行创作。

常用的还有胶合板、水曲柳板、菲律宾胶合板还有用毛竹片、股竹片、牛角等进行烙制书法作品,烙制书法匾牌用黄杨木、冬青木为上好材料,一般以楠木、杨木做的三层胶合板烙制书法作品较好,因其色泽洁白,木质细腻纹理不太明显,适合多种题材书法,总之烙制书法作品总的要求是:选用干燥、无裂痕、木纹细腻美观、平滑白净、疤痕少而不明显,适合多种题材书法,总之烙制材料色泽较一致的为好。

木板加工—选好的木板或胶合板质地特别粗糙或陈旧,可以用光刨光整平,新旧板可以用砂纸或砂纸打磨光滑,打磨时应顺着木纹的方向打磨,不能横向砂,也不能转圈乱砂一气,如果横向或是无规律地乱砂,会在木板上留下横七竖八的划痕,很难再把它砂掉,打磨木板可以手持砂布直接砂,也可以将砂纸或纱布包在一块平整光滑的木块上打磨,砂起来速度快而且省力。

设计拓稿—如果是要创造书法、对联、吊匾、挂牌或名人题词等,首先将作品复印出样稿,然后再把稿子拓到板上,或者复写在木板上,另一种方法是用中华牌速写铅笔在白纸均匀地涂上铜粉,用它来代替复写纸比较理想,涂好以后用较软布或软纸轻轻擦一遍,炭粉既牢固又均匀将字的痕迹复印出来,烙字完成后,痕迹很容易被橡皮擦去,其操作方法是把字稿与板对好,用夹子把字稿连同木板夹住,防止移动,用硬铅笔沿着字稿轮廓和结构拓印,不需要很细致的描绘,只要能精确的把一条表示出来就行了,注意不要有拓漏的地方。

另外,如果原稿需要放大或缩小时,要完成放大或缩小后才能复印出样稿,再复印在木板上或拓印在木板上。

放大缩小的方法较多,有复印机、投影机、放大尺等工具设备进行缩放,也有传统的九宫格法手工缩放,放大、缩小最快最好的办法是在复印机的条件下进行放大缩小;如果原件图文超过复印机的有效复印机面积下要求放大与缩小,那么我们可采分部放大或缩小,如放大×值,我们可以把原稿划上方格,把每一方格按统一放大一次,然后,再按方格线统一贴起来,就可达到无穷放大的目的,如果把很大的原稿缩小,同样可以把原稿打上方格,进行每格的缩小,最后把方格拼起来,所以,按此方法再大的原稿都能在复印机上进行缩小,再小的原稿又能在复印机上进行超面积的放大,没有复印机的放大方法是把一个铁桶(直径约20~30厘米),内底上装上一盏200W的粉泡,把原稿的毛笔小字用两玻璃夹起来,在铁桶的光口上固定,然后投影在墙上,用图钉在墙上钉上一张大的白纸,把所投影放大的影子用铜笔描绘下来即可。

烙字—烙制书汉字,首先要了解和掌握用火烙铁和电烙笔字的基本技法,以及烙字的手法,因为用火烙铁烙字的动作与姿式跟其它绘画方法不一样,因火烙铁比较重,操作时不能离天火炉,只有站在案旁,把字板放在地上,蹲上操作才能运“笔”自如,另仆、外烙字时烟雾较大,对人有一定影响,故不宜坐着烙字,操作时用手握紧烙铁方能有力,下“笔”才准确,要双手握紧烙铁,两臂同时用力推拉,烙出的字色调才均匀,而且颜色油黑发亮,掌握好运烙的速度和用力大小,可以烙出浓淡不同的色调,把扁平烙铁头侧起或用蛇头状烙铁,手臂同时操作,左右摇摆进行推拉,有顿、有挫、有断、有续,可以烙出不同质感的线条,初学烙字时,工具不能熟练掌握,可在碎板头上作基本练习。

要做以下五点:A、掌握执笔方法;B、了解烙字功能;C、在木板上或纸上烙出各种均匀的色调;D、用烙笔任意加深或消除木板的纹路,并显得自然不露痕迹;E、熟练地掌握烙笔的温度和运笔速度、力度对色调的影响。

电烙笔执笔的方法与铅笔、钢笔执法基本相同,用木拇指和食指夹住烙笔柄两侧,中指在下方托住烙笔,因为烙铁头温度很高,烙铁杆就相应加长,手离烙头距离远执烙笔时不得不悬起腕,在木板上烙字不同于用毛笔在纸上写字,用“笔”不同了,“纸”也变了,写字的技巧也要转变,根据字的大小来决定烙字的方法,而且烙字的工具最好是电烫笔,下面将分别介绍电烙笔的运用运作法烙字的方法及运用:电烙笔运用技术:毛笔的笔锋是软的,烫笔头是硬的,它们的运笔的时候,都有顺笔、逆笔和顿、挫、转、折等笔法之说,表现出的笔痕与烙痕效果有相似之处,但在运笔时,笔头的各自形态是不一样的,毛笔划出的顺、逆笔效果质感的差别,而烫笔烫出的顺、逆笔效果没有质感的差别,只是靠运笔方向不同烙痕表面不同的质感。

就烫笔头的不同部位而言,可分平锋、边锋、尖锋的烫笔头根部等,各自发挥不同的作用。

(1)平锋—烫笔头底部较平宽面,一般用来烫较宽的线、块面或各种点。

烫笔头纵着运用烫笔圆润而流畅;横着运用烫出的线则方面枯涩,用平锋烫点,因手腕用力不同可烫出大小,虚实不同的点,腕越低,用力越大,烫出的点越大,速度慢,时间长,点子就重,反之点子就小,色调就轻,将笔用力向下按,前锋部分因用力大就实后锋门路分因用力小就虚。

笔头是长圆形的,用通常握笔法可以烫坚点。

手腕一转,笔头横过来就可以烫横点。

面是点的扩大如用烫笔平锋可一笔烫出一个面(较大的点),有此需则是点或线的组合,用烫笔平锋表现大的块面,就象炭笔画素描那样一笔笔排列,一层层往上加深色调,直到适中为止。

有些人用烫笔表面色调时会感到吃力,烫出色调深浅不均,又脏又乱,就象不会用炭画素描一样,其原因:一是对烫笔性能不熟,手执烫笔还不稳,烫出的点必是麻麻点点的,二是没有掌握烫笔的运笔方法,色块要烫均匀,关键在起笔和收笔的动作,起笔(落笔)不猛;中途行笔手要稳重有力,收笔(提笔)要轻,烫出的烙痕是中间实两头虚,笔笔组合衔接的好,就能烫出大面积均匀的色块。

假如用慢慢动作分析烫笔头的运动,就象飞机在跑道上或降落一样,笔头轻轻地逐渐下落,再轻轻地提起,呈弧线形,是正确的运笔方法,落笔重,行笔不稳,时有停顿,烫出的烙痕两头实或中间的滞笔,笔笔衔接不自然,组面色块就显得污浊,是错误的运笔方法。

(2)边锋—烫笔头较窄的两个侧面,多用来烫线条或表现皱法,也用它烫各种长点。

烫线条多用烫头左侧边锋,将笔头侧起在板上推拉就可烫线,因笔头侧起角度不同,可以烫出各种粗细不同的线,侧的角度小,烫出来的线条粗,侧的角度大,烫出的线就细,用这方法表现出来的线,两头尖、色调深、线条流畅。

表面岩石的斧皱、马牙皱、刮铁皱等多用烫笔的边锋,用边锋还可以表现松针、竹叶等较长的点。

皱法和点法,即可用左边锋,也可用右边锋。

(3)尖端—离电炉丝最远的笔尖部。

笔尖虽小,功能齐全,多用它表现物体的细部,可烫较细的线或各种点。

运用烫笔的尖端时,手碗要悬起,使笔杆再垂直些,烫笔尖接触板的面积越小,所烫出的点越小线越细。

用烫笔尖如鸡啄米一样可烫出又圆又小的点,笔尖稍侧便可烫出小长点。

再将笔头侧起与木板成90度角,用笔尖侧面烫出的线条更加纤细。

(4)笔头根部—离电炉丝较近的烫笔部位,用它点烫有棱角的点,方中带圆变化丰富,执笔的方法与用笔尖的方法相反,用枕腕法,将肝臂平放桌上,手执烫笔,笔杆倾斜,用烫笔的根部点烫。

这部分是烫笔温度最高的,还可同时利用一部分电炉丝的热能直接进行烘烤,将木板点燃,其火焰将木板烤糊,烫出一种中间实黑,四周虚,毛茸茸的效果的点子。

就使用烫笔的动作而言,可分为推笔、拉笔、提笔、按笔、转笔、折笔、顿笔、挫笔、皱笔和擦笔等。

以手指和手腕的活动可以烫出较短的线;手壁悬空,运笔自如,以大臂带动小臂就可以烫出流畅而生动的长线。

同时用碗力和手提力不断交换动作,使笔头时起时伏,时侧、时正,动作时快、时慢或运笔进突然停顿、转折、烫出的线苍动有力,流畅而富于变化,指、腕、臂三部分的行动必须协调一致,紧密配合,才能发挥它们的作用。

推、拉—不管用平锋或边锋,行笔方向通常都是横画由左向右,竖画由上而下,用大臂带动小臂和手臂托着烫笔向后、向下运行为拉笔,也叫顺笔,向上面推着烙铁动行为推笔,也叫逆笔。

提、按—在运笔过程中,将烫头轻轻提起与木板的接触而宽变窄,烫出的线条由粗变细,色调由深变浅,此法为提笔,将提起的烫笔头轻轻按下,使烫笔头与木板的接触面由窄变宽,烫出的线条由细变粗,色调也由浅变深,此法为按笔。

转、折—在行笔过程中,笔头要转换方向,不停滞不前笔所烫成的弧线为转笔;稍停笔造成一定角度的折线为折笔。

顿、挫—手指和腕部在行笔过程中需暂停,但不马上提笔,烫出一种外凸的线条,这就是顿笔,行笔较快,突然停止并往回重推一下,便产生挫笔。

皱、擦—皱笔可表现一定的质感的体面,多用各种短线排列,如同素描画法、皱笔多用边锋和烫笔的尖端,擦笔多用平锋。

运笔同前面谈过的用平锋烫面方法。

用烫笔划直线,可借助非磁性的金属直尺、如铜尺、铝尺等。

如果钢尺、铁尺划直尺,烫笔头在工作时带有一定的磁场,会吸引钢尺而运笔不灵活。

但铜尺和铝尺连续用时间长了,尺子会吸热而烫手,使用也不方便,木尺和塑料尺会被烫笔头烧坏,最好办法是:以戒尺比较好,用铁笔(刻蜡纸用的)在木板上先划出深沟(软木板可用硬铜笔,硬木板可用小刀),再用烙铁或烫笔沿着划出的深沟烫。

手握紧烫笔,精力集中,用烫笔的边锋沿深沟从上往上慢慢推着烫或从上往下拉着烫笔熨烫。

只要用力一致,烫出的线条就会均称笔直。

烫较宽的线条,可用上述方法先划出线条两侧的双沟,视线条宽窄,调整烫笔头平面与木板的角度,用边锋先把两条沟线沿里边烫一遍,然后再用填补法进行补烫。

烙字的方法及运用:用电烫笔一笔划的字叫单笔字。

电烫笔一笔表现不出来的,需要反复勾描笔划烫成的字叫复笔字。

单笔字烫法烫极小的字,执笔方法和用钢笔、铅笔一样,手腕可悬可枕,靠手指动作运笔。

笔管(烙铁柄)比用钢笔稍微垂直一些,也就是用烫笔头尖锋烫。

因烫笔头坚硬,不象毛笔那样运用自如,烫稍大些的字就要悬腕、悬肘、靠指、腕、肘的谐调动作来指挥烙铁的运转。

如顿、挫、转折等笔法。

下面介绍用烫笔烫揩法基本笔画的方法。

点:电烫笔尖着板后,慢速顿笔,然后笔根渐渐抬起,提笔、点则烫成,这是烫秀般圆点,长点或方点。

挑锋时,由于腕的转动使笔变成尖侧锋挑出锐利的锋尖,无论横点、竖点都是由手腕的运用使烫笔变换了方向而烫出的。

横:用平锋或边锋先向左烫,然后向右拉笔,笔杆向右倾斜、顿笔,轻轻提起,运用时笔标始终向左倾斜。

用毛笔写字,行笔开始就逐渐采取逆热。

如横划向左行采取拖笔法,这在毛笔书法是禁用的,笔头叙度的大小决定着笔划的粗细,斜度大笔划粗,斜度小笔划细,因此在烫横划或坚划是,灵活掌握笔的倾斜度,以达到笔划的粗细变化。

竖:笔头着板后,用平稀或边锋顺笔慢慢向下运行。

初下笔直用力重按,末端逐渐抬起笔杆,然后轻轻提笔,使笔划由粗变细,形如悬针。

另外,在运笔时,让笔头逐渐倾斜,由平锋变边锋,也可得悬针效果,烫垂露笔划,笔头运到坚划的末端,笔头停顿一下再提起,末端呈圆形,如欲垂掉的露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